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知识:分级护理制度
“喜洋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基础护理知识:分级护理制度,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基础护理知识:分级护理制度,供大家阅读。
篇1:基础护理知识:分级护理制度
一、住院病人由医师根据病情决定护理等级并下达医嘱,分为ⅰ、ⅱ、ⅲ级护理及特别护理四种。护理人员要在病人床头卡内加放护理等级(按省卫生厅《医疗护理文书规范》要求)标记。
二、特别护理(一)病情依据: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和监护的病人。2.病情复杂的大手术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如脏器移植等。3.各种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二)护理要求:1.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备齐急救药品、器材,随时准备抢救。2.制定护理计划,设特别护理记录单。根据病情随时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出入量。3.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三、一级护理(一)病情依据:1.重病、病危各种大手术后及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2.各种内出血或外伤、高烧、昏迷、肝肾功能衰竭、休克及极度衰弱者。3.瘫痪、惊厥、子痫、早产婴、癌症治疗期。(二)护理要求:1.绝对卧床休息,解决生活的各种需要。2.注意思想情绪上的变化,做好思想工作,给予周密细致的护理。3.严密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根据病情制定护理计划,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做好各项护理记录。4.加强基础护理,定时做好口腔,皮肤的护理,防止发生合并症。5.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保持清洁整齐、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四、二级护理(一)病情依据:1.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特殊复杂手术及大手术后病情稳定及行骨牵引、卧石膏床仍需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2.年老体弱或慢性病不宜过多活动者。3.一般手术后或轻型先兆子痫等。(二)护理要求:1.卧床休息,根据病人情况,可在床上做轻度活动。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进行特殊治疗和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每1-2小时巡查一次。3.做好基础护理,协助翻身,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合并症。4.给予生活上必要的照顾。如洗脸、擦身、送饭、递送便器等。五、三级护理(一)病情依据:1.轻症、一般慢性病、手术前检查准备阶段,正常孕妇等。2.各种疾病术后恢复期或即将出院的病人。3.可以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二)护理要求:1.可以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2.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二次,掌握病人的生活,思想情况。3.督促病人遵守院规,保证休息,注意饮食,每日巡视二次。4.对产妇进行妇幼卫生保健咨询指导。5.进行卫生科学普及宣教工作,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水平篇2:基础护理知识:消毒隔离制度
一、各种无菌操作前洗手,或用0.04%过氧乙酸小毛巾擦手。
二、进行注射、换药、导尿、穿刺等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各种无菌物品的放置处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三、各类污染物品必须清洗干净,由供应室集中进行高压消毒。四、治疗室、换药室每日1次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月作空气培养1次(分别于消毒前和消毒后采样)。五、无菌治疗巾4小时更换1次。六、换药碗、镊子及持物钳污染后,经过含氯制剂清洗干净,每日送供应室高压消毒。七、无菌棉签入盒高压消毒,使用时用无菌镊子取出,用后与供应室交换。八、静脉用无菌液体开启铝盖中心部位后使用不超过2小时,肌肉注射用无菌液体不超过24小时,完全去除铝盖的静脉用液体不超过2小时或反复开启使用不得超过3次。凡开启无菌液体必须注明日期、时间、具体用途。九、治疗室明确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及相对污染区,消毒物品必须注有消毒日期及作用期限,包括敷料桶、消毒罐等各种物品。十、体温计使用后甩至35℃以下,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浸泡液每周二、五更换。十一、碘酒、乙醇或碘伏消毒液瓶、无菌镊子罐每周高压消毒2次,消毒液每周二、五更换。十二、便器每次用后清洗干净,并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冲净备用,每周更换消毒液1次。有条件者应使用一次性便器。十三、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措施,器械、被服及病室都要按常规严格消毒处理,敷料应焚烧后深埋。十四、传染病人入院按常规隔离,疑为传染者应隔离观察。病区发生传染病时,及时会诊、转科或转院,病人转出后的病房及床单位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十五、传染病人的种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二消毒一清洗”、“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十六、病人出院后应更换床单被套及枕套,晾晒棉絮、枕蕊及棉褥,床旁凳、床架、床头柜用含氯制剂擦拭。病员死亡或传染病人出院后,病室被、褥、枕芯用紫外线消毒暴晒或密闭消毒篇3:基础护理知识:医嘱执行制度
