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唐风·杕杜》诗词鉴赏
“萝卜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国风·唐风·杕杜》诗词鉴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国风·唐风·杕杜》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国风·唐风·杕杜》诗词鉴赏
先秦:佚名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篇2:《国风·唐风·杕杜》诗词鉴赏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篇3:《国风·唐风·杕杜》诗词鉴赏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读者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时,心情同样很沉重,因为它也是一首流浪者之歌。当然,它比《拉兹之歌》古老得多。
全诗二章,章九句,复沓章法,二章内容除用韵换字外基本相同。起首“有杕之杜,其叶滑湑”,用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流浪汉相对照,既相映成趣,又相对生愁。赤棠虽孤单,还有繁茂树叶作伴,自己却是“光杆司令”一个,相比之下树要比人幸运得多。所以这“兴”又是“反兴”。诗人看到孤树,伫足留连,忽而觉得同病相怜,忽而叹人不如树,感触纷纭。这种独特心理感受与流浪者身份相切合,很有典型意义。关于这流浪者的性别,闻一多《风诗类钞》另有妙诠:“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牡曰棠,牝曰杜。’”那末这流浪者竟是一位未婚少女,那就更显悲哀了。此说可备参考。
起首二句,也可谓“兴而赋也”。第三句“独行踽踽”才是全章的灵魂。整首诗就是描写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踽踽独行者的苦闷叹息。此句独立锁住,不加铺叙,以少驭多,浓缩了许多颠沛流离的苦境,给人无限想像空间。此句点出了流浪者,成为前后内容的分水岭,前是流浪者所见,后是流浪者所思。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风尘仆仆的行人还是有的,但心为形役,各有各沉重的精神枷锁与自顾不暇的物质烦恼,没有人肯去对一个陌路人相濡以沫。这时,流浪者想到了同胞手足的兄弟亲情,是“他人”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小雅·常棣》所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亲人,家园,不知在何方。异域他乡的流浪者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中想得很多很多,只能在想像中求得一些慰藉。正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孤苦伶仃,只能划火柴在光亮中幻想着已上天国的奶奶来呵护自己,心灵感到一丝温暖。兄弟虽好,毕竟在虚无缥缈中,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不禁“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嗟”字直贯最末副歌式复唱四句。
叹息的`内容很平实浅近,也正是流浪者的最基本需要:行人为什么不来亲近我?我没有兄弟在旁,为什么不来帮助我?孤独寂寞,呼天抢地,两个激问中蕴藏着浓重的绝望和忧伤。落难的人犹如落水的人,非常需要救援,可没有人会来、没有人能来济助他。这确实是一声令人心寒的长叹。
由此推想,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战乱,或是饥荒。《小雅·常棣》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死丧祸乱既平清,一家生活也安宁。那时虽有亲兄弟,反觉不如朋友亲)可作反证。是战争使骨肉离散,沦为难民。又《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是灾荒使百姓失所,乞食四方。不管哪种情况,这首抒写心灵感受的流浪者之歌,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向后世真实展示了一幅古代难民的流亡图,其艺术视角很独特,给人启迪。
旧说如《毛诗序》谓“《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为今人所不取;而朱熹《诗集传》谓此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则差为近之。
篇4:《国风·唐风·杕杜》诗词鉴赏
有杕(dì 地):即“杕杕”,孤立生长貌。杜:木名。赤棠。
湑(xǔ 许):形容树叶茂盛。
踽踽(jǔ 举):单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
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
比:亲近。
佽(cì 次):资助,帮助。
菁菁:树叶茂盛状。
睘睘(qióng 穷):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篇5:诗经·唐风——《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注释】:
杕:音地,独特,孤零零的样子
湑湑:音虚,形容草木茂盛
踽踽:音举,孤独无依的样子
佽:同情,帮助
睘睘茕:与茕茕同义,无依无靠的样子。
【赏析】
《杕杜》描写一位流浪者沿路乞助,表现了孤独无助的衣叹。诗以孤生的杜梨起兴,正是这位流浪人的写照,或许也正是流浪人独行之时见到的景象,从而触动了内心的凄楚。
篇6:国风·唐风
国风·唐风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箐箐。独行□□。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
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羔裘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艸埶}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艸埶}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艸埶}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篇7:《诗经 国风 唐风》
马和之,钱塘人。宋高宗绍兴(1131-1162)中登第,官至工部侍郎。擅画人物、佛像、山水,用柳叶描(一作马蝗描)。他画人物多以水墨为主,即使着色,也比较轻淡。画法出自吴道子与李公麟,有“小吴生”之誉(吴生即吴道子)。周密曾赞誉他“御前画院仅十人,和之居其首焉”。
《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国风的“国”是地区、方域之意,“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曲;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诗经·国风》共十五国风160篇。
唐,是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其子燮,改国号为晋,即现在山西太原以南沿汾水流域的一带地方。”唐风“就是这个区域的民歌,有《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共12篇。
传说宋高宗赵构非常喜欢马和之的画风,每写《诗经》,就命其补图。此《诗经·唐风》图卷即描绘唐风12幅,绢本设色,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译文】
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返。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好乐事不误,贤士当防范。
蟋蟀在堂屋,一年将到头。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留。不可太享福,其他得兼求。好乐事不误,贤士该奋斗。
蟋蟀在堂屋,役车将收藏。今我不寻乐,时光追不上。不可太享福,多将忧患想。好乐事不误,贤士应善良。
羔裘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译文】
穿着镶豹皮的袖子,对我们却一脸骄气。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情义。
豹皮袖口的确荣耀,对我们却傲慢腔调。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旧交。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
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译文】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
靠谁养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何时才能回家乡?
