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

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

2023-05-23 09:00: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omoreb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

篇1: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

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

扬之水

朝代:先秦

原文: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简介:

这是一首怀念妻子的山歌,远征戍边的丈夫为着国家的事业,为着自己的仕途,不愿象那薪柴、牡荆、菖蒲一样枯守在家中,枯守在妻子身边。而愿象那激扬之水,四处流淌。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爱妻子,而是他的妻子嫌边地艰苦而不愿跟着他。他希望妻子在每次远征时都跟着他,或者等他在边地安排好以后她便来与丈夫相会。直到现代,大多数有志气的男人都会选择国家使命和自己的前途,不惜一切去南征北战。但他们同样热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妻子。而没有志气的男人则只能做薪柴、牡荆、菖蒲,枯守在家中,消耗自己的一生。女人则不同,她们需要的是一个安定的家庭,稳定的生活,对于男人们的南征北战,她们有的理解也支持,有的不理解也不支持,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即无奈。理解也支持的妻子会经常长途跋涉去看望丈夫,不理解也不支持的妻子则会怨天尤人,埋怨丈夫。这种风俗习惯一直沿袭到今天。

注释:

扬之水:激扬之水,喻夫。

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

不与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地防守。

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曷:何。

束楚:成捆的荆条。

甫:甫国,即吕国。

蒲:蒲柳。

许:许国。

译文: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冲不走成捆的木柴。

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

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

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

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

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

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诗经故事:

为躲避犬戎的侵扰,平王迁都到了洛邑;也带去了大量的周民。

许阳带着他的家人也一路跟着去了洛邑;最先离开他们的,是许阳的母亲,过黄河时老人为照料小孙子,不小心失足落入了水中,没有翻一个浪头起来,甚至是没有起一个沫来,就不见了踪影。

洛邑是有土地的,但战乱使人们扔下了土地,许阳他们去了后,又得重新开垦,他的大哥和老父亲就是在开垦土地时离去的,父亲走的那天太阳很大,他说是要在树阴下歇息一会,睡着后就再没有醒来;大哥是看着一家老小的口粮很少,记起了在丰镐的地中还有可能成熟了的黍,急急忙忙的跑了回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第一季庄稼即将成熟之时,许阳的小儿子死在了他妻子的怀里。

很多的人死了,可活着的人,生活还要继续!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收成的季节,宫里的平王,也出来参加了抢收,在收割时,平王看见了许阳。人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点很久不见的笑脸。

许阳一家渡过此劫的有:妻琬儿、小女五岁的谷和他的两个弟弟。

有了吃食,又盖起了几间茅屋,生活稳定了一点,一家人还在继续为下一个收成努力。这时,平王招见了许阳。

许阳在丰镐时本就是一个小吏,识得文,认得字,颇通音律,王室祭祀时他常参加的,并且还负责整个的编钟敲击。而此刻的平王招见,却并不是让他去偏排音乐,而是让他去带兵。

平王让许阳把家搬进了洛邑,安在了一个小院中,全家人本很是高兴的;可高兴没几天,许阳就接到了带兵出发的命令。

申侯联络犬戎杀掉了幽王,又把平王迁到了洛邑,引起了各诸侯王的不满;楚王就放出话来,说是要清除申侯为周室报仇,申侯就把警戒楚国的任务交给了平王周室一族。许阳他们就是去申楚境上戎边守卫的。

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许阳也没有回过洛邑,也没有见过琬儿、谷儿和他的两个弟弟,带信来只说是她们都很好的。

更让许阳们想不通的是,申侯杀了幽王,在他们的心中,不论怎么说都是乱臣贼子,可现在他们却在为那乱臣贼子站岗放哨。

看着申楚界上的宽阔水面,夕阳在上面点缀出道道金光,一种思念的情怀就涌入许阳们的心上。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鉴赏:

