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奉国寺的树散文

奉国寺的树散文

2023-06-08 09:03: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火鸡面单推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奉国寺的树散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奉国寺的树散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奉国寺的树散文

篇1: 奉国寺的树散文

奉国寺的树散文

不是信徒,也不是香客,但我每年都去奉国寺几次,至少每年去一次。

众所周知,奉国寺位于辽宁省义县城内,俗称大佛寺,因寺院里有全国最大最古老的七尊泥塑大佛而得名。

在那里,看过高跷秧歌和竹马旱船的表演,玩过套圈和射击的游戏;在那里,买过酥脆的爆米花和亮晶晶的冰糖葫芦;在那里,还有幸见过身穿僧衣,斜披袈裟的高僧成群结队地诵咏经文,见过信众跟随法师围绕大殿高诵“消灾延寿念我佛”;更见过无数的善男信女手持高香,跪拜在佛前,见过大殿内香火缭绕,木鱼轻敲……然而,这些都不是我去奉国寺的原由。我并不喜欢那些东西。

那些信徒和香客到底在祈求什么?无非是,做生意的祈求财源广进,当官的祈求官运亨通,普通百姓求个全家平安罢了。扪心自问,你们为别人祈求过什么?为天下人祝福过吗?只为一己私欲和贪念去佛前求乞,佛会成全你们吗?你们敢抬头接住菩萨那审视的目光吗?当你们说出心愿的那一刻,有没有看到菩萨正无奈地垂下眉梢?菩萨是为普渡众生而来,岂是只为你等的私欲而生?

我不是信徒,没上过香烛,但我捐过“功德钱。”不为祈求还愿,只因在佛前路过,只为以后有理由再走进这座古老的寺院。

走进寺院的真正目的是想看看那些古松古柏,喜欢他们的姿态,喜欢他们的凝重。

那些古树或列队成行,或形单影只,或参差错落;或长在两殿之间,或傍在大殿身旁,或远远地观望着人群和殿宇。他们高高地耸立在寺院里,静静地站在天地之间,默默地看着人来人往,无怨亦无悔。无论是谁,从不送句问候,从不打个手势,似聋又似哑。其实,他们什么都懂,岁月的流转,历史的变迁,人世的冷暖……

古树的树冠,有的高过大殿的飞檐,可以与苍鹰面对面地对话;有的一直蹲在地面上,为了聆听大地的声音;有的如一座小山,被高高地托举着,有的就像一把收拢的雨伞,伞尖儿直抵青天和流云。

寺院里所有的树木,有的与寺院同时出现,有的来自民国时期,还有现代和当代人栽种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由不同的人手栽种,扎根的早晚也不同,或许根苗还来自不同的地域,但他们都勇敢地生存下来,坚定地扎根在泥土里,默默无闻地陪伴在殿宇的周围。他们带着风尘仆仆的气息,理直气壮地站在我的面前。他们还将继续陪伴寺院一起走下去,走下去,直至永远。

也许只有他们才担当得起“永远”二字吧。世间的亲情、友情或爱情,在他们面前都只是弹指一挥间,都只能是匆匆的一笔略过而已。

今年,当我再次走进寺院,看到两棵清代栽种的槐树时,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两棵古槐的主干都是黝黑的,有大碗口粗细,一南一北地对望着,距离也不是很远。我猜想,枝繁叶茂时就可以手牵手了。树根处都已用青砖围成了圆圈,加以重点保护了。南边的那棵槐树在主干离地面二尺左右的地方“一分为三”了。本该是“三胞胎”,粗细、高矮却各有不同,大有“各自为政”的架势。他身后的那棵则是在主干中间的位置处一分为二的,它的根部有大大小小馒头状的突起,不知是曾被雕琢还是自然天成?两棵树的顶部都有明显的断枝残桠裸露在我的眼前。顿时,发了怜香惜玉之心,起了悲天悯地之情。他们还活着吗?还能坚持下去吗?会不会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就已寂然地离去?会不会从此就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的`绿荫,闻不到他香甜的花香?

