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姚僧垣传》阅读练习含答案和译文

《姚僧垣传》阅读练习含答案和译文

2023-02-16 08:06: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里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姚僧垣传》阅读练习含答案和译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姚僧垣传》阅读练习含答案和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姚僧垣传》阅读练习含答案和译文

篇1:《姚僧垣传》阅读练习含答案和译文

《姚僧垣传》阅读练习含答案和译文

姚僧垣传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梁武帝大同九年领殿中医师。时葛修华宿患积时,方术莫效,梁武帝乃令其视之。还,具说其状,并记增损时候。梁武帝叹曰:“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吴?”后为太祖征。

天和元年,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精神瞀乱,无所觉知。诸医先视者,皆云已已不可救。僧垣后至,曰:“困则困矣,终当不死。若专以见付,相为治之。”其家忻然,请受方术。僧垣为合汤散,所患即瘳。

建德四年,高祖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僧垣以为诸藏俱病,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乃处方进药,帝遂得言。次又治目,目疾便愈。末乃治足,足疾亦瘳。比至华州,帝已痊复。宣政元年,高祖行幸云阳,遂寝疾。乃诏僧垣赴行在所。内史柳昂私问曰:“至尊贬膳日久,脉候如何?”对曰:“天子上应天心,或当非愚所及。若凡庶如此,万无一全。”寻而帝崩。

宣帝初在东宫,常苦心痛。乃令僧垣治之,其疾即愈。帝甚悦。及即位,恩礼弥隆。常从容谓僧垣曰:“常闻先帝呼公为姚公,有之乎?”对曰:“臣曲荷殊私,实如圣旨。”帝曰:“此是尚齿之辞,非为贵爵之号。朕当为公建国开家,为子孙永业。”乃封长寿县公,邑一千户。册命之日,又赐以金带及衣服等。

大象二年,除太医下大夫。帝寻有疾,至于大渐。僧垣宿直侍。帝谓随公曰:“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垣知帝诊候危殆,必不全济。乃对曰:“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尽心。”帝颔之。及静帝嗣位,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进爵北绛郡公。三年卒。时年八十五。 (节选自《周书·姚僧垣传》)

3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此候疾 候:侍候。

B.高祖亲戎东讨 戎:统率军队。

C.至尊贬膳日久 贬:减少。

D.臣曲荷殊私 私:偏爱

34.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姚僧垣医术高妙的一组是( )

①梁武帝大同九年领殿中医师 ②僧垣为合汤散,所患即瘳

③乃处方进药,帝遂得言 ④若凡庶如此,万无一全

⑤帝甚悦。及即位,恩礼弥隆 ⑥僧垣知帝诊候危殆,必不全济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僧垣医术高超,为葛修华治疗痼疾时非常细心,全面了解病人的症状,记录病情变化,使

得梁武帝赞叹有加。

B.高祖东征时身患疾病,姚僧垣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确定详细的治疗方案,然后对症下药,很

快把高祖的病全都治好了。

C.宣帝先前曾患心痛病,经姚僧垣治疗得以痊愈。宣帝非常感激,后来给他赐爵封地,使他拥

有子孙相传的基业。

D.姚僧垣一生侍奉几代帝王,能够做到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并且还很谨慎,在宫中应对得体,

深得信任,屡屡升迁。

3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医先视者,皆云已已不可救。僧垣后至,曰:“困则困矣,终当不死。”

译文:

(2)“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尽心。”帝颔之。

译文:

【参考答案】

3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A解析 候:诊察,诊治

34.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姚僧垣医术高妙的一组是( )

答案 C解析 ①⑤均为间接表现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B解析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错误,应为“根据军情需要”

3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1)先前为他治(看)病的各位医生,都断言(说)已经不可救治。僧垣后到,他说:“难治是难治,最终应当不会死。

(2)“我承受皇恩已经很厚重,想尽全力效劳(心思就在于尽心效力)。只恐怕能力有限(不够)不能及(达到),怎敢不尽心而为。”皇帝点头称是。

【参考译文】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梁武帝大同九年时兼任殿中医师之职。当时葛修华患病多时,各种医卜星相之术都不能治得好,梁武帝就让姚僧垣去看他。姚僧垣回来后,具体全面地叙述他的症状,并且记录了病情轻重变化的情况。梁武帝感叹说:“僧垣用心仔细严谨,竟然到这种地步,用这样的态度诊治疾病,什么病治不了呢?”后来姚僧垣被周太祖征召。

天和元年,大将军、乐平公窦集突然感染风寒,精神错乱,对任何事情无所知觉。先前为他看病的各位医生都断言已经不可救治。僧垣后到,他说:“难治是难治,最终应当不会死。如果把病单独(专一)交给我治,我将为他治病。”他的家人欣然从命,请他授予治病的处方、办法。僧垣为他调制汤散,治好了他的病。

建德四年,高祖亲自统帅军队向东讨伐(北齐),到河阴患病。不能说话,眼睑垂下盖住眼睛,又不能向上看;一脚抽缩,不能行走。僧垣认为五脏均病,不可同时治疗。带兵打仗最要紧的事,莫过于语言,于是开方用药,皇帝得以开口说话;然后又治眼睛,眼疾消除;最后治脚,脚也痊愈。等到到了华州,皇帝已恢复健康。宣政元年,高祖出行到达云阳,竟然卧病在床,于是召僧垣赴云阳。内史柳昂私下问:“高祖饭食减少时间长了,脉象怎么样?”僧垣回答:“(高祖)是天子,上承天意,或许不是我力所能及的。如果凡人百姓那样,无人不死。”不久高祖驾崩。