《扬之水》是一首戍边战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诗歌。据《毛诗序》说:“《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春秋时代,周朝平王(前770—前7在位)还是比较混乱的时代。主要是周天子的权威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强大了。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又常受楚国的侵扰。周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防止楚国侵扰。这些周朝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的不满凄苦,当然有所流露,形成诗歌,就是《扬之水》。申国、甫国和许国的国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亲是申国姜姓公主,与甫、许两个诸侯国也是亲戚关系。所以,虽然周平王没有派士兵去戍守甫、许两国,但诗歌也牵连及之:反正是姜姓王太后娘家的.人。

《扬之水》是以远戍战士的口吻来写的。全诗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 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许”。薪、楚、蒲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申、甫、许是三个姜姓的诸侯小国。因此,全诗实际上把一个相同的内容,反覆吟诵三次,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情怀。每章头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沟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飘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永不改变。有了这两句自然物象的起兴,很自然引出三、四两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守着家园的妻子,当然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说,士兵如远离泉源的河水,越流越远;那么,妻子如坚定不移的柴草,不飘不流。如果说,日月如流水不断流失,思家情怀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动不移。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妻子也越强烈。终于,士兵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意思是: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强烈地震撼读者。

在诗歌句式上,采用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这说明诗歌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的倾向。口语化句子,正好比较朴实,比较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令人读之感到亲切诚朴。实际上,除了个别词语带有历史痕迹,在语义上需要诠解之外,这首口语化的诗歌,千载之下读之,仍是极易使人感动的。

篇2: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

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

原文: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注释:

1、扬:悠扬。楚:一种落叶小乔木,又名荆,即牡荆。束楚:同“束薪”。

2、鲜:少。《郑笺》:“鲜,寡也。”

3、予、女:《集传》:“予、女,男女自相谓也。”

4、迋(旷kuàng):同“诳”,欺骗。

译文: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荆条。我娘家缺少兄弟来撑腰,只有我和你相依相靠。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骗你总有花招。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木柴。我娘家缺少兄弟来关怀,只有我二人相依相爱。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实在不可信赖。

诗经故事:

子产相没想到的是,他贵足踏贱地,亲自去和姬老伯商量丰儿和小兰的事,一是保证丰儿成家后就是自由人,不,或者是先是自由人再成家,都没问题;二还举了伊尹的故事,说那伊尹也是奴的出身,最后却成就了大事业;但那姬老伯却是恭敬有加,死不答应,弄的子产也灰头灰脸,尴尴尬尬,虽说是留了饭,可也让人难得坐呢;子产见话不投机的,也就告辞回家了。

回家后也生了一会闷气的,想懒管的了呢,凭子产家的声望那里还不能给丰儿说上一房媳妇啊?可又一想那两个的情也可怜可惜又可爱的,就这样终是不好。思来想去的,心里面有了个主意,就叫来了丰儿。

“丰儿,若不在我府上做事能养的了小兰吗?”“能的,虽说是在府上跟着相爷的时间多,可相府的活我也没少干的,只要人勤,找碗饭吃还是行的。”“呵呵,我想也是,只是怕你跟我的时间长了,出去后放不下身段呢。”“相爷笑我了呢,我一个为奴的,那有什么身段哦。”“这不对呢,丰。我从来没把你当奴看的,你想想,是不是?”“该死了,是的,相爷对我很好的,对家里的人都很好呢。”“嗯,不过你得走了。”“为什么?相爷不要我了?”“唉,你不走,咋能和小兰在一起呢?”丰儿不说话了。“我给你出了籍,再给你一笔钱,你去带着小兰远走高飞吧。”“到何处去呢?”“呵呵,天下大的`很呢,去南方吧,过了大江,过了楚地,听说那边土地丰饶,人口稀少,是好地方呢。”“那谢谢相爷了。”“好的,我出文书了,对了,你取个啥姓呢?”“凭相爷给取一个吧。”“我和姬老伯说过,伊尹也是奴出身,可人家不是照样干成了事业,成了商的相;我看你就姓尹吧?!”“谢谢相爷了!姓尹很好了,丰儿很喜欢。”“那就叫尹丰了。”说罢,找出竹简来,提笔写下一道文书,一式两份,给封儿出了奴籍,封儿也在上面画了押。

“好了,你可以暂时还在我家居住,等和小兰约好以后,就离开吧!”

