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2022-12-18 13:04: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舔屏大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篇1: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语言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现代人名用字进行研究,考察影响人名用字的.社会因素,阐析人名中蕴含的物质状态和精神状况.

作 者:相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33) 分类号:H0 关键词:人名   因素   家庭   社会   性别  

篇2:美英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

美英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

综述了社会语言学在美英诞生40年来的发展历程,着重阐述了作为交叉和边缘学科的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成长轨迹,与传统语言学的分歧.探讨了当代社会语言学内部的五个主要流派:语言社会学、社会方言学、语言社会心理学、言语交际民族文化学、互动社会语言学,指出它们的研究方向各有其侧重,最终共同构成当代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作 者:赵文学 ZHAO Wen-xue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7(3) 分类号:H0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性质   历史背景   成长轨迹   流派  

篇3:河北省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河北省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河北省作为人口和经济大省、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重点设计了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基金管理制度的目标模式.

作 者:刘德智 郭爱英 靳秉强 李秀莲 苏俊 吴志岭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刊 名: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年,卷(期): 24(2) 分类号:F812 关键词:河北   社会保障   制度设计   基金管理  

篇4: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英语中的借词主要来自印欧语言,也有来自其他语言如东方语言,汉语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英语中出现汉语借词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以来进入英语的汉语词汇越来越多.据统计,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汇有1189个,居英语中借词第11位,根据我国学者的最新统计,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有1488个(汪榕培,常骏跃,2001).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新闻报刊上出现的`,未被收录进词典的汉语借词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许多汉语借词已经在英语词汇中确立了牢固的地位,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 者:邓道宣 沈玉如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 刊 名:职业时空(综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 年,卷(期): 3(3)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5:社会语言学下的语言景观研究论文

社会语言学下的语言景观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全球化社会语言学及其核心概念——超多元性、移动性和标准性,并用这些核心概念对语言景观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进行了解释。自上世纪末以来,国际上的语言景观已发展成社会语言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已有基础上,着重考察语言景观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分析维度以及理论构建情况,进一步阐述这一语言学前沿学科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语言标牌

全球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全世界经济、政治、技术、文化整合的综合过程中,语言现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和多元。而“全球化社会语言学”正是为了研究这种新现象而出现的新理论。语言景观是指某个特定的国家里语言情况的描述与分析,也可以指某一个更大的地理区域内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情况。

一、语言景观研究的概念

现实环境中用以陈列展示语言文字物质载体称作语言标牌。在社会语言学中,对公共语言标牌上语言使用的研究称作“语言景观”研究。在这些为公众所共享的空间中,标牌语言所构建的语言景观并不是简单的语言陈列或呈现,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创设机制和思想意识。其实,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已从公共空间延伸到室内场所及虚拟空间等。

二、语言景观研究的多维视角

语言景观研究可以从很多视角或维度入手,但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主题上。(一)多语言的使用。Gorter把语言景观看作是研究多语言使用一种新路径,语言景观研究中最多的成果也出现在这一方面。在多语言使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中,Ben-Rafael等对以色列的犹太人社区、巴勒斯坦人社区、东耶路撒冷的非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社区的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英语语言景观的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族群社区的语言使用具有不同的语言景观模式。(二)语言政策的实施。语言景观实际上就是语言政策实施情况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政策都会规定在公共空间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地方自治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或者语言法案,以规定公共空间里的语言使用。

三、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

许多从事语言景观研究的学者尝试构建该领域的理论体系,这里着重介绍Scollon&Scollon的场所符号学理论及Huebner提出的SPEAKING模型。(一)场所符号学理论。Scollon&Scollon采用Kress&vanLeeuwen的视觉符号框架来研究“场所中的话语”,并称之为“地理符号学”,看话语如何在具体场所中表达意义。地理符号学是语言景观研究中比较成型的`分析框架之一。不过,他们的研究着重质化分析,对如何量化处理阐述不多。(二)语言景观分析的SPEAKING模型。美国语言人类学家Hymes从人类交际文化学视角出发研究人类言语活动的交际效率,认为言语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可以用SPEAKING中的八个首字母来表示,从而形成了SPEAKING交际模型。其中S代表背景与场合;P代表参与者;E代表交际的目标及期待的结果;A代表交际中言语行为与事件发生的形式和顺序;K代表交际中的语气、表情、姿态等;I代表交际的传播形式和风格;N代表交际时需遵守的各种社会规则;G代表言语行为或事件的类型。Huebner认为,这种SPEAKING分析模型可以作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分析框架,全面分析语言景观的语言形式、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创设人的动机、读者的反应等。

