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爱情诗的发展历程
“九江同乡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诗经郑风》爱情诗的发展历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诗经郑风》爱情诗的发展历程,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诗经郑风》爱情诗的发展历程
《诗经郑风》爱情诗的发展历程
十五国风中,《郑风》的篇目最多,有二十一篇。《郑风》中关于爱情的诗很多,无论是女追男,还是男恋女,都有一条内线贯穿其中,即一次从相遇、追求、爱恋到磨合、结合、相守的爱情发展过程。通过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得知更多上古时代的民风民俗。
一、《郑风》形成的原因
十五“国风”中的“郑风”是古代郑国地方的民歌。“郑风”共21篇,除5篇颂赞诗外,其余大部分是表达男女情爱的歌。关于“郑风”的音乐情调,情歌占的比例很大,推究起来,这恐怕与郑国当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有重大关系。郑国自武公东迁居溱、洧之间,风气大变。溱、洧地处中原腹心,那里地势平坦,不仅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种植,交通发达,人民富足,风气开放。溱、洧两河交汇,流水淙淙,绿草茵茵,风景秀美,民风淳朴。这正是《诗经・郑风》多情歌的原因所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诗经》中都得到了体现,班固在《汉书 地理志》里体现各地的山川名胜和风俗民情。郑国在社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郑风不守礼法,郑国商人活跃、商业经济繁荣,由此带来经济文化发达。土地肥沃,人民的生活也非常的好,对女孩的描写很清晰,手法细致,明快,阳光。
《郑风》在情感上分析来看,首先具有的就是女性化的情感,“郑风”多以女子的口吻来写作,女性往往更容易体味到细微的情绪变化,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体会爱情的滋味,温柔细腻,情感真切。例如《将仲子》。其次,热烈奔放真诚。“郑风”的爱情诗歌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热烈奔放,《山有扶苏》《褰裳》就是这样的两首诗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些年轻男女热情开朗的性格和欢快的场面。在体裁上分析郑诗恋歌情诗多多为阳光、向上的,多数为女子占多数。在表达爱情诗歌时,多为女子直接表达。在感情色彩上多为明快的。
二、爱情诗的发展历程
(一)相遇诗
相遇的诗篇:《野有蔓草》、《溱洧》,郑国,处于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当地商业的发达,孕育了郑国人民浪漫、开放的爱情。青年男女的相遇一定是在烂漫的野外和清澈的河边。绿树茵茵,飘散着芬芳的气息,《野有蔓草》的男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邂逅了心仪的美人,满心的喜悦。描写河边青年男女的欢会,便开始无拘无束地互相倾诉。我们知道生活环境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性格、心理、情感。诗中的相遇,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欲蔓延开来,创设了一个唯美的相遇场景。
(二)追求诗
追求的诗篇:《叔于田》、《大叔于田《扬之水》《出其东门》;《叔于田》和《大叔于田》是一位女子赞美心中英勇善战的白马王子的诗篇。“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男子英俊潇洒,饮酒无人能敌,骑马射箭更是天下无双。如此赤裸热烈的赞颂包含了许多幻想主义成分,将心目中的他无限膨胀,只有深陷单恋之中的一方才会如此将恋人理想化。抒发女子幸福感情和得意。《扬之水》中的那位痴情女子,对恋人的爱慕达到了天地之间“维予与女”的程度,即不要去相信其他人,他们都是骗人的,只有我是真心诚意的对你。《出其东门》则是一名男子对爱人真挚纯洁的表白。美女成群如彩云,于我只是过眼烟云,我对你的爱也忠贞不改。这正是男女追求阶段的男女才会有这种誓言和勇气。
(三)爱恋诗
