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一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一

2023-01-15 08:39: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混合巨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一

篇1: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一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一)

第四单元 绿色行动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加减法,  解决比多比少问题 单元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并能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单元重点、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课时分配   1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渗透“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实物投影仪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号是什么节日吗?(学生如果答不出来教师就可答出。)3月12号是植树节,在那一天要植好多好多的树,来保护我们的家园,看第二小学的同学们也来植树了,我们去看看。(投影出示情景图)   二、新授课   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植树)对,具体在干什么呢?   给小树挂牌,牌子上写着“小草在睡觉,行人莫打扰”,还给小树浇水。   你们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一共有多少棵花?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好,我们先来解决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的问题吧。我们不能一下就回答,看看你能在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吗?   已经挂了3个牌子,还有26个牌子没有挂。   对,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牌子问题的很有用的信息,也知道了两个数字,该怎样列算式呢?(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   26+3=  因为挂在树上的有3个牌子,没有挂的牌子有26个,要求一共的牌子就要把挂在树上和还没挂在树上的牌子都加起来。   你们小队真是太了不起了,分析的非常有道理。(有不同意见也要共同讨论,一起研究有道理的列算式方法。)   算式已经列出来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大家怎么来计算,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小组讨论算出得数,还要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给学生充分时间说说为什么)   我列的竖式算的,个位的6加个位的3等于个位的9,十位还是2,所以是29。   我用计数器拨出来的。(学生上台用计数器演示)   我在心里算出来的。(学生回答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我们现在来解决一共有多少棵花的问题,小组同学合作在图中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信息。   已经浇了23棵,还有20棵没浇。   真棒,既然找到了信息,大家就根据信息来列个算式吧。   23+20=   大家同意这个小组列的算式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不管同意还是不同意,都要说出理由。教师引导全体同学进行辩论,最后找到正确的算式)   23+20应该怎么计算呢?你自己先来算一算,然后小组同学一起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自己找信息,自己列算式解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解决问题并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在加法意义的和计算方法的讨论上。)   三、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6+3=   23+20= 作业设计   拨珠算数 42+5= 20+3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学目标   从实际情景中引发学生计算的欲望。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   从实际情景中引发学生计算的欲望。 教学准备:   电脑、卡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丁丁班同学今天就要去要春游了,我们来看看吧,他们班找来了一辆大汽车,谁能把你理解的题目说一说?(一共有45个座位,已经坐了30个,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   二、新授课   1、先来说说怎么列算式?(学生比较容易列算式) 45-30=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相互交流)   算式列出来了,就要大家来计算了,小组讨论,你们组怎么来计算这道算式?(小组讨论)提示用小棒摆一摆、用算珠拨一拨。   3、(集体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计算的?(提倡算法多样化)   (一个一个地数;用小棒摆一摆;用算珠拨一拨;把45分成40和5来计算。)(上车数空位子;因为30+15=45,所以45-30+15。)   4、肯定学生的各种算法。重点讲解用算珠和拆分法。   用算珠,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减。   把45拆分成40和5,从40当中减去30,然后再加上5。   三、巩固练习  1、用算珠拨一拨再说结果 54-20=  86-50=   2、篮球有24个,我们要借走10个,请问还剩多少个?  24-10=   3、丁丁对大家上节课对他们上车空位的计算非常满意,又给大家送来了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这个问题就是问你丁丁他们的车有45个空位,他们上车后还有3个位子空着,请问他们有多少人?   1)列式。 45-3= (列算式比较容易)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相互交流)   算式列出来了,就要大家来计算了,小组讨论,你们组怎么来计算这道算式?(小组讨论)提示用小棒摆一摆、用算珠拨一拨。   3)(集体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计算的?(提倡算法多样化)(一个一个地数;用小棒摆一摆;用算珠拨一拨;把45分成40和5来计算。)   4)肯定学生的各种算法。重点讲解用算珠和拆分法。   用算珠,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减。   把45拆分成40和5,从40中减去3,相加然后再加上5。   4、比较45-30 和 45-3 两个算式。 相加的部分不同,个位和个位数相减,十位和十位数相减。   四、巩固练习  1、用算珠拨一拨再说结果 54-2=  86-5=   2、“想想做做”第2、4题。从上到下做。做完后上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你能都看准算对吗?   3、第3题,填空。(1)复习减数、被减数、差的含义。(2)填空计算。(3)订正。   4、第5题,比比谁跑得快。(1)分析左右两个算式的不同,左面减数是2,右面减数是30。(2)学生自己计算,并小组交流。(3)集体纠正。   5、第6题,填大于、小于、等于号。(1)先不计算,出示算式58-4○58-40,观察算式,估计两个式子的大小,小组合作,想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估计?(2)说说你们是怎么估计的?(3)看其他算式,不计算,估计后填空。(4)订正。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预习自主练习,会做的自己先做一做。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整十数 45-30= 罗列学生各种算法 一个一个数 用小棒摆一摆 用算珠拨一拨  拆分法 上车数数空位子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比多比少 教学目标   在游戏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列式计算谁比谁多多少,少多少。用比多比少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列式计算谁比谁多多少,少多少。 教学难点   在游戏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用比多比少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同位说一说,比一比,你们俩谁大?大多少?今天小明和小红同位两人也在进行比一比,他们比的是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吧,哦,原来他们在抓花片呢,我们呀来玩这个游戏。   二、新授课:教学例一:   请学生们同位之间合作,把红色和蓝色的花片学具摆在桌子上,一名同学抓一把红色的,一名同学抓一把蓝色的,数数有几个。你们抓了几个花片?   1、请一组同位来说他们抓的,用磁板出示。   2、大家仔细观察,说说哪一种花片抓的多?多多少?指名回答。   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大胆发言。鼓励他们想出更多的方法。   小结:我们比较抓的多少,有两种方法,一种我们可以把两种花片排一排,就知道了。另一种方法可以用学过的减法来计算。   3、再抓几次比比看,谁抓的多,多多少个?   教师巡视。活动完后提问两组:你们抓了几个花片?那一种花片抓的多?多多少?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教学例二:   1、投影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男生有多少个,女生有多少个?   那你知道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吗?该怎样列算式?   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呢?  应怎样列式? 这个算式和上面是一样的。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想想做做:   1、看图讲故事:星期天天气非常好,小猴子和小熊一起去摘玉米,好了,你能看图接着往下说么?(小猴子非常能干,他摘了53个玉米,小熊也摘了30个玉米。)很好,那你想问什么问题呢?(猴子比小熊多摘多少个?)(小熊比猴子少摘多少个?)   好,谁能算出来?(列算式并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看图,说明图意。(图书馆里有《数学故事》30本,《童话世界》42本。)(《数学故事》比《童话世界》少多少

