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碳翁课堂实录
“给我小鱼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卖碳翁课堂实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卖碳翁课堂实录,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卖碳翁课堂实录
卖碳翁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
生:《卖炭翁》。
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读课题我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生: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67页,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的3个生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读古诗。)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要特别注意听,他在读诗句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师:我们一起读,每句诗的前4个字你们读,后3个字我来读,第一句的前半句也由你们读。
(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生再次合作读。)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生: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我想到的是艰辛!
生:我想到的词是贫穷。
生:我想到的词是悲惨。
生:我想到的词是可怜。
生:我想到的词是劳苦。
生:我想到的词是艰辛。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可怜、艰辛、贫穷、悲惨。)
师: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中题目的后面。
评析: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情时,教师从大处着笔,用“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诗,体会诗中的情味。
三、潜心会文,感悟诗情
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有的同学读出的是可怜,有的同学读出的是悲惨,有的同学读出的是艰辛。我相信,一定是诗中的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卖炭翁》,看看注释,看看插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哪句诗让你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
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篇2:卖碳翁课堂实录
卖碳翁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师:是啊,你让我们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贫穷的颜色,的确可怜。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
生:指的是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
生:是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这句诗。)
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色”“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
师:其他诗句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向你述说着卖炭翁的可怜?
生:我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何所营”的意思是干什么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
(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之所以成为佳句,是因为只要你读起它,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读一读,是哪个词语触动着你的心弦?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
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课件出示句子,根据你的感悟,把句子补充完整:
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
生:卖炭翁担心天气如果太暖和,自己烧的炭就卖不出去了,他盼望天气再冷些。
篇3:卖油翁
重点: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二、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2.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3.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4.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5.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6.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小结
本文以次要人物陈尧咨开头和结尾,衬托了主要人物卖油翁。主要内容是写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的酌油,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一笔略过。
五、板书设计:
篇4: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自矜”“吾射不亦精乎” “忿然” “尔” ――骄傲不可一世
卖油翁:酌油不湿钱口 “睨”“微颔” ――超然不自傲
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教案点评:
本文故事生动,文字浅显,可由学生自读,教师带领学生稍加串讲即可,然后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组织学生当堂表演课本剧。
.教案示例二
篇5:卖油翁
宋代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
⑴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
⑵〔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⑶〔善射〕擅长射箭。
⑷〔自矜(jīn)〕自夸。
⑸〔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⑹〔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⑺〔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⑻〔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⑼〔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⑽〔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⑾〔忿(fèn)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
⑿〔安〕怎么。
⒀〔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⒁〔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⒂〔覆〕盖。
⒃〔徐〕慢慢地。
⒄〔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
⒅〔遣之〕让他走,打发。
(19)〔惟〕只,不过。
赏析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善射,卖油翁略表赞许。文章开头就对陈尧咨作概括介绍,他”善射”,”当世无双”并”以此自矜”。射技高超,以常理而论,定然是人人赞赏,射者自命不凡也是常情。这就为下文做了伏笔。但是,卖油老头对其”发矢十中八九”,却只”但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第二段: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康肃公一贯”自矜”,对卖油老头对其箭术所表示的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会轻易放过的,自然要追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老头回答:”无他,但手熟尔。”这一问一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康肃公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认为是”轻吾射”,至此矛盾更加激化,卖油老头只好现身说法”以我酌油知之”。又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卖油老头为解除康肃公的疑虑,说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个回答很重要,既回答了并非”轻吾射”,又再次说明道理。康肃公心中豁然开朗了,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结束了全文。 本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一般说理文章,常常要发议论,说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而这篇文章并没有高谈阔论,只是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对答和卖油翁酌油的`经过,来说明道理。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写陈尧咨的射箭。所以写陈尧咨的射箭只用了”矢十中八九”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略。这样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创作背景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 《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作的。
篇6:《卖油翁》
《卖油翁》
教学要求1、了解作者欧阳修与作品。
2、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疏通文义。
3、理解文章中揭示的“熟能生巧”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4、理解文章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5、体会课文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6、背诵课文。
教具:酒瓶、铜钱、水
教学步骤
一、由学生讲《卖油翁》的故事,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分组讨论(4人一组)解疑。(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指导)
五、齐读课文
六、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
①陈尧咨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射技的?(用原文回答)
②卖油翁是怎样看待陈尧咨高超的射技的?