爱恋的诗篇:《将仲子》、《风雨》、《子衿》;热恋中的男女看不到人世间的俗气,即便是爱情的航程中遇到漩涡、他们也坚定不移。《将仲子》中的女子,爱情受到家人的种种阻挠,和外人的风言风语,敢怒不敢言。为了与仲子想见,她不惜破坏一切,但是又心有余悸,害怕仲子的到来遭到家人的反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真实地表现了女子的真感情,极爱又怕的矛盾心理。《东门之》中的女子,虽然恋人近在眼前,因礼俗的束缚,只能咫尺天涯。一旦见到了,恨不能歌颂一切,连枯黄的落叶也显得格外动人。
(四)磨合诗
磨合的诗篇:《山有扶苏》、《狡童》、《褰裳》、《丰》;青年男女从相恋到结合,都要经历双方长时间的磨合。或相互讥讽,或赌气绝交,然而女人大多口是心非,喜欢用激将法试探恋人,逼迫恋人许下山盟海誓,本质上还是对恋人强烈的依恋。《山有扶苏》和《褰裳》中用激将法“不见子充,乃见狂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来嘲谑恋人,实则对爱人并无二心。《狡童》中的女子与爱人发生了矛盾,爱人不理她,她痛苦不堪,“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丰》满篇都是女子的忏悔之言,后悔没有和恋人把误会消解,想和恋人重归于好。
(五)结合诗
结合诗篇:《缁衣》、《有女同车》;男人娶到贤惠的美丽妻子,是男子莫大的幸福。《有女同车》的男子对同车的妻子赞不绝口“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娶如此才貌并俱的贤妻,难怪要乐不可支了。古代的女子,一旦嫁为人妇,就要打理丈夫的日常生活。《缁衣》中的妻子发现官服很适合丈夫,一天官服破了,连忙赶工新缝了一件官服,恨不得立马就给丈夫送去。对丈夫的至情已经慢慢融为亲情,细致入微地照料爱人。
(六)相守诗
相守的诗篇:《遵大路》、《女曰鸡鸣》;爱情已成亲情,开始生活化、日常化。真实的爱情不是甜言蜜语和海誓山盟,而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女曰鸡鸣》是《郑风》中唯一一篇描写中年夫妻生活的诗歌。对话内容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芍药。木槿花的生活也是其乐融融。庆祝相守多年的美好生活,并立誓要“与子偕老”。生活化的场景,朴实的对白,深沉的依恋,展现出了一幅山间炊烟图,让读者产生共鸣。婚后的生活经得起磨难,经不起平淡。相守多年之后,丈夫有了情人,妻子苦苦哀求丈夫不要抛弃她,其行为简单率直,其情感动人!
十五国风中,《郑风》的篇目最多,有二十一篇。所有篇目都揭开封建层层的迷雾,重现了《郑风》的原貌。现在我们读文本解读来看,《郑风》是一部民歌集,展现了郑国那种纯朴自然的民风。《郑风》二十一篇中,除去《清人》、《羔裘》两篇没有涉及爱情外,其他十九篇都以爱情为主题。无论是女追男,还是男恋女,都有一条内线贯穿其中。这条线就是十九篇串起来的一次完整的爱情历程,即从相遇、追求、爱恋到磨合、结合、相守的过程,演绎了人类的爱情发展历程。
《郑风》是郑国民俗、民风的反映,是地域文化的缩影。郑风中的的爱情热烈,奔放,具有原始的震撼力,包含许多当地特有的风俗和传统。诗中爱情的发生、发展都深深打上地域的烙印。发生在这片炽热土地上的爱情,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顺着这条爱情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窥探到上古时代郑国、坦率的民风,以及纯朴自然的爱情。
篇2:《诗经 郑风》爱情诗的发展历程
《诗经 郑风》爱情诗的发展历程
十五国风中,《郑风》的篇目最多,有二十一篇。《郑风》中关于爱情的诗很多,无论是女追男,还是男恋女,都有一条内线贯穿其中,即一次从相遇、追求、爱恋到磨合、结合、相守的爱情发展过程。
一、《郑风》形成的原因
十五“国风”中的“郑风”是古代郑国地方的民歌。“郑风”共21篇,除5篇颂赞诗外,其余大部分是表达男女情爱的歌。关于“郑风”的音乐情调,情歌占的比例很大,推究起来,这恐怕与郑国当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有重大关系。郑国自武公东迁居溱、洧之间,风气大变。溱、洧地处中原腹心,那里地势平坦,不仅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种植,交通发达,人民富足,风气开放。溱、洧两河交汇,流水淙淙,绿草茵茵,风景秀美,民风淳朴。这正是《诗经・郑风》多情歌的原因所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诗经》中都得到了体现,班固在《汉书 地理志》里体现各地的山川名胜和风俗民情。郑国在社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郑风不守礼法,郑国商人活跃、商业经济繁荣,由此带来经济文化发达。土地肥沃,人民的生活也非常的好,对女孩的描写很清晰,手法细致,明快,阳光。
