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越南文化习俗礼仪

越南文化习俗礼仪

2023-06-08 08:34: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傲沉無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越南文化习俗礼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越南文化习俗礼仪,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越南文化习俗礼仪

篇1:越南文化习俗礼仪

日常礼仪

言语

、年初、月初说话,不说可能带来坏运气的词,如猴、死等;

2、年初、月初忌发脾气,怕全年、全月都愁眉苦脸;

3、年初、月初忌说粗话,怕给全年、全月带来恶运;

4、钓鱼忌讳说猫,怕因此钓不到鱼;

5、写文章时忌讳听到悲惨的声音;

6、忌讳称赞小孩胖;

7、孩子忌讳说祖父母、父母的名字。

饮食

1、小孩上学忌吃饭锅巴,怕变得愚笨;

2、小孩上学忌吃鸡爪,怕写字时手抖;

3、经商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不吉利;

4、打牌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输;

5、出门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遇到口舌是非;

6、学生考试忌讳吃虾,因为虾的形状同“劣”字第一个字母大写“L”很相像;

7、喝酒忌讳把酒杯扣过来,或把酒瓶倒过来;

8、打牌忌讳吃鸭头,怕输;

9、打牌忌讳吃甘蔗,怕早散;

10、在庙里忌讳吃狗肉。

节日习俗

端午节习俗

越南的端午节是越历五月初五,又称正阳节。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端午驱虫习俗。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区让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鸡蛋和饮椰汁,大人饮雄黄酒,并将雄黄涂在小孩头、额、胸、脐各处以逐虫。

许多地区的孩子用指甲草涂染手指和脚趾,佩戴由巫师用五色线绳编制的符以辟邪。生育少或有体弱多病幼儿的家庭,节前清晨给幼儿穿上这样的衣服,以辟鬼邪。

七月节习俗

七月节是拉志族的节日。七月节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历时13天。初一每户派一名男子携带酒肉到“波米如”(老父母)家,由波米如主持“迎祖”仪式。

以后按波米如指定的日期,每户轮流举行“迎祖尝新”仪式,即向祖先祭献供品。节日期间严禁用非本民族的语言交谈。7月13日,人们在波米如家举行隆重的“送祖”仪式,节日在这时达到高潮。

春节习俗

越南的春节在越历(与中国农历相同)正月初一开始,这是越南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家家准备年货。春节期间人们换上节日盛装,男穿西服,女着长袍。过春节,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炮仗,祭祀祖宗,串亲访友,互相拜年。

家家产户吃一种方形的肉粽子和圆形的米糕,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岁习俗,零点一到,房外鞭炮齐鸣,照亮了整个天空,房里开始供拜神灵、祖先。

除夕拜供结束后,大家都高兴地到庙宇亭寺献上香,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贴春联、挂年画,以增加节日气氛,春联用汉字或越文书写,年画一般为“胖娃娃”、“老鼠迎亲”等。各家各户都要摆设三样节日装饰品:一束鲜花、一盆金桔和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这三样东西预示着新年吉利,欣欣向荣。在春节期间,有种.种禁忌:不能干农活,不能吵架、讲粗话,不能弄坏东西等。

禁忌

1、年初、月初忌穿白色、蓝靛色衣服,白色、蓝靛色是丧服的颜色,年初、月初穿白色、蓝靛色衣服怕成为凶兆。

2、在喜庆和祭祀活动中,忌讳穿白色服装,办丧事除外;

3、夫妇俩忌讳用一条洗脸毛巾;

4、夫妇俩忌讳互递牙签;

5、忌讳除自己丈夫或妻子以外的人用自己的梳子;

6、忌讳床上的席子反着铺;

7、忌讳背对供桌而坐;

8、忌讳在屋内戴斗笠;

9、照相时忌讳三个人合影,据说中间的人将遭遇不吉利;

10、忌讳在年初打扫屋子。这样做,据说会一年办事不顺利;

11、妻子怀孕时,忌讳丈夫杀生或打桩;

12、怀孕的妇女忌讳宰鸡宰鸭;

13、忌讳孕妇从外地回家里生孩子;

14、家有产妇,忌讳外人进屋;

15、孕妇忌讳靠近死者,忌讳参加葬礼,家里有大丧事除外;

16、忌讳用拼接起来的布为小孩做衣服;

17、不在夜晚摘水果;

