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导学案
“雲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边城》导学案,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边城》导学案,供大家阅读。
篇1:《边城》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感知、领悟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辨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各种手法及其效果,咀嚼、品味作品不同风格的语言。
2.驱遣自己的想象,唤起与小说中人物的共鸣,获得审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通过片段学习,指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手法。
2.通过片段学习,指导学生体会生活化语言的运用。
3.通过片段欣赏,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人物情感。
【重点、难点】
1.生活化语言的运用
2.欣赏人物情感
【学习步骤】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抿:mǐn 筸:gān 嗤:chī 荫:yīn 吠:fèi 掂:diān
2.解释下列词语
强横(qiáng hèng):强硬蛮不讲理。
俨然:形容庄严;形容齐整;形容很像。
强迫(qiǎng pò):施加压力使服从。
睨:斜着眼睛看。
3.借助网络资源,做好作者及作品介绍。
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素有“文体作家”的美誉,也被称作“新文学界的魔术家”。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等。
作品:中篇小说《边城》是作者面对堕落的都市文明,寻求理想社会人生的一种表白,它表现出长期受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翠翠似显出沈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
4.结合资料,思考:
(1)作者笔下的边城在哪里?
——湖南凤凰
(2)作者笔下,描绘了边城哪些风俗?
——端午节:赛龙舟、抓鸭子,详写了端午节
中秋节:男女唱歌;
过年:狮子龙灯,放烟火。
二、课堂学习
任务一:阅读文章第六部分,完成下列任务
1.这个部分总共写了几件事?除主人翁外,分别有哪些人物出现?
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片段。
任务二:研读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研读第一个情节
(1)“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两人为什么发生了争持?结局是什么?
——一个强给,一个强推;结局是:商人撒下钱,爷爷除了留下一个铜子外,其他的都塞给了他,并且给了一大把烟草,算是抵那一个铜子。
(2)你如何解读“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要把钱送给老人”?你如何理解祖父留下一枚铜子这个行为?
——不能接受,是因为那钱不是自己该得到的,有点被施舍的'感觉,所以,心里很不舒服;
——非要给,是因为同情这祖孙两人。
——最高贵的施舍是给人尊严。
(3)你有过“被接受”的经历吗?那时那刻的心理是什么?
——自己谈,被接受钱物,受伤的是自尊心。
2.研读第二个情节
(1)“远处鼓声又蓬蓬的响起来了……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端午节赛龙舟的鼓声
(2)去年的端午,发生过什么事情?(从前面文本中找)
——去年的端午:爷爷提起此事,是想引起翠翠对天保提亲一事的回忆。
(3)两年前的端午,发生过什么事情?(从前面文本中找)
——两年前的端午:翠翠与傩送相遇,产生了朦胧的爱情
(4)这个情节的安排,作用是什么?
——细腻地描绘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活动
3.研读第三个情节
(1)“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那是什么事情?
——迎亲
(2)比较这个迎亲场面,与我们当地的风俗有什么不同?
——从迎亲队伍的组合、准备的礼品等方面对比
(3)如何理解“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
——风俗民情是必须要尊重的。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应该接受的,爷爷就接受了。
(4)你理解“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句话吗?说说其中的含义。
I——爷爷想着,有一天,翠翠会嫁人,终是会离开自己的了;
——翠翠想,自己一天天长大了,会嫁人的,况且有着自己心仪的人。
4.研读第四个情节
(1)“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翠翠明白了祖父的意思,不作理会,却做了哪些事情?
——你也到了应该出嫁的年龄。翠翠明白祖父的这句话的意思,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大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2)在语段的最后,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诗一般的回味和审美感受。
任务三:
1.结合文本阅读,思考:祖父和翠翠的性格特征。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纯情,聪明乖巧,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爷爷: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乐观旷达,宽厚仁慈。
2.结合本语段,说说本文叙述人语言有什么特色?(对话之外的语言)
——作者用古拙朴素的语言叙述故事,具有一种不加雕琢的自然美,显得清新别致。
3.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段:“通过祖孙两人日常生活的叙述,表现了湘西普通人自然纯朴的生活,描绘出一幅未被现代都市商业文明污染的世俗风情画。”你从文本中哪些信息里能够读得出来?
