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
“随便看看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希望您能喜欢!
篇1: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
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母语迁移现象的表现和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几种有效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字]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英语教学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
(一)母语迁移的表现与分析
成人习得第二语言跟第一语言不同。成人在接触外语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知识去帮助理解和运用外语。由于母语与外语在某些基本概念和常规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所以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母语来掌握外语。比如说,在有了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学习者很容易翻译一些句子。例如,“他教我英语”:He teaches me English.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China is a beautiful country.等等。这种母语正迁移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初级阶段,它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习者对外语的实际运用。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发现尽管不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但当真正与外国人交流时,仍然有许多理解和表达上的障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按中文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运用外语。也就是说,母语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产生了负迁移。归纳起来,常见的负迁移有:
1.母语文化负迁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并且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和思想,并总用自己的母语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第二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而交际失误屡屡发生。例如,近年来,许多英语国家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Mary, Mike 等),不仅仅对年龄相仿的人,对长辈也是如此。这种情况若发生在中国是绝不可想象的。因此,若不了解这一点,当英语国家人如此称呼我们中国人时,我们可能会因感觉受到了轻视与侮辱而大为不快。其实,这是中国人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缘故。因此,深入了解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2.母语语法负迁移。英语的语法是一个很令学习者头疼的问题,原因是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如汉语中名词没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这一缺损易造成负迁移。所以初学者易犯 “He love me.”、“I buy a book last week.”之类的低级错误。另外,有学生将“他去北京十年了”译成“He has gone to Beijing for ten years.”显然这是由于中文中瞬间动词与延续动词之间的区别不如英语那么严格的缘故。很明显,学生在运用外语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汉语的语法概念转移到了英语中,因而造成了这样一些失误。
3.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学习者将母语对某一词语或某一结构的语用意义生搬硬套用在外语上而造成的负迁移。如:“Please open the television.”――中国学生习惯于把open 用于所有中文“打开”的场合。另外,将“看书”说成“to see a book”,或将吃药说成 “to eat medicine”犯的也是类似的错误。显然,错误的发生完全是受母语的影响,将中文和英语生硬对译而引起的。
(二)促进母语正迁移,提高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
1.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善于用汉语思维组成句子而不善用大量模仿而习得句子这一现象,教师不必盲目否定,应在总结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的前提下,以诱导的方式帮助促成正迁移的形成。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并在纠正错误中不断提高判断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另外,如 “tank”(坦克), “hamburger”(汉堡包)等音译词以及 “Microsoft” (微软), “hardware”(硬件),“pen-friend” (笔友)等英汉意义完全对等的词为学习者记忆词汇提供了捷径。教师应该利用这类词汇帮学生举一反三,迅速扩大词汇量。
2.借助母语,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单词。例如international 这个词是由inter(相互的,内部的)和national(国家的)组成,合起来则表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即“国际的”。这样不仅记忆起来容易多了,而且借助母语的帮助可以让学习者产生许多有益的联想,于是,internet (互联网),interfere(干扰),interact(互动)等词汇也自然而然地理解并记住了,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避免母语负迁移,提高学生实际交际能力
汉语无论是从发音、结构还是文字体系、书写方式上来说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的语言迥然不同,而且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沉淀的汉语,其文化内涵、思维模式、风土人情等都与印欧语系有着天壤之别。若中国人与欧美人同学一种西方语言,无疑,对中国人要困难得多,其母语的负迁移也大得多。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避免负迁移呢?
1.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精力过分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文化部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他们的共同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了解不深,因而常常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也就是说,他们缺乏语言的“文化交流能力”。随着我国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化,在教学中加入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已是大势所趋。教师若能将西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及思想、行为模式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材料。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国人学习语言的环境十分贫乏,书本和教师是唯一的输入源,语言输入十分有限,而地道的外语是依赖于真实的语言环境的。因此,教师应尽量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这对于其形成敏锐的语感,克服母语干扰十分重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录像、新闻广播、影碟等现代化手段让学生欣赏英语原版电影、电视、广播节目,同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原版小说、文章让学生接触真正的英美文化及其语言环境。
3.帮助学生在英语应用中逐步淡化母语意识。母语的正迁移多发生在英语习得初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负迁移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因此,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应培养他们逐步淡化母语意识,尽量用英语进行思维、判断,以求在语音、语言上与native speaker接近。另外,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逐渐形成运用正确英语句式和语序表达的习惯,也可以抗拒母语的干扰,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综上所述,对语言迁移现象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正迁移,有效避免负迁移,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4).