篇2:越南节日习俗礼仪

七月节是拉志族的节日。七月节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历时13天。初一每户派一名男子携带酒肉到“波米如”(老父母)家,由波米如主持“迎祖”仪式。

以后按波米如指定的日期,每户轮流举行“迎祖尝新”仪式,即向祖先祭献供品。节日期间严禁用非本民族的语言交谈。7月13日,人们在波米如家举行隆重的“送祖”仪式,节日在这时达到高潮。

篇3:越南节日习俗礼仪

越南的春节在越历(与中国农历相同)正月初一开始,这是越南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家家准备年货。春节期间人们换上节日盛装,男穿西服,女着长袍。过春节,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炮仗,祭祀祖宗,串亲访友,互相拜年。

家家产户吃一种方形的肉粽子和圆形的米糕,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岁习俗,零点一到,房外鞭炮齐鸣,照亮了整个天空,房里开始供拜神灵、祖先。

除夕拜供结束后,大家都高兴地到庙宇亭寺献上香,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贴春联、挂年画,以增加节日气氛,春联用汉字或越文书写,年画一般为“胖娃娃”、“老鼠迎亲”等。各家各户都要摆设三样节日装饰品:一束鲜花、一盆金桔和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这三样东西预示着新年吉利,欣欣向荣。在春节期间,有种.种禁忌:不能干农活,不能吵架、讲粗话,不能弄坏东西等。

篇4:越南节日习俗礼仪

越南的端午节是越历五月初五,又称正阳节。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端午驱虫习俗。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区让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鸡蛋和饮椰汁,大人饮雄黄酒,并将雄黄涂在小孩头、额、胸、脐各处以逐虫。

许多地区的孩子用指甲草涂染手指和脚趾,佩戴由巫师用五色线绳编制的符以辟邪。生育少或有体弱多病幼儿的家庭,节前清晨给幼儿穿上这样的衣服,以辟鬼邪。

篇5:越南节日习俗礼仪

风俗礼仪

言语

1、年初、月初说话,不说可能带来坏运气的词,如猴、死等;

2、年初、月初忌发脾气,怕全年、全月都愁眉苦脸;

3、年初、月初忌说粗话,怕给全年、全月带来恶运;

4、钓鱼忌讳说猫,怕因此钓不到鱼;

5、写文章时忌讳听到悲惨的声音;

6、忌讳称赞小孩胖;

7、孩子忌讳说祖父母、父母的名字。

饮食

1、小孩上学忌吃饭锅巴,怕变得愚笨;

2、小孩上学忌吃鸡爪,怕写字时手抖;

3、经商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不吉利;

4、打牌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输;

5、出门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遇到口舌是非;

6、学生考试忌讳吃虾,因为虾的形状同“劣”字第一个字母大写“L”很相像;

7、喝酒忌讳把酒杯扣过来,或把酒瓶倒过来;

8、打牌忌讳吃鸭头,怕输;

9、打牌忌讳吃甘蔗,怕早散;

10、在庙里忌讳吃狗肉。

婚丧

1、牛月不嫁娶,怕夫妇俩像牛郎织女一样分离;

2、婆婆怀孕时不娶儿媳妇;

3、忌讳一年之中连嫁两个女儿;

4、忌讳父母送女儿到婆家;

5、家有丧事,忌讳红颜色;

6、守孝的人不吃槟榔,不参加喜庆活动,不穿丝绸衣服;

7、忌讳穿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忌讳睡死者生前睡过的床;

8、忌讳外村抬死人经过本村的地界,特别忌讳外村抬死人经过本村祠堂前。

春节习俗

越南的春节在越历(与中国农历相同)正月初一开始,这是越南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家家准备年货。春节期间人们换上节日盛装,男穿西服,女着长袍。过春节,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炮仗,祭祀祖宗,串亲访友,互相拜年。

家家产户吃一种方形的肉粽子和圆形的米糕,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岁习俗,零点一到,房外鞭炮齐鸣,照亮了整个天空,房里开始供拜神灵、祖先。

除夕拜供结束后,大家都高兴地到庙宇亭寺献上香,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贴春联、挂年画,以增加节日气氛,春联用汉字或越文书写,年画一般为“胖娃娃”、“老鼠迎亲”等。各家各户都要摆设三样节日装饰品:一束鲜花、一盆金桔和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这三样东西预示着新年吉利,欣欣向荣。在春节期间,有种.种禁忌:不能干农活,不能吵架、讲粗话,不能弄坏东西等。

