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nanwein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 ,作者 ,原名 ,浙江 人,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隐晦( ) 祭祀( ) 脚踝( )
颧骨( ) 嗤笑( ) 愕然( )瓦楞( ) 寒噤( ) 惘然( )
作揖( ) 恣睢( ) 隔膜( )
3.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2)现在我所希望的,不也是我自己手制
的偶像么? ( )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
(4)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 )
(5)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 )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
(2)“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 )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 )
(二)初读感知
1.了解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当时生活状况。
2.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既力求完整,又要简明扼要。)
3. 在故乡的今昔对比中,写了哪些变化?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品味故乡的“景变”,说说你的感受。
2.品味故乡的“人变”,用精练的词语概括杨二嫂、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
人物 角度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杨二嫂
外貌 年轻美丽
语言 尖酸刻薄
动作
对我的态度 虚伪吹嘘,尖酸嘲讽
对生活
的态度 本分生活
性格特征
(提示:可以借助表格来完成)
人物 角度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闰土
外貌
语言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动作 活泼刚健,干脆利落
对我的态度 毕恭毕敬,有厚障壁
性格
特征 淳朴善良,精神麻木有等级观念的木偶人
【小支架】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是构成文章吸引人的重要因素。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它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所以,人物刻画只有精心雕琢,才能更加鲜活。
3.你还可以设计一些表格来表现故乡的变化吗?
4.写作背景,思考故乡变化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揭示出什么主题?
【小支架】
小说中运用对比,可以更好的突出小说的主题。
(二)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一)阅读“我冒了严寒……本没有什么好心情”回答问题。
1.第二段用了 、 、 等形容词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
2.文中“故乡全不如此”“仿佛也就如此”“故乡本也如此”应如何理解?
3.文中直接抒情的一句是 。
4.文中写景语句有哪些?作用是什么?你认为哪一个词用得最精彩?
5.既然说“我的故乡好得多了”,又为什么“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阅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也便成了路”回答问题。
1.辨析文中三个“辛苦”的不同含义,把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文中括号内。
A.奔波、劳碌 B.辛勤、劳苦
C.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2.对“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一句中“朦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月光不明,黯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3.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我想到希望 ,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
(2)“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
(3)“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
4.“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用意?
5.“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含义?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①旖旎(yǐnǐ):柔和美丽。②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③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④、⑤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分别填写。
--捉知了--
-- --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3.从第⑤段中摘抄与第⑥段划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
(二)实践运用
1.请仿照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写一则小短文。
2.推荐阅读《呐喊》
鲁迅有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它开创了新现实主义,以“直面惨谈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入的描写了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
韩三其
[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2: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把握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线索,提炼小说要素,感悟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重难点
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
2、运用对比以及多种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小说基本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故事情节的阶段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任务一 、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给文中生字词注音。
(1)注音
阴晦( )祭祀( )秕谷( ) 髀谷( )
伶仃( ) 愕然( ) 寒噤( ) 潺潺( )
惘然( ) 恣睢( ) 鹁鸪( )
颧骨( ) 折本( )
(2)释义
萧索: 无端:
如许: 愕然:
鄙夷: 惘然:
松松爽爽:
聚族而居:
2、快速阅读课文后,划分课文结构,找出本文的线索,并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每部分的内容。
A、对学(2')检查自研任务一成果
B、群学(3')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一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汇报性展示(10')
教师主持,组与组之间PK抢答,看看哪一组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强
任务二 精读课文, 人物赏析
1、小说主要运用了那些对比?有什么作用?试结合课文以闰土为例进行分析。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A、对学(2')
检查任务二成果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二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预展(5')
小组上主持:
(1)分配好讲解与板书的任务,并组织好小展示
(2)板书力求创感化、结构化、精炼化
(3)严格要求组内小展示(如姿态的规范度,讲解的流利度、简练度)
D、主题性展示(15 ')
教师遵循“择优”的原则,从参与了预展的组中抽取最优的那组给予展示机会
课后反思 同学们,回顾一下,谈一谈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呢?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具体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
3、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重难点
1、小说中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
知识链接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鲁迅”是他19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任务一 、深入研究,分析拓展
1、根据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任务。小说中“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说一说,“我”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B、对学(2')
检查自研任务一成果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一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汇报性展示(10')
教师主持,组与组之间PK抢答,看看哪一组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强
任务二 精读课文, 品析语言
1、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2、“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谓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3、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的最后两句话的? A、对学(2')
检查任务二成果
B、群学(3')
小组长主持:
综合组内自研任务二的成果,形成组内最完美的结论!
