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优化的几种方法
“yinghuo1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例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优化的几种方法,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例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优化的几种方法,欢迎大家分享。
篇1:例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优化的几种方法
一、轻重取舍法
对于一课教学内容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是重要的,
都却是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对于一课教学内容而言,并不是“三维目标”都能承载的、都能落实的。故而,针对课文各目表述的均衡性,要选择重点的内容,避免平均使力的同时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比如,人民版必修1专题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教材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而且知识点非常多,但是规定的教学时间非常少,最多也就两个课时,这就要求对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有所详略。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的要求,本课的主题应是“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五四运动”“中共一大”“武装割据”“新政协召开”这些知识点就比较重要,因为它们分别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领导力量的诞生、新革命道路的开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其他知识点作简单介绍即可。
再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这一课的知识点很少,《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
高,如果教师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在知识点上“细抠”则显得毫无意义。那么,我们在保证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多下些工夫。
二、材料补充法
在当前高中历史教材“一标多本”的背景下,面对不同版本历史教材的不同表述,有的教师认为“多多益善”,写进教材了总是重要的,再则如果不讲万一高考考到了就没法向学生交代了,于是把各版本的内容通通搬进课堂“喂”给学生,“以防高考时之万一”。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实际的做法是以相关职能部门规定的某一版本教材为基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再确定是否补充材料。一种补充是补充其他版本相应课题的内容。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这里的时间范围是“近代以来”,那么它不仅指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还应该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现在的内容。但在人民版教材中除了对“服饰”的介绍是符合“近代以来”外,对于“饮食”和“建筑”方面的介绍都局限在中国“近代”,并没有涉及“现代”的内容,至于“习俗”也是以“近代”为主,“现代”的'习俗只提到了两句话“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成为一种时尚”“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如果“忠实”地按照人民版教材讲授,学生就无法从整体上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过程了。但是人教版对于中国“现代”人衣、食、住、行等方面变化的叙述比较充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人教版中有关“现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内容补充进来,就能弥补人民版内容的缺陷。这样,学生对从近代到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变迁的过程和发展脉络的认识就比较完整和清晰了。
另一种补充是选用必修模块三本教材和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乃至教科书之外的材料来补充。人民版必修1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的第二课是《1787年宪法》,本课共有四目内容:“年轻美国的窘境”“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从‘邦联’到‘联邦’”和“两党制的雏形”。其中第一目介绍了美国建立之初由于实行“邦联制”,国家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第二目介绍的是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分权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都利用第一目引导学生认识邦联制的不足和加强中央权力的必要性,然后直接过渡到第二目。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和渲染了“窘境”,而忽略当时人们对专制的担忧,那么宪法的“三权分立”“制衡”原则的产生背景就会缺失,1787年宪法的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维护和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就无法得到强化,这节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所以,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有必要补充一些材料,如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和内在的控制了。”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材料二:“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的限制,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耍阴谋诡计,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
――[美]詹姆斯・罗伯逊
材料一中麦迪逊认为应该赋予政府权力,但要对政府的权力加以监督,材料二中罗伯逊则担心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会导致政府的腐败。这两则材料的补充就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当时的背景,从而理解1787年宪法“制约和平衡”的精髓。
三、资源开发法
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把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的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历史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所学历史知识的内化。来看一个《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案例片段:
导入:温州民谣《十二月令》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午。六月六,晒霉臭。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师:这首民谣反映的是温州的生活习俗。我想大家早就注意到我今天的这身装扮了!旗袍,传统的服饰仍在今天演绎美丽的
风采。生活中的有些习俗我们也已淡忘,但是,生活中的有些传统却历久弥新,这就是变迁。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正是我们的生活变迁。
生:观察老师所穿的旗袍,讨论其特点。
师: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一段发展变迁,身为二高人,哪位同学能向我和其他的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二高的发展变迁吗?(笔者注:本次优质课比赛地点在温州二高)
学生介绍。
师: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大家,我也去查询了一些二高的发展变迁,我还找到了几位校长的照片(图)。
从这几位校长的服饰上,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三款主要的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师: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服装不仅是服装,还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表现、政治理想的表达。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份我家的珍藏。这件中山装是我爷爷的,它对我爷爷来说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当年我爷爷正是穿着这件中山装与我奶奶相的亲,大概是在1933年吧。你们认为我奶奶当时最可能会穿什么衣服与我爷爷见面呢?
生:旗袍。
本案例的最大特色是将教材资源和乡土资源有机结合,并重新开发“学材”。执教老师以温州民谣入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设计了身穿旗袍“现身说法”、回顾二高历史和展示爷爷的中山装等环节,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开发自己(家)和比赛地有关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历史、走入历史,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质量的高低,明显影响学习的效果与学习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敢或不能“越雷池一步”,毕恭毕敬地教历史教科书,其结果只能是时间的浪费、效率的低下和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丧失。教科书内容的优化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而优化方法的得当运用则能使历史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生。整合课程资源的方式和原则[J]。中学历史教学,(05)。
[2]陈国兵。要重视知识细节的处理[J]。历史教学,(03)。
[3]胡欣红。两节“偏离主题”的省优质课[J]。中学历史教学,(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中学)
篇2:例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优化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科书;优化
历史教科书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师的最主要教材,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主要学材。但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模块加专题的体例特点和学生历史知识基础的薄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优化教科书内容对于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篇3:例谈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及方法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及方法
湖北省襄樊市第三十五中学 王选梅
当前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上,有它不要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目前面对这样两个现象: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两级分化比小学阶段更为严重,后进生比例越来越大,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学生学习效果亟待提高;二是课堂教学变成了活动宣传片,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调子很高,也很热闹,但和者甚少”的现象,常让老师有一种“知音难觅”的遗憾味道.
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确实是在想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确实是在想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教学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数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作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⑴ 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 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 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⑷ 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 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知识的迁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AE・AD.在解完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外接圆的直径则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该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通过对“三角形两边的积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第三边上的高的积”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块,所以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口述完“已知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6,第三边上的高为2,求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时,学生就能脱口说出正确答案是“9”,达到了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每捷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并作为作业之后的一个反思栏.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比如:孙静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师,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作法,1.连接AC;2.作EO // DC交AC于O;3.作OF // AB交BC于F.AE:ED = BF:FC.”同时,另一位学生李晓勇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 = BF:FC,应怎样找?” 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的讨论,讨论中同学们思维得更加深刻,问题也得到了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第二天作业本交上来了,王梁同学对在讨论中提出的新方法给出了证明,他写道:“今天李晓勇说,已知梯形ABCD,E是底边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连接EA交AB与G就是昨天孙静要找的点.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证明如下:(证明略)” 我也即时公布了这位学生提供的`对李晓勇发现的证明,并说,王梁同学能想到这种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问题的反思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作题时作了深刻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同学们应向他学习,解题以后要养成习惯,多作反思.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有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并且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引伸,如胡勇在反思中写道:“任意多边形,知道一边上一点,就可以由李晓勇方法,在其它任一边上找到一点,使与分得的线段的比等于这点分得的这边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只要先把多边形变成三角形后就行.对吗?”我批语道:“你已推广了李晓勇命题,很好,且你是对的,请试一试能不能给出证明”.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的用意,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时,有的教师竟说不出个所以然,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敢进行有效管理,课堂的有效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优化的几种方法】相关文章:
2.探索题例谈
3.数学语言例谈
6.数学建模教学例谈
8.情境作文教学例谈
10.谈阅读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