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2023-07-14 08:02: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白居易相送中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希望大家喜欢。

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1: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姓名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 1.《 七律长征 》 【体裁:诗歌】

2.达成目标:(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方法建议:  朗读法   揣摩法    概括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1)检测预习    (2)质疑交流  (3)协作探究

二、学习任务

1.   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读, 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1、  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           、                               、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 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    和     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  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                 的豪迈情怀。

2、  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  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 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  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敢于质疑,我也行!   【质疑法】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赵敏

[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2:《长征组歌《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

《长征组歌》两首》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2、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

3、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重点 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

【知识链接】

《长征组歌》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已诞生了四十多个春秋,当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剧场成功地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知识,搜集、整理、欣赏《长征组歌》有关音乐。

【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压黔境(     )   乘胜(     )  重飞渡(        )

雪皑皑(     )   泥毡(     )

2. 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是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雪山草地》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能写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吗?

2.这两首歌词的开头几句用的都是三字句,有怎样的作用呢?

3.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

4.《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5.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当堂训练  拓展提高】

1.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项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易永利

篇3:《沁园春雪》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毛泽东一生写过许多诗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属《沁园春雪》了今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任务,目标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这节课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特色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和有关时代背景、影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阅读

1、了解一些有关词的知识(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这首

词写于1936年2月,公开发表在1945年,看这两个特定的时代背景,(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3、这首词的公开问世,曾在重庆的文坛和政坛引起极大的反响(播放有关“重庆谈判及这首词公开后在当时的政坛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的一段视频)

过渡:这首词到底有怎样的气势和魅力呢?我们来听听艺术家方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听范读(学生看视频,注意模仿)

2、下面我们来学习朗诵这首词:看要求,先试读,自由读,然后分别请同学单个读、齐读朗读要求: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注意停顿、速度、节奏

请同学们朗读时,注意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五)合作探究,问题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从而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一)理解、赏析上阕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概括描写雪景的?哪些语句是具体描写雪景的?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由哪个词领起?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景物?有什么深意?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明确:静景--长城、大河诗人在“望”中见“长城”“、大河”,并借助想象感受到“长城”“、大河”的全貌全景,是热爱并誓死保卫中华大地的反映,在东北全部、华北部分国土已经沦丧,神圣的抗日战争即将开始之际,写“长城”,写“大河”,不能不寓有深意它蕴含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保卫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河山

动景--群山、高原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作者化静态为动态,原因有三:第一,视觉因素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3、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三句由写实转入想像,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入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4、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明确:胸怀博大宽广;气魄雄伟旷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理解、赏析下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并品味含义

明确:“惜”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六)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各地的中考也把它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常常把各种形式的语言鉴赏题请上中考试卷确实,品味语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可以首先从关键词入手,其次从句式入手,第三,从修辞入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女生读、男生读等多种竞读形式,涵咏品味语言,记住文笔精华

(七)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说一说你从毛主席诗词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这一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

(八)交流感受,总结升华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中的感受此环节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学生分组讨论上阕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教师主要对下面的几个句子进行点拨:

生一:我读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这几个句子让人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生二:我喜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冰封是写地面,雪飘是写空中,动静结合,读后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巨大的粉妆玉砌的宫殿,还不时有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好富有诗意又好壮观!

生三:我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运用了对偶、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大片大片的高原像白象在奔跑,远远望去,雪山与蓝天相交接,似乎是在和天公比高低呢!那种辽阔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该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学会欣赏诗歌,针对教学目标二设置的。

2、分析上阕的层次结构。

概括写  具体写  想象写  (板书)

3、学生齐读上阕两遍,再合上书齐背,检查背诵情况。

第六个环节:研读下阕  (该环节包括六个小的环节,用时10分钟)

1、找出下阕中的过渡句,并指出过渡句的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2、“引”出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原来在大家头脑中是什么样子?

战功赫赫、当世枭雄、封建帝王都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

3、作者用哪个字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呢?

