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心理动词性质研究
“夏恋蝉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性质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现代汉语心理动词性质研究,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现代汉语心理动词性质研究
摘 要:本文从语义特征、句法特征两个方面对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认为心理动词最显著的性质首先在于其边缘性,其次在于其主观性。
关键词:心理动词 语义特征 句法特征 边缘性 主观性
一、引言
本文在对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认为研究的共识体现为对心理动词边缘性、主观性的肯定。
“边缘性”是指心理动词在动词中并不处于核心位置。
与动作动词相比,心理动词在语义、句法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主观性”是指心理动词在语义上表达的都是不可见的事物,这种语义特征也影响到其句法表现。
二、心理动词的边缘性
心理动词的边缘性是就心理动词在动词中的位置而言的。
动词的主体为动作动词,通常概括动词的特征时以动作动词为主,而心理动词、属性动词、趋向动词等是非主体类别,我们称其为边缘类动词。
与动作动词相比,边缘类动词在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上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我们称其为边缘性。
心理动词的边缘性主要体现为:在语义上,心理动词的语义经常游移于事物、性状、动作三者之间;在句法功能上,心理动词经常可以兼具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部分句法功能。
(一)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
对心理动词语义特征的描述大多是从命名和义素分析的角度入手的。
如“记内情所发”(马*忠,1898),“从语义上说,它是表示人的心理活动的,有语义特征使得它形成了特定的语法范畴、语法类……”(周友斌、邵敬敏,1993)。
李临定(1990:112)认为,“心理活动动词是指表示喜爱、怨恨、感觉、认知、遗忘等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动词。”这是对这一类动词的命名,也是对其语义特征的概括。
董秀芳(1991)认为,“心理动词是动词的一个次类,其语义特征表现为[+人][+大脑器官][+思维活动]。”陈昌来(:96)提出心理动词具有[+心理] [+述人]的语义特征,[+心理]
语义特征可以描述为:“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类情绪意志活动和认知活动的动词,而且是以这一语义性质为主的动词,这样[+心理]语义特征可以具体化为[+情绪/认知],如‘喜欢、爱、想念、思念’等是情绪类动词,‘知道、觉得、认为、以为’等是认知类动词;”
“另外,心理动词都是表示人类对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是人类对各类刺激物的不同层次的反应,所以心理动词都具有[+述人]的语义特征。”这种描述带有义素分析的方式。
总之,对心理动词语义特征的描述都是围绕“表示人类心理活动”这一中心进行的。
也就是说,“从意义出发界定心理动词”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心理动词就是表示心理的动词。
方梅讨论了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往称为心理动词的词语。
她认为,认证义动词虚化的起点是“去范畴化”,句法方面表现为谓宾动词句法特征的衰减,语义方面表现为由客观表达变为主观表达。
“认证义动词+小句宾语”既可以陈述事件,又可以表现主语的认识内容,这种双重性是虚化的基本条件。
如下面的例句中,从a到f是从典型动词到语用标记的轨迹:
a.我/她想/明白/看见/儿子了。
(主语指称对象的体验)
b.我/她想/明白/知道/觉得这是回家了。
(主语指称对象的认识)
c.我/她明白/知道/觉得这个问题没什么好商量的。
(主语指称对象的认识)
d.我/?她想这个问题没什么好商量的。
(说话人的认识)
e.这个问题,我/*她想,没什么好商量的。
(说话人对话题的态度)
f.这个问题没什么好商量的,我/*她想。
(说话人对整个命题的态度)
文章还指出,虚化的程度与认证义动词自身的控制度密切相关,控制度较强的动词虚化程度低,控制度较弱的动词虚化程度高。
其中表示评价意义的认证义动词控制度最弱,虚化为表达说话人视角和态度的语用标记。
如“觉得”。
文章同时指出虚化的句法环境,即“陈述事件”与“表现主语的认识内容”。
王红斌(、、2002)、杨云()、丰竞()、韩琴()等也对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论述。
此外的相关论述多散见于研究动词的论著中。
另外,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的研究中,对心理动词的定义也离不开其语义基础,如吉永尚()将“感情·知覚感覚·思考など心理作用を表す動詞(表示感情、知觉感觉、思考等心理作用的动词)”统一称为“心理動詞”。
又如山岡政紀(2002)定义的“感情動詞”:
感情動詞とは,人の心理的現象に言及することを語彙的意味とし,経験者格を必須項として取る動詞の総称である。
(译文:感情动词是表达人的心理现象并在句法上必须使用经验格的动词的总称。)
