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一模不一样》导学案
“油尖旺柴咖老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第十一课《一模不一样》导学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第十一课《一模不一样》导学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第十一课《一模不一样》导学案
一、教材分析:
对称是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法则,它的图案有一定的含义,常代表平衡、和谐,具有优美、庄重的美感。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对称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创作一幅有主题的画面,体验创作的乐趣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双胞胎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感知对称图形的美,学会表现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印染、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现对称图形,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当我们在大街上或校园上,看到这样的两个小孩儿,他们长得一模一样,那么我们就说他们是双胞胎。双胞胎这个词一般用在我们人身上,可是现在美术作品中也出现了双胞胎这个词,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学习新课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漂亮的画,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画面,说说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图案是对称的。
2、了解一下什么是对称。读完以后,你知道什么是对称了吗?
对称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形体的对称,另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对称,就像双胞胎一样。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两个物体间的对称,也就是双胞胎。
3、师生探究,揭示创作方法。
4、小组讨论:
前面,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双胞胎形象,你想表现一组双胞胎形象吗?
下面请前后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些主题?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好,大家的主意都很好,那么光说不练不是真本事。同学们现在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一组双胞胎,他们可以是人物、动物或是一些活动场景,当然还可以画上背景,这背景可以对称也可以不一样。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双胞胎最美?
(四)展评作业
展示张贴黑板,然后评一评表现的是什么,用的什么方法,觉得那一个最美?为什么?(色彩造型都很美,制作精细) 评出最美丽的一对双胞胎。
四、在教学中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有趣的导入,引导生自己去主动探究,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篇2:《最后一课》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导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
导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 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 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 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 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 》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小说文体简介:
①.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②.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③.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④.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⑤.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自主预习:
1、自读课文,划分并概括段落大意。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4、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从哪些角度进行刻画?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四、品味语言:
1、“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些语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 ?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五、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i) 赚(zhuàn)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③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
3、阅读答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
(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3)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参考答案:
一、略
二、
1、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 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2、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3、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4、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三、
五、
1、A
2、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复
3、(1)这钟声和号声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使韩麦尔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激愤,为其后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和中心思想的升华做了最后的烘托和铺垫。
(2) 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3)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最后一课》导学案]
篇3:《最后一课》导学案 (八年级)
《最后一课》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方法:比较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积累文中生字词、文学常识
二、合作探究:
1、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
(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
(3)究竟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3.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
三、精讲点拨:
四、巩固检测:
1、注音、填字: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作家________。体裁是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为背景,刻画了 和 两个人物形象。
3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
A、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B、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C、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D、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E、对祖国语言的赞美。F、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G、对亡国的悲痛。H、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杨永红
篇4:《一模不一样》说课材料
《一模不一样》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分析
《一模不一样》是湘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2课的教学内容,是一节 [设计运用]领域的课。教材在编排上设置两个教学活动,分别涉及不同教学领域,呈并列关系。本课时主要是活动一的教学内容,即探究特异构成的组成要素和变化规律,侧重整个画面的节奏感和形式美感,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图片,为学生感受和发现特异的特点及形式美感搭建了有效的桥梁。学习内容上为学生感受和发现特意的组成要素及特点,提供了探寻特异构成的规律与途径。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对构成比较陌生,本节课初步接触到平面构成的有关知识,关于重复和特异构成的现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初步的感知,如衣服花边的装饰的重复与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特异,学生校服的统一着装与领队服装的区别等。虽有感知但缺乏理论的认识和分析,本节课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欣赏结合教师讲解分析,让学生不仅全面、深刻的理解重复个特异构成的意义与美感,进而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特异构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尝试运用不同媒材与工具,运用不同的方法体验、创作一个特异形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欣赏作品、思考交流、创作表现的活动中,体验白板交互环境下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特异构成的定义和设计特性构成的具体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设计与绘画造型活动的区别,体验特异的发现与创作活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特异构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难点是运用不同媒材与工具设计创作一个特异形的作品。
五、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尝试感受,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法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白板交互性作用让学生理解重复和特异形区别,感受其定义;掌握设计特异形的方法步骤。
六、说学法
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和合作练习等学法在白板交互环境下参与教学活动。
七、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1.出示( )模( )样?让学生填词。揭示课题《一模不一样》在导入环节故设悬念,激发兴趣。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学 特异感知
首先课件出示导学问题:1.说说不一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2.特异构成由哪几要素组成?3.试着总结特异构成的制作步骤。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特异现象,从中归纳规律,利用导学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思考,欣赏图片,结合文字,从中归纳特异构成由骨式和基本形两部分组成,并尝试总结特异构成的制作步骤。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自学检测 了解学情
在此环节中我先出示三张图片,请学生观察,指出不一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通过导学问题自主观察思考,归纳特异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接着出示一张自然界中的重复现象和特异现象的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同?分别带给你什么不同感受?
