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师说》导学案 (高二上册)

《师说》导学案 (高二上册)

2023-06-12 08:41: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izad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师说》导学案 (高二上册),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师说》导学案 (高二上册),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师说》导学案 (高二上册)

篇1:《师说》导学案 (高二上册)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感受论证特点。

4、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并积累写作素材。

一、说标题

“师说”的含义:

“说“这种文体:

二、说作者

我所知道的.韩愈:

三、说文本内容【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及语气变化;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二)、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1、本文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无信息?

2、一代宗师为何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千古流芳的佳作呢?

3“行古道”具体指什么?文中如何体现?

4、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5、当时的社会风气怎样?作者从那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四、说感想(思绪拓展)

1、文章虽说是写给李蟠的,现在你还会只是这么认为吗?你觉得他还写给谁看的呢?为什么?

2、说说我心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或理想的老师。

五、说素材

展示我所收集到的有关“尊师重道“的名人名言、事迹、典故等。

付缘

篇2:韩愈《师说》导学案

韩愈《师说》导学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整理了韩愈《师说》的导学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学习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使用说明】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了解相关要点后,自主翻译文章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前六句,积累文言知识点,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把握要点】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结合注释)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于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科举尚属于初级阶段,取士规模很小,只占官员任用的5%左右。贵族子弟都人弘文馆、祟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而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的。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3、文章赏析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篇3:《师说》导学案 (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必修3第11课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实词“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和虚词“之、其”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地认识作者的观点。

3、掌握 “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    时:3课时

学    法:小组自学与教师点拨,个别指导与集体讲授

第一课时

预习积累 :

1、概知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弄清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识记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说”比“论”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知识梳理 朗读全文,完成梳理。

⑴、通假字:     传道受业--(    )          或不焉--(   )

⑵、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古(                     );今,没有。

师道之不存:古(                     );今,常用义“道路、道德”。

今之众人:古(                       );今,许多人。

吾从而师之:古(                          );今,“从而”连词。

小学而大遗:古(                          );今,与“中学”“大学”相对。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⑶、活用现象:

①吾师道也(                     )     ②君子不齿(                   )

③耻学于师(                     )     ④吾从而师之(                     )

⑤圣益圣,愚益愚(                                          )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                     )

⑦小学而大遗(                         )

⑷、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

②不拘于时(           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

⑸、成语警句:

三人行,则           。        弟子不必不如师,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师之所存也。

第二课时

读译积累  一、积累几个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文中出现26处,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A、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B、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A、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2)其(课文中出现17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他)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为惑也,终不解矣。   B、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他们)出人也远矣。   C、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D、作定语:夫庸知其(他们的)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B、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3)之(课文中出现25处,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   A、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之学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③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二、解读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三、遵循规律,朗读翻译;小组学习,教师解惑。(在下面书写你认为的疑难句或重点句)

课后自测

1、下列加点词全为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师之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⑤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2、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两项(      )

(1)传: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E、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2)受: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徒属皆曰:“敬受命。”

C、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D、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选出下列加线词读音正确的项(      )

A、襄xiāng   句读dòu   针砭biàn    B、苌zháng   聃dàn   或不fǒu焉

C、贻yí    谀yú     不拘jū于时     D、蟠fán   六艺经传zhuàn   郯tán

4、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圣人无常师   是故无贵无贱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不拘于时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选出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7、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①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

②韩愈认为从师的必要性是:

③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是:

④韩愈认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

第三课时

问题探究

1、“古之学者必有师”,全文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请表述论证层次。

2、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3、韩愈写《师说》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训练巩固

一、完成《名师伴你行》中“课后新高度”训练题。

二、请背诵并默写第2段。

必修3第11课《师说》导学案答案

知识梳理

⑴、通假字:     传道受业--授          或不焉--否

⑵、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师道之不存:古,风尚;今,常用义“道路、道德”。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许多人。吾从而师之:古,从,跟随,“而”顺承;今,“从而”连词。