《郑风》在情感上分析来看,首先具有的就是女性化的情感,“郑风”多以女子的口吻来写作,女性往往更容易体味到细微的情绪变化,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体会爱情的滋味,温柔细腻,情感真切。例如《将仲子》。其次,热烈奔放真诚。“郑风”的爱情诗歌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热烈奔放,《山有扶苏》《褰裳》就是这样的两首诗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些年轻男女热情开朗的性格和欢快的场面。在体裁上分析郑诗恋歌情诗多多为阳光、向上的,多数为女子占多数。在表达爱情诗歌时,多为女子直接表达。在感情色彩上多为明快的。
二、爱情诗的发展历程
(一)相遇诗
相遇的诗篇:《野有蔓草》、《溱洧》,郑国,处于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当地商业的发达,孕育了郑国人民浪漫、开放的爱情。青年男女的相遇一定是在烂漫的野外和清澈的河边。绿树茵茵,飘散着芬芳的气息,《野有蔓草》的男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邂逅了心仪的美人,满心的喜悦。描写河边青年男女的欢会,便开始无拘无束地互相倾诉。我们知道生活环境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性格、心理、情感。诗中的相遇,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欲蔓延开来,创设了一个唯美的相遇场景。
(二)追求诗
追求的诗篇:《叔于田》、《大叔于田《扬之水》《出其东门》;《叔于田》和《大叔于田》是一位女子赞美心中英勇善战的白马王子的诗篇。“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男子英俊潇洒,饮酒无人能敌,骑马射箭更是天下无双。如此赤裸热烈的赞颂包含了许多幻想主义成分,将心目中的他无限膨胀,只有深陷单恋之中的一方才会如此将恋人理想化。抒发女子幸福感情和得意。《扬之水》中的那位痴情女子,对恋人的爱慕达到了天地之间“维予与女”的程度,即不要去相信其他人,他们都是骗人的,只有我是真心诚意的对你。《出其东门》则是一名男子对爱人真挚纯洁的表白。美女成群如彩云,于我只是过眼烟云,我对你的爱也忠贞不改。这正是男女追求阶段的男女才会有这种誓言和勇气。
(三)爱恋诗
爱恋的诗篇:《将仲子》、《兮》、《东门之》、《风雨》、《子衿》;热恋中的男女看不到人世间的俗气,即便是爱情的航程中遇到漩涡、他们也坚定不移。《将仲子》中的女子,爱情受到家人的种种阻挠,和外人的风言风语,敢怒不敢言。为了与仲子想见,她不惜破坏一切,但是又心有余悸,害怕仲子的到来遭到家人的反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真实地表现了女子的真感情,极爱又怕的'矛盾心理。《东门之》中的女子,虽然恋人近在眼前,因礼俗的束缚,只能咫尺天涯。一旦见到了,恨不能歌颂一切,连枯黄的落叶也显得格外动人。
(四)磨合诗
磨合的诗篇:《山有扶苏》、《狡童》、《褰裳》、《丰》;青年男女从相恋到结合,都要经历双方长时间的磨合。或相互讥讽,或赌气绝交,然而女人大多口是心非,喜欢用激将法试探恋人,逼迫恋人许下山盟海誓,本质上还是对恋人强烈的依恋。《山有扶苏》和《褰裳》中用激将法“不见子充,乃见狂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来嘲谑恋人,实则对爱人并无二心。《狡童》中的女子与爱人发生了矛盾,爱人不理她,她痛苦不堪,“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丰》满篇都是女子的忏悔之言,后悔没有和恋人把误会消解,想和恋人重归于好。
(五)结合诗
结合诗篇:《缁衣》、《有女同车》;男人娶到贤惠的美丽妻子,是男子莫大的幸福。《有女同车》的男子对同车的妻子赞不绝口“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娶如此才貌并俱的贤妻,难怪要乐不可支了。古代的女子,一旦嫁为人妇,就要打理丈夫的日常生活。《缁衣》中的妻子发现官服很适合丈夫,一天官服破了,连忙赶工新缝了一件官服,恨不得立马就给丈夫送去。对丈夫的至情已经慢慢融为亲情,细致入微地照料爱人。
(六)相守诗
相守的诗篇:《遵大路》、《女曰鸡鸣》;爱情已成亲情,开始生活化、日常化。真实的爱情不是甜言蜜语和海誓山盟,而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女曰鸡鸣》是《郑风》中唯一一篇描写中年夫妻生活的诗歌。对话内容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芍药。木槿花的生活也是其乐融融。庆祝相守多年的美好生活,并立誓要“与子偕老”。生活化的场景,朴实的对白,深沉的依恋,展现出了一幅山间炊烟图,让读者产生共鸣。婚后的生活经得起磨难,经不起平淡。相守多年之后,丈夫有了情人,妻子苦苦哀求丈夫不要抛弃她,其行为简单率直,其情感动人!
