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

2023-12-15 08:51: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vike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

篇1: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

[摘要]对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回到文学的现场把握文学的原生态,而且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

[关键词]现代 文学期刊 发展研究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现代文学期刊是顺应时代潮流、迎合文学创作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革命形势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不同,现代文学期刊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发展史。可以按如下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内的不同文学社团、不同文学流派、不同区域进行勾勒。

第一个时期,既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躯者们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用鲜血和汗水冲刷几千年来历史河床上淤积的.层层叠叠的封建思想的污泥,发动了一场空前的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学的思想革命和文学勒命运动,创办了《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每周评论》、《新潮》、《少年中国》、《星期日》、《星期评论》等许多倡导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刊物,在鲁迅先生的带动下,创造了一批崭新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新文学作品,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实绩。但是,当时还没有新文学社团和纯文学刊物。从19开始,新文学社团蜂起,纯文学刊物丛生,把整个中国新文坛装点得繁花似锦,而且西方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流派的纷纷涌入,文学的新思潮、新观念的空前活跃,为中国新文坛增添了活力。这在当时的文学期刊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和充分。

从本质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是开放性的,是和世界文学相沟通的。代是现代文学社团蜂起,纯文学刊物大量涌现的年代。这个时期,随着我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的高涨,农民运动的兴起,早期共产党人文学主张影响,不少文学刊物,特别是创造社的文学刊物,逐渐呈现出表现无产阶级意识,尝试着“革命文学”的创作的倾向,给新文学创作速写为了新的生机,给新文学刊物带进了新气象,为往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作了准备,为“革命文学”创作提供了初步经验。

第二个时期,既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这是现代文学期刊继续发展和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时期。这是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是这时期的“文化革命深入”的具体表现。从1928年1月起,后期创造社和新成立的太阳社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月刊、《畸形》半月刊、《流沙》半月刊、《日出》旬刊、《思想》月刊、《太阳月刊》、《海风周报》、《新流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论文章,译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大张旗鼓地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划登了不少具有初期“革命文学”特点的文学作品,为建设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32年底起,由于国民政府反动派的残酷迫害的摧残,“左联”的文学刊物再也无法出版而先被停刊。鲁迅和茅盾以革命家的胆略,支持、鼓励非“左联”的进步作家,如郑振锋、巴金、王统照、章勒以、沈从文、肖乾、王任叔(巴人)、曹聚仁等作家创办文学刊物,出版了《文学》月刊、《文学季刊》、《文季月刊》、《文丛》、《水星》等以发表文学作品为主的刊物,发表了茅盾的《残冬》,叶对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夏征农的《禾场上》,曹禺的《雷雨》,老舍的《黑白李》,吴组湘的《一千八百担》等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流。也有一些作家,他们往往同时代和社会头号争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潜心于艺术的探索,如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虽也发表了如茅盾的《春蚕》等左翼作家的优秀现实主义作品,便更我的是发表具有“现代派”特点的小说和诗歌,成为当时“现代派”的主要园地。

第三个时期,即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这个时期历经搞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一声炮响,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给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也把中国现代文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全面抗战的新形势,广大作家大声疾呼:“我们应该分散的各个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像前线战士用他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群众,捍卫祖国,粉碎敌寇,争取胜利。民族的命运,也将是文艺的命运,使我们的文艺战士能发挥最大的力量,把中华民族文艺伟大的光芒,照彻于全世界,照彻于全人类”。在抗战的旗帜下,广大作家获得了真正的统一: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汉口成立,同年5月4日出版会刊《抗战文艺》。以后又在重庆、成都、桂林、昆明、广州、香港、延安、晋东南等地成立“文协”分会,他们也出版了各自的刊物。为了宣传抗战,动员抗战,大大小小,面目不一的文艺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呈现出抗战初期文学期刊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抗战爆发不久,胡风主编的《七月》的出现,促使了“七月派”的形式和发展,《七月》成为团结、吸引和培养青年诗人、作家的重要阵地。这个时期,由于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方面的原因,文艺界客观上分成了国统区、上海“孤岛”、沦陷区与解放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几个不同区域的几支文艺队伍,他们根据各地的情况,创办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文学刊物,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文学创作。

对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回到文学的现场把握文学的原生态,而且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但是由于它起步较晚,与现代文学的其他研究领域相比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而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的问题还很多,这对广大现代文学研究者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篇2:中国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中国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我国内隐记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有的研究证明了人类存在一种全新的记忆形式――内隐记忆,揭示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及内隐记忆的.特点,发展了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内隐记忆研究现已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有些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

作 者:徐大真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教研部,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1(4) 分类号:B842 关键词:中国   内隐记忆   研究   综述  

篇3: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研究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研究论文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中国高等院校的教学体制、社会变革以及文学本身的地位因素影响,导致当前高等院校中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不仅阻碍该课程的正常教育工作开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文学意识以及文学在当今高校发展中的地位。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怎样坚持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的文学立场,通过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文学意识以及人格魅力的塑造成为需要着重探究的问题。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进行相应的探究,并且针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不断优化和创新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质量,从而重新巩固和加强中国现代文学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学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普及,在大众传媒背景下,作为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国现代文学》越来越被课程体系所孤立,而在各种新媒体以及信息泛滥的环境中,文学的地位逐渐边缘化,这就导致当前高等院校开展中国现代文学教育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心态、时代发展的状况以及文学本身的价值,跟重要的是来自于大学生群体对于现代文学的认识和态度。所以,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究,不断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强化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效果。