一、凡用于伤病员的各类药品和各类检查、操作项目均应下达医嘱,并记入医嘱记录单。
二、医嘱要求清晰、准确,处理、输录、整理医嘱必须准确、认真,不得修改。三、医师在计算机上下达医嘱后,护士先对医嘱进行认真复查,对临时医嘱通知并督促有关人员5分钟内执行,然后打印出医嘱单及各项治疗单。四、非急救情况,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如危重抢救过程中,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述1遍,在得到医师确认后方可执行,事后应请医师及时补充下达医嘱。五、新下达的长期医嘱中的每日3次治疗方案(如内服药等),当日至少执行2次;每日2次治疗方案当日必须至少执行1次,如有必要应按医嘱执行2次;每日1次方案当日必须执行。临时医嘱须由下一班护士执行的,应向有关人员交待清楚,做好标本容器、特殊检查要求(如禁食、术前用药等)各项准备,并在交班报告中详细交班。六、病人手术、分娩后,应及时停止术前或产前医嘱,重新执行术后或产后医嘱。篇4:基础护理知识:护士值班、交接班制度
一、晨间集体交班
由护士长主持,集体站立交接班,参加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严肃认真,思想集中,交接班护士应声音洪亮、口齿清楚,熟练地报告伤病员流动情况及病情变化。晨会中护士长可安排讲评、提问及讲课,布置当日工作重点及应注意改进的问题,一般不超过15分钟。二、病人床旁交接班(一)对危重、大手术及病情有特殊变化的病人,交接班人员共同巡视,进行床旁交接。(二)对瘫痪、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皮肤异常病人严格床旁交接检查。(三)对新入院病人检察院规介绍情况,检查处置是否及时、齐全、妥善。三、物品器材交接班对定位、定数放置的毒、麻、剧药品,注射器、体温计、血压计、手电筒等物品当面交清并登记签名,如数目不符必须查清原因、及时补充。四、明确职责凡在交接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发现的问题由接班者承担。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各班次要按时参加交接班。交班者对本班没有完成的各项治疗、处置、特殊检查及病情观察必须向接班者交待清楚,并按规定为下一班做好工作准备。篇5:基础护理知识:输血管理制度
(1) 申请输血前由职业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实行谈话签字制度。病人签定《输血同意书》,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2) 发放血液时,取血者应与发血者一起进行查对,要求做到血袋无破损,袋口包封严密,血型无误,标签卡无无损不清,血液无溶血、凝块和污染情况;并与受血者的血液做配合试验无配合禁忌。
(3) 在病人输血前,负责输血的护士必须再查对一遍后才能进行输血,并保留部分袋内血液,以备必要时检查。
(4) 血液出库原则上不可退还,如出库时间短(半小时以内),血液未经开动或做其他处理(如加温、摇动),经血库医师鉴定同意,方可考虑重新储存。
(5) 值班医师应随时检查病人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反应后,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指导处理。
篇6:基础护理知识: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新生儿室必须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日小扫除,每周大扫除。清洁工作用湿式打扫,卫生工具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别使用,应有醒目标志。室内不得有蚊、蝇、蚂蚁、蟑螂、老鼠等。
二、正常新生儿室每日通风2次,每次15-20分钟,保持空气新鲜,室温应保持在24℃-26℃,湿度为55%-66%之间。三、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婴儿抱出喂奶时照射),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超过500个/m3。四、新生儿被服、尿布、洗澡手术等,以及和其他新生儿所接触的物品,均应严格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五、新生儿床套,每周更换二次,出院后更换被褥,全部物品进行终末消毒。六、新生儿奶具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每次哺奶前,应消毒小毛巾,产妇拭净乳头、双手。喂奶毛巾专用,每次均要洗涤,并煮沸消毒。七、新生儿室注射器,宜推广用一次性注射器。八、新生儿暖箱每周二次消毒,并更换水箱中水,蓝光器每日擦拭玻璃一次。九、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新生儿无交叉感染,不应有眼炎、脐炎、脓疮等。篇7:基础护理知识:治疗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治疗室布局合理,专人负责,严格区分有菌区与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并有明显标记,进入治疗室人员必须衣帽整齐,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凡私人用物不得带进治疗室。
二、治疗室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便用无菌物品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三、治疗室应湿式清扫,清扫物品要专用,每日通风,有紫外线照射消毒,消毒液喷雾等措施,每月作空气培养一次,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m 。四、治疗室每日清扫、消毒二次,所有器械用物,每周更换大消毒二次,并注明消毒日期。打开的无菌液及无菌物品需继续使用时,应无菌保持24小时有效。五、各种治疗注射应一人一针一管制(含皮试);用后针头、针管及一次性输液器应浸泡在有效消毒液内,消毒后送供应室统一处理。六、体温表应在有效消毒液中浸泡后冲洗甩干备用。七、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或无菌镊子,镊子与消毒容器应配套使用,一容器一器械,并浸泡在所不1/2-2/3处,有定期更换、消毒制度,并注明日期。八、特殊感染、乙肝hbsag(+)病人所用针头、针管、输液器等应单独浸泡处理,实行“双消毒”。篇8:分级护理制度
