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与我国的对策
“金冬天天开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与我国的对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与我国的对策,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与我国的对策
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与我国的对策
技术壁垒(TechnicalBarrier to Trade)简称TBT,是近年来西方国家所普遍采用的,由于它具有隐蔽性较强、透明度较低、不易监督和预测等特点,给我国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障碍,同时也成为阻挡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屏障,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已成为现代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人为设置贸易障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引发现代国际贸易纠纷的重要根源之一。一、技术壁垒及特点
技术壁垒主要是指商品进口国家所制定的那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商品标准、法规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就目前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具体情况看,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日、欧盟等国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了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限制作用。
1、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1)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纷纷制订和修订环境标志技术法规,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依据和指标水平、检测和评价方法等不同,有可能对外国商品的市场准入需求构成贸易壁垒或被新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2)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产品认证是政策相关部门颁发相当于质量证书的证明。仅以电子、电器、机械类产品为例,强制性的颁发产品认证书的认证项目有诸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已成为电子产品、机械产品输往美、加和欧盟的通行证。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做产品检测一定要到美国、欧盟等相关实验室做,因为我国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美国、欧盟不承认。(3)繁琐的检验程序。一是许多发达国家通过颁布繁琐的技术调查、取证、辩护、裁定等程序并强制出口商执行,结果费时、费力、增加出口难度;二是很多国家不认可同等效力的出口国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另搞一套做法,让出口商执行;三是将检验要求延伸至生产领域,如不少国家对进口植物产品要求有一定的隔离种植期,对木质包装物的生产要求特殊的熏蒸处理等。
2、技术壁垒的特点。(1)隐蔽性。技术壁垒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中,它的保护性更为隐蔽,影响更难预测。它在看似公平的法律法规中,掺进了国与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人为的因素,有意把一些标准或规定复杂化,使外国进口商品难以符合这些规定的要求,成为一些国家限制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借口。(2)广泛性。技术性壁垒涉及面非常广。从产品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从过程看,其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3)法规标准日趋严格。各国为有效保护本国市场,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入,不断在标准和法规上下功夫,使原有的标准和法规日趋严格。如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营养标准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法》,加强了对食品标签的管理职能,要求FDA对营养的正确标志加以管理。其后,又制定了与FDA相关的法律《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等。(4)争议性。WTO原则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许多国家可以利用各国标准的不一致
[1] [2] [3] [4]
篇2:论国际贸易与环境壁垒
论国际贸易与环境壁垒
环境保护本来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的`活动,但它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演变为贸易环境壁垒.而且,这种壁垒比其他贸易壁垒更加有效、隐蔽,甚至更为“名正言顺”.WTO可以消除国与国之间的有形壁垒,但却不可能消除环境壁垒这种无形壁垒.所以,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要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应对环境壁垒.国家应从宏观上制定各种环保政策,企业则从微观上制定应对策略,研究和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 者:吴汉嵩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经管系,广东,韶关,51 刊 名:韶关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5(2) 分类号:F74 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壁垒 国家 企业 对策篇3:论环保时代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性壁垒
论环保时代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性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屡遭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在关税税率不断隆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拆除的.情况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段.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中面临最多突破的贸易壁垒.
作 者:卢文雯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18(1) 分类号:F740.4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环保时代篇4: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认为二者应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中;分析了在世界环保浪潮中蕴育的国际环保法规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形成的挑战;提出了中国在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地协调中应采取的对策。
作 者:朱孔山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系 刊 名:世界地理研究 PKU英文刊名:WORLD REGIONAL STUDIES 年,卷(期): 10(2) 分类号:F74 X196 关键词:环境保护 国际贸易 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 挑战 中国 对策篇5: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随着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的大幅度降低,非关税壁垒日趋加强.21世纪初,非关税壁垒的演变将渐呈复杂、多变、趋于规范等趋势,对此,我国必须认真研究,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
作 者:郑后建 Zheng Houjiang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长沙,410205 刊 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COMMERCIAL COLLEGE 年,卷(期):2001 18(2) 分类号:F744 关键词:非关税壁垒 演变趋势 研究 对策篇6:我国纺织品业应对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措施
我国纺织品业应对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措施
近年来,在纺织品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壁垒中的绿色壁垒已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在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时采用绿色壁垒,以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成越来越大的阻碍.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联合起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绿色壁垒,发展我国纺织品业的对外贸易.