后来才知道,我是有点杞人忧天了。那些断枝残桠并不会影响他的生长。槐树的生命力是无比强大的。

那些古树,不曾目染香烛烟火,不曾近闻诵经鸣鼓,不曾接受顶礼叩拜,但这些又仿佛都经历过。因为这一切并不遥远,这一切就发生在他的身边或眼前。

虽然一直站在远处冷眼观望,不曾走进靠前,但他们同样见证了历史的浩荡,见证了人心的喧嚣。有时候,身处其中未必有站在远方看得透彻看得明了。

一个人在林间的小路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就是想和他们多呆一会儿,多说几句话。我要记住他们的模样,因为不知道自己何时再来。在与他们无声地对望,无言地交流中,那份担心和害怕更强烈了。担心他们会不忍太浓太重的香火味儿而迷茫而厌倦,最后在春风春雨中沉沉睡去,不再醒来!

整座寺院里,如我一样的游客实在是寥寥无几。人们都怀着祈福求愿的心理而来,只有我为那些树木,因那缕忧思而来。

大雄殿,天王殿,财神殿等才是那里的主角,那些古松古槐只是作为陪衬而出现在那里。自知做不了主角,就做好配角,何尝不会演绎出另一种精彩另一种美丽?!

不虚妄,无贪念,就踏踏实实地活着,迎接朝霞满天,暮送夕阳如花。任凭星移斗转,依然站着;任凭风吹雨淋,依然笑着。

滚滚红尘中,但愿人人都站成一棵正直的树―――今生,我唯一的祈求。

篇2:题奉国寺,题奉国寺陆海,题奉国寺的意思,题奉国寺赏析

题奉国寺,题奉国寺陆海,题奉国寺的意思,题奉国寺赏析 -诗词大全

题奉国寺

作者:陆海  朝代:唐  体裁:五绝   新秋夜何爽,露下风转凄。一磬竹林外,千灯花塔西。

篇3:游龙门奉先寺

唐代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虚籁一作:灵籁)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译文

已经有幸在寺僧的引导下游览了奉先寺,晚上又住在了这寺中。

只听得阴暗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透过树枝看到那月光闪烁着清朗的光影。

那高耸的龙门山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只觉得寒气透衣。

将要醒来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那钟声扣人心弦,令人生发深刻地警悟。

注释

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俗称龙门山,在河南省洛阳市南,自六朝以来,这里就是佛教胜地,寺院众多,佛事兴盛。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一座石窟,寺中有卢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雄伟壮观,为龙门石窟之首。

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诗乃以招提名寺僧。

阴壑(hè):幽暗的山谷

虚籁(lài):指风声。

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天阙(què):一作”天窥“,本为星名,此指龙门。

象纬:指的是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

云卧:龙门山高入云,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

觉:睡觉。

深省:醒悟,慨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开元二十四年(736)在洛阳时所作。时年诗人25岁,游览洛阳,夜宿于龙门奉先寺,有感而发,从而写下这首诗。

赏析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六句都承接一个“宿”字写景抒怀。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这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阵阵冷风,月光下的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在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绘了夜宿奉先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对佛教的初步认识。

篇4:游龙门奉先寺

①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俗称龙门山,在河南省洛阳市南。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一座石窟

②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诗乃以招提名寺僧。

③虚籁:指风声。

④天阙:韦应物《龙门游眺》诗云“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阙”。象纬:天上星象错列,如经纬一般。

⑤这两句都是形容高寒。

篇5: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篇6:游龙门奉先寺

已经有幸在寺僧的引导下游览了奉先寺。

晚上又住在了这寺中。

只听得阴暗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

透过树枝看到那月光闪烁着清朗的光影。

那高耸的龙门山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

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只觉得寒气透衣。

将要醒来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

那钟声扣人心弦,令人生发深刻地警悟。

篇7:游龙门奉先寺

王嗣]《杜臆》卷一评此诗云:“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盖人在尘溷中,性真汩没,一游招提,谢去尘氛,托足净土,情趣自别。而更宿其境,听灵籁,对月林,则耳目清旷;逼帝座,卧云床,则神魂兢凛。梦将觉而触发于钟声,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发深省。正与日夜息而旦气清,剥复禅而天心见者同。余谓老杜闻道,而此其入道之机倪也。”这一论述,是有见之言。令我们感到饶有兴味的是,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这是否能够代表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呢?诚然,杜甫的某些作品,如《观打鱼歌》,“可当一篇戒杀文”(《杜诗详注》卷十一引钟惺语),《白小》对“天然二寸鱼”的悲悯,也见出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但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老杜一生只在儒家界内。”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都表现得很清楚。所以,佛家思想只是他的某种精神状态的反映,而不占主导地位。虽然如此,这首诗“不用禅语而得禅理”,仍是写得比较成功的。

