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健身中的sh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醉翁亭记课堂实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两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簸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簸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老师要送给同学们的一句话:把封闭的心门敞开,阳光就能驱散阴暗,光明就能消化忧郁。
现在我们开始上新课——《醉翁亭记》,大家想听老师朗读课文还是背诵课文呢?
生(齐):背诵!
师(微笑):那老师开始背诵了,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看老师有没有背错的地方好吗? (背诵略) (掌声)
师:同学们发现老师背错的地方了吗? 生:老师,您漏掉了“觥筹交错”这个词。
师:发现的好,可能老师喝酒的时候没有“觥筹交错”,所以漏掉了,大家要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今天老师上课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朗读与背诵,能解意与领情,能比较与运用。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怎样。
(生读课文略)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文中有两个虚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知道吗? 生:“也”和“而”。
师:是的,“也”字出现了21次,“而”字出现了25次, “也”字是一个语气词,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在课文中大致可以读出三种语气,用于描述景物时应读出陈述的语气,用于介绍人名时应读出肯定的语气,用于直抒胸臆时应读出感叹语气,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分类试着揣摩一下。
生:“环滁皆山也”应读出陈述语气。
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应读出肯定语气。
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应该读出感叹语气。 师:不错的 ,聪明的你们!“而”字在句中作连词用,一般表示并列、修饰、承接和转折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留心,文章用了“而”字主要是将诗一样的句子断开,使之带有散文的韵味,真正是“骈散相间”。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课文,要读出味道来。
(生朗读略)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其中有几个成语和词语沿用至今,知道吗? 生:“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师:大家可以造句吗?
生:我遇到了一个难题,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峰回路转,想出来了。 生:他说要到网上查资料,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游戏也! 生:这个棘手的案件经过警方的努力终于水落石出了。 生:等到我们考上一中的时候,大家一起来觥筹交错!
师:怎一个好字了得!注意有些词语经过发展有了新的内涵。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一段,老师读同学们翻译。
(翻译及指导略)
师:有一些重点字词老师要强调一下,“山行六七里”的“山”应译成“沿着山路行走”,后文中“杂然而前陈者”的“前”同理应译成“在前面”,“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中的`“名”要译成“取名”,“饮少辄醉”的“辄”与我们之前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的“造饮辄尽”中的“辄”意思一样,相当于“就”,还有一些一词多义的现象,“太守自谓也。”中的“谓”意思是“命名”,第四段中的“太守谓谁?”中的“谓”意思是“为、是”,“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中的“于”意思是“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于”意思是“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中的“于”意思是“到”。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课文用“环滁皆山也”开篇,这种写法称做“总写一笔”,是全景。“琅琊也”这一句我们称为远景,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呢?
生:“望”!
师:“酿泉也”这是近景,又可以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呢? 生:“渐闻”!
师:“醉翁亭也”这是特写,看来,欧阳修不愧是一个摄影大师,本段采用从远到近的顺序层层推进。到这里主要介绍醉翁亭周围的环境,下面的层次主要介绍了醉翁亭的由来,在句式上首尾接应前后接龙,类似于我们说的“顶真”,大家读读看,然否?
(生读略)
师:课文第二段描述了滁洲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我们首先分组读分组译,注意重要的字词。 (译读略)
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中的“开”意思是“散开”,我们之前学过《岳阳楼记》“连月不开”的“开”是“放晴”的意思,其中的“若夫”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中也有“若夫淫雨霏霏”用法相同,后文的“至于”和“已而”也有相同的作用。“云归而岩穴暝”中的“暝”与《岳阳楼记》中“薄暮冥冥”的“冥”虽然字形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昏暗”的意思。
同学们看看本段写景有什么特点呢?
生:一天之景和四季之景,高度概括。
师:这种艺术效果老师给其取名叫做“剪接”,象摄影师剪辑出“特色”画面,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以点带面”。每一时每一季可写之景很多,欧阳修却技高一筹的浓缩景色的精华,可谓是“
状难写之景
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大家试着用这样的分析背诵一下。
(生背略)
师:课文第三段介绍了滁洲的风情,男生读女生译。 (译读略)
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伛偻提携”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意思是“老老小小的行人”,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岳阳楼记》中“锦鳞游泳”中的“鳞”用法一样,还有《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用法也是这样的。“临溪而渔”中的“渔”意思是“钓鱼”。
大家读文段看一共描述了几幅画面。
生:四幅,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师:是的,如果我们把这看成是一部电影的话,“滁人游”就是演员,“太守宴”就是舞台,“众宾欢”则是节目,“太守醉”无疑就是主角了。这一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从路上写到醉翁亭里
师:是的,老师称为“从外到里”。本段的写法就称为“动画”,你们看,整个画面是不是很有生机和活力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吟诵略)
师:课文第四段主要写“日暮醉归”,女生读男生译。 (译读略)
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中的“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与《岳阳楼记》中的“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用法相同,指“做官和贬职”。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字是“以„„为乐”,后一个“乐”字是“乐趣”
同学们找一找文段中的三种乐趣,看出来了吗? 生: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师:是的,文中反复出现了一个“乐”字,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复叠”。那么同学们看看文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从禽鸟到人
师:是的,换句话说就是:从物到人。作者在塑造了一场“与民同乐”的欢乐场景之后,来了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前文九次提到“太守”,直到此时此刻才见“庐山真面目”,可谓是总结一笔,画龙点睛!那么前文也多次提到了“乐”,大家找一找,读一读。
生:第一段中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生:第二段中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生:第三段中的“宴酣之乐。”
师:同学们找的很完整,老师不禁要问:醉其醉,乐其乐,谁解其中味呢?我要说:真的只有“乐乎”?!我看不尽然,娱情山水并不消磨政治理想,醉乐之中难免派遣抑郁之情。本文写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虽然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的表示,所以我们也要看到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淡淡的苦愁和丝丝的忧郁。
我们再来重读课文,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苦乐。 (吟诵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到课后练习题第三题:比较黄庭坚的《瑞鹤仙》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看你更喜欢哪一篇?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更喜欢黄庭坚的《瑞鹤仙》,因为该词浓缩了原文的精华。 师:老师概括一下,就是:有提炼。
生:我更喜欢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因为原文内容丰富,更有意境。 师:有意境,说的好
生:我也喜欢《醉翁亭记》,因为文中的结尾才告诉我们“太守”是谁,可谓是:有悬念。 师:是的,有悬念。
生:我也喜欢《醉翁亭记》,因为虽然黄庭坚的词基本用原句连缀,但只沿用了“也”,没有“而”文章少了“骈散相间”的韵味。
师:有韵味。我已经喜欢上你们了,看来同学们的认识很有价值,下去之后可以写成文章,象老师这样,今天老师送给同学们一篇自己写的文章《一篇绝妙的广告词》。
(分发资料)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读书卡片。第一,常识一点,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属于“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门下。
第二,词汇一组,
1、写景的词: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水声潺潺,峰回路转,翼然,晦明变化,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2、写人的词: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起坐喧哗,苍颜白发,颓然其间,
3、写物的词:溪深鱼肥,泉香酒洌,杂然前陈,山肴野蔌。4、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5、发语词:若夫,至于,已而。
希望同学们记住老师上课之前给同学们讲的那个故事的深刻寓意。一起大声说一遍吧! 生:把封闭的心门敞开,阳光就能驱散阴暗,光明就能消化忧郁!
