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归故山草堂》和《兰竹诗》古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mtvmvb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暮春归故山草堂》和《兰竹诗》古诗对比阅读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暮春归故山草堂》和《兰竹诗》古诗对比阅读及答案,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暮春归故山草堂》和《兰竹诗》古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暮春归故山草堂》和《兰竹诗》古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参考答案
(1) 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对比
情感的相似之处在于诗人赞美了一种坚定不改、不流于世俗的品质。钱起的诗是对幽竹的.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而郑板桥赞美的是兰与竹经历了春夏秋冬,依然亭亭直立,保持气节。写法上,两首诗都用了反衬的手法。钱起诗,用众芳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郑板桥诗,用花草反衬兰竹的不改,花花草草有很多,但大都过了盛开的时节就会渐渐失去芬芳,不像兰和竹,经历了春夏秋冬,依然亭亭直立,保持气节。
篇2:阅读对比《暮春归故山草堂》与《晚春》附答案
韩 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两首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16.(1)参考答案:①同:二诗描绘的皆是晚春之景。②异:钱诗描写的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春光逝去的空寂凋零之景。韩诗描绘的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杨花榆荚,如雪花漫天飞舞的热闹繁丽之景。
解析:扣住“景物”来回答,从描写对象的特征上归纳其共同点,即都是晚春之景。在从意象的选用上分析其不同点。
(2)参考答案:①钱诗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怀,幽竹与主人的品性相通、相亲、相近。寄寓了世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从俗流高尚节操的礼赞。②韩诗将杨花、榆荚拟人化,描绘了它们虽无芳华,却不甘寂寞,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在春光中展露自己的景象。从而寄寓了诗人乘时而进,积极努力的`精神。
解析: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侧重于好处虽然都是“好处”的分析,但因为诗歌内容的不同,其好处也是不一样的。
篇3: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答案
⑴故山:因诗人久居蓝田谷口,心中一直将此地视为故乡,故称“故山”。草堂:茅草盖的堂屋。
⑵春残:一作“残春”。黄鸟:即黄鹂、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⑶辛夷:即木兰花,一称木笔花,又称迎春花,比杏花开得早。
⑷怜:喜爱。
⑸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⑹溪上:一作“谷口”。
篇4: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答案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篇5: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答案
试题:
1.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剖析:诗人刻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
2.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5分
3.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4.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间冷寂的氛围。(写出两个即可)(2分)
5.诗歌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思想感情?(2分)
6.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怎样的环境特点?(4分)
7.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谷口怎样的一幅景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
9.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幽竹”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1、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2、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作用2分)
3、这里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也行)来突出幽竹清音不改的形象。(答拟人手法的不算错,酌情给分)用晚春时节竹的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3分)幽竹的不改清阴,体现出幽竹坚持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赞美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3分)
4、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写出两个即可)2分
5、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2分
6、前两句写春末归乡所见,春残、鸟稀、花落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凄凉、空寂
7、全诗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将春花、春鸟与幽竹进行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更借此表达自己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答借景抒情,言之成理也可)
8、前两句描绘出谷口黄鸟稀少,辛夷花尽,杏花纷飞的暮春景象,(2分)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2分)
9、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亦可,拟人手法可酌情给分)(1分)诗人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1分)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1分)更借此表达自己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1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创作背景:无
篇6: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答案
《全唐诗》卷二三九与卷一五均录此诗,作者一为钱起,一为刘长卿。一般选本多编在钱起集下。
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题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木兰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人禁不住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怜爱的就是幽竹“不改清阴”。“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诗人们讴歌的都是它“不改清阴”的品格。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诗也可以说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前人说:“员外(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瞻。文宗右丞(王维)许以高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或许指的就是这一类诗。
个人资料: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篇7:《暮春归故山草堂》阅读答案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①稀,辛夷花②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黄鸟:即黄莺。②辛夷花:木兰树上的.花。
【问题】
①.此诗写诗人在暮春时节返回故山草堂的所见所感,“稀”“尽”“飞”三字渲染出【 】的气氛。(3分)
②.本诗后两句一改前两句气氛,形成鲜明对比。试简要赏析本诗的后两句。(3分)
【参考答案】
①(2分)春光逝去、了无踪迹、凋零空寂(意思对即可,写到一个即可)
②(4分)示例1:这两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洁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幽竹的怜爱、赞美之情。示例2:这两句中“不改”“待”两个动词,生动写出了幽竹与鸟语稀少、春花飞尽不同,仍然痴痴等待主人归来的情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幽竹的怜爱、赞美之情。
篇8:《暮春归故山草堂》《晚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两首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1)同:都是描绘晚春景物。(2分)
异:钱诗描写的是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景象。(1分)韩诗描绘的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杨花榆荚,如雪花漫天飞舞的晚春繁丽景象。(1分)
(2)钱诗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来。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2分)