又是一个初一过去了,封儿和小兰商量好了行程,约定好初六出门,回府后子产给了他通关的文书。

二十多天以后,丰儿和小兰过了大江,过江时,小兰唱道: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廷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鉴赏:

此诗主题或以为“闵(悯)无臣”(《毛诗序》),或以为“淫者相谓”(朱熹《诗集传》),或以为“将与妻别,临行劝勉之词”(闻一多《风诗类钞》),或以为“兄弟相规”(刘沅《诗经恒解》),但都根据不足。细味诗情,乃是一个妇女对丈夫诉说的口气。古时男子除正妻外,可以纳妾,又因做官、经商等常离家在外,是否沾花惹草,妻子多管不着。但礼教上对妇女的贞节则看得很重。如果丈夫听到关于妻子的什么闲言碎语,是一定要管的;而如果以前夫妻感情很好,他对妻子也很喜爱,那么此时他将会感到非常苦恼。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妻子对误听流言蜚语的丈夫所作的诚挚的表白。

《诗经》中的兴词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关系。如《王风·扬之水》三章分别以“扬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来起兴,表现在外服役者对妻子的怀念;《唐风·绸缪》写新婚,三章分别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起兴;《周南·汉广》写女子出嫁二章分别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起兴。看来,“束楚”、“束薪”所蕴含的意义是说,男女结为夫妻,等于将二人的命运捆在了一起。所以说,《郑风·扬之水》只能是写夫妻关系的。

此诗主题同《陈风· 防有鹊巢》相近。彼云:“谁侜(zhōu)予美,心焉忉忉”(谁诓骗我的美人,令我十分忧伤)。只是《防有鹊巢》所反映是家庭已受到破坏,而此诗所反映只是男子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妻子劝慰他,说明并无其事。如果将这两首诗看作是一对夫妇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别所作,则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会中作为一个妇女,已经是一个弱者,娘家又力量单薄,则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虽然因为美貌会引起很多人的爱慕,但她自己知道: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终身伴侣。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却出于嫉妒或包藏什么祸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语,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然而正是在这个波澜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纯洁的内心和真诚的情感。

此诗运用了有较确定蕴含的兴词,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与整体上的四言相搭配,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十分诚挚,有很强的感染力。

篇3: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

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

原文: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号恒叔。公元前738年,晋昭侯五年,大夫潘义与恒叔密谋发动政变。一位随恒叔去曲沃的贵族写了这首诗,揭发政变的情况。

1、扬之水:悠扬缓慢的流水。《通释》:“此诗‘扬之水’,盖以喻晋昭微弱不能制恒叔,而转封沃以使之强大。则有如以水之激石,不能伤石而盖使之鲜洁。故以‘白石凿凿’喻沃之强盛耳。”

2、凿凿:鲜明貌。

3、襮(博bó):绣有花纹的衣领。

4、子、君子:均指恒叔。《集传》:“子,指恒叔也。” 《郑笺》:“君子,谓恒叔。”

5、沃:地名。《集传》:“沃,曲沃也。”

6、皓皓:洁白。

7、鹄(胡hú):地名。《毛传》:“沃,曲沃邑也。”

8、云何其忧:《毛传》:“云无忧也。”

9、粼粼:明净貌。《集传》:“粼粼,水清石见之貌。”

10、末句:方玉润《诗经原始》:“闻其事已成,将有成命也。”《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

译文: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鲜明。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你到那沃城一行。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洁白清幽。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你到那鹄城一游。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晶莹。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

诗经故事:

晋文侯死后,他的儿子伯当了晋昭侯。当时晋文侯的弟弟、晋昭侯的叔叔成师在朝中主事,过度的平平安安,晋昭侯继位后坐的是稳稳当当。

成师有德、爱民,晋国的百姓都比较喜欢他,在晋都翼城的势力也比较大,新继位的昭侯遇事都要同他商量,只有成师同意发话了,王命下传的才比较顺利,下面的大臣们执行起来才不打折扣。

刚开始时,晋昭侯还习惯于这样,可过了两个月后,就觉得很不自在了,有成师在朝中,总觉得还有一个上司管着似的,一点也显不出王者的威风来,得想办法让成师别管那样多的事了。