师:谢谢大家 (掌声)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一、 写亭:总写一笔(全景)——远景——近景——特写 从远到近(聚焦)
二、 写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以点带面(剪辑)
三、 写风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从外到里(动画)
四、 写归: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从物到人(复叠)
乐乎?!(与民同乐)——苦也(含而不露)
篇2:28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曹琦
注:本课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二等奖
师:在昨天的自主预习中,很多同学写下真实的阅读初感和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屏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情感?
曹童星汪颖沈家豪等16位同学
2、文中有许多的“而”“也”有什么作用?
赵禹沈沁妍周滟等11位同学
3、题目是《醉翁亭记》,可本文在写“景”和“宴”方面下了不少笔墨,有什么作用?
薛鑫怡邵宇林等8位同学
4、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吴洁严程宇舒俊晖等5位同学
5、为什么作者不以第一人称,而以第三人称来写?
吴佳骏冯凰金怡君赵宇婷其实这五个问题都非常紧扣醉翁亭记的特点,单元学习特点,都是有价值的,师:其实这五个问题都紧扣了《醉翁亭记》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包括单元学习的重点,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这些问题中,老师觉得有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呢?
生:我觉得是第四个。
师:你觉得有意思在哪里
生:“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师:很不同寻常,是吧?
师: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感觉吗?你还觉得哪个是比较有意思的?
生:我觉得第五个比较有意思,
师:怎么说呢?
生:本来文章中明明写的是自己,而却要用另一种角度来描述这篇文章,实在师有点不同寻常
师: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谢谢你,我们来采访一下提出问题的同学,比如说,吴佳俊,你当初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因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欧阳修写文章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点,
师:那么你说的第一人称指的是什么?
生:用“吾”“我”这些。
师:在文言中表示我的,除了“吾”之外,还有哪个呢?
生:“予”。
师:那么第三人称呢?你指的是什么?指现代汉语中的“他”吗?
生:不是。师指“醉翁太守”。
师:坐,非常好,除了醉翁、太守师第三人称,还有其他的第三人称吗?
生:游人
师:游人?表示我的第三人称,你可以看文章的最后他用的是?
生:欧阳修,
师:直呼自己的名字也是。同学很独到的抓到了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也就是作者明明写的是我,却为什么用“醉翁、太守、欧阳修”三个不同的第三称谓来称呼自己呢?那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惊喜的发现他串联起刚才所提起的了其他四个问题,所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醉翁亭记》,好吗?
同学首先来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同学有没有自己的初步的想法,或者说思考的呢?
师:生活中当中有没有人用不同的称谓?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生:英语张老师,有人叫他薛老师。
师:为什么叫薛老师?
生:因为他当时教两门学科,为了区分。
师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称谓,是吧?还有其他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生:以前教我们的语文张老师,我都叫他徐荣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这个称呼让我们有亲切的感觉。
师:所以不同的称谓中也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我们就循着刚才同学给我们的思路,也就是不同的称谓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会体现不同的情感,分别走进醉翁太守和欧阳修,关于醉翁,如果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的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觉得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很喜欢喝酒,在大路上走啊走,特别奇怪。
师:跌跌撞撞,很好,想象很丰富。
生:我觉得醉翁,和他说的一样,可能是那种鼻子喝的通红的,走啊走,不知道睡在哪里。
师:糊里糊涂的。
生:醉翁就是喝完了醉醺醺的
师:年纪应该是怎样的?
生:三十几岁的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是三十几岁的呢?
生:因为三十几岁的都喜欢喝酒。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其他的想象,你觉得他的年纪多大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四十几岁的,四十几岁的才会称为翁,古人对年纪大的人称为翁。
师: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课文中的“翁”和同学们的想象一样吗?看一下课文。
生:一样。
师:怎么说?哪里一样了?
生:喝酒之后喜欢看风景。
师:请坐下,和刚才想象的一样吗?
生:应该一样,他当年应该是四十岁,年龄吻合。
师:有不一样的吗?他酒量很大?文章当中的句子?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
师:太守的酒量大吗?哪里看出大?
生:大,“饮少辄醉”,不大,他的酒量不大。
师:他爱喝酒吗?
生:爱喝。
师:怎么说呢?
生:因为他不仅爱喝酒,还爱风景,
师:他爱喝酒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好像不爱,
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意不在喝酒上。
师:他的情趣并不在酒上,一个自号醉翁的人酒量不好,并且不爱喝酒,年纪只有四十岁,这个名字取得有些无厘头啊?没有道理啊,我们刚才讲过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们不妨从醉翁所钟情的山水之中去探个究竟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描写山水的文字,去想一想,醉翁这个称谓,究竟有怎样的用意的?声音放出来,让大家都听到你们的声音。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再回味这段文字,醉翁这个称谓会有怎样真实的用意呢?
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想法,敞开的,自由的交流。
生:我觉得是他喝酒的地方环境好,景色很优美,陶醉在景色中。
师:醉不是酒醉,而是陶醉,是吧?很好,其他同学有表述吗?他为什么叫自己为“醉翁”呢?
生:醉翁他应该是很悠闲的,他自号“醉翁”表现自己非常悠闲的情感。
生:因为醉翁是喝了酒就睡,睡醒了就去看风景,“朝而往,暮而归”,早上有风景看风景,没风景就回家,生活的非常自由
师:这种自由、陶醉、惬意,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了的?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生读竖版的第二段写景的文字(删去者、也、而的文字。)
师:大家发现,这段文字,在你听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感受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齐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
师:大家将这段文字和原文比较一下,什么是相同的?
生:第五句和第六句相同。
生:文字的意思一样,但是少了原文中的“者、也、而”。
师:景是一样,内容也是一样,但是“者、也、而”三个字却没了,同学再对照原文时,随着“者、也、而”的消失,他还一并带走了什么呢?好,同学们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一下。
生读课文中的语段。
师:原文朗读时有什么感受?
