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 导学案设计(沪教版八年级下册)
“贵永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 导学案设计(沪教版八年级下册),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 导学案设计(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 导学案设计(沪教版八年级下册)
1、重点:分析、理解文中关键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把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难点:文中一些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3、标题中“公理”和“敬畏”的有何含义。
4、文题中“人类社会公理”具体指什么?
公理:(1)经过人类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是真实的,不需要由其他判断加以证明的命题和原理。
(2)某个演绎系统的初始命题。这样的命题在该系统内是不需要其他命题加以证明的,并且它们是推出该系统内其他命题的基本命题。
1、抓住第一段中“理性、必须、崇高、强 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感情、愿意、渺小、孤独感”两组相反感情色彩的词进行分析。
2、为什么身为地球人,会有“孤独感、无意义和惆怅”的感觉呢?
明确:人类由于科学技术与自身能力的限制,对生命、时间无法把握,人相对于整个宇宙显得异常渺小。这些都导致了个体生命的人面对整个宇宙、无限空间的无助与软弱。
1、这三段中提到了“社会意识”与“政治经济学公理”这两个概念,这两者间的关系怎样?
这里的“社会意识”和“政治经济学公理”其实指的是一回事。作者在经历了渺小个体生命的无助和失落的情绪后,转而看到人类社会因团结互助而欣欣向荣地存在于大地之上,这使他意识到:是社会的人,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渡难关。人只有成为“社会人”后才是强大的,有力量的。再加上他所发现的“从头到脚,我身上居然没有一样东西是出自于我本人的双手制造出来的”这一事实,使他最终得出“应该为他人和社会做些什么、回报些什么”的结论。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应对社会所持有的一种感恩的心情。
2、作者所发现的“人类社会的公理”到底是什么?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前提和公理,也是最大的道德和良心所在”?
明确:社会的人应该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是整个社会形成并得以健康、有序运转的基本保障。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体制下都成立的命题和公理。同时,它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与前提。
谈谈在你的生活中存在着哪些社会公理。
如:有生必有死、多劳多得、民以食为天等。
作业:1、积累一些词语(摘抄),并学会运用(造句)。
肃然起敬、颠扑不破、敬畏
风调雨顺、情愫
2、联系生活实际,就文中第8段“社会,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组织形式……敬畏的心情”这一段话写一段感受。
周赛英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 导学案设计(沪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2:《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2、理清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写作思路。
3、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并揣摩反问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学习难点:
理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 。
2.文体、背景介绍
(1)文体介绍:议论性散文,它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理路,有论点、论据、论证,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就是用文学的、抒情的语言写的议论文。
(2)背景介绍:该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
鲲鹏( ) 斥鷃( ) 咫尺( ) 狼藉( ) 美味佳肴( )
深邃( ) 混淆( ) 挖掘( ) 蓬蒿( )( ) 相形见绌( )
(2)解词
相形见绌:
自不量力:
(二)初读感知
1、本文作者怎样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论述( )这个道理的?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1)首先,作者否定“ ”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 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的,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
(2)进而从论智慧到论 ,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际是 关系。
(3)最后得出“ ”的结论,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深入思考:
①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②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二)展示交流
点拨引导: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气候的威力(节选)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①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
4.本文第四段中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5.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
四、布置作业
1.请拟一则保护自然的宣传语:
2.大自然给人的启示还有很多,你能写出两个来吗?请写在下列横线上,且内容与上下语境相符。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教我们切莫张扬! ; 。
3.课下读郭牧华的《敬畏头顶的天空》或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写下感想。
五、板书设计
11.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韩三其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3:敬畏自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2、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体会如何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论述观点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知识链接 议论性散文: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议论性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论证论点的材料: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任务一自主探究,论点寻踪
1、很多年来,人类对自然有哪些错误的看法?请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简要说说,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关键句在哪一段?
3、作者为什么提出这一观点?