篇2: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二)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二)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一位数 教学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   电脑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练习:   13-8= 56-30=  24-4=  15-7=  18-9=   二 、新授   1、教学例题(出示投影)   (1)谈话:今天小朋友们要把收集到的回收物品送走了,我们看他们各收集了多少?   你能提出一些可以列加法算式的问题吗?   一班和二班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列算式计算。21+9=30   一班和二班一共收集了多少节电池?  24+8=32   ……   (2)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班收的电池比一班收的多多少节?   一班收的易拉罐比二班收的多多少个?   二班收的易拉罐比一班收的少多少个?   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收的多多少节?   ……  (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2、解决三班收的电池比一班收的多多少节的问题。   (1)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找到什么条件?(三班收了30个,一班收了8个。)   (2)列算式计算。    30-8=   (3)用小棒摆一摆,看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它的得数?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选几个学生到黑板上一边演示一边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3、解决一班收的易拉罐比二班多多少个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找到什么条件?(一班收了21个,二班收了9个。)   一班比二班多多少个?列算式计算。   21-9=   4、用小棒摆一摆,看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它的得数?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选几个学生到黑板上一边演示一边说自己计算的方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 27-5=  27-9=  用喜欢的方法计算,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第2题  30-9=  50-7=  20-9=  60-6=   3、第3题  31-9=  74-9= 86-9= 83-9= 72-9=  55-9=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30-8=22 21-9=12 作业设计:   练习退位减法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一位数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熟练的进行口算。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继续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初步估算能力。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三班收的电池比一班收的多多少节和一班收的易拉罐比二班收的多多少个的问题,今天我们再来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新授课   1、解决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收的多多少节的问题。   2、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什么条件?二班和一班分别收了多少节电池。二班收了24节电池,一班收了8节电池。   3、读问题,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收的多多少节?谁能来列个算式?(落后生)   24-8=   4、用小棒摆一摆,看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它的得数?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选几个学生到黑板上一边演示一边说自己计算的方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5、将24分成10和14,用14减掉8再加上10。24先减掉10再加上2。将24分成14和10,用10减掉8再加上14。   三、同学们,我们也有一个班的同学去清理废弃物,他们找到了7节电池,你能算出他们比二班少了多少节吗?   1、分析条件,二班24节,他们7节。   2、列算式计算。(后进生) 24-7=   3、看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它的得数?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选几个学生到黑板上一边演示一边说自己计算的方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四、解决二班收的易拉罐比三班少多少个。   1、找出条件,二班收了9个,三班收了23个。   2、列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23-9=   3、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五、巩固练习  23-7=  54-8=  37-8= 92-7= 53-7=  41-7=   93-8=  54-8=  96-8= 14-7= 36-7=  82-8=   六、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4-8= 24-7= 23-9= 作业设计:   与父母练习减法题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30页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使学生练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熟悉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每分钟算5道题。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每分钟算5道题。 教学准备   电脑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45-3=  36-4=  27-5=  58-6=  45-7=  36-8=  27-9=  58-9=   1、学生计算,独立完成。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用一样的数减,上面是不退位,下面是退位减法。)   3、集体订正。   二、练习  1、自主练习2大减价。   理解题意,用红线划掉的数是原来的价钱,下面的数是现在的价钱,请问减掉了多少元?   思考怎样求减掉了多少钱,以毛衣为例,列算式计算。   20-9=11  减掉了11元。   2、完成其他,填空。   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3  踩气球   (1)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踩气球)   (2)再仔细看看,你还知道了什么?他们的名字叫小明、小林和小田。原来每人有22个气球。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林被踩掉了多少个气球?小明被踩掉了多少个气球?小田被踩掉了多少个气球?   (4)要想知道小林被踩掉了多少个气球,就要知道有什么条件,   你现在知道了什么条件?(原来有22个气球,还剩2个。)   列算式计算。 22-2=20   解决其他问题。   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4  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   给学生时间看图思考,然后编故事。   请同学讲故事,故事中要有一个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5、自主练习5    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他们在掂球,妈妈掂了42个,小朋友掂了9个,爸爸掂的不知道。)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妈妈和小朋友一共掂了多少个?妈妈比小朋友多掂了多少个?   学生列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三、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45-3=  36-4=  27-5=  58-6=   45-7=  36-8=  27-9=  58-9= 作业设计:   加减法的练习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练习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使学生尝试探索,尝试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尝试探索,尝试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74-8= 24-6= 36-7= 52-9= 60-4=   64-7= 53-8= 71-6= 84-9= 50-3=   二、老虎钻圈     67   45  77  21     27-6= 82-5=  73-6=  54-9=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连线)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   全班交流。   三、比一比   98-9  90 70  83-5    62-4  58 77  66-9   四、接力赛   71-9 -6 -30 -8   65-20 -8 -7 -6   五、跳绳比赛   小狗:我跳了35下。  小猫:我跳了20下。   小鸭:我跳了9下。   (1)小狗比小鸭多跳了多少下?   (2)小鸭比小猫少跳多少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学生独立读题,理解题意。   (5)列算式计算,独立完成。   (6)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集体订正。   六、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98-9  90 70  83-5    62-4  58 77  66-9 作业设计:   加减法的练习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练习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读题审题能力,能够独立读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读题审题能力,能够独立读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想干点什么呢?好好学习,好好锻炼身体。   到外面走一走,去春游。……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小朋友们来到了郊外,呼吸着新鲜空气,还看到了很多有趣的动物呢。   二、看图   大家仔细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白鹅  乌龟  蚂蚁  小朋友  小鸟  小朋友  大树……)   2、再认真看一看,你能从图上知道什么?(屋里有26只小鸟  河理有32

篇3: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3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3)人教版

