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我们认识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我们认识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2023-06-19 07:56: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h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我们认识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们认识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认识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篇1:认图形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3-45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任意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玩过走迷宫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张迷宫图,大家一起来玩一玩。请你把这只小白兔安全送回几何城堡,不过在送回的路上还要过白菜老师一关和茄子老师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闯过去?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出示兔子舞的音乐)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

二、认识三角形

1.走着走着,从几何城堡中飘出了一张正方形的纸。提问:你能用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小朋友拿出你们桌上的正方形纸试试看。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反馈:哪一个小朋友愿意上来说说你是怎样折的?电脑逐一演示

3.电脑演示正方形纸对折成三角形,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呢?演示另一个三角形,这一个是不是三角形?老师手里这张纸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这些其实都是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4.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三角形?

5.小结:在我们生活中,(电脑演示)像红领巾、三筒形小旗、三角板、马路上的路标的形状都是三角形。三角形有这样的,还有这样的(配合实物演示),这些都可以叫三角形。电脑演示不同的三角形。

6.小朋友们刚才自信、响亮的回答把我们的老朋友钉子板给叫醒了。钉子板说:你能在我的身上围出一个三角形来吗?试着用橡皮筋围围看。学生操作。围完以后可以给你小组内的小朋友看一看,让小朋友自己来评一评。

7.反馈:谁愿意把你围的三角形给大家看一看。指名评价。

8.小朋友们用灵巧的小手在钉子板上围出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还能用彩笔在格子纸上画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三角形吗?请把你画好的三角形高高举起来,让大家看看。你能再画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三角形吗?画好了也让大家看看。

9.白菜老师又拿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说:“小朋友,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如果能折出就能闯过我这一关了。”学生操作,指名演示。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

1.我们过了第一关,跟着小白兔跳啊跳啊,不小心撞到了茄子老师,把茄子老师的两个三角形给撞飞了。小朋友找一找有没有飞到你的桌上?请小朋友拿出来比一比,看看这两个三角形怎么样?你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这种图形吗(指平行四边形)试试看。在大部分小朋友拼出平行四边形后,提问:“有人知道它们的名称吗?”(若学生说不出,教师讲述名称)

2.跟在小老鼠尾巴后面的这一个是平行四边形吗?第二只小老鼠推来的是个什么图形呢?老师手中的这一个是……不错,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3.走着走着,小白兔又顽皮起来了,瞧它跳过篱笆,滑下楼梯,钻迸铁门。它玩的篱笆、楼梯、铁门上有我们刚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吗?指名上来找一找。

4.除了这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以外,小朋友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平行四边形呢?能不能说一说在哪儿见过的呢?老师这儿也藏着一个平行四边形,拿出一个玩具演示,看看平行四边形藏在哪儿呢?指名上来找一找。

5.可老师一不小心,把小白兔撞人了平行四边形迷宫,看看这个迷宫里哪儿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其他图形的名称吗?

6.钉子板老爷爷又发话了小朋友会用橡皮筋在我身上围三角形,那你能不能用橡皮筋再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小组里的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如果没有围对,咱们就帮他改正过来。

7.刚才我们围了平行四边形,在格子纸上能画一个与刚才围的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学生操作。

四、巩固练习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又闯过了第二关,继续向前出发,终于把小白兔安全送回了几何城堡。在送回的路上我们不仅认识了三角形,还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1.小白兔要感谢大家,带我们到拼图室去玩一玩。你们玩过拼图吗?请拿出小白兔为你们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哪一小组拼出的平行四边形多?(小组合作)指名说说是怎样拼的。(电脑演示)

2.小朋友们还想来拼一拼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你们桌上的1号信封,把小白兔送给我们的礼物拿出来,你能用这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个长方形吗?试试看。用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吗?请小组长拿出你们的2号信封里的东西拼拼看。互相检查。用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除了可以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外,还能拼出什么图形来呢?请各组把拼出的图形拿出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是我们认识的,哪些我们还不认识。

篇2:《认钟表》教学设计及评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整时,会在钟面上拨出整时。

2.使学生初步认识大约几时,会在钟面上拨出大约几时。

3.培养学生遵守作息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

教学难点:认识大约几时

教具准备:课件,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你喜欢我们这个学校吗?猜猜这是我们学校的什么地方。(课件出示学校的一些照片:操场----宿舍----食堂----钟楼)

钟楼上的钟有什么用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面。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受到钟面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认识几时:

1.(课件出示表示3时的钟面)谁来介绍钟面上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分针、12个数字。

在学具钟面上指出时针与分针。

2.引导:观察钟面,说出这是几点钟(3时),怎么看出来的。指出3点钟又叫3时。

时针与分针转动至5时、7时,分别让学生说说是几时,为什么。

3.谈话:7时了,小朋友一天的学习生活又要开始了,今天来了一些客人老师,他们非常想知道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我们向他们介绍一下,好吗?

