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孟子修身思想探论

孟子修身思想探论

2024-10-08 07:58: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engziji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孟子修身思想探论,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孟子修身思想探论,欢迎阅读与借鉴。

孟子修身思想探论

篇1:孟子修身思想探论

孟子修身思想探论

孟子修身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强调从先天善端出发不断推扩,他立论的重点在于后天修养.孟子反复倡导人们要在主观上自凭“心”力,反身内求,提出了一系列影响至今的修身命题.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境界,实现仁义满身,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作 者:鲍同全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B2 关键词:孟子   修身   性善   修心   境界  

篇2: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论文

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论文

孟子的气论思想被引入艺术中之后,很多艺术家都强调要通过养气来提高人品修养,培养正气,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正是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而要提高人品,就必然要养孟子的那种浩然之气,认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元杨维祯说:“画品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图绘宝鉴序》),清王显也认为人品是画品的基础,强调“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三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客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东庄论画》)。可见他们都很看重人品,人品有关乎人的立身处世和伦理道德问题,孟子谈到养气时,其实是想通过培养正气来提高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进而树立人的高尚品质,艺术家参悟了这一点,更加腐服于他的气论思想,并加以继承和发挥运用。受此影响,很多艺术家都强调修身养气是书画创作的前提,“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气不和平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清张式《画谭》),这是孟子修身养气论在艺术上运用。吴昌硕在《歇仲熊》中也说:“读书最上乘,养气亦有以;气充可意造,学力久相倚。”吴氏说的“养气”和孟子所说的“养气”是一脉相通的,吴氏既强调以“养气”“气充”来提高学力,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又主张艺术家要培养自身的“气”,可见孟子的气论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同一般。

孟子的气论思想为“骨气”论、“气韵”论等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基础。很多画家在谈论艺术创作时,都离不开对“气”的论述,强调“气”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如明汪坷玉云:“善骨法用笔,非气韵不灵;应物象形,非气韵不宣;随类敷彩,非气韵不妙;……所谓气韵者,乃天地之英华也”(《跋六法英华册》);元倪攒云“松最易工致,最难士气。非初学入门之道也”(《云林画谱》);宋米萧在评论关全和巨然的画时说“关全粗山,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巨然明润郁葱,最有爽气”(《画史》);五代后梁荆浩则云“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笔法记》);唐窦蒙评论尉迟乙僧的画时说“澄思用笔,虽与中华道殊,然气正迹高,可与顾、陆为友”(《画拾遗录》);晋顾恺之云“天师瘦形而神气远”(《画云台山记)))。汪坷的“气韵”是毓秀钟灵、天地精华汇聚而成;倪攒的“士气”是读书人所应具有的气概;米带的“秀气”和“爽气”其实是反映画家特有的内在气质;窦蒙的“气正”是为人的凛然正气,即画家的人品修养和品质特征;顾恺之的“神气”乃神情气息、精神气息,是一种精神风貌。它们所提到的“气”,无一不有孟子气论思想的影子,如汪之“气韵”带有神秘感,很难言明,正与孟子认为“气”难言也相因;窦倪的“气正”和“士气”则与孟子的“浩然之气”相承,它们在创作和评论中国艺术时,都受到了孟子论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气论思想渗透到了中国艺术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使“气”在中国艺术里几乎无处不在,孟子的气论归根结底是要人回到最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高尚人的情操,从而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骨气、正气、柬气、神气、浩然之气……这是孟子气论思想的精髓和要义所在,同时也是它两多千年来得以传播、扩展和发扬的原因。不仅在书画方面,舞蹈、击剑、音乐和雕塑都有孟子气论的影子。从吴道子作画,张怀草书,裴眠舞剑到李杜赋诗,无不体现出气吞山河、意气风发的高尚情操,挥洒间进入纯净的艺术境界,直奔艺术殿堂的顶端,因此,中国艺术的表现本质,是在反映“气”的精神,将“气”推演到艺术家本身的内在精神上来。诚如在击剑和音乐中一样,首先要对即将抒发的胸中之气生发出一种合于气机的连贯的意象心志,从而将内心生命的跳动,与所传达的一招一式妙合一体,构成一种舞动的冲动的力量,气壮于胸,大有欲发之势。这样,一旦抒发,便气势雄壮,不可遏止,勾点划刺、高低快慢,任意所为,所为愈到,便愈发气势雄浑,从而达到“意”与“气”的互发。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就提出艺术家应修身养气,以此来提高用笔表现审美的效果。孟子气论思想在艺术理论领域的传播,使很多艺术家在进行艺术理论探索和构建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气论为中心,强调气在艺术创作中的重大作用,由于他们认为自然宇宙和万事万物都是建立在“气”的基础之上,整个世界都充满气,万事万物都由“气”而生,而艺术作品的创作作为一种宇宙生命的律动不断转化为旋律与节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气更是不可少的。