一、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的必要性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主要是基于当前该教学课程萎靡不振,地位缺失、学生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的改革思考,对在新时期如何正确以及优化中国现代文学的实际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文学的地位边缘化

近年来,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教育学者陆续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论文[1]。包括《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后现代性”与现代文学教学》、以及《培养一种理性的文学史观》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当前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就越来月边缘化,让该课程的价值已经被人们多忽视,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够正确地、客观和理性地学习该课程。再加上自9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也偏向于“经济中心”不再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观赏性和美学性。所以导致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不高。

2.教学体质的改革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特别是在新时期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也逐渐侧重于实用、实践等方面的转变。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在当前注重学生实践性能力培养的社会中已经不被看好,和其它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相比,课程的设置明显不平衡,课时数量有所下降,侧重点也发生了偏移。因此,也就到了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的现状,也正为如此,当前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改革才迫在眉睫。

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探究

在当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情况下,要想重新树立和增强中国现代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的教学方法。1.对学生文化观念进行培养,注重文学素养的塑造学生当前的文化观念是保障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文化观念的教学,让学生在脑中始终具备加强的文学理念,能够意识到文学理念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以及促进社会文化、传承中国文明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知支持和增强其现实意义。2.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学习其实,就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课程来说,也并非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够开展教学。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当前大众传媒人如此发达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效地利用新媒体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程的教学[2]。比如在开学之初,教师就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必读书目》分发给学生,允许学生在课后通过媒体中断搜集资料,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等现代化方式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大量接触,对现代文学越来越感兴趣。但是教师也应该注重对现代文学中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教学,比如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审美、情感等,加强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重塑现代文学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体现出现代文学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三、结语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仍旧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方式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和思考,在新时期背景下意识到当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状况,不断创新和思考,从多个方面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晨.如何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注入现实活力——关于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语文知识,(2):55-56.

[2]王俊虎.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52-54.

[3]郑玲玲.突出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文化品格——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5):40-41.

篇4: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综述

一、引言

人们最初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它的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 芰Γ??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显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化问题。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质”的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的人。中国目前约有1.2亿老年人口和3.2亿未成年人口,从数量上看,同作为消费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负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组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我们就会发现,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简单的1:3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目前的1亿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抚养其? 骋谖闯赡耆丝诩虻ァR虼耍?疾炷炅浣峁沟谋浠?肷缁峋?梅⒄怪?涞墓叵凳且恢指?畈愦蔚难芯浚??崾刮颐悄芨?既返匕盐杖丝诒涠?蜕缁峋?梅⒄怪?涞墓叵怠?nbsp;世界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老化的事实,要求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化的原因、过程、特征、社会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后果问题的对策。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 同国外关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复兴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当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才刚刚进入成年型,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问题不是人口学领域优先考虑的课题。只是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观事实才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很多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这些数据和文献后,我们会发现,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学效应和社会学效应,也就是说对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后果的论述较多。但弱点是,对现实情况的描述多,而理论上的创新少。

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搞清这种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中国在制定下一世纪的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

“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这里的关键在于老年年龄界线,因为确定这一界线是统计老年人口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老年年龄界线的定义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

》一书中将人口按年龄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他是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又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国际上之所以将老年年龄界线从1956年的65岁增改为60岁,这是因为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老化问题,而当时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人口老化问题,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界线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设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经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低得多。因此,考虑到全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年龄的标准应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说来,发达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应高于发展中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是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低很多,因此,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线是合理的选择。

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也是不同的,界线范围在15~20岁不等。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高于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国际上一般将15岁定义为未成年人界线,即0~14岁的人口均为未成年人口。

在给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后,我们就很容易确定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了,即成年人的年龄界线是15~59岁。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

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的定义一样,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因时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的。1956年,在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划分如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5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的比例 4%以下 4%~7% 7%以上

而后,随着世界人口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口的进一步老化,国外又提出一些新的划分方法。例如,1975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划分方法如下:

年龄结构类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0~14岁人口 40%以上 30%~40% 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 5% 以下 5%~10% 10%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岁以下 20~30岁 30岁以上

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后,各国又采用了如下的划分方法: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0岁及60岁以

上老年人口的比例 5%以下 5-10% 10%以上

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随着老年年龄标准的不断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要相应改变的。一般说来,对老年型人口的定义通常以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 (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问题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来说,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在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老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年轻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可能出现老化,也可能出现年轻化,人口的老化与年轻化是可逆的;而对个人来说,从他或她一出生就开始进入了老化的过程,这是不可逆的。 人口老化问题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由于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都在发生变动,所以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有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老年人口问题是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论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即存在老年人口问题不一定存在人口老化问题,而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则一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nbs p;三、关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

国外早期对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讨,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不同的学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提出不同的理论假设,而这些理论假设又为后人所演变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论。 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1969年,在二十四届联大上,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龄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及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

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但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我们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中国人口老化的科学研究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揭开了中国的老年事业的序幕。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观事实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学人口所张纯元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人口所徐云鹏等主编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熊必俊主编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的《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王爱珠的《老年经济学》,天津学者的《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上海学者的《上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大量的有关调查数据为人口老化问

题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中国社会科学人口所组织的“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等。所有这些文献和数据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关于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化趋势的预测