——爷爷与卖皮纸人的争执;迎亲风俗的描绘;结尾出的那种人与自然混为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
4.《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有人认为《边城》是“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有人认为它无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作者自己却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读了这篇小说,你是如何看这部作品的?
——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去追逐名利,也可以抛弃名利,过一种淡泊的人生。
篇2:《边城》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
一、知识链接
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我国现代作家、文物研究家。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二、《边城》的情节故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这篇小说具有“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的特点。
第三章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
第四章则具体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则照应第四章,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情况;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祖父和翠翠的对话,则照应了第四、五章。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盛大场面,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作好了铺垫。此外,端午节的热闹又极具地域色彩,给读者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边城》的一大特色。
《边城》里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
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四、夯实基础,阅读文章完成下列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安辑保守 蓬蓬铛铛 老鹳河 傩送 牛犊 蘸酒
茶峒 绊倒 泅水 汆着 小Q鼓 踹水
悖时 碧溪 埋怨 镇m 八百槌 睨着
拮据 怏怏 强横 俨然 唢呐 糍粑
莞尔 商榷 碾坊 胡诌 甬道 茨滩
竹篁 黑黝黝 喁喁 渎职 角隅
(2)给下列词的多音字注音
1、溜 溜边 水溜 2、帖 服帖 请帖 碑帖
3、翘 翘首以待 翘尾巴 4、委 委曲求全 虚与委蛇
5、扛 扛枪 力能扛鼎 6、解 解决 姓解 押解
(3)辨形组词
1、缆 揽 2、壤 攘 3、绊 拌 4、泻 泄
5、掂 惦 踮 6、涎 蜒 诞
(4)根据拼音写汉字
Jing( )争 安ji( )保守 干zao( ) shu( )军长官 景zhi( )
平淡无qi ( ) tiao( )望 朦朦longlong( ) 过du( ) 欺wu ( )
放si( ) 笑xixi( )
(5)识记词义
(1)平淡无奇:比喻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
(2)插科打诨: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也指现实生活中引人发笑的一些戏谑的`动作和语言。
(3)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4)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5)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 (6)礼轻仁义重:礼物虽然轻微,但其中的情义却很深重。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完成练习。
一、再读文章,了解本文的主人公形象。
关于翠翠人物形象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二、边城的“人生形式”的表现形式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中,作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现边城的“人生形式”的。
1、风景美: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2、风俗美: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中秋、过年:月下对歌,舞龙耍狮子,放炮仗烟火。边城祥和安定,人民和睦安乐。
3、人性美: 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之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淳朴的友情……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如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二老傩送热心助人,即使被翠翠误会,也托人送翠翠回家;祖父身上更是体现传统美德,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而商人也是一样的朴实,非坚持给钱不可,最后祖父只收下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烟叶给商人。
三、课后巩固练习题
1、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挪用 挪移 挪动 腾挪跳跃 B、薄弱 薄云 薄冰 日薄西山
C、埋藏 埋没 埋伏 埋头 埋怨 D、蒿艾 艾青 方兴未艾 自怨自艾
2、下列词语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垂涎 涎皮 诞生 荒诞 B、胡诌 陷害 皱纹 陷阱
C、甬道 涌现 捅刀 蝉蛹 D、焖菜 黝黑 喁喁 蚩之以鼻
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B、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C、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弛名于川、黔边地。
D、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矫揉造作 白璧无瑕 目不暇接 全神贯注
B、好高鹜远 声名狼籍 恼羞成怒 明珠暗投
C、虚无缥渺 不容置辩 风烛残年 仓皇失错
D、扑朔迷离 淋漓尽制 不绝如缕 谈笑风声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个比喻___________三层意思,需要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②近年来,内地作家___________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关于市场经济题材的好作品。
③无权无职的平民百姓,虽然人微言轻,但他们送给为官者的外号,褒贬清楚,爱憎分明,很能_____民意。
④这又让我们见识到怀疑的残酷。它只需要一点借口,就可能将一个_________的生命顷刻间置于死地。
A、包涵 作客 阐明 灵活 B、包含 做客 阐明 鲜活
C、包含 作客 说明 鲜活 D、包涵 做客 说明 灵活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爸爸不会做家务事,烧出来的菜更是索然寡味。
B、他自懂事以来一直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原来不过是肥皂泡似的幻想。
C、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学家们约定俗成了的,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经常要使用的。
D、世纪之交,青年一代肩头的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志存高远,向着更高更强迸发!
