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资格考试重点辅导———中级会计实务
“瑚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重点辅导———中级会计实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级会计资格考试重点辅导———中级会计实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中级会计资格考试重点辅导———中级会计实务(二)
通过分析中级会计实务(二)近三年试题不难发现,试题难度大些,和试题相对容易些。而在中级会计实务(二)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教材都不变的情况下,试题难度将会怎样呢?
近三年试题情况
从20起中级会计实务分为两个科目,即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从近三年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在考试内容体系上变化基本不大,考试的命题思路比较稳定。考生在复习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时,应当了解以往各年的考试题,特别是最近三年的考题。下面笔者将为大家分析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近三年考试题的题型和分数情况(见表一)。
从近三年考试题的题量来看,客观性试题都是30小题,共计40分;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除年为5个题以外,其他各年都是4个题,共计60分,看来历年的题量都是在34题上下,这样的题量覆盖面是很广的,而且有的试题考核的知识点还不止一个,如一个选择题,最多可以考核四个知识点,计算题和综合题考核的知识点更多。中级会计实务(二)考试用书共12章,从试题的总体分布来看,这12章或多或少都有涉及。
近三年命题规律总结
要善于总结考试命题的规律,掌握命题思路,这样在复习时才能抓住重点,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复习的效果。这里,笔者结合十几年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的实际经验,对最近三年考试题的命题规律做出总结,以使考生在复习时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迎接考试。从近三年考试题目来看,中级会计实务(二)有如下特点:
1.体现全面考核要求
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的考试大纲和指定考试用书既是考生复习的范围,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从这些年考试的试题来看,基本上没有超过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范围的试题。因此,考生应当全面掌握考试用书的基本内容。试题主要突出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基本理论运用的精神,进行全面考核。例如,会计报表披露问题可以涉及中级会计实务(二)每章内容,而每年选择题中都出现过,特别是20的试题中出现了3个多项选择题目,占了6分,这种考题往往被考生忽略。指定教材阐述了大量的基本问题,从教材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每个部分都有可能考到。考生只有充分准备,在考试时才能游刃有余,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来源:
2.体现重点突出要求
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近三年考试题目的重点章节中主要涉及借款费用、或有事项、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政策变更、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合并会计报表等内容,体现了重点突出的原则。例如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中有关抵消分录的编制考试题目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到,而且所占的分数较高,基本上是在综合题或者计算分析题中出现,因此重点也是比较突出的。
3.体现及时更新知识的要求
最近几年会计法规、制度等不断颁布和实施,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试题紧密结合了现行会计制度以及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通过考试检查考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识、新内容,尽快完成知识的更新。我国目前已经颁布实施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而这些内容在考试题目中均出现了,例如年试题中出现的借款费用,所以教材中的新内容新知识都是考试的重点。
4.试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程度、实际应用能力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主要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会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运用的能力,考查考生利用会计基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要想取得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来讲,必须对会计专业知识理解有一定的程度,才能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当然,一些基本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是需要考生记住的,但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求考生能够灵活运用。例如,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时与所得税结合问题中,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如何通过“递延税款”科目进行核算,如果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能否调整应交税金等。根据这一特点,许多试题的综合性是很强的,这种综合性不单单体现在综合题中,在选择题中也有所体现。
5.试题侧重于实务操作,兼顾基本理论
会计职称考试主要考核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对理论要求不是很深,只有考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的原理和概念即可。一般来说,运用这些会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结合会计账务处理的内容主要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中出现,重点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与原理;实务操作技能主要在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中出现。例如,会计政策变更、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内容往往和其他有关章内容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既要编制有关调整会计分录,同时还要求调整比较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近几年出现了20分左右的题目。所以中级会计实务(二)的试题侧重于实务操作。
篇2:中级会计执业资格考试会计实务重难点辅导
第一章 总论 本章的考题主要是客观题,主要考点是: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以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尤其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一)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作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又是会计报表的基本构件。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和利润。尤其是资产、收入、费用要素出题的可能性更大,应注意理解。
1、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井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例1] 下列( )经济业务是根据“资产”的定义进行会计处理。
a.计提8项资产减值准备
b.开办费在开始生产经营起一次计人当期损益
c.会计报表中一般不得再出现“待处理财产损溢”项目
d.注销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收益的无形资产
答案:abcd
2、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注意:收入不包括因偶然因素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人,即不包括利得。
[例2]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下列( )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作为收入要素确认?