我们认为,要描写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首先要明确“心理”这一概念。
“心理动词”的“心理”不同于心理学上的“心理”。
后者的`涵盖面要大于前者。
心理学中对“心理”的定义如,《简明心理学辞典》(:57):①心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形态。
是在有机体演化的一定水平上出现的。
最初的心理现象是简单的感觉。
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感觉逐渐分化和复杂化,并由此出现了知觉、记忆、思维的萌芽等。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劳动和语言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与动物心理有着质的区别,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并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
过去事件表现为记忆经验,现在事件表现为全部映象、体验、智力活动等,未来事件表现为意图、目的、幻想等,既有意识性,也有无意识性。
可以有条件地区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感觉、知觉、表象、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等属于心理过程,是心理的动态方面;情绪过程中的激情状态和心境状态属于心理状态;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点则属于心理特征,是心理的比较稳定的方面。”《普通心理学》(:1~2):②“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人的心理过程就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合。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以往对心理动词的研究中,一般是不将表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动词包括进来的,如“看、听、闻”不被作为心理动词。
同时,语言中表示心理意义的(心理学的)词汇也有大量的形容词,如表性格的“内向、外向、活泼、调皮”,表情绪情感的“慌、忧伤、高兴、愉快”等。
因此不能将心理动词的“心理”与心理学定义的“心理”等同起来。
可以这样说,语言中表示心理的词汇是以心理学所讨论的“心理”为概念基础的,但心理动词只是语言词汇的一部分,其所表达的概念也只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
因此也可以说,心理动词所表示的“心理”,只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的一部分。
“心理”是如何成为事物、性状与动作的交界点的呢?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由于“心理”是一个大脑内部的过程,有时可以将其看作人体这个容器中的物质,这时心理就具有了一定的事物性;当忽略心理过程的时间进展,而更多地关注其横断面时,心理就具有一定的状态性,可以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下讨论其程度的高低;而当加入时间因素,将心理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时,其动作性就自然会有所凸显。
心理动词在语义上的这一特征也会在句法功能上得到印证。
(二)心理动词的句法特征
综观已有的对心理动词的论述,对其句法特征的描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心理动词所带宾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及主谓短语(小句)。
不同的心理动词所带宾语也会有所不同。
关于这一点,陈昌来(2002b)有比较详尽的分析。
2.部分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
3.大多不能构成把字句、连动句,很少构成被动式。
一部分学者尝试给心理动词作形式上的界定,提出了一些界定的框架:
范晓、杜高印、陈光磊(1987:56):能进入“(很+__)+宾语”框架的一般是心理动词。
胡裕树、范晓(1995:245)提出功能框架:(很+__)+O[N/V];__+O[v]。
周友斌、邵敬敏(1993)提出以“主(人)+{很+动词}+宾语”为框架作为检验标准,凡能进入这一格式的是心理动词,反之则不然。
并根据能否转换成“主(人)+对+O+很+动词”,将心理动词划分为真心理动词和次心理动词,同时把能进入“主(人)+对+介宾+很+动”这一格式的动词看作准心理动词。
陈昌来(2002:146):情绪类动词可以进入如下句法框架:NP+{很+VP}+NP;认知类动词可以进入如下句法框架:NP+VP+O(VP/NP+VP)(O指宾语)。
王红斌(2002)提出测试格式:a.从潜意识里/在潜意识里/暗暗地/默不作声地/满心/潜意识地+V;b.N(人)+不/没V+和/跟/同+N+一起+其他;c.让/使/叫+人+V+(小句)宾语。
丰竞(2003)提出心理动词的鉴别式为:主(人)+在心里+(很)+心理动词+宾语,记作S:S(p)+IH+(L)+V(P)+O(N、V)。
特别指出,情感动词的鉴别式S可有转换式S1——NS+VM+S(P)+(IH)+L+V(P)和S2——S(P)+(IH)+TN+L+ V(P),又因为情感在程度上有可比性,S还可有转换式S3——S(P)+THN+M+V(P)+(O[N,V]),其中,NS=刺激物(stimulus),VM=使令动词,TN=“对”(to)引导的介宾结构,THN=表比较的介词(then)引导的介宾结构,M=更。
