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晓理于行
“柠檬红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寓教于乐晓理于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寓教于乐晓理于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寓教于乐晓理于行
寓教于乐晓理于行
《新三字经》汇华夏数千年英杰、美德于一书,是一本育苗的好教材。为了学好《新三字经》,加速德育内化,我校在组织《新三字经》的学习活动中,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形式多样,动情晓理,使学生逐步领悟《新三字经》的精华,并学以致用。下面是我们的做法。一、寓教于活动,生动活泼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我校力求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新三字经》。
讲故事活动《新三字经》汇集了华夏文明古国数千年代代传诵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内容简明,寓意深刻,有的情节感人、示范性强。如果我们通过讲故事,借古诲今,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为此,我们在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新三字经》故事活动:教师讲故事,启发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班里开故事会,挑选一些学生上台讲故事,看谁讲得生动感人、趣味盎然;小组人人讲故事,使《新三字经》的故事及其寓意铭刻在同学们的心里。古人伪精神、美德激发学生笃学躬行,如有些同学听了“能温席,小黄香”的`故事后,回家主动把妈妈的床铺收拾好,叫妈妈早点休息;有些同学听了“能让梨,小孔融”这一故事后,主动把好的东西让给亲人或同伴。
诵唱活动诵唱是一种能使学生诵于口、表于情、铭于心的口头表演艺术形式,我们通过这种形式在全校掀起学习《新三字经》的热潮: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普通话朗诵《新三字经》比赛活动;组织音乐老师为《新三字经》谱曲三首,并录制录音带,利用音乐课教唱,然后在全校播放;分级组织诵唱比赛,有个人诵唱、小组诵唱,也有表演诵唱;要求人人背诵《新三字经》,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琅琅书声和悦耳的歌声,学生慢慢领会《新三字经》所蕴含的道理。
文艺主题会活动我们根据对各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选了三个主题:三年级是“在家做个好孩子”,四年级是“做个‘四有’接班人”,五年级是“明国情,知任重,爱中华”。我们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诸如表演唱、快板、小品、舞蹈、相声、朗诵、独幕剧、独唱、大合唱等,宣传《新三字经》的内容,帮助学生在悠扬的歌声中激发感情,在琅琅的笑声中受到启示,在翩翩的舞姿中受到感染。事实证明,艺术演出令人陶醉,而陶醉则催人感化,产生共鸣。如四 年(7)班中队表演独幕剧《磨铁杵,可成针》,同学们在观看中思考,决心要像李白那样刻苦学习,持之以恒。
绘画写字活动以书画艺术表达情和意,是一种思维创作活动,通过这种创作活动既可深化理解《新三字经》的内容,又能提高书画技艺。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以《新三字经》为内容的“三笔”书法比赛活动;二是利用写字课和美术课鼓励人人写、个个画;三是组织60多个书画基础好的学生创作了61幅书画作品,广泛宣传《新三字经》的内容,另外创作了38幅书法、美术、剪贴作品参加东芜市的《新三字经》书画大赛,其中已有14幅作品分别被列入前10名。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好,我校学习《新三字经》的风气日益浓厚。
写读后感我们组织了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开展写读后感征文比赛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写出了学《新三字经》的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前人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实践表明,《新三字经》像雨露和阳光一样,滋润着儿童的心田,照亮了他们的心坎,使他们的精神面貌起了良好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展抢答、对答、轮读等活动,使少年儿童在童趣中学习,在活动中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从感性到理
[1] [2] [3]
篇2:寓教于乐晓理于行
寓教于乐晓理于行
《新三字经》汇华夏数千年英杰、美德于一书,是一本育苗的好教材。为了学好《新三字经》,加速德育内化,我校在组织《新三字经》的学习活动中,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形式多样,动情晓理,使学生逐步领悟《新三字经》的精华,并学以致用。下面是我们的做法。一、寓教于活动,生动活泼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我校力求寓教育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新三字经》。