a.销售商品实现的
b.出租无形资产实现的
c.转让固定资产实现的
d.转让长期股权投资实现的
答案:cd
3、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利润是指企业在——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注意:费用不包括因偶然因素而发生的损失,即费用不包括损失。
[例3]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a公司下列( )支出不能作为费用要素确认。
a.销售多余原材料的成本50万元
b.采用经营租赁方式出租固定资产计提折旧20万元
c.周水灾导致一批商品发生霉烂的损失30万元
d.为离退休人员支付退休金40万元
答案:c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收集等,都是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为日常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依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会计上所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的基础上。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又称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待摊、预提、递延这样的会计方法。
货币计量是指以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用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对外提供给境内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应当折合为人民币反映.
(三)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对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掌握应注意每项原则对会计处理的不同要求。比如.企业会计核算中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等。
[例4] 企业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核算,所体现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是( )。
a.客观性原则
b.一贯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答案:d
[例5] 你认为下列c公司( )事项的会计处理违反了会计核算的一贯性原则。
a.预计今年经营状况不佳,于是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年数总和法改为直线法
b.经查实,甲专利权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于是将其账面价值予以注销
c.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本年度开始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
d.预计被投资企业本年将发生重大亏损,于是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
答案:ad
[例6] 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有( )。
a.明晰性原则
b.权责发生制原则
c.配比原则
d.划分与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答案:bcd
篇3:中级会计实务考点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包括可供直接销售的产成品、商品,以及需经过进一步加工后出售的原材料等。企业的存货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原材料,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为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而储备的各种材料,虽然同属于材料,但是由于用于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不符合存货的定义,因此不能作为企业存货。
(2)在产品,是指金业正在制造尚未完工的产品,包括正在各个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以及巳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
(3)半成品,是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
(4)产成品,是指工业企业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验收人库,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企业接受外来原材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制造和修理完成验收人库后应视同企业的产成品。
(5)商品,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6)周转材料,是指企业能够多次使用,但不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材料,如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物,各种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劳动保护用品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容器等低值易耗品和建造承包商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其他周转材料。但是,周转材料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处理。
下列各种物资中,应当作为企业存货核算的有( )。
A.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的用于对外出租的商品房
B.企业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发生的加工成本
C.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入的用于建造办公楼的土地使用权
D.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的用于对外出售的商品房
【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 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的用于对外出租的商品房属于投资性房地产,选项A不属于存货;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入的用于建造办公楼的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形资产,选项C不属于存货。
篇4:中级会计实务考点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即资产负债表日,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存货成本,是指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东奥小编整理发布。如果企业在存货成本的日常核算中采用计划成本法、售价金额核算法等简化核算方法,则成本应为经调整后的实际成本。
