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读书与写作
“对撑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再谈读书与写作,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再谈读书与写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再谈读书与写作
再谈读书与写作
一
只写作不读书在写作上就不会有后劲,不会有发展,这样很容易把自己掏空,肚里的东西干净了,再想写什么也费劲,所以不读书是不行的。
读书就是补充营养、补充热量,就像跑马拉松,四十二公里一百九十五米,最起码途中要喝水,嚼巧克力,喝水也是补充,嚼巧克力也是补充,要不是跑不下来的。文学创作就是跑马拉松,读书就是喝水,就是嚼巧克力。
二
无论写什么,写散文,写小说,写诗,肚子里要有东西,没有东西就写不出来。除了我们生活的底子,再有就是读书,因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毕竟有限,生活的视野毕竟有局限,谁也不是神仙。很多的东西一是有生活的经历,二是通过读书得来的。一个人知识渊博,主要是靠读书积累的,不读书肚里就没有墨水,没有墨水就什么也倒不出来,什么也写不m来。所以读书是很重要的,对写作帮助很大。
三
不要总是说自己在写东西,没有时间看书;总是在哪儿写东西,冥思苦想却不出成果,这是什么原因?就是脑子里没有东西,或者说东西少。我看这个时候就不是写作的时候,应该把写作停下了,认真读读书,这也叫以逸待劳,为写作做准备。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在伏案写作,必须有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并且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应该更多一些,这样写作的时候才顺手,思如泉涌。
四
放着那么多好书不读,这是浪费。要渎那些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会对我们写作有帮助有启发。搞文学创作的人首先要找的老师不是别人,而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说写作之人师出有门,那么我们的老师就是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读了就要品味就要思考就要消化,这样读书才能收到功效,否则读书就等于白读,读完了一点儿作用也没有。那不叫读书,那叫吃书,还没有自己把它消化掉就拉出去了。这是瞎耽误工夫。
五
读书并不耽误写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的效率。试想:你肚子里没东西,坐在那里也写不出来,还不如好好读读书呢,这也叫磨刀不误砍柴T。读书就是磨刀,脑子钝了就要磨,就需要读书来补充大脑;读了书再思考,脑子就快了,写东西也就快了。脑子钝慢笔就不听使唤,这样写作就写不好,实际上就是耽误时间,浪费时间。
搞写作的人,不可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常态,而不是临阵磨枪的事情。不要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总是被动的,也会影响自己的写作。
篇2:读书与写作
读书与写作
读书与写作文/佚名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杜学富好几十车,诗也写得老霸道了。我们能从这句诗里推测出读书对于他写诗的重要, “如有神”,那可不是说着玩的。
今天我们常劝导学生读课外书,比起小时候我藏在被窝里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了。
可是,我常常听到有很多同学反映,说我的书也看了不少,可作文还是没有起色,别说“有神”,连鬼也没有!
是不是杜甫骗了我们呢?
当然不是。读书对于写作有好处,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又怎么解释同学们遇到的这种尴尬呢?
首先,可以说是书读得还不够。人家老先生说的是“破万卷”,你连三本还没看过,就急得不行了,远着呢。这个就不用展开说,关上门来,诚实地问问自己,是不是这样?
第二,这种疑问也折射出读书时同学们一种不健康的心态:急功近利。有些同学总是想像榨油一样,看过一本书或几本书,马上就能获得什么移魂大法,让自己的作文“噌”的一下拔地而起。可以说,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读书,是注定要失败的。读书对于写作而言,是一种慢功夫,也可以说是间接的。书和作文之间隔着一道程序,那就是我们的大脑。读书所得的内容先存到大脑里,暂时还不一定用到,但要是真用到了, “现读”是万万来不及的。所以,读书首先是积累,积累在我们的脑海里,在脑海里慢慢地起反应,反应到可以转化成自己的文字的时候才可以用来写作,到那时,你的作文水平肯定会提高一大步的。世界上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读的书直接变成作文――抄书。这个作文要是字写得漂亮,也就能有点书法的价值,要是连字都写得一团糟,大概只能值两毛钱一斤。
第三,可能还不会读书,这个是关键的。
我们读书都是有目的的,不同的目的决定了读书的不同效果。我们读《诗经・君子于役》大概是为了追寻一下那位远古思妇的情怀。但我曾经在一本和生物有关的书上看到引用这首诗中的诗句“鸡栖于埘”来证明我国早在周朝末年就已经把鸡作为家禽来饲养了。同样是读这首诗,所获差距咋就那么大呢?究其原因,是最初读书的'目的不同。我们很多同学读书缺少明确的目的。虽然说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但太笼统。目的太笼统基本上等于没有。所以尽管大多数同学都想在读书中获得写作的能力,仍是不得要领。
那么,到底要怎样读书才能对写作的作用更大呢?