韩诗把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拟人化,抑郁他们”无才思” ,描绘了他们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 为晚春增添一景,给人以满眼风光的印象。从而寄寓了诗人乘时而进,抓住时机,敢于创造的情怀。 (2分)
篇9:暮春回故山草堂诗歌阅读答案
暮春回故山草堂诗歌阅读答案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篇10:暮春归故山草堂诗歌赏析习题及答案
暮春归故山草堂诗歌赏析习题及答案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8.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5分)
9.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8、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作用2分)
9、这里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也行)来突出幽竹清音不改的形象。(答拟人手法的不算错,酌情给分)用晚春时节竹的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3分)幽竹的不改清阴,体现出幽竹坚持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赞美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3分)
篇11: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溪上残春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
⑴故山:因诗人久居蓝田谷口,心中一直将此地视为故乡,故称“故山”。草堂:茅草盖的堂屋。
⑵春残:一作“残春”。黄鸟:即黄鹂、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⑶辛夷:即木兰花,一称木笔花,又称迎春花,比杏花开得早。
⑷怜:喜爱。
⑸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⑹溪上:一作“谷口”。
译文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剖析:诗人刻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幽竹不改初衷,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2.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5分
3.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4.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间冷寂的氛围。(写出两个即可)(2分)
5.诗歌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思想感情?(2分)
6.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怎样的环境特点?(4分)
7.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谷口怎样的一幅景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
9.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幽竹”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2、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作用2分)
3、这里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也行)来突出幽竹清音不改的形象。(答拟人手法的不算错,酌情给分)用晚春时节竹的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3分)幽竹的不改清阴,体现出幽竹坚持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赞美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3分)
4、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写出两个即可)2分
5、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2分
6、前两句写春末归乡所见,春残、鸟稀、花落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凄凉、空寂
7、全诗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将春花、春鸟与幽竹进行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更借此表达自己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答借景抒情,言之成理也可)
8.前两句描绘出谷口黄鸟稀少,辛夷花尽,杏花纷飞的暮春景象,(2分)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2分)
9.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亦可,拟人手法可酌情给分)(1分)诗人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1分)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1分)更借此表达自己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1分)
二:
(1)诗的一、二两句中渲染出怎样的'氛围?( 4分)
(2)本诗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分)
(4)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⑴诗人用“稀” “尽” “飞” ,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⑵本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在一、二两句写出春鸟,春花之改,反衬出三四句中翠竹的“不改”,从而寄寓了作者幽竹的怜爱与赞美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谷口的暮春景象(1分),以“春残”为总括,眼前是黄鸟稀少,辛夷花落尽,杏花纷飞(1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2分)。
(4)诗人借助反衬的手法写出翠竹“不改清阴”的品格,用春鸟、春花“稀、尽、飞”的“改”反衬出翠竹的“不改”(2分)。诗人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生动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2分)。
三:
1.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答::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转折。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3.本诗记诗人在暮春时节返回故山草堂的所见所感,运用了借景抒情、和拟人等艺术手法,寄寓了诗人 之情。
答:对比 对幽竹的喜爱(对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诗篇大意】
山谷口的春色将去,黄莺鸟的鸣叫声也渐渐稀少,辛夷花落尽了,杏花也在飘飞。这时才觉得山窗下幽幽翠竹的可爱,依旧清阴浓郁似乎在等待我的归来。
篇12:醉蓬莱归故山古诗阅读答案
王沂孙①
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步屧②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
【注】①王沂孙号碧山,因家住玉笥山,故又号玉笥山人。宋亡之后,王沂孙仕于元,曾出任学官。此词是作者解除庆元路学正的职事,回到故乡绍兴时的作品。②屧:木底鞋。
1.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词从秋景写起,首句运用倒装手法,写西风似乎知道主人要归来,所以殷勤地打扫门径以示欢迎。
B.“黄叶凋零,白云萧散”即西风吹得黄叶凋零,白云冷清离散。“凋零”“萧散”正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
C.“翠蛾眉妩”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故山的山容,以“翠蛾”“眉妩”写山峰状貌,可谓新颖。
D.作者回归故乡,登上山峰观赏景色,面对美景,感到赏心悦目,愁思愁绪早已被抛诸脑后。
E.本词抒写了生活感受,含蕴丰富,不发空言,表达委婉,耐人寻味,体现了“深”与“厚”的词作特点。
2.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意绪是隐微复杂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CD【解析】C项,“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错,此句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D项,由“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可知,作者面对美景,毫无观赏的兴致,却有一种亡国悼友的伤感。
2.【答案示例】①悔恨之意。“赋归来何晓”—句,表现作者对曾经离开故乡到元朝廷做官的悔恨之意。②亡国之痛,悼念故友的伤感之情。作者登高怀远,“故国如尘”写出作者对宋室覆亡的感慨,“故人如梦”写出作者对故友不在的伤感之情。③惋惜之情。“数点寒英,为谁零落”体现的是作者的自我惋惜。④愁苦之情。“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描绘出了一种清冷孤寂的境界,衬托作者的愁苦之情;“试引芳樽”,写作者内心愁苦,借酒浇愁。(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 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 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阅读理解文章开头的作用题型答题方法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暮春归故山草堂》和《兰竹诗》古诗对比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