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与郭沫若诗歌中的神兽形象
“liufeiti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李商隐与郭沫若诗歌中的神兽形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李商隐与郭沫若诗歌中的神兽形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李商隐与郭沫若诗歌中的神兽形象
李商隐与郭沫若诗歌中的神兽形象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中,李商隐与郭沫若的诗歌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两位诗人作品中神兽形象的相同之处
李商隐(约8―约858年),生活在唐朝气数将尽的晚唐时代。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生活在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民国。双方的年代虽相差千年,却皆是乱世。在李商隐现今存世的诗歌中,较为明显地出现神兽形象的约有数十首,而郭沫若的两大代表作则都以神兽为名:即《天狗》和《凤凰涅》。相似的时代背景使他们诗作中的神兽形象与风格有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一)灵动活泼 相助人类
知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对神话的定义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所叙述者,是超乎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神话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特点就是在幻境中得以梦想成真的浪漫主义色彩。所以在古今中外的各方神话中,神兽作为人类幻想的产物,不仅能飞天遁地、扭转乾坤,而且大多心地善良,愿意帮助人类。在李商隐和郭沫若的诗歌中便有一部分神兽形象遵循了这个规律。如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诗句中的“彩凤”便是上古神兽凤凰,“灵犀”则指中国古代的神兽“通天犀”。白居易的诗作《驯犀》中描述其为:“驯犀驯犀通天犀,躯貌骇人角骇鸡。”《山海经・海内南经》有“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3]的描写。传说灵犀角中的白线可贯通两头,感知灵异。有灵犀这般神兽相助,有情人便可心意相通。诗句对仗工整,将有情人之间的相思不得之苦,相知默契之喜描写得十分生动。有趣的是这句诗也被后世著名的武侠作家古龙用以描绘其笔下游侠陆小凤这第一流神仙人物的武功。这“身无”的彩凤,“心有”的灵犀,尽显浪漫优美之感。
另一方面,郭沫若的作品多为现代诗,其中的神兽形象也秉承了他本身浪漫的风格。如在《天上的街市》中的诗句:“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中国民间传说中这头老黄牛一直陪伴着牛郎,它是能口吐人言并且预知未来的神奇动物,也正是它帮助牛郎找到了美丽的织女。有趣的是神话传说中大多认为这对有情人银河相约时的媒介是鹊桥,但在郭沫若的笔下没有鹊桥,他们是骑着牛渡河来往的。这头神牛再次成为了帮助有情人成为眷属的神兽,无数的灯火和漫天的星星则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郭沫若用他瑰丽的想象再造了一个新奇浪漫的小宇宙。原本天各一方的苦恋变得愉悦美好起来,这首诗本身就像一个优美浪漫的神话。
(二)自陈气节 人格高洁
李商隐与郭沫若皆身处乱世,但二人都在这世道无常中保持了自身该有的操守。李商隐便是通过诗中的神兽形象自伤咏叹或是表达自身气节。有评论认为:“以咏物寄寓自身情怀,凭借自身敏锐观察力,体物入微,先得其神理,将自身感受融入,物我一体。”[4]如《安定城楼》中第四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雏竟未休。”这本是庄周用以嘲讽小人惠施的一个寓言故事。为凤凰一类的神鸟,从南飞至北,非梧桐不栖,非甘泉不饮,品性高洁,对啃食腐鼠的猫头鹰更是不屑一顾。李商隐正是以这一神兽自比,小人如猫头鹰一般汲汲于名利,但他如一般从未将这腐鼠般的世间俗物放入眼里。
而在郭沫若的诗歌中凤凰这一神兽同样成了自由与气节的代表。凤凰在中国文化中本就是一个正面形象,品性高洁。《庄子・秋水》中便有对凤凰“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的描述。在《凤凰涅》中有一句:“宇宙啊,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翱翔!翱翔!欢唱!欢唱!”对此有人这样评价:“郭沫若的诗歌《凤凰涅》引用凤凰自焚重生的故事表达与旧世界决裂的宏伟气魄,毁灭旧我,再造新生的痛苦与快乐正视五四运动的精神写照。”[可见,郭沫若同样是借助了凤凰,表达自身与旧世界彻底决裂,追求新的自由与幸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三)直击社会 反思现实
