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的课后练习题
“下雨的感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口技的课后练习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口技的课后练习题,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口技的课后练习题
关于口技的课后练习题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文中的音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手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闻”“少”“稍稍”“虽”“股”“走”;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呜”“名”,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时间应当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本文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篇2:口技练习题
口技练习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二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林嗣环《口技》
(乙)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咿《核舟记》
1.填空。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甲文段以“____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 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罔不因势象形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张潮 虞初新志 善 奇巧
2.①恰逢
②没有
3.①全场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喧哗的。
②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赤壁。
4.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篇3:《口技》练习题及答案
《口技》练习题及答案
一、自主实践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并解释。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
(3)众妙毕备。( )( )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 )
(5)曳屋许许声。( )
3.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会宾客大宴
C.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D.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4.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名无实
B.名不虚传
C.莫名其妙
D.至理名言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的短文是写“口技”的,请你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例文:陆瑞白能口戏。善作钉碗声及群猪夺食声;又善作僧道水陆场钹声,且有大铙小镜,杂以锣鼓,无不合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高
忽然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选出下列对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会宾客人宴(举行宴会,动词)几欲先走(逃跑)
B.侧目(用眼看,动词)宾客意少舒(不多)
C.指其一端(一种)奋袖出臂(扬起,举起)
D.几欲先走(音jī几乎)一抚尺而已(罢了)
2.理解填空。
文段中描写火烧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众人灭火之声:______。这两类声音是同时发出的,从文中“______”一词(实为短语)可以看出。
3.简答下列问题。
(1)文中“无不变色离席”中的“离席”与“几欲先走”为什么不矛盾?这样写的作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几句为什么不能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比较画线与红色字体两处对声音的描写,看看特点有何不同,并对这种写法作点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文略
世界如果没有色彩,就会变得黯淡;如果没有声音,就会失去生机;一声鸟啼,送来了黎明;深沉的晚钟,带走了喧嚣。请你以“声音”为话题,写一则对声响的'感悟性文章,题目自拟,200字左右。
答案与提示
自主实践
1.A 点拨:B“坐”通“座”;C“见”通“现”;D“火”通“伙”。
2.
(1)善:shàn擅长
(2)觉:jué醒
(3)毕:bì都
(4)少:shāo稍微
(5)曳:yè拉塌
3.D 点拨:“夫”为丈夫之意。
4.C 点拨:都为“说出”之意。
5.(1)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2)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6.比较:例文写的较概括,课文比较具体;例文对摹声只有赞语,而课文则在音响的大小、多少、远近、静动、缓急,给人以深切的感受;例文没有观众的反应,课文有观众的反应。
能力提高
1.B 点拨:少,稍微。
2.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 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又夹
3.(1)“变色离席”是写神态的,“几欲先走”是写心理的,这两句是说吓得想逃走而未走的心理与神态,不矛盾。作用是表现听众如临其境,说明口技人表演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2)因为描写宾客的反应,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画横线句子描写的声音较单一,红色字体的句子描写复杂,逼真。这种从开始单一到后来复杂的声音的模拟,符合失火救火的实际,也与后来听众的反应相吻合,能突出表演者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能谈出一些特点、作用即可)
【口技的课后练习题】相关文章:
1.口技练习题
4.掌声课后练习题
5.落花生课后练习题
10.《蜜蜂》课后练习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