四、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论

(一)语料收集方法。语言景观研究最主要的语料收集方法是拍照。研究者只需携带一部数码相机,拍下现实环境中的各类标牌,便基本完成了语料搜集的田野工作。除照片作为数据外,语言景观研究也可以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来了解景观制作者的动机、读者的态度和感受等。(二)语料处理和分析方法。语料分析可以采用量化或质化的方法。从量化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统计各类标牌的数量及所占比例,以此来看各种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情况。语言景观研究也可以采用或结合质化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辨来分析标牌上的语言使用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依靠观察进行判断,不做数量上的统计和评价。

五、结语

全球化带给我们一个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良好契机,也展示给我们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语言空间。语言景观研究以公共空间中的语言呈现为考察对象,探索标牌上语言形式背后的选择动因、意识形态、身份和权势关系等。在全球化和多语共存的现实语境下,语言景观中可供考察的层面非常多,虽然语言景观研究在方法论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但发展前景是非常明朗的。

参考文献:

[1]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214-223.

[2]李怡.语言景观研究法:对广州北京路的历时性调查[J].海外英语,(11):300-301.

[3]田飞洋,张维佳.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以北京市学院路双语公示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4(2):38-45.

[4]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4):1-7.

[5]徐永罡,任燕.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1):102-110.

篇6:现代社会的师生互动关系研究

现代社会的师生互动关系研究

;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新兴的网络教育的出现,师生的互动关系也在发生着变革.本文首先讲述师生互动的'理论,然后结合福柯的后现代理论分别对传统学校教育和新兴网络教育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关系进行阐述,并作出总结.

作 者:陈曦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上海,62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2 关键词:师生互动关系   后现代理论   传统学校环境   网络环境  

篇7:河北省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目标模式研究

河北省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目标模式研究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河北省作为人口和经济大省以及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重点设计了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模式.

作 者:刘德智 郭爱英 靳秉强 李秀莲 苏俊 吴志岭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刊 名: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年,卷(期): 24(1) 分类号:F812 关键词:河北   社会保障   目标模式  

篇8:手机短信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手机短信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引言 手机短信以其内容简短、精炼的特点而著称,发送和接收手机短信特别是SMS(文字短信)已成为大众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手段.文字短信受日常言语交际用语的影响,也呈现出语码频繁转换的现象,并且由于手机短信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语码转换呈现出频率大、类型多样等特点,有着丰富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价值.

作 者:许之所 郑晓曦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 年,卷(期): “”(12) 分类号:H1 关键词: 

篇9: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研究论文

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研究论文

摘要:语码转换是语言文化接触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具有建构身份、表达幽默、突出语言优越感、表达人际意义等多种功能,而身份建构与认同和语码转换就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发现在交际情境中,交际者通过语码转换建构了两种交际身份,即权势身份和等同身份,而这两种身份的建构主要是通过“突显”这一认知机制及其认知机制背后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或动机所联系的,同时交际语境对身份建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认知和社会两个角度对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做出了深入分析,旨在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种交际策略来实现交际意图和意义,同时这也进一步丰富了语码转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互动社会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语码转换;身份建构

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语言与身份的紧密联系以及语言选择对身份和人际关系所起的建构作用,所以语言与身份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及跨学科研究所关注的重点。陈新仁提出身份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话语与身份的关系,更要关注交际者通过身份选择与建构传达什么样的交际效果、选择与建构特定身份对交际双方人际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1]作为一门新起的研究领域,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社会和认知因素结合在一起,相较于传统的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该研究视角从多角度更好地解释了各类语言现象。身份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且也是语言选择的结果,而交际者对语码的转换其实就是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建构自己的身份,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因此,从该视角研究语言和语言策略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1语码转换定义及研究现状

