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草原课堂实录

草原课堂实录

2024-07-22 07:54: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estrd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草原课堂实录,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草原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草原课堂实录

篇1:草原课堂实录

草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播放歌曲)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新疆的草原。这节课,我们跟着作家老舍先生一起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草原。

师:再读一次。

生:草原。

师:你们去过草原吗?谁去过草原?

生:去过。

师:请问你第一次去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高兴。

师:那你能不能高兴地读一下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还有谁去过。

生:我去过内蒙古的草原,那里的景色非常优美。但是,我感觉还是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宽广,不像民谣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只能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你回答得太棒了,你在课后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同学们,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他感受到了草原的宽广,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的确,老舍先生见到的草原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师:可以放声朗读。

师:同学们,读完了,哪个字音比较难读,给大家纠正一下。你画出了哪个词?

生:第二自然段的“迂回”。

师:对,他提醒大家注意“迂回”这个词语,还有吗?

生:渲染。

生:第一自然段的“勾勒”。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子仔细听,看他读对了没有?好,你来读第一排的三个。

生:新鲜、明朗、渲染。

师:读的真准,第二排谁来读?

生:勾勒、低吟、回味。

师:不错,还有第三排,谁来读?

生:翠色欲流、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请同学们再一次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画下来。请你说。

生:我画的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蒙”,再读一遍。

生: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老舍先生还想在这里多留片刻,这是为什么呢?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草原的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会儿,草原上的草和景色,还有一些大牛、羊都特别美。

师:是呀,是因为草原上的景色特别美。老舍先生才忍不住多留片刻。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

生:老舍不想离开这里,是因为这里人的热情招待让他感动。

师:让他在这里……

生:多留一会。

师:草原不但景色美,而且人民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哪个句子写得最美,把它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从这句话我体会出在这境界里,既然连动物都在欣赏美景,可见草原非常美,而且动物也是自由自在的。

师:你是在用心在体会呢!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交流。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一碧千里”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让我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大、还有美。

师:一碧千里,这是多么的辽阔啊!这个“碧”是什么意思?

生:“碧”的意思就是“绿”。

师:是呀,大片大片的绿色让我们近处看到的是绿色,远处也还是绿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么大、这么绿的草原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茫茫”给人一种很空旷的感觉,而草原并不空旷。

篇2:草原课堂实录

草原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师:所以作者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呀,有了小丘、牛羊、骏马的点缀,我们一碧千里的草原并不茫茫。直接的和大家交流。

生:是第一自然段: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里表现了老舍先生内心的愉快。

师:老舍先生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生:愉快的

师:他感受到了这样的天,清鲜的空气。同学们,作者为什么用“清鲜”而不用别的词语呢?你试着给它换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

生:新鲜。

师:空气可以用新鲜来形容,还可以呢?

生:还可以换成“清新”。

师:那作者为什么会用“清鲜”?

生:“清鲜”里含有清爽和新鲜两个词语的意思,所以作者用的是“清鲜”。

师:说对了,作者感受到了这里清鲜的空气,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这时候,如果你也在草原上,你想说点什么?

师:老舍先生想要高歌一曲,你呢?

生:我想要躺在草地上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师:你都不忍心去破坏这样的美景了,对吗?同学们,除了这句,还有哪里写得美?

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使人感到十分舒服,一见便生爱慕之心。

师:说得多好呀!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是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还有哪里写得美?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觉得这能表现老舍看见的小丘线条很优美,他在欣赏这种美。

师:这里确实写得美,里面有一个词“渲染”,“渲染”是什么意思呢?

生:“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师: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用渲染的手法画的一幅画,它用色彩涂抹画面,达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中国画是渲染出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那么老舍笔下就是那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孩子们,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生: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哪个词?

生:翠色欲流让我感觉到心旷神怡。

师:翠色欲流。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好,还有吗?

生:这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

师:是啊,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了。近处是绿的,远处还是绿的,请同学们一起读。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用心来感受这样的句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如果风吹起来的时候,草原上的草地随着风轻轻地动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上的绿色流入云际,流入每个人的心里。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请你读一读。

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让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个句子里,我想象到作者老舍在看到这一望无际、一碧千里的草原的时候,已经被陶醉了。

师:你能想象到当时的画面,想象到了作者的心里,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他把白羊比作了大白花。

师: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还有呢?

生:把草地比作了翠色欲流的绿毯。

师:什么样的绿毯。

生:无边的绿毯。

师: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孩子们,你们再想一想,羊群在草地上还能比作什么?请你把这个比喻句写下来。

师:谁能来读一读你写的句子?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草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师:孩子,这不是比喻句,虽然你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比喻句要有本体和喻体,你再想一想。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翠绿的河水中混着白色的浪花。

师:写得多好啊!想象力十分丰富。孩子们,再读读作者的这个句子,看看哪一个字用得最巧妙。

生:文中用的最巧妙的是“绣”。

师:她找的很准,为什么“绣”用得巧妙?

