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第十课时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复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第十课时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复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2022-05-29 05:39: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退休梨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第十课时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复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第十课时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复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十课时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复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篇1:第十课时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复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第十课时     复习(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43-44页复习第6-10题

教学要求:1.在分析和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运算的意义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2.使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自觉进行估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和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准确找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加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6.复习第6题  1)出示: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46+113         552+175

346+213         452+275

346+313         352+375

2)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引导问:第一组中的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第二组中的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呢?你推算它们的结果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4)学生汇报结果,验证。

5)小结。

第一组: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和也相应地增加100.

第二组:第一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减少100,第二个加数每题分别比上一题增加100,结果和不变.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复习第7题

1) 学生自读题目。2)问:要求“下午用电缆多少米?”怎么想?

3)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生独立计算。

2.复习第8题

1)说图意。2)独立计算。汇报。

3.复习第9题

1)说图意。2)独立计算。3)汇报。说说这两个问题分别用了哪些条件。

4.复习第10题

1) 小组里说说:下面每组数中,你认为哪一个数最特别?为什么?

2) 指名说。

三.课堂小结。

篇2:第二课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33页例题,第3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33朵红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比……多”、“比……少”或“比……大”、“比……小”说一句话。说说谁多谁少?

二、新授

1.情境引入:

同学们摆花片,做游戏,小英(中间的女孩)摆了11个红花片,小华(左边的男孩)想比红红多摆3个,你觉得小华要摆多少个花片?

(1)请学生动手摆一摆,排一排。

(2)提问:你觉得小华应该摆多少个红花片?你是怎样摆的?如果用算式,应怎样表示?(板书:11+3=14(个))

(3)根据算式,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来算呢?

说说算式中11、3、14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要求出小华应摆几个红花片,只要把与小英摆的同样多的朵数加上比小英多摆的3个,就可以求出小华摆的个数,所以当遇到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时要用加法计算。

(4)拍手游戏,巩固:

①老师拍2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多3下,学生拍多少下?

②老师拍6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多2下,学生拍多少下?

集体练习,每次过后,请学生口头列出相应的算式。

同座自由练习。

2.出示例题:小平也和他们一起玩摆花片的游戏,小平想摆的花片比小英摆的少3个。

(1)提问:你觉得小平应该摆多少个红花片,为什么?分小组讨论,可以用摆学具的方法,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2)汇报小组活动的情况:

提问:可以怎样用算式表示?[板书:11-3=8(个)]

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小结:要求小平要摆多少个,只要从小英摆的红花片中去掉比小平多的部分,就是小平摆的个数,也就是求比11少3的是几,用减法算。

3.小结:刚才我们帮助小华和小平算出了他们各摆了多少个红花片。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4.拍手游戏,巩固:

(1)老师拍5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少2下,学生拍多少下?

(2)老师拍9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少6下,学生拍多少下?

集体练习,每次过后,请学生口头列出相应的算式。

同座自由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看图,完整地口述图意。

提问:谁走的多?你是怎样知道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说说解决的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3)提醒,在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一般要在得数的后面写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看题后,口述题意。

学生列式解答后说说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今天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关于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弄清谁多谁少,再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答。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竖式计算)

篇3:《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1、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在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中,相差数改变成了已知条件,把其中较大的一个数变成了要解答的问题,解题时要分清楚较大数是由和较少数同样多的部分与比小数多的部分组成的,要求较大的数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联系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因此,解答的关键是分析清楚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对动手也很感兴趣,因此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数学”的能力,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自己构建数学,掌握知识。

2、本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包括学生的'坐姿、口语表达、操作前的要求、学生起来时的站姿、书写的姿势等方面,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整堂课中,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3、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并不是只能用小棒来操作,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还应体现线段图的优越性,把文字题与线段图相比较,让学生明白它的好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还应反复让学生说出算理,加深对条件与问题的理解。

4、另外,还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说话要有条理性、完整性。

篇4: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3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进一步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相关数量之间的关系,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

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组织探究

教学例3 通过对“红花比黄花多1/10”的分数具体含义的理解,明确这个分数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以及单位“1”的几分之几表示哪个数量。这对于帮助学生对有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三、练习

四、总结

1、 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巩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句话的意义及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1、做练习八第14题