[2]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王德春等.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篇2: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启示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启示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母语迁移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以及语篇三个方面.因此如何有效地弱化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学习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作 者:徐艳甲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语部,辽宁,锦州,121001 刊 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 21(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负迁移 二语习得 英语教学篇3: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减少选词不当、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等母语负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作 者:李亚敏 武力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6(4) 分类号:H315 关键词:英语写作 母语 负迁移篇4:浅析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正迁移现象
三、母语正迁移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1.语音正迁移
一部分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有相近特征,对这部分的发音,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例如英语的/p/、/b/、/t/、/d/、/k/、/g/和/f/在汉语中可以相应为p、b、t、d、k、g和f。元音音素/i/、/u/和/a/也同样能对应找到汉语中的i、u和a。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掌握正确的读音。
2.词汇正迁移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符号形式分属不同系统。英语属拼音符号,汉语属文字符号,但从词类划分类型,反映思维的形式上看,汉语中词类、词意与英语中词类、词意有着许多对应关系。英语和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共性词汇,如:friend-朋友、television-电视、love-爱、bus station-车站,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母语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3.语法正迁移
学生对汉语的句型句式掌握良好也会使其在英语基本句型的学习上变得较为容易。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五种基本结构,即:
(1)主-动(SV)结构:John laughed.约翰笑了。
(2)主-动-宾(SVO)结构:John likes football.约翰喜欢足球。
(3)主-动-补(SVP)结构:John is a writer.约翰是个作家。
(4)主-动-宾-宾(SVOO)结构:John gives me a book.约翰给了我一本书。
(5)主-动-宾-补(SVOC)结构:John asked him to arrive on time.约翰让他准时到。
四、母语正迁移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1.利用母语概念,促进外语理解
母语是我们从小就习得了的语言,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人脑语料库中母语语料的库存量要比外语语料库的库存量大得多。外语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借用”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母语中的概念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获得的外语信息进行解码、加工,进而达到正确理解。
2.针对差异,强化外语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对那些母语中没有而外语中有的语言现象,可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促使学生用外语直接思维。这样做不仅可以克服母语负迁移,而且还能扩充学习者大脑记忆系统中的外语语料库。
3.利用母语扩大知识面,促进外语学习
母语阅读速度大大高于外语阅读速度,因此,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母语书籍扩大知识面以促进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人们可以借助于已有的语言更好地认识具有一定关联的新事物。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用英语讨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写出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英语文章,主要是得益于母语。母语是外语学习的有利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它。
五、结论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共有知识和背景知识。而母语与语言中的知识存在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就已利用母语接触了解这些知识,则会促进正迁移作用的发挥。两种语言在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差异虽易导致负迁移,但若能做好两语言的对比,不仅能减少负迁移,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总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以消极的态度看待母语排斥外语,而应当正确地看待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减少负迁移,以便能真正、迅速地掌握所学外语。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209-230.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4):
44-52.
[6]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
37-40.
