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2023-01-27 08:10: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鹰院江湖大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篇1:论文: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论文: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秘密,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教师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自然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创新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期一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热)、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的联系。而自然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

二、设法把大自然“搬上”课堂

有些自然教师,往往要到上自然课时,才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就又带着教具、材料离开了。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就不能进行观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开辟了“自然角”把大自然“搬上”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

“自然角”可以分为“室内自然角”和“室外自然角”两类。在室内“自然角”主要是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小鱼、小蝌蚪、蚂蚁等,也可以种植一些小型的花草,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以及飞、走、爬、游的动态等生活习性;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及其生长规律。至于室外“自然角”,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里现有的花坛花圃,开辟一块“种植园地”,种植常见的、自然课上需要学习的植物,也可以是观赏性的花草,可食用的常见作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常见的植物》、《我们的生物角》、《茎的共同特征》、《植物的一生》等内容时,就可以在自然角里实验观察。平时,我们让学生利用自然角进行饲养、种植、管理等,如给“室内自然角”里的小动物喂食、换水、清洁,为室外“种植园”里的植物除草、浇水、捉虫、松土、施肥等,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又培养了爱心和美感,还使他们学到了自然知识。

三、突破教学常规,科学选择教法

在自然教学中,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妨采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动物和环境》一课中,常规方法是按照书上的模拟实验进行分析,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找”蚯蚓,最后让学生比较;谁捉的蚯蚓多?在什么样的地方蚯蚓多?最后引导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后一种方法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这种“比赛”,通过自己动手获取的知识也更加牢固。

篇2:让语文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

让语文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

杨艳

每当我漫步在管弄公园的林荫小道上,总会好奇地盘问学植物出身的小郁“这是什么树?”“那种花叫什么名字?”-----想起小时候充满期待地插下一枝桑条,一截柳枝,或是一根葡萄藤,但每次都会在次日清晨就迫不及待地拔出来检验它是否萌芽了,结果自然是“红颜变白骨”,桑条柳枝葡萄藤统统变枯木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却收获了期待耐心喜悦。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杂感时,非常欣赏他带领学生种树养花养鱼。我也很想让我的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的甘露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灵,让大自然的丰富多样填补他们情感的贫瘠。但我是一个敏于思,拙于行的懒汉,而且如何在语文的领域找到一个切入口的问题也一直缠绕着我。作文需要体验需要观察,本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但要设计好对我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正是春光灿烂之时,一切的生命都从隆冬的昏迷中清醒过来了,嫩芽儿偷偷地探出了头,叶片儿舒展着懒腰,修长的竹子摇摆得婀娜多姿,抖落了一冬的寒霜----一切生命的萌生苏醒都是一次伟大壮烈的战斗。如果用心去聆听,你肯定能收获很多很多。但是上帝给人类同样构造的眼睛,却赋予人们形形色色的心灵世界,而且开启那个世界之门的唯一钥匙仅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旁人若想去触摸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呀,况且你企图开启的是一百多个孩子的心灵之门。

“绿柳才黄半未匀”这是一句近乎自然主义的写实诗,但是有多少空洞的眼睛从来未曾捕捉到这一平凡细微的变化,又有几颗细腻的心灵曾经品出了生的'喜悦。如果我是观音大士,我一定挥出净瓶的甘露,让四四方方的教室霎时绿意盎然。可惜我只是凡夫俗子,于是只好叫他们课后去管弄公园观察。可是孩子的好奇只是一线火花,岂能漫长燃烧,等到放学恐怕个个都忘到爪哇国去了。我利用午饭后的时间,心怀不轨地久久徘徊在柳树脚下,可没想到这里的柳树都已成参天,矮小的我只能望树兴叹了,那一枝枝的“绿柳才黄半未匀”在高空向我悠悠招手,似乎是大自然的使者又一次谢绝了我们并不虔诚的造访。 作者邮箱: YANGYAN19770831@163.com

篇3: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

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

湖北省黄石市第五中学   孔祥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科学、更高远的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湖北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说:“教学中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学生的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生活的课堂和语文的课堂结合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华特 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天地,语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课堂,就要尽可能多的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事事洞明皆学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活动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