心理动词本身是一个意义类,从意义出发界定出来的类别,很难有整齐划一的形式特征。
即便是公认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相互之间也没有完全清晰的界线,各词类内部在形式上也只是有着家族相似性。
所以,以上归纳出来的任何一条句法特征或任何一个界定框架都存在反例也实属正常现象。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心理动词是一个在形式特征上呈现复杂状态的类别。
这种复杂性在量性特征上有着充分的体现,这也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即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因此我们重点考察的也是与量有关的句法形式,至于其他的句法特征则暂不涉及。
关于量范畴的表达形式将在下一章详细论述。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心理动词是以语义为依据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下位类型。
同时借鉴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念,认为心理动词是非典型的动词(相对于动作动词),处于动词系统的边缘位置,与名词、形容词有部分相通的句法功能。
因此,心理动词在整个词类系统中的位置可以归纳为下图:
图1:心理动词在词类系统中的位置
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标示为下图:
图2: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
图2表示,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位于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功能交叉地带,具有大部分动词的功能,具有小部分形容词与名词的功能。
这是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边缘性”在句法功能方面的表现。
以上内容是针对“动词、形容词、名词”这三大词类来说的,心理动词在句法功能上具有“边缘性”,这可以说是一种“外部边缘性”。
在动词内部,心理动词也同样具有“边缘性”,可以称为“内部边缘性”,这主要表现在“状态动词”与“动作动词”“变化动词”等类别之间。
吉永尚(1997)讨论日语心理动词的语义时认为心理动词连接着状态动词、动作动词等,但又与这些动词所不同,并就此对日语的心理动词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分析:
本稿では心理動詞は状態動詞や動作動詞と連続していると考えるが、これらの動詞との相違点や境界上にあるものなどについて意味的側面やアスペクト性をもとに考察を加えた。
(译文:本文认为心理动词连接着状态动词和动作动词等,但主要考察了它们意义上的不同与分界以及这些动词的时体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心理动词也一样处于“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变化动词”的边缘地带,这与其“外部边缘性”有很强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无论是外部表现还是内部表现,都充分体现出边缘类动词与典型动作动词的不同之处。
因此,“边缘性”是心理动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点在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心理动词的主观性
“主观性”也是心理动词的基本特征之一,同其“边缘性”一样,贯穿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特征。
首先,在语义上,心理动词是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的,无论状态也好,动作变化也好,都是不可见的,只是将内部的心理外化为可以表述的文字而已。
这对心理动词量性特征的影响表现为:心理动词的量都是非精确计量的。
其次,在句法上,由于心理动词的量是主观性的量,因此与心理动词同现的数量词语往往是非精确的③。
同时,心理动词的程度量往往需要程度词来彰显,程度词所表达的量往往都是主观评价性的,这也是一种主观性在句法上的体现。
四、结语
本文从句法、语义两方面考察了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认为“边缘性”与“主观性”是对心理动词基本性质的共识,心理动词的句法语义表现都与之相关。
在对心理动词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心理动词其他方面的特征或表现。
篇2:现代汉语视觉动词研究述评
现代汉语视觉动词研究述评
在视觉词这一词群中,视觉动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视觉动词进行专项研究的文章并不多,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视觉动词研究的情况. 一、视觉动词的界定问题 视觉动词的`界定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在作者所查找和翻阅的众多论文和书籍中,几乎没有人对视觉动词的定义做出明确的说明.
