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

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

2023-05-19 08:37: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只奇特的猪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希望大家喜欢。

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

篇1: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

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在众多的田园诗人中,尤以陶渊明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但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时代,仕途中对这种官场黑暗渐有认识,不愿同流合污,终在四十一岁那年辞官归隐,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他的这些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首先来看他的思想特点。

陶渊明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以示反抗。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并决心与之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反映了诗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在《咏荆轲》中,诗人对荆轲不畏强暴的豪侠行为作了高度评价。“雄发指危冠,猛气冲天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可谓是豪气冲天壮志凌云,足见诗人并未完全忘怀政治,一味清淡。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难得而且是进步的,从而也使得诗人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陶渊明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诗人。他虽然认识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但却没有孔子所说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消极避世的隐居方式,所谓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辩解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记》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能不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没落分子,他也曾梦想过自己仕途腾达,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官场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中求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寄托。

再来看他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舟中读陶》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从此诗句可见陶渊明艺术风格的特色。

1、典型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归隐以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悠闲自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风光。

2、田园豪放相媲美,使其作品魅力永存。在表现恬淡、朴素的田园风格的同时,诗人的一些作品也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咏荆轲》中“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合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可与史记《荆轲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媲美,一幅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仅仅拘泥于田园一派,还有着激越豪放的一面,这或许是他的艺术形象至今不老的缘故吧。

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惊人才华的诗人,他在田园诗上的造诣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的反抗精神和隐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人。

[知识拓展]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成语】: 不为五斗米折腰

【拼音】: 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解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成语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篇2:从《形影神》看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人生观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人生观

陶渊明组诗<形影神>有着深刻和进步哲学思想.他主张“形神相生相灭”的'观点,并用它批判慧远“神不灭论”观念,进而用“委化”的人生态度,反对佛家“因果报应”的迷信.文章从<形影神>的写作背景出发,认真分析了组诗的哲学思想,及其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人生观,指出其哲学观点有丰富的思想、时代价值和美学魅力.

作 者:叶新源 叶扬  作者单位:叶新源(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江西,赣州,341000)

叶扬(南康市唐江中学,江西,南康,341400)

刊 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4) 分类号:B235.9 关键词:陶渊明   人生哲学观   神灭论   <形影神>的知识脉络' > 

篇3:从审美的无限性看美的不同形态

从审美的无限性看美的不同形态

崇高与优美这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都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无限感受,只是各自产生的审美感受不同而已.崇高是通过对无限境界动态追求的超越与否定来体现主体对终极目标的把握与追求,而优美则是对无限境界的静态沉浸的终极性的肯定来体现主体对终极目标的自由把握与占有.人类的`生存需要这两种不同审美形态的激励与抚慰.

作 者:李向引 Li Xiangyin  作者单位:陕西经贸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刊 名: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JUNIOR MANAGERIAL PERSONNEL 年,卷(期): 15(1) 分类号:B83 关键词:审美无限性   美的形态  

篇4:从不同层面看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不同层面看哲学的基本问题

当代中国哲学界公认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选择哲学基本问题的'视角或视点是多式多样的.从不同的哲学派别、体系、时期出发,人们的选择必定不同.从不同层面上看哲学基本问题是变化的.

作 者:李嘉美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刊 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ORS COLLEGE OF POLICE AND JUSTICE 年,卷(期): “”(2) 分类号:B01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派别   哲学体系   哲学时期  

篇5: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作文

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作文

每到秋天来临之际,都是城市的环卫工人最忙碌的时候,有的城市为了加强城市管理,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根据北京青年报的记者所知,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而且还打造出20出最美落英缤纷景点,让市民赞不绝口,同样是处理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收获,就像一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莱特一样,所以我认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也有类似的经历。

在小学挺认真读书的我升到初中时变得贪玩了起来,在上课时,不是睡觉就是和同桌玩,没有一点儿想读书的样子,之后成绩下滑的非常厉害,这时父亲就发觉不对劲,找我谈话,但是当时处于叛逆期的我更加的心烦,我变本加厉的玩,偷偷的`玩,直到班主任发现了我没有在学习,而是在玩,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去谈话,问我为什么不去学习,而是要玩,我说:“我讨厌那个数学老师成天给我们布置铺天盖地的作业,每天都累得跟狗一样,作业都没有完成过的一天,而且做不完还不可以睡觉,我讨厌他的做法,所以不想上他的课,只想着玩休息。”班主任沉默了一会儿说:“其实你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作业的问题,你看老师布置这么多作业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你们的学业,你以为老师不辛苦吗?这是老师自己出的题目,还要老师自己改,你应该好好体谅老师,老师也是为了你以后的路更好走一点。”我仔细的想了想,老师确实也是为我们的学业考虑着,不做大量的题怎么会有提升呢?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就不会让自己那么冲动。