篇5:浅析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正迁移现象
【论文关键词】母语 正迁移 外语教学
【论文摘要】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界关心的问题。近年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在语言的负迁移方面,对母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关注不多。本文着重讨论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发挥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功能。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母语知识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近年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在语言的负迁移方面,对母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关注不多。因此本文着重讨论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发挥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功能。
二、母语的正迁移
母语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认知层面上,表现在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是一个重要环节。完全不能理解的语言信息好比乱码,于习得毫无意义,只有(大部分)能被解码的信息才可获得大脑的进一步加工,理解因此也是语言生成和产出的前提。而外语理解的基础正是来自于母语的知识、智力、能力和经验。特别是成年学习者,他们的智力发展已趋完善,在外语课堂上学的大多是单词、表达方式、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等,而不再是概念,概念的获得已基本上通过母语完成(专业知识除外)。不论概念和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合二为一成一套系统,还是分头行事为两个独立部门,母语都是已有概念的第一性载体。理解,即是赋予被感知的信息及意义,是个快速联想、默想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只有能说清楚或是想清楚的,才是真正明白了的,而所谓的说清楚想清楚,尤其是在语言困难较多的基础阶段或是拥有的外语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发生在母语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说,不论课堂上是使用单语还是双语教学,我们看不见的学习者的理解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双语的。桂诗春(1985)的看法很有道理: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母语知识是外语学习的有利因素:从一方面看,母语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正因为有它垫底,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才会有神速的发展。如果没有来自母语的知识和智力提供的帮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是不可思议的,这也是成年人学外语比儿童进度快的主要原因;从另一方面讲,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和习得经验也造成差别。母语水平与外语成绩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这还需要通过研究来证实,但是外语教师确实常能观察到,母语表达能力出众、语言反应敏捷的学习者往往也拥有更好的外语表达能力。这些应归功于母语的正迁移。
篇6:试论基础英语教学中母语迁移的影响
试论基础英语教学中母语迁移的影响
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母语迁移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指出应当合理地利用母语迁移的正效用,努力克服母语迁移的负效用,以促进大学基础英语教学.
作 者:张政 ZHANG Zheng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ENGINEERING INSTITUTE 年,卷(期): 20(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母语迁移 大学英语 教学篇7: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阐述,分析了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减少负迁移的方法.
作 者:高开兴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5)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负迁移 英语学习 克服策略篇8:大学英语写作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大学英语写作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水平及各方面知识的综合体现,而母语在英语写作能力提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说法不一,或积极或消极.要明确英语写作中的母语正、负迁移现象,分析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巩固正迁移、转化负迁移,以利于有效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作 者:侯彤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辽宁,沈阳,110044 刊 名:辽宁教育研究 PKU英文刊名: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写作 母语 正迁移 负迁移篇9: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探索及策略研究
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探索及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英语作为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往往事倍功半.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各方面的因素,母语负迁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母语负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本文首先分析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并就此探讨克服此现象的对策.
作 者:张耀军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0;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41)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言迁移 母语负迁移 中式英语 策略篇10:母语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母语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本文回顾了母语习得的主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外语教学有所启发, 注重学习环境的改善,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天赋,控制输入信息的.质和量注重交际能力培养.
作 者:刘淑芳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儋州校区 刊 名:中国外资 英文刊名: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年,卷(期):2008 “”(6) 分类号:H3 关键词:母语习得 母语习得理论 外语学习 启发篇11: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教学建议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教学建议
英语语音在英语学习中有重要作用,但是学生在英语语音学习中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容易产生一些不利于学习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且对英语语音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作 者:李刚 作者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 语音学习 母语负迁移 教学建议篇12:元认知迁移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教育论文