课件出示小朋友的起床、做操、吃饭、活动、睡觉的照片,上面配有相应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并完整地表述出来。

设疑:做操是8时,睡觉也是8时,是同一个时间吗?怎么会有两个8时?(指出:时针一天要转两圈,一天有24个小时。)

4.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看的几时,怎样才能很快看出来?

5.拨钟:在学具钟面上拨出3时、5时、9时,找出拨得快的窍门:分针一直指着12,转动时针。

随便拨一个几时,考考同桌 。

[评析:1.由于一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时间概念非常薄弱,借助配有钟面的学生的生活照片,让学生作为主人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2.将书上的习题进行改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两个8时的问题,学生非常容易理解,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一难点问题。]

三.认识大约几时:

1.在钟面模型上拨7时不到一点,问:“这是几时?”。

在钟面模型上拨7时超过一点,问:“这是几时?” 引导学生讨论。

2.指出:7时不到一点或超过一点,可以叫做“大约7时”。

3.课件出示一些大约几时的钟面,学生说出是几时。

四.巩固应用:

1.给下面的钟面画上时针或分针。(动画演示)

4时                   8时               大约9时

2.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几时,和同桌交流,集体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间。

[评析:让学生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间,既巩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

五.扩展新知:

1.介绍各种各样的钟。(课件出示:各种钟的图片)

2.着重介绍电子钟。

(出示都表示5时的三只钟)

谈话:观察这些钟,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现在快下课了,估计一下现在大约是几时。

4.布置课外作业:把双休日在家8:00、11:00、3:00、5:00自己在做的事记下来或画下来。

篇3:六.认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一)认物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搭、分、看、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识别这些物体。

2、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

一、导入(做房子游戏)

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世贸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等。

讲述:看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你们羡慕吗?想不想也在做一栋,我们今天也来做做小小建筑师。

二、动手操作

1取出自己的积木,设计你自己的房屋

2 介绍自己的作品

3 小组合作建造房子,比赛,看看谁的房子最漂亮。

三、动手摸索:搭积木。分一分。识形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四、学生动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五、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六、小结。

2、巩固认识:

一、想想,做做:1-3题。

二、对应一课一练。

教后记:

(二)有趣的拼搭

一、教学目标:

1、经过活动过程,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2、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出示小红花,交朋友。回忆上节学了哪些物体?

2、出示课题,有趣的拼搭。

3、组织活动:①滚一滚。A听口令操作。B讨论交流。C左右轮流操作。D师生共同总结。

②堆一堆:A操作。B讨论交流。C学生评价。

过程:派四个小朋友拿起自己的积木比赛,看看谁的车子开得快?(评出冠军后说说为什么他能得冠军?)

③摸一摸:A指名上台摸。

过程:闭上眼睛,让学生出来摸一摸,不准偷看,你能猜出你摸的是什么物体吗?(猜对的掌声表扬)

B分小组堆。

④搭一搭:A学生操作。

看看谁堆得高?

B讨论交流。

圆柱体很难堆起来,球不能堆起来,长方体和正方体堆得高。

C;评选优秀设计师。

⑤数一数:A投影出示三幅图。B学生说。C看课本图填数。

三、小结。

教后记:1 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学生能很快认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

2 有一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圆形和圆柱、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

3 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具体说出圆柱、正方体和正方体的作用。

篇4:五.认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个数,理解10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0-10各数。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了解“同样多”以及“多”“少”的含义,认识符号 = 、>、<的含义。

(一)认识1-5

教学过程: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分类数一数1-5五个数,接着用算珠表示数量1-5,对应着出出示数字1-5,让学生认识并写数。

2、动手操作,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

2、练习:想一想,做一做,1-4题。

教后记:1 通过讲12345的数字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五个数字.

2 对于每一个数字的具体含义学生也能够体会.

3 对于12345的书写学生则比较难把握.

(二)认识几和第几

一、教学目标:

观察、活动、交流,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

二、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1、出示排队买票图,谈话,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2、数一数有帽子的小男还孩排在第几?无帽子排第几?