“惜”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

“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4、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是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就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当时作者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这句词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自励,是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句词也是全文的主旨句。”

同学们的人生刚刚起步,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具有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胸怀,做21世纪的主人,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5、分析下阕的层次结构。

过渡  评古  论今  (板书)

6、自由背诵下阕,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是继续培养学生品位诗歌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完成目标三的要求。

第七个环节:课堂小结

看黑板小结,总结本课语言的表达方式,疏通整篇文章的结构。

该环节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简单回顾,梳理所学知识,对整篇文章的把握更系统,更条例。

第八环节   比较阅读  (4分钟)

用幻灯片展示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较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变革失败以后,被贬永州时写的,他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借诗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就是那个孤芳自赏、独钓寒江的蓑笠翁。然而柳宗元与革命领袖的胸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时的毛泽东正欲东渡黄河,大展身手,他写的词也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充满了热爱祖国山河、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显示出一代革命领袖伟大的气魄和胸怀。

该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知道同样是写雪景,不同的人,人物的心情不同,内容是不一样的,对比衬托毛主席的伟大胸襟,他的词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充满了“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第九环节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同学们,学了毛泽东同志的词不禁让我们心情激动,想到我们的田庄一中现在也是面貌一新,蒸蒸日上,仿照课文以《沁园春 学校》为题,填一首词。

该作业的布置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试着来写《沁园春 》,能让学生加深对这个词牌的了解。

下面我再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这节课的纲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就像一个微型教案,能使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使知识更系统化。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1936.2

上阕  写景      概括写  具体写  想象写

下阕  抒情 议论 过渡     评古    论今

该板书板书了这首词的层次结构,便于学生背诵记忆。

以上我从五个方面,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简略的给大家做了介绍,如有不妥,请多指教,谢谢大家!

朱国霞

[《沁园春雪》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4: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技能目标: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长征的资料收集与交流

3.飞夺泸定桥视频、歌曲声音文件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背景。

1、课前,同学们欣赏到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七言律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的题目是《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作者是——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毛泽东

2、解题教师简单介绍七言律诗是什么。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7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四句要对仗工整。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教师介绍关于“长征”的历史知识和背景资料。

⑴导:长征是怎么一回事呢?课前请同学们去了解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说说你了解的长征是怎样的。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们对长征有了些了解。

⑵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这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

(教师边指图边口述)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一路跋山涉水,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千山万水,历经的千难万险,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我们先来读这首诗。

二、检查预习,初读全诗。

1、讨论:同学们我们在朗读诗时,你觉得应该做到哪几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字条:吐字清,声音响,节奏明,有感情,有气势。

2、(出示带节奏的全文)读诗要读出诗的基本节奏,“/”是诗的节奏符号,读到这的时候,停顿长一点。请同学按照划分好的节奏练习读一遍。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指名——评价——再读)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他哪些地方做得好?

3、把诗读得有感情、有气势,还需要我们对诗文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这首诗到底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相信通过后面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老师对您们有信心!

三、品词析句,感悟主旨。

导:好我们先来看首联。

1、单独出示首联,请学生来读这一句。

(1)理解诗文。

①同学们,你们说红军长征难不难?(生答——难,教师板书:难)从这两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来?(点击:万水千山)。红军翻越了多少座山,又跨过了多少条大河,请同学读书上资料袋中的介绍,找到相关信息。

想象红军长征中除了这种地理环境的困难,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天气、敌人的围追堵截、自身的条件等)一个“万水千山”概括了长征途中的千难万苦。

②可是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怎样?你从这一句中哪些词语体会出来了?(生答——不怕、只等闲)板书:不怕(红军回答得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读。)

③从不怕、只等闲这两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出红军什么精神?(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指导朗读

(点击带节奏符号的诗文,诗中的这两个词语变红)谁愿意把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的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学生朗读(我们同学注意听,看看他都做到了哪几点)。师生评议。学生再读。齐读。

(3)师总结:这两句高度概括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在全诗中起到了总领全诗作用。

2、单独出示颔联。

(1)理解诗文

过渡:承接万水千山,毛主席先写了红军翻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请同学来读这一句。

①点击“五岭”图片,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山的走势?(连绵不断、蜿蜒)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逶迤”)

连绵数千里的五岭山,在你们眼里,它们仿佛什么一般?(蜿蜒盘旋的巨龙,大海汹涌的波涛……)

②点击“乌蒙山”图片,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座山?(雄伟高大)“磅礴”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逶迤”)

③“逶迤磅礴”变红,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势之险。

师引导:但在红军眼里,它们像什么,(翻腾的细浪)(像脚下滚动泥丸)

师:把两座大山极度缩小。这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

师引导: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现实的情况和红军的感受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这样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出红军的英勇豪迈)

④“腾走”变蓝,引导后得出:

引导:腾和走是什么词,运用拟人化动态的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人与物都灵动起来。

(2)总结:这两行诗写得多好呀!真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广阔,气象万千。好一种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

(3)指导朗读。

谁愿意把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的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学生朗读。按照朗读的标准。生生评价。学生再读。齐读。

(4)领会主旨。

五岭乌蒙,一长一高,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读──(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单独出示颈联。