③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
七、学生演示卖油翁的动作。(3~5人)
八、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精于勤等。
九、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明熟能生巧或勤能补拙的道理。
十、作业:
1、背诵课文
2、读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长处?
篇7:卖油翁课文内容
卖油翁课文内容
内容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为便于学生理解,此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没有出现,但在原文中的确提到,在此特补)
*在部分语文课本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被变为“陈康肃公善射”。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善射,卖油翁略表赞许。 文章开头就对陈尧咨作概括介绍,他”善射”,”当世无双”并”以此自矜”。射技高超,以常理而论,定然是人人赞赏,射者自命不凡也是常情。这就为下文做了伏笔。但是,卖油老头对其”发矢十中八九”,却只”但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第二段: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康肃公一贯”自矜”,对卖油老头对其箭术所表示的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会轻易放过的,自然要追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老头回答:”无他,但手熟尔。”这一问一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康肃公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认为是”轻吾射”,至此矛盾更加激化,卖油老头只好现身说法”以我酌油知之”。又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卖油老头为解除康肃公的疑虑,说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个回答很重要,既回答了并非”轻吾射”,又再次说明道理。康肃公心中豁然开朗了,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结束了全文。 此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 一般说理文章,常常要发议论,说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而这篇文章并没有高谈阔论,只是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对答和卖油翁酌油的经过,来说明道理。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写陈尧咨的射箭。所以写陈尧咨的射箭只用了”矢十中八九”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略。这样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篇8:《卖油翁》说课稿
《卖油翁》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的语文教师。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做课题的汇报课。我说课的题目是《卖油翁》。
我的课题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之所以确立这样的课题,是因为时代的要求,变革的需求,发展的必要。早在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生存需要的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把学会求知放在首要位置,而学会求知的核心就是自主学习。许许多多我们熟知的伟人、名人、成功人士,无一不是终生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他们的自觉行为,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而我们的教育,恰恰在实践上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与方式方法,导致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为此,我开展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下面我就说一下在《卖油翁》这一课我是如何实施和培养自主学习的。
一、创设情景。
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自然的把学生引入新课,我上课伊始就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有一个成语叫醉翁之意不在酒, 它的下一句是在乎山水之间也,你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一个大文学家之手吗?这个问题既设下悬念又自然引出欧阳修的介绍,继而引入课文的学习,同时让学生积累了成语,也学会了运用成语。因为我是这样设计的:其实,老师之意不在成语,而在于作家作品也。你能介绍一下欧阳修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卖油翁》去感受文学大家的非凡魅力。这一环节中,学生要自主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明确目标。
无论什么样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目标支配下的行为。其目标越明确,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越集中,达到的效果越好。这就使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投影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词汇。语文学科的任务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此举在于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2、学习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提高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视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在译文时能熟练运用留、删、补、换、调、变等一些行之有效的译文方法。
3、感知内容、主题。合作探究,品味精妙之处。培养学生对词句内容的理解、文意的把握、要点的概括、内容的探究能力。
4、体味故事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对的内容从某些方面感悟理解,得出自己的认识、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文研讨。
自主性学习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进行感知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和本领。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出示目标
多媒体出示,师生概括目标:读————译————知————品————感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习内容1。自读课文,圈出生难字