大雁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
赡养父母哪有粮?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
大雁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
用啥去给父母尝?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
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译文】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左偏僻处。
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访吾?
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右偏僻处。
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看吾?
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译文】
葛藤生长覆荆树,蔹草蔓延在野土。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处?
葛藤生长覆丛棘,蔹草蔓延在坟地。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息?
牛角枕头光灿烂,锦绣被子色斑斓。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作伴?
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长漫漫。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黄泉。
冬季黑夜长漫漫,夏季白日烈炎炎。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阴间。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译文】
采黄药啊采黄药,首阳山顶遍地找。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轻信那一套。
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
采苦菜啊采苦菜,首阳山脚遍地找。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跟随他一道。
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
采芜菁啊采芜菁,首阳东麓遍地找。有人最爱说假话,切勿信从随他跑。
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
(国画经典整理)关键字: 国画之美; 国画经典;马和之;山水画;人物画;宋高宗; 中国画;精品;诗与画; 国画欣赏;诗经;国风;唐风;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篇8:诗经·国风·唐风·羔裘
诗经·国风·唐风·羔裘
原文: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注释:
1、羔裘:《集传》:“羔裘,君纯羔,大夫以羔饰。”
2、祛(区qū):衣袖。《集传》:“祛,袂(妹mèi)也。”
3、居居:即“倨倨”,傲慢貌。《毛传》:“自,用也。居居,怀恶不相亲比之貌。”
4、褎(袖xiù):古体袖字。
5、究究(求qiú):借为“仇仇”,傲慢状。
6、《尔雅·释训》:“居居、究究,恶也。”郝懿行《义疏》:“此居居犹倨倨,不逊之意。……究、居声转为义。”
译文:
穿着镶豹皮的袖子,对我们却一脸骄气。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情义。
豹皮袖口的确荣耀,对我们却傲慢腔调。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旧交。
诗经故事:
当故事难以写下去时,只好又一次的打坐入定,呵呵,窗外有雨下着,可无一丝雷声,就让这沙沙的雨声,又一次的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分吧。
总是在吴楚大地上流浪,对晋国的事知道的不多,还是去看看吧,才好让故事能继续下去。