一般说来,写作需要两种功夫,一是文字,二是思想感情。这两点对于有志于读书提高写作水平的人是必须要牢记的。
我们读书的时候关注过语言吗?不是说你把那些语言记到小本子上就是关注,是要用心。一些好的语言是不是反复地玩味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是不是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读起来?
我们一些同学在读书的时候,热衷于故事情节,忽略其语言;过多关心书里写了什么,却很少关心是怎么写的。写作文的人,最专业的东西就是语言,读书而不关注语言,对写作而言,基本上是白读了。
还有,我们读书时,一定要注意体会作者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思想或感情,并常常挖掘其思想、感情来丰富自身。很多同学都看得到作文是语言的能力,却看不到在语言背后是思想感情在起作用。如果我们没有丰富的感情及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而能写出好的作文,打死我也不会信的。
读书关注情节,这没错,但这是最浅层次的读书。我们很多同学都是这么读的。这种读书法在读书初期,在我们还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时候,为了提高我们的读书兴趣用用是好的。一旦喜欢看书了,看得进去了,就要摆脱它的诱惑,转而关注书的语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而言之,要想通过读书来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在读书的时候关注语言,丰富情感,磨砺思想。不然,单单靠一本一本地死读书,是无济于事的。
还有,态度要老实,不能读了一本书,就把人家的东西大段抄来,说是自己的。这种生吞活剥的做法,没有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实在是太恶心。
如果读书是为了写作,那你还要在读书时,多关心人家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这的确没有什么新意,但是,的确值得我们这样去做。
篇3:再谈读书 教师随笔
课间,在同事办公桌翻看《小学语文教师》,一篇《“152”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验》的文章一下吸引了我,连忙借阅,因为上课不得不放下,放学路上一边走还忍不住看几眼。
文章的作者高子阳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从开始阅读实践活动,已经坚持十年了。十年时间读过的图画书、桥梁书、纯文字的童书260余本。
于是,他提出“152整本书阅读教学”即“要我爱儿童整本书阅读”。看的我激动不已。
“152”中的“1”指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轻松读完1000本世界经典图画书(就是绘本);“5”指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轻松读完500本世界优秀桥梁书(图文比列1:1,字数在1500-15000之间的童书);“2”指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轻松读完200本100-200页左右的纯文字世界经典图书。
到这样一串数字,令人惊讶。三个学段加起来就是1700本啊,这是什么概念?
作者给我们进行了计算。课标规定九年读400万字,实在太少了!按照一本书10万字算,九年读40本书,每年读书约4.5万字。那么每天呢?作者用算式进行形象地说明,400万字的阅读量,每天只读1218个字,相当于读一本杂志一页多一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似惊人400万字,其实每天只要四五分钟就行了。
而4000万字的阅读量,作者说需要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作保证。学校25分钟,回家再读25分钟,依然轻松完成。
看到这些,我更加坚定了信心。目前,我进行的读书活动,读书时间与高老师提出的读书时间如此相似。每天下午上课前20分为全班读书时间;另外要求学生在家高声读书20分钟。
高老师还列举从报刊中收集的一些数据,来说明读书数量。犹太人人均每年读64本。芬兰人均每年60本,并年年孩子增加。俄罗斯人人均每年读55本。美国从克林顿总统开始执行人均每年读50本书的计划。亚洲日本人最多,人均每年40本;韩国人均每年25本。近十年,我国人均1.6本、2本()、4本()、6.6本()、4.39本()。看到这一连串的数字,高老师提出读4000万字,迫在眉睫。
至于读书的好处,作者也列举了大量的理论作依据和古今中外的事例。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结合国情,地情、校情、班情,带领孩子阅读。首先,找“米”下锅,让孩子有书读。我校各班都建立了“图书角”,都有一定的藏书量。学生有书可读。其次,想方设法把引上阅读之旅。老师要向学生推荐好看、好玩的图书给学生读。第三,确实落实阅读时间。这一点最难,需要老师、家长、社会各方的重视,形成合力,方可达成。
[再谈读书 教师随笔]
篇4:再谈素质教育与中学化学
再谈素质教育与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笔者在本刊1997年第6期上谈过几点粗浅看法。现再谈几点,与大家进一步探讨。一、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素质,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纲领和方向。但就某个学科而言,应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我以为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教育,至于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教育,则不能认为是化学学科应该承担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中学化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这几方面着手。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教好这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和“加强实验教学”。