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并不完全等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构成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扣除这些抵减项目后,才能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企业应以确凿证据为基础计算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A公司如下存货业务的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待领用甲原材料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成本高于市场售价,按二者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B.待销售商品乙在资产负债表日已发生跌价,但因该商品已经有订购合同且以合同价计算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C.待销售商品丙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小幅跌价但是在可预见未来价格可以很快回升,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D.待加工原材料丁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跌价但因该材料加工的产品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正确答案:B, C, D
答案解析:存货跌价准备应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而不是按成本与市场售价的差额计提,选项A不正确。
篇5:中级会计实务考点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其中,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
固定资产折旧实施步骤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按照规定单独计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3.处于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管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认为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处于更新改造过程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将其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不再计提折旧。更新改造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为固定资产后,再按重新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采用与自有应计提折旧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承租人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资产使用寿命内计提折旧;承租人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否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
因进行大修理而停用的固定资产,应当照提折旧,计提的折旧额应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注】因进行大修理而停用的固定资产,应当照提折旧。计提的折旧额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生产车间计提折旧)
管理费用(企业管理部门、未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销售费用(企业专设销售部门计提折旧)
其他业务成本(企业出租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研发支出(企业研发无形资产时使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在建工程(在建工程中使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贷:累计折旧
(三)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复核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
1.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
2.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
3.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企业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中级会计实务考点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趟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对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损失。为了赏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
(3)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模糊不清、不能晦涩难懂,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具体要求:1.纵向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2.横向比较: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会计政策)
具体要求:
1.纵向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
2.横向比较: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1.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2.大多数的业务交易,其法律形式反映了经济实质;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法律形式没有反映经济实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按照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账务处理。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例如,企业发生的某些支出,金额较小的,从支出受益期来看,可能需要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但根据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计入当期损益。
重要性的判断取决于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相同的金额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重要性理解。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八、及时性
1.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2.及时性要求体现在会计信息收集、加工、披露、报告等各个环节。
3.及时性对相关性和可靠性起着制约作用。
2017中级会计实务考点练习题:单项选择题
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 )。
A.实质重于形式
B.谨慎性
C.相关性
D.及时性
【答案】A