生:将这三个字加上,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师:你把它读一下,带着舒缓的语气读一下。
生读。
师:你在朗读舒缓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一种情绪也在舒缓的朗读当中流淌出来了呢?
生: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师:我们通过朗读,不仅读出了语速,还读出了流淌在其中的情感。我们一起带着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感受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段文字。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表面是在写景,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在写自由之情,那么醉翁在平常的山水当中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当时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
生:当时作者被贬官滁州。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助读材料。
师:非常好,结合助读材料,来加深我们的理解,贬官境遇的醉翁能够从平常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快乐,从这份自由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他很享受这种虽然被贬做小官,但很享受这种在山林中的'快乐。
师:他很享受,很悠闲,很旷达。所以我们说,醉翁这个称谓,在他的乐于山水中,我们感受的是他旷达的心境,在这片山水中,醉翁乐了,但是的的确确有一个人醉了,太守为何而醉呢?同学读第三段中太守醉的文字,说一说你们对太守醉的理解,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屏显】
当看到 时,太守醉了。
生思考。
生:当看到宴会中那些宾客十分快乐的时候,太守醉了。
师:众宾快乐,为什么太守会醉?
生:因为大家都很快乐,太守看到了很快乐,他就很快乐。
生:我觉得太守山肴野蔌(师正音:蔌),很开心,也许是被灌醉的。
师笑:也许是被灌醉的。好,还有吗?(启发)他还可能因为看到什么而醉呢?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到宾客在那里玩游戏,他输了就醉了。
师:(惊诧)他输了就醉了?
生:输了就要罚酒。
师笑:你觉得这酒他喝下去会很痛苦吗?(生摇头)为什么?
生:因为他看到别人很开心。
师:好,请坐。我们都看到了,看到众宾很快乐他也很快乐。那么在这个宴席当中,这个宾和主感觉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请说。
生:创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
师:这个宾和主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师生问答:主是――太守。
太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职位啊?――官。
而且不是一般的小官哦!相当于什么?――市长。(破折号后为学生回答。)
师:对的。市长在这个宴席当中众宾可以非常热闹地在自顾自地在吃在喝在玩,这还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呢?
生:自由自在
师:自由自在的平等的氛围。好的。还有同学说说你对太守醉的理解吗?
生:装醉。太守和大家玩游戏,他就装醉,不想喝太多。
师笑:不想喝太多。他跟大家的关系应该是非常……
生:和睦的。
师:他和大家关系是和睦的。好,这位男生。
生:当看到物产丰富、风调雨顺的时候太守醉了。因为物产丰富、风调雨顺说明大家的生活和谐美满。而太守对此感到十分满足自豪。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这里是风调雨顺,物产富足呢?
生:溪深而
师:非常好。因为在当时更多的百姓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同学们看一下。
【屏显: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
师:你看到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我们看ppt,我们能够理解的。
师读屏幕上文字。
生思考。
师:当时百姓不仅仅是贫苦,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非常悲惨,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自己看,看得懂的。所以这里太守的醉是陶醉于、自得于他所治理的滁州的百姓富足的生活,以及他与滁州的百姓之间的和睦的平等的关系。我们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至于……起”
生齐读。
师:这里醉翁和太守既然是同一个人,能不能用醉翁代替太守呢?
生:我觉得不能。因为情境不同。前面醉翁他是沉醉于山水,这里写游人们生活很幸福,所以太守才会醉。这里要强调他身为太守醉。
师:强调他是太守,一个官的身份。非常好,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太守的醉也不在酒,在乎――百姓之间也。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太守和醉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答)欧阳修
师: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醉翁乐了,太守醉了,那么欧阳修呢?请同学自由朗读关于欧阳修的文字,很好地去体会一下,尽管文字很简短,但是它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的去品味。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感受一下。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位同学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屏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提问学生名字) 】
师(问提问同学):这个问是什么问句?
生:设问。
师:也就是你想问的是这里为什么是个设问句。如果它不是设问句,它可以怎么说呢?
生: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
师:简洁明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太守即庐陵欧阳修也。
师:更简洁了。我觉得还有更简洁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屏显:太守乃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但作者没有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这当中有什么情绪的流露呢?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最后两句这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感受一下。放声读。
生放声读。
师:我请最后一位女生。在这个设问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生:我读到了太守的闲情逸致。
师:还有呢?师放声读最后两句。
生:非常的自豪,自得。
师:好的,你读一读,读出这种自豪自得。
生读。
师:很棒。同学们,结合上文,他自得什么呀?
生:唯独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所以自得。
师:“醒能述以文”是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醉后醒来就能用文章来记述乐事。
师:非常好。的确欧阳修有文章太守的美称,这个天下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很多,能够当好官的人也很不少。但是既能写出好文章,又能当好官的却为数不多,所以他自得。
但是,我们再来看一下,他是如何来写这篇文章的呢?他是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那么其中的“醒”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呢?
生:还有一个含义。是“清醒”。
师:非常好,这个醒不仅仅是指酒醒,还是清醒。并且他为自己这样一份清醒而感到自得。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下。
生齐读: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师:所以我们看到这篇文章,作者用第三人称为我们呈现了醉翁乐、太守醉、欧阳修这样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手指黑板)
同学们,老师推荐你们课后去读两本书,一本是《欧阳修传》一个是《醉翁》,今天我也带过来了,送给大家留作纪念吧。
篇3:醉翁亭记 全文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1、 环:环绕。
2、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 皆:副词,都。
5、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 壑(hè):山谷。
7、 尤:格外,特别。
8、 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9、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10、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1、 潺潺(chán):流水声。
12、 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3、 回:回环,曲折环绕。
14、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5、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16、 然:……的样子。
17、 临:靠近。
18、 于:在。
19、 作:建造。
20、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1、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2、 辄(zhé):就,总是。
23、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4、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5、 曰:叫做。
26、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 乎:相当于“于”。
28、 得:领会。
29、 寓:寄托。
30、 夫(fú):语气助词,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31、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 开:消散,散开。
33、 归:聚拢。
34、 暝(míng):昏暗。
35、 晦:昏暗。
36、 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37、 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38、 发:开放。
39、 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40、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1、 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4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43、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 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46、 伛偻(yǔ 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 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48、 临:来到。
49、 渔:捕鱼。
50、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51、 洌(liè):清澈。
52、 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53、 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54、 杂然: 杂乱的样子。
55、 陈:摆开,陈列。
56、 酣:尽情地喝酒。
57、 丝: 弦乐器的代称。
58、 竹:管乐器的代称。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59、 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 觥(gōng):酒杯。
62、 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63、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4、 苍颜:容颜苍老。
65、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66、已而:随后,不久。
67、 归:返回,回家。
68、 翳(yì):遮盖。
69、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70、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1、 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①:以…为乐。乐②:乐事。
7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 谓:为,是。
74、 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篇4:课堂实录
地点:xx学校
时间:20xx年4月
上课班级:初二(xx)班
执教者:xx
师:同学们,我们今日一齐学习《老王》,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我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读书的情景。我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并说说你这样概括的理由。比如说,我用的一个字是“穷”,我的理由是老王仅有一辆三轮车赖以活命,并且生意也不好,只能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生:我觉得能够用“惨”字来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第一个原因是他无亲无故,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肯定不会照顾他了。还有是因为他是一个人力三轮车夫,眼睛不好,有一只眼睛瞎了,晚上看不见,别人也不爱坐他的车,所以我觉得他十分的“惨”。
师:好,请坐。其实这个“惨”字能够概括出老王整个的生活境遇。他刚才说到“老王瞎了一只眼”,我们能够用哪一个字更准确地来概括呢?