过渡:是呀,山,无论多么长,无论多么高,都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水呢?请学生来读这一句。

(1)质疑。读到这句,你会提什么问题?(生:“暖、寒”不理解)

(2)理解诗文

A、巧渡金沙江

(出示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为了阻止红军前进,封锁了江面,控制了渡船。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先是假装攻打昆明,时东时西,忽南忽北,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部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时正好有一只敌人的探子船停在岸边,可是敌人却不知哪里去了,后来我们又从江中打捞上来一条破船,就是乘着这两条船渡过江去,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在后来,再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我们又找到了5条独船。我们的大部队就是用了这7条小船在7天7夜就轻轻松松地渡过了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留给敌人的只剩下几只破草鞋)

师引导:你如果参加了这场战斗,渡过江去,回首看着这奔腾的金沙江,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你的心情?

师:是呀,巧渡金沙江这一战役,至今回忆起来,仍让人感觉心头暖烘烘的。

师:谁还愿意再读读这一行诗。

指名有感情朗读。

B、飞夺泸定桥

过渡:如果说是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士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战役,飞夺泸定桥这一仗则更体现了红军勇敢顽强的一面

①看图片谈感受。师:这就是横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当时敌人抽调了桥上的木板,只剩下光秃秃的13根铁链。而且对面是敌人的枪林弹雨。同学们你们看到这样的桥,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一个“寒”字再现烈火与献血交融的悲壮场面,一个“寒”字饱含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多少艰险,一个“寒”字深藏着对献身战士无限的怀念,一个“寒”字折射出多少战士光辉的形象。

教师引读,生有感情读,(声音低沉悠长),谁还想再读读。

(3)体会写法。

好我们再来看这两行诗,一暖一寒,又是高兴,又是悲壮,这是一种什么手法,采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我们看到的是一支神勇无比红军队伍。作者采用这样的手法多巧妙呀!

(4)指导朗读。

谁愿意读出自己的理解?提醒学生读时注意朗读的标准。指名学生朗读。再读。男、女生读,齐读。

(5)领会主旨。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也看作平平常常的事情,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读——(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单独出示尾联。自由读。

(1)朗读指导。

过渡: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红军心情怎样呢?(喜悦)

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喜悦的心情?板书:尽开颜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练习朗读,指名读。

(2)理解诗文

岷山,绵延千里,大雪覆盖,终年不化,可是红军战士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领会主旨。

千里雪山,寒风刺骨,红军战士依然看作很平常的事,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熟读成诵

这首不朽的杰作,用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万险饱含中国共产党乐观主义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连起来再读读这首诗吧!打开书。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毛主席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了吗?(主旨)

2、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是永恒的。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请同学们课外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

篇5: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红军历尽艰辛、不怕困难依然积极乐观的精神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过程与方法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诗意;

2.体悟诗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诗,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体会“云崖暖”“铁索寒”的表达效果,体悟诗情

2.初步了解律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中国红军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世界革命史上的奇迹——长征(板书:长征)今天我们所学的《长征》就是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描述了红军长征的恢弘气势。

教学活动2 二、简介作者毛泽东生平及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历尽千难万险,破乌江、渡赤水、越乌蒙、渡金沙、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巍巍雪山、走过茫茫草地,历经一年时间到达陕北。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纵横11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多媒体出示全诗)范读全诗。

教学活动

二、生自读诗,指名读诗,学习生字词,交流读后感受: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磅礴、逶迤、等闲、泥丸”,其中,“磅”是多音字。

2、交流自学感受: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生质疑:腾细浪 走泥丸 云崖暖 铁索寒 等,师生共同解疑释惑。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简介律诗的有关知识: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2、读首联,请学生展示:自己初读的感受,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①长征途中有许多困难,根据你的了解,红军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生联系自己读的长征故事,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讲都可以。)师归纳:这么多的困难,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况:万水千山。红军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来自自然环境,更多的来自敌人的围追堵截,所以“万水千山”代表的是“千难万险”。

②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却当做平平常常的事。理解“只等闲”。

③从首联中,你又读懂了什么?(读出了红军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精神。)你觉得这是一支( )的队伍!