2、做练习八第15、16题

3、、做练习八第17题

4、做练习八第11题

5 做练习八第12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有关分数数量关系的理解

通过对两组题目及其相应计算结果的观察、比较,初步认数识到一个与。比1大或比1小的分数相乘的规律

五、作业

反思重建

篇5:一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在一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是知道两个数,求它们的差,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知道一个数,并知道另一个数比它多几或少几,求另一个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类问题间的相互转化,但也是低段孩子学习的难点,需要借助有效的数学策略使孩子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教材呈现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以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未曾预想的尴尬!主题图为二年级卫生评比的情况,将此略加改变,变成自己学校卫生评比的主题图,增加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并引导孩子利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决,但是在汇报交流阶段,问题略显得多了点:有的孩子没有一一对应,有的孩子求出问题再画图,有的孩子根本不知如何入手、、、、、、面对如此复杂的情景该怎么办?只能放慢速度,慢慢来!这也让我意识到,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在一年级并没有给孩子渗透,以至于成为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对于更加复杂的解决问题,孩子会无从下手。当务之急是教会孩子画图,以攻破难点!以画得好的孩子为契机在投影上进行展示讲解,望着台下,不时点头的样子,我终于平静了许多。看来他们有少许明白了,这就是一年级知识的延伸,有一一对应,有比多少,再让孩子修改时几乎通过,而且谁与谁同样多的部分孩子分析地很好,受益于一年级对这一难点的攻破。起起落落孩子对于解题策略的把握终于有了起色,可问题却又无情地来了:果园里有80棵苹果树,梨树比苹果是多14课,果园里有梨树多少课?(要求孩子用圆圈或者三角形代替数进行画图)”老师80太多了,什么时候画完啊?“”对啊,我怎么备课时没有想到呢!“顿时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设计练习时只想着这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解决问题,我就得把数字变大,顺便起到练习的作用,哪曾想到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像只无头的苍蝇,就用小长方形条代替80吧,说得时候心里不停地打颤,幸好可爱的孩子没并没有异议。伴随着下课铃声地逼近,心跳的异常厉害,匆匆奔出教师,只感觉脸火辣辣的、、、、、、

这堂课并未在脑海断片,相反蔓延得更深!埋头重读这堂课,重温课堂的一幕幕,懂了又懂了,我怎么这么笨呢?咋那么不会延伸利用教材呢?画图策略并非非得用图形啊,用线段不一样吗?况且线段图和一年级学得大括号的图文式解决问题很相似,这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了,而且这样省时省力,对于今后更加复杂解决问题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随即,总结出了第二种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叫做比多少四部分析法:

1、谁和谁比(分析时用——标注谁)

2、比……多还是比……少(用点标注)

3、谁多谁少(在谁下面标注多或少)

4、求谁多的还是少的(在谁下面画双横线)

用这样的分析孩子就能明确多与少的问题了,更有利于孩子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

唉,为人师,好为人师,最终还得做好用心为人师,潜心读教材,用心读孩子!

篇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重点:

加深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交流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交流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提高了0.3%?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

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篇7: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除了基本的例题外,还专门让学生比较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样的对比既能使学生深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学生: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实际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实际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等问题,并口头解答。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是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的?要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3.根据刚才的分析,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解读列式。

4.进一步引导:“实际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与“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之间有什么联系?

建议学生算出结果再比较。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问题: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得长一些?大约长多少?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列式计算。

学生讨论比较。

学生列式计算。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量进行比较?比较时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原计划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小结:例题与“试一试”都是实际造林面积和计划造林面积两种量进行的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相同。 学生先给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讨论,列出算式解答。

学生讨论,和自己猜想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的在读研究生人数比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2.指导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3.做练习一的第2题

提醒学生把计算的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4.做练习一的第2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学生讨论后,列式解答。

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让他们先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分析,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学生先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列式解答。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

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什么?

篇8: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一的第4~8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应用题情境中,更深刻的理解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设计理念:设计这节练习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理解。

其中介绍“你知道吗”等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类型,问一下同学们:甲比乙多百分之几怎样求?乙比甲少百分之几呢?

以本班男女生人数举例:男生比女生多(少)百分之几怎样列式?女生比男生少(多)百分之几又怎样列式?两个计算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指名学生回答。

二、指导练习

1.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先指导学生读题。

第一个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吗?

第二个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题目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不会游泳的有多少人,你怎么先求出这个问题?

