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成反比例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成反比例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2024-02-12 07:57: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爱拼才会赢20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成反比例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成反比例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成反比例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成反比例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42--43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七6--9题

导学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题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导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导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预习学案

填空。

1、光明小学列队表演,设计了以下几种方队。

每队人数 20 25 30 40 50 60

队数 60 48 40 30 24 20

观察表中的信息,( )和( )是变化的,而( )不变。因此( )和( )成( )比例。

2、风筝车间接到一份风筝出口定单,生产情况如下。

每天生产的个数 120 180 200 300 360 400

天数 60 40 36 24 20 18

表中( )随着( )的扩大而缩小,但相对应的两种量的( )是一定的,所以这两种成( )比例关系。

3、小明看一本书。

每天看的页数 10 15 20 25 30

看的天数 60 40 30 24 20

表中每天看的页数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但相对应的两种量的( )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成( )比例关系。

导学案

出示下表。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 25 25 25 25 25 25

这是我们上节学习的内容,谁能说说表中哪两个量成正比例?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回答。(表中体积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体积与高度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所以体积与高度成正比例。)新课标第一网

出示新表。

高度 30 20 15 10 5

体积 10 15 20 30 60

底面积

请同学们把表填完整。

讨论一下,表中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水的体积是一定的,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关系变化规律不同,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反之,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它们变化的方向总是相反的。但是高度与底面积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我们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就是: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在上例中,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水的高度与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与底面积成反比例,高度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我们用x和y来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请同学们把反比例关系用式子表示出来。

X×y=k(一定)xkb1.com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举出例子。

前面通过高度、底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我们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在体积计算中,体积、高、底面积的关系是什么?

当底面积一定时,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体积一定时,底面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关系?

根据上面的总结,比较一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堂检测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课后拓展

古时候,一次伯乐和助手一块去鉴别一匹千里马。伯乐让助手骑一匹日行400里的马向京城跑去,过13 天后,又让千里马的主人骑上千里马给助手送一封急信,信送到助手手中后,又马上返回家。此时一天已过去34 。伯乐看后十分高兴地说:“这真是一匹千里马啊!”你知道伯乐是怎么算的吗?(设马匀速地奔跑)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高度/cm 30 20 15 10 5

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体积/cm3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表达式:x×y=k(一定)

篇2:成反比例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42

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篇3:成正比例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39--40页例1、例2,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七1--5题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导学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预习学案

填空

1、如果路程时间 =(      )(一定),那么(      )和(           )成正比例。

2、如果油的重量花生仁重量 =(           )(一定),那么(    )和(     )成正比例。

3、如果yx =k(一定),那么(       )和(      )成正比例。

导学案

学习例1

在相同的杯子里装上水,下表显示了水的高度和体积,把表填写完整。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

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变化?观察他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yx =k(一定)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小组讨论交流。

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课堂检测

下列各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

2、汽车每千米的耗油量一定,耗油总量和所行千米数。

3、圆的周长和直径。

4、生产800个零件,已生产个数和剩余个数。

5、全班的人数一定,一、二组的人数和与其他组的人数和。

6、和一定,加数与另一个加数。

7、小苗牌2B铅笔的总价和购买枝数。

8、出油率一定,所榨出的油的重量和大豆的重量。

课后拓展

从前有个农民,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17头牛分给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分得12 ,二儿子分得13 ,小儿子分得19 ,但不能把牛杀掉或卖掉。三个儿子按照老人的要求怎么分也分不好。后来一位邻居顺利地把17头牛分完了,你知道三个儿子各分得多少头牛吗?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高度/cm 2 4 6 8 10 12

体积/cm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cm2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表达式:yx =y(一定)

篇4:《成反比例的量》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2-43页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成反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自学,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你是怎样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的?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相应减少;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相应增加;

(3)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正比例的意义

(1)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随着宽的变化而变化。长增加,宽相应减少,长减少,宽相应增加,长和宽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判断反比例关系的量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新课标第一网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43页做一做:

运一批货物,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如下表

每天运的吨数 300 150 100 75 60 50

需要的天数 1 2 3 4 5 6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积的大小。

(3)说明这个积表示什么?

(4)表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七第46页第9、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www.xkb1.com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篇5: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比和比例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提出本课复习题

基本概念的复习

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

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需成反比例?

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与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有什么异同点?

应用练习

完成教材97页的“做一做”。

第3题在完成时可先把题中的等式变一变形,像y=8x变成y/x=8;把y=8/y变成xy=8,这样判断起来就方便了。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99页第6~7题。

全课总结(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 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篇6:《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9-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自学,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你是怎样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的?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

二、关键点拨

1、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平方厘米。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2、判断正比例关系:下面哪些是成正比例的两个量?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例2后反馈交流。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2、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独立完成第44页练习七第1、2题。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2)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成反比例的量》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2-43页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成反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自学,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你是怎样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的?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相应减少;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相应增加;

(3)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正比例的意义

(1)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随着宽的变化而变化。长增加,宽相应减少,长减少,宽相应增加,长和宽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判断反比例关系的量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43页做一做:

运一批货物,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如下表

每天运的吨数 300 150 100 75 60 50

需要的天数 1 2 3 4 5 6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积的大小。

(3)说明这个积表示什么?