十五国风中,《郑风》的篇目最多,有二十一篇。所有篇目都揭开封建层层的迷雾,重现了《郑风》的原貌。现在我们读文本解读来看,《郑风》是一部民歌集,展现了郑国那种纯朴自然的民风。《郑风》二十一篇中,除去《清人》、《羔裘》两篇没有涉及爱情外,其他十九篇都以爱情为主题。无论是女追男,还是男恋女,都有一条内线贯穿其中。这条线就是十九篇串起来的一次完整的爱情历程,即从相遇、追求、爱恋到磨合、结合、相守的过程,演绎了人类的爱情发展历程。
《郑风》是郑国民俗、民风的反映,是地域文化的缩影。郑风中的的爱情热烈,奔放,具有原始的震撼力,包含许多当地特有的风俗和传统。诗中爱情的发生、发展都深深打上地域的烙印。发生在这片炽热土地上的爱情,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顺着这条爱情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窥探到上古时代郑国、坦率的民风,以及纯朴自然的爱情。
篇3:《诗经郑风》爱情诗的发展历程
《诗经郑风》爱情诗的发展历程
十五国风中,《郑风》的篇目最多,有二十一篇。《郑风》中关于爱情的诗很多,无论是女追男,还是男恋女,都有一条内线贯穿其中,即一次从相遇、追求、爱恋到磨合、结合、相守的爱情发展过程。通过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得知更多上古时代的民风民俗。
一、《郑风》形成的原因
十五“国风”中的“郑风”是古代郑国地方的民歌。“郑风”共21篇,除5篇颂赞诗外,其余大部分是表达男女情爱的歌。关于“郑风”的音乐情调,情歌占的比例很大,推究起来,这恐怕与郑国当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有重大关系。郑国自武公东迁居溱、洧之间,风气大变。溱、洧地处中原腹心,那里地势平坦,不仅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种植,交通发达,人民富足,风气开放。溱、洧两河交汇,流水淙淙,绿草茵茵,风景秀美,民风淳朴。这正是《诗经郑风》多情歌的原因所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诗经》中都得到了体现,班固在《汉书 地理志》里体现各地的山川名胜和风俗民情。郑国在社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郑风不守礼法,郑国商人活跃、商业经济繁荣,由此带来经济文化发达。土地肥沃,人民的生活也非常的好,对女孩的描写很清晰,手法细致,明快,阳光。
《郑风》在情感上分析来看,首先具有的就是女性化的情感,“郑风”多以女子的口吻来写作,女性往往更容易体味到细微的情绪变化,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体会爱情的滋味,温柔细腻,情感真切。例如《将仲子》。其次,热烈奔放真诚。“郑风”的爱情诗歌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热烈奔放,《山有扶苏》《褰裳》就是这样的两首诗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些年轻男女热情开朗的性格和欢快的场面。在体裁上分析郑诗恋歌情诗多多为阳光、向上的,多数为女子占多数。在表达爱情诗歌时,多为女子直接表达。在感情色彩上多为明快的。
二、爱情诗的发展历程
(一)相遇诗