自己试着列式。

2.比较这两个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两个问题所示的线段正好合成单位“1”)

3.提问:第(2)题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得到?

4.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的情况吗?

学生列式,集体评讲。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学生讨论,鼓励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

启发学生用“1”直接减去第(1)题所得到的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

先指导学生读题。

先说一说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再试着自己列式。

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能不能根据第(1)题的答案知道第(2)题的答案?第(1)题和第(3)题有什么区别?

做完了这题,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说出:可以根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可以求出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或者可以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能直接求出这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因此做题时可以直接用这个数去除了另一个数,用得到的百分数和单位“1”去比较,与单位“1”的差即是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2.教学练习一的第6~8题

(1).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读题时先解释“孵化期”的含义;

读题后思考,从问题出发,要求这个问题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直接知道了吗?

(2).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

读题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同桌说说每个问题的含义以及求问题所必须的条件。

指名学生回答思考过程。

你还能提出哪些同样类型的数学问题?

(3).独立完成练习一的第8题。

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有没有不同的列式?

(4).指导阅读“你知道吗”。

要求学生了解“百分点”、“负增长”等名词。

学生列式。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学生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后集体订正。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学生阅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怎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你有哪些方法?

五、课堂作业

1.甲数是40,乙数是50,甲是乙的(    )%,甲比乙少(     )%;乙是甲的(     )%,乙比甲多(     )%。

2.A是B的125%,A比B多(     )%,B是A的(     )%,B比A少(    )%。

3.只列式不计算

(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2)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4)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了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5)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篇9:沈荣涛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关庙镇团结小学 沈荣涛

今天,我教学了“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在学生会正确找出单位“1”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深化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内容为后面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学习都有帮助的,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思路对今后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具有铺垫的意义。

本节课内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了变一步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相对应为不对应,变一步计算为两步计算。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读题审题,找准数量关系: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主要强调在含有分率的句子里找单位“1”,并分析数量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比较量和标准量分率和分率之间的关系,难点是理解比较量占(是)标准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对应的数量和对应的分率之间的关系。

二、强化相等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步骤。

强化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步骤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帮助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讲解与练习让学生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 但对于先求“问题所对应的分率”这种思路,我们班很多学生都理解不透,表达不清。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重视了让学生找单位“1”,强调怎样找相等的数量关系,重点强调两种解题方法进行很好的对比。在今后的练习课上还要指导学生理解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思路,另外要指导学生养成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加强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多说说解题思路,最终达到熟练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的能力。

篇10: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学习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6-7页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

相关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能

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1、复习:按要求画△。○○○○○

(1)△和○同样多。   (2)△比○多一些。     (3)△比○少一些。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

实际问题。

二、实施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方案 教师导学预案

活动一: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

1、读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思考: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用圆片摆一摆:摆出8个和12个彩珠的两行圆片,再 组织好学生进行操作

思考怎样能使两排圆片的个数同样多。 活动,并借助操作思考

2、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方法。 怎样能使两排圆片的

讨论:还有什么方法? 个数同样多。同时鼓励

组内形成共识。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

3、指名到黑板上摆一摆,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班核对,交流思考过程。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 (1)小军再穿4个彩

珠。

(2)把芳芳穿的彩珠

.

活动二:回顾提升 拿走4个。

1、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 (3)拿出芳芳穿的2

(1)说说怎样解决问题的及每一种方法。 个彩珠给小军。

(2)比较各种不同的方法,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你有什么体会? 指出:无论用什么方

2、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思考。 法,都要根据两个数的

达成共识。 相差数进行调整。所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以,在解决问题时,首

4、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先要弄清楚两个数量

(明确: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可 相差多少,然后再进行

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调整。

三、检测活动效果。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2)组织交流,说说思考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并思考怎样做?

(2)独立填空后,组织全班交流,核对想法。

四、拓展活动时空。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  小军 ○○○○○○○○⊙⊙⊙⊙

小芳 ○○○○○○○○○○○○

(2)  小军 ○○○○○○○○

小芳 ○○○○○○○○○○○○

(3)  小军 ○○○○○○○○

小芳 ○○○○○○○○○○○○

第     6    课时    (        月         日)    No:

学习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教材第8页

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

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

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解答。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1、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解答的?