作 者:杨飞雪 作者单位:辽宁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6) 分类号:F752.02 关键词:纺织品业 国际贸易 绿色壁垒 应对措施篇7: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掠夺及我国的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掠夺及我国的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各国的发展,日益扩大的非持续性生产和贸易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全球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的加剧、臭氧层的破坏、热带雨林的减少等,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国际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也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全球环境保护。人类不得不对经济的发展前景及传统的贸易模式进行深刻反思,贸易和环境的协调问题,尤其是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正日益得到国际社会、各国政府的关注,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
环境掠夺是指出于一时的或某集团的利益,采取不适当的措施,开发攫取环境资源而导致资源的浪费、流失、破坏、枯竭的行为。由于不公平的秩序的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条件、发展水平及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国际准则,在国际贸易中转移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安全。在此情况下,国际贸易对环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制造环境风险和环境负担的发达国家享受着较多的环境利益,而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承担了环境风险和环境负担。因此,笔者认为,发达国家有意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来改善他们本国的环境,这一现象就是环境掠夺。
一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环境掠夺的方式
(一)通过国际经济合作、等途径转移污染产业
污染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问接产生大量污染物以致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产业。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对环境质量要求高,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规,而发展中国家环境控制标准低、污染支出成本低、环境法规松散。为了逃避本国严格的环保法规,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或经营的途径,将一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化学、能源、橡胶、塑料、制、皮革、纺织、印染、石油化工、电镀、造纸、金属冶炼等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不仅直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而且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污染避难所”。例如,石棉属于较强的致癌物质,在欧美属于控制使用的产品,美国的MONBIL公司和欧洲最大的石棉制造公司等就到印度合资、投资办厂,并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日本为了避免承担环境成本,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和拉丁美洲。外商投资企业资产占我国全行业资产比重最高的l0个行业基本上都是棉印染、毛染整、丝印染、制革、毛皮鞣制等制造业,且一半以上为污染密集型或轻度污染产业。截止到8月15日,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建设的“我国水污染数据中心”网站发布了全国各级环保局公布的违规企业“黑名单”,出现在污染企业名单上的跨国公司共有90家,涉及食品、、化工、制造等诸多行业,这些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
(二)通过出口贸易转移危险废弃物
为规避高昂的废弃物处理费用或者出于成本对竞争力影响的考虑,发达国家一些部门和企业将生活垃圾、废渣以及放射性核废料等废弃物直接或假借正常货物的名义输出到发展中国家。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发达国家每年正以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险废弃物。
我国是危险废弃物转移的重要目标国,废弃物入境数量巨大,增势迅猛。十年来全世界每年制造的有毒塑料垃圾中的70%最终都通过非法渠道进人了我国。其中美国每年将近60%的电子垃圾出口到我国。20英国向我国出口了20多万吨用于再循环的塑料垃圾、200万吨废纸和纸板、大量废旧钢铁和电子产品。
(三)通过不平等贸易隐蔽性掠夺环境资源
目前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侧重于工业和服务业,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侧重于和初级产品,主要出口木材、矿物、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及以初级产品为原料的纺织品。这种生产与贸易的格局,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以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来取得自由贸易的收益,其生态价值没有纳入生产成本。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环境资源,以低于实际资源价值的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初级产品,而后又将由初级产品加工成的制成品高价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资源加工获取高额利润,最大限度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资源。
二国际贸易中存在环境掠夺的原因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国际贸易中存在环境掠夺的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有着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其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的压力往往大于在环境和生态问题上的压力。为了获得发展经济急需的资金、技术、物资和设备,许多发展中国家盲目追求外资规模和速度,放宽对外国投资设立企业的审查标准,允许高污染行业在本国设立,这给发达国家实施环境掠夺提供了机会。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的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的差异直接造成环境成本和垃圾处理费用的差异,这是国际贸易中存在环境掠夺的内在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日益融合,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日益频繁,市场规律决定了国际资本的流向总是由高成本域向低成本域流动。发达国家凭借其贸易大国的地位和先进技术的优势,制定了苛刻的环境标准,直接提高了污染产业、废弃物在发达国家境内的处理成本。而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较低,给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转移污染提供了操作空间和机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发达国家将本国禁止或淘汰的行业、生产设备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不仅避免了高额环保费用的支出,还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润。
(三)发展中国家有关环保的不完善
发展中国家环保法律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环境掠夺的重要原因。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保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往往屈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对输人的废弃物、污染产品和设备并没有严格禁止,甚至还对外资设立污染行业持鼓励态度;另一方面,允许企业以排污许可证的零成本方式取得排污权,使得环境被廉价甚至无偿使用。
(四)缺乏有效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从国际层面看,目前涉及环境保护的及规则主要有《内罗比宣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21世纪议程》、《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公约》(简称《巴塞尔公约》)、wr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这些国际法规及规则都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又缺乏有效的制裁手段。例如《巴塞尔公约》,该公约没有从根本上禁止对危险废物的国际贸易,规定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国家可以从事此类危险废物的贸易。从公约的措词来看,这些限制条件的规定是不明确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公约认为在进口国需要有关废物作为再循环或回收工业的'原的条件下,危险废物的国际贸易是允许的。但公约没有规定如何对这类贸易进行控制,尤其是对进口国的环境造成损害时,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很多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及规则没有明确规定非法输出者及输出国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没有涉及以直接投资方式将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责任问题,对由于转移污染密集产业、产品、技术造成对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补偿问题也没有作出规定。这就造成了国际贸易中严重的污染转移问题缺乏有效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三掠夺带来的危害
(一)直接危害了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并没有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污染问题摆在应有的位置,也不愿意在防治污染的技术和设施方面投资。
