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
“边伯贤的狗金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
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是祖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既载古又论今,对本地区当前的“四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现谈谈我馆是如何利用地方文献资料为本地区的“四化”建设服务的。
一、搜集整理及我们的看法
什么是地方文献?我们认为凡是有关一定地区的,即是具有地方特点的一切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不管它们从什么知识门类或角度来记载和研究地区的,也不管它记录的形式是怎样的(文字、形象、声音等)、不管是本地人著作或是外地人著作,其出版地亦无论是本地或是外地的,只要它们的内容,带有地方性质,均可称为地方文献。因此,凡属地方上的旧报纸、杂志、家谱、回忆录、访问录、档案、日记、笔记、杂录、稿本、碑文、有意义的照片、图片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布告、传单、会议记录、重要人物传记、年表统计、图表等都在搜集之列。从我们已搜集的资料来看,概分为三个方面:①文字资料为:记载史实的手抄本、档案、报刊、碑刻等书面资料;②实物资料为:遗迹、遗址、各种文物等;③口头资料为: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谣等。
在搜集过程中,我们的作法采取先馆内后馆外,先把馆内存放在各书库的残存旧报刊、图片、手抄本等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加工、上架,另方面走群众路线,派人到乡间搜集、征购,也收集到不少有关地方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然后,我们进行认真的筛选、鉴别、核实、分类整编上架,将那些没有资料价值、内容重复、情节不实的给予淘汰,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我县历史遗址,“汉桑城”的'各种传说,究竟那种传说较为妥当?我们经过调查,查阅历史资料,得知,相传“桑为汉朝大将关羽手植作其拴马之用”,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较为合适。因为新野地处平原,资源富饶,是三国时竞争之地。历史记载诸葛亮“火烧新野”,刘备、关羽、诸葛亮在新野屯驻很长时间,所以“汉桑城”之说来自汉朝是有可能的。又如:“邓氏家族”为什么部分不在邓县,却在新野的曹寨,我们通过查阅县志和地方上的一些家谱,了解到当时变化原因。
二、积极为“四化”建设服务及我们作法
日积月累的馆藏地方文献,深受党政机关、科技人员的欢迎。他们得知后,纷纷来馆查阅。为此,我们设立了咨询登记薄、凡来馆查阅的同志、均在登记簿上写清楚要查的内容,我们馆同志不分上班下班,及时查找提供给读者。如:
1、在为党政机关服务方面
县委统战部秘书邓喜全同志因工作需要,多次想看“家谱”、“乡会”姓名录一类的资料,我们不仅提供“邓氏家谱”、“旅汴同乡会姓名录”等,还为他提供了宣统元年十二月的“宪政月报”,解决了其多年没解决的问题,深受他的赞扬。
县工会宋子庆同志为进行职工教育于85年元月来馆借新野工运史方面的资料,我们将原抄录下来且具有革命意义的碑文“赵振箱烈士纪念碑”提供给他们,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为扶贫致富工作者和科技人员服务
我们在工作中接待了不少战斗在工农业第一线的扶贫致富工作专者、科技人员。我们不仅为他们提供最新图书杂志,还为他们提供本地区、本县工农业积累的先进经验、供他们参考。
新野县县委办公室朱有胜同志, 1986年春节后,积极奔赴农村,投入扶贫致富工作,他很需要致富的科技文献,研究政治经济学一类的资料,曾多次来馆查找借阅,我们为他提供《南阳农业科技》、《河南农业科技》的最新杂志。新野农谚、气象谚,如:“寒露测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烟洞不出烟,必有连阴天。……这些都是新野县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科学总结,在科学种田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他得到这些资料后,颇有感触他说:“搞农业,想致富,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的知识太丰富了,希望今后给以更多的帮助。”
水利局的邓守珍同志,来查阅地方水利资料,农业局的王喜章同志采查地方养蚕资料……我们均热情接待,及时提供,他们得到资料很高兴。
3、为编写各行各业史志的同志提供资料
新野县志办公室的樊新祥同志多次来馆查新野县名人录,我们为他提供了检索中国人名的大辞典,我县1958年重编的县志,家谱和一些没有上书的地方名人。如:“汝南太守―邓县,“马一山”、“马云卿”、“邓禹”、“刘禄合烈士”等,为编写县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新野县原地名办公室主任王正金同志多次来馆查阅地名资料,我们为他提供地名辞典,还将新野县原始地名如:“白河”“关场”“沙堰”等地名来历介绍给他。有时不能及时解答,就让他留下要查的咨询内容,待找到后,抄录或复写清楚,给他送去。 新野县鸭灌局的仕志谦同志,为编写水利志多次来馆查阅水利资料,我们为他提供了新野县当地最早的水利工程――召父渠。此渠是西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广集群众兴修的一项规模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召父渠”虽年逾千载,不能再用于灌溉,但其水流向则为今人所借鉴。
县工业局写工业志的李海连同志很想了解新野县解放前手工业状况,我馆资料有限,满足不了他的需要,又不能让他失望而去,我们就一边为他查阅馆内的旧报刊资料,一边又一块走访县城内解放前从事手工业的工人、店员、记账先生、邮递员等一些上了年纪的民间老人。他们介绍了新野县解放前后的卷烟工业,从1939年建厂、厂址、产品名称、生产规模、机器设备、工人多少、产值产额、经理更换、厂址变迁直到停产时间、介绍的都很详细,又介绍了新野传统手工业品“草帽”“纺纱”“织毛巾”以及工人待遇等等。在走访中,我们将这些口头资料记录下来,回馆后组织几个同志,整理筛选,这样做法一方面为急需的同志提供了服务,解决了他们的困难,另一方面又为图书馆增加了地方文献资料。
4、为外地读者服务
南阳师专中文系主任听说我们馆藏有《马一山文集》,就带着一位助教于1985年春天从南阳专程来新野县图书馆查阅,想编一套地方名人著作丛集。马一山系新野县青羊人,清宣宗道光时癸酉科拔贡。著有《平原山房文集》、《青年诗集》、《靖江诗集》、《筑阳诗集》、《中州艺文录》、《中峰古文钞》、《子史易记》等著作。擅长诗歌书法,富有地方色彩,群众特别喜爱,在新野县、南阳地区很有名气,这些资料我们一一提供给他们。1985年间,南阳师专的师生陆续来馆七次,为他们提供了上万字的资料,为此,他们深受感动。