宣帝当初在东宫时,长苦于心痛,于是命僧垣予以治疗,其病很快痊愈。为此宣帝非常高兴。等到他即位,对僧垣礼遇更为隆重。曾经很随意地对僧垣说;“曾听先帝称您为姚公,有这事儿吗?”僧垣答:“承蒙君王特别偏爱,但确实如圣上所说。”皇帝说:“此为尊尚老人之称,不是尊贵的爵位封号。我应为您赐爵封地,成为子孙永远相传的基业。”于是封他为长寿县公,封地一千户。下达册封命令之时,又赏赐他金带和衣服等物品。

大象二年,姚僧垣任太医下大夫。不久皇帝患病,到了病危的程度。姚僧垣夜里也值班侍奉皇帝。宣帝对随公说:“我的生命现在只有委托他。”僧垣知道宣帝病重垂危,不可能完全康复。就回答说:“我承受皇恩已经很厚重,想尽全力效劳。只恐怕能力有限不能及,怎敢不尽心而为。”皇帝点头称是。到静帝即位僧垣升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朝开皇初年,他进爵为北绛郡公。三年,姚僧垣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篇2:子贡传阅读练习及译文

子贡传阅读练习及译文

子贡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注],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喜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迎 除:清除。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2、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3分)( )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削弱四人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参考译文】

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父母之邦,祖国如此危难,你们几个为何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了齐国,劝说田常道:“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鲁国弱小,吴国强大,不如攻打吴国。攻打吴国如不胜,百姓死在外国,朝廷内大臣势力空虚。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谴责,孤立君王制约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怎么办?”子贡说:“请让我前去见吴王,请他援救鲁国攻打齐国,您就乘机迎击他们。”

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劝吴王说:“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独自占领千辆兵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弱,我私自为大王的危险担心。况且援救鲁国,表面上是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围困强大的齐国。”吴王说:“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苦炼自身,优养名士,有报复我的打算。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听从您的意见。”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没有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没有超过齐国,大王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就不是勇敢了。勇敢的人不避危难,明智的人不会坐失良机。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表示自己的仁义,援救鲁国攻打齐国,给晋国施加威力,诸侯一定会竞相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了。大王如果确实厌恶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让他出兵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追随诸侯来攻打齐国。”吴王大喜,就派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清除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说:“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怕越国,说‘等我攻破越国才行’。像这样,攻破越国是肯定的了。况且有报复人的志向而让人知道,这是不安全的。”勾践听完叩头拜了两拜,于是就问子贡该怎么办才好,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子胥因直言进谏而被赐死,太宰伯喜当权,只知顺从君王的过失而保存自己的私利,是残害国家的治理方法呀。现在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合他的心意,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以表示对他的尊重,那么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如果这场战争败了,就是大王的福气了。如果战胜了,必然兵临晋国,我请求北上去见晋王,让他与您共同攻打吴国,这样灭掉吴国是必然的了。”越王大喜,同意按他的意见行动。

子贡回来向吴王了情况,吴王大喜,就发动九郡的人马攻打齐国。子贡于是就离开吴国到晋国去,劝说晋君整治兵器、休养士兵来等待吴军的到来,晋君同意了他的意见。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真与齐国的军队在艾陵开战,大败齐军,擒获了七个将军率领的士兵还不班师回国,果然调兵开赴晋国,与晋国人在黄池相遇。吴晋两国争强,晋国人攻打吴国军队,大败吴军。越王听到吴军战败的消息,就渡江袭击吴军,杀死了吴王夫差和太宰伯轺,攻破吴国三年后,越国成为东方霸主。

篇3:《元史姚燧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元史姚燧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姚燧传姚燧,字端甫,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

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人问之,燧曰:“彼番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

至大元年,燧年已七十,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燧以病,俱不赴。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元史·姚燧传》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燧不能堪

堪: 忍受

B、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周:普遍、全面

C、辞无溢美

溢:过分

D、故君子以是少之

少:轻视

3、下列各组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燧“为世名儒”的一组是()(3分)

①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

②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③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

④其不得者,每为愧耻

⑤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

⑥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燧三岁时就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育。伯父认为他很愚笨,对他严加管束。

B、姚燧年轻时认为时人文章远不如古人,心里极不以为然,后经许衡指点、自己努力,终成一代名儒。

C、人们争先向姚燧索取文章,并以得到姚燧的文章为荣。姚燧也乐在其中,一一满足人们的要求。

D、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送来的财物,姚燧能分散去留有度,表现了大国的风范和他过人的器量与见识。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3分)

(2)武宗面谕燧,燧拜辞。(3分)

参考答案

2、B 周:周全、使……完满(动词)

3、B(①成名前文章成就,⑥说的`是他的恃才傲物)

4、C(“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求文,也不是轻易满足。)

5、(1)姚燧,是一件美好的器物啊!长大后自然会有成就,为什么要着急呢!

(判断句,令、何以……为,各1分)

(2)武宗当面告诉姚燧,姚燧拜谢推辞。

(面、辞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译文:

姚燧字端甫,父亲姚格。姚燧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伯父姚枢抚养成人。姚枢当时隐居在苏门,他以为姚燧十分愚笨,教育管束十分急躁,姚燧无法忍受。杨奂得知后急忙写信劝止姚枢说:“姚燧,是一件美好的器物啊!长大后自然会有成就,为什么要着急呢!”并且还将女儿许配给姚燧。

姚燧十三岁时,在苏门拜见许衡。十八岁时,才开始在长安求学。当时他还未曾写文章,然而看了时人所作的文章,觉得他们远远不如古人,内心里便极不以为然。二十四岁时,他才开始读韩愈的文章,试着仿照写文章,人们都说他的文章有韩愈的气势和风格。后来向许衡请教,许衡也赞赏他的文辞,并告诫他说:“弓箭作为武器,是为了防备盗贼啊;倘若盗贼得到了弓箭,也要用他来害人。文章固然是表露儒士思想人格的利器,但是倘若不能先认清一时的潮流,将如何应对那被役使的地位呢?不是适当的人而给他利器,与是适当的人而拒绝给他利器,都是错误的,都不是完满自身面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啊!”

