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
“万苦千辛拉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供大家参考。
篇1: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
【张爱玲《封锁》内容简介】
《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
篇2: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
《封锁》是张爱玲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品以四十年代初的旧上海为背景,叙述了在非常时期因故被封锁了的电车车厢内,一群“软弱的凡人”的“通常的人生回声”。他们在突然脱离了习惯的生活轨道后,一时无事可做,百无聊赖,上演了一幅人生百态图。其中有两个在日常生活中不失为“好人”形象的男女,竟然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产生了自然而然的爱情。当封锁开放后,他们又都恢复了惯常的生活状态,乖乖地像乌壳虫似地躲回“巢里”去了。
1、张爱玲故意借在这种超现实的背景下人性本相的真实曝大,反映了人面对强大而没落的文化背景时对文化的抗争与屈从,展示了没落的社会文化中人生由外来苦难带来的内在悲剧。
小说是想在这肮脏的、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面对没落的社会文化时思想的脆弱、幻想的脆弱、情感的脆弱。现实文化原本如此,而这个现实又是难以抗拒的,人只有节节败退,只能无可奈何地哀叹,结果使生活变得没有光亮、没有热情、没有希望。而没落的社会文化一旦为人们所接受,便构成了人性的一部分,造成了人性的懦弱、卑怯和可笑可怜,他们即使在特殊的环境中偶尔对.生命的真相有所了悟,也不可能长久地停留在这一点上,生活真相的可怕与恐怖是一般人的意识难以负荷的,于是他们只好回到纷扰的现实中去,埋头于眼前的琐事之中。吕宗祯不愿意进入理性,他没有了封锁的那种环境,就连情欲的一而也没有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让真实的人性受环境屈抑着,不敢表现不愿表现,然而他们也不做极恶的坏事,他们软弱虚伪,心中却还是有着真实的挣扎,一且给予他们一个“封锁”的良好大环境,他们仍然能够在外界的冲击下回复到人性的纯真。封锁限制了人的行动自由,行动停滞了,闪躲在内心深处的欲望恰好借机挣脱束缚,晃了出来,虚伪与真实仅一条虚线之隔。
2、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封锁》的潜主题。在张爱玲看来,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也不是周围环境的主人,人都是现实文化的牺牲品,他们无法挣脱时代的梦魔,在强大的现实面前,丰满的活生生的生命被扭曲为干瘪的、苍白而平庸的服服贴贴的工具,他们只知道自己活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他们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只好束手就擒,不得不在迷乱的人生面前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可见,人性是盲目而无知的,而每一个盲目而无知的人又构成了这种冷酷的、肮脏的、不可理喻的现实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张爱玲在《封锁》中所蕴藉的对人生的最高认识。
我们非常有必要深刻领会《封锁》这一作品的象征意义:人是孤独的,人与人的心灵被有形无形的封锁隔绝了。在有形的被封锁的电车中会计师与女助教互诉衷肠倾吐爱意但这一段情缘不过是他或她的幻想罢了。当有形的封锁解除后,他们又回到无形的封锁之中,仍然是陌路人。张爱玲把玩这些琐琐碎碎的都市生活,将之演绎为一种文化,对都市人生活加以理解、阐释,悟透了人性中的种种恶习,在看透他们的同时,给他们一份理解与宽容。
3、小说还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人在面对活生生的现实的时候,是无奈和矛盾的。人如果遵从了内在生命的“真”的要求,就会违反世俗的标准,就会被看作“恶”,如果戴了“伪”的假面具,就会被他人看作是“好”(善)。“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也就是说这世上的“伪”人比“真”人多,但作为好人的翠远并不愿过一种“伪”的生活,因此她并不快乐。当宗祯对她作为一个“好人”的痛处—不自由、孤独,发起进攻时,她潜意识里反抗着:他们要我找一个有钱的女婿,我偏要寻个没钱又有太太的人,气气他们。翠远在“真我”与“好我”之间挣扎着,而当“封锁”使得她获得了一种现实脱离后的自在,体会到一种真爱的魅力时,宗祯的那一句:“我又没有多少钱,我不能坑了你的一生。”的“真”话却惹得翠远黯然神伤。
吕宗祯为了逃避表侄董培芝要向他女儿求婚的进攻,无意间拿翠远当了挡箭牌,面对一个自己并不喜爱的女人,一个陌生人,他可以侃侃而谈,因为卸去了一切背景压力而显得如此率直的宗祯成了“真人”,也正是这份剥去了层层掩饰的“真”激起了这个“陌生”“好”女人的心动,宗祯从翠远的反应里忽然觉得自己除了‘父亲”、“搭客”、“会计师”等身份以外,还有一个身份—“一个真正的男子”。他从“陌生”里找到了“熟知”,心里不由得涌动着一种情愫:她是你的一部分,她什么都懂。你他莫名其妙的爱起了这个女子,这种刹那的心灵感受使得他敢于撇开一切传统的约束,然而这毕竟是刹那,截断了与文明传统联系的封锁时空不过是叮铃铃……的铃声连成的虚线,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不可捉摸的梦。