第四课时:多些,少些   教学内容: 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2、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 教学准备: 例9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1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9。 教师:先估计一下:红金鱼、花金鱼、黑金鱼大约有多少条?然后再数一数。 红金鱼有几条?(48条)花金鱼有几条?(15条)黑金鱼有几条?(10条) 大家一起从15数到4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4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4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金鱼比花金鱼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1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得多等等只要结论合理,均视为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  (画√) 38张 45张 90张             (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画○) 32张 15张 56张           2、第40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第五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难点: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例10的课件、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1、36里面有个十和(  )个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课件演示,妈妈买了3排的乐百氏饮料,每排10瓶,小明买了2瓶乐百氏饮料,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追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2个一加3个十一共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30=32 (4)练习:第41页“做一做”。 第1题第1小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1题第2小题: 让学生摆给同桌的同学看,然后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个别学生如果有困难,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 30+7  60+9  20+8 6+50 7+30  9+60  8+20 (2)90+8  20+3  50+9  70+6 98―8 23―3 59―9 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八的第5题。 教师把题目抄在卡片上,指名口算得数,再全班学生一齐看卡片口算得数,然后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 做游戏:谁最先回家。

篇4: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1)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 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6课时 数数,数的组成……………………………………………………………1课时 读数,写数…………………………………………………………………1课时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第一课时: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数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2、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篇5: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4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4)人教版

第六课时: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内容: 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示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摆一摆进一步理解数位、100以内数的组成。 2、难点: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个位)第二位叫什么?(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上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十位  个位     ○ ○  ○   ○ 表示的数是:2 表示的数是:11   十位 个位 ○  ○   表示的数是:20 2、为什么两上圆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上小圆片表示2个一,十位上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十位  个位      ○ ○○ ○○○ ○○○ ○○ ○ 表示的`数是:3 表示的数是:12 表示的数是:21 表示的数是:30 4、若4个小圆片呢?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十位  个位      ○ ○○  ○○○ ○○○○ ○○○○ ○○○ ○○ ○ 表示的数是:3 表示的数是:13 表示的数是:22 表示的数是:31 表示的数是:40 5、小结: 教师提问: (1)  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  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  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  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1=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如果用9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1=10) 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通过表格找出。(投影片) 圆片数 表示几个数 2 3 3 4 4 5 5 6 6 7 三、巩固练习。 教师:每个同学拿出6个小圆片,自己单独摆一摆,可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 四、全课小结。

篇6: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2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2)

第二课时:读数,写数   教学内容: 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理解数位的意义,建立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难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 (4)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十位”、“个位”标签。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2、教学例5。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游戏:接通电话(投影出现)。             第三课时: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填满100以内的数目表,复习100以内各数的顺序,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2、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100以内数目表一张、例8放大图两幅、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76、89、90、9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1,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已有的数字用彩色笔写)指定学生填写。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7提出的两个问题。 A、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B、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第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8。 (1)出示鸡蛋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个鸡蛋?右边有多少个鸡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  26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鸡蛋,哪边的多?(左边多)28和26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28和26相比较,28大,26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在28和26的中间板书“>”学生读式子两遍)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9○45,又问:“39和4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  60  71  90  19  100 教师说明:要把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先要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把最小的数排在最左边,最大的数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反过来,如果要把这几个数从大到小排,就先找出最大的排在最左边,最小的排在最右边,再把其他各数按顺序排。 教师先指定一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  )<95 (  )>66 35○36 61○59  (  )<75  (  )>(  ) 3、游戏题:找朋友(投影片出示)。 小兔的朋友有:28、34、49 小狗的朋友有:97、85、72 游戏题中,有多余信息,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

篇7: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NO:1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NO:2   教学内容: 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重点: 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 (4)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 十 位 个 位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   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2、教学例5。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游戏:接通电话(投影出现)。             NO:3   教学内容: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100以内数目表一张、例8放大图两幅、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76、89、90、9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1,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已有的数字用彩色笔写)指定学生填写。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7提出的两个问题。 A、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B、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第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8。 (1)出示鸡蛋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个鸡蛋?右边有多少个鸡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  26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鸡蛋,哪边的多?(左边多)28和26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28和26相比较,28大,26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在28和26的中间板书“>”学生读式子两遍)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9○45,又问:“39和4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  60  71  90  19 

篇8:pep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

Unit 4 Do you like pears

Part A 教案

教学内容

PEP Book 2 Unit 4 Part A

1、学习单词:Watermelon,peach,pear,orange

2、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

What about… ?Let’s have some ….

教学目标 要求

1、能听懂、会说本课时句型,要求模仿正确、语调自然,能在实际中运用句型会话;

2、能听、说、认读本课时水果单词;

3、学唱英文歌:An Apple A Day

教学重点:教学单词、句型。

教学难点

听懂、会说本课时句型,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教学用具

实物(水果)、篮子、售货员服装、新单词图片、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Step Ⅰ.Warming up .CAI 课件展示英文歌,学唱:An  Apple A Day.

1、听录音,跟唱;

2、全班合唱;

3、比赛,分组对答唱,看哪个组唱得好,并给予集体加分,以便激励学习热情。

Step Ⅱ.学习Dialogue A

1、多媒体平台显示出课题:

Unit Four ⑷

Do You Like Pears?

2、投影出Let’s learn 部分的图象和单词,让学生听录音后跟读,再让全班看课件齐读。

3、叫一位学生做小老师上机操作,由他提问其他同学读出课件中的水果单词,并作出评判。

StepⅢ.学习Dialogue A

1、句型导入  ,老师拿着水果分别问二位学生。

T:Do you like apples/oranges?

S:Yes,I do./No,I don’t.

T:What about pears/peaches?(启发答出)

S:Oh,I like them very much.

T:Let’s have some peaches and pears.

S:OK./All right.

2、出示CAI课件,老师指图介绍,并说Dialogue A一遍。

T:This is Chenjie.This is Miss White and this is Amy.

White:Do you like peaches?

Amy:Yes,I do.

White:Do you like oranges?

Amy:No,I don’t.

3、跟CAI 课件朗读。

4、全班齐读。

StepⅣ.口语练习

1、分组扮演角色进行对话。

2、叫一位学生扮成售货员,且设法把自己篮子里的水果卖完。

S1:Do you like bananas? S2:Yes,I do.

S1:Here you are.        S2:Thanks.

S1:Do you like watermelons? S3:No, I don’t.

S1:What about pears?         S3:Oh,I like them very much.

S1:Here you are.            S3:Thank you.

S1:…                       S4/5/6:…

3、Let’s practise .学生一个接一个做口头练习。

SA:Do you like apples?  SB:Yeah/Yes,very much.