C、预展(5')
小组上主持:
(1)分配好讲解与板书的任务,并组织好小展示
(2)板书力求创感化、结构化、精炼化
(3)严格要求组内小展示(如姿态的规范度,讲解的流利度、简练度)
D、主题性展示(15 ')
教师遵循“择优”的原则,从参与了预展的组中抽取最优的那组给予展示机会
任务三 自由论坛,拓展延伸(5')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以下四种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困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课后反思 同学们,回顾一下,谈一谈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呢?
黄娇
[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3:隆中对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加的,这部书共_______卷,记载了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__三国的历史,这是一部_______体史书。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人,__________家。“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陇亩( ) 颍川( ) 枉驾( ) 屏人( ) 度德( ) 胄( )
挟天子( ) 沔( ) 吴会( )
3.对照课下注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
(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
你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文言积累
1.通假字。(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
自董卓已来( )
仓鹰击于殿上( )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谓 谓为信然( )
谓先主曰 ( )
(3)国 国险而民附( )
此用武之国( )
(4)信 谓为信然( )
欲信大义于天下( )
(4)已 自董卓已来( )
然志犹未已( )
3.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二)研读赏析
1、文章的第1、2段是怎样介绍诸葛亮这个人的?
2、开头为什么没有直接写隆中对策,而是从诸葛亮年轻时的事情说起?
3、在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
4、诸葛亮的主要策略是怎样的?依据是什么?
5、文章中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三)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亮答曰:‘自董卓已来,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国险而民附
(2)非惟天时
(3)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1)曹操:
(2)孙权:
(3)刘表、刘璋:
(4)诸戎、夷越: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由此可想到孟子作战要素的哪句话?
5.面对诸葛亮的“两路进兵”,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思考。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岁叔父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乃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世,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力求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奸,人怀自吏,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索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中原涉、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显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盖天命有归,不可智力争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躬耕于野__________
(2)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________
(3)身使孙权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亮少有逸群之才 (年轻)
B.躬耕于野,不求闻达(名声显达)
C.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就)
D.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已经)
3.第一段文字中,哪几句是写隆中对的过程?它的写法与课文有何不同?
4.从第一段文字看,“跨有荆益”的方针是怎样实现的?
(二)实践运用
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课下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名言、诗句。加深对诸葛亮的了解。
韩三其
[隆中对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4:心声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心声》是反应 生活的
小说,作品的主人公是 ,
作者 是 代女作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蓓( ) 倚( ) 蜷( )
嗤( ) 簪( ) 捅( )
唾( ) 桢( ) 撇( )
棱角( ) 纸捻子( )
发窘( ) 契诃夫( )
毛毛刺刺( )
3.将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窸窸( ) 嘟嘟( )
斩钉 ( )铁 从容不 ( )
4.判断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①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 。
②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③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④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二)初读感知
1.通读文章,按照提示,梳理故事情节。
场景:公开课前→ →
→
事情:想读课文→ →
→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阅读文章,思考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
【小支架】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小说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心声的反映。
2.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二)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②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③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④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⑤“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⑥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与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⑦“‘……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⑧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吧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⑨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颤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1.说说:程老师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和用发颤声音让李京京读完课文”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2.京京的心理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使他想读课文,这种感情是什么?
3.“教室里一片寂静”说明了什么?
4.怎么评价赵小桢和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
5.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坐在最后一排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讲台上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用眼睛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梅花为什么开在冬天?我能不能变成一朵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
这样滥竽充数地混了半个学期。班主任调走了。接任的是个年轻的女教师。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
“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最后一排却又倔着性子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没想到过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册,我也打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其实我除了做些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正擒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我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我身后。
“小脑瓜想什么呢?”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做的吗?”
“嗯。”
“非常好,很有想像力。‘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
“有时候春天来的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轻轻地拍了拍的我头,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的时光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我想我当时肯定有些眩晕和迷醉了。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册时,我才如梦初醒,心慌失措地把练习册塞进书包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上面大片大片的空白区,我该多丢人哪。
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问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又带着那清香的气息悠然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能培养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竟然很快进步起来。可由于眼睛近视看不清板书,便也给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我没有告诉白老师,我问自己:你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一天,她来到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等到课堂练习时,她便看我做题。
“这是7,不是1……这是8,不是3……”她轻声纠正着:“怎么抄错这么多?你近视?”
