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端午节的礼仪习俗

端午节的礼仪习俗

2023-01-20 08:31: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OutStealingDo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端午节的礼仪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端午节的礼仪习俗,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礼仪习俗

篇1:端午节的礼仪习俗

端午节的礼仪习俗

端午节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历史久远,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真正成为民俗大节是在六朝以后,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它说法还甚多,诸如: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

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

粽子是端午必吃食品,它是端午节日符号;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民谚: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反映端午食粽的民俗事象。近代,浙江台州粽子,口味上有淡味、甜味、咸味和多种复合味型,几乎所有的烹饪调味料都可以用在粽子制作上。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近年来,粽子进入了速冻食品家族,它也从原先单纯的节日食品变成了日常食品。近年奢华之风兴盛,出现了鲍鱼、鱼翅等高档原料做的豪华粽子(其实是华而不实)。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传统粽子的做法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龙舟竞渡

与春节有舞龙也有舞凤一样,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的来源如上述,是源于远古的乌舟、鷁舟。古代宫廷中有凤阿(如《天府广记》中记明代宫廷便有),民间有凤船竞渡。《粤囊》载:“龙舟以吊大夫,凤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入聚万金,制凤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1964年后香港又出现了风艇赛。这种风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队员,饰有凤头、凤尾,由女队员竞渡。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比赛形式,合龙凤呈样之意。

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之龙凤船妙极华丽。”但今已不见了。湖南汨罗县的龙舟,前装龙头,后置凤尾,凤尾是用包有红纸的竹篾成扇形插于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称为龙凤船。龙凤船,似乎是龙船与鸟船相融合后留下的痕迹。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写符念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射柳

“与南方的赛龙舟不同,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射箭和打马球”。

我国北方各民族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更不知道南国汉族还有一位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屈原故里祭奠当歌

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故乡,也是端午习俗和龙舟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即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秭归民间端午习俗神奇而独特,当地民众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过端午节,而每年的五月,当地人要过三次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带着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过端午,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民间称之为“躲端阳”。相传,屈原被放逐归乡后,其姊返乡劝慰屈原,“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同乡已婚女子纷纷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后这一习俗也被保留至今。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民间诗歌组织“骚坛”,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在端午节里,很多地方划龙舟,但在划龙舟前举行游江和招魂仪式,却是屈原故里所独有。传说,当年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了屈原故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儿悲伤不已,划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哟——回哟哦——”乡亲们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原游江招魂,希望屈原的灵魂回归故乡。此后,每到端午,悲怆的“招魂曲”总是会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们的心灵,成为屈原故里为纪念屈原进行的保留项目——游江招魂。

在端午节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在游江时向江中抛棕子的习俗。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时候,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在秭归,粽子则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叶子寓意屈原万古长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纯洁如玉,分明棱角表示屈原刚正不阿。一颗红枣,代表屈原爱国丹心。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正式结束。

篇2:韩国端午节习俗礼仪

韩国端午节的由来

在韩国,端午祭的时间和我国的端午节一样,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祭在韩国相当普遍,据韩国学者考证,端午祭的内容在“朝鲜时代”南孝温的《秋江集》就有表述,因此江陵端午祭的由来被追溯到一千年前。在1967年被确认为“无形文化遗产”之后,江陵端午祭的盛大活动恢复并发展起来。现在的江陵端午祭有数种祭典和假面舞剧,还有农民乐舞比赛、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棋王比赛等文娱节目1000多个。从五月初一到初十,还举办全国性的盛大的“乱场”(庙会集市),各地特产商品集中展销,规模很大。

端午节的起源与稻作农业的起源有关,与水有关,每年农历5月正是涨水的季节,为了祈求大水不将水稻淹掉,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祭神。这样才慢慢形成这个节日。而稻作农业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是公元前三世纪,由我国的水稻传向日本。韩国的端午节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习俗

韩国江陵端午祭 (?????)久负盛名,是韩国端午活动的典型代表,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保存完好的传统 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原来在韩国许多地区都有端午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端午祭的活动丰富多彩。除指定的祭礼(谨酿神酒――送神仪式)、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儿童农乐竞 赛、鹤山奥道戴歌谣(这些都是地区或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 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等;庆祝活动,如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夜间活动,如国乐表演、伽琴并唱等;艺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此外还有被称为“乱场”的商品 交易。

