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诗经·国风·魏风·葛屦

诗经·国风·魏风·葛屦

2023-10-17 08:19: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创意网络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诗经·国风·魏风·葛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诗经·国风·魏风·葛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诗经·国风·魏风·葛屦

篇1:诗经·国风·魏风·葛屦

诗经·国风·魏风·葛屦

原文: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注释:

这是刺“褊心”的诗。诗中“缝裳”的女子似是婢妾,“好人” 似是嫡妾。妾请嫡试新装,嫡扭转腰身,戴她的象牙搔头,故意不加理睬。这是心地褊狭的表现,诗人因此编了一首歌儿刺刺她。作者或许是众妾之一,或许就是这缝裳之女。婢妾的地位本是家庭奴隶,这诗多少反映出她们的处境。

1、屦(句jù):鞋。纠纠:犹“缭缭”,绳索缠结缭绕之状。形容屦上的絇(音渠qú,屦头上的装饰)或綦(音棋qí,系屦的绳)。絇是一条丝线打的带子,从屦头弯上来,成一个小纽,超出屦头三寸。絇上有孔,从后跟牵过来的綦便由这孔中通过,又绕回去,交互地系在脚上。

2、履:践踏。葛屦是夏季所用(冬用皮屦),“可以履霜”是说它不透寒气,也就是形容它的工细精致。

3、掺掺(纤xiān):一作“扦扦(千qiān)”,形容女人手指纤细。这里的“女手”有所指,就是制葛屦的手,也就是缝裳的手。

4、裳:即下裙。这里以“裳”与“霜”叶韵,举裳也包括衣。

5、要:就是衣裳的腰。襋(即jí):衣领。两字都用作动词,言一手提领一手提腰。

6、好人:犹“美人”。在这首诗里似属讥讽之词。以上二句是说缝裳之女将缝成的衣裳拿给“好人”去穿。

7、提提:《尔雅》注引作“媞媞(题tí)”,细腰貌。

8、宛然:迥转貌。辟:即“避”。“左避”犹“回避”。

9、象揥(替tì):象牙所制的发饰。女子用揥搔头,同时用来做装饰。

10、褊心:心地狭隘。

11、刺:讥刺。末二句诗人自道其作诗的用意。

译文:

脚上这一双夏天的破凉鞋,怎么能走在满地的寒霜上?可怜我这双纤细瘦弱的手,又怎么能替别人缝制衣裳?做完后还要提着衣带衣领,恭候那女主人来试穿新装。

女主人试穿后觉得很舒服,却左转身对我一点也不理,又自顾在头上戴象牙簪子。正因为这女人心肠窄又坏,所以我要作诗把她狠狠刺。

诗经故事:

黄叶尽落的时候,女主人的新衣服作好了,巧娘揉了揉麻木了的手指,拍了拍冻木了的双腿,站起身来,又伸了伸酸疼的腰,看着叠的很整齐的一大堆新衣服,脸上浅浅的笑了。

收秋过后就为主人家作衣服,一做三、四十天也就过去了;小孩、男主人的都还好办,颜色深、样式宽松,作起来也好作一些,只有女主人的这几件茜红绣袍却把她精力耗尽了。腰身要合体,剌绣要新颖美丽,还要和王室里的妃们比一比呢。也够难为巧娘的了,光样式就画了十多张图去,满意了后,才下料缝制剌绣修饰,现在总算完工了。

巧娘走到了窗边,看了看窗外的景致,刚开始进这屋时,还是满窗绿意,到此时已是黄叶凋零了,想想早上来的路上的白霜,看看脚下还是初夏时编的葛皮草鞋,又看看炕上为主人家做的过冬的大堆衣帽鞋裤,又想起了家里的小儿,还是一身单衣呢,主人说是剩下的布可以做一身小孩的衣裤的,那一堆零布条可以带家去了;巧娘低下了头,两滴泪落在了赤裸的脚背上,很热、热的有点发烫。

“巧娘在干嘛呢?”一个尖脆的声音传了进来,“衣服都做好了吗?快拿来我试试。”“没干什么,都做好了,请主人试衣。”巧娘一边说一边拿起了那身茜红绣花袍,提领挈腰的服伺女主人穿上,“好看吗?”伊一边问,一边夸张的转了一圈,腰身一扭一扭的`出门去了,也不等巧娘的回答,迭迭的去了那边的上房,一会儿那边就传出了一阵阵的惊叹声。