A、对学(2')
检查自研任务一成果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一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汇报性展示(10')
教师主持,组与组之间PK抢答,看看哪一组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强
任务二合作探究,掌握结构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为了把中心阐述得清楚明白,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请你在概括每段大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全文结构图,并结合结构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2、作者为了论述观点,巧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分析。 A、对学(2')
检查任务二成果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二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预展(5')
小组上主持:
(1)分配好讲解与板书的任务,并组织好小展示
(2)板书力求创感化、结构化、精炼化
(3)严格要求组内小展示(如姿态的规范度,讲解的流利度、简练度)
D、主题性展示(15 ')
教师遵循“择优”的原则,从参与了预展的组中抽取最优的那组给予展示机会
任务三 自由论坛,拓展延伸(5')
作者倡导我们要敬畏自然,那么根据你的观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哪些做法已可以让大自然母亲展开欣慰的笑颜了呢?
同学们,回顾一下,谈一谈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呢?
黄娇
[敬畏自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4:《吆喝》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京城特色,感受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有序地组织材料。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萧乾(191月27日-2月11日),原名肖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作《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2.文体、背景介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作家萧乾就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了艺术美。《吆喝》一文记述了 ,流露出作者对 ,讴歌了 ,传达出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
3.字音、字形、词语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招lái( ) 钳( ) 铁铉( ) 管弦( )乐 yòu( )于
隔hé( ) 饽( ) 秫秸( ) 钹( ) 雪花lào( )
荸荠( ) qiáo( ) 麦皮 合zhé( )押韵
(2)解词
招徕:
囿:
隔阂:
吹嘘:
油嘴滑舌:
合辙押韵:
秫秸:
(二)初读感知--读吆喝
(学法提示:抓住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
自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
2、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答:
3、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答: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探究美点--品吆喝
文中介绍了很多吆喝,你觉得哪些吆喝的语言用的特别妙?
示例:(1)、“馄饨喂--开锅”
妙处:开门见山,使人一听就知晓卖的是什么。
(2)、“萝卜赛过梨”
妙处:从味觉的角度,用甲物形容乙物,突出了萝卜的美味可口,具有艺术性。
赏析:
2.感受生活--唱吆喝
(1)播放录音《小金鱼》、《冰糖葫芦》《硬面饽饽》,感受音乐美感。
(2)学生表演自己家乡的吆喝,展示“唱功”。
3.体会感情--悟吆喝
(1)文中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贩,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划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句子。
(2)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怎样一种态度呢?读第六段,看看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教师提示:“皮儿要薄,馅要大”;“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真诚、实在、热情、乐观。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贩(节选) 孙 犁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1.找出第1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2.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本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识记生字词。
2.学习本课的写法,也介绍一种家乡的吆喝声。
五.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韩三其
[《吆喝》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5:《雪》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感受散文诗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蓄美。
2、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不同的雪景中蕴含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含蓄深刻的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点:
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精炼、优美、内涵丰富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鲁迅,原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他的两部小说集是《 》、《 》,散文集是《 》,散文诗集《 》。
2.文体、背景介绍
(1)文体知识:散文诗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体裁,它有散文的语言形式和形散神聚的特点,也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有诗歌的含蓄凝练.