SA:Here you are.        SB:Thanks.

SB:…?                  SC:….

StepⅤ.全班复习朗读Dialogue A一遍。

课外作业 :复习Unit 4 Part A.

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师能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佳。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开课伊始就注意用英文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求知欲的满腔热情;注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能力,能给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上机操作,形成了师机生、生机、生机生的合作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上机操作及运用媒体技术的能力;注意利用CAI课件创设语言情景,培养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有少部分学生学英语还有羞怯感,不够大胆开口表达。如何让后进生排除心理障碍,去掉羞怯感呢?笔者认为是否可采取下列方式?1、多做正面教育,使后进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开口讲;2、多渠道帮教形式(教师、家长、同学间帮);3、上课时,教师要尽量给机会让他们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树立成就感。

B部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Let’s talk

主要在A部分的对话基础上学习sorry, certainly等延伸语言。

Let’s practice

巩固、操练对话的句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的。

教学重点、难点:

对话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及sorry, certainly等延伸语言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果、食物的实物或图片,及本课的单词卡。

学生准备3-4种自己喜欢的食物图片。

教学过程 :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问候,并进行日常口语练习。

(2)复习字母、歌谣。并玩游戏――看谁敲得快。

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师出示B部分的挂图,解释情景。并用各种水果的卡片引出fruit这个单词。

(2)老师让学生提问,教师先问:What do I like? Can you guess?老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每画一笔,学生猜一次,如果是不喜欢的,教师就说:Sorry, I don’t like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sorry比no更有礼貌。

(3)教师将水果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用一册的can I have some/a/an …来表达自己想要的水果,教师先用sure,再替换成certainly。然后让学生进行替换练习。

(4)看图片,听录音并且跟读对话。

3.趣味操练(Practice)

学生用卡片进行自由对话练习。

分角色进行对话的表演或改编表演。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活动手册上P26的内容。

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1)听录音,仿读对话。

(2)和同伴表演对话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Let’s learn

本部分主要学习另外4个水果单词,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

2. Let’s sing

通过歌曲巩固本课单词。渗透科学营养的教育,让学生多吃苹果,有益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单词的记忆与应用。歌曲的表演及演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和单词卡。

学生准备白纸和水彩笔。

教学过程 :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日常口语练习。

复习A部分的词汇,让学生表演上一课时的对话。

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教师通过复习A部分的单词来导入  本课的几个新水果单词。

让学生听录音,一边指书,做到四到。

给学生放歌曲,出示apple的单词卡,让学生拼读。注意用an而不是a。学生跟唱并自己编上动作。

3.趣味操练(Practice)

游戏:看谁拿得快。指令:Run to an apple.最先摸到的同学为本组赢得一分。

游戏:听音涂色

根据指令画水果,并涂色。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内容:做活动手册第27页内容。

目标:检查学生掌握生词情况。

5.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听本课的录音,将歌曲表演给家长看。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Let’s say

学习字母Rr, Ss, Tt,以及以这些字母开头的单词。

2.Let’s do

本部分通过有韵律的听听做做活动,来复习巩固A-T的字母。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3个字母的书写和单词。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的字母卡及单词卡。

(2)学生准备画画用白纸。

教学过程 :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日常口语练习。

(2)唱一册三单元C中的colour song。

(3)游戏:Simon says复习act like a mouse.等动物。

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教师模仿rabbit,引导学生说出单词,can you spell “rabbit”? 从而引出字母Rr的学习。再让学生完整地拼出单词。

Rainy引出rain,帮助学生加快出rainbow(一册chant中出现过)。

用动作或图片展示Ss的两个单词。问问学生Ss像什么?

用图片和动作展示tiger,及taxi,再问学生Tt象什么?

学生听Let’s do部分,教师将字母卡贴出来,学生做相应的动作。

3.趣味操练(Practice)

(1)游戏:找朋友进行字母大小写配对游戏。

(2)游戏:猜一猜

学生模仿声音,让其他学生猜是什么。

看谁做得快

师说chant中的句子,学生说后半句,看谁说和做得快。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上相应的练习。及字母描红。

5. 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读字母给家长听。

将chant说给家长听。

课后记:

C部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Story time

(1)本故事表现的是Zip, Zoom到自助餐馆就餐的故事。

(2)要求学生理解故事大意,能听懂,知道自然餐馆不能打包。

Let’s check

检查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Culture

本部分为打包袋的介绍。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听懂it’s cheap. I’m full. No way. Doggy bag.鼓励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句子。了解西方国家打包袋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饮食习惯和勤俭节约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头饰。

教学过程 :

Let’s check

检查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Culture

西方打包说是给狗说,但实际上都是拿回去自己吃了。要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但自助餐馆是不能打包的。

3.Story time部分

放录音,学生看书上的插图,理解故事。特别是几个难句。

教师可以用动作来表现I’m hungry和I’m full的对比效果,帮助学生理解。

再听录音,及观察教师的表演,并鼓励学生模仿故事人物的语气。

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1)引导学生对刚才的表演进行评价。

(2)做活动手册上相应的内容。

5.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讲故事给父母听,能用英语的地方尽量用英语。向家长讲打包袋的习惯。

课后记:

篇9: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六单元大海边一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六单元大海边(一)