走进大自然的作文教学。古人治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要不是遍访名山大川,就不会有史家绝唱、无韵离骚的《史记》问世;李白如果不是“一生好入名山游”,则不会写出那么多气壮山河的浪漫诗篇;苏轼要不是亲游黄州,则断不会有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赤壁赋》闪耀文坛;陶潜王维孟浩然若不是钟情山水,则不会诞生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诗派。大自然是我们最博学的老师,她可教你怡情,教你增知,教你感悟,教你提高审美情趣。

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滑冰玩雪,爬山越野,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与写作冲动。如果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学生的收获远比听几节课的写作指导大。12月,我将高一(5)班的学生带到汉朝名士东方朔先生曾隐居过的地方--黄石东方山脚下的水库边野炊,在恰当的时机提醒他们仔细观察此时同学们的行动与表情与在学校时的不同,怎样抓住重点描写野炊的过程,如何注意不要忘了周围的山水景色,如何选择合适的词句来表达,等等。回来后几乎每个同学都在周记里作了各种精彩纷呈的描述。有个叫刘福强的同学这样写:“蓝色的火焰已欢快地舔着锅底,舔得锅里咕嘟咕嘟地响;大家叮叮当当拨弄着炊具,演奏着欢快的交响曲,引得肚子里的馋虫与之里应外合。……一位嘴巴并不比别人小的女生(喝汤时)将上下唇撮成一颗樱桃大小,以匙尖触及口边,徐徐吮吸。古人以樱桃小嘴为美,此女认为也许如此用餐,一定楚楚动人。--这样子却着实牵动着掌勺人的心,他惴惴地问:‘不好喝吗?’女生答曰:‘It's last well!’掌勺人心中石头落了地,说:‘好喝干吗用这样子!’众人大笑,该女只好以正常方式喝起来。”如果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学生断难写出如此气息浓厚、妙趣横生的语句来。

20元月,几年难得一遇的大雪正值上课时纷纷扬扬的下起来,看着学生们频频将眼球投向窗外,我索性搁下正讲的内容,引导学生搜索已学过的、知道的前人描写雪的诗句,老师适时扩展,以巩固和增加文化积累。然后将他们带到操场上、植物园里,让他们去疯狂。第二天,地上已铺了一层厚厚的雪。--干脆玩个尽兴,带他们去打雪仗!看着学生们东奔西窜、大呼小叫的高兴样儿,自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他们这个年龄,也加入他们的行列。当然,老师要有多挨雪球的.准备,因为时时有“冷弹”从背后袭来。此后,我布置了一篇《雪》的文章,让学生随便写来。结果,诸多文化气息浓厚的美文呈上案来。

走进大自然的散文教学。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散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尤其那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大自然的浓缩画,置身于自然,或许可以窥出那些风景画的色彩水墨与运笔技法甚至情感脉络。

《荷塘月色》堪称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妙笔渲染,便成了生动传神、浓郁深邃、寓意深刻的风景。许多同学并不能真正认识到本文的美学价值,我将学生在某天带到班上一个同学家的藕池边,让他们七嘴八舌的谈论,怎么样将藕池描写得美,然后开始学习这篇散文。通过与自身的比较与对文章的品味分析,学生逐步明白本文的美在于对描写对象从荷叶、荷花、荷香、荷下的水、荷塘的四周等作了立体的描绘;还调动了视、听、嗅等感官,运用了新奇的比拟及精妙的通感,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特殊的词语(如叠词)婉约地传达内心的情感。如此,本文的构思美、语言美、意境美则默化于心。

许多散文,含有深刻的道理、哲理,哲理源于作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如果学生能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能发现或理解了其中的“理趣”,那我们就找到了理解、分析、鉴赏这些文章的契机。有一次,我将学生带到湖北黄石市与鄂州市的分水岭--海拔400多米的白雉山去爬山,当学生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爬到山顶的小庙“一览众山小”后,许多人不由背出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一段充满哲理的论述:“世之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我适时点拨《雨中登泰山》中“人生如登山,一级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等有理趣的句子,在共同的玩味中,师生对文章内涵的挖掘更深了。