小学而大遗: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今,与“中学”“大学”相对。

故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①用来……;②……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⑶、活用现象:

①师(名作动,学习)    ②齿(名作动,提及)    ③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⑤圣、愚(形作名,圣明的人,愚蠢之人)

⑥圣(形作名,圣人)     ⑦小学、大遗(形作名,大的方面,小的方面)

⑷、文言句式: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⑸、成语警句:

则必有我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孰能无惑      道之所存,

课后自测

1、B        2、(1)AE(AE都是“流传”。B是“传授”,C是“解释经书的书”D是“传送”)(2)BD(BD都是“接受”。A是“教授”,C是“遭受”,)

3、C(砭biān苌cháng聃dān蟠pán)   4、B(A、没有;无论,B都是“竟”,C,主谓间的,D、大概;那些)  5、B(A判断句C状语后置D定语后置B是宾语前置句)  6、B

7、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不从,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问题探究

1、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2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第3段: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破童子之师,而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嘉其能行古道”而为李蟠写《师说》。行古道: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4、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云国林

篇4:《庖丁解牛》导学案 (高二选修)

《庖丁解牛》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作家介绍

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三)文言知识梳理

1.识记注音

庖(    )丁   p(    )  砉(    )然向(     )然   d(    )然  大U(    )

莫不中(    )音   肯綮(    )   大L(    )   硎(    )   大S(    )

怵(    )然  更(    )刀   f(    )然

2.参照译文,解释文中括号前词语

庖丁为(    )文惠君解(     )牛。手之(    )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p(    ),砉然向(    )然,奏(    )刀d然,莫(    )不中(    )音。合(    )于(   )《桑林》之(    )舞,乃中(    )《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    )至此乎?”

庖丁释(    )刀对曰:“臣之(    )所好者,道(    )也;进(    )乎(    )技矣。始(    )臣之(    )解牛之(    )时,所见无非(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    )见全牛也。方(    )今之时,臣以(    )神(    )遇(    )而(    )不以目视,官知(     )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    )大S(    ),导(    )大U,因(    )其固然(    ),技(    )经肯綮之(    )未尝(    ),而(    )况大L乎!良(     )庖岁(    )更(    )刀,割也;族(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    )刀刃若(    )新(    )发(    )于(    )硎。彼(    )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以(    )无厚入有间,恢恢(    )乎(    )其(    )于(    )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    )十九年而(    )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     ),视为(    )止,行为迟。动刀甚微,f然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     )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     )刀而(    )藏之。”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砉然向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盖至此乎                         善刀而藏之

4.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依乎天理   天理:             因其固然     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          至于:

所见无非全牛者    无非:

5.指出文中活用字的类型

良庖岁更刀                              以无厚入有间

族庖月更刀

6.辨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视为止,行为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解释一词多义

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废先王之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天下土崩瓦解

怀其壁,从径道亡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乎:技盖至此乎?

吾见其难为                                 进乎技矣。

视为止,行为迟                             依乎天理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今为之虏已

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合于《桑林》之舞                       然:砉然向然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其固然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

二.感知文本

1.抄写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句子:

关键动词:

给人的感受(文中句子):

这说明什么(用两个词语概括):

2.技艺高超的原因

抄写过渡句:

庖丁的观点是(文中句子):                                                      。

解牛的三个阶段(文中句子):                                                   。

这说明什么道理:                                                              。

3.庖丁的人生追求是(文中句子)

4.解牛和养生的联系

“养生”的意思是:                        “ 主”的意思是:

文惠君的道:

庖丁的道:

他们的相似点:

5.小结:

牛体比喻:

刀比喻:

三.课堂练习

1.从词类活用角度,解析不当的一项是:

A.良庖岁更刀   岁:名词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动用

C.以无厚入有间    厚:形容词作名词

D.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形容词用作名词

2.下列句式判断错误的是:

A.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B.技经肯綮之未尝    (定语后置)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省略句)

