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
“圆脸长腿瘦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观沧海》导学案
《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勒戒曹操及其思想主张,扎实背诵诗歌,提高从情景关系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2、深情诵读,合作探究,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壮丽的意境。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体悟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朗读诗歌,弄懂诗歌的大意。
2、在存在疑惑的地方,做好批注。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1、2、3、4题书面完成,5题只需自查记忆。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的疑问处。
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一、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2、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3、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魏晋六朝时,乐府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连接,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好词佳句】:描写大海的好句
1、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2、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3、海,真的海,同北方高原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 深刻。
4、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5、喜欢它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 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6、难忘那清爽的潮湿的带着谈谈的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人的头发、面颊、身体的每一处的感觉。就像艳丽丰盈的女人一样的诱人。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1、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3、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
篇2:《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朗读并了解诗文大意,背诵诗歌。
3、尝试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走近曹操和他的作品
本诗选自《 乐府诗集》是乐府诗《 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是 曹
操 ,字 孟德 , 三国 时期的. 政治 家、军事 家、诗人 。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见称。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分别描绘出大海怎样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表现了大海充满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上景色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壮气势。
2、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观沧海》导学案?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当堂反思
篇3:《观沧海》导学案及课后练习
《观沧海》导学案及课后练习
《观沧海》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诵背、默写全诗。(重点)
3、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交流展示学案:
(一)作品及作者简介:
1、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朝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二十岁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十数年间,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风格悲凉慷慨,气韵沉雄,古直悲凉。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二)朗读两遍诗词,完成以下题目: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力争达到背诵。
2、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解和写作背景,融入自己的联想及想象,翻译诗词到课本上。
(三)拓展延伸: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当堂达标:
(一)、背诵全词
(二)理解默写: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表现诗人开阔胸襟和宏大抱负的句子:
五、课外作业:
(一)中考连接:(昆明中考)品读曹操《观沧海》,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1.请对本诗名句作简要赏析。(2分)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篇4:《观沧海》导学案及鉴赏
《观沧海》导学案及鉴赏
《观沧海》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二、学习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学习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连接,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好词佳句】:描写大海的好句
1、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2、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3、海,真的海,同北方高原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 深刻。
4、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5、喜欢它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 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6、难忘那清爽的潮湿的带着谈谈的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人的头发、面颊、身体的每一处的感觉。就像艳丽丰盈的女人一样的诱人。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1、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3、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
4、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5、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景物的特征。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小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1)读出感情;(2)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篇5:《观沧海》优秀导学案
《观沧海》优秀导学案
《观沧海》导学案(一)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连接,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好词佳句】:描写大海的好句
1、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2、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3、海,真的海,同北方高原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 深刻。
4、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5、喜欢它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 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6、难忘那清爽的潮湿的带着谈谈的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人的头发、面颊、身体的每一处的感觉。就像艳丽丰盈的女人一样的诱人。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1、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3、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
4、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5、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景物的特征。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小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1)读出感情;(2)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为学生创设朗读、体会的情境,在语言、音乐、画面的渲染下,再次诵读这首诗,使情绪达到顶点,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五、强化训练、拓展提升
比较阅读《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 北戴河 1954 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5、齐读《浪淘沙.北戴河》
六、反思升华,归结提升
1、对《观沧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向小组同学提出来共同解决。
2、组内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七、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同桌互查《观沧海》的背诵。
八、布置作业
搜集曹操的其他诗词积累在笔记本上。
附: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相关文章:
4.《边城》导学案
5.咬文嚼字导学案
6.《歌词》导学案
10.逍遥游复习学案习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