那一次之后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可以给同学不同的意见,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想法,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的弯路,其实一个问题有许多的看法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自己要学的其实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要用哪一种方法可以让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值得我们锻炼的地方。

我们要解决问题,完美的解决问题,就要学习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你才能够找到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才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让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所有的困难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篇6:从《桃花源诗》看陶渊明的理想美

从《桃花源诗》看陶渊明的理想美

《桃花源诗》这篇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诗

陶渊明

瀛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是黑暗的,官场是腐败的,人民生活是苦难的。面对如此现实,作为十分体恤人民疾苦的陶渊明,却也自有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就其个人来说,陶渊明不愿与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就是追求一种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归隐了田园,从而实现自我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虽然不能改变现实,采用了“逃避”现实的方式,但本质上体恤人民疾苦的陶渊明自然也不是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的人。也就是说,在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中,还是一个不懈追求理想、实现自我的美好愿望。这些我们从陶渊明在归隐中写出的《桃花源诗并序》中可以感受并理性地认识到这些。而这些恰恰是他自己人格本质转化结果,是他田园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他归隐田园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的形象化,是他把生活感受转化为审美感受的结果,是他审美理想高度体现,因而,表现出明显的超越性、理想性和反叛性特征。这首《桃花源诗》以及并记,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富有诗意的、传奇色彩浓郁的美好图景。客观上说,陶渊明隐居了。但从主观上说,陶渊明没有“隐居”,因为陶渊明思想情感并没有远离现实社会,时时刻刻还在关心着社会、关心着人民疾苦,希望有一个美好的社会。为此,我们就从《桃花源诗》来看看陶渊明的理想美。

现在我们联系《桃花源记•并记》从整体上看,诗人描绘的桃花源式的`社会,所表现的是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由和谐、平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以强凌弱、尔虞我诈的官场斗争,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美好生活。你看,就连渔人去了就没有疑心其真假。陶渊明描写的这种“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这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是对传统文化思想有所继承,也有所扬弃,它吸取了《礼记·礼运》中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思想。诗人笔下的桃源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这不但与现实社会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还体现了在中华文化的哺育下,真正优秀的诗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对人对物的爱心——民胞物与精神。所谓“民胞物与精神”就是人民是我的同胞手足,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参与其中,人应该爱人、爱物、爱自然的思想和精神。《桃花源诗并记》中所呈现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男耕女织这样一个自由自在、自为的理想社会。从传统文化来讲,这样的社会融合了李季的大同社会和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精华。然而,“文学毕竟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而陶渊明在作品中所展示的“桃源式”社会,是一种极为美好的社会,而这样美好的社会。可以说,这样的美好的社会也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只不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向思维的结果。也就说,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不可能有的。从这样的意义来说,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社会极具时代的超越性特征,也是诗人审美理想的超越体现。所以,在《并序》中,诗人反复强调其不存在,并通过“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等来暗示这一不可能存在的社会。

总而言之,陶渊明这崇高理想社会,是对当时充满**、篡夺、杀戮、民不聊生的现实社会的根本否定。因此,陶渊明通过描写理想中的桃源社会,不但表现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与污浊,更表现了诗人执着于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之情,真正体现出了陶渊明伟大的理想。

篇7:《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阅读的练习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阅读的练习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B.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篇8: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饮冰室合集》)。陈寅恪说:“惟求触合精神于运化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自不致与周孔入世之名教说有所触碍,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要想弄清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两家的关系,不能忽视《归去来兮辞》这篇重要文章。

首先,从这篇辞的写作背景来看。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化等等都经历转折,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统治地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汉经学的彻底崩溃,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应该说崇尚虚无、回归自然、讲求出世、享受人生的道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而儒学及后来兴起的佛学则退居其次。加之他“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在彭泽县令上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归家,从此躬耕陇亩,终身不再出世。由此可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意本不仕,加之身处这样的时代,归隐是必然的选择。这篇《归去来兮辞》就是在他辞官之初特意所作,以示归隐决心。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儒道合一思想。