传统节日

雄王节:阴历3月10日

雄王节的意义相当于中国人祭拜黄帝一样,越南人视雄王(Hùng V??ng)为其祖先,这个节日在越南很隆重。这个节日,在全国的寺庙都会有非常盛大的庆祝活动,最隆重的是在富寿省临洮县的雄王庙。越南政府更是把雄王节法定为假日,全国人民休假一天,以作记念先人

每逢春节或祭拜雄王节(阴历3月10日),人民都做着这两种食物(圆形的叫做Banh giay,方形叫做Banh chung -粽子),以祭拜祖先,表示孝顺之心,以及饮水思源的传统。

传说,雄王六世想传位给儿子,于是把他们都叫来,说:「春节快要到了,谁能够找到有意义的美食祭拜祖先,我就把王位传给谁」。

雄王的第十八位儿子叫节辽,性格和善,很有道德,非常孝顺。由于母亲早逝,没人指导,节辽一直很担心,不知该向雄王递送什么食物。

一天,节辽做梦,梦中有一位神仙跟他说:「天下稻米是最珍贵,因为人靠米而活。你用糯米作食物,一 个做成圆形,另一个做成方形,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天为父,地为母。你把馅儿放在里面,然后用叶子包起来,意味着父母生成养育、拥护孩子。节辽按照神仙的话去做,最终被雄王选为继位人。

篇6:越南风俗文化礼仪

礼仪文化

越南人很讲究礼节。见了面要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对长辈称大爹、大妈或伯伯、叔叔,对平辈称兄、姐,对儿童称小弟、小妹,对群众称乡亲们、父老们、同胞们(只在本国人之间用)。京族人不喜欢别人用手拍背或用手指着人呼喊。外人到他们家时,不能用脚指物,席地而坐时不能用脚对着人,不能从坐卧的人身上跨过去,不能睡在妇女的房门口和经常来往的过道上,不准进入主人的内房。在少数民族家中,绝对不能到姑娘住的房间里。有些少数民族住竹木高脚屋,习惯在楼上席楼坐卧。进屋要脱鞋,否则认为是看不起主人。年青人对老年人特别敬重。在北方京族家里,由最老一辈的男人作主,南方的京族由最老一辈的女人当家,凡事一般都得征求他们的意见,只要他们同意的事,其他人一般不会表示异议。和老年人同行,如要超过去,应先打个招呼,表示先行走一步。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敬老的习惯,如傣族、佬族家中有一条凳子专供老人坐,青年人和外人不准坐。

风俗习惯

有些少数民族很好客。客人来到他们的家中,常用本民族最喜爱喝的酒和爱吃的生冷酸辣等食物待客。因此,客人即使不合胃口,也要尽量地吃,否则会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喜欢在节日喜庆时邀请客人一同喝坛酒,即轮流用管子从酒坛里吸酒喝,第一轮(即轮流吸的第一口)不能拒绝,否则认为是扫兴、失礼。第一轮以后,如不想喝,以双手抱拳向右肩举一举,表示谢谢不再喝了(吃饭时也是这样)。

越南人喜欢嚼槟榔,人们通常用苇叶包一些灰或砚灰,同槟榔一起入口,灰和槟榔会起化学反应,嚼槟榔的味道始则苦,继而甜,对神经有刺激作用。槟榔也是当地赠送情人的信物。

风俗禁忌

1) 受到一部分中国文化的影响,越南认为数字86和68带有发财发禄的含意。但相对禁忌的数字是4和13,此两数带有死亡或是一些霉运的意义,因此包钱给人不应该有这些数字,一般楼层房号也常没有这两个数字。

2) 不能摸人一边的肩背,越南人认为这样会害这个人很背。

3) 孕妇生产完一个月不宜探访,不然探访者会倒霉。

4) 越南人觉得一天的第一笔生意顺利与否关系到这一天生意的好坏,因此第一笔生意顺利成交,之后一天的生意也都会很顺利。因此第一笔买卖很重要,客人还是可以杀价,但要是杀价了还不买,老板可是会生气的。