生:不幸。
师:用一个字概括。
生:苦。
师:我用的一个字是“残”。“残废”的“残”,你认为是不是能够?还有同学来说吗?
生:我用的是“苦”字。课文第三段讲到“老王仅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从那里能够看出他瞎了一只眼睛,这给他造成了谋生的困难。还有76页第6行,“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那里能够看出他营养不良,瞎了一只眼睛。从他的身世无人知晓,不被人重视,也能够看出他的“苦”。
师:把你的话概括一下,就是生活没有着落。是不是?
生:对。
生:我也想用“苦”字。因为这个“苦”字能够代表艰苦,他生活中的艰苦。它还能够代表另一种“苦”,就是“心苦”。你看那里的第3自然段,“仅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从那里就能够看得出来,他工作的时候是十分艰苦的,并且其他人也不愿坐他的车。
师:我补充一下。你所说的其实是他的“悲苦”,是不是?
生:我想用一个字——“善”,“善良”的“善”。我觉得他是凭良心做人,平时经常帮忙别人,也不多收别人钱,并且经常尽一些义务。譬如说,送冰的时候多送一些冰给别人。
师:我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生:我觉得能够用“幸”,“幸运”的“幸”。因为老王虽然是一个贫困并且是不幸的人,但其实他是不幸中还有一点点幸运。他遇到了一个对他很好的人,那就是本文的作者杨绛。她一向在帮忙他,在各个方面照顾他。所以他也是幸运的。
师:我不大同意你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我要求的是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再说,杨绛对他的帮忙,对他这个苦难的人生来说真的太微不足道啦。当然,你也能够保留你自我的看法,我们待会继续学习,继续认识他。还有同学愿意说一说吗?
师:我觉得老王的生活还能够一个用“孤独”的“独”来形容。前面第1自然段就写了,蹲三轮车的都组织起来,但仅有他没有被组织起来,因为他是“单干户”。后面写老王生重病快去世的时候,他都不能到自我家人那边去,说说自我的遗愿什么的。他就只能到自我最好的一个客户那去,送送“鸡蛋”“油”来表示自我对她的帮忙。我觉得用一个“独”字能够来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师:用“孤独”的“独”,还不如用“孤独”的“孤”,我们不是经常说“孤寡老人”么。你看,老王的“穷”,老王的“苦”,老王的“残”,老王的“孤”,都说明这是一个十分卑微的三轮车夫。
师:在那样一个痛苦的年代,杨绛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个三轮车夫,并且跟三轮车夫有了一段时间的交往。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下,杨绛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呢?请你说说看。
生:第一件事是老王有一次撞在电杆上了,杨绛女儿给老王鱼肝油。第二件事是他跟老王闲聊他的家庭。第三件事是老王给他家送冰。第四件事是墨存的腿不能走路了,老王带他去医院。第五件事是他问老王能不能维持他的生活。第六件事,就是最终一件事,他与作者告别,给她家送鸡蛋和油。
师:请坐,你读书读得很细致。你说的是作者跟老王交往的事情,其中有杨绛做的事,也有老王做的事。我们重新来梳理下,老王主要为杨绛做了几件事呢?
生:我认为老王为杨绛做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是送冰,第二件事是送鸡蛋和香油,第三件事是送钱先生上医院。
师:我提议你把这三件事的顺序处理下。送香油和鸡蛋是第几件事啊?
生:第三件事。
师:这样我们就能够概括地说,老王为杨绛一家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送冰;第二,送默存;第三,送香油和鸡蛋。那我就有一个问题,这几件事都是围绕“送”来写的,但运笔各有不一样,请你来作一点简要的分析。教师给一点提示,能够从“送什么”、“为什么送”、“怎样送”,以及老王的品质、作者的情感变化、文字的详略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能够静静地读课文、静静地分析,也能够和周围的同学轻轻地交流你的发现。
(生读课文、交流;师巡视)
师:好,那我们就来交流交流我们的发现,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送冰,从“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能够看出老王是一个淳朴宽厚,并且知恩图报的人。因为我们以前也帮忙过他,他是一个明白感激的人。
师:你选择的是从老王品质的角度,是吧?好,继续说。
生:第二件事是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因为默存的一条腿不能走路了。从他坚决不肯收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能够看出,他是一个重友谊重感情的人。
师:继续。
师:第三件事是老王给我们送了一瓶香油和包裹里的鸡蛋。老王明白自我快要死了,他想感激下以前帮忙过他的人。从这儿能够看出,老王是一个自我已经病危了还替别人着想、十分善良的人。
师:已经不仅仅是善良的问题了,是高尚的品质。为什么?我补充一下,对我们此刻来说,香油和鸡蛋不值钱。但在那个年代,一个城镇户口一个月只能分配到二两油。你想,那一瓶香油该是多么的珍贵啊!鸡蛋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讲更是奢侈品,所以那可能是老王倾其所有的财产、倾其所有的付出了。好,继续来。
生:我是从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变化方面来分析的。作者认识老王后,认为他“可怜”。
师:把“可怜”改为“同情”,是否更好些?
生:第4自然段写“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作者明白了老王家就在那儿。第5自然段,写送冰的时候,作者就从对老王的“可怜”转变成了“欣赏”,因为他十分的老实,作者欣赏他的品质。到最终,老王帮忙作者的朋友墨存。
师:不是“朋友”,是她的“先生”。
生:老王送他到医院去,可是他发现作者没有车,而是自我供给车去医院。老王也十分细心,想到作者可能是没有钱。
师:所以坚决不肯要钱。那一刻作者心中对老王是怎样的感情呢?