④怎么读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两句诗。

3、红军战士跋山涉水,克服了重重困难,毛泽东同志没有一一列举,在这里,他选取了哪些山和水呢?从后三联中找。“乌蒙 五岭 大渡河 金沙江 岷山”等。所以,首联是全诗的总括,后三联是分写。

按照学习首联的方法学习后三联,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再质疑,师生归纳诗意。

①“五岭逶迤”都是哪五岭?出示五岭连绵起伏的图片,师简介五岭绵延千里的山势。连绵千里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却像什么?“腾细浪”,变得多么的渺小。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这句话通过夸张、比喻的手法让我们体会到红军战士丝毫不把困难放在眼里的英雄形象。)这真是一支( )的队伍!指导读这句诗。(同样的方法学习“乌蒙”句。)

②红军战士不仅翻越了座座鸟飞绝、人踪灭的高山,而且跨过了条条激流旋、波涛涌的大河,(出示大渡河水流湍急的画面和颈联)师简介:这两句诗中向我们讲述的是长征途中两次著名的战斗: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出示战斗画面。师:巧渡金沙江战斗中,红军战士用智慧俘虏了敌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多么令人欣喜啊!理解“暖”字。读这句诗。

③但是,长征途中,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更多的是与敌人的恶战。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当你看到这种情景时,你有什么感觉?(心惊胆寒)理解“寒”字。

④目睹这两种不同的战斗场面,你的心情一样吗?怎么读呢?读出不同的语气。从这两句诗中,你又体会到红军是一支( )的队伍!(勇往直前)

⑤尾联两句,老师简介“三军”指的是哪三军?你读出了什么?“喜”。你怎么理解这个“喜”字的?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从而可知,这还是一支( )的队伍!(乐观 充满信心)怎么读?

四、总结本诗,升华情感

这首诗只有八句,毛泽东同志就把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浓缩在这寥寥56个字,可见,这位伟大诗人领袖高度概括的大手笔和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让我们再来感受红军战士的不怕困难、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积极乐观!齐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在合唱《长征》的歌声中)师:同学们,历史的车轮将我们带入和平的21世纪,在这幸福的时代,让我们发扬长征精神,一起奔向强国富民的新的征途!

篇6:《幽径悲剧》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本文精炼雅致的语言,感受藤萝的美和悲。(重点)

2.了解课文运用的烘云托月手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引: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2、读一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3.走进文本,感知课文内容。(带着问题朗读课文,随时进行圈、点、勾、画。)

(1)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悲剧发生后,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在文中批注你的感受与理解。(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然后完成:

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没被毁灭之前,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在文中批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然后完成:

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如果不是,那么写的是什么?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它的美呢?品读语言,批注自己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找出相关句子)

1、观藤萝之惨:

2、赏藤萝之美:

3、文章写的是藤萝悲剧,却用大量笔墨写了幽径、藤萝的美,文章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巩固提升:

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

猬( )集 惆怅( ) 初绽( ) 愚氓(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懦者立怯者强:

(2)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

3.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等闲视之 蜿蜒曲折 曲泾通幽 不辩四时 精神抖擞

鲁殿灵光 毛骨悚然 闲情逸志 依稀可辨 人间仓桑

教(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对藤萝被毁的痛悼之情,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引:

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此情此景,作者心情又如何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文中批注自己的理解。

2、如果你面对这些悲剧的制造者们,你会说些什么?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对这株藤萝,情有独钟,古藤被毁,悲在其中,请大家根据课文和你所了解的资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强悲剧效果的?

(2)、 思考: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悲?

(3)、 有人认为,作者此篇课文主题是呼吁人们爱护植物,保护自然,对此你有何高见?请画出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并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后面“探究练习”第1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4)、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本文题目为什么不用“古藤悲剧”,而是用“幽径悲剧”?

三、深情朗读,玩味语言

作者季羡林是一位作家、学者,他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本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请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也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赏析本文语言)

四、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这是一个发生在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的故事。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他那深深的一跪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一幕让世人震撼呢?请结合《幽静悲剧》的阅读体会谈谈你的认识。

五、本课总结

教(学)后反思:

姚华平

[《幽径悲剧》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7:《枣核》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组名: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

3、感受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

3、感受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三、学习新课

1、写出三句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积累本课的字 词

枣核(   )    蹊跷(   )    嫣(   )红     分(   )量      泛(   ) 舟

圣dàn(   )  镶qiàn(  )   感kǎi(   )   山坳(   )     国jí(  )

蹊跷: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嫣红:

3、(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______,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 _____

(2)围绕“枣核”,文章写了哪些事?请按下面思路在括号中填入一个适当的动词。

(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

4、浏览全文,探 究构思 ,品味情感

(1)朋友要枣核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直接点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来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

_5、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 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原文中画出来并作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以“枣核”为题,好不好?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当堂检测: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不断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文。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蒋文霞

[《枣核》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2.唐诗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3.一年级上册《小猴子》导学案苏教版

4.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5.敬畏自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6.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7.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8.《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9.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0.《父母的心》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下载word文档
《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