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这部分内容,比比看哪些小朋友们不仅能掌握方法,

还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实施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方案 教师导学预案

活动一:基础练习

1、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小黑板出示题目。

第一行摆7个圆片,第二行摆13个圆片。

(1)第一行拿走(  )个,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2)第二行添上(  )个,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明确:两行圆片相差6

(3)从第二行拿(  )个摆到第一行,两行小棒就同样多。 个,要使两行同样多,

2、回顾一下,刚才你是怎样使两行的圆片同样多的? 可以拿走6个,也可以

在小组里说一说,其余人注意听。 添上6个,还可以将6

还有什么想说的? 个中拿出3个给另一

3、指名全班交流。 行。

追问:要使两行圆片的个数同样多,我们首先要弄清楚

什么?怎样调整?

4、通过刚才的操作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

活动二:综合练习做第3题

1、读题,说说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思考:要求什么?怎样求? 引导学生说说图意后,

尝试列式解答,并填写在书上。 再思考要求什么,怎样

2、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算。

核对一下思考过程。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指出:要求卖掉多少只

追问:要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就是求什 鸡后,鸡和鸭同样多,

么? 就是求鸡和鸭相差多

4、讨论: 少只,要用减法计算。

还可以怎样使鸡和鸭同样多?

三、检测活动效果。

1、明明有15个苹果,红红有10个苹果。

红红比明明少(   )个,明明送给红红(   )个后,两人就同样多。

2、第4题

(1)读题,说说题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思考:怎样做?试着列式解答。

(2)全班交流核对。

四、拓展活动时空。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18+35=53(只)

53-26=27(只)

第    7     课时    (        月         日)    No:

学习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8-9页

学习目标:1、能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

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

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2、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

题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

重点难点:               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分析数量关系,能联系加减法含义正确列式解答。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些已知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组织交流,引板:(1)小华做了多少朵?  (2)小平做了多少朵?

二、实施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方案 教师导学预案

活动一:解答“小华做了多少朵?”

1、完整地读一读题目,思考: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小华做 引导学生摆圆片:

了多少朵? (1)在第一行摆圆片

启发: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知道小 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

华做了多少朵? 可以怎样摆?(2)怎

动手摆一摆,想一想怎样解答,并列式解答。 样摆圆片表示小华做

2、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做的。 花的朵数?(3)怎样

形成共识。 摆就能清楚地看出小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华比小英多做了3

追问:刚才是怎样摆出圆片表示小华做的花朵数的? 朵?(4)摆圆片时要

表示小华做花朵数的圆片包括哪两个部分? 注意些什么?

怎样求小华做花的朵数? 请大家看着摆出的圆

4、根据解答的结果算一算,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 片想一想,可以怎样列

(明确:要知道解答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可以用求出的 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

.

小华做花的朵数减去小英做花的朵数,看小华是不是比小 朵?

英多做了3朵。)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

活动二:解答“小平做了多少朵?” 算?

1、读题,思考:怎样求小平做了多少朵?

先用圆片摆一摆,再算一算。 小结并提示课题:根据

想一想这样做对吗? 题中的条件与问题,要

2、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求小华做花的朵数,要

要知道上面的解答对不对,可以怎样检验? 把11朵和多出的3朵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要求小平做花的朵数,

4、讨论: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要从11朵里去掉少的

之处?为什么不同? 3朵,用减法计算。这

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

三、检测活动效果。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先画一画,再说说各是怎样画的,并填空。

(2)问:正方形个数是哪两部分相加的和?三角形个数是从哪部分里去掉几个?

2、第2题。

(1)看图,说说题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找出表示松树棵数的直条包括哪两部

分,可以怎样求松树的棵数?

(2)独立解答后,组织学生交流。

四、拓展活动时空。

这节课我们解答了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小英○○○○○○○○○○○              小英○○○○○○○○○○○

小华○○○○○○○○○○○○○○       小平○○○○○○○○

11+3=14(个)                          11-3=8(个)

第    8     课时    (        月         日)    No:

学习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教材第10页

学习目标:1、能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的数量关系,会正确列式解答,并能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2、进一步培养有

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

节课我们来做一些练习,比一比,看一看,哪些小朋友不仅能掌握方法,还能正确

地解答有关问题。

二、实施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方案 教师导学预案

活动一:基础练习

按要求画○,再解答。 小黑板出示。

(1)△△△△△△        ○比△多2个,○有(  )个。

□○□=□

(2)△△△△△△      ○比△少2个,○有(  )个。

□○□=□ 画图时,要求学生一定

1、独立想一想,画一画,并算一算。 要一个对着一个地画;

想想为什么这样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

检查一下自己算的对吗? 要让学生具体说说画

2、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图的方法,以及是怎样

核对计算结果。 根据画图的结果进行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思考的,为什么用加法

你是怎样想的? (减法)计算。

4、为什么用加法(减法)计算?