姚燧的学问,得自许衡,他穷究事理获得知识,并亲自实践,终成一代名儒。大概自延祐以前,那些文章大师,没有人能超过他。有人说世上没有了解姚燧的人,说:“不止是了解(他的人很少),就是能读通他的文章,并且能领会其中意思的人,都特别少。”当时的孝顺子孙,想要传颂、弘扬他祖先的盛德,必定要得到姚燧的文章才可以传播、信服。那些得不到姚燧文章的,常常感到愧疚羞耻。所以前后三十年间,国中那些传颂名臣世勋、显行盛德人的文章,都是姚燧写的。每次来求文章的,必定是品行、事迹有可以嘉许的,姚燧才答应,文辞没有溢美之处。

当时,高丽沈阳王父子,与帝室联姻,耗费大量钱财巴结朝中大臣。有一天,沈阳王父子想得到姚燧的诗文,姚燧吝惜不肯给他,直至接受皇帝旨命,才给他。沈阳王父子回赠酬谢他币帛、金玉、名画共五十箱,盛大隆重地陈列开来,送给姚燧。姚燧当即把东西分给手下属官及侍从,只留下金银,交付翰林院作为公用器物,而自己什么也没拿。有人问他,姚燧说:“那番邦小国,只看重货物金钱,我能看轻这些东西,让他们知道大国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他的器量胆识就像这样豪迈超过一般人。然而姚燧太恃才傲物,看不起赵孟頫、元明善等人,所以,有才能德行的人非议他。

至大元年,姚燧已七十岁,皇帝起用姚燧为太子宾客。没多久,任命为承旨学士,不久又官拜太子少傅。武宗当面告诉姚燧,姚燧拜谢推辞,谢罪说:“以前我伯父姚枢曾经被任命这个官职,尚且不敢上任,我怎么敢接受呢!”第二年,升迁荣禄大夫。武宗四年,上书说要南归家乡,中书省以承旨学士征召他;第二年,又征召他。姚燧因为生病,都不赴任。最终死在家里,享年七十六岁。

篇4:《南史·王僧虔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南史·王僧虔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王僧虔,金紫光禄大夫僧绰弟也。僧虔少时,群从并会,客有相之云:“僧虔仕当至公,余人莫及。”及僧虔弱冠,雅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为太子舍人,退默少交接。吴郡顾宝先卓越多奇,自以伎能,僧虔乃作飞白以示之。宝先曰:“下官今为飞白屈矣。”孝武初,出为武陵太守,携诸子侄。时兄僧绰为人所害,兄子俭中涂得病,僧虔为废寝食,同行客慰喻之。僧虔曰:“亡兄之胤,不宜忽诸,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还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甲族由来多不居宪台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位宦微减僧虔为此宜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亦可试为耳。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转会稽太守。中书舍人阮佃夫家在东,请假归,客劝僧虔以佃夫要幸,宜加礼接。僧虔曰:“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若见恶,当拂衣去耳。”佃夫使御史中丞孙复奏僧虔,坐免官。寻以白衣领侍中。元徽中,为吏部尚书,寻加散骑常侍,转右仆射。升明二年,为尚书令。时齐高帝辅政,朝廷礼乐多违正典,僧虔上表请正声乐,高帝乃使侍中萧惠基调正清商音律。齐受命,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古冢者,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有得十余简以示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武帝即位,以风疾欲陈解,迁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及此授,僧虔谓兄子俭曰:“汝任重于朝,我若复此授,一门有二台司,危矣。”乃固辞,上优而许之。客问其故,僧虔曰:“吾荣位已过,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贻官谤邪?”俭既为朝宰,起长梁斋,制度小过,僧虔视之不悦,竟不入户。俭即日毁之。俭每觐见,辄勖以前言往行、忠贞止足之道。永明三年薨,时年六十。追赠司空,侍中如故。谥简穆。(《南史·王僧虔传》)

译文:

王僧虔,金紫光禄大夫王僧绰的弟弟。王僧虔年少时,许多人一同聚会,宾客中有人给他相面说:“王僧虔做官要做到公,其余的人赶不上。”等到王僧虔二十岁时,很擅长隶书,宋文帝见到了他书写的素扇赞叹说:“不仅仅是笔迹超过王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而且典雅的风度也在他之上。”他当了太子舍人,退避沉默,很少交际。吴郡的顾宝先卓越多奇才,自以为技能高妙,王僧虔便书写了飞白拿给他看。顾宝先说:“下官现在被飞白折服了。”孝武帝初年出京为武陵太守,带子侄们同行,当时他的哥哥王僧绰被人杀害,哥哥的儿子王俭中途得病,王僧虔废寝忘食照顾他,同行的宾客对他进行慰问开导。王僧虔说:“亡兄的后代,不能疏忽,如果这个孩子不能救治,就应当调转船头辞职。”还朝后担任中书郎,又调任太子中庶子。世家大族向来大多不做御史,住在乌衣巷的王氏分枝,官位稍低。王僧虔做了这个官,便说:“这里是乌衣诸郎的住处,我也试着在此居住。”孝武帝想独自拥有好书法的名声,王僧虔不敢显露痕迹,常常使用拙劣笔迹书写,因此被孝武帝接纳。调任会稽太守。中书舍人阮佃夫家在东部,请假回家,宾客因为阮佃夫官居要位,受到宠幸,劝王僧虔应该好好以礼接待。王僧虔说:“我立身一向有自己的原则,哪能委屈心意奉迎这些人?他如果看我不顺眼,我便拂衣而去。”阮佃夫说给宋明帝,便让御史中丞孙敻上表弹劾王僧虔,因而免官。不久以平民担任侍中。元徽时期,任吏部尚书,不久做了散骑常侍,调转为右仆射。升明二年,做尚书令。当时齐高帝辅政,朝廷礼乐大多不合正典,王僧虔上表请求校正声乐,高帝就让侍中萧惠基调正清商音律。齐朝接受天命建立,文惠太子镇守雍州,有个盗贼掘开了一座相传是楚王古墓的陵墓,大获宝物,有人得到了十几片竹简拿给王僧虔看,王僧虔说这是蝌蚪文的《考工记》,是《周官》所缺失的部分。武帝即位,他因为得了风疾,打算请求解职,结果调任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等到这次授官,王僧虔对哥哥的儿子王俭说:“你在朝中担当重要职务,我如果又被授给这样的`职务,一门当中有两个台官,实在危险。”于是坚持推辞,皇上宽容地答应了。宾客询问其中的原因,王僧虔说:“我的荣誉和地位已经过分,却无以报答国家,哪能容许再接受更高的爵位,让别人去说闲话呢?”王俭当了宰相以后,建起了一座长梁斋,规格稍微有些超过,王僧虔看了很不高兴,竟不肯进入斋门。王俭当天就把它拆毁了。王俭每次见他,他就用前人的优秀言行、忠贞知足的道理勉励他。永明三年王僧虔去世,当时年龄六十岁。被追赠为司空,侍中职务依旧。谥号为简穆。