篇7:越南文化礼仪禁忌

礼仪文化

越南人很讲究礼节。见了面要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对长辈称大爹、大妈或伯伯、叔叔,对平辈称兄、姐,对儿童称小弟、小妹,对群众称乡亲们、父老们、同胞们(只在本国人之间用)。京族人不喜欢别人用手拍背或用手指着人呼喊。外人到他们家时,不能用脚指物,席地而坐时不能用脚对着人,不能从坐卧的人身上跨过去,不能睡在妇女的房门口和经常来往的过道上,不准进入主人的内房。在少数民族家中,绝对不能到姑娘住的房间里。有些少数民族住竹木高脚屋,习惯在楼上席楼坐卧。进屋要脱鞋,否则认为是看不起主人。年青人对老年人特别敬重。在北方京族家里,由最老一辈的男人作主,南方的京族由最老一辈的女人当家,凡事一般都得征求他们的意见,只要他们同意的事,其他人一般不会表示异议。和老年人同行,如要超过去,应先打个招呼,表示先行走一步。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敬老的习惯,如傣族、佬族家中有一条凳子专供老人坐,青年人和外人不准坐。

做客礼仪

1. 客人越南人家里做客,一般客人进家要先向主人一家打招呼问好,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越南人多信佛教,一般不采用拥抱和接吻等礼节。信仰佛教民族的人们相见,一般行合十礼,即双手合十齐唇或齐额,向对方致意。双手不宜过高,如果过头则被认为是拜鬼。一些少数民族见面也行抱拳作揖礼。主客之间见面,说话时要先称呼对方,尤其是对长辈更应如此,否则便被认为是没有礼貌。

2. 越南人就餐一般用中式的碗、筷。客人作客时用水,用烟或用饭前要先向主人说一句:“不客气了”或“您先请”等,以示礼貌。这一点与中国人的礼仪相象。越南各族人常用他们最喜欢的酒和生冷酸辣食物待客,客人不应拒绝。

饮食禁忌

1.小孩上学忌吃饭锅巴,怕变得愚笨;

2.小孩上学忌吃鸡爪,怕写字时手抖;

3.经商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不吉利;

4.打牌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输;

5.出门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遇到口舌是非;

6.学生考试忌讳吃虾,因为虾的形状同“劣”字第一个字母大写“L”很相像;

7.喝酒忌讳把酒杯扣过来,或把酒瓶倒过来;

8.打牌忌讳吃鸭头,怕输;

9.打牌忌讳吃甘蔗,怕早散;

10.在庙里忌讳吃狗肉。

其他日常生活禁忌

1.年初、月初忌穿白色、蓝靛色衣服,白色、蓝靛色是丧服的颜色,年初、月初穿白色、蓝靛色衣服怕成为凶兆。

2.在喜庆和祭祀活动中,忌讳穿白色服装,办丧事除外;

3. 夫妇俩忌讳用一条洗脸毛巾;

4. 夫妇俩忌讳互递牙签;

5.忌讳除自己丈夫或妻子以外的人用自己的梳子;

6.忌讳床上的席子反着铺;

7.忌讳背对供桌而坐;

8. 忌讳在屋内戴斗笠;

9.照相时忌讳三个人合影,据说中间的人将遭遇不吉利;

10.忌讳在年初打扫屋子。这样做,据说会一年办事不顺利;

11.妻子怀孕时,忌讳丈夫杀生或打桩;

12.怀孕的妇女忌讳宰鸡宰鸭;

13.忌讳孕妇从外地回家里生孩子;

14. 家有产妇,忌讳外人进屋;

15.孕妇忌讳靠近死者,忌讳参加葬礼,家里有大丧事除外;

16.忌讳用拼接起来的布为小孩做衣服;

17.不在夜晚摘水果;

18.不在大树底下小便,怕遇到鬼。

篇8:越南的节日习俗礼仪

节日风俗

越南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盘古节等。由于受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越南的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和内容,与中国基本相同。春节在农历正月,是越南最隆重的节日。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

越南的春节在越历(与中国农历相同)正月初一开始,这是越南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家家准备年货。春节期间人们换上节日盛装,男穿西服,女着长袍。过春节,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炮仗,祭祀祖宗,串亲访友,互相拜年。家家产户吃一种方形的肉粽子和圆形的米糕,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岁习俗,零点一到,房外鞭炮齐鸣,照亮了整个天空,房里开始供拜神灵、祖先。除夕拜供结束后,大家都高兴地到庙宇亭寺献上香,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贴春联、挂年画,以增加节日气氛,春联用汉字或越文书写,年画一般为“胖娃娃”、“老鼠迎亲”等。各家各户都要摆设三样节日装饰品:一束鲜花、一盆金桔和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这三样东西预示着新年吉利,欣欣向荣。在春节期间,有种.种禁忌:不能干农活,不能吵架、讲粗话,不能弄坏东西等。