【解析】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从法律形式上,该资产属于出租人的资产;从经济实质上,承租人对该资产能够实施控制,所以承租人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
篇6:中级会计实务考点
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例题・单选题】甲公司发出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1月1日将发出存货由先进先出法改为移动加权平均法。20年初存货账面余额等于账面价值40 000元,50千克,年1月、2月分别购入材料600千克、350千克,单价分别为850元、900元,3月5日领用400千克,用未来适用法处理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则2016年第一季度末该存货的账面余额为( )元。
A.540 000
B.467 500
C.510 000
D.519 000
【答案】D
【解析】单位成本=(40 000+600×850+350×900)÷(50+600+350)=865(元/千克),2016年第一季度末该存货的账面余额=(50+600+350-400)×865=519 000(元)。
篇7:《中级会计实务(一)》
《中级会计实务(一)》
一、总论 (-)基本要求 1.掌握会计要素的概念、各会计要素的特征以及会计平衡公式 2.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3.熟悉会计目标 4.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5.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了解会计对象 (二)考试内容 l.会计概述 (l)会计目标 (2)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3)会计等式 2.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l)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3.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l)总体性要求 客观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相关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 (3)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 权责发生制原则 配比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4)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谨慎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 二、货币资金 (-)基本要求 1.掌握现金、银行存款日常收付的账务处理;掌握现金清查和银行存款核对的方法 2.掌握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及主要账务处理 3.熟悉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4.熟悉国家现行的有关现金、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 5.了解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的种类及其相关规定 (二)考试内容 1.现金 (1)现金核算的内容 (2)现金核算的账务处理 2.银行存款 (1)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及贴现处理 (2)银行存款的核对 3.其他货币资金 (l)外埠存款 (2)银行汇票存款 (3)银行本票存款 4.货币资金的管理与控制 (l)货币资金管理的作用 (2)货币资金控制的原则 (3)国家有关货币资金管理的规定 三、应收和预付款项 (-)基本要求 1.掌握应收票据的概念和计价原则;掌握应收票据取得、收回和转让的帐务处理;掌握应收票据贴 现的计算及其账务处理 2.掌握应收账款的概念、确认和计价原则;掌握应收帐款发生和收回的账务处理;掌握坏账损失核 算的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 3.掌握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的概念、范围、计价原则及其账务处理 4.熟悉坏账的确认条件 5.了解应收票据的分类内容 (二)考试内容 1.应收票据 (l)应收票据概述 (2)应收票据的核算 不带息应收票据的核算 带息应收票据的核算 应收票据转让的核算 应收票据贴现的核 算 2.应收账款 (1)应收账款概述 (2)应收账款的核算 (3)坏账及其核算 3.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 四、存货 (-)基本要求 1.掌握存货的概念和范围;掌握存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掌握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掌握期末存货 的计价 2.掌握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和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3.掌握存货盘盈、盘亏及毁损的账务处理 4.熟悉包装物的计价;熟悉发出包装物的账务处理方法 5.熟悉低值易耗品摊销的一次摊销法和分期摊销法及其账务处理 6.熟悉委托加工物资的计价及其账务处理 7.了解存货数量的盘存方法;了解原材料的主要分类方法 (二)考试内容 1.存货概述 (l)存货的概念 (2)存货的计价存货数量的盘存方法 存货的入账价值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 2.原材料 (1)原材料概述 (2)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3)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3.包装物 (l)包装物概述 (2)包装物的核算 4.低值易耗品 (1)低值易耗品概述 (2)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及其核算 5.委托加工物资 (1)委托加工物资的计价 (2)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 6.存货清查 (1)存货清查概述 (2)存货清查的核算 五、投资 (一)基本要求 l.掌握短期投资入账价值的确定及其主要账务处理;掌握短期投资收益的确认及其账务处理;掌握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2.掌握长期债权投资入账价值的确定;掌握长期债权投资面值、溢价和折价购买情况下的账务处理 ;掌 握长期债权投资收益的确认及其账务处理;掌握长期债券投资转让收回的账务处理 3.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的确定,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 权益法;掌握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计价 4.熟悉投资的概念及特点;熟悉短期投资处置的账务处理 5.了解投资的分类 (二)考试内容 1.投资概述 (l)投资的概念 (2)投资的分类 2.短期投资 (1)短期投资的概念 (2)短期投资取得成本的确定 (3)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和利息 (4)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短期投资的计价方法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运用 (5)短期投资处置的核算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处理 处置时投资成本的结转 部分处置某项短期投资相关的跌价准备的处理 3.