人口老化的理论和实际证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阶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对人口老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口老化的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导作用;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导作用。无论如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预测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基于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当初人们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普遍倾向于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会急速下降的乐观估计,估计到200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下降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很普遍的一种预测方案的参数假定是:总和生育率从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随后不变直到2050年;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8岁上升到2050年的80.20岁。事实上,近年来, 中国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趋势继续大幅度地下降,而是在80年代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面。198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下降到2.24的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较高水平;1985年再度下降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以后至今,总和生育率的下降的速度较快。对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进行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国内外争议较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结果偏低,极少数人则认为实际的结果可能会? ?汀H嗣嵌阅壳白芎蜕??实乃?街谒捣诅。?偷牡偷?.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此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给人口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造成了学术界的混乱。

表1 各种中国人口预测方案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参数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单位或个人平均出生预期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联合国(中方案) 1990~1995=70.0

~=73.5

2020~2025=75.0

(2)世界银行 1980~=69.4

2005~2030=74.1

2030~2055=78.3

(3)宋健等 1980~1985=68.9

2030~2035=76.3

(4)七一0所 1982=68.0

2100=81.0

┌男70.5 (5)曾毅(中方案死亡率) 2000=│

└女74.0

┌男77.4

2050=│

└女80.3

(6)王慧炯等 2000=80.0

┌男69.0 (7)杜鹏(高方案死亡率) 2000=│

└女72.4

┌男73.2

2030=│

└女77.0

┌男69.4 (8)于学军(中方案死亡率) 2000=│

└女72.5

┌男76.7

2050=│

└女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 (1)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1950~2025”, version 1990.

(2) 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人口预测》。

(3) 宋健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年。

(4)《人民日报》,1986年7月30日。

(5) 曾毅,1994年。

(6) 王慧炯,杨光辉,1984年,《迈向2000年的中国经济》,气象出版社,北京。

(7)杜鹏,1994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8)于学军,1995年, 《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

综合考察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作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和1993年国家计生委对河北、湖北等地的抽查结果(见“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喜与忧:由几则信息引发的思考”,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计划生育情况》增刊(9)期)以及国家统计局1990~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的结果,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左右是合理的估计。就中国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国的生育率水平不大可能降低并长期保持在西班牙、西德,甚至日本现在这样低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即使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仍然为2.1,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比如,人口老化程度过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20倘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果真能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则应采取干预政策,抑制总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1973~1975年“全国人口三年肿瘤死亡回顾调查”资料表明:当时中国的男性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3.6岁,女性为66.3岁(中国计划生育年鉴 1993)。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男性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6.4岁,女性为69.4岁,男女合计为67.9岁(姚新武,尹华 1994)。1985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则表明,当时中国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为68.9岁,其中男性为67.0岁,女性为71.0岁(中国计划生育年鉴 1993)。1998年,中国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上升到71岁,其中男性为69岁,女性为73岁。目前,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尚有一定的差距。1998年,世界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6岁,其中男性为64岁,女性为68岁。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1岁,其中男性为59岁,女性为62岁;而

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75岁,其中男性为71岁,女性为79岁(PRB 1994)。

从1973~1975年到1982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近3岁,平均每年提高近0.5岁。从1982年到1985年的3年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1岁,平均每年提高0.33岁左右。而从1985年到1998年的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2岁多,平均每年提高近0.16岁。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卫生和营养保健状况的不断改善,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还会有所提高。但是,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提高的速度是“边际递减”的,即当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较低时,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会使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当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较高时,相似的社会经济条件只能使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有相对较小幅度的提高,在达到一定阶段后,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甚至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国人口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提高的历程证明了这一点:从每年提高0.5岁下降到每年提高0.33岁,进而又下降到每年提高0.16岁。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人口的人均出生预期寿命会逐渐提高,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人口粗死亡率会逐渐提高,每年老年人口死亡的绝对数会逐渐增多。目前,中国每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死亡人数为550万左右,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为1130万左右(世界银行 1993)。

表2是中外单位或个人对中国下一世纪前半期老年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

表2 中外单位或个人对中国下一世纪前半期老年人口规模的预测 单位:亿

预测单位或个人 2000年 2025年 2050年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0+ 65+ 60+ 65+ 60+ 65+

(1)联合国(中方案) 1.27 0.85 2.70 1.85 -- --

(2)世界银行 1.37 0.95 3.20 2.10 3.61 2.91

(3)中国老龄委员会 1.32 0.92 2.73 1.88 3.3~4.2 2.84

(4)宋健等 -- 0.94 -- 2.21 -- 4.05

(5)杜鹏(方案一) 1.28 0.87 2.80 1.83 4.12 3.07

(6)于学军 1.29 0.88 2.73 1.88 3.84 2.9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来源:(1)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1950-2025”, version 1990.

(2)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人口预测》。

(3)中国老龄委,《中国老年人口发展预测》,1986年全国老年学术讨论会参考材料之二。

(4)宋健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年.

