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组织的权利论文
“在逃柿子椒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环保组织的权利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环保组织的权利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环保组织的权利论文
环保组织的权利论文
摘 要:在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权利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了环保权的概念,认为这是一项民间环保组织应有的权利,并对其概念、特点、类型、与其他权利的关系等方面作了相关的论述与分析,使得该权利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界定,为今后进一步构建民间环保组织的环保权的实体内容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关键词:民间环保组织;环保权;权利
一、研究的缘起
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我们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不仅要讲速度,更要讲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不仅要讲经济发展,还要讲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政府要顺应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新要求,加快转变职能,实现一部分权力的社会化,发扬社会民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情况下,如何使公众最大限度地参与环境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公众集合体的民间环保组织把单个弱小的公民力量集合起来,以理性而有秩序的方式参与环境保护,以其强大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舆论直接影响政府角色的转变、环境公共物品的提供、公民环境权利的维护,可以说,民间环保组织已经成为公众参与机制中颇富研究和推广价值的一种方式。他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最了解群体(特别是环境弱势群体)的.社会需求;他们热心环境公益、主动参与环境事务,具备了较强的环保能力,这说明民间环保组织具有政府和市场以外的优势,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股环保力量。近年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迅速并日渐成熟,特别是对环保方面的权利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我国民间环保组织90%没有“合法身份”[1],随时面临被取缔的危险,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事务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其环境保护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限制。
二、民间环保组织的界定
(一)民间环保组织的基本内涵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民间环保组织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已成为扶贫帮困、社区服务、权利维护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矛盾及时合理解决,协调社会机体良性运作。在国内外文献中,我们经常看到与民间环保组织类似的称谓,其中以“第三部门”(Third Sector)、“非营利组织”(NPO,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NGO,即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居多,但NGO、NPO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内涵互相交叉,具有同一性质,在社会功能上也是共同的,均是介于国家、市场和公民之间的社会组织。这些不同称谓的产生主要与学者的生活背景、观察角度有关。第三部门是相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的,它是弥补市场和政府失灵的第三种力量;非营利组织则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非政府组织又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它不是政府的组成部门。
那么,从广义上理解的不同种类的民间环保组织都具有怎样的一致性呢,也即如何具体定义民间环保组织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主任莱斯特·萨拉蒙以五个特征来定义非政府组织,即“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2]。这些特征把握了民间环保组织蕴涵的本质属性,并且已为发达国家所公认,因而以特征界定法来定义民间环保组织是科学合理的。其中组织性意味着民间环保组织内部组织结构、目标结构和活动的相对持续性;私有性意味着它不属于政府组成部门,也不受制于政府;非营利性意味着组织的利润须再服务于组织的基本使命,而不能搞内部分红;自治性意味着各个组织按照内部管理程序独立处理事务;自愿性意味着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均是志愿行为。
(二)民间环保组织的基本内涵
民间环保组织(Environmental NGOs,ENGOs)是民间环保组织的下位概念,是民间环保组织在环保领域的一个体现。民间环保组织除了具有民间环保组织的一些共有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个性,所以学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与界定。通说认为,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性服务的民间环保组织。简言之,民间环保组织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民间环保组织。
由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从上到下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民间环保组织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民间环保组织热心环境公益,愿为环境保护付出的情怀迎合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环境没有国界,任何局部环境的破坏都会使全球整个生态系统受到损害,在环境问题上只有全球合作才有出路。因此,民间环保组织之间,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客观上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使民间环保组织之间合作交流的愿望很强烈。实质上,民间环保组织所有的个性特征都是由其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在基本特征上,民间环保组织具有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从成立方式来看,环保NGO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注册;二是在工商部门注册为公司或者非营利机构;三是经内部机构批准或者备案且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环保NGO;四是没有登记或备案的环保NGO(其中三、四种类型学者通常形象地把它们称为“草根组织”)。
三、民间环保组织环保权的概念与特点
第一,权利主体的唯一性。民间环保组织是该权利的唯一主体。国家、公众和企业等都不享有这一特殊权利。这是因为只有民间环保组织同时具备了这一权利的两个要求:一是其具有为环境公益而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和热情,二是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环保能力。对于国家来说,其受人民委托管理环境事务,拥有保护环境的权力和很强的环保能力,它应当确保公民有良好的生存环境,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有时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不科学或者为了短期经济目标懈怠环境保护的职能,做出损害环境的行为,侵害人民的环境权益。因而国家对环境保护更多体现为一种义务,即政府环境责任。而对于企业来说,赢利是其经营运作的不竭动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环境和资源的制约,迫使其考虑环境成本,盲目地牺牲环境资源。因而企业对环境保护也体现为一种义务,即企业环境责任。对于一般公众来说,他们也有权参与保护环境(即公众环保权),但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高,个人环保力量有限,特别是在环境问题上的“搭便车”心态,无法自觉自愿承担起保护环境公益的重任。
篇2:民间环保组织论文
民间环保组织论文
摘 要:在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权利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了环保权的概念,认为这是一项民间环保组织应有的权利,并对其概念、特点、类型、与其他权利的关系等方面作了相关的论述与分析,使得该权利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界定,为今后进一步构建民间环保组织的环保权的实体内容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关键词:民间环保组织;环保权;权利
一、研究的缘起
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我们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不仅要讲速度,更要讲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不仅要讲经济发展,还要讲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政府要顺应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新要求,加快转变职能,实现一部分权力的社会化,发扬社会民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情况下,如何使公众最大限度地参与环境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公众集合体的民间环保组织把单个弱小的公民力量集合起来,以理性而有秩序的方式参与环境保护,以其强大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舆论直接影响政府角色的转变、环境公共物品的提供、公民环境权利的维护,可以说,民间环保组织已经成为公众参与机制中颇富研究和推广价值的一种方式。他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最了解群体(特别是环境弱势群体)的社会需求;他们热心环境公益、主动参与环境事务,具备了较强的环保能力,这说明民间环保组织具有政府和市场以外的优势,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股环保力量。近年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迅速并日渐成熟,特别是对环保方面的权利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我国民间组织90%没有“合法身份”[1],随时面临被取缔的危险,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事务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其环境保护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限制。