.

活动二:综合练习做第3题

1、读题,说说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思考:怎样求刘芳走了多少格? 如果学生觉得有困难,

尝试列式解答。 可以引导学生画图表

2、在小组里交流。 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讨论:哪个量多,哪个量少?怎样求题目中的问题? 再启发学生借助直观

核对结果。 图示展开思考,找出题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中的数量关系。

为什么这样算?

4、将“刘芳比李宁少走6格”改为“刘芳比李宁多走6格”,

怎样求刘芳走了多少格?

列式解答后,与原题进行比较。

三、检测活动效果。

1、第4题

(1)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

(2)全班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2、第5题

(1)读题,思考:怎样求小玉浇了多少盆?

(2)列式解答后,集体交流核对。

四、拓展活动时空。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刘芳比李宁少走6格         刘芳比李宁多走6格

32-6=26(格)                 32+6=38(格)

篇11:第三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利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正确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比较熟练的画出线段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

板书:超市运来花生油和豆油共600桶,花生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 2/5。

(二)、教学实施

1.根据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数学问题:

花生油有多少桶?豆油有多少桶?豆油不花生油多多少桶?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可以一步解决?明确任务,重点研究第二个问题

2.能用图表示豆油的部分吗?板书:

“1”

花生油占总桶数的

|      |      |      |      |      |

豆油?桶

600桶

3.分析数量关系;看图想想,豆油占总桶数的几分之几?求豆油的桶数就是在求什么?交流讨论得出:豆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 ,求豆油的桶数也就是在求600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列式:   600×(1 – 2/5 )或 600 - 600× 2/5

后者方法很容易理解,主要是从“总桶数 - 花生油的桶数 = 豆油的桶数”这个数量关系入手分析,也就是“和 - 一个量 = 另一个量”

5.出事例2:  明确题意:降低是指什么意思?(比原来少)减少了哪个量的 ?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原来噪音的几分之几?请个别学生尝试板演画线段图

“1”

原来:|    |    |    |    |    |    |    |

85分贝

降低了

现在:|    |    |    |    |    |    |    |

?分贝

根据线段图想到了什么?

3.分析数量关系:求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该怎样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降低了多少分贝,再求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多少;还可以先求现在声音的分贝占原来声音分贝的几分之几,再求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4.列式解答:

方法一:80 - 80× 1/8方法二: 80 ×(1 -1/8 )

=80-10       =80×  7/8

=70(分贝)   =70(分贝)

(三)、深化练习

完成教材20 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的第2、4、5、8、10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这类题需要两步完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并计算出这类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回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周围分析方法,正确熟练的解决时间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  完成教材练习五第6 题,并把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连接起来。

2.  说出单位“1”及单位“1”比较量是”1”的几分之几。

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一瓶墨水已经用了 ,

草莓酱的瓶数比沙拉酱的瓶数多 。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2,集体读题,理解题意,提问:“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4/5”是什么意思?

3.  指导学生画图

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着单位“1”?板书:

“1”

青少年: |      |      |     |     |     |

75次比青少年多

婴儿:   |     |     |     |     |     |     |     |     |     |

?次

4.  列式解答:

借助线段图想想,婴儿的心跳次数相当于哪两部分?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相当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多少?

方法一:  75 + 75 ×4/5 方法二:75 ×(1 + 4/5 )

请学生将这两题的解题思路完整的叙述出来。

5.  深化练习

完成教材21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的第3、7、9题

(三)课堂作业设计

分析数量关系

小红读一本书,已读了这本书的 3/5,(  )是单位“1”, 表示(  ),没读的页数用(   )表示。

面粉比大米多 表示(    )。

(四)课堂小结

今年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然后列式计算。

课后反思:

3、倒数的认识

篇12:第四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使学生回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周围分析方法,正确熟练的解决时间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  完成教材练习五第6 题,并把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连接起来。

2.  说出单位“1”及单位“1”比较量是”1”的几分之几。

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一瓶墨水已经用了 ,

草莓酱的瓶数比沙拉酱的瓶数多 。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2,集体读题,理解题意,提问:“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4/5”是什么意思?