近三年来,仅在地方文献方面我们就接待376人次,提供792篇资料,在服务社会,服务“四化”建设方面收到一定效果。
〔出处〕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6(3)
篇2: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结构分析
民族地区在我国是一个专指性概念,专指汉族外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自治区域。民族地区图书馆(尤其是大中型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不但具有更为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同时带有十分突出的民族性、多元化、综合性特征。本文拟以此为依托,兼顾保藏与利用、传统文献资源建设与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等多重目标,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以大中型公共图书馆为样本)馆藏地方文献的结构形态做一梳理与探讨。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1 元结构
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兼具地方性、民族性两大突出特征,因此,地方文献结构态、民族文献结构态是其元结构(即最基础结构)的两大支点。
从理论上讲,地方文献专指以任何载体形式记录有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各方面知识信息的文献。但在现实的文献资源建设中,地方版文献、地方人士著述一般也纳入广义地方文献范畴。其结构关系如图1。
民族文献的结构形态与地方文献有些类似。一般说,凡是记录有关于一民族的某种知识信息的文献均可视为民族文献,而不论其作者、文献类型、语种等,但在现实的文献资源建设中,一民族常用或多民族共用特殊文字版文献,民族人士著述也被纳入广义民族文献范畴。其结构关系类似于图1,故从略。这里仅设定其标识代码:M――广义民族文献,M1――狭义民族文献,M2――民族文字版文献,M3――民族人士著述。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总是与一种甚至多种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社会中,仍有很多民族保持着一定的宗教信仰,如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的伊斯兰教信仰,藏族、白族、蒙古族等的藏传佛教信仰等。因此,记录有关某一民族地区知识信息的宗教类文献也一直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重点之一,亦当视为其元结构的另一大支点。这里我们将宗教文献设定标识代码为Z,将宗教性民族地方文献设定标识代码为Z1。
将广义地方文献、广义民族文献、宗教性民族地方文献统合到一起,便构成了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元结构。其结构关系如图2。
篇3: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结构分析
有必要指出,如上元结构不仅是分析、研究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民族文献的最基础的理论框架性结构,也是建设这一类特色馆藏体系,开发特色数据库的重要依据。当然在馆藏建设、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上还应进一步探索与之配套的学科、主题结构模式以及标识结构。但无论如何,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都不宜以学科或非上述结构及其要素的主题为首选建库标准。
2 学科、主题结构
强调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元结构的突出地位,并非漠视其学科结构的存在,亦不意味着对其学科结构不予揭示与标识,而是强调元结构与学科结构具有主从关系。套用文献学的术语,元结构在建库(含文献库与机读数据库)和资源统计、分析、评价时应属于第一级的标准,学科结构应属于第二级及其以下的标准。
考虑到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综合性特征较为显著,在具体揭示和标识其学科结构时,首先设置“综合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类是必要的。其中“综合性”既包括综合性学科,亦包括综合性文献类型。
严格意义上,本文所谓元结构也是一种主题结构。只是这种主题结构在民族地区图书馆整个文献资源体系(含数据库体系)中居于较高的、相对独立的层次,故宜纳入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分类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中曾以《中图法》的《中国地区表》为依据单独列出各“地区性研究”类,笔者认为正是体现了对这一特点的正确把握。
3 文献类型与载体、语种与文种、获得方式结构
3.1 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结构
比较而言,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涉及到的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应该是最多样的。在具体规划与建设中,应参照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执行。在大中型公共图书馆的这类专藏建设中,要致力于形成较为齐全的文献类型与载体结构。
3.2 文种语种结构
原则上,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文种结构可概分为汉文字语言、少数民族文字语言、外国文字语言(含世界辅助语言文字)三大系列。一般情况下,此三大系列中的后两类文种语种可参照国家标准《中国语种代码》(GB4881-85)和《世界语种代码》(GB4880-85)执行,而汉语言文字一般则不用标示。
鉴于目前国家标准中尚无关于古代少数民族语言(如突厥语、鲜卑语、回鹘语、契丹语、女真语、西夏语、土火罗语等)专用的代码体系,建议采用《中图法》(四版)中H大类的“H211少数民族古语言”各类暂代,亦可据以自编代码表暂用。
3.3 获得方式结构
任何图书馆馆藏文献的获得方式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付款购进方式。而在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中,多样性获得方式结构则有其独立存在和准确标识的必要,它既是分析评价民族地区馆藏文献资源体系特色和水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专项文献购置费科学分配的依据及专题数据库有偿使用的定价依据。