二、民间环保组织的界定
(一)民间组织的基本内涵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民间组织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已成为扶贫帮困、社区服务、权利维护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矛盾及时合理解决,协调社会机体良性运作。在国内外文献中,我们经常看到与民间组织类似的称谓,其中以“第三部门”(Third Sector)、“非营利组织”(NPO,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NGO,即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居多,但NGO、NPO和民间组织的内涵互相交叉,具有同一性质,在社会功能上也是共同的,均是介于国家、市场和公民之间的社会组织。这些不同称谓的产生主要与学者的生活背景、观察角度有关。第三部门是相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的,它是弥补市场和政府失灵的第三种力量;非营利组织则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非政府组织又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它不是政府的组成部门。
那么,从广义上理解的.不同种类的民间组织都具有怎样的一致性呢,也即如何具体定义民间组织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主任莱斯特·萨拉蒙以五个特征来定义非政府组织,即“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2]。这些特征把握了民间组织蕴涵的本质属性,并且已为发达国家所公认,因而以特征界定法来定义民间组织是科学合理的。其中组织性意味着民间组织内部组织结构、目标结构和活动的相对持续性;私有性意味着它不属于政府组成部门,也不受制于政府;非营利性意味着组织的利润须再服务于组织的基本使命,而不能搞内部分红;自治性意味着各个组织按照内部管理程序独立处理事务;自愿性意味着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均是志愿行为。
(二)民间环保组织的基本内涵
民间环保组织(Environmental NGOs,ENGOs)是民间组织的下位概念,是民间组织在环保领域的一个体现。民间环保组织除了具有民间组织的一些共有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个性,所以学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与界定。通说认为,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性服务的民间组织。简言之,民间环保组织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民间组织。
由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从上到下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民间环保组织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民间环保组织热心环境公益,愿为环境保护付出的情怀迎合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环境没有国界,任何局部环境的破坏都会使全球整个生态系统受到损害,在环境问题上只有全球合作才有出路。因此,民间环保组织之间,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客观上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使民间环保组织之间合作交流的愿望很强烈。实质上,民间环保组织所有的个性特征都是由其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在基本特征上,民间环保组织具有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从成立方式来看,环保NGO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注册;二是在工商部门注册为公司或者非营利机构;三是经内部机构批准或者备案且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环保NGO;四是没有登记或备案的环保NGO(其中三、四种类型学者通常形象地把它们称为“草根组织”)。
三、民间环保组织环保权的概念与特点
第一,权利主体的唯一性。民间环保组织是该权利的唯一主体。国家、公众和企业等都不享有这一特殊权利。这是因为只有民间环保组织同时具备了这一权利的两个要求:一是其具有为环境公益而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和热情,二是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环保能力。对于国家来说,其受人民委托管理环境事务,拥有保护环境的权力和很强的环保能力,它应当确保公民有良好的生存环境,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有时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不科学或者为了短期经济目标懈怠环境保护的职能,做出损害环境的行为,侵害人民的环境权益。因而国家对环境保护更多体现为一种义务,即政府环境责任。而对于企业来说,赢利是其经营运作的不竭动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环境和资源的制约,迫使其考虑环境成本,盲目地牺牲环境资源。因而企业对环境保护也体现为一种义务,即企业环境责任。对于一般公众来说,他们也有权参与保护环境(即公众环保权),但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高,个人环保力量有限,特别是在环境问题上的“搭便车”心态,无法自觉自愿承担起保护环境公益的重任。
篇3:认真对待权利论文
认真对待权利论文
同一个国家,同一份试卷,但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中各省市区却普遍存在着考试分数比值的差别与不平等现象:往往是城市考生录取分数比农村录取分数低、发达地区考生录取分数比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录取分数低、城市中心考生录取分数比城市近郊录取分数低,等等。例如,北京市第一批文科院校最低分数控制线是466分,而湖南则是556分、湖北为544分、贵州为514分,最高相差90分。山东省第一批院校最低分数控制线文科为667分、理科为631分;而上海则分别为473分和498分,相差竟达184分和143分。即使在同一省区如山东省,各地市的高考分数线也差别较大。据报道,黑龙江省20出台的一项新政策规定,该省拥有博士学位人员的子女报考省内高校将会得到20分的优惠。这样看来,相同的试卷,相同的分数,考生却因地区和出身等不同而享有不平等的权利、收获不同的命运。我把这种受教育权的不平等现象归结为“权利平等但差别”现象。
早在23年前,美国著名法学家德沃金就提出了“认真对待权利”的命题;23年后,权利问题却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须认真对待的大问题与真问题。众所周知,受教育权是人的一项基本人权,是人生存、发展与完善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无论是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还是我国宪法和法律,都对受教育权这一基本人权作了明确规定。从世界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法与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第一,受教育权是人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第二,权利平等与成绩面前机会均等是受教育权的核心,高等教育应当根据成绩而不是职业、家庭出身、地区等因素向全社会平等开放。权利不平等与机会不均等现象,不仅背离了世界人权公约的人权精神,也违背了我国宪法与法律的基本原则,准确地说是一种严重违宪与违法行为。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从制度上根本消灭了人人不平等的起源,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都使不平等的根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人权利面前、法律面前平等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赖以维系的根本准则。相同的人相同的对待、类似的情况类似地处理,既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又是社会主义的正义要求。在今天,如果谁还平等着但却差别着甚或歧视着,就是对平等这一根本准则的最大破坏。只有认识到人人在根本上是平等的,才能奋起反对对人一切的差别与不平等的制度或现象。仅仅由于出身与出生地即籍贯不同而导致分数比值的差别,实际上就为受高等教育的人在权利平等的原则前提下人为地又划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权利不平等的分界线,这样所谓的“权利平等”最终会因籍贯和出身的不同而走向更大的不平等,这大概出乎所有善良的人的愿望。英国历史学家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曾把人类社会的进步运动归纳为“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主体身份不同,权利享有的量即不同,这是封建专制社会的典型特征。如果我们至今还缠绕于身份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比传统社会进步了多少呢?也许我们有我们的国情、省情、县情,抑或还有乡(镇)情、村情乃至家情,但无论如何,都不应成为权利不平等的新的起源,成为权利不平等甚至歧视的借口。
即便有差别、有不平等,那也是权利平等原则的例外或有益补充,即这种不平等必须遵循着罗尔斯所说的社会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应向那些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倾斜而不是相反。只有对处于最不利地位者给予更大的关注与照顾,才能使人们趋于平等。这种措施被描述为“鼓励行动”。实际上这种做法遍及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每个角落。我国法律和制度对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等权利的特殊保护,就是基于一种“不平等”的保护,其目的在于使他们的权利不致因事实上的不平等而陷入更大的不平等的事实之中,所以这种“不平等”事实上反而是对真正平等的追求。然而我们目前各省市区在高考录取中存在着的考试分值不平等的现象却恰是一种价值颠倒,越是发达地区的考生、越是处于有利地位的考生,反而越是受到社会的照顾与优惠,从而致使事实上不
[1] [2]
篇4: 环保组织标语
环保组织标语
1、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2、拯救地球,一起动手。
3、草木无情皆愿翠行人有情多爱惜。
4、学校是我家,人人都爱它。
5、用爱心呵护每一片绿色。
6、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7、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8、编织爱心,保护环境。
9、坚持团结治水,构建和谐流域。
10、爱护一草一木,建设美丽校园。
11、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12、心中有情,脚下留情。
13、让绿色的希望从校园萌芽。
14、为了子孙后代,请留下一片净土。
15、你珍惜我的生命,我还你一片绿荫。
1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7、绿色象征生命,珍惜生命,环保第一。
18、给我一片绿,还你一片荫。
19、看到绿色,我们才会有好心情!
