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复习教案
“疏林不作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复习教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复习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单元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巩固,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梳理、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植树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重点
巩固不同的“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灵活地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练习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复习整理
1.师:回忆一下数学广角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尝试用你喜欢的方式总结一下。
生:用语言叙述
生:用表格表示
生:用线段图表示
2.以组为单位,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互相评价,思考:本单元的内容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对比辨析、自主练习
1.独立完成。
①某人到十层大楼的第八层办事,不巧停电电梯停开,如从第一层走到第四层要48秒,请问以同样的速度从第四层走到第八层,还需要多少秒才能到达?
②在一条100米的公园小路两旁摆放一些花,每两盆花之间距离为4米,一共要准备多少盆花?
③游泳池周长120米,在池边每隔6米栽1棵,需要栽多少棵?
2.对比辨析、交流汇报。
注意结合实际,区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式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三)典型习题
1.书上P123---5
(1)审题
(2)学生独立试做
(3)交流反馈
2.书上P123----7
(1)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合作探讨:用什么方法解答?它与“植树问题”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四)拓展练习
1.在马路的一侧种了100棵槐树,(■表示槐树),每两棵槐树之间种2棵杨树(●表示杨树),这段路上有多少棵杨树?
篇2: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复习教案
2.书上P123---6
3.舞蹈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层人数为60人, 对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
(五)全课总结
篇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测试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测试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18分)
4.35+8.6+15.65+1.419.32-5.56-3.44
37.6-(7.6+3.25)5.49+2.68-3.49
6.27+3.83+1.738.4+3.5-8.4+3.5
二、解决问题。(82分)①一条路长140米,在这条路的一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5分)
②一条长100米的长廊两边摆花盆,起点和终点都摆,一共摆了52盆。相邻两盆花的距离相等,相邻两盆花之间相距多少米?(5分)
③在一条长48米的街道两边,每隔6米插一面彩旗(两端不插)一共需要插多少面彩旗?(6分)
④在一个鱼塘周围筑成周长是l240米的土堤,堤上每隔8米栽一棵杨树,然后在相邻两棵杨树中间栽一棵松树。问堤上栽杨树、松树共多少棵?(6分)
⑤有5根木料,每根都锯成6段,每锯开一处需付锯板费3元,全部锯完需付锯板费多少元?(6分)
⑥要把一根木头锯成7小段,每锯一小段要用l5分钟。李叔叔从上午8时20分开始锯,中间不休息,锯完时是几时几分?(6分)
⑦在一个正方形操场四周插彩旗,四个顶点都插一面,这样每边都有l5面。操场四周共插彩旗多少面?(6分)
⑧小芳家所在的那座楼房,每上一层楼要走l8个台阶,到小芳家要走108个台阶,小芳家住几楼?(6分)
⑨如果一个人从第一层楼走到第四层楼要48秒,那么他以同样的速度从第四层走到第九层,需要多少秒?(6分)
⑩小明以不变的速度在小路上散步,他从第l棵树走到第5棵树用了16分钟。如果他走了48分钟,应该走到第几棵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6分)
11两棵树相隔240米,在中间以相等的距离增加11棵树后,第2棵树与第8棵树之间相隔多少米?(6分)
1256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学生几人?(6分)
13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一共有16排,每排l6人。问最外层一共有学生多少人?整个方阵一共有学生多少人?(6分)
14一张桌子,每边坐两人,可坐8人。如果将两张桌子一边并起来坐,可坐12人,三张桌子并起来坐l6人……照这样,12张桌子并成一排可以坐多少人?如果一共有44人,需要并多少张桌子才能坐下?(6分)
参考答案
二、①140÷5+1=29(面)
②100÷(52÷2-1)=4(米)
③(48÷6-1)×2=14(面)
④1240÷8×2=310(棵)
⑤(6-1)×5×3=75(元)
⑥(7-1)×15=90(分钟)90分钟=1小时30分8:20+1:30=9:50即9时50分
⑦(15-2)×4+4=56(面)
⑧108÷18+1=7(层)
⑨48÷(4-1)×(9-4)=80(秒)
⑩48÷[16÷(5-1)]+1=13(棵)
11240÷(1l+2-1)=20(米)20×(8-2)=120(米)
12(56-4)÷4+2=15(人)
篇4: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和逻辑推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科研中很重要的知识,人们从事学习、科研、经济和法律活动(如侦破、审理案件)都要用到推理,计算机就是以数学逻辑为基础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本套实验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年级下册已经渗透了找规律,本册渗透排列组合、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可能性(也就是概率)、运筹、等量代换等高等数学思想方法。