乱世出英雄,正是因为英雄成功地将社会从混乱中解救出来。李商隐与郭沫若皆是文人,无法成为救世主,但在他们的诗歌中,社会的黑暗却表现得无比真实。如李商隐的《瑶池》诗云:“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据《穆天子传》记载,八骏是穆王驾乘的八匹神马,可日行万里。但即使有八骏这般神兽,穆王依旧没有来,因为他已驾鹤西归。人终究跳不出生老病死的轮回,纵使求仙问道也是枉然。李商隐头脑清醒,明白迷信求仙无益,受西王母眷顾的穆王都无法永生,遑论凡夫俗子?李商隐借助八骏神兽和穆王求仙的传说,讥讽晚唐皇帝迷信长生不老的做法,也反映了民间求仙虚妄之风盛行的荒谬现实。
若论直击社会,郭沫若也是才气斐然。在《女神之再生》中,他写道:“天狼已在暗悲哀,海水中早听着丧钟在响”。天狼可理解为天空中的天狼星宿,《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但笔者认为它是郭沫若臆想中哀哀悲鸣的神兽,《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赤犬,名曰天犬。”[6]后演变为天狼星宿。天狼的哀鸣与那海水中的丧钟遥相呼应,表现旧社会的黑暗与冰冷。种种旧事物敲响丧钟,气数已尽,表现当时社会的腐朽,亟待拯救得以新生。可见两位诗人的诗歌中都借神兽直击社会,抨击种种丑恶现象,发人深省。
二、两位诗人作品中的神兽形象的不同之处
李商隐与郭沫若都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中非常有才华的诗人,笔下的神兽形象各有千秋,李商隐笔下的神兽大多仍旧是传统的形象且较为朦胧迷离,反观郭沫若则擅长创新,为神兽形象注入了新的精神与内涵。
(一)李商隐诗歌中的神兽形象
在叶夔的《原诗》中称李商隐的诗歌为“寄托深而措辞婉”。李商隐以抒情朦胧诗见长,多为自伤身世之作,华美却又晦涩,情感厚重却又含蓄,极少直接抒情。
1.悲伤虚幻 朦胧惆怅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很少出现情绪浓烈偏激的神兽形象。如通篇由神话典故堆砌的《锦瑟》中,庄周梦里所见的蝴蝶,春心啼血的杜鹃,泣泪成珠的鲛人,又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此去无路的仙山蓬莱,殷勤探看的瑶池青鸟。李商隐诗歌的感情极为含蓄,蝴蝶变幻不知生死物化;杜鹃身负君王魂魄哀鸣泣血;干宝《搜神记》中更有关于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的记载,却无人能考证其真伪;仙人的信使青鸟频频探看但始终未果。这些神兽形象无一不充满了悲伤与虚幻之感,与李商隐诗歌惆怅朦胧的风格吻合得十分巧妙。
2.遵循传统 循规蹈矩
李商隐诗中各种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很多,但并不显得拖沓臃肿。有观点认为:“典故之间本没有牵连,各自独立,但在李诗中或许有某种内在联系,却未明言。但在整体上传递出一种迷惘失落的情味[7]。”李商隐循规蹈矩地使用这些在读者的传统思维中就充满了迷幻悲伤的神兽形象,同时将其本身的神秘与哀愁加倍放大,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或是追忆似水年华,或是感伤自身不幸,双重叠加,使诗歌更添朦胧迷离之感。
(二)郭沫若诗歌中的神兽形象
诗歌本身便是最自由不受拘束的文体。郭沫若作为继鲁迅后新中国新文化的又一面旗帜,他潇洒而浪漫的诗歌成为了那个新旧文化激烈碰撞时代凌厉的强音。
1.热情奔放 追求光明
郭沫若的`诗歌中选取的大多都是代表积极与力量的神兽形象,给人以热情奔放,无惧无畏之感,很少出现悲伤迷幻的意味。且在诗歌中作者大量使用“我”“我们”等第一人称,使情感更为浓烈直接。他笔下的凤凰周身都燃烧着火焰,将这旧天地彻底焚烧;他笔下的天狗向着日月奔跑咆哮,为这新世界寻找着光明与希望。郭沫若的代表作《天狗》因为其火焰爆发一般的热烈生命力而曾得到这样的评价:“天下没有任何一首诗能像这首一样淋漓尽致地表现五四精神,五四运动可能有盲动有缺点有青年人的幼稚,但这种天狗体现的精神,却是中华民族消失已久的宝贵精神[8]。”
2.创新反转 正直向上
郭沫若本身就带有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知识分子热衷于挑战传统的勇气。多方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媒介都是由喜鹊搭成的鹊桥,东汉应劭《风俗通》中也有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从头到尾都没有鹊桥,因为他认为牛郎织女是骑着那头神牛来往的。而据《史记・天官》记载天狗:“状如大奔星,其下止地类狗,所堕及炎火,望如火光,炎炎冲天。”民间传说“天狗食月”,可见天狗在上古时代是人间畏惧的凶神恶煞,是一个反面形象。但在《天狗》中,天狗不停地呼喊:“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宇宙energy的总量!”它气吞日月,追求光明自由,成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形象。郭沫若颠覆传统认知,甚至将一些固有的形象进行反转,充满了创新与那个时代特有的向上之感。