20、花草是我的朋友,请多一份爱护!
21、人间知音难觅,校园草坪难培。
22、垃圾箱:请你近距离投篮。
23、坚持人水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24、喝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这需要您每时每刻爱护环境!
25、乘阴靠绿树,美化靠大家。
26、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27、树环保之风,迎美好明天。
28、美好校园需要我们共同建设。
29、改善民生,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30、迈步留意地下草,掸指莫折枝头花。
31、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32、请让我们的校园永远充满绿色。
33、保护环境山河美持续发展事业兴。
34、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35、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6、劝君多走几步路,莫把草坪当马路。
37、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
38、让校园阳光普照,让绿色神圣美妙。
39、校园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40、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
41、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是一球妈妈的儿女,是祖国的接班人。
42、爱花、爱草、爱树、爱校园。
43、走一走,看一看,花红柳绿美无限。
44、赏花爱花花更美,观景惜景景更幽。
45、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46、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47、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48、我们是龙的传人,祖国绿化有我份。
49、小花小草传芳香,请你把路绕一绕。
50、大路随你走,别踩在我头。
51、小草正睡觉,请你勿打扰。
52、保护树木是第一。
53、我们进步的`阶梯,不需要绊脚石。
54、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美好家园。
55、学校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56、小草青青,脚下留情。
57、绿色是我们的家园。
58、种一棵树,就像给校园一份礼物。
59、捡起片片纸,传递深深情。
60、手下留情花更艳,脚下留情草更翠。
61、你挥一挥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动一动手,不留下任何纸屑。
62、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让一让。
63、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64、学校一片绿,学生心中一片春。
65、万人齐参与,共建绿色生命树。
66、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67、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无妨。
68、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69、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70、请让我们的腰杆永远挺直!
71、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个个争当绿色天使。
72、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73、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74、小草给我一片绿,我给小草一份爱。
75、同建绿色校园,共享鸟语花香。
76、要想校园净又美,健康文明记心里。
77、小草青青,脚步轻轻。
78、环境你不爱,美景不常在。
79、塑料包装用一天,白色污染害几世。
80、请您爱护绿色,绿是生命之源。
81、节约用水就是珍惜生命。
82、让校园成为绿色殿堂。
83、如果没有树木,世界将会暗淡无光。
8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环境。
85、保护环境系各人,美化校园靠大家。
86、让垃圾回到自己家,让白色污染和你说再见。
87、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88、只留下您的足迹,请带走您的“云彩”。
89、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90、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91、鲜花还需绿叶扶,学校更需同学护!
92、我很怕羞,请别碰我!
93、地球地球我爱你,我们是你的好儿女,保护你是我责任,细心照料我最行!
94、保护树木,就是保护我们人类。
95、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96、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97、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自己。
98、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意草如茵。
99、保护学校环境,共创学生圣地!
100、创建绿色校园,从你我做起。
101、绿色,永恒的美;校园,永远的家!
102、珍惜水,保护水,让水造福人类。
103、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104、花草是我的朋友,请多一份爱护!
105、多一份绿色,多一份健康。
106、学校是我家,环保靠大家。
107、让世界充满色彩,让生命充满精彩!
108、积攒绿色,储蓄生命。
109、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110、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111、花草树木都是宝,没它我就不行了。
112、问坛哪得绿如许,为有大家来爱护!
113、大榕树下阳明院爱护环境敬先贤。
114、让绿色看得见,让绿色听得见。
115、请把迷路的垃圾带回家,别再让它哭泣了!
116、绿色就如同我们的生命!爱护绿色吧,就像珍惜我们的生命一样!
117、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18、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119、一草一木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120、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
121、请您足下绕一绕,草儿向您笑一笑。
122、绿色校园,绿色生活。
123、珍惜资源永续利用。
124、花草树木对人笑,因为人类爱环保。
125、用我们的爱心,迎来校园的一片绿。
126、轻轻地走,正如你轻轻地来,不留下一片纸屑。
127、少一些纸片,多一分清洁。
128、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29、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130、建环保模范城市创美好幸福生活。
131、芳草依依,大家怜惜。
132、鸟语花香,爱赏共享。
133、多种一棵树,世界上就多一片绿色。
134、我是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是你我的责任!
135、茵茵绿草地,脚下请留情。
136、美化生活,净化心灵。
137、爱护小草吧,它是春天的信使!