2.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进行学习。
如在例1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在做一做中安排了学生握手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猜球游戏。
四、具体编排
排列组合
*例1
(1)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容量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排列组合思想是学习概率的基础,也可以讲得很难很深,但这儿只是通过活动,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至于排列组合中的乘法原理、加法原理、公式等都不要求学生掌握。
(2)2张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用2张卡片摆,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3张卡片摆;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P99做一做
属于组合,选定的一组事物与顺序无关。
推理
*例2
(1)最简单的推理知识,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
(2)给出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猜拿的是什么书,第二个活动猜拿的是什么花。通过这两个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例3
是在例2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条件,难度稍有增加。实际上例3可以转化为例2的形式。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说明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社会书,再根据条件判断,与例2就非常类似了。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这部分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要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不要拨高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人为拨高要求。例如,讲逻辑推理时,不要向学生讲大前题、小前题等概念,也不要增加条件的数量,教材上最多是让学生根据三个条件来进行推导,教师不要增加到4个,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出现科学性错误。
篇5: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知识点
1、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各部分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2、平均数=总数÷总分数
3、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平均数,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1、复式条形统计图:用两种以上的长方形直条表示不同数量的条形统计图。
2、复式条形统计图要画两种以上的直条,为了区别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线条来表示。
3、与复式统计表相比,复式条形统计图更便于比较几组数据的大小,提供的信息更多,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4、复式条形统计图优点:可以直观的看出不同项目数据是多少,能形象的比较不同的数据。
5、复式条形统计图缺点:需要自己计算总数,不大方便。
6、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
①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
②画出纵轴和横轴(纵轴高度的确定:要确定一个长度来表示一定的数量。横轴长度的确定:要根据纸的大小、字数的多少来确定)
③画直条或条形的宽度要一致,条形之间的间隔要相等。
④不同的直条做不同的标记(如颜色不同或在其中一组画上条纹)
⑤写上总标题、数量单位和制图日期
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怎么求
梯形面积与周长
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a+b)×h÷2
梯形的面积公式2:中位线×高
用字母表示:l·h (l表示中位线长度)
另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对角线×对角线÷2
梯形的周长公式:上底+下底+腰+腰,用字母表示:L=a+b+c+d
等腰梯形的周长公式:上底+下底+2腰,用字母表示:a+c+2b。
数学学习方法分享
数学学习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学数学指导
1、上课认真听讲是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环节,也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根本途径。
2、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如假设法,特殊值法,整体法。
3、深刻理解知识点,仔细阅读课本,认真听讲,理解联系实际。
3怎样学好数学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篇6: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测试卷
一、元旦即将来临,学校准备在教学大楼的顶部前沿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上一面彩旗,测得大楼的顶部前沿长50米。学校需要买多少面彩旗?
二、两座大楼之间相距168米,管理处要在两座楼房之间的小路的一边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音的.距离是6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三、学校门前的小路两旁,从头到尾都栽满树,已知小路长500米,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4米,问小路上一共有多少棵树?
四、小亮的家住在20层,一天他乘电梯回家。他从第一层到第六层花了10秒,他还需要多少秒才到家?