篇5:姚珠树公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清] 张英

明之季年,吾桐冠盖煊奕王谢子弟,以才俊闻于一时,其中文章、经济、丰采、言论、气谊、识量皆光明骏伟,卓然为诸君之冠者,则姚珠树公也。

英为珠树公幼婿,公捐馆舍①时,英年十有五,犹及侍公左右,见其仪范巍然岳峙,渊然海涵,吐纳宗风,神采四映,虽幼犹能识之。工举子业,最为华赡博大,而一一根据理要,伸纸疾书,千言立就,古文词无不兼擅其美。诗宗少陵而命意,选词机杼,仍由己出。书法朗润高秀,入晋人之实。此皆邑人之所矜式②,海内之所流传,而英得于耳目之濡染者最多也。

公为廉吏,后幼而食贫。当时,公卿雅重公才望,折节缔交,所以资奉之者甚厚。公性豪迈不羁,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事项太夫人,孝养纯笃,至老不衰。

当明末造知天下将乱,士大夫习于太平久,皆讳言兵。公留意当时事,与老弁③知兵者游讲,求防御贼寇之策,火器火药,皆与邑令谋而预备之。崇祯甲戌,流寇攻桐城,以有备而获免。乙亥,贼张献忠聚数万众,围桐者三次,蕞尔④孤城与贼相拒数旬,卒以无恙,则公与守令同心守御之有道也。公不遇于时,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国朝定鼎后,以明经⑤署浙江龙游县学博,训士有方,多所成就,至今称之。教子至严肃,既壮犹督课如少时,以故皆为名士,掇巍科⑥。

少与方宫詹公八人为友,称“八俊”。以文章道义相切磨,胶漆如古人,邑人至今为美谈。

卒年五十有一,以公之才,而 年与位皆不称,其所积而未享者,今之子若孙承之,俾昌俾炽有以也夫。

[注]①捐馆舍:抛弃馆舍,死亡的婉辞。②矜式:敬重和取法。③老弁:旧时称低级武职。④蕞尔:小的样子。⑤明经:清代贡生的别称。⑥巍科: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才俊闻于一时 闻:闻名

B.工举子业 工:擅长

C.公卿雅重公才望 雅:高雅

D.既壮犹督课如少时 课:考核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虽幼犹能识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士大夫习于太平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以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而年与位皆不称 侣鱼虾而友麋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珠树具有多方面才能,诗歌因学习杜甫而在立意上深受其影响,书法则深得王羲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

B.姚珠树凭借才能和名望,赢得了当时公卿的爱戴,他们降尊纡贵和姚公相处,还常常从物质上接济姚公。

C.明朝末年姚珠树积极谋划御敌之策,并且精心武备,在他的率领下当地百姓战胜了强敌,保全了桐城邑。

D.姚珠树教育儿子很严厉,孩子成年后仍然一如既往,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并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

(2)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参考答案

4.(3分)C(雅:平素、常常、一向。)

5.(3分)C(都是介词,解释为“凭着”。A.前者为代词,解释为“这些”;后者为衬音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B.前者介词,解释为“对于”;后者介词,解释为“在”。D.前者表转折的的连词,解释为“可是”;后者表并列的连词,无义。)

6.(3分)C(“在他的率领下”夸大了姚珠树的作用,抹杀了守令的功劳。)

7.(10分)

(1)当初,他不太注意经营家庭产业,拿出自己拥有的全部财物来供给宾客们饮酒赋诗的需要,然而他的财物也不曾出现匮乏。(5分,“治”“推”“觞咏”“匮乏”各1分,通顺1分)

(2)没有机会为国家边疆安定出谋划策却能够有机会保全乡里,而且他的成效是如此显著,假若让他施展才华履行他所担任的职责,又怎么会不功业伟大呢?(5分,“由”“克全”“彰彰”“设施展布”各1分,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我们桐城文人力压高门世族子弟,凭借才能出众闻名一时,其中文章、治国才干、仪表风度、言谈、义气情谊、见识度量都超群,突出地成为众人之首的,是姚珠树公。

我是姚珠树公的小女婿,他去世的时候,我15岁。(在此之前)我还来得及陪侍在姚公身边,见到他仪表端庄,内涵深厚,吸纳名士风范,神采四射,我虽然年幼也还记得。 姚公擅长科举应试的诗文,文章华美富丽,内容博大,且完全根据事理的要旨,铺开纸张,拿笔疾书,千字之文,一挥而就,无论古文或诗词,无不完美。诗歌取法杜甫确定诗的主旨,(至于)遣词造句、构思布局,则仍然由自己独创。书法明朗润泽、高雅清秀,深得王羲之、王献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这些都是故乡人敬重和效法,天下所流传,而我耳濡目染最多的.。