2、排第2是谁? 第5是谁?

3、游戏:寻找宝物

教师将一个金苹果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1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雪梨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4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钥匙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7个,叫学生寻找

4 、游戏: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将孙悟空及各种妖怪的头饰摆成一行,让学生选。

5 、游戏(买东西)

将各种要买的东西排成一行,选一选你要买什么东西。

(一) 想一想做一做:1-5题。

(二) 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 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三) 本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教后记:1 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2 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和第几说活

3 通过三个游戏使学生巩固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三)0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二、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导入。故事:有四只小白兔去采蘑菇,老大、老二、老三都采得很仔细,老大一下子就采了三朵蘑菇,老二采了二朵蘑菇,老三也采了一朵,老四一去到就捉蜻蜓又捉蝴蝶,兄弟们都采到了蘑菇,只有老四什么也没采到。

(二) 创设,探新知:

1、教学例1:思考每个小兔采的磨菇可以用哪一个数表示?强调说明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与1、2、3一样也是一个数。并强调0就是什么都没有。

2、老四回到家什么也没采到,妈妈严肃的批评了他,妈妈说:“做事三心二意是不能够将事做好的。”小白兔可后悔了,他想明天去拔萝卜的时候一定要改正三心二意的缺点。第二天,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老四改掉了它的坏毛病。

Ⅰ地上一共有多少根萝卜?

Ⅱ老四采了几个萝卜?

Ⅲ地上还有萝卜吗?用什么表示?

3、学例2及0的写法。

①出示例2图,让学生想、说。

②教写0。

3、教学例3:先让同学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直尺开始的地方是几?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请你从左到右依次谈一谈。

三、多样练习:

1、想一想做一做:1-4题。

一、小结。

教学后记:1学生通过有趣的故事比较容易掌握了0所表示的意义。

2 0的书写顺序小朋友已养成了错误的习惯,比较难改正。

(四)认识 = 、> 、<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

2、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二、导入:

故事:第三天,小兔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今天的蘑菇比较少了,他们才采到四朵蘑菇,他们回到家,准备吃了,(出示:四只兔子和四朵蘑菇一一对应。“=”兔子和蘑菇的数量一样多。)这时兔妈妈回来了,有五只兔子了,只有五朵蘑菇,妈妈没得吃怎么办?(兔子比蘑菇多了一个。“﹥”)老大和老二想平时妈妈那么辛苦,应该让妈妈吃,所以老大和老二就偷的走掉了。(这时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少,“)”)出示:=、〉、﹤

三、教学过程:

1、教学“ = ”①一个对一个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②教师示范写法“ = ”。

③学生操作,摆几个○对应摆同样多△。

2、教学“>”

①从图中让学生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

②讲评书写。

③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④小结。

3、巩固强化:做一做:1-3题,相对应的一课一练。

教后记:1 通过小白兔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

2 通过记儿歌的方法使学生区分清楚大于号、小于号的方向。

3 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大于号、小于号还不太能区分。主要是方向性的错误。

能认真、详细地提前备好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钟焕兰

.9.13

(五) 认识6-9

一、教学目标:

1、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认识并会写6-9。

2、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二、教学过程:

1、认识6-9。

①出示套圈游戏,观察到什么?小朋友交流汇报。

②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6、7、8、9个珠子。

③找数字卡。

④涂色游戏,想想做做第1题。

2、学写6-9。

三、巩固深化:

第一关:游乐城,想想做做第3题。

第二关:打扑克,比大小。第4题。

第三关:找座位。第5题。

第四关:吃水果。第6题。

四、总结评价,归纳。

教后记:1 小学生基本上能掌握6、7、8、9具体含义和书写。

2 较多错误的是8的书写顺序。

3 联系生活用数字说话学生还说得不够好,不够开阔。

(四) 10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在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朋友位我们带来了一个节目。《数鸭子》音乐响起,10个小朋友正欢快的在台前跳舞。今天,我不是叫你们数鸭子,我请同学们帮我数一数由几个小朋友在跳舞。

三、学过程:

1、出示挂图,数出10个小朋友。

2、实物操作。(用圆形代替小朋友)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数字是10

4、拓展应用,你能用10说句话吗?小组内说一说。

5、写10比赛。

6、总结。

四、巩固深化:①想一想做一做:第1题。认数,数数。

②游戏2-4题。

五、总结谈话:在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想的?