生:因为内蒙古草原的景色就像画一样。

师:如诗如画,羊群不仅仅是在这里吃草,而是在作者的笔下,就仿佛绣上了一朵朵白色的大花。这样的美,美得让人兴奋,美得让人陶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样的景色中,连骏马和大牛都仿佛陶醉了,好像回味着——

生:

师: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吧。

(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文字都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可以看着不同的提示背一背这段话。

(师生共背第一自然段)

师:这优美的文字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同学们,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从草原的天空写到了天底下的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的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作者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这样才能让文章更有条理。老舍先生为了表达他对草原的热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家乡吗?

生:爱。

师:那就请大家也选取家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处,把你对家乡的爱写下来,让老师们感受到你们爱你们的家乡。

师:把你们写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

生:贺兰山非常美,有此起彼伏的山峦,有高高的山上的绿树。

生: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银川,白云是那么的白,是那么优美。

师:时间来不及了,很遗憾,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完成练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而且也感受到了每位同学也很爱你们的家乡。正是因为草原上的风景美,草原上热情好客的民族还正在等着你们呢!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读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正是因为这样,老舍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篇3:《草原人家》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产和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与草原又有哪些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先来听一首优美的蒙古族曲子,了解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播放歌曲《蒙古人》)

师:好,听完这首优美的乐曲,结合着大家看到的画面,还有,自己所查找的材料,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蒙古族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生活呢?我们采取抢答的方式,谁先说?(学生纷纷举手)好,请第一组的同学先讲一下蒙古族的衣?

生:蒙古族的服饰是蒙古袍。蒙古袍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在骑马放牧时能护膝防寒,晚上能当被盖;长长的袖筒冬天可护手持缰,夏天可防蚊虫叮咬;宽宽的腰带在骑马时可保持腰板的挺直和稳定。蒙古袍的用料有季节之分;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冬袍是粗布、毛料面的羊皮袍。颜色有男子喜欢的棕色、深蓝色,女子喜欢的橘红、浅绿和粉红,老年人则喜欢青色和灰色。蒙古族妇女的帽饰和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蒙古族服饰在北方民族中极有代表性,充分显示出蒙古人热情豪放的性格和一个发达民族的文化风采。

师:好,这名同学讲得很详细,大家听懂了没有?

生:回答:听懂了。

师:那么,谁还有关于蒙古族服装的问题呢?可以向这名同学进行询问?

生:蒙古族的服装为什么那么厚呢?

生:因为草原上风很大,穿着厚的衣服可以抵御寒冷。

师: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那好,请为这名同学鼓掌,他讲的非常好。

师:那么,谁能讲一下蒙古族的食呢?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他们吃什么呢?

生:蒙古族传统的食物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肉制品,第二种是奶制品,第三种是以奶为原料的饮品。虽然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是却非常科学。蒙古族的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为4月至10月,主要食物是奶制品。这一时期,肉吃的相对少些。主要原因就是冬季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后,到了夏季需要用奶制品进行消化和吸收,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蒙古族人非常注意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谚语:早餐要自己一个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着吃,晚餐要给敌人吃。意思和我们常说的“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餐吃少”是一样的。

蒙古族食用的奶除了牛奶外,还有羊奶和骆驼奶;食用肉类主要是烤全羊、手扒肉、涮羊肉;蒙古族的饮料主要是奶茶,也称“蒙古茶”,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不可缺少的饮料。

师:这名同学讲得很好,说明在课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那么,谁还有问题问他呢?好,我有一个问题问一下?蒙古族的饮食刚才你讲了主要是肉和奶茶,那么,是不是很单调呢?那么,他们的饮食有没有科学性呢?

生:有,因为在冬季人们储存了大量的热量,而到了夏季多喝一些奶茶,正好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既可以吸收营养成分,又不至于使人发胖。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呢?

生:没有。

师:那好,接下来,谁能讲一下蒙古族的住呢?

生:蒙古族人民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是独具特色的活动毡房。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圆形的墙壁和伞形屋顶,覆盖毛毡,用绳索勒住,帐顶中央有采光,通风的天窗,外壁多用白色羊毛毡覆盖,在绿色的草原上格外醒目,蒙古包内的支架称为“哈那”,按其大小分,一般有十个哈那、八个哈那、六个哈那、四个哈那等几种,按其式样分,有转移式、固定式等;转移式蒙古包是纯游牧民的毡房,建造和拆除都较为简单,两三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固定式蒙古包无论从样式还是布局都和转移式不同,比较讲究。

【草原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1.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2.老人与海课堂实录

3.珍珠鸟课堂实录

4.坐井观天课堂实录

5.赤壁赋课堂实录

6.有理数课堂实录

7.离骚课堂实录

8.草原说课稿

9.草原教案

10.尊严的课堂实录

下载word文档
《草原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