这里试列出常见的获得方式结构要素并给出相应的代码标识:
FZ fz 复制 SZ sz 受赠
GR gr 购入 ZB zb 自编
JH jh 交换 ZJ zj 征集
JS js 接收
4 等级结构
关于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等级结构(俗称藏书等级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热烈讨论,比较流行的等级结构划分是肖自力于1981年提出的“五级藏书结构”,即:甲级――完整的藏书;乙级――研究水平;丙级――大学水平;丁级――基础水平;戊级――最低水平。在笔者看来,肖先生关于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的等级结构划分的`精髓在于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对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目标做等级式分解与界定,至于在一个具体的图书馆或针对某一具体的文献集合,采用哪几级等级结构指标是完全可以也应该因馆而异、因文献集合的实际而异的。
着眼于民族地区图书馆(尤其是省一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的目标与任务,结合现有馆藏建设的实际,笔者认为区分出四个等级是适宜的:
甲级――特藏级。这里的“特藏”可以界定为具有珍稀的资料价值或版本、形制、文种价值的民族类、地方性文献。通俗地讲即善本或准善本、文物或准文物。
笔者之所以没有将“完备级”列入第一级,乃是因为“特藏”性文献很难用“完备性”指标来衡量,评价它的标准是珍稀性(文物性、善本性)及独家收藏性。从文献收集的角度看,它们大多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类,而一旦获得,其价值却又是独特而巨大的。对具有文化遗产保存功能的大中型公共图书馆而言,这一类文献收集、保存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誉之为“镇馆之宝”。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类馆藏可能更适宜采用国际通行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方法与手段去开发和利用。
乙级――完备级。这一级可以界定为“努力收集某专题领域的所有知识记录,不管其内容水平、文种、出版形式、著作形式如何,以收集齐全为准”。肖自力先生曾明确指出,“一个地区馆对本地和有关本地的出版物的收藏应达到这个水平”。就本文的讨论而言,则可以补充为:一个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本地区、本地区各民族(含历史上曾在该地区存在过的民族)的各类文献的收藏应达到这个水平。
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任务归根结底有二:一是尽可能完备地收集和保存该地区、该地区各民族的文献遗产;二是对该地区的“地区性研究”(含民族研究、宗教与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文献保障。从逻辑上讲,一个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整体或某一个专题领域达到乙级(完备级),它在资源建设的任务上当然也就全部涵盖了两大目标。通俗地讲,“全”必然涵盖了“精”与“专”。但在文献资源建设的实际上,完备级目标是极难实现的。 就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而言,完备级目标也只能针对某一专题(如某一时间段的地方版文献)或某一专题的易获得文种、载体、类型的文献来确定。
丙级――研究级。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在整体上或某些局部上尚达不到“完备级”时,可以确定“研究级”的建设目标。这里的“研究级”可以界定为:能够为一定的专题性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保障。
“研究级”是一个相对模糊的级次概念。怎样才算是达到了“研究级”收藏水平,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标准书目核查、核心书目核查、引文分析、用户评议等方法进行综合、加权式评定。若设定总分为10分,可以认为达到8分以上为“研究级”,6―8分为“准研究级”。
丁级―――专藏级。针对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建设的目标、任务,在“研究级”以下,再详分若干级次实无必要,可笼统地概称为专藏级。一般说,凡同时具备(1)确立了专门的发展计划、(2)设立了专门的文献库和相关机构、(3)专题性收藏已具雏形三项条件者即认为进入了“专藏级”水平。
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资源建设而言,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都应以“专藏”的形式出现。因此,这里所谓的“专藏级”亦可以理解为是针对这类文献集合的初级状态或初级阶段的级次称谓。
5 几点补充或说明
5.1 根据本文的分析,笔者以为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性文献在整体上是一个多维、立体式的结构。当然,绝大多数多维、立体式结构在思维抽象中都可以简化为三维立体式结构。本文讨论的如上结构亦可以理解为这样的三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元结构维(地方文献、民族文献、宗教性民族地方文献),另一个维度是等级结构维,再一个维度则是学科、主题、文献类型与载体、文种与语种(语种主要针对语言型、声像型文献)、获得方式维度。
5.2 本文前述结构形态,可以称为“主流结构”,它们在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这一特定文献资源集合体中居于主导地位,最具理论分析的代表性和结构分析的样本性。这里绝无排斥其它一些非主流性结构形态之意。事实上,诸如一、二、三次文献的划分,专题数据库方面划分出题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也可以视为等级性结构;时代(时间)结构、品种复本结构、文献购置费分配结构等亦可与学科、主题、文献类型与载体等列入同一维度。它们在某些更为具体、专门的结构分析时,显然也都会各有各的用处。
5.3 本文的分析亦可理解为对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内部结构的“分面式”分析。至于这种分面分析后的结构要素整合而形成实用性的结构框架,笔者拟俟认识较为成熟时再另文讨论。
〔出处〕 地方文献研究与开发(3)