3.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奏刀d然,莫不中音(合乎)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合)

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4.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           B、批大s,导大U(批判)

C、因其固然(依照)                     D、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换)

6.下列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B.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C.依乎天理(天理)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未尝)

7.下列各组句子相同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矣                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C.而刀刃者无厚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吾尝终日而思矣                           常以身翼蔽沛公

8.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                   B.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                   D.视/为止,行/为迟

9下列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B. 良庖岁更刀,割也

译: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C.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是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在磨刀石上磨刀刃,像新的一样。

D.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0翻译下列句子

(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p

译: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L乎!

译: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

(4)臣之所好者,道也

译:

(5)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L者,盘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L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L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L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L者美人头,自造门进L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e,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      相:辅助

B.自造门进L者,因谢焉          谢:道歉

C.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    矫:假托

D.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竟:竟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不杀笑L者           举匏樽以相属

B.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     或师焉,或不焉

C.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平原君喜宾客的一组(     )

①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②争相倾以待士

③平原君乃斩笑L者美人头   ④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⑤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⑥于是平原君从之

A.① ④ ⑤   B.① ③ ⑥    C.② ③ ⑥    D.② ④ 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从政期间,三次离开相职又三次复就此位,封地在东武城。

B.平原君没有按请求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是因为他觉得跛足人因一笑就要其妾的命太过分。

C.平原君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并亲自到门上致歉,是为了挽回爱色轻士的影响。

D.在邯郸危急的时刻,李同的建议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国献身,因此,平原君封李同的父亲为李侯。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4分)

译:

(2)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译:

(3)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3分)

译:

16.学习报告:《庖丁解牛》给你怎样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800字左右。

蒋睿

篇5:《庖丁解牛》导学案 (高二选修)

《庖丁解牛》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4、体会庄子运用寓言说理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课时安排】

1课时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庖丁     砉然向然      d然    中音      技盖     技经肯綮

大S    大U     大L    更刀    硎    有间      f然    怵然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乃中经首之会          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      批大S

导大U     更刀       新发于硎      如土委地      为之四顾

善哉                 族庖             因其固然

善刀而藏之           每至于族         虽然

合于桑林之舞            手之所触              以神遇

而刀刃新发于硎          合于桑林之舞          是以

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为之四顾

虽然,每至于族,吾视其难为(       ),怵然为(       )戒,视为(      )止,行为(     )迟。

天理  古                 固然    古

今                         今

踌躇满志  古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切中肯綮:

虽然,每至于族,吾视其难为(       ),怵然为(       )戒,视为(      )止,行为(     )迟。

天理  古                 固然    古

今                         今

踌躇满志  古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切中肯綮:

3、翻译下列语句。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经肯綮之未尝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提醒:你还有疑问吗?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共同进步!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作者庄子,名        ,         时期蒙人,      学派的重要代表。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你能一句话评价下庄子或者庄子的文章吗?

2、请复述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的时候请尽量用到我们刚刚学到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三个成语。

【自主赏析】

1、庄子是怎么描写庖丁解牛之技的.?

2、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游刃有余”这个境界的?

3、庖丁能成为一代名厨,原因是什么?

【拓展延伸】

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有什么方面值得称道的?你能说说他的成功之道吗?

李振华

篇6:《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高二选修)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三、预习导引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     人,     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      、       、     号称         。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                          。

背景再现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2字音辨识

滟滟( )芳甸( )似霰( )汀上( )纤尘( )纤夫( )皎皎( )浦上( )扁舟( )扁担( )徘徊( )( )砧上( )碣石( )潇湘( )( )

3词语释义

滟滟            芳甸              霰         穷已       但见        扁舟         离人            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          徘徊        无限路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根据诗意,划分本诗的层次(提示:本诗可以分为三层)

四、预习疑难:

五、课堂学习

1诵读指导

①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

② 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感

③ 美读课文,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层意

3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5.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写有关月的,你能写出一首来吗?