往年的活动一般分为祭祀仪式表演、巫堂表演、面具戏剧表演。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活动从山神祭祀开始,以驱赶魔鬼的活动结束,其中还有各式各样的仪式活动,如有萨满表演的山神祭祀。山神祭祀结束时,参与者要在江陵举着牌匾和作为神灵栖息的树游行。五月初七晚上有送神仪式和驱鬼,其中牌匾、纸花都被烧掉,送往神灵居住的地方。人们向神灵鞠躬,向他们祈祷富有和运气。这些活动是在不断吸收民间传说、佛教和儒家因素下积累而成的。江陵端午祭的核心是巫堂祭祀,它主要为巫舞表演。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韩国的端五节是以祭祀为活动核心,祭祀期从为阴历四月初五持续到到五月初七。现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江陵端午祭”,是在韩国江原道江陵市举办的以端午祭祀为内容的民俗活动,节期从6月13日到17日,其中包括各种娱乐活动和仪式活动。仪式表演主要有三类:祭祀仪式表演、巫堂表演、面具戏剧表演。

活动从山神祭祀开始,以驱赶魔鬼的活动结束,其中还有各式各样的仪式活动,如有萨满表演的山神祭祀。山神祭祀结束时,参与者要在江陵举着牌匾和作为神灵栖息的树游行。五月初七晚上有送神仪式和驱鬼,其中牌匾、纸花都被烧掉,送往神灵居住的地方。人们向神灵鞠躬,向他们祈祷富有和运气。这些活动是在不断吸收民间传说、佛教和儒家因素下积累而成的。江陵端午祭的核心是巫堂祭祀,它主要为巫舞表演。除了祭祀外,还有荡秋千、摔跤、绘画、歌舞表演、做传统打糕等。

篇3:各地端午节习俗礼仪

娄烦端午节的主要节日活动是吃溜米软米粥、吃粽子和采集。

娄烦的溜米和粽子,是娄烦食品中的精品,主要是因为软米质量好。娄烦东南部特别是庙湾乡的软米,色泽金黄,又软又黏,香味浓郁。用娄烦软米做的糕、馒头、溜米、粽子,一直是省城太原的畅销食品。

娄烦端午节前后,正是各种植物幼苗生长旺盛时期,一些茎、叶可入药的植物,这时药性也最好。所以端午的采集活动也十分广泛。早晨,太阳还未出山,人们就要出去采集。

首先是挽艾。端午的艾,药性最好,据说能顶麝香用。挽回艾来插在门上、耳朵上,为的是避邪气和防蚊子等毒虫咬。大部分人家是搓成艾要子(艾绳),夏天用来熏蚊子,也有采臭蒿草嫩叶往身上擦的,也是为避邪和防蚊虫叮咬。过去娄烦还有给苍蝇插架一俗,即把柳枝折回来插在屋顶上让苍蝇爬,到除夕大扫除时才扔掉。这一习俗,是百姓在无法制服苍蝇的情况下采取的最落后的办法,让苍蝇趴在架上,总比趴在食物上强。现在有办法对付苍蝇了,但柳枝还是要的,不过是在门上别一别,闻一闻嫩柳叶的清香味而已。

还有一些懂医道的人,早晨出去把蛤蟆逮回来,在其嘴里塞进墨汁,如果没有现成墨汁,就提前用鸡蛋和烟霉制成。然后把嘴里塞进墨子的蛤蟆用泥包住放在炕洞里熏,熏干后就制成香墨子了,用来给身上起了疽肿的人写“散”字,即用香墨子围患处画一圆圈,中间写一“散”字。不知道蛤蟆是怎么知道这些的,一到端午早晨就躲起来了,很难找到。这便留下一句歇后语:“五月端午的蛤蟆,圪躲圪躲就过去了。”

娄烦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有古会。周洪山普净寺古会,初四、初五和初六赶三天,下静游狐爷庙古会是从初三至初七赶五天。

篇4:各地端午节习俗礼仪

在浠水县,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要挂菖蒲、插艾叶、包粽子、划龙舟,隆重而热烈。

五月初五这天,一大早妇女们就上山采竹笋叶子,浸糯米,做馅料,烧柴火,一家子热热闹闹围在一起包粽子,其乐融融。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在浠水县北部山区,人们用划采莲船、唱哦呵腔儿来模拟赛龙舟的活动,十分热闹。每年端午节,只要那熟悉的采莲船调子一唱起来,村民们马上就扶老携幼围拢过来。