姚公是清廉的官吏,子女年幼,衣食贫乏。当时,公卿们一向很敬重姚公的才能和名望,屈尊结交,资助、馈赠的东西很是丰厚。姚公天性豪迈,不受约束。当初,他不太注意经营家庭产业,拿出自己拥有的全部财物来供给宾客们饮酒赋诗的需要,然而他的财物也不曾出现匮乏。侍奉项太夫人,竭尽孝忱奉养,纯朴笃实,到老不衰。

明末之际天下将乱,士大夫对长久的太平已习以为常,都不愿谈及军事。姚公留心时事,与懂得军事的低级武官出游讲授,寻求御敌之策, 火药火器,都与县令谋划而预先准备。崇祯甲戌,流寇攻打桐城,因为有备得以幸免。乙亥,张献忠纠集几万人,三次围困桐城,小小孤城与(强大的)贼兵抗拒几十天,最终无恙,这是(因为)姚公与当地官员同心守卫有法。姚公没有遇到好时机,没有机会为国家边疆安定出谋划策却能够有机会保全乡里,而且他的成效是如此显著,假若让他施展才华履行他所担任的职责,又怎么会不功业伟大呢?

清朝统治确立,姚公以贡生代理浙江龙游县学官一职,训教士子有方,成就了很多人,当地人至今称赞他。姚公教子十分严厉,儿子们成年了仍然督察考核如同小时候,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很高的名次。

姚公年轻时与方宫詹等人结为好友,人称“八俊”。他们以文章、道义相切磋,情投意合如古人,乡人至今传为美谈。

姚公享年51岁,以他的才能,寿命与地位都不相称,他所积存而没有享受的,如今他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下来,让(姚氏)家族兴旺、昌盛,(这是)有原因的啊!

篇6:《清史稿姚文然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史稿姚文然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史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言: “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

4.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勿任有司稽玩 稽:拖延

B.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 署:部署

C.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 负:享有

D.仍用锁系例 系:禁锢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1日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6.下列对b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B.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C.姚文然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答案】

4.B

5.C

6.D

7.(1)(5分)颁发赦令之外,有值得怜悯原谅的,允许专门上疏陈述。(“矜”“宥”“陈”各一分,大意二分)

(2)(5分)考核期满升补京职,敕命以正四品顶戴享受俸禄担当大事。按旧例,给事中升补京职,先要回到原籍待补缺额。(“考满”“故事”“候补”各一分,大意二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乞归养”理解不正确,由其具体语境可知,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所以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是在左都御史任上,不是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矜”“宥”“陈” “考满”“故事”“候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姚文然,字弱侯,是江南桐城人。明朝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清顺治三年,经由安庆巡抚李犹龙举荐,被授予国史院庶吉士官职。顺治五年,改任礼科给事中官职。顺治六年,给朝廷上书请求“敕命巡抚、巡按、寻道各级御史根据皇上降恩的诏书清理各地刑事案件,不要任由有司官员拖延轻视。颁发敕令之外,有值得怜悯原谅的,允许专门上疏陈述”。又请重新审定会试落第举人选用的方法,来广泛地使用人才。又请求敕令各省督抚不要胡乱委托私人暂代州县的官职。每个建议都下到礼部商议施行。不久转任工科。

顺治八年,世祖亲政,姚文然上疏请求让都察院甄别各省的巡按御史,与下属部院会同商议,按照六个等次考核,罢黜或晋升有所不同。这一年,江南、浙江遭遇水灾,姚文然请求将受灾地区所应缴纳的漕运粮食折成银两,视灾情的轻重定折多少。皇上一并采纳。顺治十年,姚文然上疏说大臣获罪不应当用枷锁禁锢,得到圣旨允许施行。后来姚文然升任兵科给事中,请求告老怀乡。

康熙五年,起用补任户科给事中。康熙九年,考核期满升补京职,敕令以正四品顶戴享受俸禄担当大事。按旧例,给事中升补京职,先要回到原籍待补缺额。留下直接任命从姚文然开始。姚文然和魏象枢都凭借给事中敢于直言享有美好的声望,号称“姚魏”。康熙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因为犯法被逮捕送到京师,仍然采用枷锁禁锢旧例。姚文然又上疏论及此事,皇上晓谕:“从此以后朝廷命官回京接受审察,一概免除枷锁禁锢,并且写入法令。”

不久升任副都御史,再提升为刑部侍郎。十二年,调任兵部都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弹劾将军柯永蓁为了私情肆意放纵,让姚文然前往查究,柯永蓁因此被罢免。姚文然升任左都御史。十三年,上疏说:“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背叛朝廷顺应吴三桂,中间有所阻隔,依赖广东。耿精忠的将士过去曾驻守过广东,熟悉广东的山川形势,如果与孙延龄合谋形成犄角之势,那么广东的局势就很危险了。江西边境与福建、广东接壤,如果他们入侵占据赣州南安,那么驿道就会中断,粮草和通讯就会受阻。应当在江西驻扎重兵来声援广东。”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河南巡抚佟凤彩托病辞官,皇上已经答应了他;姚文然说河南靠近陕西,流言正盛,佟凤彩深得民心,应该让他留取治事,皇上因此留下了佟凤彩。