张爱玲的这种对传统标准的颠覆,向我们揭示了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的一种无奈的生存状态,如果你选择了“真”随之而来的是“恶”,如果你选择了‘善”,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伪”。
篇3: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
1、小说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由象征、隐喻的巧妙运用所营造的精巧构思以及不落案臼、负载着很多想象的'意象。作品采用了一个整体的象征,把人生的真实处境比作是一种无形的封锁,因故产生的有形的封锁使人性解除了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形的封锁,有形的封锁的开放反而使人回到了无形的更大的封锁之中。作者两次使用电车车铃来暗示封锁中的环境是超现实的、是一种“真空状态”,使封锁之后的电车车厢这一环境获得了超越自身的新的意义。
张爱玲还善于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新颖别致的视觉意象,从而使抽象的东西感性化。如她把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没落文化比作“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鳝,没有完,没有完……使人对她所处的那个“大而破”的时代获得了一种意象化感受。同时,她还善于把她捕捉到的形象相互生发,给人以通感意象,增加了小说的画面感。
此外,小说中还可以看到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创新意象,如在《封锁》的结尾处,作者写道,男主人公吕宗桢下了电车回到家里,刚才车上遇到的女子吴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了,他踱到卧室里,扭开电灯,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一只乌壳虫从房这头爬到那头,爬了一半,灯一开,它只得伏在地板的正中,一动也不动。在装死么?在思想么?整天爬来爬去,很少有思想的时间罢?宗桢捻灭了电灯,手按在机括上,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像小虫子痒痒有在爬。”有人说,只可惜张爱玲就此打住了,要继续写下去,吕宗桢第二天清晨起来,就会变成卡夫卡笔下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也说不定。这个“乌壳虫”的意象就完全是现代的。
2、这篇小说充分显示了张爱玲善于捕捉典型细节的特点,以传神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了悟。
篇4:张爱玲小说《封锁》的艺术机制
张爱玲小说《封锁》的艺术机制
一、悖论机制:时空的停滞与时代的沉默
张爱玲的小说是生活的。张爱玲的大多数小说里我们所能看到只是生活情节,通过人物情节的发展,展示人性的一面。即使像《倾城之恋》这样的作品也没有将重心偏离,战争、革命不会替代酒杯与爱情。《封锁》呈现的是在**年代上海大街的电车里的一个故事,普普通通的一个故事,然而它又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首先,文本构建出了一个时代与传统的悖论。“封锁了。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都是冷冷的,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电车停了。电车外的人在奔跑,叫喊着,“眼睁睁对着看,互相惧怕着。”这个时代是恐慌的。然而“电车里的人却相当镇静”电车构成了一个与时空相隔,仿佛是存在于时代之外的一个世界。其次,在特定的空间里,时代沉默了。电车本身构成了一个合理的可运行的系统,外在系统沉默了,但这两个系统的语素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传统。
二、拟合机制:要素的重复与散点的拟合
解构主义文论家希利斯-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提出了“重复”理论,他遵循解构的策略,从小说中出现的种种重复现象入手,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将其大体归为三类:,细小的重复,如语词,修辞格,外观、内心情态等;,一部作品中事件和场景的重复,规模大;,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家的作品)在主题、动机、人物、事件上的重复,这种重读超越单个文本的界限,与文学史的广阔领域相衔接、交叉。在《封锁》的诸多人物中都是空虚的,静的背后是习惯的慌乱。因此,这些人物的重复是属于(1)类的。当然,“熏鱼”夫妇的对话以及“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都是冷冷的,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这一场景的重复是属于二类的。张爱玲小说本身构成了第三类的重复。这里,我们不妨引入一个概念――散点图。散点图是在回归分析中,数据点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分布图。散点图表示应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大致趋势,据此可以选择合适的函数对数据点进行拟合。我们不妨进一步延伸将文本中的人物看作是一些具有某种性质的点,电车就是一方坐标图,这些人物依据某种关系散布在这个坐标里。他们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这里,就可以拟合出一个公式:
F(x)=I * X;
F(x)表示悖论,I代表时代环境,X则表示人物动作。这些人物动作X与时代环境I的'相关关系就是一种悖论关系,即F(x)。
通过这些人物的表现,通过这些重复现象的结合,它们组成了作品的内在结构,作品的内核便显现出来,在散点拟合的帮助下,我们发现了这一关系。
三、ABC模式的阐释
然而,《封锁》的艺术魅力不仅如此,在董培芝、吕宗桢和吴翠远的三角结构中,它们不仅满足于以上公式,同时在悖论之中还有一层悖论关系,即男女关系。这一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以下方法加以挖掘。
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ABC理论,他以一句话作为ABC理论理念上的起点:“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所谓ABC,A指事件(accident),B指信念(belief),也称非理性信念,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对该事件的想法和评价;C 指这事件发生后,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是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见解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是引起情绪更为直接的原因。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
诱发事件A 想法B 行为结果C
吕宗桢 避退董培芝 气气她也好! 调情
吴翠远 吕宗桢调情 气气他们也好! 交好
吕宗桢因避退董培芝而转移到吴翠远旁边,不曾想,靠的太近而产生了误会,继而将计就计,“气气他们也好!气!活该气!”就这样他为了让董培芝看到,转述给他的妻子,进而气气她,以平他心中的怨念,调情开始了。然而,正是因为吕宗桢的调情,吴翠远也是将计就计,“气气他们也好!气!活该气!”但是吴翠远的行为是没有第三者承受的,她只是在自我心理的平衡,也就是说,她最终气不了她的家人。这就为下文失衡创造了条件。症候也就在于B上。可以说,吕宗桢至“调情”阶段,他的“气气她也好”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他的行为已足以使第三者董培芝“竟退回去了”。吴翠远的“气气他们也好!”却必须要吕宗桢充当她与她家人的第三者才能够完成。‘叮玲玲玲玲玲,’摇着玲,每一个玲字都是冷冷的,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封锁将行开放,这一事件直接刺激吕宗桢终止了他的调情。吴翠远的“计划”也就此中断了。“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吕宗桢突然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翠远烦恼地合上眼。”这一切都“带点开玩笑的性质”,然而,这玩笑是苍凉的。
篇5:《封锁》张爱玲读后感
《封锁》是张爱玲一篇独具匠心的短篇小说,全篇主要写的是男女主人公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一个看似荒唐的事在小说中发生了。
《封锁》的不同之处在于看似随意的笔调下隐藏着巨大的张力!它通过电车被封锁,描写出两个在平淡、疲乏无聊的都市生活中的世俗男女,而在某一短暂而特定的环境允许的情势之下,表现出对各自常规生活的不至于引起后果的瞬间反叛。这是一种平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反逆。反映出的是一种人的“本我”状态,包括人类本能的驱动力和被压抑的无意识倾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会展现出本我。
正如陈奕迅《红玫瑰》的歌词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疼爱的都有恃无恐。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与人都保持着恰如其分的“位置”,这个位置是社会要求并规定的位置,于生命深处也许有着种种的遗憾,那是对自己没有得到的一切,所怀有的那一些不甘心在心里骚动着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不会表露出来。而电车上的“封锁”环境是人性的一个出逃机会,这是一个暂时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在这里他们没有了在现实社会中原有的身份、地位和责任,没有了平时的那些种种顾虑,人们会暂时的抛离原本存在的那个自己,一个单纯的自己,一个真正的自己,这也是一场试验,它引发了人心蓄积已久的燥动,让人从常规脱缰而出,然而“封锁”终究是短暂的,而这种短暂又意味着“安全”,让“封锁”中的男女有了现实中的退路最终破蛹而出的本我。
《封锁》中的男女主人公从电车上相遇再到相爱再到最后的分手,其实正好是对内心一直隐藏的那个“自己”的展现。