五、一个水库的周长是1600米,在水库的周围每隔8米栽一棵柳树,在两棵柳树中间种两棵白杨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第八单元测试的部分答案:
一、50÷5 +1= 11(面)
二、168÷6-1 = 27(棵)
三、(500÷4+1)×2 = 252(棵)
四、10÷(6-1) = 2秒 2×(20-1)= 38(秒)
五、1600÷8×(2+1)= 600(棵)
篇7: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1: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学例2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2、书后做一做第2题
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的例题1和例题2。
四年级数学教案2:排队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页的例题3。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案3:“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
田忌
本场胜哲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A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说明游戏规则
B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
篇8: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试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试题
迎战考试,我们需要自信,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让学习始终充满动力,富有效率,直到最后征服考试,本文为大家推荐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试题
一、填空
1、一张饼两面都要烙,需要6分钟,一只平底锅每次可以烙3张,烙熟5张至少需要分钟。
2、丽丽每天晚上要背诵成语6分钟,烧开水10分钟,泡好不烫的牛奶2分钟,喝牛奶5分钟,那丽丽在()同时可以(),做完这些事情最少用()分钟。
3、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水壶要2分钟,烧开水要12分钟,洗茶杯要2分钟,找茶叶要1分钟,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最合理的安排()分钟就可以沏茶了。
4、星期六早上吃过早饭,小明的妈妈要做几件事,请你帮她安排做事的顺序。
要做的事情大约所用的`时间次序
刷碗整理厨房20分钟
烧一壶水沏茶15分钟
用全自动洗衣机洗被罩1小时
手洗小明衣服20分钟
把小明衣服放入洗衣机甩干5分钟
小明的妈妈做完这些事,最少要用的时间是()。
二、解答
1、刘英早晨起来是这样安排的:刷牙、洗脸3分钟,淘米2分钟,用电饭锅煮饭18分钟,背英语单词12分钟,吃早饭8分钟,结果用了43分钟才去上学。请你合理安排,使刘英起床后用最短的时间就能上学。
2、丽丽长大了,想和妈妈学做菜,星期天要学做一个炒鸡蛋,妈妈告诉她这道菜有以下几项工序:
敲蛋(1分钟)搅蛋(1分钟)切葱(1分钟)洗锅(2分钟)烧热锅(2分钟)烧热油(1分钟)炒蛋(4分钟)
3、张大妈用平底锅煎烧饼,煎好一面需要3分钟,锅内每次只能放2只烧饼,要煎好10个烧饼,至少需要几分钟?
4、小华每天早上在家烤面包吃。烤第一面要烤2分钟,烤第二面只需要1分钟就够了。小华用的架子一次只能放两块面包。小华每天早上要吃3片面包,最少要烤多长时间?
5、参加跳绳比赛的队员最近一次记录四(1)班:林达92,林森124,何梦婷148四(2)班:陈捷116,陈辉133,林小军158
如果要进行团体比赛,三局两胜制,你能找出四(1)班胜出四(2)班的策略吗?
6、有20颗豆,甲、乙两人轮流取走,每次只能取1颗或2颗,谁取到最后一颗豆谁就赢。想一想,获胜策略是什么?
本文为大家推荐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试题,希望大家抓紧时间冲刺考试。
篇9: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篇10: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班级学情分析:
我校三年级共有学生43人,大多数数学学习能力较强,但是优劣差距较大,所以教学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4、通过学习学生能应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课件、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
(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二、引导参与:4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三、共同探究:
师:20xx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课堂练习:
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作业设计: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我的问答: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任何时候都要放在首位,但这一点也是许多教师都犯的一个通病,把课堂看做自己表演的舞台,给学生留的空间很少,这就我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你说呢!
篇11: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喜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同学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同学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同学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同学独立考虑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 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同学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同学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同学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
(1)△+□=240 (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篇12:《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水口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一、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逆向思维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植树问题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以学生的小手为载体引入本课
【以学生身体的一部分为游戏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理,顺利解决植树问题中的“间隔”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亲身实践中,直观地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3月12日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先出示引例: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一边,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使学生明确:间隔数+1=棵数。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还原例1,让学生解决
(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会填,让学生现一次巩固总长,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如果路长是10米、15米、25米、30米,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各要种多少棵树呢?先想一想,再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画一画,验证一下!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10
15
25
30
(1)反馈交流:可以种几棵?你是怎么种的?