姚文然多有上书,尤其以皇上身心健康为本,请求皇上注意起居休息。孝城皇后驾崩,暂且停殡在巩华城,皇上多次去看,姚文然上疏劝谏,并且引用唐太宗造台望昭陵后听取了魏徵的建议拆毁望台的事情比拟,皇上也接受了,没有生气。十五年,姚文然被授予刑部尚书。当时正在更定法律,姚文然说:“刀杀人一时,法令杀人万世,怎能不慎重呢?”于是阐明法律的意图,查考研讨,务必使法律达到宽大公平。判决诉讼的案件有所平反,回去就面有喜色;曾经怀疑有冤案,力争而没有成功,退下后,长跪自责。又因为明末用刑残酷,上奏朝廷废除廷杖之刑以及镇抚司各项严酷的刑罚。十七年,去世,赐予祭葬仪式,谥号“端恪”。

篇7:张昭传的阅读练习及参考译文

张昭传的阅读练习及参考译文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博览众书,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汉末大乱,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坐定,仰曰:臣思尽臣节,以报厚恩,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门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

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谥曰文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B.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C.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D.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悲感未视事 视事:处理政事

B.志在忠益,毕命而已 毕:完毕,竭尽

C.而数于众中折孤 折:折服

D.昭熟视权曰 熟视:注目细看,凝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张昭在孙策创业时期,颇受倚重。孙权称帝之后,他请求辞去官职,皇帝不但没有恩准,反而再拜官。太后临终,呼他于床下,可见他是东吴重臣。

B.张昭性情刚直,朝见孙权,常常直言不讳,甚至违背圣意,以致宦官不让他进见。结果使吴国在蜀使到来时受辱,却没有人能够为东吴挽回面子。

C.张昭受遗命辅佐孙权,忠心耿耿。在对待公孙渊的问题上,张昭和孙权意见不合,张昭毫不退让,孙权大怒甚至拔出刀威胁要杀了他,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事实也证明了他是对的。

D.张昭两次被弃置不用,又两次被召回,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刚正不阿的性格,也从侧面反映出孙权较为宽广的胸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5分)

(2)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5分)

参考答案:

4.B(依据判断句式者也,表判断可排除A、D,再依据何得哉的反问句式,其中何得的意思是:怎么能够,其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

5.C(此处应该理解为反驳、批驳引申为责备、斥责)

6.C(孙权大怒甚至拔出刀威胁要杀了他错,依据原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孙权只是紧握住刀,而不是拔出刀。)

7.(1)孙权叹息道:假使张公在座,蜀使不屈服也会丧气,哪能再自夸呢?

(得分点:使,假使;折,折服,安乎反问句,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2)孙权屡次去向张昭慰问道歉,张昭坚决不上朝,孙权于是出宫,经过他家门口呼叫张昭,张昭借口病重辞绝孙权。

(得分点:谢,道歉;固,坚决;笃,沉重;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今江苏铜山县治)。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同州里的才士陈琳等人都称赞他。汉末天下大乱,孙策创立帝业时,就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郞将,不论政治或军事,孙策全都托付给张昭办理。

孙策弥留之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众属下立了孙权,加以辅佐。孙权因为哀痛兄丧没能亲自视察政事,张昭就向孙权进言道:做人家后辈的人,主要的要能担当起先朝轨业,将先人遗绪加以恢宏,以完成功名大业。如今天下沸腾,满山都是盗贼,孝廉哪能卧伏悲戚,逞匹夫的私情呢?就亲自扶孙权上马,列军出巡,然后众人的心才晓得有所归属。

孙权称帝以后,张昭因老病,上表归还官位和所统领的职责。就被改封为辅吴将军,班亚三司,又改封为娄侯,食邑万户。

张昭每次上朝进见,辞气壮厉,脸上透出一股正义,曾因直言违逆了旨意,宦官不让他进见。后来蜀国使者来,称扬蜀的美德,而吴国群臣没人能屈服他,孙权叹息道:假使张公在坐,蜀使不屈服也会丧气,哪能再自夸呢?次日,派遣中使慰问,借以请见张昭。张昭坐定,抬起头来说道:我想要竭尽臣节,来报答他们的厚恩,但是我的思虑浅薄,违逆了盛旨,我料想(定会)深深地沉沦,长久地被弃置一旁(山沟深谷中或荒野中),没想到又蒙引见,得以侍奉在帐下。但是臣愚钝之心所以事奉国家的'心志,在于忠诚益国,竭尽生命而已。如果要我窃取荣华,苟合取容,这是臣做不到的。孙权向他辞让道歉。

孙权因公孙渊称藩属,派遣张弥、许晏到辽东拜公孙渊为燕王,张昭进谏说:公孙渊背叛魏国,怕魏讨伐,远来求援,并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想要向魏自我表白,我国派去的两个使者不能回来,不就使天下人取笑我们吗?孙权和他反复对峙,张昭心意更形急切。孙权不能忍受,握着刀,生气的说:我尊敬先生,也可说到了顶点,而你却屡次在众臣面前折辱我,我常恐怕自己会失计(谓杀昭)。张昭凝视着孙权说:臣虽然知道所说的话不被采纳,但每次还要竭尽愚忠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太后临崩时,把老臣叫到床下,遗诏弥留的话还在耳边的缘故呀!为之涕泪横流。孙权把刀丢在地上,也和张昭对泣。但终于还是派遣张弥、许晏去了辽东。张昭忿怒自己的话没被采纳,假称生病不上朝。孙权也恨他,用泥土堵塞了他家的门,张昭又在门内也用泥土封了起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张弥、许晏。孙权屡次去向张昭慰问道歉,张昭坚决不上朝,孙权于是出宫,经过他家门口呼叫张昭,张昭借口病重辞绝孙权。孙权烧他的门,想要吓他,张昭却更关紧了门。孙权让人扑灭了火,在门口停了很久,张昭诸子共同扶起了张昭,孙权把他载回了宫廷,深自责备。

张昭年八十一岁,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死。谥为文侯。

篇8:《南齐书明僧绍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南齐书明僧绍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祖玩,州治中。父略,给事中。

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隐长广郡崂山,聚徒立学。淮北没虏,乃南渡江。明帝泰始六年,征通直郎,不就。