在封锁的常态与非常态的实验中,作品隐喻了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平常生活未被封锁之时,人性往往被封锁了,而生活被封锁时,人性反而敞开了。
而张爱玲散文中说她喜欢出名,渴望满足俗世的各种愿望,于是突围,而在没有人的场合她又觉得生命充满了欢悦,本能的心灵渴求又使得她不由自主的封锁,又而把文学作为封锁之后的另一生命。
《封锁》采用“陌生化”叙述手法,制造出“陌生化”的戏剧效果。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的方法激发人们克服对生活的麻木感,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
《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是开放似的随时等待重新解读的谜一样的世界。
篇6: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在学校时,看过张爱玲的几篇小说,许是那时年轻,读不懂其间的深义,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倾城之恋》与《十八春》了。近些日子,因了些事情,心情总不太好,朋友让我读张的《封锁》,他说看了或会悟到些什么。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电车停了。封锁了。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在这时已失去了任何意义。 “电车里的人相当镇静。他们有座位可坐,虽然设备简陋一点,和多数乘客的家里的情形比较起来,还是略胜一筹。街上渐渐地也安静下来,并不是绝对的寂静,但是人声逐渐渺茫,像睡梦里所听到的芦花枕头里的赶咐。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吕宗桢,吴翠远,凡俗世界里的普通人,若是没有这封锁,他们也许一生也不会相识。此时,他们恋爱着了。
在这刹那间的时间与空间的停顿里。平日里的角色已忘却,也不能说是忘记,只是暂时的消失而已。在彼此的面前,他们是单纯的,也是真诚的。 “他告诉她许多话,关于他们银行里,谁跟他最好,谁跟他面和心不和,家里怎样闹口舌,他的秘密的悲哀,他读书时代的志愿……无休无歇的话,可是她并不嫌烦。恋爱着的男子向来是喜欢说,恋爱着的女人向来是喜欢听。恋爱着的女人破例地不大爱说话,因为下意识地她知道:男人彻底地懂得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宗桢断定了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
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飘散了。她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你。你说真话,她为你心酸;你说假话,她微笑着。” “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宗桢突然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今生,他们不会再见,若是偶尔地在什么地方遇上,也不会认得了。只是一个不近情理的梦,电车当当当开的时候,梦亦醒了,一切都恢复原状。他继续他原来的生活,她过她本有的日子,平淡得如同一杯白水。明白了朋友的良苦用心,其实自己又何尝不知,悟是悟了,却不苟同。总觉里面好像少了些什么,太白描了些。一直认为,这世上,有些瞬间与刹那是永恒的,如林语堂的《红牡丹》中的那段,“生活中最美之刹那,最真之刹那,方才是真正之生活,其他时间则一旦过去,永远消失,因其于吾人心灵上毫无意义可言也……又如音乐,其声虽杳,其音韵则绕梁不散。
此绕梁不散之余韵为真音乐耶?抑当时演奏之音乐为真音乐耶?人间之事,虽难免为他事所阻断,但其所遗留于人心中之记忆,则盘旋依恋,终身不去。”活于这世上,谁都不是在真空里,但若是拥有了这极美极真之刹那,纵然是虚幻,纵然是不近情理,也可盘旋不去,成为回忆里一处最美的'风景,感动余生。人回味。《封锁》讲述的是一段萍水相逢的故事,它亦真亦幻。人生总是存在着无数的变数。
篇7: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之一,它依然保持了张氏小说一贯的风格:作者永远只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静静地观察笔下人物各自的神情、举止;情节简单,但读过之后却颇耐“生命像圣经,从希伯莱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
萍水相逢虽然抵不过一生一世的相守,虽然十分短暂,但同样拥有弥足珍贵的情感,不过在“封锁”中偶遇的两个人是两条永远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他们仅仅只是彼此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他们的生活在“封锁”发生之前及“封锁”结束之后是没有交集的,唯一的交点就是由于封锁时被困于电车之中的这段时光,它仿佛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当封锁结束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之中,他们共有的那段时光就如同一场梦,梦醒之后,留给他们的也只能是回味,那梦中的一切永远捕捉不到。一段由“封锁”引发的故事既长又短。短的是它的时间,长的是留在心底的那丝感动,大概是永远抹不去的吧?“封锁”之后无味的生活还得继续,精彩的人生也还会延续。是梦也罢,非梦也罢。时光的脚步永远不会停留,无休止的思想是件痛苦的事。《封锁》张爱玲的《封锁》使我想起了她散文中的一段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篇8: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封锁》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描述的是“封锁”这段时间里一个电车上的人物各种各样的心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微型的社会。