(2)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概括规律(板书规律)。
两端都种时: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
2、我会算,设计两旁都要栽的练习。出示119页做一做
3、智力大比拼,通过两端都要栽的情况顺理成章地使其明白另外两种植树问题。联系生活,完善建构。
1)、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
看课件三种情况。(两端种、两端都不种、一端不种)
2)、想一想,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植树问题吗?请举例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2(两端不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基础上,引出另外不同的种法,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4、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海油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相似。)如
1)、垃圾箱问题. 为净化环境,公园沿一条600米长的小路一侧设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个(路的一头不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箱?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3)、学校召开秋季运动会,在笔直的跑道一旁插彩旗。跑道全长100米,每隔2米插一面(两端都要插)。需要多少面彩旗?
4)、在全长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题。教师追问思考过程。
5)、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多远?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练习紧扣中心,拓展情境,让学生运用规律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完成了建构,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收获,进一步深入总结,给学生留有回味和发展的空间。】
2、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更多更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小朋友们排队,如果排成个圈儿,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
篇13: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教案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钟表(第91页-------第95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钟表》属于准备性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如二年级的时、分、秒,三年级学习的24时计时法做了铺垫。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4)能估计运算结果。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半时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钟表(整 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91、92页的内容,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 2.使学生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的认出整时;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 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表。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猜谜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师:谁知道这是什么? 生:闹钟或钟表 师:对了,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2、揭示课题。 师: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师:钟就是时钟,表就是手表。简称“钟表”。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观察自己的钟表。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带的钟表或钟表模型拿出来,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 师:观察好的请坐直。 师:谁来说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 师: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老师想问问大家,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有2根针,3根针,4根针,那这些针都一样吗?谁来说说这些针是什么样的? 2、看课件钟表。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有一点一点的,我们叫它刻度。 这些刻度把整个钟面分成一格一格的,还有1~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板书:数(12个)大格(12个)、除了这些,刚才同学们还发现钟面上还有一些针,而且这些针都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根针呢,比较粗,又粗又短的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时针“,又细又长的这根针叫做”分针“还有些同学的钟面上还有一根笔分针还要细的针,叫做”秒针“但是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时针和分针,秒针呢是我们以后学习的内容,所以这一节课暂时不讲,有些同学的钟面上还有一根是定时针,也不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也暂时不讲。 3、认识分针,时针。 师:时针是什么样的?谁来说说?分针是什么样的?谁来说说?(板书:时针:粗、短;分针:细、长) 师:正是这些组成一个非常漂亮的钟面。板书:钟面。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又粗又短的针是什么针?又细又长的针是什么针? 我这里有一个钟,老师指着针,看谁能最快地说出是什么针? (时针,分针,分针,时针)、师:现在请同学考考同桌,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 师:你的同桌都说对了吗?把钟放桌角。坐直。 (二)认识整时 1、看时刻。