7、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映衬的蓝色的天幕下,变成了一幅十分鲜明而又十分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B、新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生活质量较低,其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情况与全国城镇居民总体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C、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政府并不只热心于通衢大道与高楼大厦,而是首先顾及到偏远贫穷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
D、前一段时间,舆论界对中学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不负责任的批评和指责,屡屡见诸于报端。
1 2 3 4 5 6 7
A D C A C D B
王小有
篇3:《边城》导学案设计(高二必修五)
《边城》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导学】教学目标:
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知人论世:沈从文说,“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作家作品:沈从文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导思】
1、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章,虽是节选,但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理清节选部分内容的结构。第三章:叙述了今年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的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与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2、给加点字注音
喁喁( ) 焖菜( ) 挪移( ) 黑黝黝( ) 竹篁( ) 傩送( )
涎皮( ) 甬道( ) 茶峒( ) 莞尔( ) 滨水( ) 蒿艾( )
角隅( ) 埋怨( ) 胡诌( ) 嗤笑( ) 茨滩( ) 碾坊( )
3、词语释义
(1)俨然:
(2)喧阗:
(3)解嘲:
(4)张冠李戴:
(5)信口开河:
(6)礼轻仁义重:
【导练】
1、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边城的“人生形式”的?请补充下表。
环境 特点
自然环境 环境美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人文环境 民风民俗--淳朴、善良、热情
翠翠-- 人格美
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
天保、傩送--坦荡磊落、正直尚义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6分)
2、请简要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6分)
部分答案:
(1)俨然:①形容庄严,②形容齐整,③形容很像。
(2)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
(3)解嘲:用言语或行动来掩饰被别人嘲笑的事情。
(4)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5)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
(6)礼轻仁义重:礼物虽然轻微,但其中的情义却很沉重。
环境 特点
自然环境 青山绿水--温柔、美丽、平静 环境美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人文环境 民风民俗--淳朴、善良、热情 风俗美
翠翠--天真活泼、善良乖顺、自然纯洁 人格美
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
天保、傩送--坦荡磊落、正直尚义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惜缘
篇4:《边城》学案设计
《边城》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
【课前预习】
一、 关于作者:
1、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二、关于《边城》:
1、 湘西地域小说:
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边城》内容精要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到了城里,人们却告诉他:原来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翠翠在渡口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认真阅读课文,,感受其语言特点。
四、完成下列两题。
1、字音
茶峒( ) 蘸酒( ) 泅水( ) 氽水( )
踹水( ) 悖时( ) 喧阗( ) 怏怏( )
角隅( ) 歇憩( ) 碧溪岨( ) 棕榈( )
2.字形
(1) (2) (3)
【自主学习】
小说情节的归纳
1、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还有那些相关人物?