3.  指导学生画图

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着单位“1”?板书:

“1”

青少年: |      |      |     |     |     |

75次比青少年多

婴儿:   |     |     |     |     |     |     |     |     |     |

?次

4.  列式解答:

借助线段图想想,婴儿的心跳次数相当于哪两部分?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相当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多少?

方法一:  75 + 75 ×4/5 方法二:75 ×(1 + 4/5 )

请学生将这两题的解题思路完整的叙述出来。

5.  深化练习

完成教材21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的第3、7、9题

(三)课堂作业设计

分析数量关系

小红读一本书,已读了这本书的 3/5,(  )是单位“1”, 表示(  ),没读的页数用(   )表示。

面粉比大米多 表示(    )。

(四)课堂小结

今年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然后列式计算。

课后反思:

3、倒数的认识

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找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呆---杏   土---干    吞---吴

2.按照上面的规律填数

--(    )  --(    ) --(    )

能根据分之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个名吗?揭示课题:倒数

(二)教学实施

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习倒数的含义

1.  观察教材24 页的例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

2.  举例验证:4和 1/4,   7和1/7 ,    3和 1/3

4乘 1/4的积是1,所以4和1/4 互为倒数;7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就是1/7 ,所以7和 1/7互为倒数。

归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  特殊数:0和1 (引导学生辩论0有没有倒数,1有没有倒数,是多少?)

教师归纳板书:0没有倒数,1 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4.  学习例2--求倒数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独立解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集体订正,教师归纳,板书:求倒数的方法

5.  反馈练习xkb1.com

完成教材24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的第3、4题

(二)  课堂练习

找一找下列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 10     1/2   1/10

填空

1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2/3 。

10的倒数是(   ),(    )没有倒数。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 的来年各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课后反思:

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推广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及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2×6=       2/3×5=       2/5×8=

以上几道题都是分数乘整数,想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能说说分数乘整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吗?

口算

75 ×2/15 =   3/2 ×1/3 =   4×3/8 =     36×5/9 =

以上几道题有的是整数乘分数,有的是分数乘分数,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别说出以上几道题的意义。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让学生看教材第26 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二)复习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成第26 页第2题,练习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三)复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

1、完成教材第26 页第3题,练习七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一名学生板演,并讲一讲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在计算中把什么数量看着单位“1”。教师要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是要把哪个数量当做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关系看作单位“1”,在两步计算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四)复习倒数的知识

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教材第26 页第4题及27 页第7题。

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我们能正确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篇1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纳税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主要内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纳税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5、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考点分析

1、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的量÷另一个数。

2、应该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应纳税额 = 收入 × 税率

典型例题

例1、(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辆,实际生产5500辆。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要求“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的辆数占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把原计划产量看作单位“1”。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段图表示。

计划产量

5000辆        实际比计划多的

实际产量

5500辆

解答:方法1:

5500 – 5000 = 500(辆)       ……  实际比计划多生产500辆

500 ÷ 5000 = 0.1 = 10%       ……  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

方法2:

5500 ÷ 5000 = 110%           ……  实际产量相当于原计划的110%

110% - 100% =  10%          ……  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

答:实际比计划多生产10%。

例2、(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辆,实际生产5500辆。计划比实际少生产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要求“计划比实际少生产百分之几”,就是求计划比实际少生产的辆数占实际产量的百分之几,把实际产量看作单位“1”。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段图表示。

计划产量

5000辆

计划比实际少的

实际产量

5500辆

解答:方法1:

5500 – 5000 = 500(辆)       ……  计划比实际少生产500辆

500 ÷ 5500 ≈ 9.1%           ……  计划比实际少生产百分之几

方法2:

5500 ÷ 5500 ≈ 90.9%         ……  计划产量相当于实际的90.9%

100% - 90.9% ≈ 9.1%        ……  计划比实际少生产百分之几

答:计划比实际少生产9.1%。

点评:想一想,在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单位1 × 分率 = 分率对应的量”,如果和百分数应用题结合起来,求一种量比另一种量多(少)百分之几,实际上就是求分率。就用“多(少)的量 ÷ 单位1”。