哈节

越南京人独特的传统节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直译就是唱歌的节曰。节日的活动内容以唱歌为主。过节日期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在每年越历六月初十过节,有的在八月初十过节。京人聚居的村寨都建有哈亭,祀奉神像和各姓氏的祖先牌位。平时,哈亭还可供人们乘凉、唱歌及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访问京族村寨,如未受到邀请,不要走进哈亭,女性游客尤应注意,对哈亭供奉娱乐休阔的神像、牌位,不要触摸、指点。

每逢哈节,男人们聚集于哈亭,祭祖、宴饮、观戏、角力,彻夜狂欢。哈亭正堂的东、西两侧,筑有多级台阶,过哈节时,村中的成年男人按照各人所属的等级分别就座,共有高级、中级、低级、白丁、大力5个等级。这5个等级的划分,是根据修建“哈亭”时各家所捐献的钱财数额来决定的,捐献钱财最多者列为高级,坐在高级的座位上,分得较多的祭品,其余依次而下,白丁、大力两个等级除就座于最低的台阶外,还负责抬香案、挑水及侍候别人等体力劳动。到会的所有男人,包括外村来的客人均可参加集体宴会,妇女则不能参加。男人们一边吃喝,一边听歌看舞蹈,常常是通宵达旦。在哈节期间,除清歌手到哈亭里唱歌外,还经常请戏班到哈亭唱戏,或者在哈亭外面举行斗牛、角力比赛等活动。

春节习俗

越南的春节在越历(与中国农历相同)正月初一开始,这是越南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家家准备年货。春节期间人们换上节日盛装,男穿西服,女着长袍。过春节,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炮仗,祭祀祖宗,串亲访友,互相拜年。

家家产户吃一种方形的肉粽子和圆形的米糕,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岁习俗,零点一到,房外鞭炮齐鸣,照亮了整个天空,房里开始供拜神灵、祖先。

除夕拜供结束后,大家都高兴地到庙宇亭寺献上香,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贴春联、挂年画,以增加节日气氛,春联用汉字或越文书写,年画一般为“胖娃娃”、“老鼠迎亲”等。各家各户都要摆设三样节日装饰品:一束鲜花、一盆金桔和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这三样东西预示着新年吉利,欣欣向荣。在春节期间,有种.种禁忌:不能干农活,不能吵架、讲粗话,不能弄坏东西等。

篇9:越南社交文化礼仪知识

社交礼仪

各族群众都特别好客,越南各族人常用他们最喜欢的酒和肉、菜等食物待客,即使不合口味,也要尽量多吃,否则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客人走时,主人还要把自己种的水果、蔬菜和加工的食品送给来客,如果拒绝,会产生误会,一般客人总要多少收下一些,并相应还礼。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喜欢在节日喜庆时邀请客人一同喝坛酒,即轮流用管子从酒坛里吸酒喝,第一轮不能拒绝,否则认为是扫兴、失礼。第一轮以后,如不想喝,以双手抱拳向右肩举一举,表示致谢不再喝了。

越南人见了面要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招呼时对长辈称大爹、大妈或伯伯、叔叔,对平辈称兄、姐,对儿童称小弟、小妹。见面时,通行握手礼,一般不采用拥抱、接吻等方式。一些少数民族如苗、瑶族行抱拳作揖礼,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如高棉族)多行合十礼(双手合十齐唇或齐额为宜,过头则是拜鬼)。见面说话要先称呼对方,尤其对长辈更应如此,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做客时用水、用烟或用饭前要先说一句:“您先请”,以示礼貌。越南人说话声音较小,温文尔雅,很少大喊大叫。

社交习俗

越南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来话来概括:

越南种族多, 饮食有特色;酸辣味受宠, 食品要斟酌;

传统重礼仪, 热诚待宾客;不准触头部, 肩膀忌拍摸;

用脚若指人, 属于坏动作。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越南人在平时生活中,特别注重礼节礼貌问题。他们遇上人总要热情地打个招呼并互致问候,最简单地也要以点头示礼。他们待客极热情,只要宾客临门,他们总要拿出最好的酒和美味佳肴来招待客人,客人吃得越多,主人会越高兴。客人临别时,主人往往还要把自己的家乡特产送些给客人。他们自古就有染齿的特殊民族风俗,习惯把洁白的牙齿染成黑色,并以黑齿为美,黑齿是评价女性貌美的重要标志。他们对红色厚爱,视红色为吉祥、喜庆之色。他们非常喜欢狗,认为狗忠实、可靠、勇敢。他们昵爱桃花,认为桃花鲜艳、美丽,是吉祥之花,并称其为国花。