升明中太祖为太傅,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征为记室参军,不至。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建元元年冬,诏曰:“朕侧席思士,载怀尘外。齐郡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幽贞之操,宜加贲饰。”征为正员外郎,称疾不就。其后与崔祖思书曰:“明居士标意可重,吾前旨竟未达邪?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与庆符俱归。”又曰:“不食周粟而食周薇,古犹发议。在今宁得息谈邪?聊以为笑。”

庆符罢任,僧绍随归,住江乘摄山。太祖谓庆符曰:“卿兄高尚其事,亦尧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遗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僧绍闻沙门释僧远风德,往候定林寺,太祖欲出寺见之。僧远问僧绍曰:“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僧绍曰:“山薮之人,正当凿坏①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②故事耳。”永明元年,世祖敕召僧绍,称疾不肯见。诏征国子博士,不就,卒。子元琳,字仲璋,亦传家业。

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泰始初,为青州刺史。

庆符,建元初为黄门。

僧胤子惠照,元徽中为太祖平南主簿,从拒桂阳,累至骠骑中兵,与荀伯玉对领直。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上许为益州,未迁,卒。

(选自《南齐书·明僧绍传》,有删改)

注:①坏:同“坯”,屋的后墙;②戴公,宋元嘉年间的隐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北没虏

没:沦陷

B、卿可至彼,具述吾意

具:全部

C、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

相:互相

D、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

绥:安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其后与崔祖思书曰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随庆符之郁洲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不食周粟而食周薇

蟹六跪而二螯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B、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C、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D、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僧绍出生于平原郡,有很高的儒学修养。最初,他在长广郡一带聚徒讲学,后来淮北四州沦于北魏,他随家族南下。

B、齐高帝认为明僧绍立志高远,心性酷爱纯朴,幽静贞节的操守,下诏书表示要加以褒奖并授予官职,但是明僧绍借口有病而不肯就职。

C、明僧绍跟随弟弟明庆符住在江乘摄山时,听闻佛教教徒释僧远有高尚的风范品德,于是前往定林寺拜访,齐太祖因此得以与明僧绍见面。

D、齐太祖在做太傅之时,就曾经以旌旗币帛这样的征聘大礼去聘请明僧绍,后来赠送给他一支竹根如意,一顶笋箨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5分)

(2)僧绍曰:山薮之人,正当凿坏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故事耳。(5分)

参考答案

9. 【答案】C

【解析】相:偏指一方,“他”

【考点】考查内容: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B

应试策略及技巧: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10. 【答案】A:介词,用

【解析】B、与:动词,给/动词,结交,亲附;C、之:动词,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考点】考查内容:考查对文言虚词以、与、之、而词义的理解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B

应试策略及技巧:熟练掌握《考试大纲》中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结合语境理解。

11. 【答案】D

【考点】考查内容:文言文断句

考查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应试策略及技巧: 1、通读文段明大意,抓住要点。(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是什么?);1、实词、句法多联系;3、借助虚词定首位;4、句式、活用要明确;5、文史知识不容忽视。

12. 【答案】C

【解析】齐太祖并没有跟明僧绍见面,原文是“太祖欲出寺见之”。

【考点】考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考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C

应试策略及技巧:注意“张冠李戴”和“曲解文义”的干扰。

13.(10分)

(1)(5分)【答案】宋元嘉年间明僧绍两次被举荐为秀才,通晓经义,儒学造诣很深。宋永光年间,镇北府征召他为功曹,他一概不就职。

(再:两次;明经:通晓经义;辟:征召;并:副词,全、一概;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

(2)(5分)【答案】明僧绍说:“山野之人,正应当凿墙挖洞来躲避。假如推辞得不到同意,就应当依照以前戴公的先例行事了。”(山薮:山深林密的地方,山薮之人即为山野之人;凿坏以遁:凿墙挖洞以躲避,也指隐居不仕;若辞不获命:假如推辞得不到同意;故事:先例。每点1分。句子通顺1分)

【考点】考查能力::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译文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郡鬲县人。祖父名玩,为州治中。父亲名略,为给事中。

宋元嘉年间明僧绍两次举为秀才,通晓经义,儒学造诣很深。宋永光年间,镇北府征召他为功曹,一概不就职。隐居在长广郡的崂山,聚徒讲学。淮北陷落于敌手之后才南渡长江。宋明帝泰始六年,征他为通直郎,不肯就任。

宋顺帝升明年间,齐太祖当时为太傅,教采用以旌旗币帛为礼品的征聘大礼去聘请明僧绍及顾欢、臧荣绪等人,征召明僧绍为记室参军,他也不来。明僧绍之弟明庆符,任青州刺史,明僧绍因为缺乏粮食,所以随明庆符一起到郁洲,住在弇榆山,栖云精舍,喜欢赏玩水石,竟然一次也没有进过青州城。齐高帝建元元年冬,诏书说:“朕辗转反侧地思念贤士,以怀想尘俗之外的隐者。齐郡明僧绍立志高远,心性酷爱纯朴,幽静贞节的'操守,应当加以褒奖。”征召他为正员郎,明僧绍借口有病而不肯就职。以后齐高帝在给崔祖思的信中说:“明居士立志值得敬重,我以前的旨意竟然没有传达给他吗?天气稍凉想举办讲习之事,你可以到他那儿,把我的意思全部告诉他,令他和明庆符一块儿回来。”又说:“伯夷、叔齐不吃周朝粮食却采食周朝野菜,在古时候尚且受到人们议论,现今难道能息止这种议论吗?姑且把它当做笑话罢了。”