1.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2.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3.临床护士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
4.护士实施的护理工作包括:
4.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4.2正确实施治疗、用药和护理措施,并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
4.3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提供照顾和帮助;
4.4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
5.分级护理原则:
5.1特级护理:
5.1.1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5.1.1.1病情危重,随时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5.1.1.2重症监护患者;
5.1.1.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5.1.1.4严重外伤和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5.1.1.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5.1.1.6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5.1.1.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5.1.2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5.1.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5.1.2.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
5.1.2.3准确测量24小时出入量;
5.1.2.4正确实施口腔护理、压疮预防和护理、管路护理等护理措施,实施安全措施;
5.1.2.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5.1.2.6实施床旁交接班。
5.2一级护理:
5.2.1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5.2.1.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5.2.1.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5.2.1.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
5.2.1.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5.2.2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5.2.2.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5.2.2.2根据患者病情,每日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5.2.2.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
5.2.2.4正确实施口腔护理、压疮预防和护理、管路护理等护理措施,实施安全措施;
5.2.2.5对患者提供适宜的照顾和康复、健康指导。
5.3二级护理:
5.3.1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5.3.1.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5.3.1.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5.3.1.3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
5.3.2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5.3.2.1每2—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5.3.2.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5.3.2.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
5.3.2.4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5.3.2.5对患者提供适宜的照顾和康复、健康指导。
5.4三级护理:
5.4.1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5.4.1.1生活完全自理,病情稳定的患者;
5.4.1.2生活完全自理,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5.4.2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5.4.2.1每3—4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瘸隋变化;
5.4.2.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5.4.2.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
5.4.2.4对患者提供适宜的照顾和康复、健康指导。
篇9:分级护理制度
1、病情依据,合格率达到85%.