(5)杜鹏,1994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6)于学军,1995年, 《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中外单位或学者对中国未来老年人口数量的规模的发展预测是非常接近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下世纪前半期老年人口数量的规模的发展取决于现存人口的死亡率和预期寿命,而与今后出生的人口数量没有关系。在上述的各种预测中,联合国的预测略低一些,而在宋健等人的《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中,对下世纪老年人的预测又相对较高,但无论如何,从以上的各种预测结果中,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判断,即到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3亿左右,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0.9亿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预测毕竟是预测,任何自认为是以合情合理的假设条件为依据的预测都难以断言其所预测的内容会成为现实。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变动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我们不能肯定中国政府在某个时刻不会改变其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倘若如此,结果会迥然不同。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尚缺乏权威、精确的人口和经济方面的统计数据,这为我们的预测在一开始就造成了障碍。因此,我们的预测大致只能说明一般的趋势,而不能将其视为对未来的客观描述。 (二)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主要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认为,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看,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并非名列世界前茅。中国老年人口有40年的高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中国人口转变快,但人口增长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受人口政策的影响甚大。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邬沧萍提出的最新观点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是老年人口的数量问题,而非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高低,因为无论比例多高或多低都是相对的,而数量是绝对的。据此,他指出,人们要从新的视角审视计划生育在老龄化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田雪原认为老年人口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老年人口变动,而老年人口变动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紧紧连在一起。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过程进行分析之后,他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二是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具有阶段和累进的性质;三是老龄化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 北京大学袁方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解决中国老龄问题要依靠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相结合的方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徐勤认为人口转变速度将决定人口老龄化强度。人口转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任何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只是由于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速度不同,导致人口转变的速度不同,从而人口老龄化的强度也不同。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人口转变速度快得多,因而在人口转变的后期将出现老年人口比重急剧增长的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乔晓春通过对人口老化模型研究认为,在分析人口老化影响因素时不能只看到出生率、死亡率,而看不到现实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老化的巨大作用。从现实看,年龄结构对人口老化的作用可能比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还要大(虽然历史上年龄结构最终也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过去往往只重视出生率、死亡率对人口老化的影响,而忽视了现实存在着的年龄结构的作用。

史菁的研究认为,运用稳定人口模型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人口处于急剧转变之中。以往根据稳定人口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死亡率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对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长的作用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在人口老化过程

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育率的下降。然而通过对9个方案人口动态模似的结果分析,史菁却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死亡率下降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作用与生育率下降的作用同样重要。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并不是促使人口老化的唯一因素,中国的人口老化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计划生育政策。

曲海波以中国1964年人口年龄结构为基础,运用人口预测方法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生育率的下降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死亡率下降并没有使中国人口老龄化,反而使其年轻化。他还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发展的惯性也是年龄结构变化的一个原因。

杜鹏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一书中认为,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现在:(1)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重新加以认识,这对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以及制定今后的人口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它除了能使我们分析过去4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之外,以1990年人口数据为基础所作的人口预测也使我们得以对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重新进行估计。(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育率、死亡率和年龄结构,但是这些因素在过去40年的人口发展中各起了多大作用还没有从数量上加以全面分析;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是否一样?差异有多大?这些问题都有待进行量化分析才能回答。我们可以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用比较预测方法对过去40年和未来4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3)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本身也在不断地更替,新进入老年人口的队伍逐渐取代了原有的老年人口。因此,即使在两个不同时期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并未改变,甚至老年人口数也一样的情况下,都不能避免老年人口自身的更替。由于这种更替的存在? ?丝诶狭浠??讨欣夏耆丝诘奶氐慵坝纱瞬??亩陨缁峋?玫挠跋於蓟嵊兴?浠??馐侨丝诶狭浠??讨幸酝?幢还惴喝鲜兜牧硪桓鲋匾?矫妗U饫锝?擞玫谌?⑺拇稳丝谄詹槭?荻灾泄?夏耆丝诘母?婀婺:透?媛式?蟹治觥#?)人口老龄化过程并不只是总人口的老龄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口自身也在不断老龄化。对这一特点的了解是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而出现的,但还未被广泛认识(杜鹏 1994)。

于学军认为,无论采取那种方案对中国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都会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在下个世纪将面临人口老化的巨大挑战。面对下一世纪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我们既不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视而不见或有意回避,也不能一提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就“谈虎色变”,盲目悲观,凡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积极采取对策,充分利用人口老化前期总抚养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我们又要认真研究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因此,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从宏观上看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十分必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各个年龄组的人口群体是抚养和被抚养的关系,所以,在考察人口老化的过程和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时,要全面系统地考察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老年人口是整个人口的一部分,老年人口的比例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年龄组人口的变化。因此,老年人口不是孤立的群体,必须与未成年人口和劳动力人口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组人口群体的不同需求和作用(于学军,1995年)。

以上列举了部分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的代表性文献,这些研究对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和在分析中所要注意的问题都有重要的发现和建议,为以后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过程及影响的认识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此外,人口发展往往并不能按已有的人口预测的方式变化,随着新的人口数据的取得和人口老龄化分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和特点重新进行认识,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始于6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人口老化过程,是人口转变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如上所述,人们之所以关心中国人口老化的过程,是因为会产生所谓的人口老化问题,而人口老化是会否构成人口老化问题,以及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可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口老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些学术上的争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马赢通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的乔晓春之间的交流。

马赢通(1987)指出,多年来,人口老化被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来论述,研究的重点是探求人口老化的对策。这无论对认识未来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还是对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都是不利的。他认为,从各方面的相关分析看,人口老化是好事而决不是坏事。人口老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经阶段,主观上抗拒是无济于事的,人们在其面前的选择,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超脱。只有按规律办事,促进其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马赢通指出,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必然形成少儿人口远大于现时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同时上升的“两头沉”的现象,而人口老化过程起到了减轻一头负担的作用。因此,只有通过计划生育降低生育水平,加速人口老化,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将有利于中国四化建设的全局。