跟随着华胥子的踪迹,从楚国去了晋国,这条路却弯曲了很多;顺着汉水逆流而上,穿过了浩渺的云梦泽,沿着蜿蜒的巴山河谷,一艘船载着下江的青铜器、漆器、丝绸、稻种,到了褒姒的家乡,这一带还是楚秦相争的地方,出斜谷到了关中,购买漆器的官员把华胥子领到了秦公主的宫中,精美的楚国器具,一下就迷住了秦国的大公主,能干的华胥子也就留在了大公主的身边,专门负责置办楚国来的器具,就这样,他开始发迹了。
大公主很快就出嫁到了晋国,华胥子也跟着过了黄河,在那里,楚国的器具同样的受到了晋君的喜爱,华胥子更加得到了重用。
当我看到华胥子时,他正宴宾后送客出门呢,送的是常年从楚国为他置办货物的几个老商,财大气粗的华胥子身着雪白的小羊皮袄,袖口上裰着漂亮的花豹皮,红膛膛的脸上笑着,呵着酒气的大嘴里嚷着:“这个这个,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想当年我过云梦泽,穿巴山瘴气,趟汉水险滩,褒斜道上断过粮,关中市上受过骗,幸亏时转运来,际遇上大公主,来到晋国,才得富贵,哥富贵不忘家乡人,这几年来,你们的货全是我给销到了宫中,哥对兄弟们咋样?”“那是,那是,兄弟们从楚到晋,全靠哥在晋地人熟地熟门路多,才能混得一口饭吃,家中也颇受照顾了。”“呵呵呵呵……”几个人脸上堆满了媚笑。“那几们好走,刚才说的几种漆具,要早点送到,这个可不能待慢了,若误了事,晋这条路,几位就不要再走了。”“那敢,那敢哦,哥放心就是了。”“慢走,不送了。”“请回,请回。”
一转过街头,几位中就有人骂了:“我呸,什么玩艺哦,这么多年,不是我们哥们几个跑的快,送的欢,那有这小子的今天,晋君早就不理他了。”“是啊,是啊,可这小子倒把自已当成我们的恩人了,真不是东西。”“这条道的钱也不好挣了,郑和宋老打仗的,遇上了兵匪就全赔了。”“是啊,是啊,真不想做了。”“可不做咋办哦,家里还等着用钱呢。”“嗯,离了这小子还真不行,晋国人一个比一个刁,也只有他还能从中间说个能接受的价来。”“也是哦,还是跑快点,把这趟货给办来吧,利也刚够的,只要路上没闪失,就不会赔进去的。”
几个人又商量开如何购货运货去了,一且谋划好了后,第二天一大早,就走在了回楚地的大道上,一边走,就有人唱上了,那是他昨晚想了半夜,气不平时,想出的歌子呢。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鉴赏:
《毛诗序》说:“《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从该诗首句“羔裘豹祛”的描写来看,所写的是当时的一位卿大夫。因为只有当时的卿大夫,才能穿这种镶着豹皮的`袖口。卿大夫是西周、春秋时国王和诸侯所分封的臣属,在当时常担任重要官职,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在一般情况下,卿的地位较大夫为高,田邑也较大夫为多,并掌握国政和统兵大权,对属下的各级官员均可随意任免。从这首诗的内容看,那个卿大夫非常恃权傲物,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侮慢故旧,故引起了一位故友的不满,那人便写诗讽刺他。
此诗两章,脉络极清楚,每章的前二句极写卿大夫的服饰之威和对故旧的侮慢之态;后二句则通过自问自答,表现了原为友人的那位先生的怨愤不平的情绪,而诗句的语气显得“怨而不怒”,很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
从结构上来看,此诗显得十分简单,艺术上也没有太多的特色,比较明显的也就是反覆吟咏、反覆唱叹、回环往复的手法。这种手法实际上在《诗经》中已相当普遍,有着民歌民谣的风味,从这也正说明了《诗经》与民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此外,该诗中所用的设问和作答的形式,在《诗经》中也时而可见。这种修辞方法作为讽刺或表现一种强烈的情绪是很合适的。后人诗歌以至今天的新诗里,也常可见到设问句或一问一答的形式,但其源头还不能不追溯到《诗经》中《羔裘》等诗。
篇9:诗经·国风·唐风·蟋蟀
诗经·国风·唐风·蟋蟀
原文: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注释:
这篇是感时之作。诗人因岁暮而感到时光易逝,因时光易逝的感觉而生出及时行乐的想法,又因乐字而想到“无已”、“无荒”,以警戒自己,因而以“思居”、“思外”、“思忧”和效法“良士”自勉。
1、蟋蟀在堂:古人以候虫纪时。《豳风·七月》篇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宇、在户、入床下就是本篇所谓“在堂”。“在堂”是对“在野”而言。蟋蟀本在野地,由野而堂是为了避寒,所以诗人用此句表示岁将暮的光景。
2、聿(玉yù):同“曰”,语助词。莫:是“暮”的古写。“其暮”,言将尽。
3、除:过去。以上两句是说这时候如再不寻乐,可乐的日子就要过去了。
4、已:过甚。大:读“泰”。“泰康”,安乐。
5、职:当。居:谓所处的地位。以上两句是预先警戒之辞,言享乐别过分了,得想到自己的职务。
6、荒:废弛。