元认知迁移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教育论文
摘 要 与认知策略知识对应的元认知迁移理论是当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迁移理论的新发展,其基本思想在于强调认知策略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元认知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认知策略;元认知;培养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界诞生了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由于认知心理学对人的认识过程的研究兴趣及在知识分类、表征、加工、提取等观点上与其他心理学派的差别,从而对教育与学习领域的心理学即教学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认知心理学家根据知识在人的行为表现上的特点,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可以被直接描述,而程序性知识则与问题解决相联,是关于“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它可以被陈述,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内容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这两种知识的迁移。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迁移包括“与陈述性知识对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与程序性知识对应的产生式迁移理论、与策略性知识相对应的元认知迁移理论”。[1][P.216]
前两个迁移理论侧重描绘具体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迁移,既与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有所重叠,又在理论构架上有所创新。而笔者认为,关于学习迁移的观点,使得认知心理学派超越其他学派的关键,在于它“强调认知策略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技能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1][P.221]提出了“元认知迁移理论”,从而正式把促进元认知的迁移列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元认知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1.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知识
元认知迁移理论研究的是认知策略的获得和发展。认知策略是个体主动采用的用于提高其完成认知任务的效率的方法。认知策略不同于某一具体或特殊领域的技能或技巧,而是关于“认知的技巧”;它并不指向某一具体情境,而是针对个体的普遍的一般的认知过程。严格说来,它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但由于这种策略在个体学习和解决问题中的计划、监控和调节作用,使得陈述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无法代替它,这是它存在的缘由。可是认知策略并不完全超然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上,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首先,当认知策略用书面语言或口语传达时,可以被视为一种陈述性知识,而当认知策略运用于具体的认知活动中,它又作为一种技能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性知识。其次,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认知策略的掌握有赖于个体掌握一定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否则认知策略无法被理解和传授。而对认知策略的运用必然涉及到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最后,认知策略的掌握是为掌握更多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服务的。认知策略本身并不表现为某种实用性,它的价值必定通过加工、处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得以体现。
正是由于认知策略与陈述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在认知心理学的迁移理论中,除了针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针对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迁移理论”以外,还产生了与之并列的、针对认知策略的“元认知迁移理论”。
2.思维的可训练性
认知策略是直接为改善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服务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改良即表现为思维品质的提高。英国思维训练专家爱德华·德·波诺(Edward de Bono)认为:“知识不能代替思维,思维也不能代替知识”。[2][P.703-708]相对来说,知识是静态的,而思维是动态的。掌握知识不等于同时获得了思维发展。
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仅仅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要求其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并不能够提高其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其思维品质。爱德华·德·波诺进而认为,思维作为一种技能可以被直接传授。[2][P.703-708]但是思维不是纯粹的抽象物,思维以知识为加工材料,以产生新知识为结果。以知识为内容,训练思维技能、技巧和策略以激发思维过程本身已被证实为思维训练的好方法。思维的可训练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人们因此注意到了元认知在成功的思维训练中的重要中介作用。陈英和等(1995)的小学儿童形成合取概念的元认知培养研究,通过对小学儿童形成合取概念的策略进行训练,不仅能够促进儿童形成合取概念的能力发展,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元认知水平,并在问题解决中表现出能力的迁移。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认知策略的训练促进了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以此为中介,儿童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可见,元认知是思维结构的内核,元认知和认知策略间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采用适应的方法训练儿童的认知策略,就可以提高其元认知水平;认知策略的训练要达到迁移的目的的,也必须通过元认知水平的提高。[3][P.174-178]正是在思维的训练过程中,认知策略和元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以知识为载体的认知策略的训练,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二、元认知迁移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元认知(metacognition)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在197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在理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尽管关于元认知的定义、内涵至今仍没有统一,但是研究者们普遍把元认知作为是对自身认知活动的反省意识能力,认识到了元认知能力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为迁移而教”、“教会学生学习”日益成为教育主题的今天,元认知迁移理论的提出启示我们:认知策略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能否成功运用认和策略又取决于个体的元认知水平,因此教学不能囿于仅仅传授给学生具体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必须加强元认知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1.元认知培养的原则