(4)表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七第46页第9、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反比例意义的教学可以放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进行知识的探索。所以本节课是通过知识引进、知识讨论、知识运用总结进行的。首先通过复习,巩固了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反比例的意义”,过渡自然,知识做到了连贯性。在引导学生复习正比例学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按照研究正比例的方法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从而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增长了自学能力。最后还要有一个正反比例对比的教学环节,通过知识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了总结、区别、沟通的能力。练习的多样、及时,使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

篇7: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篇8: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篇9: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42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Xkb1.com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篇10:复习内容:常见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复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    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复习过程:

一常见的量与计量单位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常见的量。

板书:常见的量。

问: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过程要求:

(1)    由小组同学共同分类整理。

(2)    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

(3)    全班交流。

分类整理结果如下:

1.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1)    板书:

长度单位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面积单位    平方毫米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体积单位    立方毫米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容积单位        毫升    升

(2)    说一说。

①    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

面积:物体表面(图形)的大小。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②    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

③    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④    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

要求:学生用手比划或举例说明。

(3)    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有什么联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4)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面积或体积单位?

①    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单位。

如:千米、平方千米、公顷等。

②    与同学交流,说一说你对这些计量单位的理解。

2.    质量单位。

(1)常见单位:克(g)   千克(kg)   吨

(2)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3)估一估。

①1只梨大约有多少克?1块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克?

②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    时间单位。

(1)    常见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2)    进率:1年=12个月   1月有31日、30日、28日或29日

1年=365天(闰年366天)

1日=24时

1时=60分

1分=60秒

(3)    说一说

①    1节课有多长?1小时大约有多长?

②    1秒是多长?你跑100米大约要多少秒?

4.    人民币单位。

(1)    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2)    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二单位换算

1.    说一说。

(1)    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2)    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2.    练一练。

(1)3时20分=(   )分

(2)2.6吨=(    )吨(    )千克

(3)3080克=(    )千克(    )克

(4)7立方分米8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升

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

在学生理解单位改写的原理的基础上,再引导运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进行改写。

3.    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六

复习内容:比和比例(一)

复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比               意义             各部分名                称基本性质

比例

引导提问:

(1)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3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4)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1)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2)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3)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填空。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分数

除法

(4)举例。

5:6= (  )÷  )

3.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1)比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①化简比。   0.12:2

②    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2)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解比例: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②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并说明根据.师生共同评价.

4.比例尺.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0    30    60km表示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二巩固练习。

1.求图上距离。

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2.完成课本练习十七第1、2题。

篇11:第三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认识比例尺》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课本第48、4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例1教学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作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地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师: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同学们,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感受一下我们祖国的美丽!

师:今天老师把我们的祖国和首都北京搬进了课堂。(课件出示:数值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和线段比例尺为   的北京地图)你们知道我们的大中国和北京是如何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吗?

生:把它缩小。

师: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手中的一把直尺很快地告诉大家任意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之间的距离呢?请出题考考老师。

生1:我想知道北京到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

生2:我想知道我们合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师用地图量出地图中北京到上海、合肥到北京的图上距离,很快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凭借这把直尺是如何知道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数学应该来源于生活,我在创设情景时把中国和北京搬进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二、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师:其实老师仅靠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帮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例尺。(板书:认识比例尺)

师:关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

生1:什么叫比例尺?

生2:怎样求比例尺?

生3:比例尺是尺吗?

生4:比例尺有几种形式?

(设计意图:揭示本节课题,让处于对新知好奇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学习)

三、 实验对比,得出概念

师:为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我这有一条3米长的线段,你能把它画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吗?你准备用图上几厘米来表示实际3米?请画在纸上。

展示学生的画图结果。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自己是怎么画的。

生1:我用1厘米表示实际3米。

生2:我用3厘米表示实际3米。

师:图上画的1厘米,3厘米叫“图上距离”,3米叫“实际距离”。

(设计意图:把3米长的线段画在本子上,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比例尺的意义,为后面理解与把握“比例尺”的意义奠定基础)

师:为了看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下面请各小组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展示学生求的比。

师:这些比的前项代表什么?后项又代表什么呢?

生:前项代表图上距离,后项代表实际距离。

师:谁能说说1:300 和 1:100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

师:像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课件出示比例尺的定义。

师: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你能得出求比例尺的方法吗?(讨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各小组设计的比例尺不一样,为什么?按哪一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长,哪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短?为什么?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

用1:300 或1/300  和  1:100或1/100   等比的形式表示的比例尺叫数值比例尺。它们也可以表示成  和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上“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师:你们发现1:100   1:300   1:100000000这些比例尺都是把实际距

离怎么样?

生:缩小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机器上的小零件,你们觉得它怎么样?

生:很小

师:这么小的零件如何把它画在图纸上。

生:把它放大

师:很好!课件出示机器零件的放大图纸。

师:你知道图中2:1表示什么吗?