7、瞿瞿:惊顾貌。这里用来表示警惕之意。以上两句言良士时时警惕,所以为乐而不致荒废业务。“好乐无荒”承“无已大康”,“良士瞿瞿” 承“职思其居”。
8、迈:行。
9、外:本位以外的工作。苏辙《诗集传》:“既思其职,又思其职之外。”
10、蹶蹶:动作勤勉之貌。
11、役车:车名,方箱驾牛,农家收获时用来装载谷物。役车其休:言农事已毕。
12、忧:《郑笺》:“忧者,谓邻国侵伐之忧。”
13、慆:“滔”的借字。滔滔是行貌,这里单用一个字,词义相同。
14、休休:宽容。这句和“职思其忧”相应。惟其“思忧”,所以能心宽无忧。
译文:
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返。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好乐事不误,贤士当防范。
蟋蟀在堂屋,一年将到头。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留。不可太享福,其他得兼求。好乐事不误,贤士该奋斗。
蟋蟀在堂屋,役车将收藏。今我不寻乐,时光追不上。不可太享福,多将忧患想。好乐事不误,贤士应善良。
诗经故事:
秋草已黄,秋粮已归仓,秋田已播种,种田的人可歇得一口气了,忙碌大事的士大夫们也迎来了行乐的时光。
田士文早朝归来,让下人们把收粮用的公车扫净、上油,放入库里,大管家问:“主人,今秋无事了吗?”“有事也用不上这么多车了,前年征骊戎,大王得了美人骊姬,如今几个公子也都派往了各地,看来围猎也不会举行了。”“哦,那可以好好歇歇、乐乐了。”“呵呵,大王不游,臣子有何乐的啊?”“好乐的事多了去了,嘿嘿。”“嗯,先下去忙吧。”“是!”
一只蟋蟀在墙角中高声的叫着,这个本是野地里的歌手,如今也难耐早晚的风寒,躲进了屋中,可仍不甘寂寞,把歌声也带了进来;听着蟋蟀的歌声,田士文想起了春上买来的那十几个孩子,说是请了乐师,教来演唱的,也不知这一夏过去后练的怎样了,明天先请司马同过来听听,若还可以,就可以请一帮子同朝来听听曲、看看舞了。那个胡子辉力大过人,和几位公子的交往很密,得先请他过府来玩玩了。
两只蟋蟀从墙角蹦了出来,竟然在窗户下的阳光地里打斗了起来,田士文喝了口茶,站起来、踱两步,又俯下身去,饶有兴趣的看起了蟋蟀斗架。大王不愿去围猎了,可这一帮子同僚还是喜爱的,约上几个好友,去西山玩一场也是很有趣的呢。若是能猎上几只活物,斗起来可比蟋蟀相斗好看多了,若放入兵营中去,还可以让将士们练练胆量和敏捷的。
正看的有趣时,管家回来了,说道:“老爷,太子申生从曲沃回来了。”“快请!快请!吩咐下去,今晚夜宴,让那帮孩子们也好好的'露下脸。”
春上时,骊姬生下了男孩,大王很是喜爱,似有废长立幼的想法,就把申生派去了曲沃,明说是历炼一番,又像是让太子远离群臣的意思,这田士文早年就和申生关系密切,是朝中掌管钱粮的重臣,曲沃那个刚开出的小地方,申生去了日子实不好过,全靠着田士文在朝中说话呢,所以一有事就到田府中来,田士文一来和申生原本就是相好,二来申生还是太子,朝中大臣和众位公子都还把大王的想法不当回事呢。因此,每当申生回都城来时,总是先到田府来,而田府里总是要设家宴热情的招待的。若再请来几位大臣作陪,那宴会也就是通宵达旦了。
管家下去安排去了,田士文回头看了下刚才相斗的两只蟋蟀,却早已不知钻那个墙缝里去了,只是大堂中还响着蟋蟀的鸣叫,在蟋蟀的鸣叫声里,田士文走出了大堂,慢慢悠悠的朝大门走去,去迎接那在门口等候的太子申生。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鉴赏:
就诗论诗,此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可是《毛诗序》偏说是“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娱)乐也”。清方玉润驳得好:“今观诗意,无所谓‘刺’,亦无所谓‘俭不中礼’,安见其必为僖公发哉?《序》好附会,而又无理,往往如是,断不可从。”(《诗经原始》)对《诗序》说纠正较早的当是宋王质,其《诗总闻》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内容则是“为乐无害,而不已则过甚。勿至太康,常思其职所主;勿至于荒,常有良士之态,然后为善也”。释语达理通情,符合原诗。较他说为胜。《诗经选注》定此篇为“劝人勤勉的诗”,即是受王质说启发。