篇4: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呼唤文献信息工作要同步发展。作为党校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信息研究部门,要不断开创新的路子,从各个方面拓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适应党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加重和深化,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地方文献信息的内容、形式及特点
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党校文献信息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党校文献信息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方文献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纵的方面看,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从横的方面看,包含着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然的和人文的内容。地方文献的信息形式既包括书刊、报纸、图集、图片、乐谱、碑贴等一切文字的和图籍的资料,也包括比较现代化的影、视、听等音像制品。地方文献既反映了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开发和利用能够充分体现本地区特色的各种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根据党校教学和科研的特点,党校应该注重开发和利用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料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本省、本市、本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包括各项方针政策的提出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重大事件、各种学术会议及其活动、成果和动态、各种统计资料等方面的内容,使地方文献这一宝贵财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地方文献信息的价值
地方文献信息的价值在于可以促进三个服务
1、促进为党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党校的教研人员既不同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也不同于一般政策研究者。他们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重大的现实问题、焦点和热点问题。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全国,特别是密切联系本省、本市、本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才能有效地帮助学员提高他们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综合领导能力。从地方文献中获取所需要的实际生动的事例,是解决理论联系实际深度和广度的一个有效途径。
2、促进为领导决策服务。党校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都是各单位的带头人和决策人。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各级领导者,必须掌握本地区各个方面的一定知识,全面了解实际情况,谙熟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决策意识,而学员们尽管大都是来自实践第一线,但由于工作性质和范围的不同,使其接触到的实际有相对的局限性,如能充分利用地方文献资料,可以给领导者启迪思路,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为其搞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成为驾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家里手创造有利的条件。
3、促进为社会服务。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为其服务。社会各阶层、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一批又一批从党校毕业后返回工作单位的广大学员,他们最需要有关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变革中的实践经验和典型事例,作为借鉴和参考之用,以推动本单位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最新的情报信息,包括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经济信息、人才信息等等,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是其一。其二,要深入社会,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要求,将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让文献信息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各级企业党校,可根据企业的需求向企业提供本地区的会议文献专题报道。会议文献能及时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重要科技信息,可及时传递给企业决策者和科技人员。也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确定几个专题,将各种资料进行摘编整理,及时提供给企业。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
如前所述,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有些党校对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的重要意义还认识不足,这项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有些党校也在收集、整理和研究地方文献信息,但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来规划和从事。鉴于此,在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工作中,必须注意研究和解决几个问题。