巧娘望着她出门,眼中只看见那乌黑的发髻上,那象牙簪一晃一晃,很是漂亮,至于那身衣服,倒没有入眼了。

很少的几根碎片条卷成了一包,也许能给家里的孩子做一个小坎夹吧,巧娘细心的把它们包上,拖着脚下上的那双葛皮草鞋,朝家中走去。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像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剌。

鉴赏:

此诗虽然题为《葛屦》,实际上却是写了一个缝衣女奴为主人家缝制衣服所体现出的贫富不均。缝衣女因受女主人的虐待而生不满,故作此诗而加讽刺。旧说如《毛诗序》云:“《葛屦》,刺褊也。魏地陋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朱熹《诗集传》云:“魏地陋隘,其俗俭啬而褊急,故以葛屦履霜起兴而刺其使女缝裳,又使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夫履霜以葛屦,缝裳以女手,……以象揥之好人为而服之,则未免近于趋利,”“不惟啬而又褊矣,故可刺。”这些说法都没有抓住要害。

全诗共两章,前章先着力描写缝衣女之穷困:天气已转寒冷,但她脚上仍然穿着夏天的凉鞋;因平时女主人对她的虐待和吝啬,故她不仅受冻,而且挨饿,双手纤细,瘦弱无力。尽管如此,她还是必须为女主人缝制新衣。自己受冻,所做新衣非但不能穿身,还要服侍他人试穿,这非常凄惨。

因前章末尾有“好人服之”句,已引出“好人”,故后章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写女主人之富有和傲慢。她穿上了缝衣女辛苦制成的新衣,连看都不看她一眼,还故作姿态地拿起簪子自顾梳妆打扮起来。这种举动自然是令缝衣女更为愤慨和难以容忍的。

至此,读者可以清楚地发现,此诗实际上用了一个很简单而又常见的手法,即对比。作者有意识地将缝衣女与女主人对照起来描写,两人的距离立刻拉开,一穷一富,一奴一主,马上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留下了十分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

除了对比,此诗在艺术上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性格常能起大作用,小说中常有,诗歌中并不常用。由于此诗有两个女性人物在内,所以作者也进行了细节描写,如写缝衣女只写她的脚和手,脚穿凉鞋,极表其受冻之状;手儿瘦弱,极表其挨饿之状。这两个细节一经描摹,一个饥寒交迫的缝衣女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写女主人,作者并没有描摹她的容貌,只是写了她试穿新衣时的傲慢神态和扭身动作,以及自顾佩簪梳妆的动态,便刻画出了一个自私吝啬、无情无义的女贵人形象。

最后要说的是此诗的点题作用。坦率地说,如果没有末尾“维是褊心,是以为刺”两句,仅以前面的描写和对比论,很难说出它有多少讽刺意义;只有当读者读至末二句,方知这诗具有讽刺意味,是一首讽刺诗。这便是点题的妙用。有此两句,全诗的题意便立刻加深;无此二句,全诗便显得平淡。当然,讽刺诗在末尾才进行点题,跌出真意,这是常有的,但读者不得不承认这实际上已成了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篇2:诗经《国风·魏风·葛屦》原文赏析

诗经《国风·魏风·葛屦》原文赏析

《诗经·魏风》的一篇。全诗二章,一章六句,一章五句。为先秦时代魏国华夏族民歌。这是先秦时期的一首四言诗,此诗虽然题为《葛屦》,实际上却是写了一个缝衣女奴为主人家缝制衣服所体现出的贫富不均。缝衣女因受女主人的虐待而生不满,故作此诗而加讽刺。

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脚上这一双夏天的破凉鞋,怎么能走在满地的寒霜上?可怜我这双纤细瘦弱的手,又怎么能替别人缝制衣裳?做完后还要提着衣带衣领,恭候那女主人来试穿新装。

