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传统美食杂文随笔
“jeffre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江南传统美食杂文随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江南传统美食杂文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江南传统美食杂文随笔
江南传统美食杂文随笔
新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自古濒临大运河黄金水道,为江南古老的水乡雄镇,商贸重埠,至今已有1690余年历史。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是重要的商品粮蚕桑及水产品基地。早在明朝新市物产就有籼米、麦类、豆类、白菜、白蕖、桃、梅、乌菱、菜油、红酒、烧酒、白酒、酱油、茶糕、酥饼、蜜糖等,自清代至今的传统特产有张一品羊肉、茶糕、豆豉、芝麻酥糖、饴糖、芽麦饼等。晚清至抗战前,新市商业十分繁荣,有四车八当三坊,规模较大丝行有6爿,从业人员达数百名,四栅店铺林立,众多的羊毛业主直接与上海洋行做外贸生意,当时人称“小上海”,人口在抗战前已逾一万。1949年5月3日,新市解放,为德清县唯一建置镇。50年代,新市工业在县内首屈一指,先后创办了造纸、酿酒、榨油、皮革、塑料、造船、化工等行业。
一、酱羊肉
新市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其中以百年老店张一品为代表的酱羊肉、黄酒、蜜饯、茶糕、麦芽饼等各类传统风味小吃享誉江南。镇上百余家宾馆饭店各自经营特色美味佳肴。
早在唐宋时,新市酒家即烹饪羊肉。至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宁波人张和松来到新市,与人合作开设“张裕泰”餐馆。当时新市经营羊肉的餐馆有万家春、一家春等,竞争激励。为立于不败之地,张和松在羊肉烹调上下足功夫。数年后,其烧煮的'羊肉色泽红亮,具有香、酥、鲜三而合一特色,深受顾客青睐和喜欢,渐渐有了名气。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更名为“张一品”,取一品当朝之意。事隔数年,张和松的儿子张永源继承父业,名厨张宝三撑勺烧制,精选湖羊,精研烹调技艺,使羊肉味道更醇美,倍受品尝者赞美。先后在上海、杭州等地开设分店,后销往港澳地区。为方便羊肉携带,将酱羊饺放在篾黄制成小黄蓝里,上面覆盖大红商标,显得精美古朴,成为消费者馈送之礼。这一传统产品经历代耕耘,已形成一道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江南名菜,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市“张一品酱羊肉”就载入《中国名菜谱》。
从起,每年金秋季节都承办规模盛大的羊肉节,经过连续七届羊肉节的举办,新市羊肉名声越来越大,镇上著名新市大酒店“酱羊肉”、银都“全羊宴”,枫洋“羊系列”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口福和欢乐。乐安村青年农民黄新明创办了“浙北湖羊基地”,专门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金羊”牌商标。新市镇四大特色农业的支柱之一的湖羊养殖业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茶糕