吕宗桢是一个华茂银行的会计师,吴翠远是一个申光大学的英文教师,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各自的家庭中甚至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一个很好的角色。但在他们的内心却很寂寞、孤独和疲惫,在他们的内心渴望有一个人能了解他们,因此他们在“封锁”这段时间里一个电车上相遇了并聊了起来。开始吕宗桢只是为了躲避他的.表侄才坐在吴翠远的身边,也是为了气气自己的太太才和吴翠远聊了起来,但后来他们却聊得越来越投机了,一直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开始蠢蠢欲动了。可是“封锁”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样,他们依然会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也会把今天发生在电车上的事忘了。
每个人都是这样,在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欲望”,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里会展现出来。可是“欲望”过后一切又会恢复平静,一切又会是原来的模样,没有丝毫的改变,也许他们害怕会有任何的改变而不想去改变吧!这也许就是人类的矛盾吧,既渴望有害怕!
篇9: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被认为是最早关注人类状况的作家之一。
在六年前的撒哈拉大沙漠中,因为飞机故障,让“我”结识了来自B612星球的小王子,在相处的一个星期,“我”从小王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度过了梦幻般的甜蜜时光,最终小王子离“我”而去,回到B612星球上了。
我觉得小王子是一个神秘、可爱的孩子。他象征着希望、爱、天真无邪和埋没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孩子般的灵魂。虽然小王子在旅行中认识了很多人,但是他从没停止过对玫瑰花的思念。最后,他意识到自己对玫瑰花的责任,所以他决定回到B612星球。
对于最后的结局,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没死,我相信他没有死,他现在可能在某个星球上或者在某一颗星星上或者就在我们的身旁。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很多人生道理: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本质的东西,要用心体会,才能感到它的力量。就像人的感情,要用心倾注;就像生活的本质,要用心感受。
篇10:封锁张爱玲读后感
常规、长态、日常生活,往往会使人不知不觉的迷失本性,丢失自我。
当“突发”降临,人们措手不及的时候,反而会在忙乱中真情流露。这种流露出来的“真我”,显现了人类自身固有的“最美”。
所以大喜大悲、怦然心动、劫后余生的瞬间,才那么让人感动、心动。真实,真实的自我,竟成为了我们永远追求的梦。
哀也罢、叹也罢,想来想去,真我就在不知不觉流逝的日子中被一层层的包裹起来,愈包愈厚,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哪一层下面是真实的自己了。层层的包裹日积月累下来已经连皮带肉,真要揭掉,会是彻骨之痛。
也有例外,这就是面对突发,当生活的层层包裹在突发面前一下子失去了意义的时候,真我一下显现出来。反正那些包裹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生命都朝不保夕,就让“真我”站出来畅快一回吧。
只可惜,当生活又恢复了常态,日子又开始了它的周而复始,人们又自觉自愿的钻进那层层的包裹,将真我更深的藏在里面,又一切如旧。人生,多么的滑稽啊!
张爱玲的《封锁》将这种滑稽演绎得入木三分,她说:“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儿,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好一个“不近情理”,人性就是在近情近理中一点点的磨失掉了。
70年前一个23岁女子写的故事,让如今成年的我读起来由衷地感叹:好一个精灵透彻的女子!同时又深深地为之叹息:喜欢她文字的人多,懂得她的人却那么少。因此,她的一生无比寂寞,纵有万种风情,又能与谁说?过多的才华,给她带来的是自信,不是快乐。
“她在自己的`卧室里独自凭窗,孤独且不被了解,像一颗孤星,幽微的发着冷光,温暖不了她自己。”
【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相关文章:
1.封锁张爱玲读后感
9.征稿启事特点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