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更不能认为,加强“双基”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应当十分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是“纲要”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态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方法训练,都需要融合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通过化学“双基”教学来实现。离开了“双基”教学,其他方面的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双基”教学,在观念上应有所改变,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这在前一篇文章中已谈过个人的一些浅见,这里不再赘述。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均有专项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更有成效,要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以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课内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要提高本身的爱国主义觉悟和情感,才能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去激励、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
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科学探索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教育,包括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物质结构的层次性以及物质的普遍联系性等;
(2)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包括物质运动的永恒性、物质运动的内因和外因、物质运动的宏观表征和微观本质的联系以及物质运动与能量转化等;
(3)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教育,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教师要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武装好自己的头脑,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化学教材,研究教学方法。通过化学“双基”教学使学生从化学学科这个侧面相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物质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物质发生变化时无不充分体现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的普遍规律;并树立内因和外因、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关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或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可宝贵的素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应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化学上,这种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也是很多的。比如化学史教育,在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化学家的任何一个发明创造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既体现了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又体现着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坚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生动的化学史实,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最好例证。
化学实验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现以初中化学选做实验三“室温下盐的溶解度的测定”为例做些探讨。
(1)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测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必需的条件是什么?(①必须保持实验过程中水温为10℃;②测得100g水在10℃时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硝酸钾)
(2)展示水浴装置,介绍原理及用法;
(3)怎样测得10℃时100g水能溶解硝酸钾的最多克数?(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的提出,将把学生的思考、讨论引向高峰)
大部分同学提出的办法是:在天平上称出一定量硝酸钾晶体,往10℃的100g水里慢慢撒入硝酸钾,随撒随搅拌,当撒入的硝酸钾不再溶解时,说明硝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称量剩下的硝酸钾的质量,前后两次硝酸钾质量之差便是1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
(4)这个方案行不行?(这个方案原则上是对的,但是太费时间,实际上行不通)
有同学提出跟上面操作相反的方案:
量好100g水,保持10℃,一次加入定额过量的硝酸钾晶体,搅拌几分钟,保证溶液达到饱和后,把溶液倒出,称量没溶的硝酸钾晶体,加入硝酸钾的量减去未溶的硝酸钾的量,便是硝酸钾的溶解度。
(5)让同学讨论这个方案。
有同学会指出,晶体上沾着水,测得的溶解度比实际溶解度小;
有同学会提出,先把晶体上沾的水加热蒸发掉,再称量;
还会有同学提出,沾附在晶体上的不是纯水,是硝酸钾饱和溶液,水分蒸发了,此水中溶解的硝酸钾无法称量,这方案从原理上就错了。
(6)是否必须用100g水?水多少重要吗?