走进大自然的诗词教学。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宝石。那么,新课标提高了中学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亦是情理之中了。

学诗最重要的是在落实背诵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因为诗的主题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师者引导学诗,就是要借助诗句的表层语言(意象)来领会诗人所传达的真意(意境)。譬如你问月亮在哪里?有人用手指着月亮说:“那就是月亮。”你不能认为手指头就是月亮,而应沿着手指头的方向去看月亮。诗的语言即手指头,诗的意境即月亮。寻找“月亮”的方法就是要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和联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想象和联想是需要生活积累的,大自然就是我们想象和联想的酵母。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朴实的语言和淡远的色调描绘了一幅清纯、幽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图景。其实所谓“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实为平常之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的郊游中均能见到却熟视无睹,而《归》诗何以就表现出不平常之意呢?原来,即便是这样司空见惯的农村风光也让陶渊明宠爱有加,则正是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依恋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弃。这种淡远的文风,与诗人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是完全一致的,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高尚情操。通过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隐匿于云层后的“月亮”就容易找到了。

美学家说,美是自由的形式。把语文课堂有目的地导向大自然,则是创设了一个自由的课堂。如果师生能充分活动在无垠的大地上、新鲜的空气中,语文教学的美将从这里凸现,美的语文教学将从这里诞生。      作者邮箱: kongyue@mail.china.com

篇4:让孩子走进大自然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

贝壳儿妈妈

美丽的大自然,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走进这动人的颜色

记得很久以前,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幼儿园的阿姨手里拿着一个红红的苹果问孩子们:小朋友,谁能告诉我苹果是从哪里来的吗?孩子们的回答大同小异:是妈妈买回来的;是从超市里买回来的;是别人送来的……

看到这样的答案,我不禁有些愕然。为什么就没人回答:苹果是从苹果树上长出来的;苹果是从果园里采来的……

我们的孩子,离大自然真的是越来越远了,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商品化的信息。

城市里的孩子们,玩乐的时间多被美术班、书法班、钢琴班、小提琴班、作文写作班、英语班……占据了,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接受着文学、艺术的熏陶。

我们究竟想培养出怎样的孩子呢?全能的才艺,良好的素质,丰富的内涵,优秀的品质……但是,难道仅仅这些就足够了吗?

我想,我们都不愿意孩子认识的动物植物只是书本上、陈列室里看到的凝固成了一种姿态、没有生气的图象、标本,也不愿意孩子接触到的动物仅仅是关在动物园笼子里屈指可数的寥寥数种吧?

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中去吧!去感受泥土与青草的甜香,去聆听虫吟鸟叫蛙鸣,去观察蜂飞蝶舞虫爬,用一颗纯真而好奇的心灵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课堂。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可以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引领着孩子们走向一片求知探索的新天地。

大自然让孩子学会仔细地观察:春天到了,光突突的树枝上为什么会鼓起一个个小苞呢?哦!那里正孕育着嫩嫩的树叶和即将绽放的春花呀;屋檐下,小燕子为什么总要衔回一根根草或一点点泥呢?哦,原来是为了建造自己的小窝呀……这样身临其境的观察,孩子得到的知识是鲜活的,是身边的,这样就会进一步激发起孩子浓厚的求知愿望。

大自然让孩子学会用心地思索:树叶到了秋天为何会变黄变红,还会落下来?雨后天晴,为什么会出现绚丽的彩虹?月亮为什么有时候圆有时候缺?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往往就是由这些简单的问题开始,孩子们在天性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问题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大自然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只要你肯用心地去发掘去探索,你就会得到最最珍贵的宝藏。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科学领域的知识,你都可以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逐步进入其神秘的领域。

我们都能很容易地做到这样的事情吧:给孩子捉几只小蝌蚪回家,和孩子一起慢慢地观察小蝌蚪是如何一天天地长出四只可爱的小脚,如何慢慢地褪去小尾巴,如何长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可爱的小青蛙;或是在花盆里撒一些植物的种子,让孩子用心地观察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部过程……