[参考]
主角:翠翠 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篇5: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体会边城的“自然美”“人情美”。
2.探究文章的语言特征。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老鹳河 ②蘸酒 ③茶峒 ④睨 ⑤傩送 ⑥歇憩 ⑦蚱蜢 ⑧氽 ⑨岨 ⑩悖时
棕榈 喧阗
(2)给多音字注音
①溜边 水溜 ②帖服 请帖 碑帖 ③翘首以待 翘尾巴 ④ 委曲 委蛇 ⑤ 扛枪 力能扛鼎 ⑥解决 姓解 押解
2.辨形组词
(1)缆 揽 (2)壤 攘 (3)绊 拌 (4)泻 泄 (5)掂 惦 (6)涎 蜒
3.《边城》的内容简介。
在湘西小镇上生活着翠翠和她的爷爷,在一次端午节上,翠翠邂逅了二老,并从此爱上了他。不想在下一年二老的哥哥大老也爱上了翠翠,第三年。两兄弟决定向翠翠表白。大老选择向翠翠提亲,二老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翠翠唱一夜的山歌。但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大老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于是出走,因意外客死他乡。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阴影,同时又受到团总家小姐的青睐,想以碾坊做陪嫁嫁给他,他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在与父亲吵了一架后出走,翠翠的爷爷最终也去世了,只剩翠翠自己在河上渡船,等着二老......
【反馈矫正】
1.(1)① (ɡuàn) ② (zhàn) ③ (dònɡ)④ (nì) ⑤ (nuó) ⑥ (qì)⑦ (zhà měnɡ) ⑧ (tǔn) ⑨ (jū)
⑩ (bèi) (lǘ) (tián)
(2)①liū liù ②tiē tiě tiè ③ qiáo qiào ④wěi wēi ⑤kánɡ ɡānɡ ⑥jiě Xiè jiè
2.(1) 缆绳 揽活 (2)接壤 攘臂(3)绊倒 拌嘴 (4) 倾泻 泄气(5) 掂量 惦记 (6) 涎皮赖脸 蜿蜒曲折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边城》“自然美”和人性美。
【探究活动】
1.找到文章描写风景、风俗、人情的语段,探究体会边城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内容的题目,要找到相应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的内容进行探究,答题时注意对语段的分析,体会语段所体现的内涵。答题时找准区位,提出关键的句子。分点作答。
【讨论明确】
(1)自然美。
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
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2)风俗美。
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展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3)人性美。
翠翠和二老:
“是谁?”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课堂提升】
1.文中还描写了边城的哪些风俗,简要分析其特征。
【答案】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2.文中翠翠和爷爷的关系如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描写体现了边城的什么特征。
翠翠和爷爷:
【答案】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爷爷非常疼爱翠翠)
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翠翠对爷爷关心)
体现了边城的人性美。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分析特征的题目,注意找到例子人后分析。
要点二:探究小说的语言特征。
【探究活动】
边城散发着清新、质朴、浓郁、自然的泥土气息,小说使用的高超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沈从文体”的基础特征,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小说的语言特征的探究的题目,沈从文的小说语言散化的倾向较明显,小说本应重视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所造,沈从文在语言的锤炼上很见功力,答题时注意从材料的选用,词语的选用、锤炼,修辞手法的运用,语句的深刻的意蕴等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灵活的色彩美
沈从文在描绘湘西风光是注重选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把故事发生的环境呈现在作者的眼前。
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
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2)词语的锤炼
改变词性
“是翠翠玩心与爱心战争的结果”,中“战争”词性改变,表现出翠翠内心矛盾的的发杂心情。
“三五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个地方的人”“兴奋”用作动词,强调节日给边地人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临时改变词语搭配
“翠翠的心被吹软了”
“无人过渡时,就等着祖父,祖父不来时,便尽只反复温习这些女孩的神气”
(3)富有地方特色的比喻排比的修辞的运用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人老了才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4)语句意蕴丰富
①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翠翠在河边焦急地等待爷爷,爷爷迟迟不来,时近黄昏,落日西沉,于是触景生情,联想到爷爷也是年近黄昏,好比落日,从而生出一个可怕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这段描写细腻地刻画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女害怕失去归依的惶惧。
②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这段描写含意很深。首先要注意对雾的描写,暗示祖父对翠翠的心思和翠翠的未来都还是隔雾看花,仿佛明白,仿佛又不明白。接着要注意“另外一种东西”指什么,祖父为什么因此叹气呢?小说在这里没有明说,但读到第七节就明白,原来爷爷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即翠翠母亲的婚事,他担心翠翠像她母亲一样倔强,会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从祖父忧郁的神态中,预感到等待翠翠的婚姻竟可能是一场悲剧。
【课堂提升】
1.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答案】体会这个句子必须要看出作者是采用了以静写动的手法。祖父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意思是,翠翠你也是十五岁,翠翠你也可以做新娘了。翠翠知道爷爷的意思,其实翠翠也想做新娘了,但翠翠虽然有了意中人,却八字儿还没有一撇呢。外表“静静”,内心却是思潮翻滚。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语句的类型,情感句注意打出情感,意蕴句注意答出手法和含义,接榫局注意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矛盾句注意辩证的解释。还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2)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答案】这个句子要从“无字处”读出意义来,祖父的感情走了怎样的路?翠翠的感情又走了怎样的路?如果结合第六节末尾和第七节,祖父走的是历史空间,他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当年的婚事。如果结合第四节“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翠翠走的是地域空间,翠翠的心也许又飞到了远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飞到了傩送的身旁。