教后记:1 这节课由于内容比较少,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2 书写也写的比较好。

篇5:认位置(左右\两篇)(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学生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认识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ァ跋胂胱鲎觥蓖ü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痹诰咛宄【袄锾寤嶙笥业奈恢霉叵担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蹦馨醋笥业姆轿灰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痹谑煜さ那榫持懈惺苁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判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1蔽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

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边做手势边解释)接着举起左手问:

“你能猜一猜在身体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左手)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2蓖ü同桌间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叵怠*

提问: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评: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右边)。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1 “想想做做”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注意叙述完整,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2毖⊥桌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3毖『崤爬锶个小朋友(与其他小朋友同向,位置如:A  B  C),请小朋友说一说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说B在左边,一会又说B在右边?

说明:说B在右边是相对于A来说的,即B在A的右边;说B在左边,是相对于C来说的,即B在C的左边。因此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评: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

一个物体而说的。所以在描述某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它在谁的左边(右边);在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时,应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右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卑谝话凇(“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慢慢读题,学生跟着操作,摆好后同桌学生相互检查,帮助摆错位置的同学纠正。

2彼狄凰怠

(1)“想想做做”第3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即它在谁的左边,它在谁的右边,它在谁的上面,它在谁的下面)。

(2)“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

(3)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位同学或某一个物体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六个方位描述物体位置。由于学生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说法、摆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对不同的说法、摆法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若学生有疑问应及时组织讨论予以解答,通过说说教室里某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勰睢#莳

3闭疽徽尽*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与其他小朋友同向),2号站他的左边,3号站1号的右边,4号站3号的后面,5号站2号的前面,6号站3号的右边,7号站6号的左边等。

4碧口令,做动作。

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举右手,用右手摸你的鼻子;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用左手摸你的左耳等。

[评: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巩固性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判摹*]

四、考考你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让学生说一说“都是*右走,谁走错了”。

[评:在图里找一找、说一说,并就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嘌。]

[总评]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开始认识左与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 和掌握左右位置的相对关系,并灵活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篇6: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3.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

了解一天钟面上的时针要转两圈,也就是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猜谜语。

谈话: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认钟表。(板书:认钟表)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钟面。

引导:小朋友,在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认识钟面上有1-12这些数,还有一长一短两根针。

引导:这两根针的名字叫什么呢?谁是分针,谁是时针呢?

请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出“时针”和“分针”,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过渡:刚才我们与“时针’’和“分针”交上了朋友,但是你们知道她们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吗?请大家商量商量,屏幕上这只表是几时?(教材第76页的钟表,是2时)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提问:这三只表又是几时呢?(教材第76页都是5时的三只钟表)为什么?

(4)略讲电子表:直接用数字来表示时间,数字是几,就是几时。你在哪里也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形式?

(5)“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会认时间以后有什么用呢?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请大家看看: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汇报交流。

(6)引导:你们真聪明!请你们试着在小闹钟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7)教师拨时间,学生说是几时,并说明是如何知道的。

3.初步认识大约几时。

(1)继续拨时间,让学生说是几时。

先拨7时,再拨7时不到一点,最后拨7时过一点。

(2)7时不到一点。

提问:这是几时呢?小组商量商量。学生汇报交流:7时不到一点,接近7时……

(3)7时刚过一点。

指名交流:刚过7时,7时过一点……

(4)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 7时不到一点、刚过7时、接近7时、7时过一点都对,我们都可以说成是大约7时。

(5)提问:这三只表分别是大约几时呢?(“想想做做”第3题)

4.小结。

今天在钟表店里你学会了什么?

三、实践应用,质疑反馈

1.拨一拨。(“想想做做”第4题)

学会了就要用,我们来矫正一下小闹钟上的时间。

学生拨3时、9时、大约5时、12时、大约6时。

2.修一修。(“想想做做”第5题)

引导:小朋友们可真能干!能帮老师修一修三只掉了针的表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小朋友最聪明,手最巧。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汇报交流。

3.议一议。(“想想做做”第6题)。

先后出示两张图,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质疑: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呢?