礼仪禁忌

越南邻近我国,华侨较多,广东菜馆在这里早有开设,越南人受广东口味影响较深。主食以大米为主,喜欢喝中国茶和咖啡,喜欢吃鱼、虾、鲍鱼、海参、鱼翅、瘦肉和鸡,也爱吃狗肉。吃饭时菜要多,口味宜清淡。不喜欢吃辣,喜吃糖、醋和蚝油,烹调上喜炸、清蒸、烧卤等。当地大型方、圆站糯米棕子独具特色。普通餐具为中式碗、筷、盘、勺等。

越南人禁忌多:不要随意摸别人的头部,包括小孩。当村寨路口悬挂有绿色树枝时,是禁入的标志,外人不得进入。南部高棉人忌用左手行礼、进食、送物和接物。越南各族人民的生活,都离不开竹子。竹笋,是越南人喜吃的菜肴。竹灰,往往用作食盐。越南被人们称为“竹子之邦”。

篇10:中秋节文化习俗礼仪

中秋节的习俗礼仪

(一) :赏月

中秋节赏月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二):赏月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电信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三):赏月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四):赏月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五):赏月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佳节送礼习俗

秋收之际的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增进感情的好时机,是一年当中仅次于年节的馈赠大节。中秋节日馈赠,称为“贺节”、“送节”、“追节”,也称“送节礼”,陕

往往在节前数日甚至月初就开始赶办节礼,相互馈送,路上行人往来如梭。直到今天,中秋节前送节礼的习俗依然盛行,几乎等同于年前送礼贺节。一般送礼要赶在节前,但也有在节后送的,如在甘肃洮州,中秋节后第二天以饼果馈送亲戚;如在广东东安要送糖饴;在湖南蓝山,亲友间多馈赠鸭;在江苏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鸱、糖饼相馈赠;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馈赠糍饼,取意其圆;福建同安分节前一二日,亲友间互送月饼、番薯、芋魁,中秋时以此祀先和祭神;在台湾嘉义,节前人们互送月饼、文旦、麻糍,等等。

西醴泉称“送秋节”。

中秋节的民俗活动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烧斗香

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玩兔爷

玩兔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篇11:安徽文化习俗礼仪

民俗文化

阜阳剪纸

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帽、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

徽州祠祭

徽商资本和官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祠堂建筑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昔日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徽州人甚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他们常年在外,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创造了充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豪大贾之后,便投资故里。除建造住宅、购置山场、田地、造桥、筑路、投资办学等以外,就是建造祠堂、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徽州歙县在明代时期,仅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可以说在当时宦资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筑的经济之基础。

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尊祖敬宗,崇尚孝道便就成了徽州人的重要理念和宗旨。然在宗族下的祠堂则是村落的核心,居首要地位。在乡土社会中宗教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需求又总是连在一起的,它是人们信仰的依托,因此祠堂、庙宇是人们趋吉避凶可信赖的保护点。旧时徽州各姓宗族都建有祠堂。祠堂建筑有两大类:一类是宗祠,一类是支祠(包括房祠)。宗祠是指某一姓氏后裔子孙为祭祀一世祖所建的祠堂为宗祠。一个村落的姓氏只有一座宗祠:也有少数姓氏建有两座宗祠的(就是一个村落的某一姓氏有两个一世祖),但没有三座宗祠的。宗祠的祠名是突出某一姓氏即某氏宗祠,如:程氏宗祠、胡氏宗祠、汪氏宗祠等等。支祠是指宗祠下属某一支内为祭祀某一代祖所建的祠堂,它的祠名便是突出某一支内的某一个祖宗,以其名字为署祠名即某某公祠。房祠同样是支祠下属某一房内为祭祀某一代祖所建的祠堂(又称香火屋)。

当地民俗

一、黄山节令习俗

春节: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辈向长辈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之间也互相恭喜。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还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画像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户户还要张挂彩灯,徽州区岩寺镇的元宵戏灯最为盛行。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古徽州称为“龙抬头”。大约是因进入仲夏时节,雨水渐多,可以听到雷声了,所以有这种说法。在农村,这一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一天。绩溪县的规矩,这一天还有包扎一生糯米一个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为百花生日,故又称“花朝节”,这一天,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

