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
“hexiaoy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
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
师:爱家乡是爱国的情感基础,思乡与爱国是人类所共有的美好情感。因此,思乡与爱国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咏叹和歌颂的主题,面对这一常写常新的主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又是如何抒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乡愁》。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有两个任务:1.通过诵读,感知品味、理解诗歌意蕴。2.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先请同学们把课前查找的资料拿出来,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你所以解的诗人余光中。
生:余光中,台湾当代诗人,出生大陆,1950年去台湾,常常隔海眺望,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想念故乡。1972年,22年的思乡情终于化作《乡愁》这首经典之作。
生:我补充一下:余光中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所以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
师:很好,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理解《乡愁》这首诗的感情很有帮助。下面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调、语速(在凄清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中背诵)。
[点评: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配以哀婉的乐声,营造了一种凄清沉郁的氛围,学生渐渐“入境”]
师:同学们自已试着读一遍,注意全诗感情深沉,宜读得舒缓一些(学生试读)。
师:除了注意语调外,还应注意每节诗的节奏和重音,下面老师把第一节诗再读一遍,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用“/”划出节奏,用“”标出重音。
生:我认为节奏应这样划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音落在“乡愁、小小、这头、那头”上。
师:很好!请大家根据第一节划分节奏和标重音的方法依次划分出二、三、四节诗的节奏标出重音。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把余光中的《乡愁》朗诵一遍(配乐)。
师:通过读我们对诗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还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涵,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思乡愁绪
师:是的。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思绪,作者又是通过哪些物象把这种愁绪表达出来的?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老师还想问,全诗四节,每节又表达了什么情感?
生:母子离愁
生:夫妻离别
生:生死恨别
生:骨肉离恨
师:同学们答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对诗的主题和字面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
[点评:这三个问题一环扣一环,逐步深入。教师问的自然,学生答的准确。这些问题不容忽视,这是对学生捕捉和筛选信息能力的一次锻练。]
师: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诗的意境是丰富的,下面我们与诗人“同悲苦,共欢乐”去品味这首诗美的意境与情感。哪位同学们把第一节诗读一下?
生:(朗读)
师:她读的怎么样?同桌的你来评价一下。
生:她读出了情感也读出了美感,节奏重音把握的非常好。
师:本节诗中的“邮票”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想像?
生:一位游子正用书信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之情。那对母亲的思念深情都寄托在一枚枚小小的邮票之上;那对儿子的期盼叮咛都凝聚在一张张洁白的信纸中。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我们要善于通过朗读把有声的语言借助联想与想象幻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
师:哪位同学再来把第二节读一下?
生:我来读。(生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有时诗的意境与情感我们能够直接感受,有时需要间接的体验,有同学的父母出门在外,你思念他们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上个月我爸爸到东北进货,他走了十几天,我时时想起他,不知道他在东北冷不冷,晚上做梦我还梦见他。
生:今年暑假我参加夏令营,虽然在营地一周的生活很快乐,但晚上没有人给我盖被子,早上没有人喊我起床,我是多么想念我的爸爸妈妈呀!
师:两位同学谈的很感人,看来大家的`情感已与诗融合在一起了。诗中诗人与妻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恰好表达了这种情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点评:问题问得不当常常会使学生不得要害,无法回答。特别是本节诗“夫妻之间的思念”情感,学生是无法体验到的,若泛泛问“这节诗表达了夫妻之间什么情感?”学生则大都轻描淡写答“思念”了事。而教师设计的“父母在外,你思念他们吗?”的问题,就起到了“移花接木”的效果,产生了“一石击破水中天”的功效。]
师:谁来把第三节读一遍?
生: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师:这位同学把那种生死恨别的愁怨读出来了。“物是人非事已休,欲语泪先流”。很冒昧的问一句:班上哪位同学失去了亲人或朋友?你思念他们吗?请谈一下你的感受。
生:前年我的母亲因病离我们远去了,她扔下了爸爸和我,永远离开了我们。望着空荡荡的屋子,捧着母亲遗像,我哭了,哭得死去活来……以后再见不到母亲了,我和爸爸怎样生活啊?……妈妈,女儿想念您!……
[点评:学生说到动情处,泪流满面,哽噎声声,全场师生无不为之感染,空气仿佛凝固,情感达到高潮。]
师:(满怀深情,眼含热泪吟诵)“……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杯黄土,把生者与逝者永远的隔开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啊!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节诗。
生:(齐读)
师:读诗要做到“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此时如果你是余光中,隔海眺望,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在想何时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亲人何时才能团聚。
生:我在想为什么两岸人民不能团圆?
师:下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本节诗中的情景。
生:海风掀动我的衣裳;泪水盈满我的眼眶。我伫立在海边,目光的尽头是那海峡的对岸----大陆!海风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随你来到我日思夜想的家园;海浪啊,你涌动得再剧烈些吧,我要随你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
师:你的描述非常出色,你读懂了诗人的心!那么请你再深情地读一下本节诗吧。
生:(再读第四节诗)
师:在读这首诗时,老师有一个疑问:海峡本来是深深的,但又为什么在诗中用“浅浅的”?是诗人用错词了吗?