138、你来绕一绕,我来笑一笑。
139、为了美丽家园,请从小事做起。
140、人重脸,树重皮,请勿墙上留痕迹。
141、别在绿色消失时,我们才去后悔。
142、环境好,生活就好。
143、小草也有生命,爱惜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篇5:浅议患者的权利论文
浅议患者的权利论文
日前有一位朋友向笔者抱怨,她最近在一家三级医院就医时,遭遇了一系列的不愉快:当她向医生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时,遇到了冷漠的拒绝;当她出院结帐后就帐单的某些项目向医务人员询问时,得到的是充斥着专业术语的解释,最终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而且有些检查项目在经了解后,她认为如果医生当时就向她作充分解释的话,她根本就不会同意做这些项目。其实象这位女士的遭遇在患者中并不少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现在有很多国有医院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医务人员的服务观念仍然没有及时转变过来。第二,一定程度上存在“店大欺客”的心理,一些大医院、名医院的医务人员觉得自己不愁病源,我的服务态度差没关系。第三,医务人员对于患者的权利不了解,认为患者的要求是无理要求,不予理会。第四,确实也存在医务人员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逐一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的现象。第五,大多数患者并不清楚自己在就医时应享有的各种合法权利,不敢理直气壮地向医务人员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
这种现象会导致很多不良结果,诸如医患关系紧张,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时还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而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医患纠纷是由此而引发。因此对患者权利的尊重既是患者的要求,也是我国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更是广大医务人员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在此,笔者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卫生行业的现状以及国外的做法,对患者的权利作一概述。
一、获得医疗权
公民在患有疾病时,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
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医疗卫生事业。这是我国现行宪法第45条第一款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也即患者医疗权的法律基础。
1、一般认为,医疗行业属于提供“公共召唤”服务的行业,除特殊情况外(如条件不具备),医院不得拒绝患者的求医,并应提供与医院等级相适应的医疗服务。患者,尤其是急诊患者还有得到及时医疗服务的权利。
2、在条件不具备时,医院应依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对患者提供评估、紧急医疗措施及转院。只要医疗上允许,患者在被转送到另一医疗机构前,必须先得到有关转送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其他选择的详细说明。患者将转去的医疗机构必须已先同意接受患者的转院。
3、患者有权利获得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医生应告诉患者有关其出院后或治疗结束后的保健注意事项,如有需要也应告诉患者复诊、复查的时间。
二、知情权
1、患者对自己的病况有知情权,有权利从医生处获知有关自己的病情、医生的诊断、病情的发展、医生为患者制订的治疗计划以及预后情形,包括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及其他可行的治疗方法。基于充分告知的要求,患者有权要求医生使用其可以了解的字句或表达方式。患者有权知道任何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医治决定的资料。
如果基于医学上的`考虑,医生认为患者不宜知道上述消息,或者有患者的特别要求,医生会将此消息告诉患者的重要亲属或经患者授权的委托代理人。
2、患者有权知道处方药物的名称,以及该药物在通常情况下的治疗作用及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正确的用法、用量。患者有权在类似作用的多种药物中作出适合自己经济能力和习惯的选择(但此种选择应在征求医生意见下进行)。
3、患者有权获知有关自己病情及治疗方面的病历资料,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的规定患者有权复印、复制以下病历资料: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等。
4、患者有权知道规定的医疗护理服务项目、药品的收费标准
5、患者有权利知道医院制定的与患者有关的各项规定,以及自身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医院应向患者提供此方面的书面介绍,以便患
[1] [2]
篇6:回归自然的权利的论文
回归自然的权利的论文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漫步于岸边,或徜徉于花园中,或站在山巅,人们能够同时感受到静谧与活力,身心的交融与振作。这种感官体验无论对个体或是对社会都有着深远的良好的影响。”
精神学家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博士坚信一个基本理念:自然会平衡人类的生活。正如萨克斯博士一样,我们许多人都相信自然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理疗功效。这种功效不仅仅是在心理和情绪层面,而且包括人的身体和精神层面。热爱自然和生命是人类的天性,而自然对于健康和谐的生活的作用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而言更加重要。
多年来,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和对自然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似乎背道而驰。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孩童》一书中写道:亲近自然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由于儿童与自然越疏远,他们患肥胖症、注意力缺失症和忧郁症的几率就越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在儿童中会造成长期而严重的后果。在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和霍华德弗朗金(Howard Frumpkin)的新著《城市蔓延与公众健康》中提到一个极“左”的论点,即我们建造城市的方式很可能就是许多慢性病的根源。
正如文化地理学家戈瑞温斯坦普内格(Geri Weinstein-Breunig)所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积极主动性的价值,但并没有认识到环境健康主动性对人体健康的反作用。这种主动性不仅与接触有害环境和传统的公共健 康活动相关,而且也与接触健康人群和自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积极效果相关。它开启社会服务和社会公正领域的发展,暴露出脆弱社会中貌似健康的经济和不可避免的衰落之间的鸿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在逐步将自然环境视为一种人权、一种身份或是社会责任感的象征—不仅包括经济意义而且还有环境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与最新技术、可持续性设计和社会公正存在潜在联系。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以及其他研究资料,有人提出举办论坛来重塑自然、健康和设计之间的联系。其目的是鼓励景观设计、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和方针、城市规划、医学、公共卫生和环境心理学等领域间的交流,共同探索个人及社会健康事宜。此外,提出一个包括自然和健康的广义概念,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而且包括身体健康、环境、经济、社会以及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因素之间的联系。
景观设计师大卫坎普(David Kamp)联合非营利组织机构Meristem于3月30日在纽约医学研究院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重建公众健康共享空间”的研讨会。公共健康共享空间是以自然为本的公共场所,目的是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个理念来自于历史上所采用的“大众化”形式,它是一处面向公众开发的安全交流场所。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博士在开幕致词中谈到自然对人类的激励作用:它不仅具有独特的个性,还兼具深刻的`共性。与会演讲者分别围绕与主题相关的各种历史、理论、设计和国家政策展开论述,为几个工作会议作准备。演讲主题包括:大家长期关注的“有益健康”的论点以及它对城市公园设计的影响;亲近自然的设计和促进健康的理念;景观设计成为一项公众健康以及设计策略之一;绿色建筑和可持续性设计政策的引导;城市服务领域的发展和大型城市规划展示。两个总观点包括:
国家政策
《高效基础设施设计指导方针:公共优先权的最佳办法》再度涉及了城市道路横断面、停车区、人行道、绿化和景观美化、雨水排放管道、地下水管道和工程管线的设计。通过景观设计、土木工程和工程传输系统中不断采用的优化办法、指导方针将交通运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实现密集都市环境中的高效运转。该指导方针是由希拉里布朗(Hillary Brown)构思,相信公共空间设计和纽约市设计与施工部门联合著作而成。景观设计公共花园为了营造更为丰富的体验,常常更加强调特殊人群需求。而这种照顾到特殊需求的公园又常常花费心思在普通大众的需求上。无论特殊人群还是普通人群,如何在一个既定的环境中让所有人感受花园带来的精彩和乐趣是景观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
设计师在构思花园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将关注重点转向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于是一些元素和设施就具备了一定的限制性。健康人群和非健康人群构成整个社会。有些人受到严格限制(患脑瘫坐轮椅的人),有些人受到暂时的限制(如骨折)或由于自然衰老而受限制(如患有老年痴呆症或上了年纪的人),还有些人受到很少的限制(如婴幼儿)。空间景观设计并非只是针对残疾人,而是要面向所有人的设计。克里夫兰植物园中的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就是一座这样的花园。
通过讨论来共享知识与信息,演讲者和与会者认识到个人和团体对于健康的认知以及他们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效。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程开展:
环境、社会和个人健康有着本质联系。
健康不仅关乎各个学科间的联系,而且包括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及优先权。
传统的保健方式必须结合创新体制,如通过公共机构的合作进行交叉管理,结合新兴技术、可持续性设计和社会公平等。
篇7:权利限制著作权论文
权利限制著作权论文