相遇的诗篇:《野有蔓草》、《溱洧》,郑国,处于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当地商业的发达,孕育了郑国人民浪漫、开放的爱情。青年男女的相遇一定是在烂漫的野外和清澈的河边。绿树茵茵,飘散着芬芳的气息,《野有蔓草》的男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邂逅了心仪的美人,满心的喜悦。描写河边青年男女的欢会,便开始无拘无束地互相倾诉。我们知道生活环境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性格、心理、情感。诗中的相遇,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欲蔓延开来,创设了一个唯美的相遇场景。
(二)追求诗
追求的诗篇:《叔于田》、《大叔于田《扬之水》《出其东门》;《叔于田》和《大叔于田》是一位女子赞美心中英勇善战的白马王子的诗篇。“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男子英俊潇洒,饮酒无人能敌,骑马射箭更是天下无双。如此赤裸热烈的赞颂包含了许多幻想主义成分,将心目中的他无限膨胀,只有深陷单恋之中的一方才会如此将恋人理想化。抒发女子幸福感情和得意。《扬之水》中的那位痴情女子,对恋人的爱慕达到了天地之间“维予与女”的程度,即不要去相信其他人,他们都是骗人的,只有我是真心诚意的对你。《出其东门》则是一名男子对爱人真挚纯洁的表白。美女成群如彩云,于我只是过眼烟云,我对你的爱也忠贞不改。这正是男女追求阶段的男女才会有这种誓言和勇气。
(三)爱恋诗
爱恋的诗篇:《将仲子》、《风雨》、《子衿》;热恋中的男女看不到人世间的俗气,即便是爱情的航程中遇到漩涡、他们也坚定不移。《将仲子》中的女子,爱情受到家人的种种阻挠,和外人的风言风语,敢怒不敢言。为了与仲子想见,她不惜破坏一切,但是又心有余悸,害怕仲子的到来遭到家人的反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真实地表现了女子的真感情,极爱又怕的矛盾心理。《东门之》中的女子,虽然恋人近在眼前,因礼俗的束缚,只能咫尺天涯。一旦见到了,恨不能歌颂一切,连枯黄的落叶也显得格外动人。
(四)磨合诗
磨合的诗篇:《山有扶苏》、《狡童》、《褰裳》、《丰》;青年男女从相恋到结合,都要经历双方长时间的磨合。或相互讥讽,或赌气绝交,然而女人大多口是心非,喜欢用激将法试探恋人,逼迫恋人许下山盟海誓,本质上还是对恋人强烈的依恋。《山有扶苏》和《褰裳》中用激将法“不见子充,乃见狂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来嘲谑恋人,实则对爱人并无二心。《狡童》中的女子与爱人发生了矛盾,爱人不理她,她痛苦不堪,“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丰》满篇都是女子的忏悔之言,后悔没有和恋人把误会消解,想和恋人重归于好。
(五)结合诗
结合诗篇:《缁衣》、《有女同车》;男人娶到贤惠的美丽妻子,是男子莫大的幸福。《有女同车》的男子对同车的妻子赞不绝口“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娶如此才貌并俱的贤妻,难怪要乐不可支了。古代的女子,一旦嫁为人妇,就要打理丈夫的日常生活。《缁衣》中的妻子发现官服很适合丈夫,一天官服破了,连忙赶工新缝了一件官服,恨不得立马就给丈夫送去。对丈夫的至情已经慢慢融为亲情,细致入微地照料爱人。
(六)相守诗
相守的诗篇:《遵大路》、《女曰鸡鸣》;爱情已成亲情,开始生活化、日常化。真实的爱情不是甜言蜜语和海誓山盟,而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女曰鸡鸣》是《郑风》中唯一一篇描写中年夫妻生活的诗歌。对话内容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芍药。木槿花的生活也是其乐融融。庆祝相守多年的美好生活,并立誓要“与子偕老”。生活化的场景,朴实的对白,深沉的依恋,展现出了一幅山间炊烟图,让读者产生共鸣。婚后的生活经得起磨难,经不起平淡。相守多年之后,丈夫有了情人,妻子苦苦哀求丈夫不要抛弃她,其行为简单率直,其情感动人!