2. 黄永玉先生回忆表叔沈从文写小说时说:“他真是太认真了,十次、二十次地改。文字音节上、用法上,一而再地变换写法。”文中加点的词具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两例加以分析。(4分)
(1)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
(2)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
(3)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
(4)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
【答案】(1)“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句中的“总”字,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却能充分表现出顺顺游泳本领的高超。(2)“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句中的“解嘲”一词,表现了顺顺对孩子们游水本领的认可。(3)“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句中的“射”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船行之快,与前面的比喻相搭配。(4)“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句中的“开心”指的是那些参加了端午节龙船比赛和看到这热闹场面的人,“皱眉”指的是那些思念亲人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鉴赏,这些词在表意上都具有一定特色,分析鉴赏时要结合前后语境,注意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惜缘
[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6:《陋室铭》导学案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òng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_________(惟吾德馨)。
2.文章的点题句是: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文章是从 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三方面表明陋室的 环境幽雅、交往文雅、情趣高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4.写 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 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陋室环境清幽宁静
5.写 陋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交往之人不俗
6.写 陋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操高尚: 生活情趣高雅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7.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 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明: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追求享乐。
丁木
篇7:文天祥导学案
文天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2、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课前预习: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1、利用资料简介文天祥。
2、自学生字词:你认为哪个生字容易读错。
3、理解词语:
骁勇善战: 大义凛然: 花言巧语:
二、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天祥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课文中有关的评价)
三、展示交流: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
脍( )人口 惊( )失措 ( )风而起 大义( )然 宁死不( ) 洋洋( )意 花言( )语 ( )然正气 阴谋( )计
褒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天祥求“( )”不择“( )”的原因,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2.以第7段为例,培养学生结合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习惯。
一、进入新课
——圈出“学习目标”中的“内心世界”“第7段”“结合注释”
二、问题探究
1.“学习目标”1留了两个空,请同学们试着填写——只填一个“字”
2.结合课文原句一组作说明
①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②几自刭死……几从鱼腹死……几彷徨死……几落贼手死……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几陷死……几无所逃死……几以捕系死……几邂逅死……几以不纳死
③予之生也幸
三、方法指导——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
请你思考: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应当注意些什么?怎么样“结合”?
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君不许( )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 )
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 )
3.请你翻译下列文句。
①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②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③君亲其谓予何
四、内容归结
1.在第7段中,文天祥围绕“ ”这一问题,正面表明了自己“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报国心愿;突出了为尽忠皇帝而死(尽忠尽孝),“ ”,也就是死而无憾。如果用八个字概括,可用“ ”。
2.苏教版教参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文天祥“简要记写了自己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全文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其实,也可这样概括:
五、课后作业
1.阅读(1)—(4)则材料,思考:它们分别体现出文天祥什么样的思想意识?