一、著作权权利限制的理论基础
(一)有关利益配置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
从宏观经济学上看,在著作权利益关系中,最佳利益配置形式必然是实现作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两者利益最优化。而在现今的著作权法律中,为实现这种最佳配置形式,法律也在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即在充分保证作者独占使用的前提下,允许他人合理使用作品,这样能使作品与公众接近而使得信息得到充足的传播利用以实现著作权原本存在的价值。
(二)著作权限制的社会学理论
科学、文化、艺术作品是人类世世代代通过智力劳动积累下来的结晶,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无论何种文明都是对以往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人类几千年的精神文化,更加需要传承和发扬。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力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在既有知识基础上的演绎过程。现代的科学、文化、艺术均是先辈们呕心沥血通过点点滴滴知识积累起来的,是先人们智力创造和自身劳动得来的,后人只有在先人传承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发挥创造,以保证我们社会的物质精神需求。
二、著作权权利限制的合理性考察
(一)从公平正义、利益均衡角度考量著作权限制的合理性
1.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体现了公平正义观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念,也是当代法律的价值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这表明自法律产生的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正义的性质在其中,而且这也是法律产生的理性契机。
2.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体现了利益均衡论在著作权制度中,利益平衡是永恒的话题。利益平衡作为一种机制,是整个著作权制度的价值目标和理论基石。要实现利益平衡的价值目标,在著作权制度设计时则须注重具体制度的设计,竭力实现“保护—限制”二元价值取向。著作权法中的权利限制是协调著作权法的平衡机制,权利限制的前提是权利获得充分的保护,因为有了充分的保护才能够有充足的作品供社会公众使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只有激励作者的创作热情,而作者的创作热情又需要法律的肯定来带动。当然,没有权利的限制,也不能实现作品接近公众这个目的'。
(二)从促进民主文化文明政策上考量著作权限制的合理性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规定:“任何人都有权自由参与社会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文化生活自由,民主文化文明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著作权法律制度设计时应当体现这一点。著作权法作为一部关联普通大众利益的法律,不仅应当致力于创作出更多的作品这一基本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创作出来的作品分享到社会上,提升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当然,要实现社会民主文化文明的政策追求,就应该通过著作权限制的手段来平衡创作者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从智力作品独创性和社会资源公有性的角度看著作权限制的合理性
作者创新一部作品,几乎不可能是从零基础开始的,或多或少都会掺进一部分早已存在的社会资源(先存的智力开发作品)在其中,智力创作行为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利用和发展,是深化人类智力劳动成果的结果,这就使得创作活动具有了连续性与继承性。先存的社会公共资源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智力创作者在后续创作之后是应当舍弃部分自己的权利于公共领域,来回报最初对社会资源的利用问题,这样能够促成专有权和公有权和谐统一的局面。我们应当明确一点的就是,我们谈到的对著作权的限制,并不是要完全弱化对著作权的保护,只是对其著作权权利做出一定程度的限制来保障公共利益问题。
篇8: 组织行为学论文
试论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课堂中的跨文化教学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双语教学组织行为学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双语教学与跨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并对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教师应熟悉西方文化知识,学生要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需要超多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又明确指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潜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用心开办双语课程,培育双语人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学生透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再透过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学生能够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能更好地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保证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也有利于传达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学术精髓。然而,在取得种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严重阻碍了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明显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鉴
于此,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对策推荐,期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一样而存在差异。在双语教学中,由于语言具有交际功能, 当交际的双方分属于不一样的社会文化群体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同时,又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所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知识的时候,就是习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传统。所以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紧密联系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双语课程不仅仅承担着语言潜力目标的实现,还承担着专业知识目标的提升。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有必要在双语课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语人,双语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语大师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仅要掌握“语言规则”(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语法正确与否,而且还要掌握“语言使用规则”(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决定语言是否得体。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透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对西方社会逐渐构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潜力。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双语教学中,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所蕴含的两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本身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具体来讲,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此刻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是和我们人类社会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范畴。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大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因此,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就和目的语(大多为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关。也就是说,文化差异对学生在理解双语教学知识点时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五个维度时,其中有一个维度是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长(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长期取向是指人们总是想到未来,而且看重节俭、持久与传统,而短期取向是指人们看重此时此地。由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教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长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思考到文化差异,笔者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多元国家,允许各种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长期取向并不必须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们更容易理解变革,他们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也很稳定。因此,长(短)期取向是不一样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去、此刻和将来的价值观取向,它们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这样,就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进行组织行为学双语学习的思维习惯