乔晓春(1988)不同意马赢通的上述观点。他指出,人口老化并不是指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与近年来的计划生育没有关系,但人口老化系数的变化与计划生育确实有关系。这一点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他认为,人口老化、计划生育、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会导致人口老化;由于作为人口老化系数分子的老年人口数量是相对确定值,而出生人口为未定值,控制人口增长只能使出生人口减少,从而加速人口老化;计划生育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虽然人口老化也是由于计划生育引起的,但从逻辑关系上看,不能直接推出加速人口老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乔晓春进一步指出,出生人口的减少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化,但由此并不能引出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直接关系,人口老化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没有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

马赢通和乔晓春之间的学术交流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的讨论,既交流了学术思想,也深化了学术研究。笔者认为,马赢通和乔晓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问题:老年人口问题和人口老化问题。他们之间的辩论没有使用同一个概念和标准,讨论的结果自然不会达成共识。

在随后的十多年间,中国的学者没有间断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田雪原(1987)认为,中国人口从属年龄比的大幅度降低,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口方面的有利条件,未来二、三十年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曲海波(1988)指出,人口老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人口老化又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相应的影响。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于学军在《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1995)一书中认为,伴随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老化是必然的,但是人口老化是否构成人口老化问题,以至于整个国家的人口问题要看它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是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而定。因此,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要区分不同的阶段来看。从长期的趋势上看,中国的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的影响。但如果分阶段看这一问题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人口老化问题大致以下世纪20年代为过渡期,在此之前,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会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许多有利的条件,这一阶段是利大于弊;而在此之后,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许多“利”将逐渐转化为“弊”,这一阶段是弊大于利。需要说明的是,利与弊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利与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要我们能利用这二、三十年的有利时机,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注意人口老化的动向,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就可能将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四、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研究

我们对中国人口老化原因和过程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了。过去,我们的研究主要以宏观为主,视野主要局限于人口学和社会学领域;今后,我们应进行一些微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将我们的视野放远于更多的交叉学科之中。我们应将人口老化问题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多角度审视人口老化问题。我们都预感到人口老化会对中国的社会关系、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人们想知道这些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在这些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如何引导积极的影响而减缓消极的影响?只有把这些问题说清楚,让人们意识到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口问题,而是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关注和重视人口老化问题。

在进行人口老化问题研究时,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成果,因为他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为解决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和经验会使我们少走弯路,节省很多时间。但遗憾的是,对他们成熟的理论和经验,我们知道的还很少。

参考文献

北京市老龄委编.1990.北京老年人口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陈卫.1994.城市化、国内迁移和人口老化.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论文

杜亚军.1988.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就业问题.人口研究,(3)

费孝通.1985.社会学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

韩良诚.1992.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国行政管理,(8)

黑田俊.1993.亚洲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学刊,(3)

胡逢云.1994.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上海市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经济日报,(8.2)

胡伟略.1990.关于中国老年人口经济收入问题的城乡比较分析.中国老年人口文选.经济管理出版社

胡伟略.1993.中国家庭的社会保障和人口控制.家庭经济与生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胡伟略.1994.论家庭保障的社会化.人民日报,(10.5)

黄勇.1992.中国人口老化的若干思考.益阳师专学报,(2)

李荣时.1993.计划生育与社会保障.大思路-90年代中国人口形势与对策.科学普及出版社

李澍卿.1987.中国社会养老的现状与趋势.人口与经济,(3)

刘铮.1984.人口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吕荣侃.1991.中国老龄人口再就业问题.人口研究,(2)杜鹏.1994.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赢通.1987.加速人口老龄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口科学,(2)

穆光宗.1994.老年人需要精神赡养.中国生育率下降后果与对策研究组咨询报告第四号胡立群.1994.大力改革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老龄论坛,(1)日本社会发展研究所.1991.日本社会保障成本1990(英文版)曲海波.1988.论老年人口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理论框架.中国人口科学,(1)

乔晓春.1988.对加速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文的几点看法.中国人口科学,(2)

乔晓春.1994.对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老化与老年人口问题的认识.第六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选

曲海波.1990.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田雪原,胡伟略.1991.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

田雪原等.1992.独生子女与父母养老保险的理论和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

王树新.1991.论开发利用轻龄老年人口资源.中国人口科学,(4)

王文英.1987.关于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探讨.人口与经济,(2)

王芸.1993.退休制度与退化年龄.老龄问题研究,(7)

邬沧萍.1987.调整人口年龄结构是计划生育的社会职能.中国人口科学,(2)

邬沧萍.1986.以战略眼光对待老龄问题.北京市老龄问题委员会编.首都老龄战略问题研究

邬沧萍,徐勤.1990.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

香玲.1993.西方部分国家社会养老保障措施考察.中国国情研究,($$$$

肖振禹,郭平.1994.人口流动与老龄化.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论文

熊必俊.1986.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影响与对策初探.北京市老龄问题委员会编.首都老龄战略问题研究

熊必俊.1987.国外的老年社会保障与退休制度.老龄问题研究资料,(78)

熊必俊.1987.老年经济学初探..老龄问题研究资料,(83)

徐勤.1994.中青年在家照料老人的调查与研究.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

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论文

于学军.1994.老龄化・祖父子・四二一.中国青年报,(9.3) 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

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口研究,(4)。

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与代际交换.人口学刊,(6)

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对消费需求的宏观影响.人口学刊,(5)

于学军.1996.中国人口老化与储蓄.人口与经济,(3)

于学军..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研究.中国人口科学,(4)