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六句都承接一个“宿”字写景抒怀。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阵阵冷风,月光下的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象纬,指的是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

钟是佛教礼仪中的重要法器,深沉宏亮的钟声更被赋予“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的独特含义,高大的钟楼也为名刹古寺增加了神圣庄严。寺院的钟依照用途分为梵钟和半钟两种。梵钟又称大钟、撞钟、洪钟、华鲸、华钟等等,多为青铜制造,悬挂在钟楼上,用来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半钟又称唤钟、小钟,多用黄铜铸造,通常高约六十至八十公分,吊在佛堂一角,用来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又叫做行事钟。寺院召集僧人上殿诵经,乃至日常的起床、吃饭、睡觉,无不以钟声为号。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家,长夜已过,要抓紧时间修持,别再放逸贪睡;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为修行人启蒙发昧。寺院一天的作息,始于钟声,终于钟声。

唐代文化兼容并包,士人广泛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虽然老杜并非佛教信徒,然而对于佛教思想领悟既深,下笔虽然不用禅语,却得禅理。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8:保国寺

保国寺,是宁波郊区灵山之麓的一座寺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0.6万余平方米。

目录名称来历建造年代建筑工艺寺内藏品收缩展开名称来历

灵山寺是保国寺的前身。保国寺位于的山叫灵山,相传在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和他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此山。此山又名骠骑山。《四明谈助》记载“山之西,峰联,耸如马鞍,又名‘马鞍山’乃府治后镇山也”。“山以汉时骠骑将军张意隐居于此,又名骠骑山。山脉东南至夹田桥,东北直至鄞之江北岸青墩,为府治后托。”灵山与山共为鄞邑东外护。《吴越春秋》有记载:东汉时高级将领骠骑将军张意(地位仅次于大将军,为汉代高级武官,正二品)还曾被派“以水军讨伐东瓯”(见《太平御览》引《东观汉纪》佚文)。他们死后,其宅舍便被建成了寺院,名为灵山寺。现存的骠骑山、骠骑将军庙、骠基坪(保国寺东围墙外900平方米,古木参天)、骠骑井泉,足以说明人们对父子俩隐居于此的一种历史痕迹纪念。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诏毁佛寺。灵山寺被毁。 会昌六年李炎死,李忱(宣宗)继位,大中元年(847)四月又恢复佛寺。根据现在的考证,除了寺志,更应该获取最原始资料。《宋元四明六志》中的《宝庆四明志》和《延v四明志》,对保国寺的建置定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其他资料又佐证了这一点。如与保国寺同时赐名的还有京城的“护国寺”。其中的历史情景在于:唐僖宗李儇(862―888)在咸通十四年(872)由宦官拥立即位,时年十二,佛法的力量一时难以重振,却遭遇灾旱连年,黄巢、王仙芝等农民大起义屡屡爆发。广明元年,唐僖宗正好18岁。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令唐僖宗胆战心惊之余,唐僖宗乞求突然获得一种潜在的护国力量,于是有意赐名“保国寺”。 但雍正碑又有记载寺院恢复的时间“如从宋治平二年(1064),上溯二百十四年,应为唐李忱(宣宗)大中四年(850)。大家都知道,保国寺的开山鼻祖是可恭。可恭是国宁寺和尚,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而可恭上长安兴复灵山寺之征决不是在广明元年当年完成的,当在广明元年之前,是广明元年九月才回到明州的。所以恢复建灵山寺应有一个历史过程,雍正碑的记载也是有道理的。可以这样说,可恭有意恢复灵山寺可从851年算起。至于可恭哪一年带上刺史的奏请,偕檀越许标等人,寻往长安,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途经关东(注:汉、唐定都在今陕西,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时值关东大旱。可恭“跪诵莲典,未终,霖雨大澍,禾黍旆穗,民气获苏。有司奏状,遂得召见”。可恭以恢复灵山寺为请求,僖宗答应了,并要求可恭在长安弘福寺(唐僧玄奘取经归来之所,高僧宿集)讲五大部经,约有三个月之久,又讲诘朝纶章,法誉大振。于是唐僖宗非常高兴,敕“保国”之额并赐可恭紫衣袈裟一袭,允许其还山建寺。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时间段。 可恭回到明州的时间正好是唐广明元年秋九月。随后便“庀材鸠工,重新殿宇,营构有槐林之柱,罘Q绝布网之尘,巧夺公输,功侔造化。”而同年十一月黄巢起义军还是占领了长安,逼唐僖宗逃亡入蜀。“保国”两字最终没有给唐僖宗带来保佑。