三、两位诗人作品中神兽形象不同的原因
李商隐身处晚唐乱世,一生郁郁不得志,郭沫若则是新旧交替激烈碰撞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虽都借诗歌中的神兽形象表达自身的欢喜与悲伤,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笔下神兽形象的不同。
(一)时代背景的差异
李商隐与郭沫若虽同样身处乱世,但具体的时代情况却截然不同。晚唐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羽相争,加上连续不断的边患,严酷的现实使人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说李商隐的晚唐时代处于一条急剧下滑的时间轴上,前方是变数未知的万丈深渊。加上李商隐身处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注定了他的思想缺乏一定的觉悟与进步性,晚唐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让他心中满是失落与惆怅,所以他的笔下的神兽形象大多迷幻安宁却又充满了悲伤。
反观郭沫若,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让中国社会告别了君主专制,西方先进思想大量涌入,社会虽然不安定却已经出现了欣欣向荣的解放思想潮流。郭沫若诗歌中爆发出来的力量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中国需要一场如凤凰涅般的彻底洗礼便可获得拯救与新生。与李商隐所处的山河日下的晚唐时代不同,郭沫若时代的不安与混乱只是黎明前的黑暗。身处这样的时代,在民主科学的时代思潮影响下,自然诞生了如天狗凤凰等充满生命力与正能量的神兽形象。
(二)个人经历的不同
李商隐身上总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让他的诗歌显得孤独、安宁和悲伤,这正是来源于他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李商隐身处政治混乱的晚唐,仕途一直坎坷不顺,还被卷入了当时牛李党相争的政治漩涡,朋党倾轧的复杂局面让他一生落魄不堪。崔珏在《哭李商隐》一诗中也称其“一生抱襟未曾开”。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可见李商隐与发妻和睦恩爱,但不幸的是妻子早逝。仕途与家庭的双重不幸使李商隐的精神备受创伤,造就了他充满哀愁感的心性,以致他笔下的神兽总是神秘而悲伤。
据资料记载:李商隐二十二岁时,一是由于科考落第,二是由于恩主王戎病死,无所依靠的他选择隐居学道。期间他反而认知到求仙修道的虚幻,还与女道士宋真人相恋。所幸的是他并未沉迷于虚妄的神仙方术,但在求仙访道中那宗教式的神秘感与超脱之意造就了他灵性的气质,为他诗歌中迷幻的神兽形象勾勒了最初的雏形。
相比李商隐,郭沫若无疑是命运的宠儿。郭沫若天资聪颖,早年留学日本,接触各方新文化。后回国参加革命,参与过北伐与抗日战争,直至建国之后一直在政府机关担任要职。纵观郭沫若的人生经历,他参加了诸多革命与斗争,却从未遭受过重大迫害,仕途一帆风顺,他成功摆脱了中国文人大多怀才不遇、潦倒至死的魔咒。这些经历使他成为了战士般无惧无畏的人。所以他的诗歌中的神兽形象充满了光明与正能量,新旧交替的知识分子气质影响了他的写作,让他笔下的神兽形象显得更为立体丰满。 (三)文学传统和审美趣味的影响
唐朝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诗歌成为了唐朝文学的重要支撑,众多优秀的作品也奠定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坚不可摧的地位。究其原因,诗歌取士是根源,“学而优则仕”是众多文人的梦想。所以纵使是在日薄西山的晚唐,李商隐依旧积极入世,希望有所作为。他也借诗歌抒发仕途不顺的失落与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但自小接受的传统封建儒家教育使他的思想终究缺乏觉悟,所以只能借这些神兽的形象进行隐喻。且中国古代诗歌注重的大多都是含蓄美,像李白那般拥有谪仙气质、直抒胸臆的诗人实属凤毛麟角。
如果李商隐的诗歌对于社会的感知只停留在“是什么”和浅层次的“为什么”上,那么郭沫若便已经开始深层次思索“为什么”甚至“怎么做”了。民国时代的激进思潮向一切传统腐旧宣战,新诗已经不再循规蹈矩地按照古代律诗绝句的固有规格进行排列,知识分子们也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对社会黑暗的不满,而是开始热衷于将反抗用更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唤醒更多麻木沉睡的世人。郭沫若就是这些知识分子的代表,所以他笔下的神兽用火焰、咆哮与奔跑挑战着天地的不公与腐朽。
总之,从先秦到明清甚至民国,志怪之书为中国文化架起了一个天地人神鬼共存的神话世界体系。在神话中的仙山幻境、六道轮回等概念成为世间常谈的同时,“神兽”也成为了一个离奇虚幻的抽象存在被大众接受。中国传统诗人大多是情感丰沛感知细腻却往往不容于世的人。李商隐就是这样标准的诗人,他笔下的神兽安宁而哀愁,是波澜万顷的水。他把感情含蓄地收敛起来,隐藏在神兽的身后。郭沫若则已经突破了传统诗人的格局,他毫不避讳地把感情幻化成神兽周身燃烧的火焰,没有了神秘的距离感,反而更贴近世俗生活。二人笔下的神兽各有千秋,却都是情感与幻想的完美结合体,值得人们仔细赏读品味。