1、从领导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搞好这一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对文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只注重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及与党的方针政策有关的文献资料的采购、收集和管理,也要重视地方文献的采购、收集和管理。要充分认识地方文献资料在改革开放和学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现在,许多社会科学研究部门都很重视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我们党校系统的文献信息部门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充分利用现有地方文献资料的同时,不断发掘新的'地方文献资料。
2、抓好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来规划和从事。
(1)在收集的原则上,坚持突击性和持久性、连续性相结合。“收集”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收集”的归宿,“收集”是手段,“利用”是目的,资料只有收集得完整、准确,才能更好地利用。比如本地区年终的各项统计数据,一定要连续收集,以便利用者对比鉴别。适应教学和当前形势需要的资料,可以以专题的形式,集中力量,突击加工、整理,提供给利用者,要把收集资料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人,不要因为工作忙就把收集工作停下来。只有坚持资料收集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才能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达到充分“利用”的目的。
(2)在收集的内容上,坚持点和面相结合,突出重点,有质有量。要广开门路,拓宽信息渠道。如本地区的宣传部、组织部、党史办、政策研究室等部门都有相当丰富的情报信息。要和这些部门建立经常的联系,通过互相交流情报信息,拓宽信息面。只有这样,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收集才比较全面。但也要注意重点突出,保证质量。必须根据党校教学和科研的特点,尽可能把近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确实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收集起来,历史上的可以不收集,也可以少收集。如我们在收集广州市情资料时,尽量收集有关广州市各个方面的情况,但收集的侧重点是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有借鉴意义的资料。
(3)在收集的程序上,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先急后缓,收集资料的工作原则上不能停下来,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要有急有缓。不是当前急需的资料可以推迟收集,当前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要先收集。一是为配合当前教学和科研需要的有关资料先收集;二是为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先收集。
3、加强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研究、加工、整理、管理以及咨询服务工作。仅仅停留在收集和积累阶段的资料还是“死”资料,只有加以适当的整理、加工和研究,并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死”资料变为“活”资料,以便更好的利用。(1)分类集中管理。设立地方文献藏书室,把以往分散的地方文献资料集中起来管理。(2)编写地方文献目录(包括藏书、期刊等),方便读者检索;向读者推荐书目,并提供咨询服务,(3)把报刊中有关地方文献的资料编制成题录索引,要把文章题目、责任者、刊名、日期、关键词等著录清楚,方便读者查阅原文。(4)地方文献目录和题录索引用卡片编制,将这些卡片按照不同的内容分类后放入卡片柜,有电脑设备的可以输入电脑,利用现代化的电脑设备来贮存、检索。(5)将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资料加工编辑成文摘、综述、述评、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信息。编制加工力求做到资料面广、内容集中、观点全面,特别是要抓住新的观点、方法、技术等,最后把筛选加工的信息及时提供给读者。如广东省委党校图书情报中心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比较重视,他们组织了3位同志专门负责省情资料的收集、积累、整理、加工和研究,定期编写《省情快讯》(每半个月一期),及时传递给教学人员和学员,并向社会上征订,和兄弟单位交流,使地方文献信息得到广泛的传播。又如广州市委党校文献信息研究所编辑的《社会科学动态》(包括“教参版”和“信息版”),每期都刊载有关省情、市情的文章和文摘,比较及时地反映了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最新情况。他们还将收集到的市情资料撰写成综述,使分散、零碎的市情信息变成比较完整、集中的信息资料,满足了利用者的需求。
4、地方文献信息要采用多流向、多类型的传递方式。一是和兄弟单位建立信息交换关系,不仅要和党校系统的文献信息部门互相交流,还要和宣传部门、高校、社会科学院、公共图书馆等单位建立交流关系;二是和利用者建立信息传递关系;三是加强各单位特别是党校之间地方文献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建设。
〔出处〕 情报资料工作 1995(3)
篇5:试析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开发
摘 要:本文从地方文献情报的定义、开发地方文献情报资源的作用和途径三方面,论述了开发地方文献情报资源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8002-0027-02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各地都积淀了许多有价值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离我们所处的时代越近,这种文献情报就越丰富。为了充分地发挥这些文献资料的作用,就要充分利用各地图书馆的现有条件,把开发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当作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