建造年代

嘉庆《寺志》序中写道 “此古寺志得之古石佛中,文多残缺,恐久而失。重加编辑……”我认为,这些文字不足为信。倒是雍正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雍正碑记载:“宋明道间,中兴祖赐号德贤尊者,无可考核,不亦悲夫!” 《寺志》认定德贤为三学则全法师。翻阅《四明谈助》、《敬止录》记载:“开元寺(注:开元寺,即建于唐国宁寺旧址,位于城南五台、莲桥东。)僧则全,字叔平,世号“三学法师”。南湖竞推十大弟子,全首冠焉。”从灵山寺恢复重建成保国寺看,保国寺是唐国宁寺的从属院。开元寺僧则全“复过灵山,见寺已毁,扶手长叹,结茅不忍去。”“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来主寺事,弟德诚与徒众,募乡……鸠工庇材,山门大殿悉鼎新之。”还是有可能的。不过很多疑问依然存在。目前在疑问没有被打开之前,我们就认定三学则全是现存保国寺大殿的监造人。 根据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磬撰《佛祖统纪》的记载:三学法师,名则全,字叔平,四明施氏,是延庆寺知礼门下高足,又称“南湖十大弟子之首”。则全法师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文僧,“旁通书史”、“尤善著述”,所述有《四明实录》。当时宁波的郡守郎简非常敬重他。假如让其入朝为官,则全才气凛然,“性直气刚,敢言人失”,可比汉朝的汲黯、唐朝的魏征和北宋当时的王元之。 贯串着北宋一百多年中,有一个师徒相传、人才辈出的琴僧系统。他们始终在琴界有着重要地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琴道大肆兴起。 “鼓琴为天下第一”者,当属宫廷琴师朱文济。朱文济之后,北宋的琴家多为僧人。朱文济的得意门生就是京师的慧日大师夷中,夷中又将琴技传授给知白、义海,他们都是北宋颇具声望的琴僧。知白,何许人也?知白就是知礼的同门师弟慈云遵式,也就是是则全法师的师叔。三学则全法师首先是向其师叔慈云遵式学琴的。在知礼门下最得意弟子仁岳背叛师门后,知礼要求其门下高足走出山门,发扬山家之说。于是,三学则全来到越州,造访法华山义海大师。(义海、义全、义通可能是同辈师门,有待考证)则全尽得义海所传,终成义海的最为得意门生,琴僧系统中一代“琴门圣手”。义海坐寂后,则全整理完成北宋琴史上的著名专论《则全和尚节奏指法》。后来直接影响了来明州担任知府的著名词家周邦彦和后来吴文英的词学音律创作。但则全无论如何,更应该是一位建筑大师,因为他奇构巧筑,建造了保国寺大殿,成为印证宋《营造法式》的重要实例。 寺志记载,“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在大殿西建朝元阁,庆历年间(1041―1048)僧若冰在天王殿西南隅新建祖堂。”其中“若冰”应该说有误,则全法师有唯一的弟子叫“若水”,久依法师。虽说有误,恰恰对则全建保国寺大殿来说是一个证据。法师于庆历五年(1045)夏五月二十日,别众坐化。法师弟子若水,立碣于延庆。他的同门师弟广智尚贤法师、北宋大臣、著名理学家赵卷

建筑工艺

木质结构

保国寺是我国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雄宝殿建筑风格特异,巧夺天工,是保国寺建筑之精华。大雄宝殿是寺内主建筑,重檐歇山式,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面阔三间(11.91米),进深三间(13.35米),成纵向长方形。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全部结构皆用斗拱裼 巧妙衔接和精 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钉而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