(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的病人。
(2)各种复杂和新开展的大手术的病人。
(3)各种严重外伤和大面积烧伤的病人。
2、护理要求:
(1)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重病室,设专人护理或责任护士 ,做好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根据病情需要定时测T、P、R、BP.(2)对病人做到七知道(床号、姓名、诊断、治疗、病情、护理、饮食)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严防并发症,确保安全。
(3)设特殊护理记录单,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病情)。
(4)备齐抢救药品、器械,定量、定位放置,保持性能完好。抢救室整洁、安静、工作有序随时配合医生抢救。
(5)做好抢救室清洁消毒工作,防感染。
(6)准确执行医嘱,认真完成各项抢救措施,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7)制定护理计划,并根据病人病情变化,提出护理问题和措施,做出效果评价。
篇10:分级护理制度
1、病情依据,合格率达到85%
(1)病重、病危、心、肝、肾功能极度衰竭,需严格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各种大手术、内出血、高烧、昏迷、休克或外伤。
(3)瘫痪、惊厥、子痫、晚期癌症的病人以及早产儿。
2、护理要求:
(1)严格卧床休息,做到七知道,解决生活上各种需要。
(2)注意思想、情绪上的变化,做好周密细致的心理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定时测量T、P、R、BP,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并记录。
(3)二十四小时内制定护理计划,做好各种记录。
(4)做好室内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整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5)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加强基础护理(口腔、褥疮等),无护理并发症等发生。
篇11:分级护理制度
1、病情依据:
(1)轻症、一般慢性病、手术前检查准备阶段、正常孕妇。
(2)各种疾病恢复期,可以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
2、护理要求:
(1)每日测量T、P、R、BP二次,掌握病情和思想状况。
(2)督促遵守院规,保证休息,注意病人饮食,每日巡视两次。
(3)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产妇可进行妇幼卫生咨询。
篇12:分级护理制度
1、病情依据:
(1)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大手术后病情稳定、骨牵引、卧石膏床等生活不能自理者。
(2)年老体弱或慢性病,不宜过多活动者。
(3)一般手术后,轻型先兆子痫。
2、护理要求:
(1)卧床休息,根据病人情况,可床上坐起活动。
(2)每1-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特殊治疗和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3)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4)给予生活上的必要照顾,做到送水、送饭、送药、送便器到床边。
(5)注意营养调节,保证足够的热量,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篇13: 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
一、特级护理(专护)
1、指定护理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严格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变化,做好重症记录,准确记录出入量。
2、应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病房,设专人24小时护理,准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随时准备抢救。
3、认真细致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各种并发症。
二、一级护理
1、持续室内清洁,整洁,空气新鲜,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2、严格观察病情,每-分钟巡视一次,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3、制订护理计划,做好护理记录。
4、病人严格卧床休息。
三、二级护理
1、按各科疾病护理常规,保证病人卧床休息,根据病情做适当的床上或室内活动。
2、做好病人的病情观察和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每1-2小时巡视病房一次。
3、按医嘱协助病人离床活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照顾。
四、三级护理
1、读出病人遵守院规,保证休息。
2、掌握病人的病情和思想状况。
3、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两次。
4、每日巡视病人两次,直到病人生活饮食等并进行卫生宣教。
篇14: 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是医生根据病情以医嘱形式下达的护理等级。级别为:特级护理、一、二、三级护理。要在床头卡设护理标记,一级为红色,二级为蓝色,三级为黄色标记。
特级护理
1、病情依据,合格率到达85%.
(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的病人。
(2)各种复杂和新开展的大手术的病人。
(3)各种严重外伤和大面积烧伤的病人。
2、护理要求:
(1)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重病室,设专人护理或职责护士,做好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根据病情需要定时测T、P、R、BP.(2)对病人做到七明白(床号、姓名、诊断、治疗、病情、护理、饮食)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严防并发症,确保安全。
(3)设特殊护理记录单,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注意持续水、电解质平衡(根据病情)。
(4)备齐抢救药品、器械,定量、定位放置,持续性能完好。抢救室整洁、安静、工作有序随时配合医生抢救。
(5)做好抢救室清洁消毒工作,防感染。
(6)准确执行医嘱,认真完成各项抢救措施,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7)制定护理计划,并根据病人病情变化,提出护理问题和措施,做出效果评价。