艺术家对自然宇宙之“气”的理解,其实是对人生理解的一种延伸和扩展。这种理解的核心就是“生命力”,孟子的'气论思想对艺术家思维的浸润,使艺术家始终以“万物有灵”的观点看待世界,这种观点倾向于把自然界的一切都看成是有生命、有意志、有情感、有活力、有生气乃至有道德特性的事物。由于在自然界中,万物也存在着强弱盛衰、生老病死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人自身生命力的运动形式正好相似,这种相似,启示了艺术家把自身的种种气质、精神、情感外射到自然万物中去,因此,艺术中的“气”实际上是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是人的生命活力和思维情感的表现。譬如在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和集歌舞乐一体的((秦王破阵乐》中,战争场面的恢弘气度、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气势—个人或群体那种气贯长虹的浩然之气,艺术家在创作这两部气势宏伟的乐曲时,胸中不可能没有孟子的那种浩然之气,也不可能不把孟子的那种浩然之气注入到作品里面去。杜佑描述《秦王破阵乐》的舞蹈和格调是“发扬蹈厉,声韵慷慨”,气势和音乐风格则“擂大鼓,杂以龟兹乐,声震百里”,其阵容气势之宏大壮观可见一斑。显然,孟子的“浩然之气”已经转化成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内驱力,作为一种精神方向和精神力量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

篇3:孟子人文思想浅探

孟子人文思想浅探

孟子在他“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地位,并为人在义与利的追求上指出了正确方向.孟子的人文主义思想及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 者:樊冠钰 FAN Guan-yu  作者单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4) 分类号:B82 关键词:孟子   人文思想   理论特征  

篇4:论孟子的德治思想

论孟子的德治思想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德治思想家,他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他的一整套德治思想体系.他认为“以德治国”的关键在于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核心是获得民心,争得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的.德治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 者:蔡新法 CAI Xinfa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政法系,浙江,绍兴,31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22(4) 分类号:B222.5 关键词:德治   仁政   人性善  

篇5:论孟子的孝道思想

论孟子的孝道思想

孟子围绕事亲阐发了自己的.孝道思想.他认为孝养是孝道的基础;孝教是提升人们对孝道认识和实现孝道的主要途径.孟子还从儒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变通地诠释了历史上的孝行.最终他认为孝悌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和最高范畴.

作 者:吴锋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政治系,江苏扬州,225009 刊 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年,卷(期): 11(2) 分类号:B22 关键词:孝   奉养   教化   权变   孝悌  

篇6:论孟子的人性论思想

论孟子的人性论思想

孟子把人性界定为“四心”和“四德”,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在人性的`教化上,孟子提出“求放心”等四种养心之法,体现了以内制外的教化途径;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 者:张艳萍 ZHANG Yan-ping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北京,昌平,102249 刊 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6(4) 分类号:B920 关键词:孟子   人性   性善   四心   四德  

篇7:论孟子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论孟子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先秦丰富的思想文化中充满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孟子的思想言论中亦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环境观念和意识.阐释和借鉴<孟子>中爱护物产、保护环境及其协调天人关系的思想观念,对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蒲沿洲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中文系,甘肃,兰州,730020 刊 名: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22(2) 分类号:B222.5 关键词: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   孟子   天人合一  

篇8:孟子经济思想初探

孟子经济思想初探

孟子经济思想初探

钱达理(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传承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经济思想与理论,诸如义利观,公平分配,恒产论,井田制等。这些经济思想既有对夏商周三代经济制度的追述,亦有其独自的见解,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经济思想;井田制;轻赋税;社会分工

一、孟子的经济思想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先后灭亡了,剩下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这一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变法,废除了旧的世袭禄位制度,把禄位和宅田赏赐给对国家有功的人士,把国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通过变法,各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显著。但各诸侯国的国王为了争霸列国,大力扩军备战,征募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加大税收比例,阻碍并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孟子就是在这一社会、经济、政治极其复杂的时期,在和各诸侯国的国君讨论国家的治理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经济思想。

二、孟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井田制的追述

孟子在叙述井田土地制度时,提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1]八家先共同负责公田,然后在其私田中“ 五亩之宅”的周围“树之以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那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如此,则“养生送死无憾”,即所谓“王道之始也”。[2]另外,孟子认为施行井田土地制度是实现仁政的前提。孟子深深体会到了勘查、整顿、划分田地地界对于施行井田土地制度的重要性,指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汗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3]“正经界”是给民分授耕地,给官吏制定俸禄的前提主张把耕地分授给直接劳动者,进而使直接劳动的“民”占有、使用恒定的土地生产资料。在这里,尽管孟子并没有明确说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但主张把百亩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交给农民则是十分明确的。在这种土地制度的模式中,农民的生产劳动,可以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农民在百亩公田上的生产劳动由于法定的力量将成为一个不变量,而他们在由自己支配的百亩私田上的劳动,却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可变量,这将给整个社会带来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二)民有恒产