生:尊敬。
师:真好,尊敬。继续说。
生:到了第13、14自然段,老王送他鸡蛋和香油,作者送给他钱,他们互相尊重。
师:最终送香油和鸡蛋时作者的情感是不是“尊重”,我们先放一放。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好不好?你觉得是不是尊重?
生:我觉得最终也有“尊重”,但主要情感应当有别的复杂的情感在里面。
师:你来说说“复杂”里面有哪些东西呢?
生:我看到第11自然段中的“强笑”用得很有深意。
师: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她发现了“强笑”这个词,应当说有着十分敏锐的洞察力。你先请坐。这“强笑”的确是挺复杂的,那么这个复杂里面包包含哪些情感呢?
生:因为当时香油和鸡蛋是十分珍贵的东西,我觉得作者也不是很富裕,老王去送东西的时候,作者就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感激之情,然后就勉强地笑了笑。这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感动和悲伤。
师:有感动,有感激,也有几分的悲伤。
生:前面说老王他已经是病入膏肓的一个人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还对我们一家人坚持着尊敬并要来感激我们。所以当作者收到他的这份感激之情之后,她就为老王的病情感到十分的悲伤,其实是很担心老王的身体健康。为了表示对老王的尊敬,她只能从自我嘴里挤出一丝笑来回应老王。
师:你的分析也很有道理。所以“强笑”这个词中,不纯粹有尊敬的味道,还有感动,感激,同情,还有关切,乃至震惊。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不明白怎样来表达内心对老王的情感。还有哪位同学也来说说?
生:我觉得文章写老王送冰,送墨存,送鸡蛋和香油,那里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或者是有一个时间的推进过程的。作者描述得一段比一段长,就感觉她的情感是在一步一步地跟进。比如刚开始她写,“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这就是她对老王的最初看法。然后她又说“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点。”我感觉作者就是在说其他三轮车夫都没有老王老实。到后面第6自然段的时候,在写老王问作者的时候就多了一些描述。到最终一件事情的时候,写的就是对话。我感觉文字越来越细致,感情表达得越来越强烈。
师:她其实是有两点发现。第一点,她发现这三件事是按照必须的时间顺序来写的;第二,她发现这三件事是越写越详细。你们发现了吗?刚开始是简要的叙述,说他送的冰要比前任大一倍。而到了送墨存去医院的时候,就有了描述,但描述不是很细致,仅有一段对话,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这是简笔的勾勒。什么叫勾勒呢?我们学过美术没有?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一个人写活了。这段话它写出了老王此刻对杨绛一家的关心,他伸出了援手。而到了写老王送香油鸡蛋的时候,作者对老王的外貌、神态以及语言都进行了很细致的描述。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我们能够把它叫作“工笔细描”。你看,三次写“送”,越来越详细,由简要叙述,到简笔勾勒,到工笔细描。经过这样越来越细腻的描述,老王的形象和品质也越来越突出。前面有同学说了,他只是一个老实的人,可是当杨绛一家被打倒以后,被迫害以后,其他的朋友都离他们而去的时候,这个三轮车夫却伸出了援手,不肯收钱。最终他在行将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还强撑着病体到杨绛家里送上了他最珍贵的礼物。所以我说,这个三轮车夫虽然是一个卑微的生命,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一个高尚的灵魂。(师板书)
也正因为这样,杨绛在回忆中才充满了深情,在回忆中才有了很多的“愧怍”。好,还有同学要发言。请你说。
生:第一次送冰时作者说老王是最老实的,第二次送钱先生的时候老王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最终他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他又说“我不需要钱”,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老实。
师:他的意思是说文字虽然有详略,但不管是详还是略,其中都有对老王善良品质的肯定,是这样吗?
生:我们先看第10自然段,再看第11到20自然段。那里写“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从中能够看出老王是要跟作者告别,而他把自我一次也没有吃过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也表现出老王很重友情重感情。
师:你想说的是最终一件事表现的是老王的重情重义。其实,前面的两次“送”是不是也写出了他的重情重义?应当是写出来的。只可是最终一次写得最详细也最令人震撼,前面的写得简略一些。此刻我们把刚才的简要分析来总结一下。同学们一齐来读一读。
屏幕显示:
围绕“送”写三件事,语言由略到详,人物境界由低到高,作者情感由淡到浓,这就是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艺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累赘,又层层递进,在表达上到达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师:我们以后写作文也能够学习经过几件事回忆一个人的艺术手法。能够这样说,在杨绛的深情回忆当中,杨绛和老王都各有付出。老王有这样的付出,杨绛一家也有付出,包括送鱼肝油,照顾他的生意,还给他钱等等。那么,既然是各有付出,为什么杨绛要表达一种深深的“愧怍”呢?杨绛说:“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课文,请同学们说说杨绛为什么会对老王心怀“愧怍”呢?
生:老王给他送香油和鸡蛋,不要钱。但杨绛偏偏要给老王钱,最终老王去世时,感觉送他钱是侮辱了他。
师:我不一样意你的观点。为什么呢?作者在文章结尾自我都说:“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看到了吗?
生:我觉得作者“愧怍”是因为生前她对老王不够关心,并且自我作为幸运的人没有了解到老王十分高贵的品质。
师:举一个例子说,杨绛她怎样做才能够减少一点“愧怍”呢?
生:在老王生前生病的时候作者带他去医院。因为作者明白他住在哪里,能够做照顾他之类的事。
师:“我”完全能够去探视他,带他去医院,给他亲人般的温情和关怀,是吧?还有吗?
生:可能她觉得自我剥削了他的劳动成果一样,感觉对他有“愧怍”。平常老王对作者一家也都有好处,作者觉得老王十分善良,而老王所获得的十分稀少,所以作者觉得“愧怍”。
师:你想表达的意思我听明白了,作者觉得自我是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却没有能够给老王更多的一点东西。
生:我觉得“幸运”只是拥有一个家庭一个工作,可是老王连这些最基本的都没有,并且眼睛几乎失明,生活还没有保障,最终又默默地死去了。作者觉得幸运的人应当去关注那些生活不好的贫困的人,然而自我却没有做好这些事情,所以她觉得对老王心怀“愧怍”。
生:作者觉得“愧怍”,因为老王对她十分好。虽然作者也对他十分好,可是作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幸运人,她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却没有好好地关心老王,所以感到十分“愧怍”。
师:是这样,她经过老王家的时候,也没有能够想到进去看看他,坐一坐,是不是?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这篇文章里面,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对老王相对来说还是十分好的。这句话更突出作者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愧怍”主要表此刻自我作为上层的知识分子没有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关心那些对自我好的人,以及所有的不幸者。我觉得这句话是一个讽刺,杨绛她本身对老王是比较好的,可是她却表达了自我的“愧怍”之感。那么社会上那些对这些不幸者表示鄙视表示讽刺的人,他们看到这篇课文……
师:你说的讽刺不是讽刺自我,其实也不叫讽刺,而是对社会上那些冷漠者有一些警醒的意味,是吧?