去策湖看社戏、观龙舟赛,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历年来,策湖在端午节时就有划龙舟、唱社戏的习俗。端午节,成为策湖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未到,当地村民就提前主动相邀亲朋好友前来过节。浓浓的节日氛围,独特的民间风俗,也吸引了各地人们前来湊热闹。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传说这天有瘟神降世,故家家门窗两侧安放艾枝、菖蒲,用来避邪。室内墙上贴着用雄黄酒写的“毛娘贴”,涤除瘟气。其文曰:“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飞剑斩蜈蚣,百邪归洞府”。小儿脸上涂雄黄酒,手臂上系五色彩线,佩戴装有艾、菖蒲等药物的“香囊”布袋,为驱蛇、蝎、蜂、蚊、蝇五毒。

五月初五日为屈原投江之日,楚人为纪念他,特用笋衣包裹有糯米、绿豆、茴香的“角粽”,投入江河祭奠,以慰屈原之灵。本县巴河、兰溪、城关南门河等地,有举办划龙船竞赛的习俗,此种凭吊屈原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篇5: 端午节若干习俗

端午节若干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它形成于战国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端午的“端”是开端、初之意,初五是一个月中的初始,在农历地支纪月中,顺序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端午原称端五相传是因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的寿日,宰相宋璟为讨好皇帝,上表为避讳“五”字,而将端五的“五”改成“午”,故称“端午节”。又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有登高之俗,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又因“五”与“午”通用,五月初五,五、五相重,故亦称“重五节”、“重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叙述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这一习俗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从两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香囊内装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药,富贵人家要加装些檀香、麝香。从医药学看这些药确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带还常放在床前及枕边。旧京时女孩们在端午节前常用棉织丝缎剪成多种式样,并用五彩丝线绣成王字或五毒虫等图案,年年有翻新可谓女红竞巧。女孩们还用凤仙花涂染在指甲上,因这些习俗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除此以外,在中国有些城镇或者山区,有端午节给给小孩子涂雄黄的习俗,这样的的的是寓意吉利,驱病邪。雄黄酒市场上有售的,但咱可从来没有喝过。

篇6:端午节习俗

1.河北省:五毒饼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2.山东省:端午节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3.山西省:艾叶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4.陕西省:龙舟竞渡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5.甘肃省:艾虎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6.江苏省:鸭蛋络子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7.浙江省:采药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8.江西省:端午习俗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9.湖北省:竞渡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10.福建省:端午节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11.广东省:儿童放风筝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12.海南省:端午节习俗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篇7:端午节相关习俗

端午节相关习俗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二)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四)悬钟馗像

因为民间传说为抓鬼大帝,所以钟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据说唐明皇曾梦到一个大鬼和一个小鬼,小鬼在偷吃东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问大鬼说:你是什么人?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帽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我就自杀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就叫画家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绘出钟馗像来除邪。原来钟馗像是在岁末时才挂的,明朝画家文征明还画过寒林钟馗,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台湾较少有此一习俗。

(五)划龙船竞赛

古代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了救屈原。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在全省各线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举办划龙船比赛,国内的无线电视台都会转播比赛盛况,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各地的龙船赛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宜兰县二龙村的龙舟比赛,不因为他们的龙舟比其它地方长或漂亮而闻名,而是因为一项相传有两百年历史,而且只有两队--上二龙村的淇武兰和下二龙村的洲仔尾,他们各自拥有一条都绘有太极图案的龙舟,只是淇武兰以绿色为底,洲仔尾却以红色为底。比赛规则是两村的居民都是选手,反复在二龙溪比赛达数十次(从午后到黄昏),选手累了马上换同村的人上场,最后以胜的次数多的队伍为赢。

篇8: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端午节的礼仪习俗】相关文章:

1.鄂伦春族习俗礼仪

2.各族礼仪习俗

3.端午节习俗作文

4.端午节习俗日记

5.国外新年习俗礼仪

6.加纳文化习俗礼仪

7.巴拿马的习俗礼仪

8.闽南结婚习俗礼仪

9.捷克的习俗礼仪

10.越南文化习俗礼仪

下载word文档
《端午节的礼仪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