1、什么是地方文献情报资源
地方的概念是相对于全国而言的,小到乡村,大到省市均可称为地方。本文所指的地方是指具体的一个图书馆所在的行政区域。所谓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就是关于地方的一切书刊资料。这些书刊资料中包含着广泛的知识内容。图书馆的职责之一,就是把这些知识内容及时、准确地传递给读者,达到服务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地方文献情报的内容十分广泛:纵向看,包括古代到当代;横向看,包括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然和人文的内容;从载体形式来看,则包括书刊、报纸、油印品、小册子、手稿、手抄本、图集、图片、碑帖等。地方文献既反映了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历程,既是地方的,又是全人类的。我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不能忽视颇具民族化大众化的地方文献,许多先进的文化就包含在地方文献中。许多有价值的地方文献,不仅可以为本地区,也可以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智力支持。
篇6:试析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开发
具体地讲,地方文献情报资源的开发作用很多,主要如下:
2.1 可以为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服务
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就会有利于今后更快地发展。反映地方文化的资料很多。以忻州市为例,在佛教文化、地方戏曲、历史人物方面就很有开发价值。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就在忻州,是一个巨大的佛教文化宝库,位于忻州的各个图书馆都要尽力收藏、整理有关佛教文化的资料,为进一步提高五台山的知名度和影响,作出应有的贡献。忻州地方戏曲北路梆子和二人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位置,民间流散着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要花大力气加以整理利用。忻州人有元遗山、傅山、徐继畲、徐向前、薄一波、闫锡山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人物,涉及到他们的生活、工作、思想、诗文的资料,极具研究价值,忻州的图书馆要收藏和整理有关资料。
2.2 可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中等以上专业院校和党校,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应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的深度和广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联系本地区的实际,联系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从地方文献情报的开发中找到实际的生动事例,正是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和广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地方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对本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各院校和各地的图书馆就成为了解本地情况的重要场所。各院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挖掘本地资源,真正把理论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3 可以为领导决策服务
各级领导部门的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自都要根据本部门的具体工作做出不同的.决策。如果启用地方文献情报资源,既可以给领导启迪思路,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又可以使72领导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起借鉴和参考作用,以避免犯历史上类似的错误,从而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速度更快一些。
3 开发地方情报资源的途径
要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情报资料,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抓好地方文献情报的收集和积累,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来规划和从事
“收集”是手段,“利用”是目的。在收集和积累的同时,对地方文献要加强管理,经常与当地组织部、宣传部、史志办、档案局、统计局等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要注意收集各种会议资料、统计资料、调查报告等文献情报资料。从内容上要力求新颖实用。如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生产技术”等等。应充分挖掘这些“土特产”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当地的发展服务。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书目索引等工具书摸清地方文献出版、存佚情况及收藏单位等等,以拓宽视野掌握尽可能多的地方文献资源信息。通过近现代书目、回溯性书目、报刊索引、各馆藏书目等掌握近现代的地方文献。适当增订一些地方文献来充实馆藏。
3.2 加强对地方文献情报的研究、开发工作,开发智能服务