作为语言文化接触的自然产物,语码转换是语言变异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关于语码转换,国外学者Myers-Scotton[2]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双方在同一次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变体的现象”。甘柏兹[3]也对其进行定义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将其分为情景语码转换和喻意语码转换。在国内,何自然、于国栋[4]、祝婉瑾[5]等也对语码转换做出界定和探讨。简言之,语码转换的本质特点就是同一语境中两种或多种语言、语体共存,并在会话过程中通过从一种语码转换为另外一种语码来实现某种交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如社会语言学、认知语用学、语法结构、系统功能语言学、会话分析等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分类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呈现特征主要为:从社会语言学、功能语用学视角出发来研究影响和制约语码转换的社会因素、转换动机和语用功能;从句法学角度来研究其句法结构特征;也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语码转换的认知机制做出研究。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可以用来显示身份、表达委婉幽默、突出语言优越感、改善谈话气氛和建构人际意义等,而身份建构和认同与语码转换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和人际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如何动态建立的以及这种联系之间的建立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还需要进一步做出探讨。因此该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以及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语码转换现象做出分析,以期对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从认知和社会两个角度做出全面系统的把握,进一步丰富语码转换的研究成果。

2理论基础

2.1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身份建构是互动社会语言学的核心问题,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认为“身份已不再是变异社会语言学范式下的语言使用者这一既定身份,而是互动各方通过各种互动手段和资源以及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协商而建构起来的动态概念。”[6]该理论视角主要探讨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会话策略是如何同言语与非言语语境化提示一起构建说话者身份,强调交际者在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互动性”,但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及人际意义表达之间的认知机制与操作并没有涉及,因此这就需要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因素来解释二者的联系。

2.2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Theory)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突显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互动社会语言学的意义,是交际者建构身份和表达人际意义的一种方式。图形是认知中显著的部分,是注意的焦点,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背景不如图形那么显著,可以视为我们认知图形的参照。根据Myers-Scotton提出的“主体语言框架模式”,她将语码转换涉及的两种语言分为主体语和嵌入语,并认为“两者间的关系可以从图形-背景理论得到解释,即嵌入语这一图形通过主体语这一背景而达到突显的效果”。[7]因此在语码转换语境中,就形成两种模式:1)主体语汉语+嵌入语英语,2)主体语英语+嵌入语汉语。根据图形-背景理论的突显原则,以上两种模式又可表示为:1)主体语汉语(背景)+嵌入语英语(图形),2)主体语英语(背景)+嵌入语汉语(图形),它们分别体现了由于突显对象不同而引起图形与背景角色的转换。

3语码转换与身份关系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身份不再仅仅被看作在话语中再现的,而是被认为是通过过各种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实施和体现的。他们通常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策略传达和建构身份。”[8]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被交际者广泛地用来建构不同身份。由于身份是社会赋予人们的,所以身份关系也是交际双方的一种社会关系。Gregory和Carroll(1978)认为“语言不仅仅用来指称事物或表达思想,还能传递谈话者之间的关系。语码转换通过改变权势量和同等量(powerandsolidarity)来描写社会关系。”[9]在言语交际中,身份关系通过不同的语言策略来建构、维持和改变,其中语码转换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策略。说者有意地从一种语码转换为其他语码可能与听者建立权势身份,或同等身份。社会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选择相应的语言变体,而选择这些语言变体的'目的一是显示社会身份;二是使双方的沟通更融洽。”[10]基于此该文将语码转换和身份建构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分为两类:权势身份建构和等同身份建构。前者主要指说话者通过语码转换来突显自己在特定语境下的权势身份或地位进而实现其交际意图;后者主要指通过语码转换来表明自己与对方的等同地位,或者说是对某一文化身份的认同。

3.1语码转换与权势身份建构。权势身份关系一般受民族、社会地位、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交际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交际中,当会话语境或交际对象发生改变时,说者将通过语码转换来显示高权势的身份以达到让对方行事的目的,从而实现交际目的。例2(教学结束后)(1)T:That’sallfortoday,你们的毕业论文开题什么时候交?下周一怎么样?Ss:啊?太仓促了吧?可能完不成啊。T:那下周五呢?Ss:再缓两周吧?T:Nobargaining!ItisduenextFriday.That’sallfortoday.Classdismissed.(S=student学生;T=teacher教师)以上语码转换的例子来自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此对话涉及3个话轮。在第一和第二个话轮中,老师与学生通过汉语对论文上交的时间做着协商,同时对话双方使用汉语也激活了相应的汉语文化模式。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老师通过运用和学生共享的汉语建立了一种平等关系来表明师生间的平等和亲近,也传达出师生互为朋友关系身份的社会文化暗示。但是由于学生的再一次推延,在第三个话轮中,老师使用Nobargaining!ItisduenextFriday将其从汉语中突显出来进而激活了老师的职业身份。该例中,汉语被看作是主体语而突显的英语为嵌入语。根据理论所述,嵌入语Nobargaining!ItisduenextFriday被看作是以汉语为背景的图形,因此,比起主体语(汉语),嵌入语(英语)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相应的,老师因突显程度较高的英语语码的使用,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从而明确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身份。在这里,英语负载了像“权威”“正式”等社会文化意义,老师事实上是想通过语码转换来改变交际双方的情感距离,通过强调自己教师职业身份实现要求学生按时上交作业的目的。在这整个对话中,尽管不止一种身份被激活,但老师通过语码转换这种会话策略使自己的职业身份突显了出来。