通过此环节一方面检测学生自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特异现象主要有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方向不同、形状不同等重复现象,并感受重复现象带给人们和谐、整齐之美,特异现象醒目突出之感。
四、分析探究 总结归纳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特异构成的概念、特点及变化规律。
在教师的讲解和白板课件的辅助下归纳设计步骤方法,让学生掌握进行简单的特异构成练习的`方法。
首先了解特异构成的定义:在学生对字面意义了解前提下我用课件出示重复、特异概念,引导学生齐声朗读,了解特异构成的定义。然后师生共同寻找基本要素:先是课件出示范作,请学生观察分析,尝试总结特异构成由基本形和骨式两种要素构成,本环节中使用了白板笔代替鼠标,做到了播放、切换、书写自如方便快捷。接着,我用白板出示四幅未完成的特异构成作品,并请学生上前将素材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操作放入骨式图的空白格中。
学生操作时我提出相应的要求:1.要出完成大小特异练习,2.颜色特异;3.形状特异;4.方向特异的练习。学生利用白板缩放、移动、旋转功能将特异基本形进行大小、方向改变后,拖拽到骨式图空格中完成特异构成练习。这些操作都在白板上进行,直观展示设计过程,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接下来白板出示三幅特异作品和基本形找出三幅作品中相对应的基本形连线。学生利用白板画笔功能进行连线,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欲望。然后,利用白板出示并归纳基本形种类:几何形,简单基本形,具体形象等。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制作步骤:我用课件出示动画演示步骤。(1.设计骨式图,2.设计重复基本形并放置排列在骨式图中,3.设计特异基本形。)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首先让学生了解并理解特异构成的定义。接着明确特异构成的组成要素――基本形和骨式。然后通过交互式白板的直观辅助功能,通过学生直观操作,教师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特异练习的方法和步骤,有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自主表现 大胆设计
在设计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尝试运用不同媒材与工具,运用不同的方法体验、创作一个特异形的作品。为了开阔学生眼界利用PPT课件提供素材供学生参考。在学生动手设计时教师巡视指导,并为学困生提供相应的帮助。通过作业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异构成的理解以及让其掌握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
六、展示交流、拓展延伸
在评价环节我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优秀学生作业。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师生共同交流互动。通过展示评价后教师总结,再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播放特异现象在生活各个领域中的运用。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有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激发创新意识。
篇5:《最后一课》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 品味小说语言,体会人物情感,理解文章主题。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法指导:
1.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阅读为主。将导读法、 点拨法、 交流质疑法、 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新课程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为主, 教师适度点拨, 真正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 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接受爱国情感教育。并由此拓展延伸,展望“中国梦”。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锯( ) 踱( ) 挟( ) 皱( ) ( )督( ) 叟( ) 摊( ) 旷( ) 懊( ) 隶( ) 钥( ) 匙( ) 哽( ) 赚( )
3.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宛转: 踱来踱去:
诧异: 哽住:
4.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习研讨
走进文本,理解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老师最后的教书生涯;学生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2.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3.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 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 排
板 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4、分析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注意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共同特点。
5、揣摩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巩固延伸
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四、学后反思
李小妹
篇6:一模不一样的评课稿
一模不一样的评课稿
听了张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一模不一样》。 一看这个题目我就在思考:什么是一模不一样?不一样讲的是什么内容?这样就不自觉想到一模一样的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不觉就懊恼起来。”也正是这些疑问不断吸引着这我,张老师到底会怎样讲“一模不一样”?