具体来讲,这种影响突出表此刻语篇分析和词汇理解两反面。一方面,学生倾向于总是潜意识的拿所学语言与自身母语进行比较,导致无法跳过难句或语法,而对整个语篇的含义进行分析。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迁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汉语思维),而在于帮忙并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认知方法(学习第二语言)。另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渗透。学生受困于中式的词义理解,往往难以领会一些西方语言的词义。例如,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宣传”这个词汇,例如“广告宣传、新闻宣传、公关宣传、产品宣传和企业宣传”等等。汉语里“宣传”指的是“对群众说明和讲解,使他们相信并且跟着行动”。而英语词典中对“propaganda”的定义是“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可见,“宣传”一词在两种不一样的文化环境有着不一样的褒义和贬义,从而反映出不一样的文化特点。所以,“产品宣传”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不少课程讲授中颇为常见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对一些案例的选用表达常有别于我国的本土教材,经常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让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准确。在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教学中尤其如此。如在讲授“群体冲突”一节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对“冲突”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冲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冲突”的认识上。如果就理论解释理论,学生们是很难理解“冲突从绩效的角度,是能够产生价值的”这一观点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就我们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竞争手段,透过增加工资、奖金、表彰、晋升、待岗等形式,产生用心好处的“冲突”、创造新局面的实例,借用我们自我的文化,说明了“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冲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从绩效的角度,才能决定冲突的价值”等观点。
三、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语教学面临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克服畏惧心理的难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学。在双语教学中,透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分析,一方面能够帮忙学生了解和体验西方文化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二元文化的搞笑差异;另一方面,还能够推进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将跨文化教学引入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透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沟通活动解难释疑,使学生构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潜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也是对语言应用潜力的培养和提升。许多语言学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文化潜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英语交际潜力差,沟通自信不足,过分偏向英语应试教育。只有将跨文化意识充分融入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英文问答、讨论、演示和课后英文写作等,才能使学生的交流沟通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识和个人修养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便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便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文化作为感召力的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理解两种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构成一种对文化的潜在反应潜力,以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的素养迎接全球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四、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和感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设法在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导入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在双语课堂上努力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对许多中国人来说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内含正面用心的好处,但这些对西方人来讲却内含反面、消极的好处。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对中国人来说有必须的贬义,而对西方人来说则带有褒义。这些词汇在不少社会科学中都较为常见,如果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课程资料理解产生障碍。而一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学者这种文化背景和学理的差异,将有助于其构成双重文化的学习潜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必须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必须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忙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透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组织行为学场景、主角扮演等方式将组织行为学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此刻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能够担任其中的一个主角,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能够体验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双语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既包括了课堂知识点的双语讨论和辩论,也包括对课程案例的现实模拟表演。前者能够锻炼学生用西方语言进而到用西方思维来思考问题,激发其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愿望。后者则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不一样场景下就应讲什么,从而到达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三)教师就应同时熟悉专业课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课程熟悉程度和语言潜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其他的非双语教学的课程不一样,组织行为学引入双语教学,还要求教师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这既考验着双语教师多学科的知识广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进行备课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在授课前进行充分地查阅和注释,也就无法帮忙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双语教学的课堂时光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构成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阅读西方经典文化名著,观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并多浏览英文的知名媒体网站和主流论坛。同时,在生活中有意愿与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进行接触,从而自发创造感受跨文化差异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 芳,俞丽伟。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12):103-105。
[2] 吕雪松。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4):31-33。
[3] 瞿成娟。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3):77-79。
[4] 王 宁。旅游专业主干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10):195-198。
篇9: 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行为学论文
摘要:本论文是对中外企业应用激励理论来进行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本论文首先对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的发展现状和好处做了阐述,随后针对GE公司和联想集团的激励体制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企业应针对自身不一样的性质制定不一样的激励体制。
A b s t r a c t
This study is a parative study of applying the theory of motivation to business management betwee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foreign-invest enterprises。