生:图中2厘米表示实际的1厘米。

师:你们发现这些数值比例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相同点:

生1:前项表示图上距离,后项表示实际距离。

生2:比的前项或后项为1

不同点:  新 课标 第 一网x kb 1.com

生:1:100   1:300   1:100000000是把实际距离缩小,2:1是把实际距离放大

师: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出示课本第49页的“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与交流得出比例尺的意义,并学会了怎样求比例尺,从中体会探索的乐趣)

四、 探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呈现北京市地图让生找出“比例尺  ”

师:这种表示方法叫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师:如何把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课件出示:(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师:怎样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呢?

呈现课本第53页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师强调实际距离的单位要改写成所要求的单位。

(设计意图: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安排在一起教学,便于学生比较,让学生在尝试性地改写、练习中理解并掌握。)

五、巩固练习,深化概念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  )

(2)一副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  )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  )

(4)把线段比例尺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8000000             (  )

2、教师黑板的长为3米,在图纸上的长为3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3、精密仪表上的一个零件4毫米,量得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8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设计意图:这些练习,既巩固新知,又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乐趣,既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给自己打打分。

七、布置学生填质疑卡

八、作业    课本练习八的第2、3题

篇12:量的计量的巩固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常见的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分清楚各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应用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提出本课练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易混进率的对比练习。

1)时、分、秒时间单位之间进率是怎样的? 1时=60分      1分=60秒1时=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相对应的面积、体积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你是臬记住它们的?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练习

说说什么是1平方米、1立方米?

1. 全课总结(略)

第一课时 量的计量

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中学过的计量单位,准确把握每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不同量的计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经常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自己的计量单位,我国现在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量的计量。(板书课题)

复习各种量的计量单位以及各自的进率。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复习。

举例说说什么叫相邻单位?

以上三种单位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见教材118页三种量的图示,用尺量一量然后说说各表示什么?(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进率。

重量单位的复习

常用的重单位有哪些?

填写教材118页的表。说说它们的进率关系。

练习:6000千克=()吨             2千克=()克

时间单位的复习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时间单位。

分、时、秒、月、日、年、世纪

填写教材119页的时间单位表。说说各自的进率。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

(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名数的改写复习

看教材119页“名数”的示意图,举例说说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看书自学有关内容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练习:先填写教材119页例题的空。再结合教材120页说说填空的过程。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20页的“做一做”

全课总结(略)

篇13:八、课题:量的计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质量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一张课桌宽5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②l个鸡蛋约6.5()

③1棵白菜约2.5()

④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

(四)复习时间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名称 世纪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进率 ()年 ()月 31日(各月)

30日(各月)

29日(年二月)

28日(年二月) ()时 ()分 ()秒

2.教师强调:

①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不像前两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那么有规律,要记牢、用准.

②“小时”的单位名称按规定应记作“时”.

3.思考.

①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②21世纪从什么时间开始?

4.练习.

(1)一年有()个月,分成()个季度.

(2)一个月分成()旬、()旬和()旬.一月的下旬是()天,平年二月的下旬是()天.

(3)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时,夜里12时就是()时,也就是第二天的()时.

(五)名数的改写.

1.出示5米.(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

2.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3.填写例1.

(1)3时20分=()分

(2) =()吨()千克

(3)3080克=()千克()克

(4)5分40秒=()分

4.练习.

3千克50克=()克3千克50克=()千克

3050米=()千米()米3050米=()千米

2.4时=()时()分2.4时=()分

2时40分=()时2元4分=()分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1米=()厘米

(2)1公顷=()平方米

(3)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1升=()毫升

(5)1吨=()千克

(6)平年的第一季度天数是()天.

2.判断.

(1)是21世纪的第一年.()

(2)1992年是闰年.()

(3)数学课本长18分米,宽13分米.()

(4)钟表上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的 .()

五、布置作业.

1.测量两件家具,记录各边的长度,算出表面积和体积.

2.称出两件炊具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调查父母的出生年、月、日,算一算平年还是闰年?

4.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六、板书设计

篇14:第一课时量的计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常见的量

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中学过的计量单位,准确把握每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不同量的计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经常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自己的计量单位,我国现在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量的计量。(板书课题)

复习各种量的计量单位以及各自的进率。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复习。

举例说说什么叫相邻单位?

以上三种单位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见教材118页三种量的图示,用尺量一量然后说说各表示什么?(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进率。

重量单位的复习

常用的重单位有哪些?

填写教材118页的表。说说它们的进率关系。

练习:6000千克=()吨             2千克=()克

时间单位的复习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时间单位。

分、时、秒、月、日、年、世纪

填写教材119页的时间单位表。说说各自的进率。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

(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名数的改写复习

看教材119页“名数”的示意图,举例说说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看书自学有关内容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练习:先填写教材119页例题的空。再结合教材120页说说填空的过程。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20页的“做一做”

全课总结(略)

【成反比例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成反比例的量》教案

2.第五单元百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3.百分数练习二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4.图形与位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5.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6.式与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7.《窃读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8.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9.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位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10.笔算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下载word文档
《成反比例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