茶糕乃新市之名点,以历史悠久、选料考究、味道鲜美著称,具有松香鲜三大特色,在杭嘉湖水乡平原小有名气。新市茶糕的历史可上溯到南宋,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刊本《仙潭志》与清康熙年的辑本《仙潭文献》均将茶糕列为新市物产,有400余年历史。新市茶糕在民国时为鼎盛时期,有王阿福、程振达、姚丫头、王福康等多家茶糕店,当时新市有茶馆10余爿,如“紫香楼”、“长乐楼”、“穿心楼”等茶馆生意最兴隆。每天早晨新市镇上的众多小贩都会头顶16块装的茶糕箱,将热气腾腾刚出炉的茶糕拿到茶馆叫卖,清脆的叫卖声传至茶馆以销路,顾客都为茶客,故自南宋流传至今皆称“茶糕”。清末民初,新市首创的“黄篮茶糕”以扁形竹篮,篮底垫箬叶为外包装,内装茶糕十块,上覆红纸以图吉利,凡买十块茶糕者奉送黄篮,成为新市人馈赠亲友的佳品。1957年孙中山友人、首任湖州军政府主任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财经委员的俞寰澄先生自北京来新市探亲扫墓,离开新市时,请王福康先生特制四箱新市茶糕,以赠京城亲朋故旧。近年来,新市亦有多家饮食店经营茶糕,恢复中断多年的黄篮包装,新市茶糕这一独特的美味点心重新恢复了昔日之声名。
三、酥糖
酥糖为新市之名茶食,在浙北颇有名气。清朝同治年间开设的泰昌、永昌、义昌等南货店均开设作坊生产芝麻酥糖。新市南货业为了招徕顾客,对产品质量很讲究,选料严格,制作精细,配料适当,以面粉100斤,上乘黑芝麻20斤,棉白糖140斤合制而成。新市芝麻酥糖香气浓郁,甜而不腻,深受百姓喜爱。
四、饴糖
新市的饴糖生产始自光绪八年,东大街的王元泰糖坊,其后生产饴糖的糖坊先后有沈叙兴、陈同和、沈大兴、孙同泰等。饴糖主要原料是大米和大麦,饴糖质量为“黎糖”最好,当时新市糖坊业生产的即是“黎糖”。黎糖用途十分广泛,新市酱油因用黎糖所制,故色泽红亮美味可口,在周边地区名气响亮。用饴糖制作的芝麻白糖细沙园子、糖塔饼、芝麻葱管糖、芝麻寸金糖、白糖麻饼、白糖雪饺等新市茶食,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还远销长兴泗安、安徽广德、江苏宜兴等地。
五、芽麦饼
新市名点芽麦饼具有香、甜、糯三大特色,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当清明节前后,新市四乡农妇就要制作芽麦饼以馈赠亲友品尝。这一风俗流风泽被,源远流长。芽麦饼主要原料有芽麦、棉线草、糯米粉与糖。早在上年冬天,农妇们将小麦发芽晒干以备来年之用。清明前后田野上棉线草勃勃兴旺,将此草采摘洗净煮沸配入芽麦粉与糯米粉中,以增加韧粘性,再将芽麦粉团蒸熟后做成饼状,而后在锅盘中加香油用文火煎,数分钟后精黄油亮之芽麦饼即可食用,待冷却后愈加甜糯,新市人大都喜食这一点心。
六、蜜饯
蜜饯乃是古镇新市特产之一,历史较久,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浙江莫干山食业公司前身新市蜜饯厂即已开始生产蜜饯产品,是浙江省规模最大蜜饯优质龙头生产企业。近十余年来公司先后开发三十余个品种,被指定为浙江省旅游定点产品,为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浙江省优质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优质农业金奖,深受游客之青睐。
蜜饯产品有:广式话梅、苏式话梅、莫干杨梅、青口梅、含笑梅、甜心山楂、情人梅、芙蓉金桔、好运来、醉仙梅、名星梅、芙蓉桃脯、乐味山楂、海棠花脯、一品话梅、情侣果、天山黄杏、樱桃梅等。,莫干山食业有限公司产品青梅出口日本,,青梅出口量突破八百吨,成为全国首家蜜饯成品出口日本的企业,为德清赢得了良好声誉。
由此可见,新市人在日常商贸活动中不抛弃传统,又富有品牌和创新意识,在德清县域内创品牌也是领先一步的大赢家,这与新市长期积累的商贸文化有很深的渊源。
篇2:江南杂文随笔
江南杂文随笔
最近江南的天气变幻莫测,前些日子我的短袖都上身了,而今天,不得重拾厚重的棉袄。
虽然从前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但我还是不能欣然接受,本盼望很久的清明回家春游的美好愿望伴随着这滚滚春雷化为了泡影。
车站熙熙攘攘,人们都忙着购票、收拾行李,开停大巴的刺耳声,检票员的呼喊声,乘客们的交谈声……相互交织,嘈杂一片。我前阵子刚大病一场,这样热闹的场面还承受不起,便无奈躲到了洗手间。脸上有点微微发烫,我用自来水冲了一会儿脸。摸了摸口袋,才发现纸巾落在候车站了,便轻轻甩着头想把水甩干。一瞬间,我的余光很不争气地扫到了女洗手间的洗手池,一个女孩子弯腰在洗手,一秒钟的印象,高挑的背影,金黄的头发典雅地披在双肩,不自觉间我的`脑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我拼命在记忆的海洋检索着,是她!