仅仅收集和积累地方文献还是死的资料,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对其加以认真地整理和充分地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十六大召开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各地都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基础是本地的文化优势。本地的文化优势有哪些可以转变和发展为文化产业,这就使地方文献情报资料大有用武之地。比如五台山的佛教音乐如得充分地整理和发掘,将会形成一大文化产业。本地的各级图书馆,都应积极适应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教学科研需求,对地方文献情报作适当的整理加工和研究,变“死”资料为“活”资料。我们可以适当加工一些文摘、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主动向服务对象推荐书目,编写地方文献目录以方便读者检索。可以向社会有偿或无偿服务。可以考虑专门开设地方文献工具书室,扩大借阅对象,增强服务功能。要想方设法提高地方文献情报的利用率,让地方文献情报尽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 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和传输手段,加大地方情报资料的开发力度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面对各种各样的地方文献情报资源,仅仅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难以胜任开发利用的重任,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在地方文献情报资料的整理开发上,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显示出手工无法相比的优势,它不但改变了地方文献情报资源的结构,而且节省人力,提高时效,加快了检索速度。地方文献情报资料不仅仅存在于本地,有些资料需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收集,计算机联网为这种收集提供了便捷的手段,要及时地把有关本地的文献情报加以下载存储,要有意识地与有关方面建立畅通的互通文献情报网络。各地方图书馆没有建立计算机网络的,要尽快建成,已经建成的要充分利用,要依托现代科技,缩短对地方文献情报的“加工时差”和“传递时差”,实现地方文献情报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充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情报资源。
3.4 在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时,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服务方式
加强文献情报资源的宣传报导工作。编制馆藏地方文献专题目录、工具书目录、报刊专题索引等,向外界充分揭示馆藏文献情报状况。根据本图书馆服务范围的教学科研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口头、书面和板报等形式开展宣传,力求提高地方文献资料的利用率。
重视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开发利用的参考咨询工作。咨询服务是读者服务的重要手段,不但要开展一般性咨询工作,还要做好专题的咨询工作。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馆藏地方文献情报资源,针对读者提出的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解答,如查找某个事件或某种数据,询问某些文献知识和某个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发展状况,都应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要求。
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经常不断地深入教学科研部门,了解他们在地方问题研究方面的科研课题,根据课题需要搜集有关文献情报,然后筛选整理、加工,及时提供给课题组的人员,使他们能尽快掌握准确的地方文献情报资料,了解自己研究课题的现状、动态及发展方向,同时省去他们查找资料的时间。定题跟踪服务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课题人员经常配合,经常联系,互通情况,从选定课题开始直至课题最后完成。
3.5领导重视是做好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保证
有一位知名学者曾经说过:“办好图书馆等于办好学校的一半。”要办好图书馆, 其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开发图书馆的情报资源,以便有效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教学科研服务。地方文献情报是图书馆文献情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者要予以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情报作为一种特色,还需要和学科研究结合起来,才具有生命力和新的活力。各级地方图书馆都应重视地方文献的采集、收藏、整理、加工以及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来丰富馆藏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为大力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情报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各级地方图书馆必须做好,也能够做好这项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决策以至于整个地方的繁荣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地方图书馆,都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真正做好地方文献情报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俊贵.地方文献工作刍论.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
[2] 陈玉芬.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实践与思考.图书馆建设,2000,(2).
[3] 严玲.论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开发利用.图书馆论坛,1999,(2).
作者简介:张月娥(1956-),女,大学本科,山西省忻州市委党校,馆员,发表论文5篇。
〔出处〕 晋图学刊2004年4月2004年第2期
【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相关文章:
2.地方文献工作计划
10.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思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