生:我觉得作者“愧怍”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以她的条件能够带老王去医院,让他的病好起来。还有第二个原因,老王来给她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她没有请老王喝口茶,陪老王说说话,就这样让他走了。
师:这个同学读书很认真细致。作者没有像朋友一样像家人一样,让他坐下来喝喝茶,问问他的病情。老王待杨绛一家如亲人,而杨绛只当他是普通朋友。
生:最终一件事情,写作者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去屋里拿钱。拿钱是对老王的一种……侮辱。
师:不能用“侮辱”,太重了。
生:在12自然段,老王这种身体状况不能坐,作者她站着看他下楼,也担心他摔倒,等听不见他的脚步声才回屋。其实她能够扶老王下楼,但她并没有,所以她感到抱歉。
师: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对老王的这份关心,这份感激,是不是非得用给钱的方法呢?
生:不是。
师:老王要的不是钱,要的是什么?
生:关爱。
师:是友谊,是爱,是亲人般的爱,是亲人般的温馨,是不是?所以,是不是能够这样说,杨绛和老王在交往中都各有付出,但他们的付出是不对等的。比如说送冰的时候,杨绛就是在照顾他的生意,而老王对他就是对家人的一种关心。在送香油和鸡蛋的时候,作者觉得老王把那么好吃的东西送来给我们,仅仅是一个患病的朋友对我们家的一种普通关心。可是对老王来讲,他却是在和亲人诀别之前倾其所有地付出。所以,这种付出是不对等的。杨绛的幸运,是在那样一个**的年代里,她意外地得到了一份亲情。而对老王来讲,他付出了亲情,却仅仅获得了友情,仅仅获得了同情。所以,一想起这个,杨绛心里面就充满着“愧怍”。作者的这份“愧怍”里包含着对老王的一种缅怀,也包含着对他的迟到的感激。这个时候,她才明白有些感激是不能用钱来表达的,而是要用情去回报情。(师板书)
那么,我再问同学们,老王已经去世好多年了,杨绛这种“愧怍”,除了表达对老王的缅怀,你觉得她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刚才有位同学说的是讽刺,之后我说它还带有一种警醒的意味。
生:她是想呼吁人们关心和关注不幸的人,不要等到他们离去了才醒悟过来去关心他们。
师:好,就是说要把你的善良的行动表达出来,不要等待,有一种呼吁的味道。
生:她是想要表达一种感恩的心,因为她觉得仅有用心体验生活,用心体验老王对他的好,才能感到一种亲情般的爱。虽然老王从没有感受过亲情般的爱,可是她却想要呼吁人们给予那些需要关心的人以亲情般的爱。
师:呼吁人们付出自我的爱,的确有一种呼吁的味道。同学们,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对于“愧怍”写过这样一段话:
屏幕显示:
……(十年浩劫中)有一种人,他们明明白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可是,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所以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
师:杨绛写自我的“愧怍”还有一层很深的用意,是什么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时时地来反省自我,对于做过的事情要有一种自省的意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破坏,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受到了打击,有的所以含冤去世。可是迫害他们的那些人没有人去反省自我的错误,所以那些灾难就容易被人遗忘。在这篇文章中,杨绛作为一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她是期望我们的民族应当时时都有一种反省的意识。仅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所以,唤起民族的自省意识才是杨绛表达“愧怍”之情的本意。
好,今日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篇5: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佟铁鑫演唱的《关雎》,营造诗意氛围。)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昨日我请班主任张教师帮忙布置了两项任务,一个是完成“预习记录单”,另一个是给大家推荐阅读《你的姓氏里,藏着最美的情诗》。今日,我们初次见面,教师首先用情诗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王”,春芳十里,都不及你一人的情深意重。你姓什么呢?能用一首情诗或情话介绍一下自我的姓氏吗?
生:我姓沈,“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的“沈”,沈园虽然已经不似当年,但我对你的真心永远不变。
师:沈同学很真诚,再发言时声音应当更洪亮些。
生:我姓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金”,与你相逢的那一刻,我感觉异常幸福。
师:金同学的“金”字诗异常有含金量!
生:我姓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杨”,我期望每个春天都陪你看依依杨柳。
师:杨同学的情诗出自《诗经》,情话很动听,令人心生向往。(众笑)
生:我姓牟,教师我没找到含“牟”字的情诗,就自创了一句,“波上寒烟青,牟家少年已长成”的“牟”,我已逐渐长大,已经能为你遮风挡雨!(声音洪亮,满含自豪,全班自发鼓掌)
师:牟同学自创的情诗更是饱含着真情、深情、盛情!孩子们,我们的姓氏里都藏着最美的情诗,而这些美丽情诗的源头大家明白吗?它就是《诗经》!早在几千年前生活在东方大地上的那些先民们虽然没有留下姓氏,但他们却在用最古老、最原始、最凝炼的腔调歌唱着感情。今日,就让我们一齐溯洄《诗经》之畔,聆听《关雎》的感情箴言。
二、读诗
师:古人说读诗要“高声朗读”也需“密咏恬吟”,接下来请大家先高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注意语速和语调、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高声朗读诗歌)
师:谁第一个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朗读成果?
生:读诗歌。
师:谁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情景?
生:他读的字音准确,语速太快了。
师:那你能试着用略微慢一点儿的语速再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诗歌。
师:你读的字正腔圆,语速适中,更为难得的是还有了重音的变化。相信随着对诗歌的理解学习你必须会读得更好,大家也会读得更有情味。
三、知意:
师:根据同学们提交的“课前预习记录单”,教师发现咱们八年级三班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我的“专利问题”,很了不起!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金苏燕同学:君子为什么喜欢淑女?周芝林同学:淑女身上有什么特点?君子又有什么特点值得淑女喜欢?王梦圆、许凯同学:君子追求淑女,最终成功了没有?君子和淑女最终在一齐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全班有31名同学提出。
(屏显:动画展示学生们的“课前预习记录单”)
实际上同学们的问题都集中在诗中的一个字上,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字?