女主人试穿后觉得很舒服,却左转身对我一点也不理,又自顾在头上戴象牙簪子。正因为这女人心肠窄又坏,所以我要作诗把她狠狠刺。

注释

①纠纠:缭缭,缠绕,纠结交错。葛屦(jù具):指夏天所穿葛绳编制的鞋。

②掺掺(shān 山):同“纤纤”,形容女子的手很柔弱纤细。

③要(yāo腰):腰,作动词。一说钮襻。襋(jí及):衣领,作动词。

④好人:美人,此指富家的女主人。提提(shí 时):同“媞媞”,安舒貌。

⑤宛然:回转貌。辟(bì 避):同“避”。左辟即左避。

⑥揥(tì 替):古首饰,可以搔头。类似发篦。

⑦维:因。褊(piān 偏)心:心地狭窄。

⑧刺:讽刺。

鉴赏

此诗虽然题为《葛屦》,实际上却是写了一个缝衣女奴为主人家缝制衣服所体现出的.贫富不均。缝衣女因受女主人的虐待而生不满,故作此诗而加讽刺。旧说如《毛诗序》云:“《葛屦》,刺褊也。魏地陋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朱熹《诗集传》云:“魏地陋隘,其俗俭啬而褊急,故以葛屦履霜起兴而刺其使女缝裳,又使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夫履霜以葛屦,缝裳以女手,……以象揥之好人为而服之,则未免近于趋利,”“不惟啬而又褊矣,故可刺。”这些说法都没有抓住要害。

全诗共两章,前章先着力描写缝衣女之穷困:天气已转寒冷,但她脚上仍然穿着夏天的凉鞋;因平时女主人对她的虐待和吝啬,故她不仅受冻,而且挨饿,双手纤细,瘦弱无力。尽管如此,她还是必须为女主人缝制新衣。自己受冻,所做新衣非但不能穿身,还要服侍他人试穿,这非常凄惨。

因前章末尾有“好人服之”句,已引出“好人”,故后章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写女主人之富有和傲慢。她穿上了缝衣女辛苦制成的新衣,连看都不看她一眼,还故作姿态地拿起簪子自顾梳妆打扮起来。这种举动自然是令缝衣女更为愤慨和难以容忍的。

至此,读者可以清楚地发现,此诗实际上用了一个很简单而又常见的手法,即对比。作者有意识地将缝衣女与女主人对照起来描写,两人的距离立刻拉开,一穷一富,一奴一主,马上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留下了十分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

除了对比,此诗在艺术上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性格常能起大作用,小说中常有,诗歌中并不常用。由于此诗有两个女性人物在内,所以作者也进行了细节描写,如写缝衣女只写她的脚和手,脚穿凉鞋,极表其受冻之状;手儿瘦弱,极表其挨饿之状。这两个细节一经描摹,一个饥寒交迫的缝衣女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写女主人,作者并没有描摹她的容貌,只是写了她试穿新衣时的傲慢神态和扭身动作,以及自顾佩簪梳妆的动态,便刻画出了一个自私吝啬、无情无义的女贵人形象。

最后要说的是此诗的点题作用。坦率地说,如果没有末尾“维是褊心,是以为刺”两句,仅以前面的描写和对比论,很难说出它有多少讽刺意义;只有当读者读至末二句,方知这诗具有讽刺意味,是一首讽刺诗。这便是点题的妙用。有此两句,全诗的题意便立刻加深;无此二句,全诗便显得平淡。当然,讽刺诗在末尾才进行点题,跌出真意,这是常有的,但读者不得不承认这实际上已成了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篇3:诗经·魏风——《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

佩其象揥。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注释:

《魏风》是魏国地区的诗歌,共七篇,魏国具体分封的时间不详,相传是周初分封的同姓。公元前661年为晋献公所灭,故城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魏国其地狭隘,生活贫困,风俗节俭。诗风“大而婉,险(俭)而易。”

屦:音具,鞋

纠纠:形容破烂不堪

掺掺:音三,同纤纤

要:音妖,钮襻

襋:音机,衣领

提提:安祥文雅。左辟:左避

揥:音替,发篦

褊心:偏心。刺:讽刺

赏析:

《葛屦》讽刺心胸狭隘,缺少宽容待人之度。诗写缝制新衣,请人试穿而遭拒绝这一细节场面,画龙点睛似地划了“好人”傲慢无礼,而以“可以缝裳”,所以帽“葛屦”可以履霜的缝裳女对比,判然反映二人不同的一位。

篇4:诗经·魏风《葛屦》诗歌鉴赏

诗经·魏风《葛屦》诗歌鉴赏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注释:

《魏风》是魏国地区的'诗歌,共七篇,魏国具体分封的时间不详,相传是周初分封的同姓。公元前661年为晋献公所灭,故城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魏国其地狭隘,生活贫困,风俗节俭。诗风“大而婉,险(俭)而易。” 屦:音具,鞋 纠纠:形容破烂不堪 掺掺:音三,同纤纤 要:音妖,钮襻 襋:音机,衣领 提提:安祥文雅。左辟:左避 揥:音替,发篦 褊心:偏心。刺:讽刺

赏析:

《葛屦》讽刺心胸狭隘,缺少宽容待人之度。诗写缝制新衣,请人试穿而遭拒绝这一细节场面,画龙点睛似地划了“好人”傲慢无礼,而以“可以缝裳”,所以帽“葛屦”可以履霜的缝裳女对比,判然反映二人不同的一位。

篇5: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原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这首诗表现农民对统治者沉重剥削的怨恨与控诉。诗人骂剥削者为田鼠,指出他们受农民供养,贪得无厌。农民年年为剥削者劳动,得不到他们丝毫的恩惠,只得远寻“乐土”,另觅生路。所谓“乐土”在当时只是空想罢了。

1、硕鼠:就是《尔雅》的鼫(食shí)鼠,又名田鼠,啮(涅niè)齿类动物,穴居河川沿岸,吃豆粟等物。今北方俗称地耗子。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硕鼠”解作“肥大的鼠”亦可。《郑笺》:“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2、贯:侍奉。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汝,指统治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三岁,言其久也。”

3、逝:读为“誓(《公羊传》徐彦疏引作誓)”。去女(汝):言离汝而去。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用假字也。”

4、爰:犹“乃”。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5、德:恩惠。

6、直:即“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7、劳:慰问。

8、之:犹“其”。永号:犹“长叹”。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叹呢?

译文: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诗经故事:

公孙家的田地很宽,从西山脚下直到颖河岸边,千倾万亩都是公孙家的良田。

重耳为晋文公时,公孙家的祖上就有了封地;后来又有人随魏献子办事得力,助魏文侯筑少梁有功,屡得封赏,田地也就一年比一年多了。

大麦伢是公孙家的奴,妈妈生他的那年,收麦时一场大雨泡湿了麦粒,生下他后吃了很长时间的煮麦芽饭,就把他叫了个大麦伢子,也没个姓的。

有名无姓的大麦伢在公孙家的田地里长大了,长大了的大麦伢也就成了为公孙家种田的奴,他的父亲也对他说过,祖上是秦国人,也不知是那朝那代,秦国和晋打仗时被俘了过来,赏给了公孙家为奴,已记不清,无法证了,父亲也是生在公孙家的田垄里的。

按说大麦伢的命是生定了的,和他的父亲以及父亲的父亲的以上的所有父亲一样,先放牧、后打柴、再种田,遇有战事,随主人一块出征,没打死算命大,回来后继续种庄稼,若得主人高兴时,赏一个女奴成个家,再生一个小麦伢,一辈子也就过去了。

可到大麦伢能放牧时,这事起了一点点变化。

大麦伢放牧时放的主人的马,主人的马喜欢到颖河滩上去吃水草,大麦伢也就常把马群赶到那方去了。

颖河边有一条大道直通少梁城,道上四季都走着奔忙的人,河滩边有一遍麻柳林,是赶路的人常常歇脚的好去处。

那时的大麦伢对过往的人和事都觉得新鲜,常常是把马放到了河滩上后就跑柳林边去看那些过往的人;有一次一位白发老人歇树下,两眼微眯气直喘,他走近去了一点后,老人也感觉到了他,说:“小哥,能有口水喝不?”麻柳林和颖河间隔着个大河滩,要想喝水那可还要走上老半天呢,大麦伢拿出了自已的竹水筒,把剩下的半筒水递给了老人喝,老人喝了水后,歇了一会,唱了个小曲子:“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领,追君到曲沃,既已见到君,怎能能不快活?。。。”大麦伢觉得很好听的,老人也就教会了他。从那以后,大麦伢喜欢上了唱歌子。