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幅图中,小女孩是几时起床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这两位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一个从墙上挂的'钟上看出来是7时,一个从床头柜上的电子表中看出是7时的,你们同意吗? 师:好墙上挂的大钟,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床头柜上的是电子表的表示方法,这也是7时,那老师想问问大家,平时,你们早上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师:老师希望大家想这个小朋友学习,一听到闹钟马上起床,从小就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钟面,看谁能很快地说出是几时?(师贴钟面)(8时、3时、6时) 这是几时?同意吗? 师:3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那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你看,这3个钟都有什么规律吗? 生:它们的分针都指着12。 师:你们都观察到了吗?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 (8时)时针指着3就是 (3时)时针指着6就是 (6时) 师:那时针指着5呢? 师:也就是说看钟的时候,先看分针,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是吗?真聪明。 板书: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这就是看钟表的方法,会看钟也就会看表了,大家把这个方法一起读一遍。 师:记住这个方法了吗?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老师来拨钟,你们来说时刻。 1 时 9 时 5时 师:现在老师来说时刻,请你们来拨钟,谁要来。 2 时 11 时 12时 师:还有同学想来,我把机会让给大家,同桌两人,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 师:说完了吗?你同桌都说对了吗?表扬同桌。 2、写时刻 师:刚才我们已经会看钟表了,那你会不会把钟表上的时刻写出来呢?再请看这幅图,这几个小朋友还是7时起床的,7时怎么写呢?请大家看黑板,7时可以直接写7时,还有一种方法呢?像这个电子表上一样写,几时就在前面写几,7时就在前面写7,然后在中间写2个小圆点,最后在后面写上2个0,。这个也表示7时, 师:一起读一遍,7时我们已经会写了,可以用这种方法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写 师:那刚才这个钟面,同学们已经会看时间了,那谁能用2种方法写出来呢?谁愿意上来试试?别的同学认真观察,看他们写得对不对?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你们都会写了吗?刚才我们学的就是课本91页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小明的一天。 师:好,有一位小朋友知道大家都会了,想考考你们,你敢接受挑战吗? 师:请看课件。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明,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懂得了独立生活,通过学习认识钟表以后,我的生活安排有序多了,你看,这是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你能够说出我在什么时刻做什么事吗?) 谁来说说? 我们知道了小明一天的安排,那你们会用两种方法写出来吗?请打开课本92页,认真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工整。开始吧, 师拿几本展示一下, 你们跟他们一样吗?真不错, 师:小明懂得合理地安排时间,使一天的生活丰富多彩,老师也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懂得合理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六第一题连线。 师:现在我们来做练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4页。练习石榴的第一题。连线。 上面有4个钟面,下面有4个时刻,请把相应的时刻连起来。 (师生讲评) 2、练习十六第3题。 先说出钟面上现在的时刻,再说出过1小时是几时? 3、小画家,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当一次小画家,拿出老师发的练习,把你最喜欢的时刻画出来,并用2钟方法写出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谁表现最好? 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半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95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认识半时的方法,并会认半时时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半时的规律。 教学准备: 自备小闹钟一个,电脑课件一套,小动物的头饰多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脑出示一组整点时刻,让学生认,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2、师:请认真观察这些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认识半点 电脑出示钟面:7时半、8时半 1、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拨一拨这二个钟面上 所表示的时刻,你能发现这两个钟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吗?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钟面上半时时,分针指着数字6, 而时针总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 电脑再出示二个钟面上的表示的时刻,师:你说一说 这两个钟面的时刻是多少<请说给你的同桌听,并说一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再指名说一说>3、认一认 电脑出示图片(即书中第93面的做一做) 师:请你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 4、电脑出示7时、7时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说一说这两个钟面上表示的时 刻,看一看两根指针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三、练习反馈,激活思维 1、请你在你的钟上面拨一个你最喜欢的半点时刻,并说 一说你篇14:二上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二上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排列组合 教学内容:P99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排列组合的思维方法的渗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42”和“24”两个数。 