(1)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任江西安抚使等职。他的祖母刘氏去世,本应守孝,但迫于严峻的形势,只能变卖家产,带孝服从戎,招募义士,赶赴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他被派遣守卫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但因宋廷的部署失策,加之其他将领的`怯战,他的一支部队虽在常州英勇战斗,却无补于败局。宋廷又将他召回临安。次年正月,元军兵临城下,南宋官员纷纷逃遁,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
(2)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文天祥从容应对,大义凛然。当元丞相孛罗诘问他:明知拥立赵昰、赵昺二王也保不住社稷,又何必拼死抵抗时,文天祥答:“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下药之理,尽吾心焉,不救则天命也。天祥今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3)1278年冬,元军猛攻文天祥弟弟文壁驻守的惠州,文壁开城投降(年底文天祥被俘)。文壁自述投降的理由是:其一,不绝宗祀。文天祥两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战乱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文天祥;而文天祥母亲身死他乡,一直没有安葬,需要举灵柩归乡。其二,不同于元军刚入侵时的投降派,文壁降元时,南宋实际上已灭亡,抗争的结果是全城百姓跟着倒霉。1281年,文天祥写信给文壁过继给自己的儿子:“汝生父(文壁)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以“孝”明确体谅、认可了文壁的选择。
(4)当孛罗质问“弃嗣君,别立二王,如何是忠君”时,文天祥回答:“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
(5)文天祥对“忠”“孝”的解释是:“忠,上事于君,下交于友,内外一诚,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忠”原指为人诚心尽力,后特指事上忠诚,“孝”是指善事父母,尊敬长辈。)他认为“为臣忠,为子孝,出于人之内心,有不待学而知、勉而行者……此人道之自然也”(“忠”“孝”是出乎自然的“人道”),并在《沁园春》词中写道:“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2.推荐阅读:文天祥《正气歌》及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
篇8:《离骚》导学案
有关《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3.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
运用诵读法,掌握难字读音、理解难字词义和体味感情丰富的句子。
【知识链接】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_____,字____。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
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诗。“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3、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学习过程】
一、诵读。
1、诵读要求:读出语气与节奏;读出诗人爱国忧民情怀。
2、诵读提示:①骚体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②每一整句中间的“兮”字,标明气息吐放,“兮”字前半句,聚集运气,蓄势以待发。“兮”字后半句,是将前半句蓄势待发之气吐出;所以,一般地,前半句较为舒缓平和,后半句要做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修姱謇()谇()蕙纕()揽茞()
谣诼()忳()偭()侘傺()溘死()鸷鸟()
方圜()攘诟()芰荷()裳()岌岌()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措”,措施)忳郁邑余侘傺兮(“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圆”)进不入以离尤兮(“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彰”,明显)延伫乎吾将反(“返”,返回)
(3)古今异义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衣今义:衣服)
2、怨灵修之浩荡乎(古义:荒唐,没有推测今义: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经济情况不好)
4、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4)解释下列词语。
1、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缓行)2、高余冠之岌岌兮(形作动,加高)..
3、固前圣之所厚(形作动,看重,重视)4、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5、哀民生之多艰(形作动,哀伤)6、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名作动,束缚,约束)..
三、品读鉴赏。
(1)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翻译: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2)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翻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3)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翻译: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4)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
(5)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翻译:长叹一声而掩面拭泪啊,我哀伤百姓生活多灾多难。
(6)表现作者忠贞不移、忠君致治的句子:(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翻译:纵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印受挫而改变的吗?
四、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四
篇9:《岳阳楼记》导学案
《岳阳楼记》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薄暮冥冥
多会于此 春和景明 不以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④如临大敌 临:
二、翻译句子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
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第① 段末尾“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与② ③ 两段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读② ③ 两段完成下面问题。
景色特点:
观者心情:
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写“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观中不同心情的用意。
第①段描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________的心情。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选文中描绘了不同的`景色,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第①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第②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作者在文中希望大家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对待事物的博大胸襟(引用原文句子),你认为这种胸襟有什么教育意义?
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对比。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原文语句填空。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什么?请结合课文回答。
四、拓展延伸
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根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的 。
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感极而悲”源自:
“其喜洋洋”源自:
【《边城》导学案】相关文章:
1.咬文嚼字导学案
2.《歌词》导学案
5.都市精灵导学案
6.导学案培训心得
9.琵琶行导学案示例
10.导学案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