篇2:李商隐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李商隐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描写女性艳美,表现男女情爱的艳情诗大量涌现,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一、女性是其情感生活的载体
李商隐的心灵善感、早熟多思使他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充满了期盼,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两情相悦。这类诗歌中的女性,大多聪颖、美丽,而又多才多艺,如《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做裙钗。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不愧是一个善于捕捉形象的诗人,只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纯洁任性、多才多艺的少女形象活脱脱的放在我们面前。据前人考证,此女实有其人,其名为柳枝。柳枝在李商隐感情生活中地位极重,影响极深。这类诗歌,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把那种在痛苦中执着追求的精神,都非常强烈的表现出来了,从中也反衬出作者情感寄托的理想。
李商隐在虚拟的神话世界中也同样的表达出了这种情感期望,如《重过圣女祠》:“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作者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神与人相糅合,构造了一个似真似幻,亦实亦虚的世界:细雨如梦,轻轻的飘洒在屋瓦上;灵风柔弱,整日也吹不满祠前的神旗。这里有道教神话典故中的女子萼绿华、杜兰香与人相恋的爱情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作品有一个共同点:诗中女性的爱情生活俱以悲剧告终。实际上,这也是李商隐情感理想落空、破灭的一种隐寓性表现。由于现实生活感情的不幸,他只有寄托在诗歌中,因此这些女子不一定是实有其人的,而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二、女性是其个人身世不遇的理想载体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常被同情的对象主要是宫中女子与道姑。李商隐在同情她们的同时,借以抒发自己人生失意的苦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共识,使李商隐与她们达成一致。如他对自戕以邀宠的宫女表示深切的同情:“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梦泽》)。他对宫女得失恩宠的挽叹“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未保恩”(《槿花》)。“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宫辞》)。在特殊的题材之歌咏中融入广泛的人生体验,视角独特,感慨深沉。他对宫女的身世、际遇的哀婉和同情也有几分是为自己的,因为诗人也有为世所弃,远贬他方的经历。同病相怜更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欲望,所以他不自觉的选择了宫女做为他抒发人生苦闷,身世不遇的.的载体。
此外,在其诗歌中,还有一类女性,他们圣洁、坚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人们心目中美丽的化身。她们已脱离人间的烟火气,已脱离了男性赏玩的目光而具有了冷肌玉骨的超逸之美,因而抒发了作者特殊的感情,有较深的寄托。他的《圣女祠》其一:“消息期青鸟,逢迎异紫姑。”“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无来。”其二:“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常着五铢衣。”诗歌把圣女越描写得圣洁庄严,高不可攀,这种追求的意义也越值得珍惜。在他歌咏这类题材时,自然触发并融入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人生感受,故感情内涵深沦虚括。