《孟公・滕文公上》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里“恒产”即永久的不变之财产,也就是私人所有归私人固定支配的财产。在孟子看来,私有财产权利的确立非常重要,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是使他们保持社会秩序和维持善良之心的必要条件。孟子所谓“恒产”,具体说是指维持一个八口之家的农户生活所需要的耕地,住宅以及其它农副业生产资料。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恒产不一定是井田制,实行井田制更符合孟子的心愿,孟子还设计了一个制民之产的具体方案,即“井田”方案。关于这个方案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把耕地划为井字形方块,每井九百亩,每块百亩。中间的百亩为“公亩”,周围的八百亩分给八家作为“私田”。第二,八家农户提供无偿劳动,“同养公田”,“公事皆,然后敢治私事”。第三,“死徙无出乡”,各农户永远被束缚在土地上。第四,农户按井编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第五,井田方案只适用于“野”,即远离城市的农村,至于“国中”即城内和近郊则不划井田,而由原来的土地所有者自行向国家缴纳十分之一的实物税。战国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有些农民丧失了土地,孟子主张给农民以恒产。他的理想是要农民稳定地保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但在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占有的不均已无法挽回,孟子的恒产,井田思想动机虽好,因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只能是一种理想,根本不会被齐梁等国所采纳。

(三)减轻征税

战国时期,各大国从事兼并战争,赋税沉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孟子在追叙三代时期的赋税制度时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4]三代时期的赋税制度是否为十分之一,目前我们还无法证实,但孟子的叙述,无疑是对当时赋税制度的鞭笞,主张减轻赋税才是孟子的本意。另外,孟子还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5]“缓”,历代注释未说清楚。杨伯峻先生意译为“暂时不用”。原文之“用”、“缓”对举,按照中国“互文见义”的语言习惯,“缓”字应是“免”字的假借字,即“用其一,免其二”,即征收此种税时免去其他两种税。

与此同时,孟子不仅要统治者减轻农业税收,而且还主张去“关市之征”。他说:“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6]意思是说在市场上给与商人储藏货物的场地而不征税,如果商品滞销,国家依法征购,不让它长久积压;关卡,只稽查而不征税。这个主张除了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之外,也减轻了对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的征税,维护了他们的利益。

(四)社会分工

孟子承认社会分工并赞扬社会分工。社会发生分工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促进生产力再发展的条件。当时就已出现了兵器业、冶炼业、制陶业、装饰业等等行业。作为社会的成员,不论当时、现在或将来,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一身兼有百种技艺。就当时来说,人们耕而食、织而衣一身两艺或有可能,但再要求他们铸锅而炊、制陶而器,那就无论如何也办不到了。孟子还进一步观察到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应有适当的比例关系,而这种关系只能自然调节。在孟子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也是经常遭到非议的内容,这就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问题。孟子说“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话历来被一些人斥之为反动,认为孟子是在为反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制造理论根据。但从我国历史上看,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自夏启时起,到孟子时已经存在了近两千年。这是社会进化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奴隶制生产方式代替了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有了专门的精神生产者,就使人类摆脱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可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是文明时代到来的杠杆。

(五)价格与垄断

孟子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商品的品质,不同商品的不同品质是形成多种物品价格的基础。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看来内在于商品的这个“情”(品质),而为更具体的加以说明,不外乎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仍不免要陷入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价值的问题上,他还认识到不适宜的价格会影响生产,如果巨履小履同贾,人岂为之哉,即便是生产,那也只会是“相率而为伪”。孟子虽然还不懂决定商品价格的基础,但他也知道商品品质不齐是内在的原因,同种商品不能同价,因为有品质的不同,若好坏一个价,就会促使人们去作伪,哪还有谁去愿意生产好的产品呢?总的来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在他的'经济思想中积极部分多于消极部分,不幸的是,随着时代的推进,由于后代儒家日益趋于保守和反动,因此他的经济思想不健康的部分逐渐超过健康部分而得到更广泛传播。例如恒产论中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7]便成了后代士大夫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借口。

三、孟子经济思想的评价及现实意义

(一)评价

从当时来看,孟子的这些思想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因而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虽然孟子实际上是在为他们出谋划策,使他们能“保民而王”,但由于他们与人民相对立的阶级本性,却使他们不可能接受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多数主张。只不过他们往往无法驳倒孟子“以先王前贤为证,以现世实情为据”的种种论辩和规劝,并不得不暂时地或少量地采纳了一些孟子的主张。这个事实,也在社会上提高了孟子的威望。然而,孟子以发展小农经济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毕竟是难以实现的。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任何历史阶段都没有形成单一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小农经济与土地兼并的对立,只是封建经济内部的矛盾。小农经济说到底,乃是封建地主经济的基础,它使后者得以生存和发展,它受其支配而又为其服务。因此,两者实际上是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的。可以设想,即使普遍推行了井田制,广大农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在强大的封建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压榨下,加上天灾人祸,不用多久,土地所有权就势必发生新的转移。而小农经济本身,也会因为必然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逐渐形成两极分化。

(二)现实意义

孟子的经济思想对现实社会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实行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政策,极大调动了新时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勤劳致富,农村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正健步奔向小康。在举国上下大力实施“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今天,充分挖掘孟子“恒产恒心”思想的有益成分,仍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孟子修身思想探论】相关文章:

1.论孟子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2.论孟子的道德形上学思想

3.论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

4.中国传统德治思想论析

5.论王维的思想演变

6.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7.论思想与灵魂议论文

8.《孟子》

9.修身座右铭

10.廉洁修身

下载word文档
《孟子修身思想探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