第六单元  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笔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目标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相应的计算;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括号,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进行10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结合具体实例,进行简单的估算。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重点难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课时分配     16课时   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信息窗1自主练习1―3。这是一幅小朋友赶海的情境图。借助小朋友在大海边 教学目标:   理解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意义,会计算。培养学生加减法互逆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相应学具,计数器、电脑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   1、教师拨计数器,学生说数字:42,38,89……。   让学生说说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个位上的数字又表示什么?   2、计算:   26+50=  10+58= 67-50= 59-8=   83-40=  20+17= 45+30= 79-60=   二、新课。   1.教学信息窗1。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喜欢到海边去玩吗?海边还有可爱的小虾和小螃蟹呢,想不想去看一看它们?   (2)给小朋友取上名字,小红、小刚、小玲、小龙、丁丁……   (3)看图,你能知道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问,教师边板书,将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如 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一共捉了多少只虾?等等)   学生先自己看题。   A、出示书P45图,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   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小组交流。(自己用学具摆一摆,和同位说说计算过程。)   估算:大约是40只。   用计数器:先拨出26,再拨上12,观察的数的变化。   可以用竖式计算,  26 + 12      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   教师小结: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你喜欢用那种方法来计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B、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一共捉了多少只虾?”的问题,那你能用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小朋友们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的算法?   如果用竖式来计算你会不会写呢?   学生自己列式并计算,指名说出是怎样算的。(可能有各种方法,对合理的要给予鼓励。)   三、自主练习。   1、第1题。   5 1  3 2  +  2 7  +  4 0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2、第2题。    65+24 44+30 5+42 37+12  45+50 72+6   先引导学生说说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注意数位对齐)独立完成,小组内检查书写格式,集体订正得数。   3、第3题:看图列式并计算。    指名说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集体订正。   4、第4题:看图填空。出示图片,然后让学生自己填空,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自主练习第三题。(找尾巴)   (1)看图,小组讨论,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   (3)交流计算结果。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对齐数位,并从个位算起。 板书设计:   26+12=38   十  个  2 6   +  1 2  3  8 作业设计:   练习笔算不进位加法。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48-49页,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自主练习4-8。 教学目标:   巩固对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意义的理解,熟练竖式计算。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培养学生灵活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培养学生灵活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相应学具、计数器、电脑 学生学习过程:   ―、复习:   1、出示:24+40,67-7。   学生说结果,说过程。教师演示。   2、练习:24+42=?   根据这个算式,写出竖式算式。得出计算结果。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教师小结过渡,引入练习。    二、练习。   1、自主练习4   出示练习题,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进行计算。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指名交流。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指名交流计算结果。   2、自主练习5   出示图画,根据图画,编出一个数学故事。小组讨论。   指名说数学故事。   根据数学故事,列式并用竖式进行计算。   32+24=   3、自主练习6   出示图画,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   和同伴说一说,你想买哪些东西?需要多少元钱?   列式并通过竖式进行计算。交流计算结果。   4、自主练习7   (1)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   (3)根据自己的想象摆一摆。   (4)指名说自己摆的结果,进行交流。   5、自主练习8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自己的发现,填空。   指名说填空的结果。进行交流。   一、练习:   1、口算:   31+20=  73-40=  83+16=  90-50=   33+16=  55+20=  60+23=  36+4=   2、列竖式:   47+22=  54+35= 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4-8 指名学生板演算式 作业设计:   进行竖式练习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用数筹记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练习题。 教学目标:   巩固对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意义的理解,熟练竖式计算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培养学生灵活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对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意义的理解,熟练竖式计算。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电脑、学具。 学生学习过程:   ―、复习:   1、卡片,开火车。   46+20= 3+54= 69-8=   77-60= 10+78= 95-70=   55+2=  48-6=  34+50=   45+3  67-2  76+20 30+59   45-3  67+2  76-20  59-30   64-40=24 32-20=12 57+2=59   88-3=85  36+20=56 69-50=19    10+8=18  18-8=10  18-10=8   2、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小于、等于号。   87-30○87-3 2+26○26+2   52+40○52+4 4+35○35-4   这道题不要求学生计算,要直接填符号,做的时候提醒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订正时,说出他们之间的规律。   3、用竖式进行计算。   27+12  56+33  42+35  54+43   81+18  16+62  23+34  34+12   二、你知道吗?   向学生讲解“用算筹记数”的知识。   三、学生小结:   让学生小结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用竖式进行计算。   27+12  56+33  42+35  54+43   指名板演 作业设计:   自己在家中进行竖式练习课后反思     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00以内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不退位减法,找出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计算、分析、动手和自学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使他们的学习更主动,兴趣更浓厚。 教学重、难点:   学会计算100以内不退位减法是重点。在实践中摸索计算的方法是难点。 教学准备:   电脑、学生学具。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32-20  47-30   口算32-20-1  47-40-5,结合计数器进行计算。   二、新授。   1、出示信息窗2的图画,仔细观察图画,看图编故事,了解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和问题。   摆轮船用了47个贝壳。摆海鸥用了11个贝壳。摆帆船用了32个贝壳。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2、对“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列出算式:47-32=   以小组研究的方式,借助摆学具,交流各自的想法。在小组里每人演示自己的解决办法。   3、集体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并说明想法。   a、计数器来减。    B、40-30=10 7-2=5  10+5=15   c、用竖式计算。   47    -  32  15   4、小组讨论包括其他小组的各种算法

篇10: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l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2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篇11: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   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加深对位置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多方法、多角度观察、思维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学会辩认和区分上下、前后、左右。 2、难点:认识什么是位置及确定位置。 3、关键: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加深对位置的认识,初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上下、前后…………………………………………………………………1课时 左右…………………………………………………………………………1课时 位置…………………………………………………………………………1课时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学、爱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2、难点:积极主动的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准备: 挂图、小动物贴图。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第二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关系。 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2、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1)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靠右走,按次序地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3、师小结,全课结束。             第三课时:位  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能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准备: 座位号、电影票等。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引入: (一)捉迷藏游戏   教师:你们最喜欢什么游戏?   生:(齐答)捉迷藏。   教师:有四只小动物想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教师分别把动物放在讲台的各个位置)瞧!他们都已经藏好了,你们能找到他们吗?   小鸭在讲台的左边,小狗在讲台的前面,小兔在讲台的后面,小猴躲在讲台的右边。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小动物们躲藏的位置。(板贴:位置) (二)联系实际进行描述   指名学生把前、后、左、右的同学介绍给大家听。   二、新授:   l、引导学生熟悉整幅图。   这是一年级5班的同学们。瞧!他们坐得多整齐。数一数,一共有几组?每组有多少人?   2、发散思维找朋友。   教师描述位置,学生说出那个学生的名字。   教师说出学生的名字,指名学生说出他的位置。   3、指出说位置要确定方向。  4、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教师:你们和这么多的同学成为好朋友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上是从左往右,由前往后数的。从左往右数,请第1组同学 向老师招招手(学生招手);第5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学生点头);第8组同学笑一笑(学生笑)。   教师:请同桌间互相说一说你们的位置。   同桌间互相说,后指名说。四名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三、创设情境:   如果新转来一名同学,你怎样给他安排座位?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1、个子矮坐在前面,个子高坐在后面。   2、中间。因为转学落了一些课,中间听课清楚。   3、最后一排,放在前面就看不见了。   大家都把好的座位让给了新同学,大家的提议都很好!   四、练习:   练习一第3题,先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篇12: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教材内容: 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  2、难点: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3、关键: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图形的拼组(一)……………………………………………………………1课时 图形的拼组(二)……………………………………………………………1课时   图形的拼组(三)……………………………………………………………1课时             第一课时:图形的拼组(一)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2、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书P27风车图。             第二课时: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2、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  )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三课时:图形的拼组(三)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  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P29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29第四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29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29第六题。 先观察熊猫图,找出图中熊猫的脸部特征,再结合拼图想一想,怎样才能拼出一个正确的熊猫脸。 6、完成教科书P29第七题。

篇13: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内化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NO:1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T)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

课件出示场景切换,配上明快的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课件切换到夷陵广场或书上的主题图)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

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3、课件从左慢慢移入一个花农骑车进入。

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学习。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的.可认真了,那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呢?