三、女性是其政治寓意的载体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唐朝的辉煌已近西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宦官专权,党争不断,藩镇割据,表面虚浮的热闹之下危机重重,有志于重振国运的文人士子一面无限感伤追忆往昔,一面从历史中去找亡国之训、治国之方。由于儒家“女祸亡国”的观念根深蒂固,李商隐也在所难免为之所禁锢。“与国君有联系的女性很自然的成为社会政治的对立面,对社稷江山有不可阻挡的瓦解力。是她们引发国君不加修饰的感情,并导致亡国的悲剧”(蔡燕《李商隐诗歌女性形象两极化倾向对其诗风的影响》)。如《北齐》二首,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其二:“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这些诗以古讽今,以写陈事而刺当朝。他也经常借本朝早期史实,特别是利用唐玄宗的失政,对当朝皇帝进行讽谏。如《华清宫》:“华清恩宠古无伦,犹恐娥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情感失意与身世不遇所演绎的悲情二重奏,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女性化书写。女性丰富了李商隐的诗歌内容,更重要的是李商隐对女性的关注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而同时,因了对女性世界的描写,李商隐寄寓其中的深挚的感情与理想也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以女性世界这一独特的方式宣泄他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使他笔下的女性更显神秘动人之魅力!
篇3:论李商隐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论李商隐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一、女性是其情感生活的载体
李商隐的心灵善感、早熟多思使他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充满了期盼,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两情相悦。这类诗歌中的女性,大多聪颖、美丽,而又多才多艺,如《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做裙钗。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不愧是一个善于捕捉形象的诗人,只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纯洁任性、多才多艺的少女形象活脱脱的放在我们面前。据前人考证,此女实有其人,其名为柳枝。柳枝在李商隐感情生活中地位极重,影响极深。这类诗歌,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把那种在痛苦中执着追求的精神,都非常强烈的表现出来了,从中也反衬出作者情感寄托的理想。
李商隐在虚拟的神话世界中也同样的表达出了这种情感期望,如《重过圣女祠》:“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作者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神与人相糅合,构造了一个似真似幻,亦实亦虚的世界:细雨如梦,轻轻的飘洒在屋瓦上;灵风柔弱,整日也吹不满祠前的神旗。这里有道教神话典故中的女子萼绿华、杜兰香与人相恋的爱情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作品有一个共同点:诗中女性的爱情生活俱以悲剧告终。实际上,这也是李商隐情感理想落空、破灭的一种隐寓性表现。由于现实生活感情的不幸,他只有寄托在诗歌中,因此这些女子不一定是实有其人的,而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二、女性是其个人身世不遇的理想载体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常被同情的对象主要是宫中女子与道姑。李商隐在同情她们的同时,借以抒发自己人生失意的苦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共识,使李商隐与她们达成一致。如他对自戕以邀宠的宫女表示深切的同情:“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梦泽》)。他对宫女得失恩宠的挽叹“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未保恩”(《槿花》)。“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宫辞》)。在特殊的'题材之歌咏中融入广泛的人生体验,视角独特,感慨深沉。他对宫女的身世、际遇的哀婉和同情也有几分是为自己的,因为诗人也有为世所弃,远贬他方的经历。同病相怜更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欲望,所以他不自觉的选择了宫女做为他抒发人生苦闷,身世不遇的的载体。