袁方.1987.中国老年人与家庭赡养.家庭结构与人口老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袁方.1988.论人口老化对策.北京老年人口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曾毅.1994.从海南的实践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第六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选

曾毅.1994.关于中、长期人口预测的课题研究报告.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中长期人口预测课题组内部报告

张纯元.1987.中国农村的养老事业.人口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纯元,1990年,“论人口消费结构”,载于《人口情报与研究》,1990年第1-2期,天津。

张纯元.1991.中国老年人口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曾毅.1993.农村储备积累式养老保险势在必行.人口与计划生育,(6)

张翠珍.199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与人口学术研讨会论文

张东辉.1987.西方国家的人口老化与退休金危机.山东人口,(2)

张宜霖.1992.试析推迟退休年龄.人口,(2)

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1983.老龄问题研究--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资料辑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周弘.1989.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

朱传一.1990.从国外趋势看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方向.中国人口科学,(2)

Arnold S.Brown.1990.The Social Processes of Aging & Old Age. Prentice-Hall. Inc.

David A.Wise. 1989. The Economics of Ag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digliani.1975.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 Twenty Years Later.in M. Parkin ed.Contemporary Issues in Economic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PRB,.1994.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

Schulz.1991.Borowski and Crown.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Aging. Auburn House

UN.1973.The Determines and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Trends. New York

篇5:中国职业兴趣研究综述

中国职业兴趣研究综述

从职业兴趣理论的引进、职业兴趣测验的修订、中国职业兴趣测验的编制和职业兴趣的`应用研究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的职业兴趣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作 者:李永鑫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3(4) 分类号:B848.3 关键词:兴趣   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理论   职业兴趣测验  

篇6: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综述

纪华东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

摘要: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不同的检验方法、样本区间和数据处理方法,都可能会影响得出不同的检验结论。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学者关于我国股市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关键词:有效市场理论;中国股市;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01-85-03

一、引言

自从1952年Markowilz在《金融杂志》上发表“资产组合选择”后,金融经济学的发展就产生了大爆炸。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使经济学家得以用数学公式来刻画投资的收益和面临的风险,这使经济学家雄心勃勃地想在金融学中也像在以前的经济学中那样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最出最完美、也是被检验和讨论最多的模型就是Sharp的资本色、

资产定价模型CAPM。同样经济学中的传统的理性人假设也被应用到资本市场中来,资本市场中的理性人被认为可以立即接受和准确地处理信息,这是资本市场达到一般均衡的基础,这一理论最终被形式化为有效市场理论EMH。Samuel-在随后的年代中,Fama为son(1965)最早论及了市场有效性,

这一理论的建立作出了卓越和决定性的贡献。

二、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提出

EMH)理论是资本资本市场有效性(或称资本市场效率、市场和投资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性理论,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不仅决定了投资者和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理财策略或投资策略,也决定了政府所采取的监管政策,资本市场有效性指的是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Eugenef.Fama(1965)指出如果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可得的信息,总是代表其内在价值的最佳估计,则该证券市场是有效的。用数学的语言来表示,即是:Φt为完全反映在时间t设Pjt+1为证券j在时间t+1的价格,

的价格中的信息集,E(Pjt+1/Φt)为在时间t信息集Φt下对证券j在时间t+1的期望价格,Xjt+1是证券j在时间t+1的超额市场价值,即Xjt+1=Pjt+1-E(Pjt+1/Φt),若市场有效,则E(Pjt+1/Φt)=0

[1]

我国股票市场经过十几年的运行,总市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值不断上升,影响也越来越大。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庄家操纵股市损害中小股民、公司上市圈钱和大股东挪用资金等,我国学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是从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1、中国股市尚未达到弱式有效

俞乔(1994)在《市场有效、周期异动与股价波动》一文中,通过使用误差项的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费参量性检验的方法研究股价波动,发现过去的股价变动会影响到未来股价的变化,破除了中国股市非有效的结论。[2]吴世农()对沪深股市20种股票的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认为这20只股票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不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变动趋势,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断定中国股市达到弱式有效,而是通过分析自己的研究方案,中国股市尚未达到真正()使用两种线性回归模型来意义的弱式有效。[3]奉立城

检验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显著的“周内效应”。他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并不存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和某些新兴股票市场所普遍具有的显著为负的“星期一效应”,沪深两市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显著为负的“星期二效应”和显著为正的“星期五效应”。这种异象问题的存在,正说明中国

[4]

股市没有效率。叶中行和曹奕剑()对短时间(分钟)内的

收益率统计Hurst指数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股票运动并不满足布朗运动模型,也就意味着证券市场不是有效的。[5]胡波等()利用随机游走模型,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弱势有(2003)在《中国股市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效。[6]贾权和陈章武

一文中,指出流通市值、市盈率、账面/市场价值的比率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收益率,且收益率和市场p值与以CAPM模型所进行的预测成负相关,这种负相关关系恰恰反映了中国股市的非有效性。[7]陆蓉和徐龙炳()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股纂市场存在显著的非对称信息效应。在牛市阶

。也称{Xjt}为信息集{(t)}下的“公平游戏”。并将有效

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弱式有效市场、有效市场。这三种有效市场是递进的关系,后一种有效市场都包含了前一种有效市场的内容。通过建立“公平游戏”模型,检验在不同信息集合下,投资者能否获得超额利润来判断市场的有效程度。

三、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检验的理论成果

-85-

段,“利好”消息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大于“利空”消息的影响;在熊市阶段,

“利空”消息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大于“利好”消息的影响。这种“弱市恒弱,强市恒强”的论证,说明了我国股市缺乏有效性。[8]吴振翔和陈敏