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第二天,她在班上宣布下周要进行语文测试,并着重声明“前五名有奖”。有奖当然令人兴奋,同学们暗地里都紧张地忙碌起来。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积极地忙碌起来-应当是不能得奖,最起码也要考得双以前好点儿啊。
公布成绩那天终于来了。白老师讲完试卷,最后才公布分数:“第一名:乔小叶……”
天哪,我是第一名!
我被震住了。
“这次考试,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不错,有个别同学进步很大,比如乔小叶,她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不但要奖给她前五名应得的奖品,同时还要再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张亚娟、姜春霞、陈庆龙、李明玉……你们几个站起来换一下座位,乔小叶!”
我站起来。
“这是你的位置。”她指着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你今后就坐在这里。”
我懵懵懂懂地那里坐下来。
“希望同学们向小叶学习。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这许多年里我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把我的生命与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的亲爱的人。
1.两位班主任老师对“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2.围绕着白老师与“我”,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3.文章第9段说“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你如何理解这里的最漫长也最短暂?
4.对于白老师的所作所为,“我”有什么反应?试用波浪线画出具体的语句。
5.“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二)实践运用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如果你是文中的程老师,在这堂课后,你想在李京京的QQ空间里留言,你会怎么说?记得给自己起一个有意义的网名。
韩三其
[心声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5:出师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的体裁是 ,它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于 ,文中的“先帝”是指 ,“陛下”是指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崩殂( ) 疲弊( ) 恢弘( ) 菲薄( ) 夙夜( ) 攘除( )
陟罚臧否( )( )( )
以遗陛下( ) 裨补( )
猥自枉屈( )( )
庶竭驽钝( )( )
以彰其咎( )( )
咨诹( )(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小人
4.对照课下注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5.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
(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
1.这篇表大致可以分四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2.内容理解。(用原文填空)
(1)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 、 。
(2)作者在文中写到了自己“遂许先帝以驱驰”是因为 。
(3)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4)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是:
。
(5)这篇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二、合作交流
(一)文言积累
1.通假字。(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必能裨补阙漏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不效则治臣之罪( )
(2)道 中道崩殂( )
咨诹善道( )
(3)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以伤先帝之明(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愚以为宫中之事( )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5)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6)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今义:
2.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并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二)研读赏析
1.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支架】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写给君主的奏表,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较多,读时要注意正确停顿。
2.问题研究,请就其中两个问题展开研究。
(1)诸葛亮针对当前形势进行分析,提出哪些具体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2)“益州疲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出师伐魏?
(3)诸葛亮先后两次提到“先帝”刘备,有什么用意?
(4)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说明。
(二)展示交流
1.小组合作朗读全文。
【小支架】
诸葛亮这篇表文因其感人之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写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一表何人继出师”“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先帝知臣谨慎……臣不胜受恩感激”语段,回答问题。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夙夜忧叹(早晚)
B.深入不毛(不长草木的地方)
C.当将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3.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 B.深追先帝/遗诏
C.臣/不胜受恩感激 D.进尽/忠言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文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5.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6.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加点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不效,以伤先帝之名,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平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维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顾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3)思维北征。宜先入南( )
(4)今贼适疲于西(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顾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4.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师北伐的三个理由。
(二)实践运用
1.结合《隆中对》与《出师表》两课的学习,参考诸葛亮的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作文。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韩三其
[出师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6:孤独之旅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雍容典雅( ) 觅食( )
旧茬儿( ) 戳破( )
抠门儿( ) 掺杂( )
给予( ) 恶劣(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向后tiào( )望,除了méng méng
lóng lóng ( )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2)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liáo( )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3)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shuò( )的鸭子。
(4)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juē( )断的咔嚓声。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国队的一败涂地不但让球迷没有得到满足,球市也一落千丈。
B.对于这种挑衅,我们不能置之不理。
C.我向往着过鱼儿般无忧无虑的生活。
D.看见那些歇斯底里的玩耍的小朋友,我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傻事。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想象你就是文中的杜小康,与他一起走走这段人生中的孤独之旅。说说你有怎样的感悟。
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1)开端
2)发展
3)高潮
4)结局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一段美妙的旅程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从文中找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小支架】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1.反映(暗示)社会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形象;4.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5.推动情节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
(二)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叫起来……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回答问题。
1.文中说“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含意?