3.2语码转换与等同身份建构。在同等关系中,交际双方的同等身份关系往往是基于交际者共同的社会背景或社会经历建立的,强调其共同性。身份认同所带来的语码改变,通常发生在交谈双方中的一方为了表明与另一方有着相同的社会经历,或者有共同身份标志的场合。例3(在一外资企业中)William:Howwasyourweekend,XiaoLi?XiaoLi:Iwenttothecinemawithmyroommate,FangYan.Haspeakofthedevil,hereshecomes!方燕,你要去哪里?FanyYan:我正找你呢。上例来自外资企业中一名中方员工与外籍同事和另一名中方员工的对话。以晓丽的话语为节点,晓丽在与外籍同事William交谈时选择了英语,但是当晓丽见到自己的室友方燕时便转换了语码用“方燕,你要去哪里?”来与她打招呼,此处晓丽用汉语表明自己的身份从而与方燕建立了身份认同。该例中,由于汉语从英语中突显了出来,所以汉语被看作是嵌入语码而英语是主体语码。在图形-背景结构中,英语表达作为背景而嵌入语“方燕,你要去哪里?”则被看作是图形并在背景中突显出来。通过对汉语语码的使用,晓丽表明了自己与方燕共同的身份文化背景,动态的建构了自己所属的文化身份,实现了身份认同。同时,晓丽由于不同的交际对象而选择了相应的语码,表明了语码转换也受社会语境因素的影响。社会语言学家也认为在双语或多语会话情景中,会话者对语言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诸如交际情景、交谈对象、会话主题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晓丽在语境因素的影响下,使身份与方燕趋于一致从而建构了自己的身份。

4结束语

语码转换是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语篇中嵌入语码的“突显性”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促进交际意义的正确理解,实现交际目的。根据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与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文章从认知和社会两个角度对具体的语码转换语篇做出了分析,主要探讨了交际中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以及影响二者联系的因素。通过对语码转换实例深入分析后发现,在交际情境中,说话者的权势身份和等同身份是通过语码转换动态建构的,而这种动态性主要是通过“突显”这一认知机制及其认知机制背后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或动机联系的,同时也发现语篇中语境对身份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的语境,说话者会做出不同的语码选择来实现交际目的。该研究从认知、社会和语境角度对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关系做出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解读,这为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及人际意义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认知研究方向,也强调了身份意义建构的语境作用。通过对语码转换现象与身份动态建构的认知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将会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这种现象,从而更好地运用这种交际策略来实现交际意图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27-32.

[2]MyersSC.SocialMotivationsforCode-switching:EvidencefromAfrica[M].London:ClarendonPress,1993.

[3]GumperzJJ.DiscourseStrateg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

[4]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85-95.

[5]祝婉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255.

[6]吴东英,李朝渊,冯捷蕴.新媒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当代语言学,2016(4):514-531.

[7]MyergSC.ATheoreticalIntroductiontotheMarkednessModel.InMyer-Scotton.Ed.CodeandConsequence:choosinglinguisticvarieties[C].NewYork,Oxford:OUP,1998.

[8]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2014(5):702-710.

[9]GregoryM,SCarroll.LanguageandSituation:LanguageVarietiesandTheirSocialContext[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78.

[10]陆小鹿.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国语文,2015(6):70-74.

【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相关文章:

1.社会用字调查体会

2.“易筋经”与现代社会老人健康的研究

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英语教学

4.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

5.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白话文运动

6.应用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学科建设思考论文

7.语言学论文

8.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社会语言学透视

9.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

10.现代物流产业现状研究

下载word文档
《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