讲完才知道张老师是通过把图形简单变化得到的。主要是通过形状的变化,方向的变化,颜色的变化,大小的变化让孩子去体会这个一模一样的图形会给产生怎样不同的变化。而引人思考的是这节课所呈现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所引发的'思考?
美术组给予了张老师很高的评价:她的教案在不断的修改,尤其的是打破原来课本上的9宫格的束缚;最终在一张平面纸上的展示,让课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而自然而然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数学组老师说张老师还积极去询问四年级的学生有没有学排列组合,体现张老师时刻站在学生立场来教学,她学生放在第一的教学思想;综合组说的就是引进这个重复的美,怎样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的更加紧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更好能指导我们实践。《论语》开篇的第一章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就可以解释为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生活实际当中,不是一件十分快乐事情吗?从这点出发的话或许这堂课会更加深刻?
紧接着李静老师的点评可以说是把现象提升到一种理论。她提出打乱教学秩序,让教师从学生的作业着手,而不是从教案着手进行备课;美术课的呈现形式可以使多种多样,这堂课张老师没有漂亮课件,全部用剪和画完成,却直接深入学生的本质,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怎样使科学化,合理化?
最后,李校长把今天课堂面对面点评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勉励我们多磨课,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多给孩子空间,让教育变得简单,让教育的道路变得更加通畅。
这样的话,教育就会变得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简单却充满力量。
篇7:《一模不一样》的教学反思
什么是特异呢?特异就是在形状重复或者雷同的画面中出现不一样的形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特异的存在,宁静夜空中的一抹弯月,平静湖面上鱼儿的跃动,草地上的花朵等等。特异在美术设计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它能够打破沉闷的规律,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学生对构成比较陌生,本节课初步接触到平面构成的有关知识,关于重复和特异构成的.现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初步的感知,如衣服花边的装饰的重复与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特异,学生校服的统一着装与领队服装的区别等。虽有感知但缺乏理论的认识和分析,本节课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欣赏结合教师讲解分析,让学生不仅全面、深刻的理解重复个特异构成的意义与美感,进而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一中特异构成的知识相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性太强,为了避免学生感觉难度大、枯燥,本课教学设计了较多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将学习的知识点融入到观察和游戏环节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一、对比导入,认识重复
在导入时我选择了两张有代表性的图片。一张色彩丰富,另一张色彩统一。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美感。美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并且各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然后出示一张花朵图案图,由实物花朵向图案转化。从而了解重复概念,是外形、色彩完全一致。
二、学习方法,探究规律
导出对折重叠剪的手法。通过对比,了解选择的基本形要外形简洁。然后教师示范剪出重复形。为了让学生能排列出更丰富的画面,设计了互动的拼摆环节,自主探究排列规律。
三、发现特异,启发联想
在重复的图形中选择一个不断的进行图形变换,发现特异。通过联想小游戏,开拓思维。学生能通过观察自主的总结出特异的各自类型。
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特异构成的特点和形式美感,教学资料中还出示了多个生活中特异现象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自己回忆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特异现象。
四、自主表现,尝试体验。
提出活动要求后,我再次强调制作步骤,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五、评析与拓展
每一位小设计师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并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异基本型,我尽量去发现每位孩子作品中的特异之美,并鼓励他们大胆地创意和表现。最后,我带领孩子们了解特异在摄影、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绘画作品中的运用,以拓宽他们的眼界和思维,希望他们在趣味活动中,将专业的知识点具象化,并学会用不一样的眼光去发现身边的美。
这节课通过多次的试教和与同组老师研讨,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将重复与特异的概念和关联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虽然作业中还出现了构图问题和创作思维的局限,但也不乏给人惊喜的好的创作。由此发现,美术创作中思维的欠缺是影响作业效果的源头。美术课上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开拓,少一点重复技法的学习。对于美术来说,创造性的思维比熟练的技法更重要,这是我上这课后的一点感受。
【第十一课《一模不一样》导学案】相关文章:
1.《边城》导学案
2.咬文嚼字导学案
3.《歌词》导学案
5.一模高考作文
7.都市精灵导学案
8.导学案培训心得
10.语文导学案心得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