关于元认知的培养,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把握“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便构成了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学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才是真正科学的,才能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元认知的培养。元认知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也受到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经验的限制,要有效地培养元认知能力,除了要确定儿童现有的元认知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外,还必须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的当前状况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使得元认知的培养有依据、有目标地进行。
(2)因材施教的原则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同其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一样,要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间智力发展水平、认知方式、性格等因素的不同,会表现为在对元认知知识、技能的获取速度、偏爱的获取方式及对元认知知识的主观建构上存在差异,进而表现为实际的元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只有在了解元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训练方式,才能使元认知的培养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3)理性认识与感性体验相结合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人们如何计划、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经验总结。它来源于实际的认知活动,而传授元认知知识和技能是为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而服务的。认知活动的效率是否提高是判断元认知训练是否成功的最终指标。因此,元认知的'培养不仅包括向学生传授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技能这样的理性认识过程,还必须要求其利用一定的认知策略完成某些认知任务,创造使其体验元认知活动及其结果的机会。
2.元认知培养的途径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们发现具备高元认知水平的个体往往有强烈的元认知意识、丰富的元认知知识,他们的元认知活动经验丰富,在认知行动中能有效地运用元认知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元认知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唤醒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有些学生所以表现出学习及解决问题能力低下,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活动中很少使用认知策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要对认知活动实施一定的监控和调节,他们缺乏或没有元认知意识。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帮助其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反省,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其效率所以低下的原因,进而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为自觉地吸收有关元认知的知识,学习元认知策略做好准备。唤醒学生的元认知意识的另一方面在于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管理意识”。有实验研究证明,高元认知能力者解决问题的表现比低元认知能力者要好,而元认知能力高而一般能力差者较之元认知能力差而一般认知能力高者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4]这充分说明了元认知在个体学习及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元认知是关于认知活动的知识和认知,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和技能,它行使的是“管理”的功能,认知过程因为受到恰当的管理而变得高效。学习者不仅是一般或特殊知识的获取者和使用者,也是这些知识的管理者[1][P.222]──负责发出在何种情况下运用何种知识的指令。一个成功地完成一定知识学习的人必定是这些知识的成功的管理者。因此要把灵活地驾驭知识作为教与学双方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者的角色,提高其学习元认知知识、掌握元认知技能的主动性。
(2)讲授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切影响个体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因素及影响方式的知识,主要包括关于认知个体、认知对象和认知策略的知识。因此向学生传授元认知知识,也可从这三方面入手。要让学习者明白自己有独特的认知特点、兴趣,自己的各项能力有长有短。教师应力求对学生的这些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不仅仅要针对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性的评价,也要针对个体与某一群体中的其他人的差异给予评价,使其对自己的认知获得全面、正确了解的同时,又能知己所长,明其所短,从而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注意利用优势,弥补有缺陷的技能。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了解认知对象的特点和知识。认知对象包括待加工的材料和需达到的目标,即认知材料和认知任务。从认知材料的性质、结构、数量和逻辑性等方面引导个体去认识认知对象,理解到在问题解决或新的学习任务中,不同特点的认知材料有着不同的适用策略,并且也会对认知加工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关于认知任务,一方面要向个体讲述不同的认知任务有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同样的任务如果以不同的方式来考查,也会对个体解决任务的成绩产生影响。在认知策略方面,不仅要向学生讲授一些认知策略的基本知识,更要向学生比较各种认知策略的特点、适用情境及可能达到的效果。元认知知识的三个方面:认知主体、认知对象和认知策略间是相互影响的,其中认知主体是核心,它决定着认知材料和认知任务的设定及认知策略的选择。反过来,合适的认知任务可以促进认知主体运用认知策略水平的提高。所以在传授任何一方面知识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其他两方面因素的现实情况及可能的能动作用。对认知主体的评价,必须以其在各种认知任务中运用认知策略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对认知材料、认知任务的讲解,既要考虑到认知主体的认知发展水平也要结合适用于该任务的认知策略,引导个体针对问题解决或认知目标对任务获得正确的理解。同样在传授认知策略的知识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认知主体由于其年龄、经历及所处环境不同造成的认知发展特点及适用的认知对象、任务范围,因人、因时而异。
(3)丰富元认知体验讲解元认知知识可以使学生知道元认知是什么,这是元认知培养的必要环节,但元认知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实际的元认知活动,即有元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体验,才可能使学习者在以后的认知活动中自觉而有效地运用有关认知策略。笔者认为,元认知体验应重在体验其过程和结果上。在元认知过程体验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法向学生讲述自己在构思一篇作文、解决某个问题或学习某项新内容时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才能尽可能详细地向学生讲解他们在认知任务面前分析问题、寻找并最终发现有效的认知策略、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在体验这样的认知过程时,会深化对原有的元认知知识的理解,也会提高他们将来面临这些问题时运用合适的认知策略的意识和技能。也可以通过布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解决任务,让所有学生展开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请那些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和那些没有解决问题的学生各自讲述自己的认知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这些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也使得其他同学获得了体验别人的认知过程并与之作比较的机会,藉此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省、评价,从而提高对认知活动的监控水平,丰富认知策略。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学生比较成功的问题解决过程和失败的问题解决过程间的不同,这些不同如何影响到后续的加工过程,并最终影响认知加工结果的。通过将认知过程细分为一系列具体的步骤,对每一步骤给予评价,有利于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细致的审视和深刻的反省,从而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水平。教师应注意使学生对由使用元认知技能而产生的结果产生体验。在讲解了某一认知策略后,可以提供一个表面内容不同但实际结构相似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认知策略来解决当前问题。教师也应当对由于认知策略的参与而产生的认知活动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做出对错或等级的评定。当学生顺利地获得问题解决之后,原有的有关认知策略的知识会由感性认识上升以理性认识,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情感会有助于认知策略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E.edBono,The Direct Teaching of Thinking as a skill,PHIKELKAPPAN,(64),1983.