(2)背景介绍:作者在写《雪》的时候,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作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作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3.字音、字形、词语
磬口( ) 脂粉奁( ) 灼灼( ) 褪尽( )朔方( )
凛冽( ) 彷徨( ) péng勃( ) 升téng( )眷( )
(二)初读感知
深情朗读课文,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怎样描绘两幅雪景的?作者面对不同的雪景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完成下表格。
画面特点 情感态度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探究一:品味文章的语言,自主练习仿写。
探究二:结合背景材料,归纳主旨。
(二)展示交流
1、赏析语言的三角度:
(1)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遣词用语:这句话中……词语,从……角度写出了……
(3)思想感情: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法归纳
①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②运用对比手法,象征手法。
3、主旨归纳
文中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 , 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 ,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 。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雪白 (山东临沂市中考)
一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二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1.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4分)
① →②痛心→③ →④ →⑤
2.作者在文中说“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雪“美得痛心”。(4分)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4.本文意蕴深刻,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四、布置作业
1、积累关于写雪的诗句
2、请仿照例句写句子(任选一句完成)
例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散文诗句式)
仿写:
例2:雪,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仿写: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各地中小学要完善和建立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D.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五、板书设计 雪
滋润美艳 江南的雪 追求 美好的理想
(对比)
升腾闪烁 朔方的雪 坚持 不屈的斗争
用 战 斗 创 造 一 个 春 天 般 美 好 的 世 界
韩三其
[《雪》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6:《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2.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
学习难点: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______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我们初中学过他的《____________》。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世匠,作为中学生应当有所了解,请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自主查找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______作家,出身于______的家庭,读过大学,办过学校,当过军官,他______农民,______土地私有制,1881年前后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在______的立场上来,但 ______暴力革命,宣传基督教 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列夫﹒托尔斯在文坛驰骋60多年,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有《 》、《 》、《 》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艺术高峰。
2.文体、背景介绍
他家是名门贵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他的思想极其矛盾。一方面,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另一方面,他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妄想寻找自己的道路。为此,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但晚年的他决然放弃财产,意志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孤独的客死于途中。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髭 ( ) 长髯( ) 鬈( )发 黝( )黑 滞( )留 愚钝( ) 禁锢( ) 轩( )昂 犀( )利 侏儒( ) ( ) 酒肆( )
尴尬( ) ( ) 锃( )亮 甲胄( ) 粲( )然 盎( )然
(2).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3).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颔首低眉: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二)初读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从哪些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说说其作用。(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3、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么?(研讨与练习一)
揣摩品味语言
1、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通过品析语言理解人物深邃的精神世界。
三、拓展延伸
智慧之光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促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中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观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太多脚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个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着两行字,我们就会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的: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出自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亚,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么?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灵。
1、托尔斯泰墓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给人的感觉是----(从上文找出几个词语回答)
2、文中的智慧之光是指?
3、文r>
2、文中的智慧之光是指?
3、文中文学长者的伟大与它的墓地的平凡形成鲜明的( ),突出表现了?
4、篇末为什么说“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灵”?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用其中10个以上词语写一个片段。
2、请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有关人物描写的片段,35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粗鄙丑陋 目光犀利
外貌 ------ 眼睛 极富感情
平凡普通 有威力
韩三其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7:喂--出来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
2.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3.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4.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重点】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难点】⑴ 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⑵ 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语句。
2、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星新一(1926~),日本现代小说家,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 他擅长用白描的手法对作品主人公作浮雕式的刻画,“重神似,不重形似”,让人物在对话和行动中自然而然地展示其性格。星新一把微型小说的题材拓宽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擅长于科幻小说。作品收入《星新一作品全集》。
2.文体介绍: 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3.背景资料 20世纪中后期,由于之前一个多世纪大工业生产在全球范围的全面发展,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无止地索取,肆无忌惮地开采,给自然、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同时人们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领域的巨大变革,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对此,作者创作此篇科幻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对人类做法、思想、道德的探讨和思索。
4.文题解读 “喂--出来”是一句呼喊,看来突兀,只是文章具体情节中的一句语言描写,是人们对洞不了解的时候一句试探性的喊声,其实蕴含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粗浅无知;而后来文章结尾无端掉出来的东西使人自然联想到人们丢到洞里的东西,暗合了前文的“喂--出来”,告诫人们所做的一切总有一天会得到自然与生活的惩罚。
预 习 案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哂〔 〕笑 牟〔 〕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 履〔 〕行
2、解释词语
哂笑: 牟取:
棘手: 众目睽睽:
莫衷一是: 不容置疑:
3、文章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4、小说表达了怎样一个主旨?
探 究 案
一、通过感知,我们知道了小说中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而面对着这个洞,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而小说的结尾更是奇特,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那里来?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二、文中结尾两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此处描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给人以怎样的启示?
三、假如将文章内容的设计化为三幅漫画,想一想三幅画应各画什么内容?
四、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人们应怎样处理废水、废气、废物?为什么这样处理?
新元
[喂--出来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 导学案设计(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6.lesson 39 Clean Cars?导学案 (冀教版英语八年级)
8.导学案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