()通过设计多种投资组合方式,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统计套利情况进行了检验,实证发现在短期(3个月)内,

不能否定市场中无

第一文库网

套利的假定;而对于中期和长期(6~12个月),统计套利是存在的。该实证结果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的弱有效性不成立。[9]

2、中国股市已经达到弱式有效

李学等(2001)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深沪两市A股指数1991~1992年有效性程度较差,1993年以来有效性程度逐渐提高,基本达到弱式有效。[10]张兵和李晓明(2003)采用时变系数的AR(2)回归模型实证断定中国股市己经是弱式有效。[11]戴晓凤等()利用扩展的单位根(ADF)检验,结果显示除上证综合指数外,其他指数都通过了弱式有效的检验

[12]

。王少平和杨继生()在“联合p值综列单位根检验

的.扩展及其对中国股市的弱有效性检验”一文中,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各组成部分的价格指数进行综列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各主要价格指数服从综列单位根过程这一结论隐含了我国证券市场具有弱式有效性。[13]

3、中国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

许晓磊和黄良(2002)以上市公司被处罚的实例为基础,利用事件研究法对信息公布前后样本公司股票价格和交易量的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股票市场未达到半强式有效。[14]肖军和徐信忠

(2004)在《中国股市价值反转投资策略有效性实证研究》一文中,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中国深沪A股股票市场上,以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等指标构造的价值反转投资策略可以产生显著的超额收益率,这说明中国深沪A股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15]陈志国和周稳海(2005)指出市场对绩优公司的信息存在明显的过度反应,对绩差公司的信息又存在明显的反应不足。由此可见,我国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16]唐齐鸣和黄素心

(2006)指出沪市和深市对ST戴帽和摘帽前后普遍存在的异常收益,而且对事件信息的反应较慢,认为中国股市不是半强式有效的。[17]

四、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前景展望

上述文献是近年来有关中国股市有效性研究的成果,应用的理论、模型及研究角度不同,结论不尽一致,但总体看有如下特征:(1)我国股市没有达到弱式有效结论的文献,样本时间跨度都较长,一般是从股市建立初期到近年股市数据;2)我国股市已达到弱式有效结论的文献,样本时间跨度较短,一般是从以后到近年股市数据,而且基本上是通过时间序列相关性检验和游程检验来检验股价随机游走性;3)

用时间序列相关性检验、游程检验以外方法(如ARCH类模型)或从其他角度研究,基本上是中国股市未达到弱式有效的结论。近年有关我国股市有效性研究结论不同,可能有以下原因:(1)选取样本不同;(2)所用理论和模型不同;(3)研究角度不同。这会造成文献结论之间不可辨真伪、不可对比,使文献结论可靠性下降。通过具体分析,可以得出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以下一些的问题:

-86-

1、大部分学者都选择市场交易数据,利用以上提到的一些数理统计上的方法处理数据,但是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比较严格,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段的数据,比如国外的研究一般都采用左右的数据。

2、另外做实证分析时通常要求市场的一些基本要素保持稳定,在我国股市这样一个新兴的、政策面多次发生动荡的非稳态市场上,样本数据本身也缺乏稳定性,利用这样的数据做出的实证研究其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准确性值得深思,而且以上研究中由于选择的检验方法不同,也导致了结论迥异,这说明这些检验方法只能作为验证市场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仅仅由于通过了某种检验就得出市场已具备有效性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五、结论

股市建立初期,无效可能性很大,随着股市发展,有效性提高,可能达到有效。如果选取样本数据时间跨度长,初期无效性对后期有效性叠加后会影响对这整个时期研究的结论,就可能与当前股市有效性实际不符,因而在研究中需要注意:(1)考虑上述这种影响,并在研究中设法消除;(2)随机游走检验只研究滞后一阶相关性,但被解释变量可能与滞后多阶有相关性,尤其我国投资者不成熟,投机意识强烈,且可能存在这种长记忆性,只检验滞后一阶就不能说明时间序列变量相关性;(3)其他方面,我国股市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体系不成熟、监管力度不足、交易规则粗糙、

交易所运作效率低下、投资者不理性、投机动机严重、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造假现象严重等。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我国股市已达到半强式有效。综上所述,我国股市有效性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目前比建立初期有所提高,但有效性逐渐增强,基本上可以认为已经达到弱式有效,但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参考文献:

[1]EugeneF.Fama.EfficientCapitalMarkets:AReviewofTheoryandEmpiricalWork[J].JournalofFinance,1790,(03):89-92.

[2]俞乔.市场有效、

周期异常与股价波动―――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4,(09):23-25.

[3]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6,(04):23-28.

[4]奉立城.中国股票市场的“周内效应”[J].经济研究,2000,(11):9-12.

[5]叶中行,曹奕剑.Hurst指数在股票市场有效性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1,(03):15-20.

[6]胡波,宋文力,张宇光.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07):33-36.

[7]贾权,陈章武.中国股市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3,(07):21-26.

[8]陆蓉,徐龙炳“.牛市”和“熊市”对信息的不平衡性反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4,(03):65-72.