她是我的初恋,很久以前的事了,不过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们在聊天,一聊就是一下午,我们还经常电话联系,不过大多是我打的,拿我爸的翻盖手机。不过当时我就很谨慎,每次打完就会删记录,所以有一个月爸的话费突然多了二十几元,他一头雾水,我则暗暗庆幸自己的小聪明。不过她转学后,我们就很少联系了,不,是不联系了,唯一的一次交集大概就是她走的第一年我在她空间留了个生日快乐的消息,她礼貌地回答谢谢,客气到我阵阵颤栗,那晚,我睡觉时心都是冰凉的。第二天,我删了她,我太脆弱了,我太在乎她了,我太,没用了。“她以前不是很主动的人吗,为什么不联系我了,应该有新的男朋友了吧,那么我在缠着她,不是为难人家吗”这样想着,我“快活”地舒了口气,就像报复了她一样,幼稚地等着她的交友请求。很遗憾,人家并不在乎。
通知检票了。我放好行李,坐到最后一排的靠窗座位上,我仍在想着从前我们无忧无虑的点点滴滴,初恋难忘,因为最单纯。她也上车了,左顾右盼,找着自己的座位,她一步步向我逼近,我反而难堪了,“不会这么巧吧,在我旁边的话那该多尴尬”,终于,她把包放在了我旁边的座位上,又抬头看了一眼座位上方的号码,确认无误,她坦然地坐下了,安静地看着自己的手机。
发车了,窗外逐渐下起淅淅沥沥的雨,我从车里能感觉到,空气中的水汽慢慢增加了,有雾在缓缓形成。这样的天气,车开的很慢,我有足够时间欣赏窗外美景。我是个爱幻想的人,车窗蒙上一层薄雾后,我闭上眼睛,把自己置身在眼前不知名的小河岸旁,有一只静静晃荡的木船,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桥,桥上有一个目光凄伤的女孩,撑着伞,静静地和我对视……突然她打了个喷嚏,我回到现实了,窗上水汽凝成雾了,我“挥毫”在窗上写了江南两字,她笑了,声音很轻,但我听到了。我反而有些坦然了,就当陌生人吧,没什么不好。
我把窗上的雾气揩干,路两旁有很多撑伞的游人,但我说不出这是什么地方,只是恍惚间想起了江南的歌词:迷途恋人们,以为江南情不变……
之后的车程十分遥远,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再醒来时,车到站了。是她喊醒的我。她叫着我的名字,我甚至感到心里一阵香甜,但还是假装镇定:“啊呀,好久不见。”她笑笑点点头,背起包,容不得我半点多想,撑起伞走了,消失在朦胧的烟雨中。
我飞速奔下车,搜寻着她的身影,徒然无果。我失望地低下头。这时,手机响了。是她发的添加好友请求,“许久不见,其实我们一直都没变”,接着又是一条,“祝好,别接受”。
我脑海中有千言万语想对她诉说,正在琢磨着,雨又下大了。我沉吟了一会儿,默然点下了“拒绝”,其实我原本以为自己一定会接受然后让她回到我身边,然而,只怪此时江南雾气太重了,我忘了自己身处何处……
其实江南烟雨,从未间断。
望断江南山色远
1. 凉爽的九月,当我在机场候机室看到捧着杂志认真品读的小男孩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那个遥远的午后小小的车站候车室,那本泛黄的书和捧着书的江南。 第一次遇见江南,是我作为准高中生的暑假,我坐火车去看望外婆。在喧闹的候车室,我看到邻座的一个男生,脚边放着简单的行李,运动鞋,牛仔裤...