长期债权投资 (l)长期债权投资的概念 (2)长期债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3)长期债券溢折价的确定 (4)长期债权投资利息及溢折价的处理 其他长期债权投资的核算 (5)长期债权投资处置的核算 4.长期股权投资 (1)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 (2)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3)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 (4)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 (5)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核算 5.长期投资减值 (1)长期投资减值的判断标准 (2)长期投资减值的账务处理 六、固定资产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掌握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 2.掌握固定资产取得的账务处理 3.掌握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折旧方法及其账务处理 4.掌握固定资产改扩建和固定资产维修的账务处理 5.掌握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的账务处理 6.熟悉固定资产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7.熟悉盘盈、盘亏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8.了解固定资产的有关分类方法 9.了解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10.了解固定资产清查的方法 (二)考试内容 1.固定资产概述 (1)固定资产的特征及确认标准 (2)固定资产的分类 (3)固定资产的计价 2.固定资产的取得 (1)购置固定资产的核算 (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核算 (3)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4)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5)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核算 3.固定资产的折旧 (l)折旧的性质 (2)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3)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 (4)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5)提取折旧的账务处理 4.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和修理 (l)固定资产的改建、扩建 (2)固定资产的维修 5.固定资产的处置 6.固定资产的清查 (l)固定资产清查的组织 (2)盘盈的固定资产的核算 (3)盘亏的固定资产的核算 七、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 (一)基本要求 1.掌握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2.掌握无形资产取得的账务处理 3.掌握无形资产摊销及转让的账务处理 4.熟悉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特征 5.熟悉递延资产的主要内容;熟悉开办费的账务处理 6.了解其他资产的范围 (二)考试内容 1.无形资产 (l)无形资产概述 (2)无形资产的核算 2.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 (1)递延资产 (2)其他资产 八、流动负债 (-)基本要求 1.掌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入账价值的确定及其主要账务处理 2.掌握一般纳税企业应交增值税的账务处理;掌握应交消费税和应交营业税的账务处理 3.掌握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核算的内容及账务处理方法 4.熟悉流动负债的定义 5.熟悉小规模纳税企业增值税的账务处理 6.熟悉应交土地增值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应交房产税、应交土地 使用税和应交车船使用税的账务处理 7.熟悉应付股利、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的账务处理 8.熟悉其他应交款的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1.流动负债概述 (1)流动负债的定义 (2)流动负债的计价原则 2.短期借款 (1)短期借款的内容 (2)短期借款的核算 3.应付票据 (1)应付票据的内容 (2)应付票据的核算 4.应付和预收款项 (1)应付贴款的核算 (2)预收账款的核算 (3)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5.应交款项 (1)应交款项的内容 (2)应交增值税的核算 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的账务处置 小规模纳税企业的账务处理 (3)应交消费税的核算 (4)应交营业税的核算 (5)其他应交税金的核算 (6)其他应交款的核算 6.应付股利 7.应付工资及福利费 (1)应付工资的核算 (2)应付福利费的核算 九、长期负债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借款费用有关的账务处理 2.掌握长期借款相关的账务处理 3.掌握应付债券的发行、计提利息、溢折价的摊销和偿付的账务处理 4.熟悉长期负债的定义和特点 5.熟悉应付补偿贸易引进设备款和应付融资租赁费的核算 6.了解长期借款的内容及特点和应付债券发行价格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 (二)考试内容 1.长期负债概述 (1)长期负债的定义及特点 (2)债款费用的处理 2.长期借款 (1)长期借款核算的内容 (2)长期借款的账务处理 3.应付债券 (1)应付债券的内容 (2)应付债券的发行价格 (3)应付债券的核算 4.长期应付款 (1)长期应付款的特点和核算内容 (2)长期应付款的账务处理 十、所有者权益 (一)基本要求 1.掌握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 2.掌握实收资本(股本)的一般账务处理 3.掌握资本公积的形成及其账务处理 4.掌握盈余公积提取和使用的账务处理 5.掌握留存收益的内容及账务处理 6.熟悉不同组织形式下企业实收资本的账务处理 7.熟悉盈余公积的来源与用途 (二)考试内容 1.所有者权益概述 2.实收资本 (1)实收资本概述 (2)实收资本的一般账务处理接受实物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 接受无形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 (3)不同组织形式企业投入资本的核算 3.资本公积 (1)资本公积概述 (2)资本公积的核算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资产评估增值 接受实物资产捐赠 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4.留存收益 (1)留存收益概述 (2)留存收益的核算盈余公积的账务处理 分配利润的账务处理 十一、费用 (-)基本要求 1.掌握费用、生产成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的概念 2.掌握费用的确认方法 3.掌握生产成本核算有关会计科目的设置 4.掌握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内容及其账务处理 5.熟悉费用与成本的联系与区别;熟悉生产成本的归集和分配过程 6.了解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计价方法以及当期生产成本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 (二)考试内容 1.