此外,在其诗歌中,还有一类女性,他们圣洁、坚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人们心目中美丽的化身。她们已脱离人间的烟火气,已脱离了男性赏玩的目光而具有了冷肌玉骨的超逸之美,因而抒发了作者特殊的感情,有较深的寄托。他的《圣女祠》其一:“消息期青鸟,逢迎异紫姑。”“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无来。”其二:“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常着五铢衣。”诗歌把圣女越描写得圣洁庄严,高不可攀,这种追求的意义也越值得珍惜。在他歌咏这类题材时,自然触发并融入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人生感受,故感情内涵深沦虚括。
三、女性是其政治寓意的载体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唐朝的辉煌已近西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宦官专权,党争不断,藩镇割据,表面虚浮的热闹之下危机重重,有志于重振国运的文人士子一面无限感伤追忆往昔,一面从历史中去找亡国之训、治国之方。由于儒家“女祸亡国”的观念根深蒂固,李商隐也在所难免为之所禁锢。“与国君有联系的女性很自然的成为社会政治的对立面,对社稷江山有不可阻挡的瓦解力。是她们引发国君不加修饰的感情,并导致亡国的悲剧”(蔡燕《李商隐诗歌女性形象两极化倾向对其诗风的影响》)。如《北齐》二首,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其二:“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这些诗以古讽今,以写陈事而刺当朝。他也经常借本朝早期史实,特别是利用唐玄宗的失政,对当朝皇帝进行讽谏。如《华清宫》:“华清恩宠古无伦,犹恐娥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情感失意与身世不遇所演绎的悲情二重奏,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女性化书写。女性丰富了李商隐的诗歌内容,更重要的是李商隐对女性的关注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而同时,因了对女性世界的描写,李商隐寄寓其中的深挚的感情与理想也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以女性世界这一独特的方式宣泄他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使他笔下的女性更显神秘动人之魅力!
篇4:李商隐诗歌风格中“隐”与“秀”的和谐统一
李商隐诗歌风格中“隐”与“秀”的和谐统一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写诗妙能体会入微,诗句有一种看似清晰实则朦胧的美感。
李商隐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诗人,《唐诗品汇总序》中曾用“隐僻”二字来概括李商隐诗歌的风格。何为隐,何为僻?隐,就是含隐蓄秀;僻,就是奥僻幽邃。历来李商隐诗歌之僻为人贬,但是他的隐却广为人赞。而含隐蓄秀,又简称隐秀。这一隐秀特征将李商隐诗歌的品位提升到众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一、关于“隐秀”风格的定义
“隐秀”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什么是“隐”,什么又是“秀”呢?所谓“隐”就是要求文学作品,不仅要从形象本身可以直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传达的思想、表现的感情,而且要有从形象间联想出来的意义,也就是借助于形象的暗示、象征等作用而体现出来的意义。前一重意义是艺术形象本身自然流露出来的,后一重意义则是和不同的读者的不同的体会相联系的,所以也常常是不确定的,而且有他的丰富性与灵活性。这种丰富性与灵活性主要借助于诗歌的比兴、象征、讽喻、寄托等手法体现出来,由于这种手法的运用,诗作便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而意象的不确定以及意象间难以捉摸的跳跃性又使诗歌的丰富性大大加强。“秀”也不是指一般的描绘客观事物,而是要使客观事物的面貌非常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就像亲眼目睹一般,并且应该对现实物象进行艺术加工,在意境的创造上要自然和人工结合,不能不加修饰,也不能不要苦思,而要由苦思、精思而进入极难极险的境界,以求得奇句。也就是说自然要与人工结合,通过苦心锤炼达到妙造自然的境地。
“隐”与“秀”的和谐统一其实也就是神韵和形态的和谐统一,掩去的是形态,映出的是神韵,在不动声色之中显现出无限的诗韵。这两方面相互交融统一,使诗歌的意趣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亦真亦幻,从而变化无穷,含义丰富,而耐人寻味。
二、李商隐诗歌的“隐秀”特征及其具体表现