6欣赏诗的景物美:读诗歌前八句,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7 领悟诗的哲理美: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看到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

8鉴赏本诗的情感美: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旨,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是一首抒情诗还是一首写景诗?其感情基调是积极还是消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0前人认为这首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句,结合自己理解,与同学们交流。

12探讨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明月

江水

落花

13作者是如何将景、理、情融为一体的,结合具体诗句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14你对本诗的内容有何评价?学完本诗你有哪些人生感悟?请写下你的心得体会。

六、课外阅读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谈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白居易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燧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⑤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扫中国大陆便使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的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⑥北方的风雪中,大豆高梁小麦棉花早已收获;南方的烟雨里,水稻茶叶甘蔗桑叶正在成熟。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的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1.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

2.②、③段罗列了不少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和物,如“断桥”“桃花”“斗篷”“墓草”等等, 却不直接写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⑤段写南北气候,寒风暖气来来回回“反攻”“打入”“占领”。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末尾,作者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作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叶雅殷

篇7:《湘夫人》导学案 (高二选修)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课前独学(A级)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屈原的生平以及《九歌》、《楚辞》的介绍见教材58页。屈原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疏远,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楚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课件展示放逐行程图)都城郢被秦将白起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注释里说“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

与《诗经》四言诗不同,它采用参差不齐的形式,有大量“兮”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其它特点见58页教材“想象奇特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世人称“楚辞体”或“骚体”,并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共十一篇,《湘君》、《湘夫人》、《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等其它介绍见注释和相关链接)。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2、字音辨析

眇眇 (    )    袅袅(    )     罾 (      )     裔  (    )

麋鹿(     )   搴(      )      薜荔(     )     门楣(    )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二、合作交流、质疑解难(B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设题依据:高考考纲“概括文章内容”)

2、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诗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对有效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概括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二、合作交流、质疑解难(B级)

3、诗歌的开头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气氛?这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朗读这首诗,探讨诗歌的主题。(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检测巩固:

1、名句默写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重要古诗文”)

袅袅兮秋风,                    。

,  播芳椒兮成堂。

白玉兮为镇,

,聊逍遥兮容与。

合百草兮实庭,                     。

四、拓展阅读       爱情的绝唱--《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译文: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 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岁月已晚啊谁能让我永葆花季?

五、学后反思 :

陈春玲

篇8:《画人记》 导学案(高二)

《画人记》 导学案(苏教版高二)

一、【走进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二、【背景资料】

《画人记》是贾平凹人物小品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简约的笔触刻画了几个生动的“画人”形象,使读者对于生活于基层,默默无闻又对书画艺术孜孜以求的书画艺人们滋生起几分同情和敬佩。原文共写了五则短文,刻画了五位“画人”,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三则。

“画人”是作者独创的一个名词,所谓“画人”,就是有志于书画艺术但暂未成家的书画艺人或热心于书画收藏的爱好者。

三、【积累整合】

1.字音识记

漂泊(bó)  颧(quán)骨   一晌(shǎng)  煽情(shān)

偌大(ruò) 纤弱(xiān)

2.字形辨识

潦  潦倒           楷  楷书

撩  撩拨           揩  揩干

僚  官僚           谐  和谐

3.词语释义

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

雪里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偌大:那么大。

声誉鹊起:比喻声名迅速增高。

四、【文本探究】

1、结构脉络:

《友谊》--邢庆仁

画人记    《藏者》--谭宗林

《推荐马河声》--马河声

2、解析重点:

(1)第一则《友谊》中的第四节采用了何种写法?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作者似乎无一字在写邢庆仁,其实无一字不在写邢庆仁,这种明贬此而实褒彼的手法很是高明,它突出表现了邢庆仁是一位虽其貌不扬但忠厚老实、善待他人、注重友谊、精神富有的画家。

(2)第二则《藏者》写了谭宗林几件事?表现了谭宗林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正面写了谭宗林机智拜访,憨厚可爱,两种换字方法三件事,表现了他机智、幽默、风趣的特点,又通过其妻子的抱怨,侧面表现了谭宗林的慷慨乐施。

(3)第三则《推荐马河声》,作者为何要如此极力推荐这个人物?