夏芒果
江南,风景旧曾安
早已记不清我许久前是怎样走在这条街,也记不清这条街有什么变化。就像曾经无比熟悉的一张脸,却被记忆淋湿了双眼,只能回忆那段温暖时光却记不起那份爱。 脚步不自主的停留在一家叫“猫腻”的店门前,门前有一条长长的椅子。看得出被换了颜色,旧旧的木头上还有曾经颜色的痕迹。只是没了那...
吟水莱
新书丨未来简史:神人主宰世界
这篇文章给你讲讲新书《未来简史》。 很多人都读过一本书叫《人类简史》,这本书一经问世就荣登各大图书畅销榜。最近,《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又出了一本新书,叫《未来简史》,同样一出版就备受关注。“罗辑思维”有幸拿到了这本书中文版的独家首发权。“得到”订阅专栏《精英日课...
大谷打工网
没有突破自我的一个月
进入黄金学院一个月,实在是惭愧,这一个月来我没有太多的突破,每年的12月是我工作上最忙最累的一个月,回到家还要照顾儿子,所以我就给了自己不努力找到了借口,每次看到各位同学们天天努力的学习真的很感动,同时更觉得惭愧。 因为落的课久了,学习上就多了这恐惧感,怕错误,怕差距,这也...
篇3:夜江南杂文随笔
夜江南杂文随笔
不到江南你就不知道苏州,不到山塘你就不知道江南的夜有多么美?
走过岁月的悠长,穿过千年的沧桑,山塘凭借那一串红红的灯笼和几只乌篷船,就把江南的夜打扮得如此花枝招展,绚丽多姿……
走进古典的房子,坐在古典的'桌子旁,捧着古典的杯子,品着古典的茶,听着委婉的昆曲,古色古香……
你不知不觉中穿越到古代,一幅清明上河图跃然你的眼帘,李白又醉了,苏轼也喝多了,那些文人墨客们,那些达官贵人们,粉墨红颜们让人啼笑皆非的场面,栩栩如生,富人堕落在纸迷金醉里,而平头百姓却酣醉在这谜一样的夜色里……
乌篷船像一只黑色的怪物,驮着你穿梭在悠长的水巷,你龟缩在舱内,眼睛紧盯着窗外,四周除了两旁依稀可见的灯笼和如织的人流,啥也看不见。船在漆黑的洞穴里穿行,耳边只听得咕咕的水声和吵杂声息。
不到江南你就领略不到苏州的韵味,不到山塘你就感受不到江南的夜有多么美?
美得让你瞠目结舌,美得叫你心花怒放……
走进山塘,你便掉进了一只精美别致的染缸,想爬都爬不出来。夜突然在眼前浏亮,你的世界刹那间变得开朗!
那身着大红旗袍,撑着一把花纸伞,手里挽着新郎的新娘,鲜活了一幅江南画卷。
走过苏州,走过山塘,才惊讶地发现梦里的江南是多么不可思议?
篇4:江南访古杂文随笔
江南访古杂文随笔
自从1973年在有着“河姆渡”这个古怪地名的地方,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文化遗存,这个地名就一下子广为世人所知了。其实,河姆渡之名与“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有关。夏黄公又叫黄石公,传说张良年轻时曾在圯桥替黄石公“三次进履”,得到了他送的一部《太公兵法》。黄宗羲的《四明山志》说,他的墓就在余姚江边的覆船山。起兵反秦的刘邦久闻“商山四皓”的名声,曾派人聘请四皓出山相助而未得。四皓作《采芝歌》:“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木莫莫,高山崔嵬。岩居穴处,以为幄茵。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往矣,吾当安归。”予以拒绝。等到刘邦想废太子而立宠妃戚夫人所生子赵王如意时,张良设法请来了商山四皓辅助太子,才得以稳固了太子的地位。