李商隐在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将“隐秀”诗风发挥到了极至,从《锦瑟》中我们就可以体味出“隐”与“秀”紧密结合所带给人的想象与震撼: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这首诗历来解释纷纭,王渔洋早就说过:“ 一篇《锦瑟》解人难。”之语。有人认为这是爱情诗;有人认为这是悼亡诗;还有人认为这是李商隐晚年自伤身世之辞;又有人说这是描绘音乐的咏物诗;又有忧国的说法,以及为诗集作序的说法。这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李商隐诗的“隐”。诗人用一首诗表达出了丰富而又复杂多义的情感。
诗人用“锦瑟无端五十弦”开端,怪罪锦瑟的五十弦,不仅写出了锦瑟的具体形态“五十弦”,更将个人感情寄寓“锦瑟”这个具体的事物上,使客观的事物带上了鲜明的'个人情感,而“一弦一柱思华年”是感叹年华已逝?还是思慕佳人?只随读者自己的理解而定。诗人借瑟弦的拨动来表达某种怀念、慨叹、痛苦、落寞。“庄生晓梦迷蝴蝶”借庄周梦蝶的典故写爱与恨、追求与幻灭之间,更显出了神秘感。而“望帝奉心托杜鹃”则又将诗人的追求、思念用一个“春心”表现了出来,这“春心”是诗人对皇帝失国、党争不断、仕途不顺、报国之心不酬、爱情之路阻隔的种种“心”情。在颈联中诗人用了“晓梦”、“春心”、“蝴蝶”、“杜鹃”将不可言传的情感寄托于具体的形象中。“梦”,是什么样的梦?“ 心”,是什么样的心?而蝴蝶与杜鹃则又是美丽与伤感、希望与绝望、梦幻与理想的象征。诗人将隐藏的情感从秀丽、巧妙的诗句中流露出来,从而使复义的“隐”与卓绝的“秀”紧密结合了起来。再来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更在上一句的基础上用“泪”和“ 烟”这两种更为凄美和迷离的物象来传达诗人的感受。“珠有泪”、“玉生烟”对物象的描绘细致而又神奇,可以是相思之泪,也可以是伤感之泪。泪的伤感与烟的迷离交错在一起,令人难以猜透而又清晰可见。实际上诗人就是这样含蓄委婉,他是想借物抒情、借情喻志,表达出无限的悲凉,正如全诗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何焯说:“ 此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此说也未尝不可。诗人用具体客观事物传出了不可直传的情意,然而这客观事物又不是呆板地去刻画的,诗人写诗妙能体会入微,使神秀隐于句秀之下,使诗句具有了一种看似清晰实则朦胧的美感,诗人用“秀”托出了“隐”,初看似咏物诗,又似爱情诗,实则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语意双关, 旨趣遥深,为咏史诗之上乘。我们再来看《吴宫》: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这首诗写吴王夫差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的生活。先写龙轩水榭的沉寂、清静,再描绘宫门深锁、人声断绝的情景。偌大一个宫殿为何如此静谧呢?原来是吴王宴罢、满宫酩酊大醉、人散夜深的时候。全诗以静写动,从吴宫醉后的静衬托出醉前的动。静是明写、实写,动是暗写、虚写。写“水殿清”、“断人声”,也正是为了强调“满宫醉”。这里的描写明暗相映、虚实分明。层次清晰,有主有宾,可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诗人以古喻今,用古人行动来讽刺今人的荒淫,看似写古实际上是在写今。纪昀评价这首诗说:“荒淫之状,言外见之。”李商隐的咏史诗或以古喻今,或以今述古,或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隐晦曲折,揭露历代昏君的荒淫无耻,慨叹国家的日益沉沦,可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蓄难状之情于隐中。诗人用凝炼的语言将重大的历史事件,豪华的宫廷生活、热闹的歌舞场面、富丽的宫殿建筑、严重的历史教训,深沉的思想情调隐于其中,可谓以少总多,含一蓄十,寓无限于有限,用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浅深聚故,万取一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李商隐的诗大多咏叹自然,例如咏云“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咏雨“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咏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咏月“流处水花急,此时云叶鲜。”句句神似,句句真实,神韵在妙句中自然显现而不著痕迹。他将“隐”与“秀”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分析,统一于艺术形象之中,将诗人的情感与外物融合而化一,达到了一种至高至深至美的境界。
【李商隐与郭沫若诗歌中的神兽形象】相关文章:
1.郭沫若的诗歌
2.李商隐诗歌选读
5.分析李商隐的诗歌
6.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7.李商隐诗歌的境界
10.语文诗歌景物形象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