可怎么办呢?那成师是晋文侯最喜欢弟弟,跟随文侯办事多年,为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更何况品德高尚,百姓喜欢,要让他不管事还真不好办。

晋昭侯闷闷不乐了,回到宫中和王妃说起了此事,晋王妃想了想,说:“大王,此事好办啊,何不封他一块大大的封地,让他远远的离开翼城,他不是就管不了那么多的事了。”晋昭侯却说:“那怎么可以呢?封少了不足以对他的功劳和名声,他也肯定不会受封;封多了我晋国可就少了一大块地了。”“我说大王啊,封的再多,也比不封他,让他现在这样把着整个晋国少啊!封了他晋国就是你的了,不封他,晋国永远的是他的。”晋昭侯想了想,笑了,说:“你说的很对,事不宜迟,明天就办。”

第二天上朝后,晋昭侯命人宣读了成师的十大功劳,尊号为桓叔,封曲沃给桓叔为领地。成师磕辞不掉,只好受封。

曲沃比翼还要大,成师受封后就去了曲沃,叫了个曲沃桓叔。

曲沃地方大,良田美,人口多,桓叔去了后,晋国的百姓就都朝曲沃跑了。那一年桓叔五十八岁,带去的一干手下办事也很很得力,政通人和,没多长时间,曲沃的财力人力就都超过了翼城;有人就说了:晋国**的根源会出在曲沃了,地方城镇大于了国都而又很得民心,不乱还会等到何时啊!

风言风语也传到了晋昭侯的耳中,他就派潘父去曲沃查看一番,送去了很多的金珠宝贝,一联系感情报,二是查看下实际情况。

潘父接到这件差事后,很是高兴,因为桓叔在翼主事时潘父就和桓叔交情很好的.,这一次能奉王命去探望桓叔,心里自然是格外高兴,他带去了很多的人,光车子就拉长的有二里多地。当然也有很多的昭侯的人夹在里面,只不过潘父不太清楚。

潘父到了曲沃后,桓叔亲自迎到了城外来,远远看见桓叔的人心里不由得一惊,有的人高兴起来,有的人害怕担心了。

桓叔的一身打扮和诸侯王没有什么两样了,素衣红领绣花袍,上面绣着一团威风神气的舞爪盘蟠龙,很是惹眼。潘父看见了桓叔,就急忙下车,行礼后一把就被桓叔拉住了,两人手拉着叔就进了城去,后面跟着长长的车队,车队后面还有长长的来看桓公的人,有很多是百姓自发而来的。

很多的人看见了桓公,看见了桓公的素衣红领绣花袍,有很多的明白了什么似的,但就是不和身边的人议论诉说,只是微微的笑着,跟着车队也进了曲沃城,在那里有很多桓公的手下负责接待安排着四面八方来投奔桓叔的人,这些人远远的看见过桓叔,看见过装扮整齐的桓叔,心里很是快乐高兴,早先跟着桓叔一起来曲沃的百姓也看清了在街道走过的桓叔,心里也很高兴,似乎预示着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可大家都不明说。

潘父在曲沃玩了十来天,天天都有桓叔陪着,他玩着、笑着、吃着、喝着、歌着、舞着、射猎着。也细细的商量着什么。

潘父回到翼城后,一首歌就在翼城传唱开了: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晋昭侯听见过这首歌,但他没明白这里面的意思,去曲沃的人回来都说曲沃很平静、富裕,那里的百姓都安居乐业,桓叔对昭侯尊重有加,很看重昭侯派去的探望的使者。晋昭侯也就信了,直到有一天,潘父领着一干人,去王宫里砍下了昭侯的脑袋。

鉴赏:

要说清楚这首诗,必须牵涉到当时的一段历史。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在当时是晋国的大邑,面积比晋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南)还要大。再加上桓叔好施德,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归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过了七年,即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而欲迎立桓叔。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只得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作者有感于当时的这场政治斗争,在事发前夕写了这首诗。《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彊,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将诗的创作背景交待得很明白。