演示时针一天转两圈。

四、总结延伸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回家以后请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张时间表,争取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篇7:认物体(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的例题,第2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合作搭积木,感知不同立体图形的实物,再从这些不同的立体图形实物中区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感知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对图形的识别和联系生活中的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中第1题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例得到进一步巩固;第2题通过分、数不同物体的个数,进一步认识每一类形体的特征;第3题结合旧知进行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加深对各形体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蓖ü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和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2备兄平面与曲面,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思想方法。

3迸嘌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东方明珠电视塔、凯旋门、世贸大厦。

讲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

你们羡慕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我们来做一回小小建筑师,造一幢你喜欢的房子,好吗?[评:通过引导学生鉴赏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建筑,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

1贝罨木。

讲述:取出你们的积木,小组合作搭一搭。注意哪些容易搭牢,哪些不容易搭牢。

小组完成后推荐一个展示作品,并说说用了怎样的积木块拼搭的。

2狈忠环帧*

讲述:我们的小设计师真棒!如果老师请你把这些积木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分呢?  小组合作分一分。

学生合作探索,边分边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

提问:小朋友把它们分成了几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呢?

学生交流分的结果及想法,逐步达成共识,分成四类。

3笔缎翁濉*

引导: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积木,(一起感知长方体)我们把这一类形体叫做“长方体”,(出示立体图形)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积木。

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名称和图形,取出相应的积木。

引导:你想给另外的几类积木分别取个名称吗?

学生大胆猜想并认识“正方体”、“圆柱”、“球”。

讲述: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一画这四个图形。现在老师说一个名称,请你拿一个积木,行吗?

学生动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

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形体的过程,感受四种形体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欣赏了数学的美。]

4毙〗帷*

今天我们一起玩了积木,你能告诉大家你从积木中得到了什么新知识吗?顺着学生的回答得出课题“认物体”,并渗透美育。

三、巩固认识,应用拓展

1 “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南瓜博士觉得小朋友非常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的第1题,请你帮它们找朋友,连一连。另外,南瓜博士还提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朋┯崖?”

学生完成后再交流,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举出各种形体的实物,比比谁说得好。

讲述: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都是它们的朋友呢!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2 “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这儿有一堆积木,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出示表格)请同桌合作,找一找、数一数分别有几个,填在书上。

同桌一起完成,交流时教师演示分类,学生一起统计验证。

3 “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看了这一排积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统计一下正确的人数。

4币橐灰椤*

如果再让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较愿意选择哪些形体的积木?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形体的特征、外观等各抒己见。

[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连线、举例、分类、统计,进一步加深对四种形体特征的认识,从而初步建立各类形体的清晰表象。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四、总结评价

今天大家的设计非常棒!将来肯定会是个好建筑师。请你谈谈这节课又知道了什么新知识,增加了什么新本领,好吗?パ生交流懂得的知识和自己的心得。

[评:让学生自己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交流可以及时反馈,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评]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经历对简单的几何形体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篇8:认识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只管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嫩个识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磁铁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我们经常用到的生活用品或玩具。提问:你们都用过这些东西吗?他们的形状属于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些图形朋友?

老师出示实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笔笔筒)。请同学分别来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谈话: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相应的物体,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热情,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图形朋友。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提问: 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 摸一摸。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 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方法:① 把这些图形从纸盒上剪下来;② 把这些图形描下来(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描,再示范)……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3. 找一找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只是我们平时没注意罢了。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谈话:多媒体出示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你们能说一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的吗?

三:操作练习,巩固新知

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创造这些图形,好吗?

1.围一围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组织反馈。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追问: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帮助学生体会圆的边是弯曲的,在钉子板上围不出圆)

2. 画一画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

3. 涂一涂   “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能用三种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吗?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涂上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涂色,并填表。

组织全班交流。

4. 游戏。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把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盒子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朋友?你们对它们熟悉了吗?(先让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归纳)老师希望我们能在数学课上结识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一起快快乐乐学习长大好不好?

五:板书设计

认 识 图 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篇9:一年级认识人民币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小面值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2. 在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加强体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究的积极性、合作的主动性。

3. 注意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渗透爱护人民币、节俭、拾金不昧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小面值人民币,知道进率。

课前交流:

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吧!(好)听仔细啦,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笔、买玩具都要用到它,这是什么?(钱)小朋友们真聪明,希望在课堂上大家也能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和老师一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好了小朋友们,要上课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上课!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不光聪明,表现也特别棒,老师奖励你们,带你们到大森林里逛一圈,想去吗?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兔、小羊、小猪和小狗正在为自己庆祝生日呢,我们也去祝贺祝贺他们,好吗?(齐唱生日快乐)