如何可能的话,象网友嘉嘉川川妈妈那样,租一块菜园子,带着孩子一起去耕耘、播种、施肥、锄草、除虫、收成……当鲜红的西红柿翠绿的小黄瓜紫色的小茄子白色的大萝卜端上自家的餐桌时,孩子不仅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劳动的乐趣,还能真切地体验到什么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自然中的一切,皆蕴藏着无穷的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赶快带着你的孩子一起走到大自然中去吧,去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去探索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神奇与奥秘。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访问

篇5:让自然课动起来

让自然课动起来

让自然课“动起来”

蟠龙中心小学                李菁菁

自然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但是往往在教学中被当作杂课而被忽视,许多老师在上自然课时都感到头疼,有的甚至照本喧科,学生听之乏味,特别是小城市的学校,领导和家长都觉得自然课上不上都无所谓,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小学自然课中有一块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并且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分析去自我发现、自我论证、自我总结自然规律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自然课的教学做了大量的调整,更加注重自然课中学生的独立观察、测量、猜想、查资料、制作、实验、方法、归纳、综合等方面的培养,新课程自然课的标准为我们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的方法与途径提供了依据,也为自然课的实施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下面是我对自然课教学实施,提出的一些方法。

一  、开放自然课的`课题。要上好自然课首先要打开自然课课堂的大门,开放自然课的课题。课题是开启学生学习的窗户,只有开放的课题才能让学生有一个开阔的视野。教师做好导师的作用,努力引导学生把自然课本中的知识放到生活、自然中去,让学生在开放的课题中去说、去讨论、去发现自然界的现象,真正让学生走进自然课的课堂中,自然地“动”起来、“学”起来。

二、观察比较,主动发现自然规律。要相信学生的眼睛是最好的放大镜,放手观察比较,学生通过观察的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上《水力和风力》这篇自然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

风车、水轮机转动的样子,给学生一个观察的“动”感空间。接着让学生自己比较它们转动的的不同与相同,使学生在观察之后有一个充分的比较过程。我从学生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中逐步的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索。由于在探索前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后面学习和理解风力和水力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三、实验论证,自觉揭示自然规律。“手巧才能心灵。”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课中的自然现象,教师应把常识课中关于“利用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告诉学生,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四、想象分析,积极琢磨自然规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自然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的也是神秘的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自然,让想象在自然课中“动”起来,学生在想象中学自然。

在探究《空气的存在》这堂课中,我先举起一个空烧杯,杯口向下竖直按入装有适量水的水槽中,让学生猜想:“水会进入杯内吗?”然后让一名学生用手摸杯子的内部,学生检测后说:“是干的。质疑,为什么把杯子放在水里杯子内会没有水呢?接着指示学生观察:有汽泡冒出。水进不了杯子内部,那说明什么呢?这一问,学生们就来劲了,纷纷猜测起来,都说那杯子里肯定有东西。可是那是什么呢?学生的想象这时候通通调动起来,我就把握时机,揭示课题让学生主动地去琢磨空气存在的自然现象,最后得出结论。

五、实践操作,勇于探究自然规律。动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在自然课的教学中要多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栽培、饲养等活动,帮助他们理解。还要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勇于动手,勇于探究,使自然课在实践操作中“动”起来。

像刚才在前面提到的<<水力和风力>>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先自己制作风车,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到操场上去放风车,探索风力是如何使风车转动的,学生通过实践证明了风力的力量,也感知到了自然课的乐趣,乐在自然中。

5、推理综合,及时总结规律。在自然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

[1] [2]

【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相关文章:

1.走进大自然作文

2.走进大自然开场白

3.走进大自然-六年级

4.走进大自然五年级作文

5.走进大自然的作文

6.走进大自然400字作文

7.初一作文:走进大自然

8.走进大自然小学作文

9.走进大自然650字作文

10.走进大自然的名言

下载word文档
《自然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