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

2024-07-08 07:49: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qae101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希望您能喜欢!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

篇1: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加减法口算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加减法口算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8—119页复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应用这种关系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万以内口算加减法

1、口算方法复习。

(1)完成第1题第一组。

①口算后比较每组口算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②小结: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个位上相加要向十位进1,哪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做10再减。

(2)完成第1题第2组。

口算后比较计算方法的异同之处。

2、口算第2题,时间:3分钟。

三、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整理。

(1)口答。

根据238+482=72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根据530–230=30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说出相应的关系式,并板书。

2、完成第3题。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

篇2: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例5、例6和“想想算算”,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减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减法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口算

50 ― 30 =      74 ― 50 =      63 ― 21 =

50 ― 20 =      74 ― 24 =      63 ― 42 =

30  + 20 =      50 + 24 =         21 + 42 =

2、一道减法算式,可以有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和它对应。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是不是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a)       提问:电线上原来一共有多少只燕子?飞走几只?还剩几只?

b)       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提问:怎样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师板书:

14   -   8   =   6(只)

被减数     减数     差

提问:这个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得到什么?反过来说,差等于什么?(板书:差 =被减数- 减数)

c)       出示第(2)题。

提问:这道题已知的是减法里的什么数,求的是什么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减法算式里减数等于什么?(减数 =被减数 - 差)

d)       出示第(3)题。学生口答算式和答案,教师板书。提问:这道题里已知的是什么数,求的是什么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能根据第3题说一说,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吗?(被减数 =减数 + 差)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减法算式里的差,是用被减数-减数来求的`,减法算式里的减数要怎样求呢?被减数呢?说明是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教学例6。

(1)提问:我们过去验算减法算得对不对,用的什么方法?应用了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里的哪一个式子?

说明:除了应用被减数 =减数 + 差可以验算减法算得对不对之外,还可以用被减数算出的差,看得到的是不是原来的减数来验算。如果得到的是原来的减数,说明原来的计算做对了。

(2)出示例2。指名板演,想一想,怎样用减法验算?

提问:算出的得数和哪里的数一样?说明前面的减法算得对不对?在横式里写哪一个得数?怎样用减数验算减法?这样验算的根据是什么?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十七第1题。

2.  做练习十七第2题。

3.  做练习十七第4题。

4.做练习十七第3题。

篇3: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加法的能力。

2.  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口算

40 + 20 =         30 + 53 =          15 + 72 =

60 C 40 =         83 C 30 =           87- 15 =

60 C 20 =         83 C 53 =           87 C 72 =

提问:每一组第一道都是加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减法题?

2、导入  新课

加法算式里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题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么列式?(板书加法算式)

老师板书:   30   +   20    =50  ( 千克)

加数     加数    和

提问:这个算式里,什么数是已知的',什么是求出来的?

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加数 + 加数 =和”在算式右边板书:和 =加数 + 加数

(2)出示例1第(2)、(3)的图。

第(2)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20 =30 (千克)

第(3)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30 =20 (千克)

(3)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讨论得出:第一个加数 =和 - 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 =和 - 第二个家数

小结:求一个加数计算时都用和减另一个加数。

板书:一个加数 =和 - 另一个加数

让学生齐读

1、“想想算算”第1题。

(1)这道加法里,哪两个数是加数?和是多少?

(2)让学生填得数,然后口头回答得数。

2、教学例2。

(1)过去验算加法算得是不是正确,都是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新算一遍的方法。现在学习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知道了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就可以应用这一关系来验算加法。

(2)出示例2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竖式)怎样计算?求出的数叫加法的什么?(和)根据上面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一个加数,应该等于什么?可以怎样列式验算?我们可以用算出的和423减一个加数75,看看得多少。板书算出得数348。

提问:算出的得数与那里的数一样?说明前面的加法算得是正确的,在横式上写出和。

提问:这道题是怎样验算的?还可以怎样用减法验算?

1、  “想想算算”第2题。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小结:对加法的验算可以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也可以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的方法验算,用哪种方法方便就用那种方法验算。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十六第1题。学生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  做练习十六第2题。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  做练习十六第4题。

4.  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3题。

篇4:《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对加减法运算有了较多的接触,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加减法意义和关系进行概括,是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丰富学习素材,激活已有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我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各项感官。同时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一项伟大的铁路修建奇迹,这一内容的介绍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在疾驰而过的'铁路路线图中学生发现了数学信息,并提出了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也成功激活了学生对加法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

二、紧扣对比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让学生通过两次对比,自主突破教学难点。尽管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从本质上认识减法还有很大的距离,我通过第一次对比三个问题从而突破概括减法意义这一难点。逆运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开始第二次对比三个算式的异同,归纳整理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结论。

三、利用动态演示,建立数学模型

要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仅仅只依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课中我采用动态线段图的演示,结合重要文字的提示,让合并一词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这一概念,形成数学模型。

篇5:《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新学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新学期第一节课,如何让孩子学出状态,学的精神,是我在讲课前思考的,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效果还是不错。

1.先用课件出示4组题目让学生口算,看谁用的时间最少。如:第一组37+126=、163-37=、163-126=,因为是比赛性的题目,一下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关于发现规律的同学四组题很快做完了,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想

说自己为什么做的快的原因了。这时老师适时的让全班同学都停止,开始探讨问题。

2.探讨方法,得出规律。

(1)让做的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的,他们很快说出了每道题每个数之间的关系,如:第一道题的得数分别是二、三题的被减数,其余两个数也分别出现在第一道题目当中,也就是通过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的规律。

(2)这时让没有完成的用刚才同学们讲的方法完成剩余的题目,他们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3.预习新课,理解关系。

在学生探讨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新课,集体交流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的学会知识,理解知识。

但这堂课中的不足是: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加减法意义,之后我会给学生更多时间自己探讨,争取让学生都能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篇6:《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新学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新学期第一节课,如何让孩子学出状态,学的精神,是我在讲课前思考的,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效果还是不错。

1.先用课件出示4组题目让学生口算,看谁用的时间最少。如:第一组37+126=、163-37=、163-126=,因为是比赛性的题目,一下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关于发现规律的同学四组题很快做完了,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想

说自己为什么做的快的原因了。这时老师适时的让全班同学都停止,开始探讨问题。

2.探讨方法,得出规律。

(1)让做的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的,他们很快说出了每道题每个数之间的关系,如:第一道题的得数分别是二、三题的被减数,其余两个数也分别出现在第一道题目当中,也就是通过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的规律。

(2)这时让没有完成的用刚才同学们讲的方法完成剩余的题目,他们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3.预习新课,理解关系。

在学生探讨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新课,集体交流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的学会知识,理解知识。

但这堂课中的不足是: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加减法意义,之后我会给学生更多时间自己探讨,争取让学生都能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相关文章:

1.加、减法计算练习

2.《加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小学数学说课稿

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4.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

5.加 减法估算 教学反思

6.《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7.练习7的减法教案

8.数学教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9.《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10.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

下载word文档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