This study first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motivation theory。 Then on the basic of this, a parative study has been performed through analyzing how to apply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to business management between GE co-operation in Germany and Legend Group in China。
关键字:效绩考评;双因素分析理论;团队精神;员工成就感;
目 录
一、激励机制概述……………………………………………(3)
1。1 激励机制原理……………………………………………(3)
1。2 运用激励机制的好处 ………………………………………(3)
二、案例分析 ……………………………………………… (3)
2。1 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3)
2。2 联想集团:业绩为重…………………………………………(5)
三、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制度上的联系与差异…………………(6)
3。1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制度上的共同点………………………(6)
3。2 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上的不一样点………………………(7)
3。2。1 概述…………………………………………………………(7)
3。2。2 外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7)
3。2。3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8)
四、参考文献………………………………………………………(9)
一、激励机制概述:
1。2 激励机制原理:
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透过这一机制所构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透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我的行为。
1。2 运用激励机制的好处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适当的运用激励机制并据此进一步研究改善生产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协调人际的关系,能够缓和劳资矛盾,构成“同舟共济”意识,齐心协力应付经济危机。从精神上、物质上引导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和工作用心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
本论文透过对GE公司和联想集团各自的激励机制做一个分析,比较中外企业对于激励机制的不一样运用。
2。1 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
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方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状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明白自我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据业绩评估,每个员工都会明白他们处在哪一类,这样没有人会抱怨得不到赏识。第一类员工会得到股票期权,第二类中的大约90%和第三类中的50%会得到股票期权,第四类员工没有奖励。图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就应得到奖励,哪些人就应打道回府,一目了然。奖赏对员工而言,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但是去那样,他们能得到他们应得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都是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对于高层管理人员,GE公司鼓励鼓励他们在工作上相互竞争,但不要有个人恩怨。韦尔奇的做法是将奖赏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奖励他在自我的业务部门的表现,另一半奖励他对整个公司发展的贡献。如果自我部门业绩很好,但对公司发展不利,则资金为零。
韦尔奇一向鼓励员工勇敢地展示自我,谈出自我的看法,争取上司的赏识。“我期望员工能充分发挥潜能,提出他们的推荐,而我会为他们带给各种资源。这样员工们给我的将是许多推荐和计划,我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这个想法,但那个主意十分好”。这样的交流更有创意。”在这天GE的各个部门,每当公司取得一些成绩,他们都会把生产线停下来,大家一齐出去庆祝。GE公司每位员工都有一张“通用电气价值观”卡。卡中对领导干部的警戒有9点: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自信、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果敢地设定目标、视变化为机遇以及适应全球化。这些价值观都是GE公司进行培养的主题。也是决定公司职员晋升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2。2 联想集团:业绩为重
联想是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公司,不惟学历重潜力,不惟资历重业绩。联想此刻许多高管人员其实在公司工作时光并不长,能从普遍员工升到最高管理层,原因不是跟谁有什么关系,而是全凭业绩。为什么外企一些有相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愿意到联想工作,就是看重了这一点。不一样层次的人员收入不一样是很自然的,但联想的干部没有贵族化的倾向。
联想的干部比例适中,中级以上管理人员有200多人,而公司全部员工有1。1万多人(其中职员约5000人)。其实联想每一个事业部的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型IT企业,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从薪酬结构上看,固定工资部分,经理层跟员工层的差异并不十分巨大。联想员工的收入分为3块,固定工资、绩效浮动和年底分红,在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企业里,员工的收入是跟其贡献直接挂钩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是20%的人才创造80%的财富,对这20%员工的薪酬当然不能少了。此刻市场竞争很激烈,人才争夺很激烈,争夺的焦点就是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为这些人才能够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
在联想,普通员工并不是只有做管理人员一条升迁之路,不做经理能够走技术职称的道路。技术骨干的待遇与相应的管理者的收入没有差别。 今年年底之前,联想要完成潜力评介体系,要让公司的各级管理层明白每个员工的潜力如何,其社会竞争力处在什么水平,是否到达了人岗匹配,是不是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这项工作能够到达3个目的:公司清楚员工的潜力水平、主管清楚手下人员的潜力水平、员工清楚自我的潜力水平,真正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费。
为突出业绩导向效果,联想在业绩考核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员工在考核后进入最后一个层次,就进入了末位淘汰区。所以,不论哪一层次的人都有压力,中层管理人员压力也是很大的,如果考核时排在最后,就会成为不合格员工。联想还培养了后备干部,对于被淘汰的人所在的岗位,立刻就有人能够顶上,这是一个合理的闭环。确实,在IT企业务必每个人都时刻要有危机意识,不进则退,跟不上形势就要被淘汰,企业如此,个人亦如此。
三、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制度上的联系与差异
3。1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制度上的共同点
在GE公司和联想集团的激励机制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员工的业绩考评制度。两家公司都是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起来,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所不一样的是,GE公司更偏重于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而联想集团则是力争体现公平发展的原则,力争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费。
3。2 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上的不一样点
3。2。1 概述
由于企业的性质不一样,两家公司在机制上也有不一样的侧重。因为对于不一样企业来说,影响工作用心性的因素所产生的排序也不一样,详见下表:
不一样因素对不一样类型的企业的影响力排序
国外企业 国有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
成就 公平与发展 成就与认可
认可 认可 企业发展
工作吸引力 工作条件 工作激励
职责 报酬 人际关系
发展 人际关系 基本需求
职责 领导作风
基本需求 自主
福利报酬
*摘自鲁直《人类功效学》第一期
3。2。2 外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
作为外资企业,GE公司就十分注重培养员工个人的成就感,以员工的满意度为工作重点,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提升员工的团队精神。公司的这一体制正是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具体体现。赫兹伯格认为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与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前者往往是由外界的工作环境所引起的(即保健因素),而后者通常是由工作本身所产生的(即激励因素)。员工在工作上的成就感,职责感,得到的认可和赞赏,都属于激励因素。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使员工意识到他们有潜力不断进步比制定目标更重要。因为只有当员工发挥了主动性,为公司出谋划策,才能使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要让员工明白他们是受重视的,以及他们对于公司的重要性,GE公司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GE价值观”卡就是这一理论很好的应用。每个人都期望自我能在一个民主,开明的公司工作,GE的这些制度使员工们感觉到他们是一个成功团队的一部分,同时自我也为着这个团队的成功献出的每一份贡献也都是能够预见的到回报的。激励因素的改善,往往能够给员工以很大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员工的用心性。
3。2。3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
作为国有年轻的IT企业,联想根据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激励多条跑道,以效益为主导。同时,由于集团员工的年龄结构普遍较轻,年轻职员的自我意识通常都比较强;所以联想在组织结构上淡化领导层的贵族化倾向,强调每个员工的公平发展。例如不做经理能够走技术职称的道路,有突出业绩的业务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比他们的上司还高许多。联想集团认为激励机制就应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是建立了适合自身的激励机制,使得联想集团在国内IT行业中始终处于不败的地位。