【提示】一是因为马河声不是自己的亲戚,也不是同乡、同学,但他有才气,有活力,有追求。二是因为“如果再不向您推荐,马河声的问题在这个城市里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作者推荐马河声实在是不能不且不得不之举。

3、突破难点:

(1)三个人都是作者的好朋友,作者在行文中充溢着激情,他对这三个人各持什么感情?

【提示】作者对忠厚老实的邢庆林是欣赏;对真诚有趣的谭宗林是喜欢;对德艺双馨,而又遭遇不幸的马河声的是同情。

4、写作借鉴:

在贾平凹所有的文学作品,小说的成就是最高。但近年来的.散文创作也一发而不可收,其数量和质量都引人瞩目。 这篇《画人记》是他近年来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其主要特点有:

一、一人一式,变化多姿。

本文是一束人物小品,原文共有五个人物,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三个。因为都是写人,如果用同一种模式写,读来必然令人生厌。作者深谙此理,他采用一人一式的方法。写邢庆仁,以侧面描写为主,人物隐藏到幕后。作者看似在漫不经心地谈自己处朋友的原则和自己朋友圈子的变换,实际上每一句都是在写邢庆仁。写谭宗林,正面浓墨重彩,细节生动典型,然后再以侧面描写和精当议论略加衬托和升华。写马河声,则以书信格式,以第二人称,追溯历史,描摹现状,不厌其繁,周到细腻。正因为三个人物用了三种不同的范式,读来毫无雷同之感,反有灵动变化之妙。

二、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贾平凹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贾平凹小学里遇到一个教了他两年的启蒙女教师,在他读二年级时教他写信,有什么事情就写什么,不考虑格式。老师说:“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写什么样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贾平凹回忆说:“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贾平凹的这篇散文就是如话家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毫无造作之感。另外,本文的感情也真挚感人,也许因为文中所写的三个人都是作者的好朋友,作者在行文中充溢着激情。对忠厚老实邢庆仁的欣赏,对真诚有趣谭宗林的喜欢,对德艺双馨而又遭遇不幸的马河声的同情溢于言表。贾平凹曾说:“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也是一条成功的秘诀。” 他又说:“如果从事散文,那这离不了‘情’字的。”他的主张和实践是完全吻合的。

五、【类文阅读】

冬  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耙桓鋈艘裁挥校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著,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

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著耳朵,四周的白光刺著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著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著,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过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後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了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著。落著厚霜的路上,驴蹄叩著,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後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著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著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著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卡,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捭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气,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著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列嘴里,就总是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颗眼睛。互相抓著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毛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著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住雪,咬咬地捏个团子,说∶

“那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就不结了。”

他们笑著,叫嚷著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著,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著,观赏著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後脚离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著一个雪桩。他吓了一跳,那雪桩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做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权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枝上,一动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还看到什么吗”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

“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那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後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著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冬景里的奇景。

1.(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

(2)根据上下文,在划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哪里!                    ”

2.文章的题目为“冬景”,那么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

3.“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奶奶,电线肿了。”试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并结合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4.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超尘”本指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响。这里则指雪中观景,再无他人,自觉有些孤独与高洁。(2)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2.总体上作者描写了(一)郊外闲冬图 (二)农村喜雪图(三)雪中对话图

3.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句运用了似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4.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②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

孙元鸿

【《师说》导学案 (高二上册)】相关文章:

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高二选修)

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3.一年级上册《小猴子》导学案苏教版

4.唐诗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5.《边城》导学案

6.咬文嚼字导学案

7.《歌词》导学案

8.《再别康桥》导学案

9.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0.《父母的心》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下载word文档
《《师说》导学案 (高二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