此篇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感物伤时。诗人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寒凉,想到“时节忽复易”,这一年已到了岁暮。古人常用候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表示时序更易,《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在户”与此诗“蟋蟀在堂”说的当是同一时间。《七月》用夏历,此诗则是用周历,夏历的九月为周历十一月。此篇诗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叹惋“岁聿其莫”。首句丰坊《诗说》以为“兴”,朱熹《诗集传》定为“赋”,理解角度不同,实际各有道理。作为“兴”看,与《诗经》中一些含有“比”的“兴”不同,它与下文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但在深层情感上却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所以从“直陈其事”说则是“赋”。从触发情感说则是“兴”。这一感物惜时引出述怀的写法,对汉魏六朝诗影响很大,《古诗十九首》中用得特多,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亦常见,如其第十四首(依《阮籍集校注》次第):“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准……”
开头与下文若即若离,与《蟋蟀》起句写法一脉相承,只是这里点明了“感物”的意思,而《蟋蟀》三、四句则是直接导入述怀: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好好行乐,不然便是浪费了光阴。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着一虚笔罢了,后四句即针对三、四句而发。三章诗五、六句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好好想想自己承当的工作,对分外事务也不能漠不关心,尤其是不可只顾眼前,还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忧患。可见“思”字是全诗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长。这反覆的叮嘱,包含着诗人宝贵的人生经验,是自儆也是儆人。最后两句三章联系起来是说:喜欢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向上。后四句虽是说教,却很有分寸,诗人肯定“好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好乐无荒”。这一告诫,至今仍有意义。
此诗作者,有人根据“役车其休”一句遂断为农民,其实是误解,诗人并非说自己“役车其休”,只是借所见物起情而已,因“役车休息,是农工毕无事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故借以表示时序移易,同“岁聿其莫”意思一样。此诗作者身份难具体确定,姚际恒说:“观诗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尽是细民,乃士大夫之诗也。”(《诗经通论》)可备一说。
全诗是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以重章反覆抒发,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押韵与《诗经》多数篇目不同,采用一章中两韵交错,各章一、五、七句同韵;二、四、六、八句同韵,后者是规则的间句韵。译诗保留原押韵格式。
篇10:诗经·国风·唐风·绸缪
诗经·国风·唐风·绸缪
原文: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注释:
这是乐新婚的诗。诗人觉得他的新娘子美不可言,那夜晚也是美不可言,喜不自胜,简直不晓该怎么办好。
1、绸缪(绸谋chóu móu):犹“缠绵”,紧紧捆缚的意思。诗人似以束薪缠绵比喻婚姻。
2、三星:指参星。天:古音tīn.
3、今夕何夕:是惊喜庆幸之辞,言今晚是不同寻常的夜晚。
4、良人:犹言“好人”,这里是男称女。
5、子兮子兮:诗人感动自呼之辞。
6、如:犹“奈”。如此良人何:是喜不自禁之辞,言爱这“良人”爱得无可奈何。
7、刍:草。
8、隅:房角。三星在隅:言三星稍偏斜,对着房角。《集传》:“昏现之星至此,则夜久矣。”
9、邂逅:喜悦。这里为名词,谓可悦之人。
10、在户:言当面而见。《集传》:“户必南出,昏现之星至此,则夜分矣。”
11、粲:鲜明。粲者:犹言“漂亮人儿”。《通释》:“见此粲者,见其女也。”
译文:
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
一捆牧草扎得多,东南三星正闪烁。今夜究竟是哪夜?遇这良辰真快活。要问你啊要问你,拿这良辰怎么过?
一束荆条紧紧捆,天边三星照在门。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美人真兴奋。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美人怎样疼?