十五国风中,《郑风》的篇目最多,有二十一篇。所有篇目都揭开封建层层的迷雾,重现了《郑风》的原貌。现在我们读文本解读来看,《郑风》是一部民歌集,展现了郑国那种纯朴自然的民风。《郑风》二十一篇中,除去《清人》、《羔裘》两篇没有涉及爱情外,其他十九篇都以爱情为主题。无论是女追男,还是男恋女,都有一条内线贯穿其中。这条线就是十九篇串起来的一次完整的爱情历程,即从相遇、追求、爱恋到磨合、结合、相守的过程,演绎了人类的爱情发展历程。
《郑风》是郑国民俗、民风的反映,是地域文化的缩影。郑风中的的爱情热烈,奔放,具有原始的震撼力,包含许多当地特有的风俗和传统。诗中爱情的发生、发展都深深打上地域的烙印。发生在这片炽热土地上的爱情,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顺着这条爱情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窥探到上古时代郑国、坦率的民风,以及纯朴自然的爱情。
《诗经郑风》作品原文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
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
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
之多言亦可畏也。
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大叔于田
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
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
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
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衤去。无我恶兮,不{宀疌}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宀疌}好也!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
报之。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篇4:《诗经·郑风》爱情诗的表现手法
《诗经·郑风》爱情诗的表现手法
一、呼告手法:直抒胸臆,情感炽烈
呼告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产生于诗人情感剧烈时,不知不觉对不在眼前的意象,当作有生命的东西,以呼号告语的口气和他讲话,往往将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的形式”。《郑风》爱情诗中,很大一部分是运用呼告的手法,尤其长于通过恋爱双方中女性角色的口吻,将女子对于爱情大胆而又炽烈的追求,用近乎口语的语言表现出来,给人一种亲切之感,短短几句就把恋人之问的恩恩怨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而前,也表现出那个时代女子在恋爱中情感炽烈、直白率真的性格特点。
《郑风》中,采用呼告手法的爱情诗,有两首极具代表性,一首是《狡童》,另一首是《丰》。两首诗中,女子在恋爱中所处的境遇不同,对男子的爱的方式和程度也各不相同。
《狡童》塑造了一个热恋中女子的形象,描绘了她面临失恋时的内心活动。她与男子在生活中产生了一些矛盾,男子对女子不理不睬,导致女子坐卧难安,心神不宁,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爱怨交织、难舍难离的心情。“打是亲,骂是爱”,恨之深往往源自于情之切。从语言上来看,诗歌主体一直都是女子在自说自话,表面上女子是在埋怨男子对自己的不理睬,但是却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深厚感情。如果真的是矛盾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女子反而可以心如止水而不是束手无策。从“不与我言兮”到“不与我食兮”,可以想象出两人之前感情的亲密,以及现在女子内心的怅惘,在怨恨和渴望中又带着撒娇的感觉,充满爱恋。
同样是表现爱情,同样是采用呼告手法,《丰》则表现了一位姑娘拒绝漂亮小伙子的追求,但事后感到十分懊悔,一直幻想着他重新回到自己身边,迎娶自己。全诗依照女子感情的变化和发展顺序进行叙写。一开篇,就通过“丰”、“昌”两个字在我们眼前勾勒出了一个年轻帅小伙的模样,其中暗藏着这位女子对其缠绵悱恻的爱慕之情。但是因为当时内心的矛盾,女子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旋即又后悔莫及。一个“悔”字,表达出了女子内心的真情实感;呼告手法的贯穿始终,表现出了女子发自内心的呐喊。反覆吟唱之中,姑娘一遍遍自责的心声犹回荡在耳畔。但是女子并没有一味自责,在三、四两章,她一改先前的羞涩、怯弱,敞开心扉,大胆地表明自己的心思,沉浸在幸福的想象中。“衣锦褧衣,裳锦褧裳”除表现精心梳妆打扮的场景之外,也生动地传达出姑娘准备迎见情人时颠来倒去的复杂情绪和慌乱神态。“女为悦己者容”,女子一面精心打扮,一面又因心情太急迫而反覆穿戴。“叔兮伯兮”的呼唤表现出姑娘在悔恨至极时,殷殷期盼情人来到自己的身旁。
二、叠章层递结合:一唱三叹,余音绕梁
如果说呼告手法是女性主人公表达强烈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那么,叠章与层递手法的结合,则是《郑风》爱情诗的结构特征。通过对景物层层递进的描写以及主人公心情步步紧逼的描绘,增加了诗歌本身的韵律美,有一唱三叹之妙。在营造出生动活泼气氛的同时,也更为充分地表达出女子曲折多变的思想感情。