夏黄公死后所葬的余姚覆船山又称黄墓山。其下渡口“黄墓渡”又称“夏墓渡”,按照当地方言就成了“河姆渡”,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孙国平研究员赞不绝口地一再说:河姆渡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此地的民风也依然纯朴,另一个离河姆渡遗址七公里的田螺山遗址所在地的三七市,和它临近的四六市一样,至今仍然名如其实地每逢每月的三、七日有六次集市,而著名的余姚杨梅,也以三七市山里的为最好。
正如人们对于儿童时的记忆,越是史前的人类早期文明就越难以回忆。然而无论是河姆渡堆积的四个文化层,还是田螺山的六个文化层,都像是找到了一本失落了多年的记事本,仍然可以唤起不少往日的回忆。匪夷所思的是,六、七千年前的植物,由于长期处在中性水的浸泡下,在它们被发掘的瞬间,仍然保持了鲜艳的色彩,甚至有的`稻穗连谷芒、稃毛等仍然依稀可见;而茶树与漆碗甚至蚕丝的发现,则让人不得不对这些东西作出新的认识;“井”字形迭木水井,则不仅解决了当时取水所用小型陶器的生活不便,也是后世造字为什么写作“井”字的依据。
孙国平特别向我们指出: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人高度智慧的结晶。田螺山遗址中的整排建筑采用了挖坑埋柱的方法,柱下埋有大于柱径的木板柱础,阻止了承重立柱的下沉。类似于寨门的木墙外水面上则有独木桥通向对岸的稻田,河里则有船可供采猎捕鱼,简直是一幅世外桃源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图景。
从余姚到绍兴,恰逢正月十五,一边望着下榻的越都饭店前广场上空,不断冉冉升起的无数孔明灯,一边与孙国平讨论着白天看过的“江南第一大墓”。那是《越绝书》所载勾践之父允常的“木客大冢”。其整个墓坑是从山顶岩层向下挖掘而成,共挖去16000多立方米石头,在缺乏铁器的青铜器时代,这是一项何等艰巨的工程!其幽深的墓道长达54米,巨大的墓坑长32米,以长方形巨木构成的长条三角柱形木椁室,也是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的。借了孙国平的光,那天我们进到大冢里见识了一回长达6.01米,直径1.15米,树龄在千年以上的独木棺。仍然可见椁室方形巨木内侧涂有的黑漆,这让我觉得:越人在河姆渡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痕迹,表明了他们和中原文化有着并行繁荣发展的事实。
晚于河姆渡的是良渚文化,从余杭良渚博物馆出来往北不远处,有一座莫角山周边的良渚人的城池,站在莫角山北侧的河池头村可以发现,所谓“池头”原来就是城濠的一部分,散布在这里的池子,仍然依稀可以连接成完整的城濠。在考古所副所长刘斌的带领下,踏上了五千年前的城墙,有人问:当时这座有七公里多长城墙的城里,能有多少人口?刘斌的回答是:如果每人一天从山上运来这种可以防洪的、密度大的硬土一立方,一万人需三年才能筑成这个底铺块石,最宽处达百米的夯土城墙。
城中心用来祭祀的莫角山也是用土堆成的,和良渚人的玉琮、玉璧上图案雕刻的细致精美一样,都表达了他们对于大自然中未知力量的敬畏。人是社会的,但他毕竟首先是属于自然的,现代人没有必要像古人那样去敬畏,但如果不去善待自然,总有一天也必将会受到自然的制裁,不知道当时的古人是否已经为后人感到过了忧虑?