作 者:张晓丽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H1 关键词:篇3: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的论文
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的论文
摘 要 在评述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动词的判定标准,并对心理动词进行分类。古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可以从及物性、语义场理论、程度量级、过程结构表达和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关键词 心理动词;判定;分类:研究方法
一、引言
心理动词是动词里很有特点的一个小类。吕叔湘明确地把心理动词列为动词的小类。此后,学者对心理动词进行的研究主要围绕心理动词的判定、分类和句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展开。相对其他的动词小类,心理动词研究仍显薄弱。古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落后于现代汉语,且研究方法滞后。笔者不揣鄙陋,就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的一些想法求教于方家。
二、心理动词的判定及分类
心理动词判定问题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难点,很多学者提出自己的判定标准,概括来说可分为三种:(1)意义标准,如黄伯荣、廖序东等;(2)形式标准,如周有斌、邵敬敏等;(3)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标准,如王红斌等。一方面,由于单一依据意义标准或形式标准在语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因为心理动词自身的复杂性,它不仅牵涉语法问题,而且和心理学、认知科学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在心理动词研究中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动词表示情感、意向、认知、感觉、思维等方面的活动或状态,心理动词原则上都是及物的。
心理动词内部的分类也是相当复杂的问题。结合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心理动词,分为状态和动作两个大类。状态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情绪状态,如“哀”、“患”、“妒”等,该类动词一般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行为心理动词表示心理动作行为,如“猜”、“测”、“悉”等,该类动词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依据情绪的特点,状态心理动词分为负面和正面两个次类,如“怜”、“怨”、“厌”、“惋惜”等为负面心理动词,表达心理负担意义;如“爱”、“喜”、“敬重”等为正面心理动词,表达积极的心理意义。动作心理动词可分为思维和感知两类。
三、心理动词的研究方法
古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并不太多,目前所见主要有李启文、陈克炯、刘青等几篇,与其重要的词类地位并不相称。现在的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研究方法陈旧,还停留在心理动词所带宾语、状语、补语等的描写上;研究内容狭窄,主要是专书、专题的描写和统计上。鉴于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语言学理论,古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
(一)心理动词及物性研究
汉语中的一些词的组合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发生一些变化,心理动词也是这样。及物性是施事通过行为对受事的影响,及物性事件的典型形态句法是“施事+受事”。及物动词作为动词的一个小类,其内部也不是匀质的,有的及物性高,有的及物性低。从抽象层面看,及物性是一个语法原型,构成一个及物性的连续统。越靠近原型,及物性越强,反之及物性就越弱。将及物性理论运用于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可以加强我们对心理动词的认识。心理动词及物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心理动词能否带宾语。如“怒”、“悲”在上古汉语中是动词,可以带宾语,如:
(1)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中忠也。(《荀子・臣道》)
(2)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
(《庄子・徐无鬼》)
而现代汉语里,“怒”、“悲”变成形容词,不可以带宾语。“怒”、“悲”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动词的.及物性逐渐减弱,情态特征逐渐增强,最终从动词转变为形容词。
二是心理动词带宾语能力的强弱。有些心理动词以带宾语为常,宾语类型丰富;有些心理动词常不带宾语,且宾语类型较单一。以《世说新语》“知”、“安”为例,“知”作心理动词共99见,其中带宾语85见,带宾语比重占86%;“安”6见,带宾语只有2例,带宾语比重占33%,如:
(3)由是知之。(《世说新语・文学》)
(4)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y,-t孰愈?”(《世说新语・品藻》)
(5)班彪识刘氏之复兴,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世说新语・言语》)
(6)岳于是始知必不免。(《世说新语・仇隙》)
(7)不知有功德与无也。(《世说新语・德行》)
(8)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世说新语・德行》)
(9)一坐成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世说新语・文学》)
(10)劭亦安其言。(《世说新语・品藻》)“知”的宾语类型有体词性宾语,如名词(3)、代词(4)、偏正l生名词词组(5);谓诃性宾语,如偏正性动词词组(6)、并列词组(7);小句宾语,如(8)。“安”所带宾语类型简单,只有名词―类,如(9)、(10)。
(二)语义场理论
语义场是指若干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义位聚合而成的系统。将分散、零星的个案研究纳入相应的聚合群中,加以系统地考察,能更好地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发现一些语言规律。陈克炯将“怜”系、“怨”系、“厌”系、“忧”系和“惧”系均看作同义义场。陈先生发现各系心理动词的述谓功能存在不匀质的现象,除了与各系词义所反映的心理负担轻重的不同有某种关系之外,最主要的是各系对不同宾语的选择性上存在差别。