后人对此诗的主旨和作者,有不同的意见,今人程俊英采严粲《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之说,在《诗经译注》中认为“这是一首揭发、告密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诗”。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潘父而言,说这些本都是诸侯穿的服饰,而“他也穿起诸侯的衣服”,并进一步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潘父随从者之一”,他是“忠于昭公”的。但今人蒋立甫认为“这样理解,恐于全诗情调不合”,他引陈奂《诗毛氏传疏》之语“桓叔之盛强,实由昭侯之不能修道正国,故诗首句言乱本之所由成耳”,认为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桓叔而言,是“由衷地希望桓叔真正成为诸侯”,他也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从叛者”,但并不“忠于昭公”,而是站在桓叔一边的。宋朱熹的说法比较平稳,以为“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诗集传》)。

蒋立甫之说似更合理。因为根据程俊英的说法,潘父与桓叔合力谋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穿起诸侯的衣服去见桓叔。这等于泄密。而桓叔见其僭越之服,自然会有看法。所以,“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此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所以,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人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襮(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篇4: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原文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原文赏析

《扬之水》,《诗经·唐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二章每章六句,一章四句。《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原文: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鲜明。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你到那沃城一行。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洁白清幽。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你到那鹄城一游。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晶莹。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

注释

①扬:激扬。

②凿凿:鲜明貌。

③襮(bó 勃):绣有黼文的衣领。

④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⑤既:已。君子:指桓叔。

⑥云:语助词。

⑦皓皓:洁白状。

⑧绣:刺方领绣。鹄: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⑨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⑩命:政令。

鉴赏

要说清楚这首诗,必须牵涉到当时的一段历史。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在当时是晋国的大邑,面积比晋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南)还要大。再加上桓叔好施德,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归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过了七年,即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而欲迎立桓叔。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只得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作者有感于当时的这场政治斗争,在事发前夕写了这首诗。《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彊,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将诗的创作背景交待得很明白。

后人对此诗的主旨和作者,有不同的意见,今人程俊英采严粲《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之说,在《诗经译注》中认为“这是一首揭发、告密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诗”。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潘父而言,说这些本都是诸侯穿的服饰,而“他也穿起诸侯的衣服”,并进一步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潘父随从者之一”,他是“忠于昭公”的。但今人蒋立甫认为“这样理解,恐于全诗情调不合”,他引陈奂《诗毛氏传疏》之语“桓叔之盛强,实由昭侯之不能修道正国,故诗首句言乱本之所由成耳”,认为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桓叔而言,是“由衷地希望桓叔真正成为诸侯”,他也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从叛者”,但并不“忠于昭公”,而是站在桓叔一边的。宋朱熹的说法比较平稳,以为“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诗集传》)。

蒋立甫之说似更合理。因为根据程俊英的说法,潘父与桓叔合力谋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穿起诸侯的.衣服去见桓叔。这等于泄密。而桓叔见其僭越之服,自然会有看法。所以,“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此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所以,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入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襮(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篇5: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原文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

扬之水,《诗经·郑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六句。此诗运用了有较确定蕴含的兴词,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与整体上的四言相搭配,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十分诚挚,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原文】

郑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荆条。我娘家缺少兄弟来撑腰,只有我和你相依相靠。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骗你总有花招。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木柴。我娘家缺少兄弟来关怀,只有我二人相依相爱。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实在不可信赖。

注释

①扬:激扬。一说悠扬。

②楚:荆条。

③鲜(xiǎn 显):缺少。

④言:流言。

⑤诳(kuáng):欺骗。

⑥信:诚信、可靠。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作品鉴赏】

此诗主题或以为“闵(悯)无臣”(《毛诗序》),或以为“淫者相谓”(朱熹《诗集传》),或以为“将与妻别,临行劝勉之词”(闻一多《风诗类钞》),或以为“兄弟相规”(刘沅《诗经恒解》),但都根据不足。细味诗情,乃是一个妇女对丈夫诉说的口气。古时男子除正妻外,可以纳妾,又因做官、经商等常离家在外,是否沾花惹草,妻子多管不着。但礼教上对妇女的贞节则看得很重。如果丈夫听到关于妻子的什么闲言碎语,是一定要管的;而如果以前夫妻感情很好,他对妻子也很喜爱,那么此时他将会感到非常苦恼。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妻子对误听流言蜚语的丈夫所作的诚挚的表白。