[3]林崇德,辛涛.智力的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4]程素萍.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3).
篇13: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逻辑外延(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和心理外延(主观上的应用范围),知识的意义要通过知识的应用来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同时涉及知识的意义与应用范围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意识并积极主动地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又要引导学生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总结;既要注重练习内容的变通性和练习方法的多样性,又要使知识与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起来。
学习迁移历来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学习的本质与规律,丰富和完善学习理论,而且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的出现是对传统学习迁移观的挑战。因此对它的研究,同样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14: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论文
(一)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解决冲突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知识学习只能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积极主动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在这一建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所谓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既包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亦包括日常生活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在这里,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外,还需要知道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固有看法。在此基础上,要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解决冲突。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经验和生活背景不同的个体对知识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对知识已有看法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真正意义。
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对学生的疑问要尽量帮助解答,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表达他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找出学生的错误观念,并分析导致其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并从根源上纠正错误观念,以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二)引导学生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总结,使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被抽象出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形式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知识越抽象,其潜在应用范围越大,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才能更大,知识.运用起来才能更灵活。对知识的总结就是让知识变抽象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让知识的内涵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知识的逻辑外延和心理外延发生变化,进而使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适当的对知识进行总结既包括对知识之间关系的概括,也包括对具体知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应用类型和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归纳总结。这样的总结,有利于知识内涵的丰富,知识结构的清晰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及时对知识进行总结,让他们学会一般的总结归纳办法,如列表、画知识结构图、做卡片等,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清晰,知识应用也会更加灵活。另外,还可开展学习方法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总结归纳的方法。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练习内容的变通性和练习方法的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只不过是学习的两个方面或阶段。练习的过程就是新知识的应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在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迁移。练习的方法越多样,练习的角度越广,知识的应用范围包含的因素就越多,知识的内涵就越丰富,知识运用起来也就越灵活。如果在知识的应用范围中只有少量因素,这种知识将是刻板的。或者说,如果在开始时抽象知识只是在某个学习情境中被传递,那么,只有这一学习情境处于该知识的应用范围之中,这一知识就是惰性的。因此,为了促进知识在新条件下的应用,学习者必须从知识(内涵)建构过程的开始就要生成较多的应用。
在练习的过程中,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尽量做到从知识应用的各个角度和方向去联系,同时,要注意在确保一类练习已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类练习。这里的充分掌握是指真正意义上对该类练习的掌握,包括纠正学生已形成的、固有的对知识应用的错误观念。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把已学知识与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培养他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论问题的方法。对于这方面的评价,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通过考试及测试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解解题过程,设计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在一起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它只能与个体生活的具体情境和经验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知识的学习是对具体知识的再创造。无论是知识学习的哪个阶段,都不能脱离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生活背景,而要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背景去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Prenzel和Mandl认为,知识的应用范围是由与学习情境相关的“使用情境”构成的。知识的应用范围取决于学习时的使用情境。当学习者面对新的或类型不同的、不属于当前应用范围的问题时,对知识的应用一开始时会显得相当困难,他就不得不从其知识的内涵开始生成新的心理外延,为此他必须投人很大努力。