费用概述 (1)费用的概念 (2)费用的分类 (3)费用的确认 2.生产成本 (1)生产成本的概念 (2)产品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 (3)生产费用核算 (4)生产成本的分配及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 (5)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 分批法 分步法 3.期间费用 (1)管理费用管理费用的概念及其内容 管理费用的核算 (2)营业费用营业费用的概念及其内容 营业费用的核算 (3)财务费用财务费用的概念及其内容 财务费用的核算 十二、收入和利润 (一)基本要求 1.掌握收入的概念及其确认方法 2.掌握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支的核算 3.掌握营业外收支的核算 4.掌握本年利润的结转 5.掌握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应付税款法下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纳税影响会计法 下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6.熟悉利润总额的构成及其计算和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 7.熟悉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分类及内容 8.了解利润分配的程序 (二)考试内容 l.收入概述 (l)收入的概念及特点 (2)收入的分类 (3)收入的确认和计量销售商品 提供劳务 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 2.主营业务收入 (1)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内容 (2)主营业务收入的账务处理一般商品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 现金折扣的账务处理 销售折让的账务处理商品销售返回的账务处理 代销商品的账务处理 提供劳务收入的账务处理 3.其他业务收支 (1)其他业务收支核算的内容 (2)其他业务收支的账务处理 4.本年利润 (1)利润的计算 (2)营业外收支的核算 (3)本年利润的结转 5.利润分配 (1)利润分配概述 (2)利润分配的核算 十三、会计报表 (-)基本要求 1.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2.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分类及编制要求 (二)考试内容 1.会计报表概述 2.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结构 (2)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3.利润表 (1)利润表的内容和结构 (2)利润表的编制 (3)利润分配表的内容和结构 (4)利润分配表的编制 会计 更多信息请访问:育路网财会频道 希望与其他考生进行交流?点击进入初级会计考试论坛>>> [我要投稿] 标题 全文 作者 【评论】【加入收藏夹】【大 中 小】【打印】【关闭】篇8:中级会计实务公式
账户余额平衡公式
资产、费用账户期末余额=资产、费用账户期初余额+资产、费用账户本期增加数-资产、费用账户本期减少数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类账户期末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期初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的本期增加数-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本期减少数借贷记账法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增减记账法的平衡关系
1、差额平衡法资金占用类科目增方余额-资金占用类科目减方金额=资金来源类科目增方金额-资金来源类科目减方金额
2、余额平衡法资金占用类各科目期末余额之和=资金来源类各科目期末余额之和资金收付记账法的平衡关系资金来源总额-资金运用总额=资金结存总额
1、发生额差额平衡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类科目收方发生额合计-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类科目付方发生额合计=资金结存类科目收方发生额合计-资金结存类科目付方发生额合计
2、余额平衡资金来源类科目收方余额-资金运用类科目付方余额=资金结存类科目收方余额
复式反收付记账法平衡关系
1、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或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
2、所有账户收方余额合计=所有账户付方余额合计
企业未达账项的调节方法
1、双方余额调节法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
2、单方余额调节法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银行对账单余额或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
3、差额调节法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企业已付,
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库存现金限额库存现金限额=前一个月的平均每天支付数额×限定天数赊销净额百分比法坏账损失估计数额=当期实际赊销净额×估计坏账百分比估计坏账的百分比=(估计坏账-估计坏账收回)/估计赊销净额应帐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坏账损失估计数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估计坏账百分比期末坏账准备账户应调整的数额=(坏账准备账户期初余额+坏账准备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坏账准备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期末估计的坏账损失数额应收票据贴现净额应收票据贴现净额=应收票据到期价值-贴现息应收票据到期价值=面值(不带息票)=面值+利息(带息票据)贴现息=票据到期价值×贴现率×(贴现天数/360)
存货计价方法
1、先进先出法
2、后进先出法
3、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期初结存存货的数量+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4、移动加权平均法库存存货成本=库存存货数量×当前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发货前库存存货总成本-发出存货的成本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收货前结存存货总成本+本次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本次收货前结存存货数量+本次收入存货数量)发出存货的成本=发出存货数量×当前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存货成本差异
1、存货成本差异额=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的计划成本
2、存货的成本差异率=(期初存货的成本差异额+本期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额)/(期初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期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存货分摊的成本差异额=发出存货计划成本×存货的成本差异率
4、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发出存货计划成本+发出存货分摊的成本差异额