讲故事活动《新三字经》汇集了华夏文明古国数千年代代传诵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内容简明,寓意深刻,有的情节感人、示范性强。如果我们通过讲故事,借古诲今,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在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新三字经》故事活动:教师讲故事,启发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班里开故事会,挑选一些学生上台讲故事,看谁讲得生动感人、趣味盎然;小组人人讲故事,使《新三字经》的故事及其寓意铭刻在同学们的心里。古人伪精神、美德激发学生笃学躬行,如有些同学听了“能温席,小黄香”的故事后,回家主动把妈妈的床铺收拾好,叫妈妈早点休息;有些同学听了“能让梨,小孔融”这一故事后,主动把好的东西让给亲人或同伴。
诵唱活动诵唱是一种能使学生诵于口、表于情、铭于心的口头表演艺术形式,我们通过这种形式在全校掀起学习《新三字经》的热潮: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普通话朗诵《新三字经》比赛活动;组织音乐老师为《新三字经》谱曲三首,并录制录音带,利用音乐课教唱,然后在全校播放;分级组织诵唱比赛,有个人诵唱、小组诵唱,也有表演诵唱;要求人人背诵《新三字经》,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琅琅书声和悦耳的歌声,学生慢慢领会《新三字经》所蕴含的道理。
文艺主题会活动我们根据对各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选了三个主题:三年级是“在家做个好孩子”,四年级是“做个‘四有’接班人”,五年级是“明国情,知任重,爱中华”。我们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诸如表演唱、快板、小品、舞蹈、相声、朗诵、独幕剧、独唱、大合唱等,宣传《新三字经》的内容,帮助学生在悠扬的歌声中激发感情,在琅琅的笑声中受到启示,在翩翩的舞姿中受到感染。事实证明,艺术演出令人陶醉,而陶醉则催人感化,产生共鸣。如四 年(7)班中队表演独幕剧《磨铁杵,可成针》,同学们在观看中思考,决心要像李白那样刻苦学习,持之以恒。
绘画写字活动以书画艺术表达情和意,是一种思维创作活动,通过这种创作活动既可深化理解《新三字经》的内容,又能提高书画技艺。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以《新三字经》为内容的“三笔”书法比赛活动;二是利用写字课和美术课鼓励人人写、个个画;三是组织60多个书画基础好的学生创作了61幅书画作品,广泛宣传《新三字经》的内容,另外创作了38幅书法、美术、剪贴作品参加东芜市的《新三字经》书画大赛,其中已有14幅作品分别被列入前10名。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好,我校学习《新三字经》的风气日益浓厚。
写读后感我们组织了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开展写读后感征文比赛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写出了学《新三字经》的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前人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实践表明,《新三字经》像雨露和阳光一样,滋润着儿童的心田,照亮了他们的心坎,使他们的精神面貌起了良好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展抢答、对答、轮读等活动,使少年儿童在童趣中学习,在活动中受教育,从感性到理性,弘扬《新三字经》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寓理于形象,动情晓理
学生在学习《新三字经》活动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但《新三字经》中许多“理”还要通过大量感人的具体事例方能使他们真正领悟。因此,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看影像、听故事等,让他们动情晓理,收到成效。
“林则徐,销鸦片”这一名扬遇迩的反侵略英雄史实,就发生在我们东莞虎门的土地上,是一份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鸦片战争纪念馆”和“沙角炮台遗址”,还请老革命干部王聪爷爷为学生讲了革命斗争历史。
这一幕幕、一桩桩抗敌卫国的真人真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怀。
电影的艺术形象往往成为儿童学习的楷模。我们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革命电影《开国大典》、《闪闪的红星》、《江姐》等,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极富感染力,儿童团强烈的革命热情深深打动同学们的心,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令同学们肃然起敬。“思往事,心潮涌”,同学们着了革命影片,心灵受到启迪。有个同学向母亲说:“妈妈,我看了《江姐》的录像,流下了眼泪。”影视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同学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
三、借力于家教,易得实效