提问:这两个数都有哪两个数字?(4和2) 提问:42怎样就变为24了? 提问:都数字“4”和“2”,为什么两个数不同呢? 教师说明:因为数字“4”和“2”排列的顺序不同,就组成了两个不同的两位数。 二、新课。 1、学习例1。 (1) 请学生拿出一个数字“1”和1个数字“2”。 提问:用“1”和“2”能摆成几个两位数?学生独立去摆。学生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2)请学生拿出数字“1”、“2”、“3”,用这三个数字怎样两位数?用什么方法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① 小组合作摆,互相说说是怎样摆的。 ② 看谁摆的两位数多,谁的方法巧。 ③ 向全班汇报你的巧方法。 教师小结摆的方法。 (3) 学生用4、5、6三个数字组成两位数练一练, 2、握手问题。P99“做一做”N1 提问:这几个小朋友在做什么?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1) 看图猜一猜一共握几次? (2) 找你身边的同学,三个人互相握手试验看一共握几次? (3) 找一组同学上前汇报演示,讨论方法。 方法是:①和②,①和③,②和③共握3次。 教师说明:握手问题也是排列组合问题,但它的.排列与顺序无关,因为谁和谁先握都可以。 (4) 实践活动:每小组4人,每两人互相握手,2个人,3个人,4个人,一共握几次?试一试,看能否找出规律来? 小结:2个人互相握一次手,3个人互相握手时,第1个人和第2、3个人握手2次,第2个人就不必和第1个人握手,只需和第3个人握手,2+1=3,所以3个人握3次。4个人互相握手,第1个人握手3次,第2个人握手2次,第3个人握手1次,3+2+1=6,所以4个人握6次。握手问题只需列一个连加算式,第1个加数比人数少1,一个加数比一个加数少1,最后一个加数是1。 (5) 试一试:5个班要进行篮球比赛,每2个班都要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你能用握手问题解决吗? 3、P99“做一做”N2。看书回答,有几种付钱方法? (1) 5角; (2) 1角、1角、1角、1角、1角; (3) 贰角、贰角、1角; (4) 贰角、1角、1角、1角。 三、练习。 1、P101 N1和N2 2、用于、6、7三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写下来。 简单推理 教学内容:P100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通过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1、猜一猜,P100例2 提问:从一个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你能分析知道什么?你能猜出另一个同学拿的是什么书吗?为什么? 提问:从这个同学说:“我左手拿的不是红花”。这句话你能分析知道什么?你能猜出这个同学左手、右手各拿什么花? 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2、教学例3 提问:从题目中知道什么信息? 提问: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吗?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提问:从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提问: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教师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3、练习P101 N3、N4 提示: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可以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到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说理表达的能力。 4、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 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 熊猫住的不是1、3、5号, 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 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 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篇15: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检测试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检测试题
一、填一填。(每题3分,共24分)
1.中山路一边共有28盏路灯(路的两端也有),有个间隔。
2.植树节要在长是50米的教学楼前植一排树,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需要准备()棵树苗。
3.把13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4.把8根2米长的绳子结成一个大圆圈,共要打()个结。
5.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5棵(路的两端也种),这条公路有()米。
6.红领巾公园内的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的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米。
7.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分钟。
8.有一个边长为40米的'正方形池塘,要在四周插木桩建篱笆,每间隔1米插1根木桩,每个角都插一根,共需()根。
二、判一判。(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4分,共20分)
1.一个正五边形花坛每边上放3盆花,而且每个角上都放1盒,一共需15盆花。()
2.四(1)班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组成一个方阵,最外层每边6名,一共需要36名同学参加。()
3.小兰住在四楼,每上一层楼需要3分钟,照这样计算,小兰每次从一楼到家要12分钟。()
4.一口井深15米,一只蜗牛从井底向上爬,白天向上爬4米,晚上向下滑3米,照这样计算,蜗牛需要15天爬出井口。()
5.为庆祝六一,四(1)班的同学在教室四周挂上气球,教室长8米,宽6米,每隔2米挂一个,四个角都要挂,则需准备14个气球。()
三、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4分,共16分)
1.一个圆形跑道400米,如果每10米竖一道警示牌,共需()道警示牌。
A.4B.40C.39
2.在一条长为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面彩旗。
A.10B.20C.22
3.两厂之间架设一些高压线,每两根之间50米,共架设20根电线杆(两端也架设),两厂之间相距()米。
A.1000B.1050C.950
4.国庆期间,学校在正方形校园四周挂上红灯笼,四个角也要挂,共挂了64盏,如果每间隔10米一盏,绕校园一周需()米。
A.650B.640C.630
四、解决问题。(每题4分,共40分)
1.小明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6分钟。照这样计算,他从一楼上到八楼要用多少分钟?