一级护理
1、病情依据,合格率到达85%
(1)病重、病危、心、肝、肾功能极度衰竭,需严格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各种大手术、内出血、高烧、昏迷、休克或外伤。
(3)瘫痪、惊厥、子痫、晚期癌症的.病人以及早产儿。
2、护理要求:
(1)严格卧床休息,做到七明白,解决生活上各种需要。
(2)注意思想、情绪上的变化,做好周密细致的心理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定时测量T、P、R、BP,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并记录。
(3)二十四小时内制定护理计划,做好各种记录。
(4)做好室内清洁消毒工作,持续室内空气新鲜,整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5)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加强基础护理(口腔、褥疮等),无护理并发症等发生。
二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大手术后病情稳定、骨牵引、卧石膏床等生活不能自理者。
(2)年老体弱或慢性病,不宜过多活动者。
(3)一般手术后,轻型先兆子痫。
2、护理要求:
(1)卧床休息,根据病人状况,可床上坐起活动。
(2)每1-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特殊治疗和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3)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4)给予生活上的必要照顾,做到送水、送饭、送药、送便器到床边。
(5)注意营养调节,保证足够的热量,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三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轻症、一般慢性病、手术前检查准备阶段、正常孕妇。
(2)各种疾病恢复期,能够下床活动,生活能够自理。
2、护理要求:
(1)每日测量T、P、R、BP二次,掌握病情和思想状况。
(2)督促遵守院规,保证休息,注意病人饮食,每日巡视两次。
(3)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产妇可进行妇幼卫生咨询。
篇15: 分级护理制度
2
3
4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是住院患者基础护理的重要资料,直接反映出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护理等级分为个性护理、Ⅰ、Ⅱ、Ⅲ级护理,并分别设有统一的标记。
一、护理等级的确定
住院患者的护理等级应与其实际病情对护理工作的需要相贴合,由床位医生根据病情下达医嘱。在患者住院期间,应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更改护理等级。
二、护理等级的公示
(一)公示资料:按照上海市分级护理标准资料公示,即:个性护理、Ⅰ级护理、Ⅱ级护理、Ⅲ级护理的指征和护理要求。
(二)公示方法:由宣传科按标准资料制成版面,统一公示。职责护士根据医嘱落实分管患者护理等级的告知,并在床头牌和患者一览表上做好标记,个性护理为红色;Ⅰ级为红色;Ⅱ级为蓝色;Ⅲ级护理为黄色。护士按分级护理标准具体落实护理巡视和临床护理工作;护理病历书写要求做好相关病情、护理措施和效果的记录。
三、分级护理的质量评估
(一)护士长、负责组长按照分级护理标准动态监控不同护理等级患者的临床护理与基础护理,督导护理措施的落实。
(二)护理部质控组每月抽查住院患者分级护理的落实和对护理等级的知晓状况
重点监控个性护理、Ⅰ级护理患者的临床护理、基础护理和护理记录质量。
检查结果与质量考评挂钩。
(三)护理部将住院患者对护理等级的知晓状况作为护理工作满意度的一项资料纳入考评。
四、分级护理的指征和要求:
个性护理
(一)指征:病情重笃,复杂多变,随时可发生危及生命的状况,患者极度虚弱,生活无法自理。
(二)护理要求
1、设立护理组,安排熟悉业务的护士3-4名,每日早、中、夜三班,24小时专人看护,并班班交接。
2、安置患者于重症抢救室,监护室或单人病房,室温调节在18-20℃。
好记录。
4、准备抢救仪器、器械和抢救药物,呈备用状态,一旦发生变化,立即投入抢救,并做好抢救后物品的处理工作。
5、及时正确执行医嘱,认真落实各项治疗措施。
6、按常规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保证各种导管通畅,持续导管口的清洁并定时消毒,详细记录引流量及色泽等状况。
7、按时认真填写重危护理记录单,要求能反映病情的动态变化,所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8、了解影响患者心理的各种因素,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和疏导,并进行卫生健康指导。
9、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1)每日更换床单及衣裤,持续床单位整洁,一旦污染,及时更换。
(2)在病情许可下,每日床上沐浴或擦身1次,包括洗脚及会阴护理。
(3)口腔护理每日2-3次,洗脸和头发护理每日2次。
(4)每2小时翻身1次(或遵医嘱),褥疮护理每日3次。
Ⅰ级护理
(一)指征
1、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者。
2、特大手术后7天内,各种中、大手术后1-3天内。
3、昏迷、休克、肾衰、惊厥、子痫等。
4、生活不能自理者。
(二)护理要求
1、严密观察病情,每30-60分钟巡视一次。
2、正确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详细填写护理病程录。
3、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1)术后3天内床上沐浴或擦身每日1次,以后每周1次;头发护理早、晚各1次,每日会阴清洁和洗脚各1次。
(2)禁食、昏迷患者口腔护理每日2次,其他患者协助刷牙。
(3)督促患者经常翻身,术后和昏迷患者协助翻身每2小时1次;褥疮护理每班1次,并做好记录。
4、生活上给予周密照顾,按时喂饭、服药,并送茶水、便器到床边,协助完成各种需要。
5、认真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Ⅱ级护理
(一)指征
1、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大手术后病情稳定,但生活尚不能自理者。
2、年老体弱或慢性病患者,不宜过多活动者。
3、普通手术后或轻型子痫等。
(二)护理要求
1、注意观察病情,观察特殊治疗或特殊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每1-2小时巡视1次。
2、根据病情可在床上或床边进行轻度活动。
3、协助患者做好晨、晚间护理,如洗脚、刷牙、洗脸等,并鼓励患者多翻身;生活不能自理者,要协助喂饭及大小便护理。
4、针对不同疾病,做好健康教育。
Ⅲ级护理
(一)指征
1、一般慢性病、轻症、术前检查准备阶段的患者及正常孕妇等。
2、各种疾病或术后恢复期患者。
3、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者。
(二)护理要求