[9]吴振翔,陈敏.中国股票市场弱有效性的统(下转第54页)

((

到各个职能处室的,讲究效益,讲究成本,促进节约。建立以奖代罚的奖励制度,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好的内部人员及部门予以表扬及表彰。

在单位内部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当务之急,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管理人,关键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人的自觉性,提高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行政事业单“人”的控制,对位内部会计控制应实行全员控制,也就是对主体人的控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约束和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与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位职工关注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单位内部形成和谐的环境,打造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通过全员控制,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促进我们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办好、办成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以及有效运行,同样也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的环境。加强对单位内部主体“人”的控制,同级财政、审计、纪检、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也责无旁贷,也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对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同层面人员的监督和检查,共同努力,以促进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目的的实现。参考文献:

[1]编写组编.江苏省财会理论与实践(第一版)[M].江苏人民出版2006,(07).社,

[2]乔云华著.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第一版)[M].新华出版社,2004,10.

[3]葛忠亚.一支笔审批的弊端及应对措施[J].江苏商业会计,2003,(01).

[4]葛忠亚.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的研究[J].江苏商业会计,,(05).

[5]葛忠亚.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王肇庆主编:让思想启迪未来(第1版)[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作者简介:

葛忠亚,男,江苏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江苏省《世界名人录》,被中国管理科学院授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入予“人文社会科学名家”称号。主要研究方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会计控制。

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培养会计人员的正义感、责任感,把职业道德作为行动指南,规范自己的执业行为。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感,自觉遵守和执行有关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2)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由于财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会计业务知识又是不断更新的,具有政策性强、业务性强的特点,要求新业务,不仅要学习会计业务方会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面的知识,还要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成为会计方面的专家,还要成为管理方面的管理专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要成为多面手,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

(3)提高财务人员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承担的责待遇普遍不高,因此要建立一种与任重大,而会计人员的地位、其职责相匹配的机制,比如在政治上提拔重用、在经济上提前进行工资晋级等措施。同时会计人员也要更新观念,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知道有为才有位的道理,会计人员应发挥主动性,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地工作,使财务部门在单位内部职能部门中处于重要地位,使单位领导认识到使用会计信息、发挥会计参谋作用的重要性,争取领导对会计工作的支持,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这样会计人员也能更好地开展财务工作。

3、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职工是单位的主人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同样也是如此,只有发挥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全员参与,共同遵守,才能确保我们控制目标的目的。

(1)单位制度的建设和有效运行要依靠全体职工来帮助实施的,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能动作用。

(2)加强对职工的宣传工作。职工对内部会计控制不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对职工要进行宣传解释力度,力保单位内部从领导到职工都充分了解制度的重要性,并且知道具体该如何操作,并且在日常工作中按照制度各司其职,避免出现差错和问题时有关人员以对制度不了解为由而相互推诿。

(3)单位内部也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加强经费管理。财政部门对单位进行了考核,单位内部也要制定相应措施,财务部门即要保证经费的使用,也要确保经费的安全,同时也要促进经费的效益,避免浪费,特别对行政机关来讲,各项项目经费都是划

(上接第86页)计套利检验[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02):59-63.

[10]李学等.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游程检验[J].统计研究,2001,(12):39-43.

[11]张兵,李晓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3,(01):39.

[12]戴晓凤,杨军,张清海.中国股票市场的弱式有效性检验:基于单位根方法[J].系统工程,2005,(11):11-13.

[13]王少平,杨继生.联合p值综列单位根检验的扩展及其对中国股市的弱有效性检验[J].统计研究,2006,(04):36-41.[14]许晓磊,黄良文.上市公司被处罚后股价表现的实证研究

[J].统计研究,2002,(08):67-70.

[15]肖军,徐信忠.中国股市价值反转投资策略有效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03);72-75.

[16]陈志国,周稳海.我国证券市场“末班车现象”与市场有效性的经验分析[J].商业研究,2005,(24):18-23.

[17]唐齐鸣,黄素心.ST公布和ST撤销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J].统计研究,2006,(11):48-52.作者简介:

纪华东,男,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54-

篇7:新时期中国文献学研究综述(1978-)

新时期中国文献学研究综述(1978-2005)

从先秦时期文献典籍产生之日起,文献的整理、分类、典藏和利用也随之而产生,传统文献学的.一些内容和方法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但真正由具体的文献整理工作抽象概括而上升到理论体系的中国文献学,则是20世纪才出现的,因此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近30年来,中国文献学及其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 者:蒋宗福 JIANG Zong-fu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 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 25(4) 分类号:G09 关键词:新时期   中国文献学   发展   成果  

篇8:中国历次科技规划研究综述

中国历次科技规划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已有过7个科技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已有对这些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文章从科技政策史的取向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规划的个案研究、规划的演变研究和其他专题研究三方面尚待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作 者:胡维佳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刊 名:自然科学史研究  PKU英文刊名: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22(z1) 分类号:N092 N012 关键词:科技规划   科技政策   中国科技政策史   “规划模式”  

篇9:中国道德价值观发展研究综述

中国道德价值观发展研究综述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概括出道德价值观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价值观的内涵.2、道德价值观的研究范围:道德价值观结构研究;道德价值观内容研究;道德价值观形式研究;道德价值观相关研究.

作 者:温艳玲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云南,曲靖,655000 刊 名: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16(3) 分类号:B82-092 关键词:中国   道德价值观   研究   综述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相关文章: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学习指导

2.我国道教研究综述

3.研究综述的范文

4.荀悦思想研究综述

5.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综述

6.开题报告研究综述范文

7.汽车主动安全性研究综述

8.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研究综述

9.高中古诗文教育研究综述

10.信息安全研究热点综述

下载word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