生:嗯……(沉默)
师:看来你暂时还没有发现,不要紧,你先坐下再找一找。
生:我认为是一个“求”字,整首诗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
师:你同意这位小牟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我也认为是“求”字。
师:好,教师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做了一个整合。
屏显:因何而求,如何追求?
君子——淑女,
下头我们就一齐来探求这个问题。(教师板书大大的“求?”)
请大家“密咏恬吟”这首诗,圈点勾画,从中找答案。
(学生认真品读、吟咏诗歌,圈点勾画)
师:请这位女同学与大家分享她探求的成果。
生:我觉得因为淑女是“窈窕”的,所以君子喜欢淑女,要追求淑女。至于如何求的,诗中也有答案,“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窈窕”是什么意思?
生:注释上有,是指文静完美的样貌。
师: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你觉得文静完美指她的内在美还是外在美?
生:我认为是外在美,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喜欢肯定是长得很漂亮,暂时还看不到内在美。
师:嗯,有道理。
生:教师,我不一样意这种说法。我觉得淑女也是具有内在美的,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能够看出来淑女一向在捞取、采摘、挑选荇菜,异常勤劳,君子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长时间观察才喜欢上淑女的。
师:你很善于发现,是有一颗慧心的孩子!那我们一齐来深究探源一下“窈窕”的词义吧。
屏显: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窈窕:(宫廷、山水)深邃幽美。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貌。
窈窕:美貌曰“窕”,美心曰“窈”;美状曰“窕”,善心曰“窈”。
经过这个词的释义,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君子想要追求的淑女原先是内外兼美的女子啊。
师:是的。“窈窕淑女”这个我们词此刻还用吗?
生齐答:用。
师:对,还在用,这是出自本诗的一个成语,我们此刻用的成语大部分来自古代经典,在这首诗中还有其它成语吗?
生纷纷说: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师:从《关雎》中还衍生出了一些成语,如:琴瑟和鸣,梦寐以求,参差不齐等等,请大家做一下标注。我们继续来探“求”。
生:君子追求淑女用了很多心思,他“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友”是表示友好,“乐”是使她欢乐。
师:那你试一试把这种向她表示友好、使他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吧。读的时候,语调应当上扬一些还是下抑一些?
生:上扬一些好。
师:是的,“琴瑟友之”,他对着心爱的姑娘弹琴鼓瑟,要读出欢欣愉悦的心境来。“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欢乐,语调就更应当上扬轻快。
生读:“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读得抑扬顿挫,全班自发鼓掌)
师:这位同学用自我的声音读出了自我的理解,咏出了诗歌的情味。
生:教师,我有个发现不知对不对?
师:欢迎有新的发现,无论对错都是有价值的,你说吧。
生:我感觉这个“芼”的意思是“挑选”,好像是一语双关,字面上的意思是淑女在挑选荇菜,但也有在挑选自我意中人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确实很有价值,教师也完全认同你的说法,古人说“诗无达诂”,读诗读出自我独到的见解异常重要。探“求”继续。
生:我认为君子追求淑女十分艰难,最终没有成功。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能够看出来,“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师:“寤寐思服”如何理解?
生:指白天黑夜思念,“思”是思念,“服”也是思念。
师:“思服”这种词在我们语文概念里能够叫做同义复用,两个思念叠加在一齐,能不能理解为思念也在成倍增长?
生:对呀教师,您这一说我就更明白了,“思”“服”连用,太想太想了,思念泛滥成灾了。
师:好一个“‘思’‘服’”连用、“思念泛滥成灾”!理解诗歌是要借助于想象的,请大家想象一下,此刻你就是诗中的君子,你在“思服”什么?
生:文静完美的姑娘啊,你能不能停下捞取荇菜的手,看我一眼?你不要一味地挑选荇菜,也挑选一下我如何?
师:真是一个痴情的君子。
生:我再想想除了弹琴鼓瑟我还有什么才艺能引起她的注意?
师:想多练就一些才艺与本领。
生:我在想我的心上人,随手写下一封情书,情书的资料是“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你与我必须要在一齐”。(笑声)
师:这位多情的君子不得了,他的情书一不细心又成了《诗经》的另一首经典,“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文化积淀很深厚!大侠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木婉清,据说就是出自这首诗。
生:我辗转反侧,想啊想,我做了一个梦,娶到了美丽的好姑娘。(笑声)
师:日子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中也有体现:“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梦中出现的场景,也是君子的完美愿望,敲钟击鼓在古代一般指娶亲。他们究竟在一齐了没有?诗歌实际上也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也许追求成功,从此“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也许郎有情女无意,从此“在水一方,道阻且长”。但无论怎样,最完美的情感都值得去追求去期待。请这位同学试着把这几句诗中的丰富情感读出来,语速应当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应当慢一点,君子追求不到,很煎熬。
生读:“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师:你感觉她读得怎样样?
生:还能够,但我觉得“悠哉悠哉”语速还能够更慢一点儿,语调还能够更低一些。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师:你理解精准,读得到位,能够“以声传情”,有未来播音员的潜质!请同学们都试着读一读,注意语速和语调,读出情味来。
(学生带着理解和情感读诗)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与发言中能够发现,“因何而求”?因淑女“文静完美,从容优雅,勤劳质朴”而求。“如何追求”?君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大家从中发现君子有什么特点呢?
生:看到窈窕淑女然后追求,先心动后行动,很勇敢,并且他一向在追求,坚持到底。
师:俗话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君子很真诚很专一,不朝三暮四,君子的品德好。
师:在对待感情上,专一是最必备最重要的品质。
生:君子喜欢淑女,却不贸然前去打扰,只是琴瑟友之,感觉很彬彬有礼,也很多才多艺。
师:哦,原先君子对待感情真挚专一,才德兼备,勇敢执着。即使求不到也不气馁,求不到也不疯狂,有礼有节,“发乎情止乎礼”!所以孔子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欢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屏显: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评《关雎》
此时此刻,大家明白“君子求淑女,因何而求,如何追求”的了吗?
生:明白!