1、每日巡视2次,掌握患者病情及思想状况,注意患者的饮食及休息,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
2、督促遵守院规,做好健康教育。
篇16: 分级护理制度
医院的分级护理制度
住院病人的病情千差万别,生活自理的潜力也有不同。为了对不同病人给予不同的护理和照顾,在长期护理实践中,逐渐构成了把病人分为等级,按等级进行护理的做法,国家卫生部已将其定为制度,即“分级护理制度”。这就是说,等级护理就是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
等级护理共分为4级,即个性护理(个性专护)、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普通护理)。病人入院后,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护理等级,下达医嘱,并分别在住院病人一览表和病人床头卡上设不同标记,提示护士根据医嘱和标记具体落实,护士长进行督促检查。下面分别讲一讲不同护理级别的不同要求。
1、个性护理(特护)用大红色标记,凡病情危重或重大手术后的病人,随时可能发生意外,需要严密观察和加强照顾。特护的都是重危病人,但重危病人不必须都要特护。特护派专门护士昼夜守护,有时需把病人搬入抢救室或监护室。按照特护计划,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密切观察病情,记录饮食和排出物的量,进行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翻身按摩等。特护的收费比较高,上级有收费标准,自费病人应思考自己的负担潜力。
2、一级护理用粉红色标记,表示重点护理,但不派专人守护。对绝大多数重危病人来说,这就算是高等级的护理。按规定,对一级护理的病人,护士每隔15~30分钟巡视1次,既了解病情和治疗状况,又帮忙饮食起居。根据病情需要帮忙病人更换体位、擦澡、洗头、剪指(趾)甲等。
3、二级护理用蓝色标记,表示病情无危险性,适于病情稳定的重症恢复期病人,或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不宜多活动的病人。对二级护理病人,规定每1~2小时巡视1次。在这之间,如病情有变化或有特殊需要,病人可用呼唤电铃呼叫医生护士。
4、三级护理是普通护理,不作标记。对这个护理级别的轻病人,护士每3~4小时巡视1次。
篇17:分级护理制度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标记:一级护理为红色、二级护理为绿色、三级护理可不设标记)
(1)特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①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②重症监护患者;
③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④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⑤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⑥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⑦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2)护理要点:
①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②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③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④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⑤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⑥实施床旁交接班。分级护理制度。
(2)一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①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②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③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④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2)护理要点:
①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②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③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④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⑤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3)二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①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②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2)护理要点:
①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②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③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④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⑤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4)三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①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②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2)护理要点:
①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②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③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④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篇18:卫生部分级护理制度
1、护理常规:
① 患者入院,每天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8am,4pm)连测3天;
② 体温异常者(37.5℃
上一篇:机制制度不完善 下一篇:没有了【基础护理知识:分级护理制度】相关文章:
1.分级护理制度
6.护理基础教学计划
7.护理会诊制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