污染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很少考虑工人的身体健康,没有配套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劳动保护设施,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或者受到影响。据广东对特区的,有配套防护设施的项目仅占28.4%,恶性中毒事故屡有发生,这种做法极大的损害了职工和居民的健康。污染产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直接危害了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安全。例如沈阳市某合资企业引进了早被投资国遗弃的工艺,即用液态汞生产日光灯,导致车间空气汞浓度严重超标,严重损害了生产工人的身体健康。发达国家出口的危险废物,如废旧船舶、汽车、电器、电缆等垃圾,其堆放、拆解、处置都会严重污染当地的水质、大气、耕地。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很好的处理而大量被简单、露天堆放或者掩埋于地下,使其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受到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污染防治的
发展中国家在对危险废弃物的储存、处理的过程中,所需费用很大,营运成本较高,需大量的资本、技术和资源来建立合理的污染防治和处理系统。由于资金、技术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不得不购买高度复杂的处置技术,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污染防治的成本。
(三)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与能源物质的过度开发
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是以对本国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比如,日本的许多大在东南亚国家设立子公司,从事当地木材砍伐和加工业务,结果使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常发生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严重的自然生态问题。我国发菜和山野菜的无节制地盲目开采和出口,不仅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资源骤减,而且导致产区土地的沙漠化和严重沙化,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我国钟乳石的过渡开采和出口,严重破坏了桂林的资源,造成了景观的破坏和水土流失。
(四)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适度地扩大资源性产品贸易量而引起环境破坏时,其连带反应将会影响全球环境的恶化。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传递性,其影响危及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关系着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四我国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环保交流与合作
环保交流与合作将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也将是目前WTO多边贸易谈判的斗争焦点。虽然生态环境关系着所有人类的命运,但在环境保护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意识、环保法规与政策、措施和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利益和要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单独的经济实力都较弱,更需要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合作。为此,我国应与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团结,相互支持,以集体的力量进行斗争,努力寻求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中应有的差别待遇,共同应对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条款,使国际规则的制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
(二)积极参与环境领域的国际活动和谈判
我国应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了解世界环境保护发展的新动态及可能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潜在影响,促成有关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尤其要表明立场,将转移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的跨境转移行为纳入环境保护国际公约的调整范围,使其真正能够有效地控制污染的跨国转移。
(三)尽快制定并完善国内的环境贸易法规
我国控制国际污染转移的体系已基本形成,控制外国污染转移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出口商品法实施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国家环保局和商务部《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等。但对于有毒物质的进出口、对进口货物包装的环境要求、对转基因产品的进出口,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禁止进口严重污染环境的固体废物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方面,也只是通过制定有关产品的名录来实施,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应尽快修订环保法律,从体制上弥补管理中的缺陷。
(四)推行污染者付费制度
污染者付费(PolutersP时Pirnciple,PPP)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代出现的福利观点(Pigou),它表明物品和服务的理想价格应该反映全部成本,包括与污染、资源开采和其它形式的环境退化相关的环境成本。“污染者付费”是环境成本内在化的途径。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增长方式
低价出口原、高价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传统贸易模式,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导致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导致消费过程中包装物和其他废物的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我国外贸应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增长方式,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物耗的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禁止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包括危险废物、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技术和设备的进口。
(六)合理引导外商投资的方向
外资引进的规模与速度应与环境保护协调,政府应该严格引进审批制度,根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制定限制、严格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与项目,注重运用引导外商投资的政策,对于外商投资于资源综合利用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投资到具有重大影响的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如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建设项目和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等,实行税收优惠或减税措施,如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减免以及加速折旧等。对于外商投资的污染产业、污染产品征收以污染排放量为直接依据的直接污染税,以间接污染为依据的产品环境税,以及针对水、气、固废等各种污染物为对象的环境税。
篇8:ISO14000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
ISO14000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
在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的背景下,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应运而生.这一标准将对国际贸易中的`国际贸易规范、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我国应在宣传教育、认证工作和研究工作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作 者:邢洪涛 作者单位:烟台师范学院政法系,山东,264025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F740 关键词:ISO14000 标准 国际贸易规范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地区结构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篇9:ISO14000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
ISO14000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
在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的背景下,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应运而生.这一标准将对国际贸易中的国际贸易规范、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我国应在宣传教育、认证工作和研究工作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作 者:赵彦 作者单位:烟台教育学院经贸系,山东,烟台,264001 刊 名: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YANTAI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19(3) 分类号:F752.0 关键词:ISO14000标准 国际贸易规范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篇10:浅析我国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瓶颈与对策
浅析我国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瓶颈与对策
在全球电子商务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空间的同时,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问题逐渐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障碍,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活动过程,并对物流系统在电子商务开展中的`影响展开了阐述,提出了物流系统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障.针对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现状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的物流解决方案,最后提出一些建立及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对策与具体措施.