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课件里花农伯伯说:小朋友们快来帮我摆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

师:同学们,你们能据花农伯伯说的话来完整的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自己想一想这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3、巩固练习,

P57面的做一做,用小棒摆一摆,算出结果。

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

师: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

三、强化练习,

1、练习十的1T

(出示1T图)老伯伯看见同学们这么热心特地买来矿泉水来谢谢大家了。你能看着图说出图意吗?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T:独立计算,并仔细观察。

上下2题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

3、课堂作业

P58面的3T

看懂图意,独立列式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吗?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

NO 2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P58 4―7T)

教学目的:

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的心酸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1

20+60 80+10 20+50

70-20 60-30 90-60

2、连加连减口算

3+2+4 1+3+4 7+2+10

10-5-2 6-2-3 15-5-2

指明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

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

(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基础练习。出示第四题基础练习

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

(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

师模仿售货员一个学生上来模仿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后要求学生分组模拟。

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根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

(3)口头列式,并回答。

(4)全班反馈,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第7题,

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心和它交上好朋友吗?

要求:独立解答。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天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比一比谁是细心的孩子。

NO:3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

篇14: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3、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1、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课前安排小调查,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2、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数数中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一年五班的小朋友上课,先给大家来个自我介绍吧!我姓吴,今年34岁,身高155厘米,体重46千克,家住东山大道138号,每天上下班乘坐11路公共汽车。我平时喜欢听歌,这不刚买了个MP3,花了我398元。

小朋友们能象老师这样说一句带有数字的话吗?(指名说一说)

看来生活中的数字可真多,你们会数数吗?谁能从1数到20?(指名数)

谁能接着往下数?(数字接龙数到100)

除了一个一个地数到100,谁还有其它的数法?(指名2个2个地、5个5个地、10个10个地数到100)

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数100以内的数

课件演示主题图:春天来了,草原上来了许多的羊在玩耍,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只?(学生自由猜)

究竟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数数看吧!(学生翻看书上的主题图数一数)

汇报一下你们数得结果吧!(100只)100可比我们以前学的数多得多呢,你们是怎么数的呢?(学生汇报)

课件演示:10只羊圈在一起是一个十。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

10个十是多少呢?(学生齐答100)

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画圈再数一遍。

三、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物品,数出100个来,要求使人一看就知道是100个,比一比谁数得又快又准。

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数的,并展示自己的物品。

四、数的组成

老师在黑板上摆小棒,学生观察,并说说一共摆了多少根。

师:谁能说说老师是怎么摆的呢?(先摆了2个十根,再1根1根地摆了9根)那么2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师:你们能照老师的样摆一摆吗?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摆出来,并说说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相应的习题。

六、游戏

数字接龙:老师报一个数字,学生接着数出它后面的5个数或前面的5个数来。

篇15: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教案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教案(一)

第八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司马光》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司马光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救出落到水缸里的小伙伴的动人故事。教育学生遇事不要慌张,要动脑筋想办法。《鲁班和撸板》主要讲述了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发明了橹板的故事。赞颂了鲁班的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乌鸦喝水》讲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手”动脑喝到水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小松鼠找花生果》借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本单元的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学习,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等。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会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课时安排:   司马光………………………………2课时   鲁班和撸板…………………………2课时   乌鸦喝水……………………………2课时   咏华山………………………………2课时   小松鼠找花生果……………………2课时   练习8……………………………… 2课时    司马光 教材分析: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司马光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救出落到水缸里的小伙伴的动人故事。教育学生遇事不要慌张,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目标:   会认6个生词,会写9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育学生遇事不要慌张,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书写生字,体会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文中司马光的行为会深深的感动小朋友,学生会在一种好奇的情感中朗读课文;本课中的生字比较难认,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结合读课文,分析比较字形加以区分和记忆。 教学构想:   通过观察课文插图,了解课文中小朋友玩耍的情境,让学生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后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生字、记忆并书写生字,体会司马光机智救人的结果。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写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听说过司马光的故事吗?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司、光”。   二、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学生看课文中的字。   2、自由练习读,标出自然段,把觉得难读的字画出来。   3、学生质疑。   4、初识生字。   (1)出示生字词:   司马光  假山  水缸  喊叫  使劲 砸破 救人   时候  爬出  掉到 别哭 流水   (2)齐读、小老师领读、指名读。   (3)讨论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   1、自由练读,比一比哪些同学能把课文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评议中多功能指出学生的优点。,再评不足。   3、全班齐读。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情景。   2、观察画面,想一想:花园里除了几个小朋友在玩,还有些什么?   3、课文是怎么写的呢?画的旁边出示名字: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有一只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4、读一读这一句,试试能不能背下来   5、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6、学生评读。   五、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司  园 别    2、分析字形结构,讨论记忆方法   3、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字组词、扩词   4、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检查,纠正写字姿势。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花园里――装满水的'水缸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课文,巩固生字词,学习写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卡火车读、。中差生读。   2、同桌互相检查 。读对了给对方画一个“笑脸”。   3、指名分段读,评评谁读的流利 。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正当这些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得高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课件: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情景。   2、说一说:这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掉进大水缸会发生什么情况?   3、在情况危急时,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各是怎么做的?自由读第2、3自然段。   (1)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2)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评读。   4、讨论:司马光用砸缸的办法救出了小朋友。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小朋友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自由读生字,读准字音,读字组词,交流字义。   3、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说说每一个字的笔画笔顺。   4、“候”:偏旁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注意力面的小竖 “爬”:注意爪子旁   5、教师逐字示范写,学生书空练习。   6、学生描写字贴,教师巡视指导。   7、同位评一评。 作业设计:   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课后反思:         鲁班和橹板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发明了橹板的故事,赞颂了鲁班的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学生对鲁班比较熟悉,但只知其名,对于鲁班的一些故事不太了解。本课读起来比较难,有些地方比较拗口,这方面在教学时要注意。 教学构想: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对自己的初读情况进行简单的自我小结,分两步进行:先自由交流自己的初读成果,可以从字词的掌握,问题的解决,读课文的熟练程度等方面进行交流;再提出自己无法解决或感到有疑问的问题,教师对此做适当的梳理,将与课文紧密联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等作为下一步学习的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熟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鲁班 介绍鲁班。 2.继续板书:和橹板(领读,指插图):那人是艄公,手上握的就是橹板。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读课文。 2.再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 3.重点指导理解:吃力、对岸、盯着、扑通、安。 4.认读要求只识不写的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鲁班造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好处?结合插图指名口述本自然段的内容。   (2)他怎么想到造橹板的?   2. 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 指名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截的是什么?   (2)再读读,画一画鲁班制作的工具。   (3)课件出示,学生观察“鲁板”,说一说样子。   (4)齐读这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5)巩固识字。 4.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结:橹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5.练习概括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轻轻读课文,想想: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坐船―想―看鸭子拨水―做橹板―后人称呼)   四、总结:   练习口述《鲁班和橹板》的故事。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板书设计: 鲁班和橹板 看 竹篙 撑 吃力 盯 想鸭子 蹼、拨水轻快 (有什么办法)圆形 找削 橹板 扁形 省力快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鲁班看到艄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就想,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驾驶起来感到省力呢? 指名回答   二、回顾课文内容,朗读读文。   1、朗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截的是什么?   (2)课件出示,学生观察“鲁板”,说一说样子。   (3)齐读这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2、朗读第3自然段。   (1)齐读。   (2)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的启示。   三、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的写法。   2、说一说“等、身”的重点笔画。   3、出示:已   你想不想提醒大家点儿什么?(竖弯钩腰出一半头)   4、交流并质疑 。   5、示范、指导。教师巡视指导。   6、描红、临写。   四、总结: 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说一说。 作业设计:   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鲁班和橹板  板 力 等 已 往 身 前 忽 安 课后反思:      乌鸦喝水 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讲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手”动脑喝到水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