大麦伢在柳林中寻了一块湿地,掘了一口井,柳林中歇脚的的人就更多了,也就学到了许多的更好听歌子。

十六岁后,就不能再去放马了,大麦伢学会了种田,经常时一边干活一边唱的,唱着歌干活,人也不觉得累,地里的庄稼也长得似乎比别的田里的好。辛苦一季后,丰收了,主人拉走了几乎是所有的收成,只留下了很少的一点口粮,那一阵,大麦伢的歌声暗了许多。

但随着青苗的窜起,他的歌又亮了起来,特别是有人从田头过时,有人夸庄稼长的好时,歌声中似带有一丝丝的甜呢。

主人是很少到田中来的,庄稼要熟时来查看的也只是管家,主人住的是大屋,很深的院,大麦伢从来也没见过主人,但他知道是有这么一个主人,每一年,他都要让人来拉走大麦伢种出的所有的庄稼,却从没来过地头一次,管家倒是常来,可来了总没有好事的,总会带来一串串的活让大麦伢去干。

三年过去了,大麦伢种了三年的庄稼,三年的收成都很好,连挑剔的管家都说大麦伢是把好手了,可大麦伢却越来越不想干了,他总是想唱,歌声中少了欢快,多了很多的无奈和凄凉。

又是一年麦收尽,麦场上的麦子被主人运的干干净净,那大麦伢头一天还满喜欢的一场金黄,现在却变得空空荡荡。晚风中麦场上飘荡起大麦伢哑哑低沉的声音: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邦。乐邦乐邦,谁之永号?

第二天,管家发现大麦伢不见了,派人顺着颖河、大道,上下找了一两百里,也没有找到大麦伢,再也没听见过他的歌声了。

鉴赏:

这首诗主旨古今看法分歧不大,古人多认为“刺重敛”,《毛诗序》曰:“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朱熹《诗序辨说》曰:“此亦托于硕鼠以刺其有司之词,未必直以硕鼠比其君也。”今人多认为是反对剥削,向往乐土的。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被剥削阶级反剥削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奴隶社会,逃亡是奴隶反抗的主要形式,殷商卜辞中就有“丧众”、“丧其众”的记载;经西周到东周春秋时代,随着奴隶制衰落,奴隶更由逃亡发展到聚众斗争,如《左传》所载就有郑国“萑苻之盗”和陈国筑城者的`反抗。《硕鼠》一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全诗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直呼剥削者为“硕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 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这首诗纯用比体,《诗经》中此类诗连同此篇只有三首,另外两首是《周南·螽斯》、《豳风·鸱鸮》。这三首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物拟人,但此篇稍有不同。另两篇可以看作寓言诗,通篇比喻,寓意全在咏物中。此篇以硕鼠喻剥削者虽与以鸱鸮喻恶人相同,但《鸱鸮》中后半仍以鸟控诉鸱鸮展开,寓意包含在整体形象中,理解易生分歧;而此篇后半则是人控诉鼠,寓意较直,喻体与喻指基本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大鼠也”,对寓意的理解与两千年后的今人非常相近,其理就在此。

篇6: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采葛

朝代:先秦

原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简介:

《王风·采葛》出自《诗经·国风·王风》,共三章,章三句,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现代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他情人的思念。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他对情人的殷切思念,实是情至之语。同时本体“一日”,喻体“三秋”,高下相形,对比鲜明,也有力地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成语“一日三秋”即源出此诗。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因此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旧说随意性很大。

注释:

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鉴赏:

此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此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诗经·国风·魏风·葛屦】相关文章:

1.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原文赏析

2.诗经·国风·齐风·著

3.诗经·国风·郑风·清人

4.诗经·国风·邶风·凯风

5.《诗经》国风·王风全文

6.诗经 国风

7.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

8.诗经·国风·墉风·蝃蝀

9.诗经·国风·齐风·敝笱

10.诗经:葛生

下载word文档
《诗经·国风·魏风·葛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