例3、(难点突破)

一筐苹果比一筐梨重20%,那么一筐梨就比一筐苹果轻20%

分析与解:苹果比梨重20%,表示苹果比梨重的部分占梨的20%,把梨的质量看作单位“1”;而梨比苹果轻20%则表示梨比苹果轻的部分占苹果的20%,把苹果的质量看作单位“1”,两个单位“1”不同,切忌将两个问题混为一谈。一筐苹果比一筐梨重20%,是把梨看作单位“1”,梨有100份,苹果就是100 + 20 = 120份;一筐梨比一筐苹果轻百分之几 = 一筐梨比一筐苹果轻的部分 ÷ 苹果 = (120 - 100)÷ 120≈16.7%

答:一筐苹果比一筐梨重20%,那么一筐梨就比一筐苹果轻16.7%

点评: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中,关键还是要找准单位“1”的量。从结论可以得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另一个数就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这句话是错的。为什么呢?把两个百分之几比较一下,就可以得出这两个百分之几对应的量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量或另一个数比一个数少的量,而这两种说法是相同的,也就表示的是同一个量;而单位“1”一个是梨,一个是苹果,所以这两个百分之几是不可能相等的。

例4、(考点透视)

一种电子产品,原价每台5000元,现在降低到3000元。降价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降低到3000元,即现价为3000元,说明降低了元。求降价百分之几,就是求降低的价格占原价的百分之几。

5000 – 3000 = 2000(元)

2000 ÷ 5000 = 40%

答:降价40﹪。

例5、(考点透视)

一项工程,原计划10天完成,实际8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百分之几?

新 课标 第 一 网

分析与解:根据“原计划10天完成”,可以得到:原计划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根据“实际8天完成”,可以得到:实际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用“实际比原计划每天多完成的量 ÷ 原计划每天完成的量”,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多修百分之几。

(  -  ) ÷   = 25%

答: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5%。

点评:找准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解答好这一题的关键,题目中要求的是每天完成的任务量,而不能用10和8去求,因为10和8是工作时间,在解答时容易发生错误。

例6、(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益民五金公司去年的营业总额为40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去年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分析与解: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是把营业额看作单位“1”。 缴纳营业税占营业额的

3%,即400万元的3%。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计算时可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来计算。

400×3% = 400×  = 12(万元)

或400×3% = 400×0.03 = 12(万元)

答:去年应缴纳营业税12万元。

点评: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税率是不一样的。应纳税额的计算从根本上讲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例7、(和应纳税额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王叔叔买了一辆价值16000元的摩托车。按规定,买摩托车要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王叔叔买这辆摩托车一共要花多少钱?

分析与解:王叔叔买这辆摩托车所需的钱应包含购买价和10%的车辆购置税两部分,而车辆购置税是占摩托车购买价的10%,可先算出要缴纳的车辆购置税。也可以这样想:车辆购置税占购买价的10%,把购买价看作单位“1”,王叔叔买这辆摩托车所需的钱相当于购买价的(1 + 10%),即求16000元的110%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

方法1:16000 ×10% + 16000 = 1600 + 16000 = 17600(元)

方法2:16000 ×(1 + 10%) =  16000 ×1.1 = 17600(元)

答:王叔叔买这辆摩托车一共要花17600元钱。

例8、扬州某风景区“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9万人次,门票收入达270

万元。按门票的5%缴纳营业税计算,“十一”黄金周期间应缴纳营业税0.45万元。

分析与解:营业税是按门票的5%缴纳,是占门票收入的5%,而不是占游客人数的5%

答:“十一”黄金周期间应缴纳营业税13.5万元。

篇14:第六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四周     星期五     第三节    --.03--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的想想做做.3~7.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一填:

74-30 =       74-3 =

2.口算:

76-60 =     85-70=      93-50 =

39-8 =      67-6 =      49-5 =

直接写结果,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一组题是怎样想?

3.导入新课;    -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4。

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时复习一下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如被减数39,减数5,差是34。自选一两组说给同学听.

2.教材“想想做做”5。

游戏题,同桌两人一组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6。

在圆圈填上>、<或=。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比较方法.

2)集体订正后提问:你是怎么比的?(计算出结果再比较大小).还有别的比较的方法?(没有计算)

4. “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提问可小男孩付出多少元?阿姨找回多少钱?求什么?