能否从饱和溶液打主意?经此提示,同学们会悟到水的量不是关键,取任意量的水(水量少为好),加入硝酸钾晶体搅拌配成10℃时的饱和溶液,取饱和溶液称量后,蒸发除去水分,称量剩下的硝酸钾晶体,水量和这些水溶解硝酸钾的量便测得,再换算成100g水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克数,便是1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
通过以上讨论,让学生拟定测定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步骤。
要纠正化学实验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比如在学生的《实验报告册》中,把实验的方法、步骤设计得十分详细、周密,学生基本上可以不动脑筋,只要按照老师给他们设计好的方案“照方抓药”就行了,这种方法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再谈素质教育与中学化学
再谈素质教育与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笔者在本刊1997年第6期上谈过几点粗浅看法。现再谈几点,与大家进一步探讨。
一、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素质,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纲领和方向。但就某个学科而言,应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我以为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教育,至于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教育,则不能认为是化学学科应该承担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中学化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这几方面着手。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教好这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和“加强实验教学”。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更不能认为,加强“双基”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应当十分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是“纲要”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态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方法训练,都需要融合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通过化学“双基”教学来实现。离开了“双基”教学,其他方面的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双基”教学,在观念上应有所改变,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这在前一篇文章中已谈过个人的一些浅见,这里不再赘述。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均有专项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更有成效,要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以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课内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要提高本身的爱国主义觉悟和情感,才能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去激励、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
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科学探索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 [2] [3]
篇6:再谈指针数组与数组指针
经常遇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这里细细总结一下,
指针数组:是一个数组,数组的元素是指针。数组占多少个字节由数组本身决定。
数组指针:是一个指针,它指向一个数组。在32位系统下永远是占4 个字节。
举例说明:
1)int *p1[n];
2)int (*p2)[n];
1)“[]”的优先级比“*”要高。p1 先与“[]”结合,构成一个数组的定义,数组名为p1,int *修饰的是数组的内容,即数组的每个元素,
即p1是指针数组,其包含n个指向int 类型数据的指针。
2)“”的优先级比“[]”高,“*”号和p2 构成一个指针的定义,指针变量名为p2,int 修饰的是数组的内容,即数组的每个元素。数组在这里并没有名字,是个匿名数组。即p2是数组指针,它指向一个包含n 个int 类型数据的数组。
如要将二维数组赋给一指针,应这样赋值:
int a[3][4];
int (*p)[4]; //该语句是定义一个数组指针,指向含4个元素的一维数组。
p=a; //将该二维数组的首地址赋给p,也就是a[0]或&a[0][0]
p++; //该语句执行过后,也就是p=p+1;p跨过行a[0][]指向了行a[1][]
所以数组指针也称指向一维数组的指针,亦称行指针。
篇7:再谈散文与生活
再谈散文与生活
1
散文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写作散文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哪来的散文?没有生活就写不出散文。不是说写人叙事的散文需要有生活,即便是些抒情散文、写哲理散文、写励志散文、情感散文、心情散文、爱情亲情散文、写随笔等也同样需要有生活,有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有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没有生活什么也写不来,什么也写不好,就是一纸空谈,没有什么真东西,感染不了读者。
2
像写抒情散文,包括写故乡的抒情散文,写自然风光的抒情散文,写物的抒情散文,都需要有生活,你必须对你所讴歌赞美的对象有所了解,因为这些都是你感情依托的对象。你赞美故乡,抒发对故乡的情感,必须有故乡的生活,没有生活你就不会有对故乡的真实情感。你在故乡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些经历在你的生命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一生都难以忘记的,这种生活的经历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是我们创作的基础。写故乡的小草,赞美故乡的小草,正是因为对故乡充满深厚感情,对故乡的小草充满深厚感情,这都是由你在故乡的生活,与小草经常亲近酝酿出的情感。没有生活就没有对小草的这种情感。
3
像写哲理散文,写励志散文,同样也需要生活,需要生活的积累,需要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特别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是来自于生活的`,来自于丰富的生活经历,来自于对生活深刻的深刻和感受。哲理蕴藏在生活中,不是凭空而来的,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哲理,没有生活哪来的哲理?生活靠悟,人生靠悟,你能够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你也就发现了生活中的哲理,你的心灵世界就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闪耀出智慧的光辉。
励志也要从生活出发,从人生出发,站在现实的角度上,脚踏实际地去思考自己需要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人生信念,人生理想,不可脱离现实生活空谈理想和抱负,这是没有意义的。写好励志散文也要坚持以生活为基础的创作原则,这对写好励志散文也是很重要的。
4
写情感散文、心情散文,写爱情亲情散文,也无可置疑,同样是需要生活的,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情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内心的情感都是来自生活,我们的心情也都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生活决定着我们的情感,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所以写这类散文是说不了假话的,那都应该是你实实在在的生活感受,真实的情感。写爱情散文是因为我们的爱情经历,经历过爱与被爱,对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没有爱情的经历是很难写出优秀的爱情散文的。亲情散文都是写自己的亲人的,写自己的爷爷奶奶,写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等等,由于是血缘关系,生活和接触的时间长、机会多,感受多,感情深,一般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文字表达自然质朴真实,感情真挚,这主要得益于自己的亲身生活。
【再谈读书与写作】相关文章:
1.读书与写作
3.再谈作文教学
5.新闻报道与写作
6.积累与写作
10.再谈降本创效的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