(学生思索,一时答不出来)
师:来,大家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台湾人民虽与大陆分离,隔海相望,但在他们的心里台湾与大陆不应是分离的,海水是阻隔不了两岸人民的。
生:两岸人民血浓于水,是由于人为的原因,才造成两岸的分离,用“浅浅”表达心中的怨恨。
师:你们答的都非常好,诗人用轻描淡写的语言表达深深的离愁,言浅而意深。
师:还有一个问题,前三种愁与后一种愁有什么不同?
生:前三种是对亲人的思念,后一种是对祖国的思念,感情升华了。
师:你的悟性真高!诗人的情感如汹涌而进的波涛,伤情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诗人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联系在一起,感情达到了高潮。超越了一般的思乡愁绪。
[点评: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达,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思”的沟通,问题诱导设计尤为重要。]
师:一咏三叹的乡愁诗让我们感动,现在请同学们也试着用“乡愁是 ”说一句话。
生:乡愁是一池潭水,永不干涸。
生:乡愁是一坛陈年的老酒,愈陈愈香。
生:乡愁是额上起伏的皱纹,永远抹不去。
师:同学们表达得都很好!下面我们试着把诗背一下。背时注意:全诗结构均衡对称,长句短句错落,同一位置的词语重复、叠词的运用,使诗具有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
生:(学生试背)
生:我来背“小时候……”
生:我来背“小时候……”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遍好吗?(配乐齐诵)
师:大家背的很整齐。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我们欣赏这首诗的方法?
生:我认为学习这首诗的主要方法是一个“读”字。在读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节奏、重音、语调、语速,另外在读中我们还品味了诗的意境美与情感美。
师:是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习诗歌首先要通过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再通过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验诗的情感,然后通过朗读升华体验到的情感,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永无止境的。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乡愁》来结束本课吧!下课!
篇2: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
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含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我就是今天要给你们讲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老师。既然今天要讲课,昨天咱们是不是应该见上一面、认识认识啊?
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
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
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
生:赵!
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大家听清要求了吗?
生:听清了!
师:诗人说: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
生:还行吧!
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生:(背诵)
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
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
(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
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
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
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师:这首诗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谁听说过这个人?
师:现在我来介绍作者余光中。我说三句话,这三句话里蕴含着我将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要注意听,认真想。
师: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
生:在世。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他今天多大岁数了?
生:81岁,因为他1928年出生,用-1928就得到了他今年的年龄。
篇3: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
二、吟咏品味,体验诗情流程
师:你猜猜余光中的乡愁,可能是思念哪里的忧愁?
生:南京、祖国。
师: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乡愁”这个东西你们摸过吗?
生:没有。
师:看见过吗?
生:没看见过。
师:这样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让你写,你会写吗?
生:不会。
师:但是有一个方法,就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写出来了。这就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指代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同学们,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学,你最思念家里的谁呢?(板书:小时候、少年)
生:母亲、父亲、亲人。
师: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呢?
生:打电话、写信。
师:对!对家信的等待就是对乡愁的等待,余光中爷爷就是借用信上的一样东西说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愁,你们猜是什么?
生:邮票!
师:说对了,现在我就把第一节诗读给同学们听。
师: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背诵)
师:慢慢地,作者长大了,从少年变成了青年,而且还娶了一个温柔贤慧的女孩儿做妻子。可是刚刚结婚不久,他又不得不与新婚妻子离别,坐着轮船到外国留学。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时乡愁对于作者来说,还只是一枚邮票吗?
生:不是,是船票。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
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
娇妻在那头。
师:意思对了!很不错!但是,称自己的妻子为“娇妻”,难免有些炫耀的嫌疑,能不能换个词?
师: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师:编得好哇!自己都会写诗了,多了不起!谁还能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谁能把一、二两节诗一起背诵出来?
师:我们这样吧,大家挑选两名同学,一人背一节诗,等他们把前两节背完,我的感情就酝酿好了,然后,我背诵第三节。这样好吗?
生:好!
(配乐,学生背诵一、二节诗)
师: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背一遍。
师:把这首诗的前三节完整地背诵一遍。
生:国愁。
师:这家愁和国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
生:乡愁!
师:研究到这,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的乡愁是什么了。
生:就是国愁和家愁。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美妙的《乡愁》,走进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感之中。(播放课件、发课文,学生捧着课文,随着课件演示朗读)
师:同学们,相信余光中爷爷所写的《乡愁》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其实,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的祖国。(教师深情地朗诵)
篇4:乡愁 余光中全文
《乡愁》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乡愁
篇5:乡愁 余光中全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拓展阅读:乡愁教案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篇6: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
诗歌全文 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鉴赏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
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光中的这首诗,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诗歌解析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陆的强烈感。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叶落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
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
余光中乡愁历史感。“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篇7: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英文译文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篇8:余光中乡愁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篇9: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乡愁》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1.余光中乡愁散文
10.余光中的乡愁是诗歌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