指名说一说这道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算,集体订正,并回答“怎样求出一个足球多少元?”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5.“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说说“怎样求出还剩多少个?”再指名说一说怎样求?

(在学生作业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口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2)

四.教学后记:能培养学生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

篇15:第五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四周     星期四     第二节    2003--.03--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页的例题想想做做.1~2

教学目标:

学会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口答:

45里有几个和几个一?

8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口算:

70-40       32-20          60-40     45-30+5

60+36        3+26            27+40      5-3+40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大巴有45个座位,已经坐了30人,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

“要求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怎样列式?(板书:45-30=    )

2)45-30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借助学动手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拨摆的情况,及时辅导.

集体交流摆小棒和拨算珠的过程并集体摆一摆,拨后,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3)老师小结:根据同学的摆法,在计算45-30时,可以从4个十里减去3个的一个十,再把1个十和5个一合成15.

板书:  45-30 =15

40  5

10

4)结合老师的板说一说45-30怎样算?(同桌互说)

2.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1)出示图提是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一辆大巴共有45个座位,车上还有3个座位空着,车共坐多少人?)

“求车上共坐了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45-3)

(2)45-3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独自计算,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

集体交流45-3的计算方法’,对想出多种算法的给予表扬。

(3)老师小结:计算45-3时,我们可以先从5个一中减去3个一得2个一,再把4个十和2个一合成42。

(4)请学生结合老师的板书说一说45-3怎样计算?(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说o)

3.比较“45-30”和“45-3”计算的异同。

想一想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相同的,有什么不同的?

(它们都是先把45分成40和5,45-30先算40-30=10,再算10+5=15,

而45-3先算5-3=2,再算40+2=42。)

老师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都是先把两位分成几十和几,然后再算几十减几十或几减几。

三、教学“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l。    -

要求学生先用算珠拨一拨,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拨?再说出结果.

2. .完成“想想做做”2.

独立口算,集体交流说说计算过程,比一比每组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学生能够动手操作,感兴趣.

篇16:第五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五的第12~14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30页的12~14题。

1、第12题

先让学生连一连,交流使说说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含义。

2、第13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

什么情况下可以根据两个数的特征直接写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第14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什么情况下可以根据两个数的特征直接写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4、联系第13题和第14题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二、思考题

帮助学生弄清两点:

⑴水果实际上分掉45块,巧克力实际分掉35块。

⑵由于每种糖果都是平均分给这个小组的同学,因此小组的人数既是45的因数,又是35的因数。

然后让学生解答。

第六课时:数字与信息

教学要求:

让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对有关数字信息进行调查,主要有:

1、常用的一些特殊电话号码及其作用。

2、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及其含义,以及为什么寄信时要填写邮政编码。

3、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4、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的编排规律。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说一说”

1、下面各是什么电话号码?在小组里说一说。

110……报警              112……故障申告

114……本地电话号码查询  117……报时

119……火警              120……救护

121……天气预报          122……交通事故报警

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

2、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

3、这些用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4、你能说说自己和同学在班级里的编号吗?

指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用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

5、你知道有些编号的开头为什么是0吗?

二、“看一看”

1、分析邮政编码“214206”中所蕴含的信息,引导学生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每一部分数字所代表的信息。

2、交流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以及为什么寄邮件时要填写邮政编码。

三、“比一比”

1、小组里交流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2、讨论:

⑴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⑵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⑶你还有什么发现?

⑷你知道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吗?

3、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

四、“做一做”

活动一:(第1题)

⑴说一说房间的编号中必须包含哪些信息,分别需要用几个数字来表达?

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准备怎样为房间编号,并按自己的思考试着编一编。

⑶组织交流。

活动二:(第2题)

⑴说一说自己的学籍号。

⑵比较,明确学籍号所包含的信息及其编码规则。

⑶按所发现的编码规则为一年级的200名新生编号。

活动三:(第3题)

⑴读题,并根据右边的图说一说每个字母表示的意思。

⑵让学生以学校为中心,用编码表示自己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⑶组织交流。

Xk b1.com 新 课标第 一网

第四单元

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 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 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 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 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 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 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 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 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十课时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复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反思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教学反思

3.二年级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教案

4.《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教案

5.数的运算(第1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6.数的运算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7.第五单元:认数(一)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8.我们认识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9.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10.第十课时与复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下载word文档
《第十课时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复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