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选取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相类似的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重设与学生生活及与知识学习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亦能在知识的不断应用中获得进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认为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生活背景赋予知识新的意义,依据这一看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实际经验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正确的启发诱导,以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同时,他们还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不同抽象水平之间的迁移,迁移越多,角度越广,知识的应用就越灵活,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运用知识,注重运用知识过程中的总结,以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水平,使知识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运用。
篇15: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论文
传统的学习迁移观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完成某一任务、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获得的知识能被应用在另一任务、另一情境意味着迁移的发生;迁移的实质内容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共同的刺激和反应联结、共同原理或两个学习情境之问的关系,忽略了学习者对前后两种学习的整合。而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
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概念是H.Messmer(1978)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体系提出的,他将学习界定为认知结构的建构,将迁移界定为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当前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只能通过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积极主动的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存在于具体个体之中。该理论认为,不论是学习情境还是应用情境中都存在建构,建构过程对两种情境下的学习过程都存在影响。传统学习迁移中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只不过是学习的两个方面或阶段。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迁移的问题本身就是学习的问题。
建构主义区分了知识的内涵、逻辑外延(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和心理外延(主观上的应用范围),并认为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内涵和它的应用范围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知识的内涵决定它的潜在的逻辑应用范围(通常是开放性的),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只有一部分是可能被实现的,这就是学习者主观上的应用范围,即心理外延。在此基础上,Prenzel和Mandl的进一步研究得出:学习过程(知识的建构过程)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过程的建构,知识的抽象水平与心理上的应用范围(心理外延)共同决定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一方面,知识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具有各种不同的抽象水平,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从非常具体变化到非常抽象的过程。知识越抽象,其潜在应用范围越大,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才能更大。知识运用起来才能更灵活。另一方面,只有当心理上的应用与知识连在一起时,潜在外延才对学习者有用。而且,知识的应用范围含有越多的因素,越精确,知识就会变得越灵活。也就是说,如果知识是通过许多有变化的应用而被学习者抽象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就能被灵活运用。因此,为了促进知识在新条件下的应用,学习者必须从知识建构过程的开始就要生成较多的应用。
Greeno(1993)认为,学习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情境性的,是一个人或一组人对学习赖以发生的情境的特征的适应。知识或许被称为“知”更好——知识并不是个体在任何情境下都拥有的一个恒定不变的东西,相反,“知”是一种与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征,是以各种不同方式与外物及其他人相互作用的能力。学习就是这种能力的增长,理解学习迁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理解:一个人学会参加某一情境中的活动如何影响了他参加另外一种情境下的活动的能力。可见,知识的应用范围(尤其是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总是与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包括知识学习时的物理、内容、活动以及社会情景,知识的用法不能脱离这些情景而单独存在,知识的学习与其应用的情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重新建构同时涉及知识的意义和知识的应用范围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知识的应用范围总是与一定的物理、内容、活动、以及社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篇16: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很难克服的,它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学和学习.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法、句法和文化上.教师可以采用母语同外语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比较母语文化外语文化在语义系统、话语结构、交际原则、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积极的思维定势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作 者:李继文 LI Ji-wen 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 刊 名:毕节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JIE UNIVERSITY 年,卷(期): 26(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负迁移 母语 英语学习篇17: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很难克服,它一直困扰着英语的教学和学习,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法、句法和文化上.通过对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李继文 LI Ji-wen 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 刊 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年,卷(期):2008 24(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负迁移 母语 英语学习【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相关文章:
5.英语教学论文
9.教学小现象论文
10.中学数学教学迁移研究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