为此,我们调查了《世说新语》里12个表“忧怕”义的心理动词带宾语的情况,统计情况见表l。
一方面,“忧怕”类动词内部的使用频率也不平衡。使用频率最高的3个分别是“忧”、“患”和“恐”,共43例,次之是“惧”、“畏”和“惮”3个,共18例,这6个动词共占“忧怕”类动词91%,即《世说新语》“忧怕”义主要由“忧”、“患”、“恐”、“惧”、“畏”和“惮”这6个动词承担。另一方面,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与所带宾语的比例不一定成正相关关系。如“忧”使用次数最多,带宾语比例为53%,而“恐”少于“忧”,带宾语比例却为86%,使用频率与带宾语的能力并不是正相关的。据此可以认为表“忧怕”义的动词在组合功能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语义场内部并不是匀质的。这一研究方法可运用到其他义的心理动词语义场的研究之中。
(三)心理动词的量级问题
受程度副词修饰是心理动词的一个重要特征,心理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有量级的差别。如《世说新语》心理动词所带的程度副词共有15个,它们分别是:甚、大、了无、深、殊、雅相、绝、至、雅、弥、横、殊自、深相、真、奇。这些词内部也存在级的差别,大致可分为“极”类和“甚”类。“极”类有殊、殊自、绝、至、横、奇共6个,表示程度达到极点;“甚”类有甚、大、了无、深、雅相、雅、弥、深相、真共9个,表示程度超过一般但未达到极点。同一心理动词用表1不同程度的副词修饰,其表达的程度量自然不同。“极”类副词的程度量要高于“甚”类副词,如:
(11)a.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世说新语・方正》)
b.族人大怒,便举棵掷其面。(《世说新语・雅量》)
(12)a.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藏否人物。(《世说新语・德行》)
b.左右宜深慎此!(《世说新语・假谲》)上面各组a句均使用的是“极”类程度副词.b句使用的是“甚”类程度副词。每组的a句的情绪量要高于b句。
(四)心理动词的过程结构表达
动词的过程结构与许多语言现象,特别是与语言的“体”表达有密切关系。郭锐系统分析了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认为动词的过程结构就是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的组织。根据三要素的有无和强弱的差异,他把汉语动词过程结构分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五类。郭先生认为前限结构的动词多为心理动词。这一观点正确地揭示了汉语心理动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颇有见地。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汉语动词过程表达使用的助词“着”、“了”和“过”在上古和中古汉语还没出现;二是古代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主要是由置于谓语动词之前的“已”、“既”、“方”、“正”等副词或置于谓语动词之后的“毕”、“竞”、“讫”、“已”、“罢”等半虚化动词来表达。
(13)吾以君为垦知之矣,故入;犹未知之也,又将出矣。(《国语・晋语四》)
(14)君子垦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後可以为人师也。(《礼记・学记》)
(15)想芏,仍往潇湘馆来,偏黛玉尚未回来。(《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16)暗自想罢,不觉大喜,因此就有些不甚防备。(《七剑十三侠・第七十七回》)
上举(13)、(14)例分别为副词“已”、“既”用于心理动词之前表时态,(15)、(16)例分别为半虚化动词“毕”和“罢”用于心理动词之后表时态。
(五)心理动词的认知研究
认知与心理动词密切相关,心理动词的认知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李明从“叙实性”角度分析了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问题,引申路线是:言说―认为―以为。在这个过程中,词义一步步打上主观性的烙印,预设义逐步融入词汇的理眭意义,最终成为词语的常用意义。
心理动词的语法化也是主观化的过程,高增霞认为“怕”的语法化历程是:害怕―担心―担心―认识情态―认识情态。我们认为,除了“怕”以外,其他“害怕”类心理动词也具有类似的语法化过程。如“恐怕”最初只是一个心理动词,在使用过程中主观性增强,逐渐成为副词。根据调查发现,“恐怕”较早出现在文献里的时代是唐代,为“害怕”意义,明清时期逐渐演化出表情态的副词用法。其语法化过程是:心理动词一心理动词/副词―副词。在这个过程中,“恐怕”的动词义逐渐减弱,主观义逐渐增强,主观义最终基本取代动词义,“恐怕”的词性就由动词转变为副词。
篇4:现代汉语介词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介词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介词是一个语法性质颇有争议的词类,而介词在现代汉语句法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介词功能的综合考查,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很有必要.
作 者:杨丽姣 作者单位: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 “”(4) 分类号:H1 关键词:篇5:略谈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略谈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学术条件的成熟,促成了现代汉语词汇学的'建立和发展.它是汉语词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关注的是现代语言,所以同现代汉语的学习、应用关系更加密切.国家政府历来重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重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制定了一系列的语文政策.200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更是将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提高到法制的层面加以保证.
作 者:符淮青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2005 “”(3) 分类号:H1 关键词:【现代汉语心理动词性质研究】相关文章:
2.现代汉语试题
3.现代汉语总结范文
4.现代汉语下册答案
7.be动词练习题
8.系动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