作 者:王鹏 作者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刊 名: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英文刊名: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年,卷(期): “”(1) 分类号:U492.3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 物流瓶颈篇11:论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技术壁垒--兼谈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应对
论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技术壁垒--兼谈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应对
随着开放式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TBT已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非关税壁垒之一.在国际贸易中TBT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TBT已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从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几个方面加以应对.
作 者:张友连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 刊 名: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2) 分类号:F74 关键词:国际贸易 TBT 技术壁垒 应对措施篇12: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走私犯罪及预防与控制对策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走私犯罪及预防与控制对策
[内容摘要]:走私犯罪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建设,社会的稳定,人民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对我国走私犯罪概念,特点及成因的分析,其目的是使我们在了解认识走私犯罪的危害后,着重探讨对此类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对策,使各相关部门有效发挥各自职能,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关键词]:走私犯罪,控制对策,预防对策。
走私犯罪,是指单位和个人故意违反海关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检查,非法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限制进出口的货物,货币,金银或其他物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或者偷逃应缴关税,破坏国家对外贸易和进出口物品的管理制度,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12月《关于执行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解释》的规定,走私犯罪的种类包括:
1, 走私武器,弹药罪
2, 走私核材料罪
3, 走私伪币罪
4, 走私文物罪
5, 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
6, 走私贵重金属罪
7, 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
8, 走私淫秽物品罪
9,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10,走私固体废物罪
11,走私毒品罪
本文并不讨论这些罪名之间的特征差异,而是着重讨论当前,在新经济条件下,如何来控制,预防走私犯罪的发生,以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走私犯罪的历史与现状
1.历史上产生的原因
走私是一种国际性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是与关税制度,国家间商品差价和贸易限制的存在相联系的。只要国家实施对外贸易管理,只要存在国内外市场差价,就必然会有走私现象的发生。
走私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从世界范围看,走私作为一种违法贸易行为,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时产生于14至16世纪。当时,随着海上交通的日益发达,商品货币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不得不考虑采取监管措施加以控制,以维护本国的利益,于是通过立法制定了商品进出境必须遵守的规则,并设立了海关,负责对进出境的商品实行监督,并以此征收关税和其他附加税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凡是逃避海关检查,违反规则的行为即为走私,行为者因此要受到惩罚。随着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各国逐渐健全海关制度和关税政策,关税成为各国贸易政策实现的重要工具之一。各国为了其本国利益,一方面限制商品进口,鼓励商品出口,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国家名义利用各种形式帮助本国商品战胜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这就引发了走私贸易战,甚至激化成贸易军事战。为了反对在本国境内的走私贸易,一些国家采取了严厉措施控制走私。尽管如此,由于巨额利润的诱惑,走私禁而不绝,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总的来说,世界上走私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组织越来越严密,手段越来越狡猾,先进。走私活动的日益猖獗给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危害。各国为了与走私作斗争,也不断健全国内法力度,由于认识到走私日益国际化的趋势,各国政府还相互合作,共同参加制定了一些国际公约,严密反走私法网,同时在组织机构,情报交流等方面相互合作,共同打击走私犯罪。
(二)我国走私现状
当前,我国走私犯罪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1.走私犯罪涉及面越来越广。走私犯罪涉及单位,人员越来越广,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走私犯罪涉及地域越来越广,内地走私趋于严重;走私物品的种类越来越广,几乎囊括了生产资料p生活资料p文化产品p文物p毒品等各个种类,且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2.走私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重特大案件数量明显上升,危害严重。走私犯罪基本上都是经济犯罪,数额多少也就成了衡量走私犯罪社会危害
[1] [2] [3] [4]
【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与我国的对策】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