为了使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学习《新三字经》活动,我们以各种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学习《新三字经》的重大意义,介绍它的基本内容,着重讲了“孟断机,岳刺字”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家长们从中得到很大的启迪,表示回家一 定辅导子女理解这本难得的好书的内容。同时,学生也以在校接受的教育影响家长,彼此互相交流、互相促进。这样一来,学习《新三字经》活动就更广泛深入,易得实效。
四、寓教于实践,知行统一
按照毛泽东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知行统一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性认识,有利于检验学生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
学习“尊长辈,习礼仪”,我们就组织少先队员祭扫革命烈士墓,为烈属及孤寡老人做好事。以表现他们对烈士的怀念和敬仰,对烈属的钦佩,对老人的爱心和尊敬。同学们还拿出自己的压岁钱买来慰问品送给革命烈属,并帮老人搞清洁。
学习“家务事,乐担承”,我们就开展“看谁家务做得多”活动,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易学易办的事做起。如低年级通过“看谁红花多”的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少原来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羔羊,回到家里在饭后主动收碗筷、抹桌、扫地;有的早上起床为妈妈叠被子。据老师家访所了解,学习、实践《新三字经》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乐做家务事了。
学习“惜校誉,敬师长,爱学友,守规章”,我们就要求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并结合实施学校制订的“班级学生管理责任制”。一些过去纪律性差、学习不用功的同学能尊师、守纪、勤学习了,一些过去不珍惜同学友谊的学生也能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了。过去校园保洁工作不尽人意,而如今由于同学们都爱校园、惜校誊,校园也整洁了。学校的清洁工人称赞说:“学生学习了《新三字经》,确实不同了。”
学习“乐助人,遵法纪,讲公德”后,同学们被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众多事例所打动,铭记于心,见诸于行。拾金不昧的行为蔚然成风,如三年(1)班欧溢丰同学拾到250元,三年(8)班学生张嘉荣拾到210元,都主动全部送文学校,归还失主。从今年二月至五月发生的拾金不昧事例就多达130多宗,总金额1000多元,新湾镇渔船遇龙卷风翻沉,造成一些孤儿。这一消息牵动着我校1000多学生的心灵。于是,一人有难,八方相助,如三年级学生方晓阳,主动拿出500元并付上一封言切情深的信,托人造给失去亲人的孤儿;学前(2)班6岁儿童索尔自己到电视台捐款100元。在学校组织的“希望工程”、“新湾遇难渔民捐助”及“阳光教育中心”等捐助活动中,全校学生第一次捐款超过8万元,人均约18元,其中一年(5)班的李泳钊同学为“阳光教育中心”捐了1000元。
纯真的行为,实践了《新三字经》关于“见危难,勇相帮”的教导,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在少年儿童一代中闪光。
篇3:晓行巴峡
唐代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译文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
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
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
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
注释
巴峡:长江自巴县(重庆)至涪州(涪陵)一段有明月、黄葛、铜锣、石洞、鸡鸣、黄草等峡,这些峡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因统称为巴峡。
际晓:犹黎明。
帝京:帝都,指京都长安。
女浣(huàn):即浣女。浣,洗。
朝(zhāo)日:早晨初升的太阳。鸡:一作“禽”。
水国:犹水乡。临水城邑。
树杪(miǎo):树梢。杪:一作“上”。
井:即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
眺迥:远望。二流:其一为长江,另一当指在巴峡一带入江的河流,如嘉陵江、玉麟江、龙溪河等。一说为阆水和白水。
殊方语:异乡语言。殊方:远方,异域。
故:一作“旧”。
赖:多亏。多:一作“谙”。
赏析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词句清丽,景象雄伟。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作者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也有道理,可备一说。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这年春天,王维以侍御史知南选,到了荆州襄阳,后溯长江西上,此诗即为去巴峡途中所作。
篇4:《晓行》阅读答案
1.渲染出秋天清晨寂静、清凉的气氛。
2.作者的情绪由低沉转入欣喜、感动。
3.没有虫叫、没有飞虫,自己的幻想也没有实现。
4.A C.