鉴赏:
这首诗看法古今比较一致,大多承认所写内容是关于婚姻的。因诗中用了戏谑的口吻,疑为贺新婚时闹新房唱的歌,兹按此解说。头两句是起兴,当是诗人所见。《诗经》中关于男女婚事常言及“薪”,如《汉广》“翘翘错薪”;《南山》“析薪如之何”;《东山》“烝在栗薪”;《车舝》“析其柞薪”、《白华》“樵彼桑薪”等皆是。郑玄云:古代娶妻之礼,以昏为期(见《三礼目录》)。因在黄昏后举行婚礼,当然需要燃薪照明,段玉裁说“古以薪蒸为之烛”(《说文解字注》),后来“束薪”遂成为婚姻礼俗之一。下两章“束刍”、“束楚”同“束薪”。又参星黄昏后始见于东方天空。故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两句点明了婚事及婚礼时间。“在天”与下两章“在隅”、“在户”是以三星移动表示时间推移,“隅”指东南角,“在隅”表示“夜久矣”(朱熹《诗集传》),“在户”则指 “至夜半”(戴震《毛诗补传》)。三章合起来可知婚礼进行时间——即从黄昏至半夜。后四句是以玩笑的话来调侃这对新婚夫妇:“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粲者)。子兮子兮,如此良人(粲者)何!”问他或她在这千金一刻的.良宵,见着自己的心上人,将是如何亲昵对方,尽情享受这幸福的初婚的欢乐。语言活脱风趣,极富有生活气息。其中特别是“今夕何夕”之问,含蓄而俏皮,表现出由于一时惊喜,竟至忘乎所以,连日子也记不起的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对后世影响颇大,诗人往往借以表达突如其来的欢愉之情,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情爱。如《说苑》所载《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杜甫《赠卫八处士》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诗有一首题目就是《今夕行》,诗云“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足见诗圣对这无名诗人创造的诗句何等推崇,乃至一再效法。此诗后四句颇值得玩味,诗人以平淡之语,写常见之事,抒普通之情,却使人感到神情逼真,似乎身临其境,亲见其人,领受到闹新房的欢乐滋味,见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的新娘,以及陶醉于幸福之中几至忘乎所以的新郎。这充分显示了民间诗人的创造力。戴君恩《读诗臆评》说:“淡淡语,却有无限情境。”牛运震《诗志》说:“淡婉缠绵,真有解说不出光景。”都是确有体会的灼见。
篇11:诗经·国风·唐风·椒聊
诗经·国风·唐风·椒聊
原文: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注释:
赞美女子身高体壮,能多生孩子。
1、椒:花椒。古人用椒比喻妇人多子女。聊:助词。一说“聚”。《毛传》:“椒聊,椒也。”
2、蕃衍:即繁衍。《集传》:“椒之蕃盛,则采之盈升矣。”
3、硕:《郑笺》:“硕,谓状貌佼好也。”
4、朋:比。
5、远条:长枝条。《毛传》:“条,长也。” 《郑笺》:“椒之气日益远长。”
6、且(居jū):语气词。
7、匊(居jū):两手合捧。《毛传》:“两手曰匊。”
8、笃:忠厚诚实。《毛传》:“笃,厚也。”
译文:
花椒子一串串,繁多采满一升。他那个人儿呀,高大与众不同。一串串花椒呀,香气远远飘动。
花椒子一串串,繁多采满一捧。他那个人儿呀,体态粗壮厚重。一串串花椒呀,香气远远飘动。
诗经故事:
屋后的山梁上长满了花椒树,春天抽出嫩绿的芽,开满白白的花,像是雾绕在绿树间;到炎夏时满枝的花椒子,红红的,好像是红云罩在绿树上。
夏月儿打小就喜欢花椒树散发出的那股子清香气,清清的、香香的、麻麻的,可她只是在远处望着,从不走近花椒树去,树上面有剌呢,很小的时候,去摘垂低的叶子时,不小心让剌扎了小手,痛痛的、痒痒的,还起了个大包,弄得她哭了半天,从那以后,就离花椒远远的了。
可花椒树散发出的那股子气却着实让她欢喜,妈妈在一年四季的饭菜中,常爱放许多的花椒,新叶出来时,汤里面总有几片绿叶子,青椒刚成时,从小河里的捞起的小鱼虾常伴着青花椒成了月儿的下饭菜,红花椒摘下后,各种炒菜中就更不可少了,虽说是麻了一点,可月儿就是喜欢那种麻味呢,常是菜吃完了,把剩下的花椒子,一粒一粒的拈入口中,麻麻的,很舒服的样。