间接费用的分配
1、按定额耗用量的比例分配间接费用各种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该种产品的定额耗用量×分配率各产品的定额耗用量=各种产品的单位耗用定额×该产品的实际产量分配率=应分配的费用/全部产品的定额耗用量
2、按实际耗用的工时分配间接费用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该种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分配率分配率=间接工资总额/全部产品生产工时总数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1、直接分配法各受益部门(产品)应分配的费用=辅助生产单位成本×该部门(产品)的受益数量辅助生产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总量
2、一次交互分配法
材料费用分配
1、重量(体积、产量)比例分配法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的重量(产量或体积)×分配率分配率=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各种产品的加工重量(产量或体积)
2、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材料单价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某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之和
3、标准产量比例分配法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标准产量×标准产品的单位材料费用各种产品的标准产量=∑(某种产品产量×该种产品系数)标准产品的单位材料费用=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的标准产量
外购动力费用分配
1、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某产品动力用电费用=该产品生产工时×电力费用分配率电力费用分配率=车间动力用电费用总额/该车间各种产品生产工时之和
2、机器工作小时比例法某产品动力用电费用=该产品机器工时×电力费用分配率电力费用分配率=车间动力用电费用总额/该车间各种产品机器工时之和
制造费用分配
1、生产工时比例法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生产工时总数
2、机器工时比例法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机器工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机器工时总数
3、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某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数×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生产工人工资总数
4、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比例法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耗用的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总额
延伸阅读:中级《会计实务》学习口诀
一、最基本的口诀――读书口诀
所有学科的考试学习,包括会计学习,都必须仔细阅读考试指定教材和考试大纲。如果你是参加社会助学的会计应考者,那么从你听辅导教师授课到最后准备考试,应该至少读五遍指定教材。我将其总结为“自考五读口诀”,具体内容如下:
一读课前预习先,从师二读课堂间。
温故知新读三遍,四读再把习题练。
五读复习迎考试,胜利通过笑开颜。
这主要强调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做题巩固以及总复习迎考都要把读书放在基础性地位。我每门课开课第一次,我都将这个口诀写在黑板上,要求同学作为 参加会计考试的座右铭,这其实对所有科目的考试中都是有用的。如果你是纯粹的自学,那么读书的意义就更是不言自明了。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或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是这个道理。
二、利用口诀理解记忆账户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规则是基础会计学习的入门规律,是需要同学们深刻记忆和理解的最基本知识点之一。我们一般把账户区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大类。资产、成本类账户一般都是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二者合并称为权益)一般都是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损益类账户则需要区分是费用类还是收入类去分别登记,收入与费用之间的登记也是相反的。为便于初学者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我编写了以下口诀,并命名其为“记账规则之歌”。
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
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
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
收入增加贷方看,减少借方来结转。
曾经有一个女学员用“四季歌”的曲调在课堂上演唱,大大加深了初学者的记忆痕迹。我们在基础会计考试中记账规则直接考查一般都采取简答题的形式,如果你能记住这首“打油诗”当有好处。
大家也许还记得,会计核算有七种基本核算方法,即: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我们也可以把七种方法总结成为以下的口诀:
会计核算方法七,设置科目属第一。
复式记账最神秘,填审凭证不容易。
登记账簿要仔细,成本核算讲效益。
财产清查对账实,编制报表工作齐。
如果问你某项内容是否属于会计核算方法,只要对照上面的口诀便一目了然。
三、利用口诀理解记忆跨期摊提账户的账务处理
跨期摊提账户主要包括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账户。待摊费用实际是先付费后分摊的费用,主要属于资产性质。预提费用实际是先预计后付费的费用,主要属于负债性质。他们的共同点是收益期是若干个会计期间(月)。他们的核算规律可以结合以下的口诀进行理解记忆。
待摊预提之歌
待摊预提都跨期,权责发生来摊提。
先花货币是待摊,后掏腰包走预提。
支付待摊借方记,贷方资金来放弃。
摊销需从贷方转,借走费用进损益。
预提费用贷方提,四费借方来对应。
付费借方减预提,现金存款别忘记。
这个口诀可以这样解释:
第一句指出按照账户的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都属于跨期摊提费用,二者核算的基础都是“权责发生制”。第二句指出了二者在资金耗费时间先后的区别。第三句对应的待摊费用在付费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待摊费用贷:银行存款”。第四句对应的待摊费用在分摊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管理费用贷:待摊费用”。其实这个分录的借方可能是制造费用,也可能是管理费用等,主要是期间费用,所以言其“进损益”。第五句对应的预提费用在提取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管理费用贷:预提费用”。其借方主要是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所以是“四费”。第六句对应的预提费用在付费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预提费用贷:银行存款”。当然,以上会计分录中的银行存款也可以是现金,二者都属于货币资金。
【中级会计资格考试重点辅导———中级会计实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