二、黄山生产习俗

开秧门: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开秧门”。

打锣封山:山区为保护森林形成许多条规习俗,打锣封山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每年冬季,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标明禁山范围。

接财神:徽州以农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要在店门口披红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以示庆祝。对开张这一天上门的顾客,象征性的手下红纸包(货币退还),同时赠送一定的货物,如布店赠3尺红布,百货店赠送一件日用品等。

学艺:民国时期,学艺拜师必须经过中荐人出面,为师徒双方商议协约。洽妥后,徒弟要办拜师酒,向师傅行大礼。砖工学艺,一般一年出师;木工学艺,则为三年,均无工资,师傅只供给伙食。三年升为伙计,师傅给一定的生活费,艺成后才离师营生。

风土人情

徽州古牌坊民俗文化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牌坊很多,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

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

节日吃鳝鳖和藕

按农历年俗,一年有三大节,除过年外就是中秋节和端午节。合肥地区人们过端午和中秋.有一种特殊的食俗,就是端午要吃鳝鳖,叫“箭杆黄鳝马蹄鳖”;中秋要吃藕,而且是以吃包河无丝(私)藕为荣。

“箭杆黄鳝马蹄鳖”在合肥是老幼皆知的一句熟语,它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包拯入朝为官时正过国家边防吃紧,金人、西夏,不断寻衅滋事。前方告急、而皇宫里却大摆酒席,花天酒地,还要包拯从家乡巢湖进贡鳝鳖。包拯很恼火,就从巢湖采购了一些小鳝鳖。是上一见黄鳝象箭杆,只有手指粗.不肥;鳖象马蹄,不大。绷着脸说:“包拯.你搞什么名堂?这么小的鳝鳖怎么吃呢?”包拯慌忙奏说;“陛下,如今戍边的将士要的是‘弓断足,马匹多’,我一急,就购了‘箭杆黄鳝马蹄鳖’.我也知道这些不够斤两的鳝鳖不肥美.但我想奏明圣上。边防吃紧,我们在朝的,可不能只图吃喝.不思江山永固呀!只要圣上多想边防,多置弓箭,多买马匹,西夏和金人就不敢小视我们;只要边防稳固.国泰民安,使是细鳝小鳖,皇上也会吃得鲜美可口的。”经包拯这么一说,皇上有些醒悟了。说来也怪,箭杆黄鳝马蹄鳖.就是味道不差。从此,就拿“箭杆黄鳝马蹄鳖”作为美味佳肴。如今合肥一些饭店还挂出“箭杆黄鳝马蹄鳖”作为美味菜肴招徕顾客。端午节人人吃鳝鳖,有不忘遗训,居安思危的意思。

中秋节,合肥人除吃月饼外,还要吃包河无丝(私)藕。传说包拯晚年,仁宗封赏功臣要把半个合肥城封给包公。包公要他的后代自食其力,拒绝皇上的村赏。但仁宗一定要封赐,最后把一段护城河封给他。皇上金口玉言,再不领封,便有抗旨之罪。包公万般无奈,只好领封,但心里很不安。看到护城河里的藕荷,经过再三考虑、对藕荷作了规定;河藕能吃不能卖,包拯铁而藕无丝(私)。说也怪.别地的藕,是藕断丝连,但包河藕无丝。从此,合肥地区便留下一句歇后语“包河藕——无丝(私)”。包拯后人恪守包公这一遗训,并在中秋这夭品尝包河藕,加冰糖,以示“冰心无私”。包河里的藕,也只是送给乡邻吃,从不卖钱。这一美德,人们竞相效法.遂成风俗。

篇12:那曲文化习俗礼仪

风俗

藏北人热情开朗,豪放大方,乐于助人,特别能歌善舞,歌声悠扬,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尤以踢踏舞、锅庄舞最富民族特色。献哈达是最崇高的礼节,每当遇到婚喜、节庆、迎送宾客、拜会尊长、朝佛拜像、送别远行等有献哈达的习惯。磕头也是一种礼节,一般用于朝拜佛像、佛塔和佛堂等佛事活动。主要节日有藏历年和赛马节。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藏历正月初一很早就起来,换上新做的服装,摆上“切玛”(用一个雕刻十分精细的木盒,里面装满糌粑,象征丰衣足食),“退”(用酥油、奶渣、红糖、面粉等做成的糕点),果品等节日食品,互致新年的问候,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牧民还要在羊圈周围摆上冰块,预祝新年风调雨顺,牛羊肥壮,六畜兴旺,吉祥如意。每年八月的恰青(夏季)赛马艺术节,热闹非凡,区内外的游人商贩云集藏北,专程来参加赛马节的外宾也越来越多。草原牧民白天观看勇士们赛马、马上射击、马上拾哈达等各种马术表演,以及丰富多采的文艺演出,晚上则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使整个草原成为五光十色、欢声笑语的不夜之地。