黑亮亮的花椒子,常是过年时蒸制的各种花馍馍中,小动物们的眼睛了,黑黑的、亮亮的嵌在上面,小动物们便如活了一样。
夏月儿喜欢花椒,她的妈妈很高兴的,常笑着说:“喜欢花椒好,性子像花椒,又香又麻结子多,今后福气多,子孙长。呵呵呵呵。”小时这样说,夏月儿也跟着笑着更喜欢花椒了,可后来听这话时,脸就红了,再后来再听这话时,人就跑一边去了,屋里院里的人,看见夏月儿低头跑了后,常常是仰着头开口哈哈大笑起来。
就在夏月儿知道低头跑开的那一年春上,山梁上多了一位牧马的少年,从花椒树发芽,山上的草转青时,他就在后山梁上牧马了,有人说他是兵营里的小兵,也有人说他是王室里的公子,犯了错,被罚放马,谁也不知道真假,只知道他高高大大,白白净净,面似朗玉,眼若寒星,那寒星却照在了夏月儿的身上。
隔着椒树说上了话,山上山下对上了歌,摧得花椒树开白花,促得椒树结青实,那青实转红了、咧嘴了、炸腰了,已长得高高挑挑的夏月儿,拿着升子揣着剪刀,一扭一扭的摘花椒了,那少年早就走到了近旁前,两人早就成熟人了,夏月儿采花椒,那少年压枝条,红红的花椒盈满手,盛满升,黑黑的花椒子吓得急急的朝出跳,滴溜溜的滚得满山遍野都是了。夏月儿一边采椒,一边朝着那少年轻轻的呤唱道: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鉴赏:
此诗为《诗经·唐风》第四篇,诗中所表达的意思,历来说法不一。《毛诗序》和三家诗都以为是讽谏晋昭公,赞美曲沃桓叔势力盛大子孙众多的诗作;汉人应劭、第五伦则以为是赞美后妃多子的诗作。宋人朱熹以为“此诗未见其必为沃而作也”(《诗序辨说》),后人多怀疑而不信序说。今人解说此诗,因史料缺乏,诗的本事难以确考,都是更加宽泛地加以理解,不明言具体所指,有的以为是赞美男子的诗(高亨《诗经今注》、陈子展《诗经直解》);有的以为“欣妇人之宜子也”,是赞扬妇人硕大丰腴,健康而多子的诗(闻一多《风诗类钞》、程俊英《诗经注析》)。产生这些说法的原因,主要是此诗没有任何有力的内证说明其本义,更无有关史料可以按验,因此说诗者仁智互见。然而,比较而言,高、陈等人的意见应当更为切合诗旨。因为《诗经》所产生的时代,属于父系社会,男子早已享有无上的权威,这时期的生殖崇拜是以男性为主题的,称赞子孙众多,是对男性生殖能力的颂扬。把生育单纯地归之于妇女,囿于现代的认识习惯,不免惑于事物的表象了。再考察一下诗的本身,通观全篇,并不存在一处描写妇女某种特征的字句,况且“硕大无朋”、“硕大且笃”,不是描绘妇女的词语。如果与《王风·硕人》对妇女身材的描写相对照,更可明了二者的区别。
此诗首先以兴的手法,抒写景物之美。粗大虬曲的花椒树,枝叶繁茂,碧绿的枝头,结着一串串鲜红的花椒子,阵阵清香,随风飘动,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采摘下来,足有满满的一升。接着,以此为铺垫,以椒喻人,赞美那个高大健壮的男子,人丁兴旺,子孙像花椒树上结满的'果实那样众多。比喻新奇、妥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后两句又回到了对花椒的抒写上,但因有了中间比喻部分的过渡,已不同于前两句的单纯起兴,而是比兴合一,人椒互化,前后呼应,对人物的赞美进一步深化,含蕴隽永,有余音袅袅之感。而语尾助词“且”的连用,更是增强了情感的抒发,企慕之意,可谓一往情深。
此诗的第二章几乎是第一章的再现,只是调换了两个字,这种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某种事物的反覆吟诵,可以收到一唱三叹、情意深致的艺术效果。此诗另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比兴的运用,不但使诗的开篇较为自然,没有突兀感;而且以人所共知的美好事物喻人,较含蓄通俗地表现出被赞美主体的品性内涵,易于为人理解、认同。这在《诗经》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王逸《楚辞章》),也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所普遍接受。
【《国风·唐风·杕杜》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6.诗词鉴赏
7.唐风古韵作文
10.诗经·国风·邶风·凯风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