《诗经》中的兴词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关系。如《王风·扬之水》三章分别以“扬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来起兴,表现在外服役者对妻子的怀念;《唐风·绸缪》写新婚,三章分别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起兴;《周南·汉广》写女子出嫁二章分别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起兴。看来,“束楚”、“束薪”所蕴含的意义是说,男女结为夫妻,等于将二人的命运捆在了一起。所以说,《郑风·扬之水》只能是写夫妻关系的。

此诗主题同《陈风·防有鹊巢》相近。彼云:“谁侜(zhōu)予美,心焉忉忉”(谁诓骗我的美人,令我十分忧伤)。只是《防有鹊巢》所反映是家庭已受到破坏,而此诗所反映只是男子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妻子劝慰他,说明并无其事。如果将这两首诗看作是一对夫妇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别所作,则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会中作为一个妇女,已经是一个弱者,娘家又力量单薄,则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虽然因为美貌会引起很多人的爱慕,但她自己知道: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终身伴侣。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却出于嫉妒或包藏什么祸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语,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然而正是在这个波澜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纯洁的内心和真诚的情感。

篇6:诗经·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

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

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

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扬:激扬,形容水流湍急,此象征政变的形势的危急。

凿凿:形容鲜明洁白,此暗指政变的事件的明显。

素衣朱襮:襮,音博,白缯的内衣,绣有花纹的红边衣领,此诸候的服饰。

沃:曲沃,国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当时晋昭侯将曲沃封给叔父成师,这就是晋桓叔。晋桓叔势力强大,晋国大夫潘父与桓叔勾结密谋杀晋城昭侯,指政变。作者随从到了曲沃,看见桓叔穿起了诸侯的服饰。

君子:指桓叔。

不乐:内心有忧虑。

皓皓:洁白鲜明的样子。

朱绣:红边衣领上绣花有花纹。

鹄:曲沃的城邑

粼粼:形容水清石净

命:命令。

赏析:

《扬之水》描写了地场政变阴谋发动知情者的复杂的内心感情,其中有担忧,有恐惧。诗以激扬之水,鲜明的石象征政变的危急紧张和形势逼人,而展开了一个从密谋到发动的过程。一、二节中见君子的忧虑,就从“君子”僭越而穿诸侯之服见出隐微、曲折,而最后“我闻有命”,是最终发动的命令,但这一切,虽早有知晓,却“不敢以告人”,细致入微,曲折难言,正是诗人的写照。

篇7:扬之水诗经

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

扬之水:激扬之水,喻夫

束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彼其之子:指妻子

戍申:在申地防守

甫:即吕国,在今河南南阳西。

蒲:蒲柳。

许:国名,在今河南许昌。

赏析:

《扬之水》抒写在外戍卫的士兵思念家中的亲人,盼望回家的感情。看见激励机制扬的流水奔流而来,兵士自然联想到怎么没带来自己所思念的亲人呢?一起戍卫,一起相守,那该多好!可是,那个人没有来,却更增添 了思念的愁肠,只好希望着什么时候早早回家了!

篇8:诗经《扬之水》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译文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冲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注释

⑴扬之水:激扬之水,喻夫。

⑵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⑶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

⑷不与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地防守。

⑸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⑹曷:何。

⑺束楚:成捆的荆条。

⑻甫:甫国,即吕国。

⑼蒲:蒲柳。

⑽许:许国。

【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相关文章:

1.诗经:扬之水?扬之水

2.《诗经》国风·王风全文

3.诗经名句——《国风·王风·黍离》

4.扬之水,扬之水诗经,扬之水的意思,扬之水赏析

5.诗经·国风·齐风·著

6.诗经·国风·郑风·清人

7.诗经·国风·邶风·凯风

8.诗经 国风

9.诗经·国风·墉风·蝃蝀

10.诗经·国风·齐风·敝笱

下载word文档
《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