2。自译课文,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和句子
3。小组交流,解惑释疑
汇报成果:朗读、翻译、质疑。形式自主选择,分工合作。
学习时间:自主学习5分钟,小组交流3分钟,
学生质疑后汇报学习成果,师点拨没说到的重难点词句。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感知内容、主旨
多媒体出示两幅画面。
师:这是把我们这篇的内容转换成画面,现在请同学们将画面转换成文字,复述一下课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述。
生讲述。
师:请你概括一下这两幅画面的内容。
生概括,师板书:酌油 卖油翁————————射箭 陈尧咨。
师:从观射、论射中你能得出什么道理?从中找出句子分析。
生找出句子分析,师板书:熟能生巧。
(四)合作探究 深入学习
探究内容:1。 你能体会到人物刻画上的妙处吗?请你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来说一说。并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两个人物的。
2。你还能体会到其他精妙之处吗?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形成文字。
时间限制:5分钟
汇报形式:代表发言。
其目的是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可操作、有方法、有抓手。初二的学生已经过一年半的训练,有一定的古文基础,虽古文意识并不深,但《卖油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课。篇幅不长,故事生动,易于理解。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但学生毕竟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于对人物的分析上,也是对的品味上我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并希望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我也将适当点拨,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不过也不要求学生能品透,能有品析即可。其原因是时间和能力的问题。一堂课完成一课古文,对于初二的学生容量还是很大的。
四、练习巩固:
1。课文主要写了 和 两个场面。
2。陈尧咨看待自己射技的句子是 、、这些句子表现了陈尧咨 的态度。
3。从神态描写写卖油翁看待陈尧咨射技的句子是 ,
,表现了他对陈尧咨的射技的 的态度;从语言上描写卖油翁看待陈尧咨的射技的句子是 ,
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是 。
4。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虚心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的道理,这让你想起哪些相关的名言警句?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巩固文言实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传神,突破难点。同时自然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五、拓展延伸:
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以此来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虚心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的道理,这让你想起哪些相关的名言警句?
2。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的事例。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六、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师:今天所学的《卖油翁》让我们领略了大家之笔。不愧是一代文豪。一个人的一篇,成就了一座亭,生成了一种文化,留下了一段历史。其实他留下的更多。其精神财富将在历史的天空下熠熠闪烁。
让学生谈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锻炼表达能力,并有所得。我做的结束语是希望记住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对那些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做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能够满怀敬意,不断传承他们的精神。
七、课后作业:
1。从文中找出句子对应填在下面而的用法上。
2。写一篇学后记,不少于300字。
布置这样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教育。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八、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脉络、主题、写法,更准确地把握,同时也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更为了学生自主学习时有迹可循,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篇9:《卖油翁》读后感
北宋人陈晓咨,擅长射箭,他曾经在家里的场地上射箭,
有一卖油翁在一旁观看,他看到陈晓咨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了点头,陈晓咨看到了十分生气,老人于是便取出一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只铜钱盖住葫芦口,用勺子舀上油慢慢往里倒,葫芦装满了,铜钱一点也没被沾湿,陈晓咨无言以对。这一幕恰巧被文学家欧阳修看到,于是就成就了这篇《卖油翁》。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而我认为“熟能生巧”的背后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卖油老翁的高超技艺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掌握的。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苏东坡被后人称作“过目成诵”的天才,他能把许多书籍倒背如流,可鲜为人知的是他幕后所付诸的辛苦。曾经苏东坡的一个朋友去他家拜访他,他的仆人说主人正忙,让他稍等片刻。这位朋友足足等了两个多钟头也不见苏东坡出来,于是就进入了苏东坡的书房,看到苏东坡正在抄写一本厚书,他一问才知道,这本《汉书》苏东坡已经抄写三遍了,朋友十分震撼:光荣的背后是怎样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实践着:王羲之的“入木三分”;张彦的“十年一画”;德摩斯蒂尼的“口吃演说”; 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钱学森的“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伏尔泰的“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难事,只要用心去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终会“熟能生巧”。
恒而熟,熟而巧,巧而精,精者,胜也。
【卖碳翁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1.卖油翁翻译
2.卖油翁教案
3.《卖油翁》随笔
4.卖油翁练习题
5.《卖油翁》说课稿
6.卖油翁阅读答案
7.卖油翁扩写作文
8.卖油翁的扩写
10.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