师:唱完了生日歌,每个小动物都许下了自己的愿望,我们来听一听(课件:小兔……)该怎样帮助小动物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小朋友们给出出主意?(拿钱来买)

师:对,小动物们有了钱就可以去买自己称心如意的物品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地方要用到钱呢?(生答)

师:钱的用处还真大!谁知道咱们中国人现在用的钱叫什么?(生:人民币)对了,咱们中国人用的钱叫做“人民币”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部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篇10:认图形教学设计与评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等操作实践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感受到图形间的异同。

2.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3.让学生在经历探究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究事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我们是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个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评析: 一个简单的搭积木游戏,既让学生尝试并体验了本节课运用最多的学习形式--合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常的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从而为后继的学习活动既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又作了认知上的准备。]

二、 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1) 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 (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上有好几个面。

布置操作: 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2) 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你能把这个面的样子在纸上画下来吗?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3) 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你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4) 揭示名称。

想像: 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 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做长方形。

(5) 找一找。

手中的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评析: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体验的深刻性。这一层次的教学就是试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对长方形的直观认识体验。同时在揭示概念时,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比较,也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2.自主认识正方形。

(1) 谈话启发方法。

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长方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体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小朋友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认识长方形的方法去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

(2)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3) 交流后概括。

让学生将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再选择一部分学生画出的正方形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提问: 咱们画下来的这种图形叫做什么呢?

概括: 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4) 再看一看正方体的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的?

[评析: 引导学生把认识长方形的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认识过程中来,学生凭借操作活动的直接感知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能主动地认识正方形,同时也在体验着认识的方法。]

3. 放手认识圆。

(1) 引导回顾方法。

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认识了正方形,那从圆柱上又能认识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拿出一个圆柱来,找到圆柱的这个面(底面)。想想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其中一个面的形状。

(2)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3) 集体交流。

① 交流方法: 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面的形状的。

② 交流图形: 互相看一看画出的图形。

③ 揭示概念: 我们画的这种图形又叫做什么呢?(圆)

(4) 找一找圆柱上还有哪个面也是圆,指给同桌看一看。

[评析: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地、主动积极地运用刚才认识图形的方法去认识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方法来认识新图形的能力,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让学生对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

4. 初步辨析。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你能分别说出下面这些图形的名称吗?(出示以上三种图形混杂的多个图形让学生辨认)

5.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 平面图中找学过的图形。

其实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瞧,这是小红家的客厅(出示小红家客厅图),里面就有许多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比如凳子的面是长方形的。谁也来这样找一找,说一说?

(2) 在自己身边找学过的图形。

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3) 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

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

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

[评析: 引导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寻找相应的图形,加强了几何形体与生活的联系,适时地拓展了概念的外延。]

三、 操作中体验深化

1. 围图形。

(1) 围长方形、正方形。

① 激趣谈话: 小朋友,想不想亲手来做一个咱们今天学到的图形呢?

② 介绍钉子板: 这块板叫做钉子板,上面的钉子横着的、竖着的,都排得整整齐齐。

③ 活动说明: 请你们利用钉子板和橡皮筋,两个小朋友合作很快地围出一个今天学过的图形来。

④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⑤ 交流反馈: 把你围出的图形向大家介绍一下。

(2) 改图形。

① 提出要求: 你们有的围了长方形,有的围了正方形,如果你围的是长方形,你能把刚才围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吗?如果你围的是正方形,你能把正方形改成长方形吗?

②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③ 交流反馈: 把你改的图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改的。

请组内的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有没有改对。

(3) 探究为什么用钉子板不能围圆。

① 谈话激疑: 刚才老师让大家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图形,你们围的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今天还学了哪个图形?如果要你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来,你觉得可能吗?我们也来动手试一试。

② 交流反馈: 谁来说说围了以后觉得怎么样?

③ 小结: 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长方形、正方形,但围不出圆来。

2. 画图形。

(1) 活动说明: 刚才我们是动手围图形,下面我们再来动手画图形。这是一张方格纸,想一想利用上面这一条条横线和竖线可以画出今天学的什么图形呢?为了画得规范、漂亮,我们要请尺子来帮忙,下面就请你们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3) 交流评价: 完成的小朋友请同桌评一评,说说画得怎么样。

[评析: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自主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初步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并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四、 总结延伸

总结: 小朋友,今天课上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 看来今天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的确,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特别会解决问题。老师这儿还有个问题,你愿意解决吗?刚才我们用手中的长方体上的这一个面画出了一个长方形(演示),那用这个面(演示)也能画出一个长方形,用这个面(演示)还能画出一个长方形,想一想用长方体上的这些面,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呢?(根据课上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或者课外探究)

[评析: 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学了什么;让学生在总结中交流,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启发,共同完善。另外,设计的一道开放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诱导他们把探索活动从课上延伸到课外,通过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

篇11:认位置教学设计2(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方位。

2.使学生能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们,请举起你的右手和左手。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举得对不对。

提问:生活中你的两只手能够做什么呢?(学生议论、交流)

(1)上课发言要举手,(教师示范)应该举哪只手呀?