2.第⑥段“雨后晴天,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么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中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
3.第⑨段对“鸭们也长大了”的优美而深情的描写,其深层含意是什么?
4.同是见鸭“下蛋了”,杜小康“惊喜地跑过去捡起”,并“大叫”,杜雍和事“接过”,“嘴里不住地说”,说明他们此时虽都满怀喜悦,但各自的想法是不一样,请猜测一下他们各自在想什么。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二十年前,我到县上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就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的测试费,父亲又抹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 把钱给我。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清微的凉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而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了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麓静谧而空蒙。
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的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的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家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你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的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装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着雪吹过来,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的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的忽粗忽细,当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的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起我默默的离开。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雪越下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就要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可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1.梳理作者写作的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父亲摸黑砍柴- -
-
2.揣摩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处画线句中的“冰凉”说的是雪花落在鼻尖的感觉,“酸”字融入了“我”当时怎样的一种感情?
(2)第2处中画线句写买柴者付钱时连用了“摸”“抓”“扔”几个动词,这几个动作体现出了他人性中的哪些特点?
(3)第3处画线句体现的是父亲对“我”未来前途的期望,你同意他的看法么?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找出一例,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例子:
效果:
(二)实践运用
1.歌词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如果说成长需要付出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请写一个小片段,借助环境描写来表现你对孤独的独特体验。
2.推荐阅读《草房子》
《草房子》是我国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一部讲究品味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主要写了男孩桑桑在油麻地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阅读此书,你将感受到书中人物善良、自信、努力、顽强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如果能播种在你们心中,我相信,这一切将会让大家受益终生的!
韩三其
[孤独之旅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7: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 ) 佛然( ) 徒跣( ) 休祲( ) 缟素( ) 韩傀( ) 色挠( ) 谕 ( )
2.填空
本文选自《 》,它是
(朝代名)末年 (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数字)篇。“辱”的意思是: 。本文
主要采用 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高度赞扬了唐雎 和 的精神。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大王加惠( ) (2)请广于君( )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4)休祲降于天( )
(5)秦王色挠( )
(6)长跪而谢之( )
(7)寡人谕矣( )
(8)徒以有先生也( )
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
1.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3.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小支架】 本文的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合作探究
(一)文言积累
1.通假字。(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秦王不悦( )
故不错意也( )
仓鹰击于殿上( )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与 轻寡人与( )
与臣而将四矣( )
(2)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3)以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4)徒 亦免冠徒跣 ( )
徒以有先生也( )
(5)然 秦王沸然怒( )
虽然,受地于先生( )
(6)夫 夫韩、魏灭亡( )
此庸夫之怒也( )
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古义: 今义:
(2)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 今义:
(3)以头抢地
古义: 今义:
(4)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 今义:
(5)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5.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并分角色朗读文章。
(二)研读赏析
1.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2.分析唐雎在这场斗争中说话的技巧。
3.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三)展示交流
揣摩人物心境,分角色朗读。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秦王佛然怒……徒以有先生也”语段,回答问题。
1.相对而言,“休”指的是
三人;而“祲”则指
三人。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3.对秦王在最后一段的行为、语言所表现出的态度应怎样理解?
4.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①求救,合从②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③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④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⑤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⑥。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⑦得处囊中,乃颖⑧脱而出,非特其末见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①平原君:姓赵名胜。是赵国贵族,广有门客。
②从:同“纵”,六国联合以抗秦的策略。③文:非暴力,这里指通过谈判而不施加压力。
④歃(shì)血:古代盟会时,嘴上涂上牲畜的血,以示诚意。
⑤备:齐备。
⑥立见:立刻显现。见,“现”。
⑦蚤:通“早”。
⑧颖:细而尖的东西。
1.翻译下列句子。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夫贤士之处世也,譬如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2.请从文中找出几个今天常用的成语,并解释成语今天的意思。
成语:
意思:
成语:
意思:
3.文中毛遂的行为给了你什么启示?
4.毛遂此去能否完成使命?请推测一下,并说出你的理由。
(二)实践运用
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查找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并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讲讲他们的故事。
韩三其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故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