明庆符解除现任职务后,明僧绍跟着他返回,住在江乘摄山。齐太祖对明庆符说:“你的兄长高尚隐逸之事,这也是尧的方外之臣。朕虽然没有与他直接交往,有时却在梦中相通。”赠给明僧绍一支竹根如意,一顶笋箨冠。明僧绍听说佛教教徒释僧远有高尚的风范品德,前往定林寺守候他。太祖想出寺庙去见僧绍。僧远问明僧绍说:“天子如果到来,居士你怎样和他相见?”明僧绍说:“山野之人,正应当凿墙挖洞以躲避。假如得不到同意,便应当依照以前戴公的办法行事了。”永明元年,齐世祖敕命召明僧绍,他借口有病不肯相见。下诏征聘他为国子博士,也不肯就任,去世。其子明元琳,字仲璋,也能继传家业。

明僧绍的长兄明僧胤,能谈玄说道,宋朝时为冀州刺史。明僧绍之弟明僧暠,也爱好学问,宋武帝见了他,亲自迎接并颂扬其名声,当时人认为这是很荣耀的事。宋明帝泰始初年,他任青州刺史。

明庆符在齐高帝建元初年为黄门官。

明僧胤之子明惠照,宋元徽年间,任齐太祖萧道成的平南主簿,跟随拒守桂阳,多次升官至骠骑中兵,与荀伯玉同为值班管领。齐高帝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对蛮蜓人采用绥靖怀柔政策,高帝答允让他作益州刺史,(但他)还未升迁便去世了。

篇9:《南史吕僧珍传》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南史吕僧珍传》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见而呼坐,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军南攻,五道并进,武帝帅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时长沙宣武王为梁州刺史,魏军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为止舍。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侵,自是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姊适于氏,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因醉后取一甘食,武帝笑谓日:“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知:了解

B.世居广陵,家甚寒微 微:低微

C.妖贼唐宇之寇东阳 寇:侵犯

D.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 减:降低。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 )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⑤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司空陈显达见到吕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

D.吕僧珍离家已久,奏请回去扫墓,武帝认为他是本州的荣耀,便授予他南兖州刺史之职。姐姐家住处不好,他常到姐姐家,并不觉得辱没身份。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掌管,主持)

2.C(①是说吕僧珍善于理解梁武帝的`意图的;③是吕僧珍伯父家堂兄的儿子的做法;⑥是说吕僧珍恭谨的。)

3.D(说“武帝认为他是本州的荣耀”,理解不准确,原文的意思是“武帝想使他在本州显示荣耀”。)

4(1)等到到了襄阳,催促派遣兵马支援,并且得到宣武王的书信而返回,武帝十分赞赏他。

(2)。每当侍奉武帝身边,总是敛神屏息,非常恭敬谨慎,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

参考译文: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县人,世代居住广陵,家里很贫寒。在梁文帝(萧顺之)那里作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梁文帝(萧顺之)唐宇之进犯东阳,梁文帝(萧顺之)率兵东讨,让僧珍主管行军各局的事务。僧珍家在建阳门东,自从领受命令担当职务后,每天从建阳门过,都不进自己家门。梁文帝(萧顺之)因此对他更加了解信任。司空陈显达出兵沔阳北,看到他而招呼他人座,对他说:你有贵人相,最终也不会遭贬抑,要好好努力。

(南齐)建武二年,北魏的军队南侵,五路大军同时进击。梁武帝率军援救义阳,吕僧珍跟随在军中。当时长沙的宣武王作梁州刺史,魏军围攻几个月,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了。武帝想派使者到襄阳,希求得到梁州的音讯,众人没有谁敢去。吕僧珍却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当天就独自驾着一条船上路。等到到了襄阳,催促派遣兵马支援,并且得到宣武王的书信而回,武帝十分赞赏他。

武帝任命他为中兵参军,把他当作得力的亲信。吕僧珍私下里养敢死兵士,归附他的人很多。武帝很注意召集勇武的猛士,士大夫和普通百姓都紧紧跟随他,手下会集了一万余人。武帝于是令人在城西的空地巡行,准备在那里建屋千间做这些人的住所。砍伐了很多竹木,沉到檀溪中,堆积的茅草像山丘一样,都没有用到。只有吕僧珍知道其用意,于是私下准备好几百只船桨。等到武帝起兵,全部拿檀溪中的竹木装造为船舰,用茅草盖顶,都很快就完成了。大军将要出发,各位将领需要很多橹,吕僧珍就把先前预备好的船桨拿出,每只船给两只,争抢才得以停息。

天监四年,(武帝)大举北伐,从此(军机之事日渐增多)吕僧珍白天在中书省办公,夜里返回秘书省。天监五年凯旋而回,以原来的官职受爵太子中庶子。吕僧珍离家已久,上奏请求回去扫墓,武帝想使他在本州显示荣耀,于是授予他南兖州刺史的官职。吕僧珍在任期间,接见士大夫时,迎送的礼数超过规定,他公平对待属下,不对亲人徇私情。他堂兄的儿子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就任以后,就放弃贩葱这一职业想求他在州里给自己安排个官职,吕僧珍说:“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呢!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肆去吧。”吕僧珍家的老宅在街市北面,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督邮官署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引带着仪仗队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任南兖州刺史一百天,又征召他为领军将军,仍像先前那样在秘书省办公。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每当侍奉武帝身边,总是敛神屏息,非常恭敬谨慎,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有一次因酒醉后才取一个柑子吃了,武帝眉飞色舞地说:“你这是大有进步啊。”天监十年,得了重病,死在领军的官舍里。谥号为忠敬。武帝很痛惜,常常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

【《姚僧垣传》阅读练习含答案和译文】相关文章:

1.饮茶阅读练习和译文参考

2.《晏敦复传》阅读和译文

3.《晋书·王羲之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4.《孙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5.《魅力之谜》阅读练习训练含答案

6.《旧唐书杜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7.《史记·蔡泽传》的阅读答案和译文

8.鲁云谷传的阅读答案和译文

9.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10.包拯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下载word文档
《《姚僧垣传》阅读练习含答案和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