(2)我们写字时一般用的是哪只手呀?

(3)你注意过没有,解放军和警察叔叔敬礼时举的是什么手? 组织学生模仿敬军礼。

讨论:我们的右手还能做哪些事情?(学生讨论并交流)

提问:另一只手我们叫做什么?(左手)

谈话: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右手有分工,双手协调齐 动作,相互帮助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认位置)

二、观察情境,认识位置

1.认识左右。

(1)提问:把书翻到第9页,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举起的手是哪只手?

(2)提问:第一张课桌坐的是小明和小红,谁能说说小红在小明的哪面?小明又在小红的哪面呢?

追问:第二张课桌上放着练习本和数学书,说一说: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哪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哪面?

(3)讨论:你还能看图说一说吗?

学生可能说出:

①小刚在小芳的左面,小芳在小刚的右面;

②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小刚在小明的后面;(如果学生 说不出来,可以直接提问:看图想一想,小明和小刚的位置 是什么关系?)

③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④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国旗的下面。 学生发言时,注意指导学生说清楚谁在谁的哪一面。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做游戏。

(1)讨论:在我们的身体中,还有像左右手这样的好 朋友吗?

(通过讨论并汇报,进一步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 眼,左脚、右脚。)

小结:我们身体右手的方位,就叫做左面;左手的方位,就叫做左面。

(2)谈论:人的手、脚、耳、眼都有左右之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要求听老师下达的口令,做动作。

①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②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③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

小结:我们在描述位置关系时,一定要说清楚在谁的哪一面。

2.说一说。

(1)坐在你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你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你前面、后面的小朋友分别是谁?

(2)(请两位小朋友站在讲台前)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

(3)(三位小朋友站成一横排)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

再次强调说清谁在谁的哪一面。

3.看图说一说。

学生可能更多地用上、下描述物品之间的关系,要提示还可以用左、右来描述面包和牛奶的关系。

4.摆一摆。

(1) 把数学书摆在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后面,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面。

(2) 把文具盒摆在中间,把数学书摆在文具盒的左面,把学具盒摆在文具盒的右面,最后把尺子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5.排一排。

请一个小组6个学生上讲台,侧面对着底下的学生。

(1)提问:(指第二个同学)XX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请第三个同学照样子说一说。

(2)底下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排一排,说一说。

6.看图说一说。

(1)说说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2)月季花的左边有几朵花?右边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略)

篇12:我们认识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三周     星期一     第二节    --.03--03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数感。

2、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积累活动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   与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电脑动画,创设情境:卡通形象皮卡丘把小朋友带到数的王国。

讲述:数的王国里住着我们已学过的100以内的数,这些都是我们认识的数。

(板书:我们认识的数)它们经常跑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二、活动探究,解决问题

1、“说一说”的第一部分。

出示第一幅图,并播放学生说的话,出示相应的场景图。

讲述:这些同学可真是有心人,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吗?跟你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说完后组织学生交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反言。

讲述:同学们说得真好,只要细心观察,你还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

2、“说一说”的第二部分。

提问:谁来告诉我,你今年几岁了?自己的年龄都记得很清楚,我看谁能说出家中每个人的年龄?(先告诉我家中有几口人,再分别说出他们的年龄)先指定两名学生说,当每个人都很想说的时候,再让他们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最后再请两名学生说。

讲述: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见你们平时对自己的家人都很关心。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智力小测试,比比谁最聪明。(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你们看,这是小明一家。他们家有一个人,今年4岁。你们猜这个人可能是谁?还可能是谁?

讲述:你们都猜对了!在你们的家庭里,爷爷奶奶的岁数比较大,一般宰0岁左右;爸爸妈妈的年龄中等,大约三十几岁;而你们的年龄是最小的,今年还没有超过10岁。

3、“猜一猜”。

讲述: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小组长和组员合作完成。组员的任务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小组长则要把组员猜数、数数的结果记录下来。

(1) 请每个同学抓一把糖,数数有几粒?