其次,从全辞的主旨看,这是一篇述志的作品,述的是归隐之志。表达的是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开头即点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的可悲,继之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把出来做官比作“迷途”,“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做官是错了,归隐是对的,好在现在觉悟还不晚,开篇就有自责、自悔之意,点明“归去来”之旨。接着,作者对“引壶觞以自酌”、“倚南窗以寄傲”、“时矫首以遐观”等“今是”生活的描写,既是为了肯定归来之乐,更是为了从根本上否定“昨非”。全辞写思归,写归程,写至家门,写归家后的乐事,或以“松菊”自况,或抒发“自以心为形役”、“悟己往之不谏”的感慨,或直抒“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富贵非吾愿”的胸臆,无一不是表达这样的思想:乐于归去,离开这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乐于归来,热爱纯真自然的生活。这一主旨正是与道家清静无为相吻合。篇尾,陶渊明也进一步表达了他的“出世”思想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讲的是顺乎自然,“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流露出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

通观全篇,占主线的是道家物我两忘,寄情山水,乐天安命的思想。正如《古文观止》所云:“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家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其实,这一点,在陶渊明归隐后的许多诗作中均有印证,如表现远离俗世、回归自然之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饮酒》其一)表现人生虚无的感喟:“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归园田居》其四)以上这些是陶渊明所处时代使然,是以道家为主的主流思想在他身上的必然反映。作为一个出身没落地主家庭的知识分子,在门阀制度森严,士族阶层把持朝政的时代,他不可能有所作为。那么,既不能施展抱负,又不愿同流合污,那只有弃官归隐一条路。这时候,道家思想必然占据陶渊明心中的主导地位。

那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是不是就真的一头扎进田园,从此不问世事,一心修道呢?其实不然,在这篇辞中不时流露出他的另一面——儒家的影子。

首先来看陶渊明的“做官”经历。儒家历来讲“入世”,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重人伦,重纲常,重此生,轻来世。讲求世俗的情感和关怀,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陶的身上也打下了太多的儒家的烙印。事实上,陶渊明早年立下济世的壮志,曾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每次做官的时间都不长,最终因实在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才决心辞官归隐,但这些经历不能不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表面上,他把曾经的做官经历比作“迷途”。过去的日子不堪回首,更要珍惜今后的岁月:“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种看似大彻大悟之言,实则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愤激之词,这也从侧面表现了他坚决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志趣,这一点正是与儒家思想暗合的。

再看陶文中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的描写:“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这里,自然景物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而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这是一种不同于道家的“无情之情”,而是一种“有情之情”。它渗透了儒家的人际关怀和人生感受。这种“情”与大自然合二为一,反映了它对污浊现实的憎恶和对纯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虽然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但他没有当时封建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些正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

同样,在陶渊明以后的一些诗作中,他不仅表现了“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他歌颂那些历史上的神话传说中失败而不屈的英雄:“刑天舞干器,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赞扬那些为理想壮烈牺牲的人物:“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咏荆轲〉〉)这些正是他不能忘怀“俗世”的有力明证。“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先师遗训”、“朝闻夕死”。如此看来,辞中所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其实正是陶渊明“壮志难酬”、“抱负难伸”的曲折反映。难怪鲁迅先生说:“他并非整天整夜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综上所述,从《归去来兮辞》及陶渊明后来的一系列诗文均可看出,陶渊明虽然受到当时道家思想的影响,并在自己的后半生彻底归隐,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儒家的人际关怀,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儒者”。所以,还是现代美学家李泽厚的看法最为中肯:“即使是陶潜的道家精神,也仍然是建立在儒道互补的基础上。仍然是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的”。“所以,他也可说是‘内儒而外道’”(《华夏美学》)。

【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相关文章:

1.从《形影神》看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人生观

2.从《杜甫诗》看杜甫

3.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孩子

4.高考作文预测:不同视角看世界

5.从丘吉尔看领导沟通

6.从人字看人生范文

7.从佛经里看宇宙观

8.从市场营销看校园招聘

9.从愚人节看诚信作文

10.陶渊明

下载word文档
《从不同的方面看陶渊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