2.有两筐鸡蛋,第一筐有72个,第二筐有48个,如果每次从第一筐里拿出3个鸡蛋放入第二筐,那么至少要拿多少次才能使这两个筐里的鸡蛋同样多?
3.在相距100米的两楼之间栽树,每隔10米栽1棵,共栽多少棵?
4.把一根12分米长的钢丝剪成3分米长的小段,每剪一段要付加工费2元,全部剪好要付多少元加工费?
5.沿圆形池塘植树,池塘周长150米,每隔5米植一棵。沿池塘一圈共植多少棵树?
6.一座大桥长1550米,一列火车以每分钟8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要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7.甲、乙两数的差是198,把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与乙数相等,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8.猴王给小猴子们分桃子,如果每只小猴分5个,那么多8个,如果每只小猴分7个,那么少8个,你知道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吗?
9.电工师傅在一条长200米的街道两边安装路灯,每隔20米装一盏,两端也各装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电灯?
10.一根木料长10米,要把它锯成每段2米长的木料,如果每锯下一段要用5分钟,那么共需要多少分钟锯完?
参考答案
一、1.272.113.1404.85.2206.207.328.160
二、1.×2.√3.×4.×5.√
三、1.B2.C3.C4.B
四、1.6÷(3-1)×(8-1)=21(分)
2.(72-48)÷2÷3=4(次)
3.100÷10-1=9(棵)
4.(12÷3-1)×2=6(元)
5.150÷5=30(棵)
6.3×800-1550=850(米)
7.乙:198÷(10-1)=22甲:22×10=220
8.(8+8)÷(7-5)=8(只)
9.(200÷20+1)×2=22(盏)
10.(10÷2-1)×5=20(分
篇16: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解决问题 复习目标: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填空 1.有5盘苹果,每盘有4个。( )是每份数,( )是份数。 2.有15个苹果,吃掉6个。( )是整体,( )是部分。 3.桌上有6盘苹果,每盘有5个,还有3个梨,一共有( )个水果。 4.横着看每行有( )个点,有这样的.( )行。 竖着看每列有( )个点,有这样的( )列。 5、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辆车装40袋,每袋重50千克,共运水泥多少千克? ⑴50×40×5是先求( ), 再求( )。 ⑵50×(40×5)是先求( ), 再求( )。 二、选择题 1.一盘电影带要用4小时放完,每小时放45米,如果要3小时放完,每小时放多少米?正确的算式是( )。 A 4×45÷3 B 4×45×3 C 45÷3×4 2.参加体操训练的有5人,参加篮球训练的是体操人数的6倍,参加长跑训练的人数是参加篮球训练人数的7倍,参加长跑训练的有( )人. A 210 B 420 C 42 3.每个面包机的价钱是63元,每双拖鞋的价格是9元,用买2个面包机的钱可以买多少双拖鞋?正确的算式是( )。 A 63+9÷2 B 63×2÷9 C 63÷9×2 4.一个单元有12户人家,每家每天订3瓶牛奶,每瓶牛奶2元,这个单元每天订奶的总价是( )元。 A 72 B 36 C 24 三、计算 (1)5×6×8 (2)20×8×5 (3)12×5×6 (4)72×(3+2) (5)8×6+48 (6)70+4×12 四、解决问题 1.哥哥有10个苹果,弟弟有6个苹果,哥哥再给弟弟几个苹果,兄弟俩的苹果就一样多了? 2.有400个同学坐车,6人坐一排座位,一辆车可以作12排,需要几辆车? 3.一些学生为布置礼堂做纸花。每6位同学一小组,每位同学做12朵花,20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4、食品厂生产了900块月饼,每6块装一盒,每5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5、15个同学分糖,平均每人分7块,这时又来了几个同学,大家又重新分,平均每人分到5块。后来来了几个同学? 附加题 用一个杯子想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600克。想一想: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篇17: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
师生活动
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