组员数,组长记录。完成后评出优胜小组,奖励合作星,再指名说,老师在表中板书三名学生说出的粒数。

讲述:同学们抓一把糖大约都在10粒左右。

(2) 在请同学们抓一把花生米,不要数,先猜猜大约有多少粒?

把你估计的结果告诉组长。估计得怎样呢?把手中的花生米数一数,数的结果告诉组长。估计得怎样呢?

小组活动结束后评出优胜组,奖励合作星。

提问:谁来把自己猜数、数数的结果告诉大家?(教师在表中板书三名学生说出的粒数)你觉得自己估计得怎样?

(3) 讲述: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着三位同学抓一把花生米的粒数都要比抓一把糖的粒数多,其余同学是不是也这样,这是为什么呢?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小组同学讨论,教师指导,教师指导。讨论结束后,指定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补充。

小结:因为一粒花生米比一粒糖小一些,所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就要比一把糖的粒数多一些。

(4) 讲述:请同学们抓一把黄豆,不要数,你觉得一把黄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瘰疬数多还是少?(指名说)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粒?

(组长记录)估计好了以后抓一把黄豆数一数,数结果也请组长记录下来。

小组活动结果后评出优胜组,奖励合作星。

提问:谁来把自己猜数、数数的结果告诉大家。(教师在表中板书三名学生数出的粒数)你觉得自己估计得怎样?

(5) 看表比较:一把黄豆的粒数确实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要多,可见你们的预测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呢

讲述:因为一粒黄豆比一粒花生米小得多,所以在估计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一把黄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多得多,这样估计出的结果就会和实际的记过比较接近。

4、“数一数”

出示第四幅图。

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的小朋友数了哪些数?如果我们也到校园里去,除了图画中的小朋友数的数以外,你还想数什么?

请你们一起走出教室,分小组到校园里去数一数好吗?10分钟后我们回教室汇报。

学生分组到室外活动。

数完后组织学生交流。

讲述:刚才小朋友都观察得非常仔细,数得也非常好。

[评:在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再按批排数一数,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使他们真正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另外,这项活动还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再掀起一个小高潮。]

三、全课总结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最后让我们看看皮卡丘还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放配音: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你们一定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你们愿意吗?

教学后记:接近生活,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篇13:认物体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积木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意思。

2、分一分,帮助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

3、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5、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6、感知认识:(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 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 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三、总结拓展

四、能力检验:练习与测试

有趣的拼搭

教学目的:

1、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让学生体会平面与曲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四位小朋友表演小猴、小狗、小猪、小熊)

1、小猴和小狗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奔跑。小猪和小熊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圆柱和球奔跑。

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球这么快就掉下来?

2、揭题板书(有趣的拼搭)

二、实践操作

(一) 滚一滚

1、猜测:如果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些物体滚的快呢?

2、提出活动要求,请一小组示范,强调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

3、分组体验

4、交流验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二) 摸一摸

1、示范摸;2、同桌互摸;3、组织评价。

(三) 猜一猜

1、提出要求;2、学生互编互猜;3、师生评出最佳谜面。

三、拓展应用

(一) 堆一堆

1、提出问题:把四种分别向上堆,想想哪一种物体最难堆?

2、分组体验

3、交流验证

4、总结归纳,引入生活

(二) 搭一搭

1、提出问题;

2、分组体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评出最佳作品

(三) 数一数

在搭的基础上数一数。左边两图中只含有正方体,容易数;右边一图中含有四种形体,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输出四种形体各用了几个,数好一种填一种。

四、活动小结

篇14:认位置(左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在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能按左右的方位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在熟悉的情境中酷爱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接着举起左手问:“你能猜一猜在身体的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通过 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提问:小朋友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和小红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左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同桌两个不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的三个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摆一摆(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

(2)、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

(3)、站一站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2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左边,3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右边,4号站在3号的后面,5号站在2号的前面,6号站在3号的右边,7号站在6号的左边等。

4、听口令,做动作。 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瘵右手,用右手摸鼻子,用左手摸右眼,用左手摸左耳等。

考考你。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让学生说说“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

【我们认识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第五单元:认数(一)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2.第九单元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3.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4.认识符号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5.分数乘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6.第四课时:5的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7.连加、连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8.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9.《船长》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10.5以内的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下载word文档
《我们认识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