篇16: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教案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教案(一)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鲜花和星星》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共有两句话,第一句,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说明夏天满地的鲜花比天上星星还多;第二句,用相同的写法说明夏天晚上的星星比地上的鲜花还多。《放小鸟》主要叙述的是“我”放飞一只小鸟的故事,告诉我们鸟是人类的朋友,表现出少年儿童爱鸟的童心。《这儿真好》主要写了小熊找朋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改善环境。《世界多美呀》讲的是小鸡对世界的认识。《我叫足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本单元的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学习体会保护环境等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单元的生字,通过学习体会体会保护环境等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   鲜花和星星…………………………2课时   放小鸟……………………………  2课时   这儿真好……………………………2课时   世界真美呀…………………………2课时   我叫足球……………………………2课时   练习6……………………………… 3课时   鲜花和星星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共有两句话,第一句,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说明夏天满地的鲜花比天上星星还多;第二句,用相同的写法说明夏天晚上的星星比地上的鲜花还多,这种互相比喻的句式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教学目标:   学会6个生字,掌握生字的正确笔画结构;认识生字“满、颗、数”,及新偏旁“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内容,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会儿童的生活情趣,引发儿童对周围事物及大自然的关注及热爱。培养热爱美丽大自然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工整、规范书写生字。 学情分析:   学生对鲜花和星星这两种事物都比较熟悉,诗歌句子也比较简单,语句易懂,学生学习这首诗歌不会有困难。 教学构想:   先通过板书“鲜花和星星”说说鲜花的家在那里,星星的家在那里,了解了两种事物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鲜花和星星的关系,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生字,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认识多音字“数”结合组词,学习应用。在认字的基础上学习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读字词,学习写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束小野花)你喜欢鲜花吗?板书课题,读题, 说说“最喜欢”是什么意思?你平时最喜欢的是什么呢?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3、认读生字词。   (1)出示 :最好  满地  几朵 那边 真多  晚上  数数  一颗 喜欢   (2)齐读、指生读、开火车读。   (3)指生说词义,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句。   (1)说说哪个季节的喜欢最多?(在“夏天”这个词下画上红线)   (2)引读:我最喜欢……真比……还多。鲜花多得怎么样?(板书: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说明什么?(花儿多)多的比什么?(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2、过渡(星星在什么时候出现?)   (1)晚上花儿睡了,我不再打扰花儿了,就数着满天的星星。   师:星星多吗?多得怎么样?   生读:……   (2)那么是花儿多,还是星星多?(讨论)   3、师范读   4、合作小组读   5、小组个人表演读。   6、评一评谁读得好没,好在哪里?   7、试背(对快背的同学表示高度评价)   四、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练习表演。   1、指名表演背诵。   2、全班同学们自由表演给好朋友或老师看都可以。   3、师:白天,星星睡了,有花儿向我们微笑;夜里,花儿都睡了,可还有星星快活地向我们眨眼,同学们也能用明亮的眼睛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对吗?   五、学习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朵  那  真   2、自由读生字,读准字音,读字组词,交流字义。   3、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说说每一个字的笔画笔顺。   4、“朵”:第二笔是竖弯。“真”:里面是三横   5、教师逐字示范写,学生书空练习。   6、学生描写字贴,教师巡视指导。   7、同位评一评。 作业设计:   记忆生字,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鲜花和星星 鲜花――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星星――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背诵课文,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生词,指导读准轻声。   2、齐读生词,开火车读,指差生读。   3、读生字,组词、扩词,选词口头造句。   4、指生朗读课文,评评谁读得好。   5、自由背诵课文,指生背诵课文。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内介绍一下你为什么最喜欢的是花儿或是星星。   3、以小组形式为单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花儿的美与多,站在花海中游戏的'乐趣;星星闪烁,数也数不尽的快乐。最后,通过比较,体会到花儿与星星一样都是多得数不清。   4、面向全体学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们有什么感受?(花儿和星星一样都是最喜欢的。)   7、同学们热爱大自然,也特别善于细心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美,我们请花儿和星星也给大家评一评你们说得好不好。   三、口头填空:   1、出示:我喜欢早春漫山遍野的梅花, 这里―――――― 那里―――――― 真比――――――――――――――    我喜欢草原上一群群的羊儿, 这里――――――    那里―――――― 真比――――――――――――――――。   2、指生口头填空   3、你还会说这样的句子吗?指生交流。   四、学习生字。   1、教师展示“满、数、颗、最、晚”。   2、指导书写新偏旁“页”。   3、重点指导:“满”是左右结构;“晚”的第十笔要穿过扁口。   4、学生自学这5个字怎么写,怎么记,怎么组词。   5、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后在书上描这5个字。   6、这5个字要怎么写才写得好看呢?学生说说描红得出的经验,教师适当归纳并范写。   7、学生在《习字册》上抄写这三个字。 板书设计: 鲜花和星星 满  数 颗 最 晚。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   2、把这首诗表演给父母和好朋友看。 课后反思:     放小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我”放飞一只小鸟的故事,告诉我们鸟是人类的朋友,表现出少年儿童爱鸟的童心。 教学目标:   学会9个生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爱护大自然爱护鸟类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书写生字,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喜欢小动物,文中的小鸟学生更为喜欢,学生会在一种好奇的情感中朗读课文;本课中的生字比较难认,还有两个比较接近的词“着急”、“焦急”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结合读课文,分析比较加以区分和记忆。 教学构想:   通过观察课文插图,了解文中小鸟的外形特征,让学生也产生对小鸟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生字、记忆并书写生字,体会热爱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引入:   1、我想告诉同学们一件事情,我讲完后,看谁能告诉我,我讲了一件什么事,看谁听得最留心。事情是这样的:(师复述课文)   2、学生互相讲述故事,个别讲述。(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大概类容。)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   小嘴 喝水 朝着 着急  焦急 窗外   心想 翅膀 羽毛 非常  一闪一闪    找孩子  决定  拍手(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将生字词带入课文中读一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课文中的长句子能读得正确、流利吗?(出示长句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4、再次练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   (1)师引读课文:姑妈送给我……小鸟的样子是……非常…   (2)再读第一句。   你们喜欢这只非常可爱的小鸟吗?文中的“我”也很喜欢它。往下读你们就  知道了,齐读(第一段的二、三两句)   (3)导读:看到小鸟不吃也不喝,一动也不懂,我怎么样?(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突然,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什么是焦急你们知道吗?(非常着急)这两只鸟在焦急的说着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自己能听到什么,看到什。   (2)当我听到另一只鸟在叫唤时,我是怎样想的?用“~~~”画出我想到什么?   3、分析后两个自然段   (1)我最后怎样做?指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如果你捉到了那只鸟,你会怎样做?为什么?   (2)小鸟飞走的时候对我说什么?   (3)起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练习  小朋友放小鸟的故事被我们电视台的