无梁殿

其实大殿是有梁的,不过被藻井、天花等挡住罢了。另一方面跟供奉过的无量寿佛――谐音有关。大殿在建筑上有其独到之处:1.平面布置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2.在前槽天花板上绝妙地安置了三个镂空藻井;3.采用了复杂的斗斫峁梗斗碛氚憾加瞄久巧妙衔接在一起,不用一枚钉子,整座大殿稳巧有致,有很好的防风抗震能力;4.柱子的设计更是别具匠心,外观呈瓜棱状,柱心四根小柱拼合,外面再包镶四瓣木条,既节约木材,又不影响牢固,且外形美观。柱身有明显侧脚。5.不对称。大殿佛台西侧柱头上为方形木质栌斗,而东侧柱头上却为圆形石质栌斗;斗砝镒跳东侧为四跳,而西侧为五跳。 保国寺大殿在建筑上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宋《营造法式》的典型实例,反映了当时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力学研究上达到的高水平。所以,在《保国寺志》中记有不少前人题咏:“山岙藏得古招提,宫殿岿然结构奇”,“升斗昂砣饲杉,祥符千载永留名”。赞叹大殿在结构上的雄伟新奇。

奇特之处

古刹以建筑闻名,是一个集汉代(骠骑井)、唐代(经幢)(经幢并非保国寺原本所有,乃他出移到此)、宋代(无梁殿)、明代(迎熏楼)、清代(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民国(藏经楼)等各时期的古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建筑恢宏壮观,内部藏品异常丰富。 保国寺除了木结构建筑的一“奇”之外,另有一“奇”就是大殿的每个角落不见鸟雀筑巢、蜘丝悬梁,更见不到虫蛀蚁蚀。原来大殿的建筑材料中,有一种带刺激性香味的黄桧,散发出为禽虫所畏闻的气味。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特殊的建筑结构而产生的声波振动的风流驱逐了鸟雀虫类。 其他多为清代建筑。一九八三年迁入明代厅堂三间,一九八四年迁入唐代经幢两座,现在保国寺已成为一个拥有唐、宋、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木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一三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五幢建筑,东西轴线分别为钟楼、鼓楼、客堂等附属建设。一九六一年三月国务院把保国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藏品

寺内共17个展室,全年对外开放,有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与发现展、历代观音造像艺术展、国际友谊礼品展、明州婚俗厅、青铜器陈列馆、钦赐龙藏、砖屏石刻、宁式家具、中学生书画廊等。游客可撞钟、击鼓、龙洗游艺。藏品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放在明州婚俗厅里最显眼的“宁波花轿”。旧时姑娘出嫁坐花轿,而宁波花轿规格最高,这顶金彩炫目、华丽高贵、八抬八扶的宁波花轿上饰精雕妆金吉庆故事人物300多个,轿全高2.9米,共11层,每层雕刻手法各异,精细,耗时万工,故称“万工轿”,花轿抬起,众多雕像个个晃动。“我是花轿抬来的”这句话自然成为往日媳妇们的豪语。 在国际友谊珍品馆里,你还可以看到一些难得一见的珍品。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各国领导人、官方、民间组织和知名人士馈赠给我国领导人、政府和群众团体大量的珍贵礼品,有冈比亚政府赠送的木雕子母鹿、日本政府送的七宝烧双鹤盘……这些礼品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同时概括地反映了各国的民族特点、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供我们扩大眼界、t望世界,从中获得教益和借鉴。 在青铜器陈列馆,陈列有铸于同治十二年的青铜孔庙礼器和铜佛像。孔庙礼器有16只青铜编钟、14块编磬、2只特钟以及象尊、牛尊、簋、爵杯等。编钟看似大小一样,其实厚薄不同,敲起来每只声音不同,编磬亦然。佛、菩萨等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分别代表了各时期的风格和特色。 保国寺内共有十七个展室,全天候对外开放。除了建筑本身,重要的文物展品有钦赐龙藏、佛像陈列、青铜礼器、砖雕石刻、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千工床、万工轿等。占地七二.四七公顷的灵山六景(共分保国寺、灵龙泉、青幛亭、望海尖、梅林、涵秀潭六大景区)以自然山林为主,生态环境好,古树名木多,绿化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人们旅游、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是宁波对外开放最早的旅游景区之一。

【奉国寺的树散文】相关文章:

1.保国寺导游词

2.雪树散文

3.探幽寺山散文

4.一棵古树散文

5.散文《那树》教案

6.时光和树散文

7.赞美树的散文

8.人性的树散文

9.秋天的树散文

10.树的经典散文

下载word文档
《奉国寺的树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