《将仲子》一诗是叠章与层递手法结合的典型。从叠章的角度说,三章中每一章的句子形式和内容都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地方换字。从层递的角度说,每一章所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是递进的。首先,在仲子一方,“踰里”、“踰墙”、“踰园”,以及“折杞”、“折桑”、“折檀”的层层递进,勾勒出一位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一切地爬墙踰园、攀树折枝的有些鲁莽的小伙子形象。正是因为他内心充满着对女子的浓浓爱意,他才冒着巨大风险,“不择手段”地由远及近,一步一步接近女子。而在描写女主人公的畏惧心理时,作者同样巧妙采用了层递的手法,先说“畏我父母”,后说“畏我诸兄”,最后是“畏人之多言”,按照亲疏关系的不同由近及远地吐露自己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褰裳》虽然只叠了两章,却在绘声描状、表情达意方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同样得益于叠章与层递手法的紧密结合。首先,“褰裳涉溱”和“褰裳涉洧”两句相对,将少女心中对美好爱情的渴求表现得朴实、真切、动人。而在下一句中的“岂无他人”、“岂无他士”中,两者看似只换了一个字,没有太大区别,但却蕴含着情感上的深层次递进。“人”与“士”在《诗经》中经常以对举的方式出现,“人”通常泛指一般的小伙子,而“士”则往往特指未婚的小伙子。两相比较,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却透露出了少女微妙的心理悸动,也仿佛是在向他发出“最后的通碟”。叠章层递相结合,一方面更加细腻地传递出女性主人公内心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使得诗歌的韵律丰富而不单调,便于诗歌的吟诵、传播。
三、反诘句收束:戏谑之间,韵味十足
在运用呼告手法和叠章层递方式表达男女之问炽热情感的同时,《郑风》爱情诗还常常使用反诘句收束,既戏谑调侃又质朴无华,满含着抒情女主人公深婉曲折的'情感。
《风雨》中的每一章都是用反诘句来收束,韵味十足。虽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但是女子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情人,内心的欢喜可想而知。如果用写实的手法,堆砌一些形容词从正面对这种心境进行描绘,很难达到效果。作者十分巧妙地化实为虚,用反诘句来表达,将女子内心的情感化为一句简单的反诘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戏谑的话语,简单质朴的语言,给人一种轻松愉快之感,强调了女子心中满溢的喜悦,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收到了语言含蓄美的极佳效果。全诗一唱三叹,回环反覆,主人公的心情随着外在环境而有“不夷”、“不瘳”、“不喜”等不同层次的转变,反诘的语气中更加深化了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量。
《子衿》几乎是《郑风》爱情诗中被人们提及最多的一首,诗中的反诘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首诗描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待自己的恋人,字里行间透露出女子的急切心情。同是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等待,这首诗中的女子是因为某些事情的阻隔不能前去赴约,只能痴情地等待男子到来,但望穿秋水,却迟迟不见他的踪影。最出彩的要数两句反诘句的使用,浓浓的爱意在反诘中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表面上看是女子对男子的责备,实际上从反面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爱;越是盼得急切,越是表示女子对男子爱得深沉,一分一秒都等不了。
上古歌谣有着很多优秀的、值得借鉴的语言风格和精神风尚,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养分。呼告手法把不在眼前的人和事当作在眼前一样进行述说,将读者带入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更容易打动人、感染人,并且具有非常鲜明的“自白”色彩。由于早期诗歌这种深厚的传统,那些出自女性口吻、直诉心声的爱情诗,常常能赢得更为广泛而热烈的欢迎,也更便于传诵,比如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等。叠章层递的结合,使得诗歌具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既加强了诗歌的抒情力量,也使诗意层层递进。以反诘句收束诗篇则化实为虚,在避免单调的同时又平添一份韵味。今天的诗歌虽然已经脱离歌咏的需要而独立存在,但是如何让这些诗歌易诵易记,特别是,如何使它们在易诵易记的同时又让人咀嚼、回味,《郑风》爱情诗的上述表现手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诗经郑风》爱情诗的发展历程】相关文章:
1.诗经郑风子衿
9.诗经里爱情诗采葛
10.《诗经》中的爱情诗研究






文档为doc格式