篇17: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案一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案(一)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案(一) 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 高一备课组   (郑锦云  王海洋  陈璐璐  ) 一、单元教学指导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个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短新闻(消息,或称新闻特写);《包身工》是一篇典范的报告文学(高中传统名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则是一篇通讯。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一)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颗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颗特别明亮的珍珠”。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 (二)通讯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 1、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2、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 3、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此类。   (三)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必须严格地忠于历史、忠于事实。虽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有很多争议,但大多数人还是把它作为报告文学最主要的特征。当然,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的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与加工。 二、单元内容简析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回归祖国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地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人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凸显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三、单元目标设计 根据本单元特点,安排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语言特点,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概况语段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并据此掌握分析一篇新闻的内容结构及写作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离开理性与客观,新闻将毫无力量。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审美观。   四、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总课时5课时: 《别了,不列颠尼亚》1课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课时 《包身工》2课时 《飞向太空的航程》1课时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准备】: 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 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   三、赏析文本精彩之处: 过渡: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提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文章标题(2)、选材、取材的角度(3)、文学手法(4)、语言特点。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1)题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意蕴深远。   (2)选材、取材: 选材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 对比突出意义。三降一升,对比鲜明。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文学手法: ①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②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 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课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

篇18: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l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2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当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NO:3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

(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NO:4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 0。5元=5角 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 )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 )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 )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

篇19: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测试题(C)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测试题(C)卷

一、填空题(第1小题2分,第2小题3分,3-6每题4分,7-15每题5分,第16小题6分,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10分,共90分)

1.按规律填数.

□ 11 9 7 □

2.填空.

1、2、3……9都是( )位数,其中最小的数是( ),最大的数是( ).

3.(1)10、11、12……99都是( )位数,其中最小的数是( ),最大的数是( ).

(2)400是( )位数.

4.

5.按规律填数.

(1)6 9 12 □ □

(2)20 18 ? ?16 □ □

6.方格里该填什么数?

(1)3 5 7 □ □

(2)5 □ 15 □ 25

7.一个乒乓球5角钱,一根跳绳9角钱,买一个乒乓球和一根跳绳一共用( )角,合( )元( )角.买2个乒乓球、2根跳绳一共用( )角,合( )元( )角.

8.一支铅笔8分钱,买一块橡皮与买两支铅笔的'价钱同样多,一块橡皮( )分钱,合( )角( )分.买一块橡皮一支铅笔共花( )分钱,合( )角( )分.

9.写出十位上是7的数.

( )( )( )( )( )( )( )( )( )( )

10.

11.写出个位上是7的数

( )( )( )( )( )( )( )( )( )( )

12.写出所有比48大、比60小的数.( )

13.图中有( )个正方形

14.有( )个三角形

15.写出个位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位数.

( )( )( )( )( )( )( )( )( )

16.在7、51、63、6、17、4和81中,

一位数有( ),其中最小的数是( ).

两位数有( ),其中最大的数是( ).

17.小新的储蓄盒里有许多5分、2分和1分的人民币,他要从中拿出8分钱,有几种不同的拿法?请你填一填.

5分1个

2分1个4个

1分1个

18.把10、20、30、40、50填在空格里,使横行、竖行三个数相加的和相等.

其它题(10分)

算一算,哪个储蓄盒里钱最多,在下面( )里打“√”;哪个储蓄盒里的钱最少,在( )里打“×”。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一】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

2.pep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

3.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教案一

4.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教案3

5.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6.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7.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

8.高中第二册第四单元说明文:介绍大熊猫

9.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0.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

下载word文档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