篇5:道不尽江南杂文随笔
道不尽江南杂文随笔
夜雨纷纷伴着雷声,这是家乡多雨的季节。它不慢不快,好像到了该下的时候就来了。没有人问它,为何来了,是不是算算她到了,自然便是时候了。
凌晨5点,街上路人少得可怜,雨让这些夜行人不敢丝毫逗留,都赶着脚步的走,一声雷声,更是那“一鼓作气,再而慌,三而疾”的诳语。闪电伴着光幕,一刹那照耀这灰暗的人间,小时候最怕打雷和闪电了,以为这是上天对于世间所有的不公,发出的声讨和惩戒,小时候一直恐慌不安,这或许是孩童时期,对于上天的敬畏和做错事的后怕所导致的,但可惜的是,到了及冠之年,再也没有那种恐惧感了。赶路的人和早起的人,开始交错,他们也许会有一面之缘,但或许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的人,知道那头有你的名字,却始终错过遇见。雨遇见路人,遇见早起的人,在遇见的这段时光里,正好在他们身上都看见了时间和拼时间所追逐出来的希望。
夜,慢慢的加紧。雨,也越来越急促,好像在最后那点黑暗里下个痛快,到晨曦时分,又停了下来,让人们知道,在雨夜时分,它也曾经怒吼过。雨下过的世界,好像一切都变得清明,它用千万个孩童纯洁的心灵,换来了这场黎明。
篇6:山区美食大锅菜杂文随笔
山区美食大锅菜杂文随笔
每次到了婆婆家,家人就都愿意让我主厨做饭炒菜,特别是大姑子小姑子都回来一起吃饭的时候,还有像老人生日、八月十五、正月他们回娘家等时候,这时候往往点饭菜让做大锅菜——也就是猪肉粉条为主的主食。不论什么季节这个饭菜有老四样是不能少的———猪肉、豆腐、海带丝、粉条,菜主要是白菜或者冬瓜,其他辅材有葱姜豆芽、菠菜或者蒜黄、洋葱丝等等。
今天一早我们伴随着飘飘洒洒的小雪花早早地于上午10:30回到了山里的老家,和婆婆弟妹等家人问候寒暄之后,这不,他们又让我下手做午饭吧,还说就做大锅菜吧,那饭吃着香。于是挽起袖子,洗洗手,拿出买回家的五花肉切成薄薄的肉片,看看大约有近2斤差不多了,就开始温锅倒油,先熟面酱,面酱一变色成团我又把葱花、蒜瓣、花椒大料同时倒入热油中和面酱一起炒焯水,婆婆的厨房里立刻被葱香面酱花椒大料的混合香味弥漫了,这时我又把切好的肉片倒进锅内,一起翻炒,刺啦啦,噗噗噗滴散发着的肉香味又充盈了你的味觉器官了,肉也变色了,由于热油的作用,也翻起了小卷卷舒适的窝蜷在油锅内了,再加入凉水刺激肉片片,哗的一下,肉片片被激醒啦,精神了、又舒展开来啦。这时候,猛加火劲,呼呼的欢火很快催滚了锅内的水,肉片片在里面快活地翻滚着跳跃着,争先恐后滴跳跃到水面向我报告着炫耀着。此时心情愉悦的我就立刻及时滴又给锅内添上一把盐,算是给肉片片的一些诱饵吧,然后把火劲扯一些,慢慢滴让盐和调料进入到肉片片的每一个毛孔里面去,同时把豆腐块、海带丝、泡涨的干黄菜也一同放进去煨炖。
这时候我就离开灶台,去左一刀右一刀切点白菜、准备粉条了。把粉条用手弄断,根据吃饭的'人数约摸分量,满屋子的肉香味引诱着我掀开锅盖,把白菜粉条顺了进去,用勺子搅拌了两遍,大柴火就催滚了锅内的一切,硬挺挺的粉条随即变软了。闷上锅盖,我又回身拿来馒头包子准备置入锅内的篦子上。此时的家人都闻到了饭香味,关切地问我:“饭菜好了吗?快能吃了吗?”我高兴滴说,“静候几分钟,洗手准备吃吧!”这个时候的我也不闲着,动手再切点葱丝或者洋葱头丝、菠菜或者蒜黄段和香菜一起用香油拌匀,倒入醋酱油等着大锅菜出锅时倒到锅内提味的。
瞧瞧,我的大锅菜还可以吧?把大家的馋虫勾出来了吧?想吃吧?嘿嘿,可惜,每次我的家人都是宁可少吃一个馒头也要多吃半碗我做的大锅菜呢,你想吃,下次早点来报饭吧!哈哈。
【江南传统美食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3.学做传统美食作文
4.角色扮演杂文随笔
5.踏雪寻梅杂文随笔
6.玫瑰杂文随笔
7.乡愁杂文随笔
8.大海杂文随笔
9.冬去春来杂文随笔
10.狼来了杂文随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