篇5:《晓行》阅读答案
天空浮动着白色的云片,薄薄的、隙缝之间露出明净的淡蓝色。远处和天空相接的一片树木的端,仍然是浓绿的,但其中透出一种暗晦的色彩,而且有了深思的静默。树干被遮在重重的房屋之后。近在目前的只有路旁的小树,都已现出憔悴之状,树下有了落叶。街道是广阔的,两旁是几家住户和场院。没有市声,开门设肆的声音也听不见。只一个水车咿咿哑哑地走过去,那声音并不显得和早晨不调和,而且不久就隐没了。警察站立道路中央,两手下垂着,望着远处,仿佛有一种特异的寂寞之感。风无声地吹过来,虽没有逼人的寒冷,已经有了多量的凉意。
行人极其稀疏。我的步履是迟缓的。迎着早晨的风,很想伸开双臂呼吸一下,这清凉令人十分舒畅。我觉得安慰,或者可以说对自己的'感谢。当我早晨初醒的时候,隔窗望一下树叶之间的天色,偶然想道:“今天是假日,出去走一走也好吧。”就这样地走出来了,自己不在外面散步已经有半年之久。
我走过许多条曲折的道路,望见一座高耸的城了。楼城外道旁排列着低矮的房屋,多数是商店,但店中并没有耀目的颜色。我又走入一条小街,道路不平而且极其狭窄,一些小贩的摊子都近在身旁。车马几乎没有,正像一个乡镇的集市。街道尽处是一个斜坡,那儿的空间意外地扩大开来。斜坡下有一个存水不多的广阔的池塘,四周充满了乡野景色。
沿着池塘旁的小道,我走到一个低平的土丘上。对面是一片花格的砖墙,围着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墙内充满了树木,松杨夹杂着扁柏,比墙头略略高出。那大半是一座坟园。它使我想到曾见过的和读过的许多坟园的景象。“那死者,在叶丛的沉默中,似乎对后来者低声致语。……”我倾听着,想走进去看一看碑石,抚摸一下守护着坟墓的树干,但终于没有找出来门在什么地方。我转过身,看见一片农田了,丛丛相接的大豆和高梁一直向南延展下去,隔着大路和一片菜园相对。菜园离得较远,一片绿的尖叶子几乎与远树相混了。我低头窥视豆叶和下面的土地,在我眼中都是谙熟的。自己不和它们亲近已经许多年了,为什么它们毫没有变化呢,叶子仍是长圆形,正和从前我摘下来用手打过的一样。但田塍间显得异常静谧,没有虫叫。也没有蚱蜢突然飞出来,这和我的记忆不甚相符。我觉得心里略一颤动,颇有折一段树枝到豆田中去拨动一回之意。那惊飞的蚱蜢必是绿灰色的,而且很细小,我并不想追捕它,但那小东西一程一程地飞远了,又有一种轻微的失意之感。…
这幻想在连续的钟响中消散了。那低沉的声音仿佛是从西方来的,带着几乎是动人的神秘的力量,我凝望着,看见一个高耸的十字形的楼顶。想是那些有信心的人们去做晨祷了。自已是始终过着不安定的生活的,在这清晨的好时光里,也应当随着他们去忏悔一下么?
阅读题:
1.文中第1自然段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不超过20字,6分)
2.文中第2自然段说“我觉得安慰,或者可以说对自己的感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波动? (不超过25字,4分)
3..第4自然段中作者写到“又有一种轻微的失意之感”,作者为什么会有“失意之感”?(不超过25字,4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A.本文以作者的情绪波动为线索运笔,作者的超脱自然之气跃然纸上。
B.作者从城楼、集市、池塘、坟园、菜园写到教堂,体现了作者阴晦的心情和对宗教的虔诚。
C.文章表现了一种朦胧、淡然,然而决不无聊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D.文中第4自然段对菜园的描写,反衬了都市生活的虚伪,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E.“那低沉的声音仿佛是从西方来的,带着几乎是动人的神秘力量”,这句话所指的是宗教对人类的迷惑作用。
【寓教于乐晓理于行】相关文章:
9.晓的成语
10.理与人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