(师完善板书:在“求”左边一撇、右边一捺上分别书写君子、淑女特点,在“?”旁写上一大大的“!”号。)
师:君子和淑女的情感如此真挚、热烈、圣洁、完美,像春日初阳般让人感觉到明朗而又温暖,似碧水清波般让人感觉到澄澈而又悠远。下头,教师想用自我的声音传达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为大家咏诵诗歌。
师配乐咏诵诗歌。(掌声)
师:感激孩子们对我的鼓励,相信你此时对这首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请大家配乐齐读,读出自我的感悟和理解。
(生高声咏读诗歌)
四、明言:
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的语言很有特色,影响深远。在提交的“课前预习记录单”中,咱班有27名同学关注到了这首诗的语言及写法特色,提出了很多专利问题。郑子涵同学:写君子追求淑女,开头为什么写雎鸠鸟?张熠同学: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参差荇菜”?写荇菜之后和淑女君子有什么关联?那我们就思考一下:这首诗去掉“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这几句,能够吗?小组先来交流一下。
(屏显动画展示学习预习单)
屏显: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组热烈交流)
生:去掉“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这几句,我感觉缺少了画面感,也缺少了美感。没有了环境的支撑,好像就不能表现出君子的追求的持之以恒。
生:去掉“参差荇菜”这几句,淑女的形象就大打折扣,看不出她是那么的勤劳朴实了。
生:去掉的话节奏感和韵味就降低了,太直白,不够含蓄,而我们中国的诗歌是历来讲究含蓄之美的。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见地,让教师都佩服不已。是的,中国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含蓄隽永富有美感的。
屏显:中国诗歌自《诗经》始,就具有了含蓄、隽永、生动、富有美感、富有韵味、富有感染力等特点。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写景,我感觉并没有实际意义,是为了引起下文做铺垫的。
师:你说得十分好!这句话运用的写法叫做比兴,比是比喻,兴是兴起、引起下文的意思,也就是说写“关关雎鸠”是把“君子淑女”比作“雎鸠”,是为了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屏显:《关雎》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表现。由景到情,外部事物触发内部情感又含蓄蕴藉表达。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诗歌具有含蓄隽永之美。
(学生齐读以上资料)
师: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君子直接表达对淑女的倾慕之情。这种写法叫做赋。《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对后世语言文学最大的影响。
屏显:“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对后世语言文学最大的影响。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是直抒胸臆的语言艺术。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表达的真实资料。是烘托氛围的语言艺术。
师:你能回忆一下学过的文章中有哪些运用了这种写法?
生: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山写水为的是引出陋室,把自我比作“仙”和“龙”为的引出“德馨”。
生:还有贺敬之《回延安》:“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作比兴,比喻诗人和延安及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师:小金和小赵同学充分诠释了孔子“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也做到了知识上的融会贯通,为你俩点赞!比兴写法,不仅仅课文中有,此刻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中也有,因为歌词的源头也是《诗经》。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虫儿飞》中有。哼唱“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掌声)
师:你的歌声异常动听,教师和同学们都被你感动了,好歌就是这样,能够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写“黑黑的天空、亮亮的繁星,虫儿飞”是为了引出什么?
生:思念。
生:《鸿雁》里也有,借鸿雁比游子,写鸿雁往南飞是为了引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师:是的,你举的例子也很准确,由景及情,含蓄生动。如果今后在写作中我们也适当运用一下比兴写法,相信你的文章定会更加文采斐然。
师:大家发现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都是四字为一句。
师:对,这叫四言格式。四言格式使得诗歌节奏明快,音韵异常和谐。大家在七年级学的《观沧海》就沿用了这种格式。
屏显:四言格式。二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如:曹操《观沧海》。
生:教师,我还有个发现,诗中重复性的句子十分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这种艺术形式叫做重章叠句,这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具有音乐美。
屏显: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有利于歌唱记忆,有利于情感抒发的回旋跌宕,有利于突出咏叹的主题,具有音乐美。后世诗歌中的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皆源于《诗经》。
所以,有人说《诗经》的语言不只优雅在传统里,在《诗经》的语言艺术中更藏着中国人从古至今、适用千年的语言技巧。大家了解了这几种语言艺术手法,请看屏幕,能试着用背诵的形式把空填上吗?
屏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之。
(学生试背诗歌)
师:2018年3月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点赞了一个节目,这个节目的名字叫《经典咏流传》,大家看过吗?
生:有的答看过,有的答没看过。
屏显:陈宝生部长说:“《经典咏流传》,这个名字就很好,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齐,‘流传’就是传承下去,要流行起来。这个‘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让它在歌唱中、在朗诵中传承下来。”
此刻,我们就化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形式,咏诵诗歌。因为有的同学可能没看过,教师给大家做了一个范例。
屏显:要求:用一句话做引子向大家推荐《关雎》。
比如:溯洄《诗经》之畔,在关关雎鸠的鸣唱声里,我们一齐分享君子追求淑女的感情箴言。大家好,我是经典咏诵人,我把《关雎》咏诵给你听。
师:请大家首先组织一下语言,自我先咏诵一遍。
(学生投入地练习咏诵诗歌)
师:谁来做第一个经典咏诵人?
生:溯洄《诗经》之畔,荇菜飘摇,雎鸠欢歌,君子弹琴,淑女采摘,让我们一齐来聆听君子追求心上人的吟唱。大家好,我是经典咏诵人张大鹏,我把《关雎》咏诵给你听。
生咏诵。(专注投入,掌声)
师:咏诵人语速语调适中,节奏把握准确,情感饱满。谁再尝试一下?
生:青青碧水边,时光已走远,然而有些诗歌却不会随时间老去,它常读常新,总会在某个瞬间悄悄拨动我们的心弦,这就是《关雎》,这就是经典。大家好,我是经典咏诵人秦明月,我把《关雎》咏诵给你听。
生咏诵。(声情并茂,掌声)
师:此刻,对于经典咏诵人秦明月的咏诵已无需我多加评点,大家的掌声已说明一切。
五、总结
师:沿着诗三百的诗行,去追寻,我们发现《关雎》里的感情很纯净;《关雎》里的相思很美丽;《关雎》的赋比兴影响很深远;《关雎》的四言格式富有节奏感;《关雎》的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关雎》很直白,也很含蓄;《关雎》很热烈,也很节制;《关雎》里的君子虽求而不得但依然心存幻想、不弃不怨!雎鸠唱和处,参差荇菜间,《关雎》浅吟低唱成为《诗经》里的经典,让我们把诗性之美植入心田,常常咏诵,细细品味,让经典永流传!
此刻,让我们一齐来做经典咏诵人!
(学生齐咏诵诗歌)
下课!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1.醉翁亭记说课稿
2.醉翁亭记读后感
3.醉翁亭记练习题
4.醉翁亭记教案
5.醉翁亭记教学
6.老人与海课堂实录
7.珍珠鸟课堂实录
8.坐井观天课堂实录
9.赤壁赋课堂实录
10.有理数课堂实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