由于地广人稀,婚姻方式较为简单,成婚多以自由恋爱为主,有女嫁男方,也有男嫁女家的。在形式上还是尊重父母意见,请亲友做媒,谚云:部落之事首领定,子女婚事父母定。婚礼规模取决于双方的家境,所谓“豪门狮对虎,富翁财对财,穷人背对背”。迎亲那天,双方家庭都要举行煨桑仪式,以祭故土神灵。出发时首先要向西南走,牵马人手拿九宫八卦图开路。迎娶人家在帐绳上挂上哈达,帐门两侧各放装满干牛粪的袋子和盛满鲜奶的奶桶。在新人下马处铺一块洁白的毡子,上面用青稞画一个吉祥的符号。迎至帐前,先由盛装的年轻妇女向来人敬献“切玛”和青稞酒,迎入帐内入座。再向两位新人献上吉祥饭“卓玛折司”(油拌人生果饭),尔后由亲人和来宾向新人及父母、贵宾敬献哈达,并献上相应的礼物。男女双方亲友各派出一位能说会道的人,争相夸耀各自的主人公,将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然后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般婚礼只进行一天,也有长达三天的。在一个月内,新婚夫妇要回娘家小住几天,并举行规模不等的庆宴,婚礼到此才算结束.

丧葬风俗

丧葬根据死者身份分为许多等级,高贵的人和世系**等德高望重者死后,一般火葬;大**及在民间有很高威望者死后,一般法体塔葬;被射杀砍死的人或因传染病死亡者均实行土葬,但有分别的墓场;幼童夭折实行石棺葬、罐葬或土葬。除此之外的亡者皆行天葬,即将遗体分解后喂秃鹫,天葬台都有专职的天葬师。人死后先要请高僧大德占卜算卦,确定出葬的日期和时辰,停尸三到七天,出殡前划白线,以示灵魂送出,上路时必须先向西南行走。丧葬佛事十分隆重,请喇嘛念诵经文,以超度亡灵。并要做好卜卦所示的各种佛事活动,迎设超度佛像、朝拜庙宇、进香施财。藏北牧区如遇丧事,不仅家人哀悼,而且全村乃至全部落的人都为其举哀,亲朋好友送钱送物慰籍家属。家人在一年内不梳洗打扮、不喧哗谈笑、不事娱乐活动。家境好的在周年内每月做一次法事,周年日,用二至五天搞一次周年丧葬礼祭,修佛念经,洗发更衣,以示解哀。

那曲的历史文化

古代象雄遗址

古代象雄遗址,建于山腰,石头建筑,规模宏大。遗址距今1600多年。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苯教就形成于此时。公元8世纪象雄被吐蕃王朝所灭。

雅砻风景名胜区

雅砻风景名胜区,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山南雅砻河流域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也是西藏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区。该风景区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视野辽阔。

羊卓雍错

羊卓雍错,也称羊卓雍湖(当地人通常简称为“羊湖”),因为藏语“错”就是“湖”的意思。从地理上划分属于山南市浪卡子县。羊卓雍错,藏语意为“天鹅池”,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

那曲草甸草原

那曲草甸草原,主要由小嵩草组成,其株高仅3—5厘米,但生长十分密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那曲草原以辽阔、高寒著称。虽然自然条件严酷,但因人烟稀少,人为干扰弱,自然面貌保存最好。

【越南文化习俗礼仪】相关文章:

1.加纳文化习俗礼仪

2.匈牙利习俗文化礼仪

3.美国有什么样的文化习俗礼仪

4.鄂伦春族习俗礼仪

5.各族礼仪习俗

6.浅谈礼仪文化

7.元宵节文化习俗作文

8.端午节的礼仪习俗

9.国外新年习俗礼仪

10.巴拿马的习俗礼仪

下载word文档
《越南文化习俗礼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