透过以上的研究,不难发现对于企业来说,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有着深远的好处。但是因为企业的性质各不相同,管理者在运用激励机制的时候切不可生搬硬套,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量体裁衣,选取适合的体制,这样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参考文献:
① 孙彤 《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作者不详《GE公司的员工激励体制》 中企人力资源网
③作者不详《联想靠文化解决: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收入员工》 中企人力资源网
④《Public Relations》 British Library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篇10: 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必须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必须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潜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是 (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主要依据(既源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超多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织行为学个性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超多争论,但人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构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十分易于得到。大部分状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光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潜力。潜力透过潜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期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能够带给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潜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透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潜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就应反映出候选人的潜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潜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透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潜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能够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能够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光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潜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带给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能够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带给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仅仅靠人格特点一个方面能够预测各行各业的高成就者吗?显然不能。但是,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确实能帮忙我们减少不匹配性,从而保证员工的流动率降低和工作满意度提高。我们已经明白某些人格特质与工作的成功有高度的相关。对这些特质进行测验,并在选拔过程中利用这些数据将会使工作更为有效。一个理解规则、遵从权威、依靠性得分高而经验的开放性得分低的个体可能更适合从事的工作是:高结构化的装配线工作,医院的保卫人员或大型公共机构的行政官员;而不适合于做研究人员或从事需要创造性的工作。
学习。根据定义,任何行为中可观察到的变化都是学习已经发生的初步证据。在那里,我们期望确定的是,学习概念对解释和预测行为方面带给了什么见解。用心强化是行为改变的有力工具。透过对与工绩效相关的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管理层能够提高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在学习方面的有关研究还证明,强化比惩罚更有效。对行为进行惩罚常常倾向于只能获得暂时的抑制效果而不能发生长期的转变,而且受惩罚的对象也容易对惩罚实施者产生反感。尽管惩罚比消极强化更迅速地消除了不良行为,但其效果常常只是暂时的,而后还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如士气低落、高缺勤率和高流动率。因此,我们推荐管理者使用强化而不是惩罚。最后,管理者应明白员工把他视为榜样。如果自我经常上班迟到,要用两小时吃午饭,将公司的办公用品挪为私用,则员工必定会接收到这些信息,并相应模仿他的行为。
二、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绩效。要预测群体绩效,务必认识到,任何一个工作群体都是更大的组织的一部分,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招聘程序、奖酬体系等因素都会对群体运作带给某种有利或不利的气氛。例如,如果一个组织中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互不信任,组织中的群例又可能会构成一些限制员工努力和产出的规范。因此,管理人员不应孤立地看待一个群体,而就应看到群体的外部环境给群体以多少支持和鼓励。显然,一个处于成长型组织之中,外部资源丰富,受到高层管理人员支持的群体,容易提高生产率。同样,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具备完成群体务所需要的技能和有助于群体共事的个性特点,这个群体就容易提高生产率。有几个结构性因素与群体绩效相关,最主要的有:主角知觉、群体规范、地位不平等、群体规模、群体人口统计方面的构成、群体任务和群体凝聚力。主角知觉和员工绩效评估之间存在用心关系。在对待雇员工作的态度上,员工和上司之间的一致程度,影响着上司对员工的评价。如果群体规范支持提高产出,管理者就能够期望员工个人的绩效远大于群体规范是限制产出的群体。同样,在群体中,什么样的缺勤率能够理解,也由群体规范决定。
地位不平等,会使群体成员产生挫折感,对群体生产率和员工留在组织之中的愿望有不利影响。对于那些对平等比较敏感的个体,不平等很容易导致其动机降低,并寻求可能带来公平的其他途径(比如另找一份工作)。群体规模对群体绩效的影响取决于群体任务的类型。大型群体对于发现事实之类的活动更有效,而小型群体对于采取行动类的任务更有效。我们对社会惰化现象的认识证明,如果管理人员使用大型群体,应带给衡量群体成员个人绩效水平的手段。
我们发现,群体人口统计方面的构成,是决定个体流动的关键因素。更具体些说,如果群体成员的年龄相近,或进人工作群体的时光相近,他们辞职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影响群体互动过程与群体绩效之间关系的权变因素是群体任务。群体任务越复杂,依靠性越强,群体互动程越容易导致群体绩效的降低。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
员工满意度。与主角知觉和绩效的关系相似,如果上司和员工对员工工作的认识一致,员工的满意度就比较高。同样,主角冲突与工作压力和工作不满意有联系。
大多数人喜欢和地位等级与自我相同或高于自我的人沟通。这样,我们能够预测,如果员工的工作能够使他们减少和地位比他们低的人交流的机会,他们的满意度会提高。
群体规模和满意的关系我们凭直觉就能够想像得出: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满意度越低。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就越少。同时,群体成员越多,群体内部就越容易发生纠纷和冲突,并构成小集团。所有这些都会使群体成为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地方。
三、组织结构的基础
组织的内部结构能够解释和预测员工的行为。也就是说,除了个体和群体因素之外,员工所属组织的结构关系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认为组织结构对员工行为和态度具有影响的根据是什么?很明显,组织结构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明确工作资料,澄清员工所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提出的“我就应做什么?”“怎样做?”“我向谁汇报工作?”“如果我有问题,去找谁来帮我?”这类问题,这就对员工的态度产生了影响,并激励他们提高工作绩效。
当然,组织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着员工的所作所作为。例如,如果组织的正规化、专门化程度很高,命令链很牢固,授权程度较低,控制跨度较窄,员工的自主性就较小,这种组织控制严格,员工行为的变化范围很小;相反,如果组织的专门化、正规化程度较低,控制跨度较宽,能给员工带给较大的活动自由,员工的活动资料相对也就丰富得多。策略、规模、技术、环境决定着组织的结构类型。为简洁起见,我们可把组织结构设计分为两种:机械模型和有机模型。组织结构对员工工作绩效和满意度的影响与员工的个人喜好有关,受个体差异的调节,如下图所示。
最后一点,管理人员就应了解,像工作专门化、控制跨度、正规化、集权化的结构变量,是组织研究者能够测量的客观变量。我们在本章所带给的研究发现和结论实际上是这些研究者们工作的直接结果。但是,员工们往往不能客观地来测量这些结构特征。他们以一种不太科学的方式来看待自我周围的一切,然后构成他们自我隐含的组织结构模式。为得到在公司中工作的机会,自我务必理解多少人的面试?自我那个工作部分一共有多少人?公司有政策手册吗?如果有,每个人都容易得到一份吗?公司员工都严格按照手册要求办事吗?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在新闻媒介中的形象如何?员工对于这些管理所得到的答案,结合他们自我的经历及同事的看法,会构成员工对组织结构的主观印象。当然,这种印象可能与组织的客观结构格格不人。
员工们对组织结构的隐含模式十分重要。人们行为反应的基础是他们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现实。例如,有关研究证明,许多结构性变量和与之直接相关的绩效水平、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个体差异。但另一种导致这些不一致发现的原因可能是对客观特征的多样化的认识,或者说对同一客观事物,不一样的人看法不一样。研究者通常关注组织结构的实际水平,但如果人们对同一要素的解释不一样,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因此,最根本的是要了解员工是如何认识他们的组织结构的。对于有效预测员工行为而言,这比组织结构的客观特征本身更有助于预测员工的行为。
【环保组织的权利论文】相关文章:
2.组织文化建设论文
6.校园环保论文
7.环保论文的
8.环保小论文
9.绿色环保论文
10.节约环保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